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3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

合集下载

《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1.知识与能力:⑴注意积累其、而、之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⑶学习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2.教学重难点:⑴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⑵学习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使学生能达观地对待人生。

二、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1.策略设计:本节课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加深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鉴赏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⑴课时安排:一课时⑵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文中含有“其”、“而”、“之”的句子,辨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庄子的材料。

⑶教具:提问的内容采用投影仪。

2.过程设计:⑴导语设计: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于丹庄子心得》)⑵关于庄子的思想(板书):思考并讨论A:文中哪一句,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就是道。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篇一一、自读要求:篇三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盛,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浏览《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剖析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盛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攒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心得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习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习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⑵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⑴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⑵鉴赏本文想象丰盛、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倘若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取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观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⑴字音识记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⑵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⑶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发奋)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仗)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仗)⑷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⑸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能够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逍遥游》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

(2)如何分析《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逍遥游》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讲授: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逍遥游》篇目。

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逍遥游》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对《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深入剖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游》的寓意和哲理。

2.分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掌握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逍遥游》的寓意,分析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

2.难点:掌握《逍遥游》中的哲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庄子》中的经典故事,如“庖丁解牛”、“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2.介绍《逍遥游》的作者庄子及其文学地位。

二、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逍遥游”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

3.分析寓言故事“鹏程万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逍遥游”的理解。

2.讨论庄子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哲理。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逍遥”、“游”等。

2.探讨庄子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2.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拓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庄子》中的其他篇章,如《秋水》、《养生主》等。

2.分析《逍遥游》与其他篇章的关联,探讨庄子的哲学体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2.讨论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作业布置2.收集并整理庄子其他篇章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交流庄子其他篇章的阅读感悟。

2.让学生谈谈对庄子的认识,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中的审美意蕴,提升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中的审美意蕴,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庄子的哲学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逍遥游》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讲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如“逍遥”、“无为”等概念。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如寓言、比喻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审美意蕴。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章论证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审美意蕴。

二、课堂讲解1.讲解庄子《逍遥游》中的审美意蕴,如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2.分析文章中的审美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审美价值。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逍遥游》的感悟。

2.深入研读《逍遥游》,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效果。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庄子的哲学思想、文章论证结构和审美意蕴。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逍遥游》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分析文章中的现实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逍遥游》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提升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五、作业布置2.收集庄子其他作品,了解其哲学思想,并分享给同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 ()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 ()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 ()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二、教法运用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提炼观点,表达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分析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庄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对比分析: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对《逍遥游》与其他作品异同的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解释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2. 庄子逍遥游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总结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解析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5. 课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庄子逍遥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总结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课《齐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逍遥游》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逍遥游》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2. 第二课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总结拓展。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庄子的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庄子的论证方法及其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2.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3.语言品味(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寓言故事等。

(2)引导学生品味庄子独特的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3)让学生尝试运用庄子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

4.意义探讨(1)引导学生探讨庄子的逍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讨论如何借鉴庄子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内心的逍遥。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翻译《逍遥游》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逍遥思想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1)庄子(约前369年—前2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庄子》一书中,其中《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2)《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代表作,文章通过寓言故事、对比论证等方式,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哲学思想。

2.文本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大鹏鸟的逍遥飞行引出庄子对逍遥的向往。

第二部分:通过对比鲲鹏与小鸟、宋荣子与列子,阐述逍遥的境界。

第三部分:论述逍遥的方法,即顺应自然、无所待。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和哲学思想;(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2)运用比较分析、文本解读等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2)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精神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分析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阐述;(2)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故事的理解;(3)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庄子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2)简要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4. 文本解读:(1)分析《逍遥游》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故事;(2)探讨庄子哲学思想在文本中的体现;(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2)强调庄子思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启示;(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逍遥游》,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庄子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

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二、知识链接:(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和哲学思想。

(3)能够运用《逍遥游》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和谐共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逍遥游》是庄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绘鲲鹏的变化和大鹏鸟的飞翔,表达了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哲学内涵,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庄子逍遥游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逍遥游》,掌握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艺术赏析和实际应用。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庄子逍遥游哲学的实际应用。

3. 比较分析:将《逍遥游》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七、教学方法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知识归纳】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2、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3、道家思想及林语堂评老庄:道家思想又叫老庄哲学,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区别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学习目标】1、通过联系旧知,借助工具书或根据语境揣测准确无误地说出多义词“志、名、图、置、穷”及古今异义词“虽然、众人、果然、虫、年、是、枪”等词语的含义。

(重点)2、根据语境准确无误地说出“水、南、致、合、征”等词类活用现象,并能准确判断几个特殊句子的句式。

(重点)3、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出“逍遥游”的内涵。

(难点)【自学释义】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ǐ()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6)小知不及大知()(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8)适百里者,宿chōng()粮(9)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10)斥鴳()笑之曰(1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2)彼且恶()乎待哉?2.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1)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逍遥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

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

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

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高二语文教案:逍遥游

高二语文教案:逍遥游

高二语文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感受庄子的哲学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逍遥游》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a.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b.文章的论证过程是如何展开的?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a.举例说明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a.教师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b.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作用。

2.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a.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b.学生分享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如《秋水》、《德充符》等,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快速浏览了《逍遥游》,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有点难懂。

学生B:老师,我懂了。

《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逍遥游》优秀教案1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过程:一、导入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

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

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

比如苏轼。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 蜩(tiáo) 决(_uè)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3、疏通、积累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而——耐有——又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重点生字抟坳蜩舂蟪蛄斥鴳四、整体感知《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3逍遥游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

为了语文教师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WTT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逍遥游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逍遥游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名句积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也 (4)旬有五日而后反(5)而徵一国 (6)御六气之辩2.古今异义(1) 腹犹果然古义:今义:(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3)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今义:(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而御六气之辩(2)知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圣人无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德合一君 / 彼于致福者 / 而征一国者二、文言虚词1.之(1)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2)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 而莫之夭阏者(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 之二虫又何知(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 而控于地而已矣3、然(1)奚以知其然也(2)虽然,犹有未树也(3)未数数然也4.且(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 彼且恶乎待哉(3) 且适南冥也5.于(1)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6.其(1)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 其名为鹏(3)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省略句(1)翱翔( )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3)众人匹( )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 (2)彼且奚适也(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翱翔蓬蒿之间文本研习1、课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 ”,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3段),“大”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的形象。

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言其形,“ ”言其翼,“ ”“ ”“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

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第3段,从强调鹏鸟“所待”的条。

作者连用了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

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

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

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

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 ”“ ”“ ”,做到这些的只有“ ”“ ”“ ”。

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 ”、“”、“”、“”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

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文章采用了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

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⑴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

写积水负舟是;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问题探讨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3、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4、比较阅读: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B.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C.穷发之北头发D.置杯焉则胶粘住不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B.而莫之夭阏者之二虫又何知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看了高二语文必修3逍遥游教案的人还看:1.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学设计2.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3.高二上册语文长江三峡教案4.高二上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高二上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6.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