4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 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终于隋朝的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引发了诸侯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北方。
然而,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得曹操未能实现全国的统一,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建立了西晋。
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但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宗室纷争,很快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国力空虚,北方少数民族趁机纷纷南下,西晋灭亡。
此后,东晋在南方偏安一隅,北方则陷入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北方的十六国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汉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政治依然动荡不安。
北朝则先后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北魏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了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迁徙。
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时,民族之间的迁徙和交流也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经济方面,由于战乱的破坏,北方经济遭受重创,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上,南方的水田农业逐渐兴起,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手工业方面,纺织、冶铸、陶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商业也逐渐活跃,城市的兴起和货币的流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园林的演化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林二.中国近代公园(开放非古典体系1840年后)1.租界公园: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2.自建公园:成都人民公园玄武湖公园无锡城中公园 3.西方造园艺术引入三.中国现代公园(城市公园出现1949年以后)1.恢复建设期(1949-1959)2.调整期(1960-1965)3.损坏期(1966-1976)4.发展期(1977-1989)5.前进期(1990- )一.殷、周、秦、汉时期-----生成期(公元前1000-----220年)二.园林形式(雏型):囿,台,园圃“诸子百家”峰火台(一)园林概况1.秦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出现了真正的皇家园林1.2园林特征:人工整治山水上,尚属首次。
1.3园林实例:大咸阳计划。
上林苑。
骊山宫。
兰池宫(中国首次史载筑山理水)。
阿房宫2、汉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铜制仙人仿佛举盘承接雨水(仙露),----园林小品起源园林:私园得到很大发展。
由模仿仙山过渡到临摹自然景色。
*影响园林的社会因素:游士-----隐士----遁及山林-----“归田园居”----隐士庄园著名致仕归田隐士:张衡战国时的著名实例:章华台,姑苏台。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园林)。
甘泉宫。
未央宫。
建章宫(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似的园林)。
高低错落,欣赏趣味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
3.生成期园林状况小结:A,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B.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C. 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 园林规模不大.游赏功能上升为主要地位(二)促成中国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期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人们逃避乱世的希望不谋而合,钟情山水的文人学士把笔墨转向了野囿闲庭.园林:园林的艺术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工程技术上的造诣有了较高成就。
园林史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玄佛合流,寺园一体。
二、寺观园林三种类型: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制的园林; 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
三、城市寺观园林 宗教活动场所、居民活动中心、各
种宗教节日法会、斋会等
• 对自然美的鉴赏取代对自然所持的神秘、 功利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此后的传统美 学的核心;
• 文学: 山水诗文出现; • 绘画: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三、技术基础: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建筑技术进步,观赏植物栽培普遍化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邺城 洛阳 建康
邺城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城市结构严谨,以宫城(北宫)为全
盘规划的中心。 •轴线 •分区 •给水
曹 魏 邺 城 平 面 复 原 图
1 司马门 2 显阳门 3 宣阳门 4 升贤门 5 听政殿门 6 听政殿
7 温室
8 鸣鹤堂 9 木兰坊 10 楸梓坊 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 15 文昌殿 16 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
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
东林雪景
文佛塔
第五节 其他园林
新亭 兰亭
千古风雅一兰亭
兰亭集序
第六节 小结
转折期园林特点: —规模由大入小; —造景由神异色彩转化到浓郁的自然气氛; —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写意相结合; —建筑与其他自然要素密切协调; —皇家园林中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甚至是唯一的功 能,“宫”已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寺观园林开拓造园活动的领域,向世俗化的方 向发展; —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产的场地和设施; 自然美,文化素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长时间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国家的分裂和动荡,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1. 魏国的建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魏国逐渐崛起。
曹魏继东汉瓦解后成为中国北方的统一政权。
2. 晋国的兴起曹魏灭亡后,司马炎建立了晋国,取代了魏国成为中国的新统一政权。
3. 南北朝的形成晋国的统一并不长久,不久后就陷入了内部争斗与军阀割据的局面。
由于政治的分裂与外族的侵袭,中国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朝时期。
三、南北朝时代的政治特点1.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方政权以鲜卑族和汉族军阀为主导,军事力量强大,但由于政治不稳定,频繁更替,导致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2.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方政权以吴、越、楚、陈四个国家为代表,多由南方土著势力建立。
虽然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但军事力量较弱,难以与北方政权抗衡。
四、文化变革与文学发展1. 道教的兴起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教尤为盛行,许多文人墨客抱道教思想,追求超脱世俗,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寄托。
2. 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魏晋文化为代表的洛阳文化和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琅琊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五、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的变革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大规模经营转向小农经济,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频繁,使得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2. 手工业的兴盛手工业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匠技术独特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科技与学术的进步1. 科技的突破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如丹砂、高炉的使用,铁器、钢制品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2. 学术的繁荣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七、统一与南北朝的结束1. 北朝南侵北朝政权先后发动了多次南侵战争,试图重新统一中国,但后来大部分战争都以北方政权的失败告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
南北朝时期开始于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政治分裂和多次战乱的局面。
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而南方则相继出现了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政权。
这些政权虽然时有兴衰,但也保持了中央集权的传统。
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局面,也为后来南北朝统一和隋唐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二、经济变革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繁荣。
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崛起,各个政权都积极推行农耕生产和经济建设政策,加强对边疆的开发和经济联系。
同时,南方的江南地区因其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经济资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变革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动荡和社会流动的背景下,文人士大致分为南方的文学派和北方的墨客派。
南方的文学派主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等。
而北方的墨客派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怀和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古文尚书》等。
这种文化变革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在政治上,南北朝的兴衰更迭为中国历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为后来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而在文化上,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不仅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3
南北朝时期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33unt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从420年至589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
01
这个时期,中国被分裂为南朝 和北朝两个部分
到了空前的发展
1
三国时期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11unt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220年至280年,这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领导 人在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争夺天下的 统治权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 背景
指导老师
XXX
XXX
1
三国时期
5
经济与文化
-
目录
2
西晋与东晋
6
宗教与哲学
3
南北朝时期
7
科技与工艺
4
社会背景
8
总结
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
1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 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 期,时间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
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
2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 多个政权,战争频繁, 但同时文化和艺术也得
虽然这个时期充满了挑战和困 难,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注入了 新的活力和动力
-
THANKS !
8
总结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88unt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岁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岁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宋、南齐、梁、陈、北齐、北周八个朝代,历时近300年。
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岁月。
一、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割据。
在西晋灭亡后,北方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五胡族群相继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南方则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北方还出现了一些短暂的统一政权,如前秦、后秦等。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和更迭导致了频繁的战乱和混乱局面,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种政治动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物质财富的流失。
二、经济的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了经济的萧条和贫富分化加剧。
同时,由于政权的更迭,税收和徭役的加重也使得生产和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战乱的频繁,在南北朝时期,广大的流民和战争难民走出了家园,迁徙到了其他地区,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动。
这种流动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的繁荣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但这个时期的文化却异常繁荣。
此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士和文学艺术家,他们以才思敏捷、风采卓越而著称于世。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他们以骈文和谐、成就丰硕而享誉后世。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时期,文人墨客纷纷以文学艺术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岁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政治动荡、经济的变革以及文化的繁荣,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和面貌。
尽管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繁,但这段时期却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遗产,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园林史提纲整理
一、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社会背景(第五元素)(佛道,玄,士族,文人风流)(1)佛教、道教初兴(自然,寺观)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心灵慰藉、思想解脱,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
②新的园林形式:寺观园林出现。
(2)玄学(自然)①注重“清谈”,超然物外,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②以玄对山水,以崇尚自然为宗旨。
③亲近、观赏自然山水:影响园林中的自然山水观。
(3)门阀士族(审美,庄园)①九品中正制使得构园审美与艺术水平提升。
②庄园经济:经营庄园园林。
(4)魏晋风流(代表人群:竹林七贤,寻阳三隐,白莲社,建安文人)(隐逸,诗文,山水、庄园)①文人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
②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使得山水画、山水诗文得到发展,山居、田园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
由此影响了山水园林与园林化庄园、别墅。
*(5)科技成就(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①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拱趋于完备。
②观赏植物栽培普遍。
2、私家园林案例与特点(1)城市园林案例①北魏洛阳:经济文化繁荣,城内有居住坊里二百二十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其中。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②南齐建康:玄圃a. 土山池阁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b. 门列修竹,把园子过分华丽的情形障蔽起来。
③南朝江陵子城:湘东苑a. 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倚山、临水、衬于花木、园外借景,具有主题性,点景观景。
b. 叠山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c. 在山池、花木、建筑综合创造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方面有精心构思。
(2)城市园林特点(精致,小型,小中见大)①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②在大城市坊内建造私园用地有限,为小而全面地体现自然山水观,出现“小中见大”的萌芽。
(3)郊野园林及实例①庄园的四个部分:a.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b. 农业耕作的田园c. 副业生产场地与设施d. 庄客、部曲的住地②西晋金谷园a. 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园林化程度较高。
b. 植物大片成林,不同种属与不同环境结合成景。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中国道教史概况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一个大量民族交融的特别时期。
自魏晋以后,中国就进入了汉藩地域文化交融的历史阶段,而民族交融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发展。
以下主要从民族交融政策、引入民族文化、多民族生活、共同发展、互助社会及区域竞争四个方面来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在民族交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当时的政府努力平衡各民族,采取“平等交融”的政策,使民族和谐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普遍采取了皇权政策,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与周边诸民族交融。
同时,政府在政治统治、财政、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也推行了一系列融合民族的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
从魏晋以后,随着汉族文化的不断扩张,在中国南北地方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融合深入到各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新颖的汉外文化混合气氛。
例如,当时魏晋文学有西秦文学、泰山文学、楚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这些文学作品渗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彰显出中外文化的融汇。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生活共存、互助共存的状况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他们扶持彼此、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
例如,当时的匈奴少数民族的晋国同胞被安置到地中海南部,后来又被安置到金沙江西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南朝时期形成了“汉化农业帝国”,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互助社会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政府采取官宦、宗族制度等多种形式,使各民族更好地相互交流、互助,形成了一种互助、交融的社会制度。
比如,古代少数民族曾在官宦制度下担任大臣的相关职务,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治管理,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时少数民族还逐渐接受汉字文化,发展他们的宗族文化,这也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竞争中,少数民族也有机会发展自己,从而融入汉族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制度。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2003
5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风格特征
与生成期相比较,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 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 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 创作的境界。 (1)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 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 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它的两个类别之一 的“宫”已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纳入都城的总体规 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 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2.3 皇家园林风格特征
(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 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 的放逐和圈养仍占着一定的比重;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 富,多沿袭秦汉传统面又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亭在汉代 本来是一种驿站建筑物,这时开始引进宫苑,但其性质则完 全改变成为点缀园景的园林建筑了;佛寺和道观等宗教建筑 偶有在园林之内建置的。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 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 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追求皇 家气派,但也透露着天然之美。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一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
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儒、道、佛、玄诸家争鸣, 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 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 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 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3 私家园林
8.4.18.4.1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总说
陶渊明《归田园居》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抚孤松 而盘桓”,“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东晋大名士孙绰的《遂初赋》
• “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共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 妻之言,怅然司之,乃终始东山,建五亩之宅, 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 语其乐哉。”
• 体现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别墅,体现超然尘外 的隐逸心态,更着重于突出天然清纯之美。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5)寺观园林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郊野寺观 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4)私家园林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 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的风
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 • 庄园、别墅得到很大发展,是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
表一种天然清纯的风格。其所涵蕴的隐逸情调、表现 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 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2 转折期的园林发展特点
(6)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 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型的园林体系。
白莲社由东晋佛教高僧慧远(净土宗大师)在 庐山发起组织的一个社团,参加的有佛教徒、 儒生、玄学家共123人
1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的历史背景
(2)社会背景
3)寄情山水,既陶冶了士人的性情,也重新鉴赏大自 然山水之美,发现大自然才是最“自然”、最“真”, 是“善”和“美”的。这些正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点, 也就是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 •它以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探讨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发掘 、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人们对自然风 景的审美观便进入到高级阶段而成熟起来。
中国建筑史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 佛教的发展
2 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士族势 力扩张.封建势力增强。
山水园林 3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4 文化面貌上的转折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 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的发展 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 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 晋的柔和、精丽、圆润
§5 · 1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 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 1 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
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 经济阶段。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 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 间,插入柱身,并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
阑额
3· 天花 ·平棊
长一·人方种字形比坡或较多讲边究性的的室格内子吊,顶覆,盖由有方天木花相板交,构绘成正方形、 有·覆彩斗画型藻井
宗白华说: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 高 的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
范曾《竹林七贤 》》
冯远《竹林七贤图》
·印度建筑的特征:雕刻化
·印度建筑的特征:雕刻化
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
1· 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经历了战乱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动荡局面,同时也见证了文化的脉络变迁和思想的多元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转变和华丽之间的转折。
一、政治动荡与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繁杂而多样。
在魏晋南北朝的前期,曹魏、东晋、西晋等政权相继兴起和衰落,政权更迭的频繁让社会陷入动荡和不确定性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逐渐演变为南北对立的局面,形成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治势力。
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外因素的交织,如地理困境、外族入侵、社会矛盾等。
二、经济形态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形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
在战乱频仍和政权更迭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由于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土地和人口的大规模破坏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衰退,使得经济重心逐渐从农业向手工业和商业转移。
作为对农业减产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动荡。
三、思想观念的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并存,充分展示了思想观念的多元性。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如王弼的“性即理”、王充的“意气论”等。
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魏晋时期的玄学运动使得道家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佛教进入中国,对社会思潮的影响逐渐扩大,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转变带来了新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的华丽转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持续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华丽转折的时代。
魏晋时期出现了“乐府文学”的繁荣,各种文学体裁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七步诗”。
此外,晋代的文人雅士也在文学艺术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如嵇康的音乐和谐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等。
然而,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动乱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纷纷隐退或离世。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文化转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段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发生了巨大变革,更是在社会文化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结构的转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经济出现了从农耕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金属货币的流通进一步推动了商品交换的活跃,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商品得以迅速流通,各地的产品被广泛交换和推广,这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阶级结构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经济的转型,原本以地主、士族为主导的旧贵族逐渐丧失其特权地位,而富商、官僚等新兴的经济阶层逐渐崛起。
大量的富商官僚通过经商和世家联姻等方式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社会的新贵族。
而普通百姓也逐渐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入到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中,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3. 文化艺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追求自由、超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以建安文化为代表的诗歌、文学创作,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追求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升华。
同时,绘画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骑马图、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作品凭借其别样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瑰宝。
4. 思想文化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传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儒家思想充分发挥了补充政治、道德、社会等方面的功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而道教则更加注重个体的修炼和自我完善,成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经济的转型、阶级结构的变化、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变迁,都为中国历史的演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4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文学方面: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在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摆脱了以前作品中只作为
气氛比喻和背景衬托的地位,而成为独立的审美对 象。围绕山水审美情绪的产生,文学、绘画、园林 等士人艺术彼此互相影响、同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绘画领域的美学成就直接或 间接的作用在园林上,使其在保持园林传统功能特 点的基础上,更突出强化了对人精神和情感的愉悦、 净化和寄托作用,突出了园林作为精神居住的本质 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和绘画的繁荣,在提高诗文、绘画 技巧和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造园手法、景观 构成和意境创造的日益成熟,使魏晋南北朝园林有 了飞跃性的发展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 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兰亭与《兰亭集序》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通过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趣味, 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庄园包含的内容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农业耕作的田园 副业生产的基地和设施 庄客、部曲的住地 平原上的庄园
金谷园
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 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 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现一
派绮丽华靡的格调 潘岳庄园(生产性的经济实体) 陶渊明的小型庄园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一、总说●1.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承前启后)●类型●手法●功能●规模●2.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背景●补充:魏晋风流●补充:清谈●3.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绘画方面的成就(填空、选择)●文学方面●东晋·谢灵运:最早以山水风景为题材创作的诗人●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东晋·顾恺之:《论画》为画品最早文献,首创山水画●刘宋·宗炳:《画山水序》,以自然界山水风景作为畅情、移情的对象●刘宋·王微:《叙画》,以自然界山水风景作为畅情、移情的对象●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我国第一部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画品专著●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是形成我国山水园林风格的基础●二、皇家园林●1. 邺城●(1)曹魏邺城规划●城市结构●功能分区●城市用水●铜雀园(铜爵园)●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玄武苑●训练水军的基地●(2)北齐邺城的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补充: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补充: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补充: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2. 洛阳●(1)北魏洛阳●中轴线规划体制●干道—衙署—宫城—御苑,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模式●三套城垣规划体制●宫城、内城、外城●城市供水●恢复了魏晋时期的城市供水设施且更完善,水资源充分利用●大内御苑●华林苑位于城市中轴线北端,利用曹魏芳林园(华林园)大部分遗址改建而成●西游园,利用曹魏芳林园基址的另一部分改建而成●3. 建康●六朝建康规划●中轴线规划体制●干道—宫城—御苑形成中轴线,宫城位于中央●大内御苑●华林园:引玄武湖之水入华林园,堆筑景阳山●建康的皇家园林●南朝的华林园●干道—宫城—御苑●乐游苑●南朝的一处重要“行宫御苑”●4.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规模上●功能上●创作方法上●园林要素上●称谓上●三、私家园林●1. 城市私园特点●大多数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设计精致化的趋向●规模小型化的趋向●开始运用“借景”、“框景”等建筑细部处理手法●例:大官僚张伦的宅院:在小规模园林中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手法●2. 庄园、别墅园●石崇金谷园●陶渊明庄园●谢灵运庄园●四、寺观园林●南北方寺观园林●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北方寺观园林●永宁寺●崇岳寺●少林寺●南方寺观园林●同泰寺(鸡鸣寺)●灵隐寺●庐山东林寺●栖霞寺●五、公共园林●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举行曲水流觞的修禊活动●六、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园林的类型上●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园林的创作方法上(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造园要素上●园林的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 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 朝尤为突出)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 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 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 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但思想、文化艺术十 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 在: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 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
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 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 成为主导功能。
隐士与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图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谢灵运、王羲 之、陶渊明、顾恺之)
→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 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吴、东晋、宋、齐、 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 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
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 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 林类型
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 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 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不直 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
1、置石
在华林园中,出现了叠石为山的手法(蓬莱 山),并注意到塑造出“岭” 、“峰” 等山体 的不同形态。
2、理水
华林园中的水景十分丰富,以天渊池这个巨大 水域为主体,西北有玄武池,西南有流觞池、扶 桑海,彼此呼应。结合水体的不同特征,营构岛、 台、殿、坛等不同的临水建筑。
3、建筑
类型
各建筑经常以廊道相连,组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 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兰亭与《兰亭集序》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通过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趣味,
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亭
苑的作法。
名称
九华台 临危台 清凉殿 钓台殿 景 山殿 苗茨堂 果林中林各 有堂 露寒馆
藏冰室 温风室
临涧亭
对北魏洛阳华林园有以下初步认识:北魏华林 园是在曹魏宫苑的基础上进行营构的,仍以水域为 主体来组织园林景观。出现了叠石为山的创作手法, 在园林理水和植物配置、建筑组合方面都有较成熟 的经验,亭已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中。园林景 观命名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园林作为帝王 寄托其政治和人生理想的精神家园的特征愈加凸显。
成高下错落的建筑群。“亭” 台 已不是只作为行政机构的建筑
群而是与殿、堂等同类的临涧 殿 而设的点景建筑。
4、植物配置
堂
园中的花木栽植,十分注 意与山水景观的结合和呼应。 馆
植物品种与相应景物的搭配方
式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形态和性 室
质特征。园中还有品种繁多的
果树林,每个品种的树林中都 建有一堂,这是延续了西晋宫
总结
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他们天人谐和的人居环 境,及其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 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庄园别墅呈现的山居田园风光促进田园、山居诗画大发展,又 反过来影响园林
历史背景
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 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 宫廷(如“曲水流觞”)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 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 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 合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 之外,称“园”的比较多了
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要求非常严格 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既显示出佛国仙界的氛围,
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然谐和的人居环境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
名山寺观的园林经营与世俗的园林化别墅相似
北 魏 洛 阳 平 面 图
天渊池,池中有九华台,台上建有清凉殿
宣武帝时,又在池中建蓬莱山,山上建仙人馆、 钓台殿。池中各建筑用架空的飞阁连通
天渊池的西北边有景阳山,山的东、西两侧分别 为姮峨峰、义和岭,这两座山上又分别建有露寒 馆和温风室,也以飞阁相通。
景阳山的北面有玄武池,南面为百果园,果园按 品种区别,各自成林,每种林中都建一堂。果园 北面又有流觞池和抚桑海,这些水体彼此毗连, 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典型实例 北方——邺城、洛阳 南方——建康
邺城 华林园 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 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
洛阳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 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 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 二、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 玩世不恭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
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
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
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 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修养, 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等 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渐消 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城市的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郊野的寺观
陶渊明,东晋大 诗人,文学家。他长 于诗文歌赋,诗歌多 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 农村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 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 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 的精神。
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 歇山屋顶较多
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
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 行宫苑建置
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 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
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 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 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
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 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规
划经过精心构思)
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 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 清纯的立意者
兰亭
王羲之
的炉体序
行,势》
书创,是
, 被 后 人 誉 为 “ 书 圣 ” 。
造 出 “ 天 质 自 然 , 丰 神 盖 代 ”
心 摹 手 追 , 广 采 众 长 , 冶 于 一
其 最 著 名 的 代 表 作 品 。 他 精 研
东 晋 伟 大 的 书 法 家 , 《 兰 亭
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 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 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城市私园发展趋向:设计精致化、模型小型化
庄园、别墅 背景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完全成熟 庄园规模有大有小 士族子弟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审美 情趣,把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 经济的生产、生活功能规划中,用园林化手法创造 “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国古典园林的 转折期
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园林造景 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历史背景 总体特征
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 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
寺观园林
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