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最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教科版)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2.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3.地球表面有弯曲的岩层、天池、切沟、峡谷、蛇曲、沙洲等奇特的地形地貌。

4.地震、火山、河流、风、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5.岩层受到挤压会裂开,形成了弯曲的岩层。

6.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形成了天池。

7.流水的作用会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流失,形成一条条切沟。

类人维会出父的山夹38.河流的作用会改变河道,形成连绵曲折的蛇曲。

9.大江大河的中下游的泥沙沉积,会形成沙洲。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通过水的作用形成的,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形成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如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岩层的相互挤压或拉张形成了地震。

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

3.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对地面的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对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4.抗震防灾措施:做好抗震防灾的预警预报,定期开展抗震防灾演练;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表变迁的概念,知道地表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对地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表变迁;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现象。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教师给予指导。

3.实例分析: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理解地表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拍摄照片,制作PPT。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PPT,分享实地考察心得和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现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撰写考察报告,加深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总结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1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3、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备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4、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15、水的作用,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

16、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7、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火山》、《地震》,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能够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不迷信权威;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五课组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震的现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五、教学策略1、提出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的组成:✧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地球表面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由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侵蚀和沉积等多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的分类:✧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通常用于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地形地貌的特点:✧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碰撞有关,平原可能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采矿活动可能形成矿坑或尾矿坝等。

地球表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地球表面的脆弱性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保护地球表面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和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固态岩石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部分熔化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

地壳的特点:✧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但在海洋地区可能更薄,而在山脉等隆起地区可能更厚。

✧地壳由多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7 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7 总结我们的认识

2.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 生?为什么?
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保存较为完好,雨水带走 的土壤较少。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 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从而减轻侵蚀作用,减少水 土流失。
沙漠是怎么修路的?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塞罕坝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判一判
对的打“√”,错的打“×”。 1.在模拟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时,我们做的实验都叫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1 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 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 侵蚀的程度。
2 能回顾并梳理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和地貌的因素。能够通过 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3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 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影响地表变 化的因素
火山喷发 形成火山口湖、新增一块陆地等 风的作用 形成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及沙漠地形地貌
水的作用 会侵蚀土地,形成沟壑;形成河湾、沙洲等地形地貌
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 哪些变化?
1 弯曲的岩层
2 长白山天池
3 敦煌的雅丹地貌
4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地受侵蚀的程度小
无植物覆盖,“径流”量大,颜色较深, 里面的泥沙含量多,土地上有好几条 沟壑,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
结论
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

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梳理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梳理

第四课《地表流水的力量》知识梳理1.地球上有高山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

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是一成不变的吗?自然界的什么力量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呢?答:地表形态的形成概括的说是因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表形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作用的地球内力发生改变时,地表形态也会随之改变。

内力作用集中体现为地壳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2.水在地球上不断的循环产生了雨雪等天气现象,降水或冰雪融化时形成的流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3.降雨时形成的水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答:1、下雨形成的河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土地会受到侵蚀.2、侵蚀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4.用沙子和泥土堆成一个土堆,观察在同样的降雨量下,土堆的不同位置受到水流冲刷影响的情形。

答:较陡坡度上的土壤会随着降雨形成的水流而流失,而较缓坡度的土壤流失量较少。

5.降水汇集成河流,流水在地表的流动会对不同部分的地表产生怎样的作用?答:降雨开始后,平原表面出现了很多小坑,山地斜坡出现了类似河道一样的浅沟,悬崖则是被冲垮了,说明降雨对不同的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不一样的6.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水流速度有什么不同之处?河床上的堆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答:河流的上游,河道比较窄,坡度很大,水流很湍急。

河流的中游,河道比较宽,落差减小了,水流没有上游湍急,相对缓慢了。

下游又平又宽,水的流速是最慢的河流经过河道后,河道两侧有明显的被水流侵蚀过的痕迹,河道的两边有轻微塌陷。

上游的水流速度是最快的,带下来很多的泥沙。

水流经上而下流淌,速度越来越慢,从上游、中游冲下来的泥沙都堆积在了下游。

7.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地表长时间受到流水的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景观。

8.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对地表物质产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答:地球表面每天都在受着各种不同外力的影响,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2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2

主题单元标题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版本及内容教科版2021年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主持团队成员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所需时间8个课时单元整体教学分析提取单元主题大概念本主题涉及对应课标的科学大概念是:概念10:地球系统对应5年级学段课标学习内容:10.2 水循环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3 岩石和土壤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10.4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 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核心素养知识内容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系统”大概念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内容结构本单元原有教材共安排了七节课。

分别是:2.1《地球的表面》2.2《地球的结构》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2.5《风的作用》2.6《水的作用》2.7《总结我们的认识》。

经过组内研讨,进行了建构——解构——重构,以吸引学生好奇心和引发探究专注力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进行课程设置。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3.观察世界地形图(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4.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5.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2)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3)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4.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

迅速挤压时,可以看到泥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2.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3.地震的危害(1)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3)地震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4.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5.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

五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7课《地震》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

五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7课《地震》 小学五年级自然科学
3、在街上,抱头迅速跑到空旷地蹲下,避开高楼、立交 桥、高压线等。
4、在郊外,避开山脚、陡崖,防止滚石、滑坡、山崩等。 5、驾车乘车时,迅速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选 择空旷处停车下车。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12/来自2/2021地震12/12/2021
唐山大地震图片
12/12/2021
唐山地震的资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 唐山市的地下传来类似打雷似的轰鸣声, 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地震爆发了。唐山 犹如狂风巨浪中的一只小船,这次地震 共造成24.2万人死亡,损失巨大。
12/12/2021
12/12/2021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 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 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 鱼儿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猪乱 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12/12/2021
避 震小常识
1、在平房,抱头迅速向室外跑,如果来不及,要躲在厨 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桌子、床等坚固物体的侧面, 前功尽量保护好头部。
2、在高楼,暂避到洗手间、承重墙根、墙角等能行成三 角空间的地方,勿使用电梯。耐心等待救援。
汶 川 地 震
汶川地震的资料:
2008年5月12日的14时28分,四 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 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 阿坝洲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 生命和财产损失。
12/12/2021
提问:模拟地震形成的原因实验 中,毛巾和竹片相当于什么?
答:竹片和毛巾都相当 于地壳岩石。
12/12/2021
竹片断裂模拟的 是断层,挤压毛巾 模拟的是褶皱。
12/12/2021
实 验 结 论: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 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
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
修改
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整理。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地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深化学生的认识。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通过实践、分析、整理。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资料卡,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③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主题,对各种各样的卵石进行观察、交流,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异同,等等。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和感受,如用文字、画图、列表、实物标本等表述和记述这种地球和地表的变化。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写上标题,写明观察日期、天气、温度地点等以及观察者的学校、班级、姓名、同组其他成员等,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主要事实等。
(三)自主研究
1、导入探究:同学们的问题真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确定各自研究的主题,利用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去探究这些问题。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需要提前制定研究案)……
3、小组研究
4、小组交流
重点交流课题: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①地震的形成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现象;了解常见的避震小常识;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
围绕研究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研究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影视资料
2、木棍、酒精灯等
(二)学生准备
5、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及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2、认识大自然中各种矿物,了解地表变化的成因。
3、知道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
策略
1、本单元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①《火山》、《地震》两课,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到火山和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②《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地表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起作用。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麽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矿物的记忆,为课堂研究做准备。
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木棍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录像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
②火山的形成
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生进行介绍)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关于矿产、能源方面的视频资料;课件,矿物标本。
(二)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矿产资料,小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科学研究目标
1、能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解释。
4、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5、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影视资料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
8、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矿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矿物。依靠这些矿物原料,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种产品供人们使用。让学生对矿物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五)拓展活动
搜集有关火山风景区的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火山的知识。
板书设计:
火山和地震
地震 压力——岩层断裂——地震波
火山 压力——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裂缝——喷发
七、教学反思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学生互动学习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
教学
重点
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启发学生观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为归纳做准备,并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地表变化的共同特征。
单元
课时
安排
4课时。
《火山》――-1课时
《地震》――-1课时
《各种各样的矿物》――-1课时
《地表的变化》――-1课时
《做一块卵石》
(二)能力目标
运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煤等能源矿主的形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矿物,了解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用简单的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
1、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2、毛巾、土豆泥、番茄酱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观看关于火山和地震的录像,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
2、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师生交流,了解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的关系和相关的避震知识
1、提出问题: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2、师生交流互补
3、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避震常识呢?(学生交流)
4、播放录象:避震常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火山和地震这些自然现象,并获取一定避震常识,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
教学
资源
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课内容:《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教科书采用前易后难、前放后约的呈现方式,内含启发学生运用迁移的理念进行迁移学习。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面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现象、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的变化莫测等有关地球内部与表面的变化进行探究。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及外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善于提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一是为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为学生的研究做准备,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兴趣会更高,研究会更投入。
课时
备课
6、火山
一、教材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于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主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亲自动手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火山和地震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借此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