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城市部分-全国 (10)
2018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2018年全国建筑业基本情况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建筑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加快推动建筑业改革发展,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5085.53亿元,同比增长9.88%;完成竣工产值120786.22亿元,同比增长3.42%;签订合同总额494409.05亿元,同比增长12.49%,其中新签合同额272854.07亿元,同比增长7.14%;房屋施工面积140.8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6%;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1.3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33%;实现利润8104亿元,同比增长8.17%。
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95400个,同比增长8.34%;从业人数5563.30万人,同比增长0.48%;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73187元/人,同比增长7.40%。
(一)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但支柱产业地位依然稳固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0%。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808亿元,图1 2009-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速图2 2009-2018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增长4.50%,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10个百分点(图1)。
自2009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
2018年达到了6.87%的较高点,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下降后连续两年出现回升(图2),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稳固。
增长0.48%。
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7.17%,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占比再创新高(图6)。
建筑业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继续发挥显著作用。
中国城市建设年鉴1-1 2018年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按省分列)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4903 2804 3174 3469 2025 2460
134.79 202.19 211.92 254.37 266.14 197.61
96.65 99.37 96.33 97.30 97.80 97.04
93.28 97.34 95.24 97.10 94.24 96.69
4.81 5.54 4.73 4.66 5.50
Note:All of the green coverage rate and green space rate for the built-up areas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in the table refer to the data for the areas surveyed in the city. The green coverage rate and green space rate for the nationwide urban built-up areas have been revised appropriately.
96.30 97.64 93.64 96.66 98.15 96.74
8.52 9.15 13.49 9.87 13.11 17.50
14பைடு நூலகம்57 17.00 16.96 13.39 19.42 16.81
4.92 8.06 6.09 4.50 6.89 12.00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2026 3068 2412 3021 1750
13.52 14.63 13.51 14.11 12.21
6.20 4.99 4.08 5.58 3.60
陕西
4450 163.39 95.49 89.35 96.19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摘要:生活便利性是城市宜居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关键因素。
本文将核密度分析法、渔网分析法等方法应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生活舒适度的空间分析确定并优化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权重,结合生活设施的密度分布衡量城市的生活便利度。
为优化城市公共设施空间配置、新增设施的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字:POI数据,生活便利性,公共服务设施1引言随着城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越发重视城市生活品质,针对新阶段城市发展要求更高更多。
2018年,国家住建部批准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1],"生活圈"这一概念的提出取代了传统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模式[2]。
2021年7月,国家商务部携手11个部门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明确到2025年"百城千圈"作为城市生活圈建设目标,构建合理布局、丰富业态、功能完善的城市便民公共服务生活圈[3]。
同时,二十大提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明确要求,强调城市建设及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对公共服务的诉求。
推动以人为中心来营造建成环境已成为众人共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生活公共服务功能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4]。
2研究范围及方法2.1研究范围划定本次研究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1个市辖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5个县级市(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以及4个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5]。
2.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其包括渔网分析、叠置分析、核密度分析。
借助ArcGIS 软件,对POI数据进行分析并以空间图示化。
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调查制度

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调查制度(城市建设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年月本调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城市、县城和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村镇住宅的情况,给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特制定本统计调查制度。
(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本调查制度的调查对象为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的各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
本统计调查制度之前一直使用单机版填报系统,目前未使用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或部门基本单位名录库。
本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为所有的设市城市和县。
统计报表按城区、县城和建制镇(乡)分别上报。
.设市城市城区包括:市本级()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镇(乡)地域;()常住人口在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
.县城包括:()县政府驻地的镇、乡或街道办事处地域;()县城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镇(乡)地域;()县域内常住人口在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
.建制镇含建成区和村庄两部分。
建成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地域。
村庄是指建制镇建成区以外的区域。
.乡含建成区和村庄。
2018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城市部分-分省份 (5)

19631.43 22012.94 11946.77
8473.19 558.42
69883.11 141911.90
39216.10 38608.51
4795.60
8182.45 7871.23 1808.16 5206.05
165.84
5718079 8102840 2820685 3014219
地区名称
Name of Regions
875353.24
2413262.76
278529.43
172552226
156294499
50310.58 全 国
57328.77 13237.97 20525.38
8149.34 8921.04
77656.94 33940.34 62672.28 50526.64 24179.90
80560.06 98721.58 10265.51
31644.68 47731.55 11284.55 27318.94
2081.74
陕 西 Shaanxi 甘 肃 Gansu 青 海 Qinghai 宁 夏 Ningxia 新 疆 Xinjiang
483.89 355.00 102.81 235.56 585.44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73911.19 63547.27 44947.89 25438.47 31504.84 16563.08 43534.82
105941.46 199660.05 144806.45
86208.78 68667.89 58012.45 124769.78
17641.29 23980.35 10806.31
Use
其他用水
The Quantity of Other Purposes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背景、运行模式及其问题探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背景、运行模式及其问题探讨唐志欣;王慧;李艳艳【摘要】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3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mong these three operation mod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police.【期刊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问题;运行模式【作者】唐志欣;王慧;李艳艳【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00,山东省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00,山东省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00,山东省日照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00 引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形式.《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规定,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国土资源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增减挂钩试点于2006年,在天津、江苏、山东、湖北、四川5省(市)开展,2008年增减挂钩在全国大范围展开.在实践中,形成多种运行模式,但资金筹措、指标管理、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农村农民利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到增减挂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正确贯彻国家关于增减挂钩的政策,规范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当前推进增减挂钩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 增减挂钩试点的政策背景1.1 土地供需形势严峻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等都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开发滨海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必须有土地作为保障.我国人口众多、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缓解土地资源约束,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通过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化解土地供需矛盾.1.2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低.1990-201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31万km2扩大到3.98万 km2,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59 m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 m2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 m2的水平.农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2010年全国农村建设用地约18万 km2,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量的54.4%.全国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268 m2,其中,宅基地占绝大部分,人均宅基地占用大大高于我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规定的最高人均标准140 m2 /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到城镇定居,农村将出现大量空闲房屋、闲置土地,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农村小砖瓦窑厂普遍存在占用建设用地多,擅自取土挖矿和堆放废渣等问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近些年,我国推行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这些小砖瓦窑厂失去了生存空间.通过针对农村小砖瓦窑厂的增减挂钩,不仅可以减少农村建设土地规模,而且有利于保护土地,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1.3 耕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现有耕地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为1.3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在1996年,全国的耕地数是19.51亿亩,人均耕地为1.59亩,14年间中国的耕地减少了1.25亿亩(图1).图1 1996-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亿亩)耕地的持续减少,已经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来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如何做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又要守住18亿亩耕地保有量这道“红线”,是“十二五”期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既要满足城乡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又要保持耕地总量水平,就必须调整建设用地只增不减的单一“加法”管理模式,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动态管理模式,为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开展提供空间,并实现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我国村庄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和闲散、废弃宅基地遍布的“空心村”问题必须逐步解决.通过科学规划,推行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还可以减少农村居民点土地占用,为城镇建设提供用地空间.2 增减挂钩试点运行模式及其特点目前,增减挂钩试点的运行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村集体自主模式.其在运行机制和特点等方面差异明显.2.1 政府主导模式所谓政府主导模式就是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拆旧地块、建新地块,落实新村规划与建设、农民搬迁、拆旧复垦等所需资金,对新村建设、土地复垦等工程实施全面管理、监督和验收,并承担项目风险.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结余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政府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取得的城乡土地的级差地租来平衡政府的投入和收入,回收资金.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图2 政府主导模式运行机制示意图典型案例是四川郫县模式.从项目发起、规划到执行、验收都由政府来控制.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监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折抵指标的使用也有政府控制[1].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投资需求量大,需要农民支付一部分的建房费用,有些地区采取“政府补贴一点、村民自筹一点、信用社借贷一点”的原则筹集资金,一般是政府补贴35%,农民自己出资65%.政府主导模式是目前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运行模式.2.2 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主要是由企业作为投融资主体,在政府的指导下统筹农民搬迁、补偿、拆旧、复垦、安置点建新等.增减挂钩置换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部分或者全部用于企业建新或扩建.在此类型中,资金的筹措和运作与政府脱钩,政府主要起监督、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具体如图3所示.此类型的典型案例是天津市华明镇.其增减挂钩资金主要由丽滨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土地质押的方式,争取开发银行贷款.以华明镇自身的土地出让收益和以宅基地换房置换的建设用地指标投入作为还款主要来源.此种方式大部分适用于拆旧成本不高、区位较好、土地级差地租较高的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或者是资源较丰富的平原地区[2].图3 企业主导模式运行机制示意图2.3 村集体自主模式以村集体自主模式进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搬迁、补偿、拆旧、复垦、安置点建新等主要由村集体统筹规划完成,增减挂钩置换的土地和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基本在村集体内部循环.具体如图4所示.图4 村集体自主模式运行机制示意图江苏张家港永联村是一个典型案例.永联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北角,2007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801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年销售收入达160多亿元.增减挂钩的资金投入主要由自本村的钢厂承担,新建安置区房屋低于成本价出售给本村农民,增减挂钩置换出的周转指标,主要用于本村规划建设的钢城嘉园[3].此种模式对村集体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具有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集体经济较发达等条件.综上分析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户,运作模式不同,各利益主体的收益也就不同.政府主导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首先政府具备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居民利益的能力和政策基础,因而项目实施力度大;其次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增减挂钩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自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一方面由于项目投资过大,资金来源单一,容易造成基层政府财政紧张,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且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从投融资到建新拆旧复垦工程都有政府一手包办,政府政事繁琐、全责不分,造成效率低下.要克服政府主导模式中的缺陷,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主导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能够扩大投融资主体,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企业具有灵活性,能够合理、高效配置各种资源,提高效率.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往往会忽略增减挂钩的质量,造成环境和生态破坏,带来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所以在实施项目的全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和综合评估尤为重要.村集体自主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种模式中,土地挂钩和资金筹集都是内循环,农民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有利于保护农民权利和权益.但是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小,仅适用于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达的村庄,同时还要求领导人有威望、有权威,此外由于权利主体较多,容易产生纠纷,一般村庄难以实现.现阶段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单靠政府、市场或村集体都无法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平稳运行,从促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应该是现阶段最可行的运作模式[4].3 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 政府角色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本意是置换出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缓解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指标短缺之间的矛盾.个别试点地区片面的将“增减挂钩”作为通过周转指标获取土地收益的方法,忽略了农民意愿、用地结构的优化和耕地质量的提高.一些地方政府擅自扩大试点范围、违规使用增减挂钩置换指标,先拆后建强行进行村庄改造,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3.2 土地产权归属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农村集体用地的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集体和农民在权益关系上比较模糊,造成农民的“产权残缺”,通过增减挂钩整理出来的没有明确产权的土地归属及其受益分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根据相关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但是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统一规范指导,侵害农民权益时有发生.有些增减挂钩试点地区的新建住房区,除去原有村民安置后还有剩余,这些新建住房就要对外出售或出租,这就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了新的问题.3.3 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使用问题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归还必须用项目区复耕的土地.在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片面的追求耕地数量的占补平衡,忽略耕地质量的占补平衡,出现占优补劣的现象,使得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不能够保质保量的归还.还有一些增减挂钩试点的地方政府,盲目的追求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数量,尽量压缩农村建设用地,节余大量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土地级差收益只很少一部分返还用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此外,由于增减挂钩项目涉及诸多因素:当地领导人的更替、资金链条断裂、部分农民不愿搬迁等,一些地方挂钩周转指标不能按时(下达至归还的期限不超过三年)归还[5].3.4 农村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在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把城镇和农村两个行政级别和性质不同的区域放在一个项目区,本来需要两个行政区协商的事情变成为在项目区内解决,当城市和农村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总是偏向城市的思维导向,农村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犯[6].由于一些地方在增减挂钩中占优补劣,使得耕地质量总体下降,间接损害农村农民的利益.通过增减挂钩,虽然农民获得了好一点的住房,但是他们却永远丧失了拥有宅基地的权利.在农村生产方式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民入住社区,搬进楼房可能会加大其生活成本,给日常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4 对策建议4.1 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明确政府角色,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该转变思想,切实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应以土地为纽带,形成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政府在耕地保护、项目申报审批、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应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审查和监管机制,严格依法处理在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4.2 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合理布局,严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因此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土资源、城镇规划、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环保、民政、水利等部门协同参与,统筹安排,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增减挂钩项目区的规划和布局项目区.同时,要根据增减挂钩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因地制宜,严格控制项目区的范围和规模.4.3 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村农民利益,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实施增减挂钩的关键在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7].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不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拆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妥善安置,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获得的部分收益要返还农村;同时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宣传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中的好典范、好做法,引导农民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宅基地私有的观念,在政府主导下加快宅基地合法有序的流转,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出方便易居的建筑,还要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设,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8].4.4 建立并充分运用专项资金,建立多元融资机制,提供资金保障应建立市、县(市、区)增减挂钩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主要由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新增部分等专项资金的地方留成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县(市、区)还可专门提出一笔可观的资金并入此专项资金[9],政府和村集体要充分合理的运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市场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台账,以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获得极差收益为保障,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中.4.5 改革创新,探索激励机制,周转指标参与市场运行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10],积极创新各项政策制度,激励机制和措施,激发政府、企业、农民以及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增减挂钩工作中.在依法取得周转指标并不突破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规模和范围的前提下,加大周转指标的优惠力度,以促进增减挂钩工作的推进.要注重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增减挂钩工作的新机制、新路子.在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指导下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谁整理谁受益,并通过建设用地整理获得周转指标,让整理出来的节余周转指标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获取较高的土地极差地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参考文献:[1] 何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11:22-27.[2] 邱玲章.天津市、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0,(10):32-35.[3] 宋伟丰.张家港市永联村利用好土地资源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C].江苏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二零零八年度)论文集,2008,109-110.[4] 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5] 吕寒.“挂钩”不仅是为了指标[J].中国土地,2009,(05):48-50.[6] 胡建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7,(6):52-54.[7] 张宇,欧名豪,张全景.钩,该怎么挂[J].中国土地,2006,(03):23-24.[8] 杨巧玲.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2007,(2):536-538.[9] 王德钧,刘晓玲.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来源模式利弊探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2):30-31.[10] 袁珍珍,王慧.试论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的统筹协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26(3):121-125.。
2018年中国主要城市GDP及排名、人均GDP排名

排名 城市 所在省市排名 2018年GDP(亿元) 2018年增速
77 乌鲁木齐
78
南阳
79
茂名
80
遵义
81
湛江
82
吉林
83
珠海
84
江门
85
柳州
86
许昌
87
赣州
88
大庆
89
滨州
90
株洲
91 连云港
92
宿迁
93
湖州
94
九江
95
周口
96
兰州
97
新乡
98 呼和浩特
99
郴州
100 枣庄
新疆1 河南3 广东7 贵州2 广东8 吉林2 广东9 广东10 广西2 河南4 江西2 黑龙江2 山东14 湖南5 江苏12 江苏13 浙江8 江西3 河南5 甘肃1 河南6 内蒙古3 湖南6 山东15
19.7
2
4
广州
广东2
23000
6.50%
1450
15.9
7
5
重庆
重庆
20363
6%
3372
6.0
79
6
天津
天津
18809
3.60%
1557
12.1
21
7
苏州
江苏1
18597
7%
1068
17.4
5
8
成都
四川1
15342
8%
1605
9.6
40
9
武汉
湖北1
14847
8%
1112
13.4
17
10
杭州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1999.12.06•【文号】•【施行日期】1999.12.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发布日期:2006年,实施日期:2006年)废止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1999年12月6日)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各类统计及统计有关的业务核算,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主要以国务院关于我国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中有关概念的解释一、关于人口指标的解释《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中有关人口的指标均为在调查地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二、关于人民政府驻地的解释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是指区(市)人民政府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建制镇、乡)全部行政地域;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是指镇人民政府所在的居委会地域,如果未设居委会或居委会地域不明确的,则为村委会地域。
三、关于城区建设的概念城区建设是指城镇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居民区的建设。
(一)公共设施是指:行政办公设施、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施、其他设施(包括文物古迹、宗教活动、社会福利院等设施)。
(二)市政公用设施是指:水电气热供应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在建工程及维修设施、其他设施(如消防设施等)。
(三)居民区是指:居民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学校、粮店、副食店、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道路及绿地。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7全国各省市县数据:1-全国历年城市道路和桥梁情况

753819 788853
注:1.自2006年起,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按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合计为分母计算,括号内为与往年同口径数据。
2.自2013年开始,不再统计防洪堤长度。
Note:1.Since 2006, urban road surface per capita has been calculated based on denominator which combines both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residents in urban areas, and the data in brackets are the same index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of past years.
15.80 16.05
2.Starting from 2013, the data on the length of flood prevention dyke has been unavailable.
30277
26022
4446
1.81
31934
27976
5201
1.96
33934
29962
5577
1.88
36410
33019
6170
1.84
38282
35872
5998
1.72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71886
69856
9952
3.05
78453
77885
10732
3.10
1-1-12 全国历年城市道路和桥梁情况 1-1-12 National Urban Road and Bridge in Past Years
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调查制度(有效期至2021年1月)

附件2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调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2018年2月本调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目录一、总说明 (3)二、第一部分城市(县城)建设统计报表 (5)三、第二部分村镇建设统计报表 (111)四、第三部分附录 (154)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城市、县城和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村镇住宅的情况,给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特制定本统计调查制度。
(二)调查对象和统计范围本调查制度的调查对象为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的各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
本统计调查制度之前一直使用单机版填报系统,目前未使用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或部门基本单位名录库。
本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为所有的设市城市和县。
统计报表按城区、县城和建制镇(乡)分别上报。
1.设市城市城区包括:市本级(1)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域;(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镇(乡)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
2.县城包括:(1)县政府驻地的镇、乡或街道办事处地域;(2)县城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镇(乡)地域;(3)县域内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
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空间布局................................................................................................7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7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7 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8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城市性质与规模 ...........................................................................................6 城市性质...........................................................................................................6 城市规模................................................................................6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城镇化水平预测 ..............................................................................................4 城镇化发展策略 ..............................................................................................5 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5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5
2018年最新的全国各省市人口统计及城镇化率情况

117.67万人 100.97万人
非批注的数据均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2018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带批注的均说明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自 治区 全国 北京市 上海市 直辖市/省会 重庆市 天津市 广州市 深圳市 青岛市 计划单列市 宁波市 大连市 厦门市 河北省 山西省 河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省、自治区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9.58% 86.50% 全国最高,87%以上 65.50% 83.15% 86.38% 未公布 73.67% 72.90% 未公布 89.10% 56.43% 58.41% 51.71% 62.71% 68.10% 未公布 未公布 69.61% 68.90% 54.69% 65.82% 56.02% 61.18% 60.30% 56.02% 70.70% 50.22% 59.06% 52.29% 47.52% 47.69% 31.00% 58.13% 47.69% 54.47% 58.88% 未公布 40.92% 3864.4 2637.26 603.23 688.11 586.77 2246.38 1257.71 328.57 405.16 35.87% 32.65% 8050.7 5737 6323.6 3941 4647.6 10047.24 5917 6898.8 11346 4926 934.32 8341 3600 4829.5 9121.8 7082.9 3861.3 3458.4 2594 2603.6 6146.90 3567.95 3864.7 8021.62 2474 551.81 4361.5 1710.72 2303.2 40.85% 411 7556.3 3718.34 9605 2534 4359.3 242.53 366.20 4264.02 2171.88 4967 1589.1 2968.7 939.48 820.2 603 597.93 79.78% 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 43.37% 常住总人口 (万人) 139538 2154.2 2423.78 3101.79 1559.6 1490.44 1081.63 927.69 1447.57 2031.59 1296.81 户籍人口 常住城镇人口 (万人) (万人) 83137 1863.4
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城市数量及人口、面积情况统计分析

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城市数量及人口、面积情况统计分析智研咨询 2019-04-28 13:40:13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在80%左右,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9.58%。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如果以发达国家的80%城市化率作为参照,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要提高20.42%。
中国城镇化率发展历程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截止2018年末,中国各省域的城镇化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指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如下图所示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从城乡结构看,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2017年的58.52%提高1.06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提升将带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强劲增长,也更容易实现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增长。
要借鉴国际经验,走一条能带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续城镇化道路。
2005-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走势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近年来我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截止至201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661个。
2008-2017年我国城市个数走势图资料来源:住建部截至201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已经达到661个,其中地级市294个,县级市36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