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
钱敏
摘要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党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并简要说明了流域管理在水资源统一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统一管理内涵流域管理
国家新颁布的《水法》第十二条指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的原则。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90年6月批示,1998年5月批示),“要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法规,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严格监督执法”(1999年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性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由此可见,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现了党中央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水利人的崇高职责,是经济社会赋予我们水利人的神圣使命,现根据学习党中央治水方针和有关水法规,就水资源统一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党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治水方针和政策,水利部党组在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实施这一思路的主要支撑就是水资源统一管理。
1.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才能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应用上的不可代替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特点。而循环可再生性是水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基本自然属性。水资源始终在降水—径流—蒸发的自然水文循环之中,这就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处理回用的系
统循环。历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湖洼,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洪涝灾害;大量污水不经处理排放,超过河湖自净能力,水体污染,水生生物被破坏等,都是人类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水资源利用的一般规律,导致水生态系统循环的破坏,最终又转变为水对人类的加剧侵害。因此,要实现人与水的协调与和谐,必须根据水的自然属性,把水的利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好供、用、排各环节的关系,在不违背水的自然规律基础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再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
水资源在降水—径流—蒸发这个自然水文循环中,人类可利用的径流是有很大限制的,一旦利用量超过限度,就会导致循环破坏。因此,水资源不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灌溉面积不到66.66万hm2,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更是微乎其微。到20世纪80年代,工农业用水达400亿m3,而21世纪初,已达550亿~600亿m3。用水的过量增长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过去无节制扩大供水能力,转变为根据资源情况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注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由于水资源利用的分配社会性和用水之间的排他性,加之资源使用成本不合理,决定了用水户只从满足本身的最大需求和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出发,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节约与保护。因此,要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只能由国家进行宏观调配,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及用水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涉及水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是积极探索水权理论,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市场的需要
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强化节约用水,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要依靠行政、法制、科技手段,而且要采取经济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产权归属、收益、经营问题,需要解决用水指标、定额、基本水价、节水奖励、浪费处罚问题等等。只有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解决。
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
1.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容,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很多论述,冯尚友同志认为:水资源管理是为可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
笔者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认为,水资源管理不仅是这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还是一个过程,是鼓励水、土地和相关资源的合作开发与管理,以求得以平等的方式,不损害关键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取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果的一个过程。也是统一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等因素,促使不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向可持续的资源管理转移的一个过程。
这里所说的统一,是以流域为单元的包括自然系统的统一和社会系统的统一。自然系统的统一主要是:水、土资源管理的统一,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的统一,缺水区与丰水区(相对)管理的统一,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活动管理的统一,水质与水量管理的统一,淡水与海水(含滨海区)的统一。社会系统的统一主要是:国家开发政策中跨部门的统一,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城乡)相关利益的统一,水资源相关政策(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决策原则的统一,除害、兴利的统一,取用水与排水管理的统一。
2.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与手段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公平分配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规模不超过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维持生态生物的生命力与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地科学管理原则,具体有以下4条:
(1)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和保护环境一体化。开发水资源是为了满足人民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防灾减灾和保护环境是为了支持和维护资源的持续生成和全社会的有序发展。三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柱,缺一不可。开发是人类永恒的活动,而防治和保护则是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
(2)全面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和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具有互补转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地表水、地下水往往都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直接对象。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储存条件,联合调度,统一配置和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水资源、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3)开源与节流并重。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的1/4,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量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且短缺与浪费并存,用水与污染同在,严重影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开发与节约、利用与保护并重,才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用水需要。
(4)发挥组织、法制、经济和技术管理的配合作用。
水资源统一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管理体系,涉及自然、社会诸多方面,管理措施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及宣传教育手段等。
法律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手段。从水资源的产权到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组织形式,从综合利用规划到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防汛抗旱调度、控制性工程管理、水利财政管理、水行政执法等范围都需要通过立法,划清各部门的责权利关系,从而规范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