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合集下载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油脂的的掺假识别一、大豆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为大豆油。

2、显色反应取油样5ml于试管中,加入2ml三氯甲及3ml2%硝酸钾溶液,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呈柠檬黄公,即表明是豆油。

3、冬季掺米汤的检验其检查方法如下:将油熔化估,油与米汤处自然分层,或用碘-碘化钾试剂检查,如加米汤则呈蓝色。

二、花生油的掺假识别⑴深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花生油。

⑵冷冻试验法将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干冰箱10℃放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如凝固并稍有流动花生油。

⑶沉淀反应取油样1ml,臵50ml具塞试管中,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液5ml,在90-95℃水浴上加热5分钟,加入70%乙醉50ml及盐酸1.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试管臵于11-12℃水中冷却20分钟,应发生大量浑浊或沉淀。

⑷花生油中掺入棕油、猪油的检查A、纯花生油具有正常花生油的色香味,280℃加热结果正常,3℃冷却8分钟成糊状,酸价5mgKOH/g。

B、纯棕榈油具有正常棕榈油色泽和气味,在白色容器中外观为黄橙色,无粘性,用手磨擦后有轻微香味。

280℃加热,色素明显退去,无香味,成液体,酸价为3mg/KOH/g.3℃冷冻8分钟成固体,常温下15-22℃成固体,23-30℃下层呈固体。

C、猪油加热轾150-180℃时产生刺激哈味,3℃冷冻8分钟成固体。

三、菜籽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然后看颜色变化,菜籽油显棕。

2、冷冻试验法将待检试样倒入试客至其高度2/3处,于冰箱中10℃入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油样澄清为菜籽油,如与豆油等区分不开,可嗅其气味以区别。

3、掺入棕榈油的检查(1)菜籽油本身固点低(-10-20℃),而棕榈本身凝固点高(27-30℃),特性明显,当菜籽油中掺入15%的棕榈油,在冰箱中3℃条件下,3小时后,混合油开始变混浊,30小时后将凝固成糊状物,并伴有白色颗粒析出,掺杂比例越大,凝固时间越短越明显。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食用植物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但是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这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食用植物油脂进行掺伪鉴别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真假食用植物油脂。

首先,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观和气味来判断。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澈透明的外观,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则可能出现浑浊、混浊或者有悬浮物的情况。

此外,气味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淡的自然气味,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有异味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其次,化学分析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来判断其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特定的脂肪酸成分和稳定的酸价、过氧化值,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脂肪酸成分异常或者指标超标的情况。

另外,物理性质的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光指数、凝固点等指标。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植物油脂的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指标,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指标异常的情况。

最后,微生物学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微生物指标,可以判断其是否受到了污染或者掺假。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污染,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总之,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植物油脂时应该注意产品的外观、气味、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微生物指标,以免购买到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从而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市面上食用植物油脂的监管,确保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脂质量安全。

食用油脂鉴别和掺混定性检测方法论文

食用油脂鉴别和掺混定性检测方法论文

浅谈食用油脂鉴别和掺混定性分析检测方法摘要:较系统地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易出现的掺混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菜籽油、油茶籽油、亚麻油等7种食用油脂的快速定性试验方法,简便易行,对在油脂定性和掺混分析中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油脂鉴别综述食用植物油因其种类不同、营养价值不同而价格差异很大,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获取暴利,在高价植物油中掺入廉价的植物油,甚至掺伪,因此油脂鉴别与掺伪检测十分重要。

目前,国家标准方法主要为定性反应法[1]。

1 食用植物油掺混定性方法法1.1 大豆油的检出取油样5ml于试管中,加入2ml三氯甲烷及3ml 2%硝酸钾溶液,剧烈振动,使溶液呈乳浊状,如乳浊液呈柠檬黄色表示有豆油存在,如出现乳浊液显白色或微黄色,则有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存在。

本法不适用于一、二级大豆油[1]。

1.2 花生油的检出量取油样1.0ml,置于锥形瓶中,加1.5mol/lkoh-乙醇溶液5ml,在90~95℃水浴中加热皂化5min,再加入70%乙醇50ml及盐酸0.8ml,摇匀,将沉淀加热溶解后,将试管置于低温水浴中搅拌冷却,使降温速度达到每分钟约1℃,随时观察发生浑浊时的温度,橄榄油在90℃以前;菜籽油22.5℃以前;棉籽油和豆油13℃以前;芝麻油在15℃以前发生浑浊,均表明有花生油存在。

必要时可用90%的乙醇洗涤花生油测定熔点;油在成酸后发生的少量乳白色不是混浊点。

如出现浑浊时,再重复降温观察一次,以第二次的浑浊温度为准[1]。

1.3 芝麻油的检出1.3.1 取油样2滴,加石油醚3ml,加蔗糖盐酸液(1g蔗糖溶解于100ml盐酸中制成,随用随配)3ml,缓缓摇动15分钟,加入蒸馏水2ml,振荡静置后显红色,示有芝麻油存在[4]。

1.3.2 取油样和浓盐酸5ml于比色管中,混匀,加0.1ml2%糠醛乙醇溶液(2ml糠醛加入100ml95%乙醇中混匀)30s,静置10min,若有深红色出现,加水10ml,再摇动,观察如红色消失表示没有芝麻油存在;红色不消失,表示有芝麻油存在[1]。

食用油脂掺伪

食用油脂掺伪

第三节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一、食用植物油的感官检验(1)透明度在一定温度下,静置一定时间后,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浑浊物质的程度。

影响透明度的主要有水分、磷脂、蛋白质等非甘油酯类物质。

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2)油脂杂质油脂杂质多,不仅影响使用价值,而且对安全储藏也有影响。

杂质的测定(GB5529-85)植物油脂中的杂质为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残留物。

如磷脂、蛋白、黏液、固醇、水等非油脂性物质(3)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4)透明度: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食用植物油理化指标(1)熔点----是指油脂由固态溶化成液态的温度,也就是固态和液态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可了解该种油脂的纯度。

测定方法:试样在熔化前常发生软化状态,继续加热直至玻管内的试样完全变成透明的液体为止,立即读取当时的温度,即为油脂的熔点。

(2)凝固点----油脂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温度,各种油脂的凝固点都是一定的,所以测定油脂的凝固点,可用以衡量其纯度的高低。

(3)皂化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 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皂化价可对油脂的种类和纯度进行鉴定。

(4)碘价--- 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g)。

碘价直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取决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性质与含量。

各种油脂中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一定范围,通过碘价的测定,有利于了解油脂的组分是否正常。

(5)酸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酸价是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

(6)过氧化值——滴定 1 g 油脂所需用(0.002 mol/L )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模块三-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模块三-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第四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理化检验
相对密度的测定 折射率的测定 皂化价的测定 水分和挥发物的测定 杂质的测定 色泽的测定 不皂化物的测定 酸价的测定 碘价的测定

一、相对密度的测定

油脂的相对密度与其脂肪酸组成有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越高,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脂肪的相对密度越高。
“地沟油” 的感官鉴别,根据经验,一般通过看、 闻、尝、听、问五个方面即可鉴别。
1、一看。看透明度,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混入了碱脂、蜡质、杂质等物,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 纯净的油为无色,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 油才会带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杂质。
2、二闻。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 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 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若有矿物油的气味 更不能买。 3、三尝。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 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 是“地沟油”。
苦、酸、辣
杂质及沉 淀
<0.2% , 磷 脂 不 超标
<0.2%,磷脂超标
气味
滋味
固有的气味
固有滋味
气味平淡,微有异 味
平淡,稍有异味
(二)、花生油 特点:
①毛花生油:深黄,含有较多水分和杂质, 浑浊不清, 可以食用。
②过滤花生油:较毛油澄清,酸价较高,不能长期保管。 ③精制花生油:透明度高,质地洁净,水分和杂质很少, 因经精炼除去游离酸,不易酸败, 是人们最欢迎的品 种。

原理: 仪器 检验方法
在适宜的照明下,通过镜筒,观察相邻的样品视场和比 较视场的白色反射面,用简单的滑动架将标准比色盘移入比 较视场,使用者可比较通过标准色标盘的光颜色和透过样品 的或从样品反射的光颜色。对于太浅以致难以测量的样品, 可通过移入中性色的标准色标盘,使样品颜色变暗,再进行 测量。移动滑动加,直到标准比色盘的颜色和来自样品的颜 色匹配,从而得到色度值。

设计性实验:食用油脂的检验

设计性实验:食用油脂的检验

设计性实验:食用油脂的检验[实验目的]1、充分了解摄入存在掺假及安全性问题油脂对人体的伤害。

2、了解不同种类植物油特性,掌握其感官评定方法。

3、学习对食用植物油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从而判断其是否掺假及品质的好坏。

[实验原理]1、食用植物油感官评定:利用食品感官评定的基本技术和食用油的一些感官特性进行鉴别判断。

2、浓硫反应法植物油成分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浓硫酸与之反应时主要是脱水反应,也就是碳化,将里面的氢氧元素以水的形式反应,不同植物油会呈现不同颜色,以此判断是否掺假。

3、冷冻试验法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于冰箱冷藏放置4小时,取出观察,不同植物油会呈现不同状态,可以此区分,鉴别是否掺假。

4、油脂酸价: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 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常用酸碱中和法,其原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与氢氧化钾产生中和反应,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消耗量可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量。

新鲜油脂的酸价很小,随着储存期的延长和油脂的酸败,其酸价随之增大,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直接说明油脂新鲜度和质量的下降。

在GB1535-2003《大豆油》、GB156-2004《菜籽油》中规定,其原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4.0 mgKOH/ g,四级成品油质量指标中酸值(即酸价)不得超过3.0 mgKOH/ g 。

酸价高于3.5 mgKOH/ g时,油脂出现不愉快的哈喇味;酸价超过4 mgKOH/g 较多时,人们如果食用了这种油脂后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现象,酸败严重的油脂不能食用。

5、碘价: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最常用的是氯化碘﹣乙酸溶液法(韦氏法),其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韦氏碘液,氯化碘则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加成反应,游离的碘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从而计算出被测样品所吸收的氯化碘(以碘计)的克数,求出碘价。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劣质花生油——有大量悬浮物及沉淀物,加热至280℃时 ,油色变黑,并有大量沉淀物析出。
•11
(5)气味鉴别
良质花生油——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未经蒸炒直接 榨取的油香味较淡),无任何异味。
次质花生油——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平淡,微有异味,如青 豆味、青草味等。
劣质花生油——有毒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气味。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 ,有无掺假。
•23
原理:不饱和双键与碘发生加成反应。 CH3…CH2=CH2-COOH + ICl - …CHI-CHCl… Excessive KI was added to act with residual ICl, KI + ICl =KCl +I2
I2 was titrated by Na2S2O3 I2 + 2Na2S2O3—Na2S4O6 +2NaI
•油脂样品0.25g
•加入20ml环己烷和冰乙酸等体积混合液
•准确加入25ml韦氏碘液
•摇匀,置于黑暗处一定时间
•加入20mlKI、150mlH2O,用Na2S2O3滴定至浅黄色,加几滴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 •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对照,计算消耗的Na2S2O3,并算出碘量。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 检验方法
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第四章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

•2
第一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种类
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子油、米糠 油、棉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玉米油 、茶籽油、等。
•3
第二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质量标准
特征指标 质量指标 卫生指标 其它
•4
特征指标:脂肪酸组成、碘值、皂化价、 相对密度等。

食用油脂

食用油脂

什么是调和油
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 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 调和油澄清、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凉拌用油。 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 棉籽油等为主要原料。 其加工过程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两种以上精练过的 油脂,再经脱酸、脱色、脱臭、调合成为调和油。 保质期一般为12个月。目前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 有国家标准。



油脂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食用过 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八种去除油脂的食物。
8种食物 刮去体内油脂

1、玉米 玉米中含有的卵磷脂、亚麻油酸和维生素E, 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玉米还含有丰富的粗纤 维和大量的镁,可以增加肠壁的蠕动,促进废 物排泄,预防便秘。


油脂的混浊说明: 1.透明度低,油脂中水分、粘蛋白和 磷脂 多; 2.加工精炼程度差; 3.油脂变质,形成的高熔点物质; 4.掺了假的油脂。
芝麻油掺伪的感官鉴别


(1)观察法 (2)降温法 (3)振荡法
(4)观色法 (5)水试法 (6)摩擦法
芝麻油掺伪的感官鉴别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 精炼油呈黄色或
柠檬黄色。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精 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棕榈油常温下是凝固的。 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而冬季为 淡黄色凝块。由于价格较低,多被掺入其它食用 油中。
食用植物油脂的感官检验

色泽
透明度 气味和滋味



1.色泽 纯净油脂是无色、透明、略带黏性的液体。但 因油料本身带有各种色素,在加工过程中这些 色素溶解在油脂中而使油脂具有颜色。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食用植物油的感官鉴别气味:每种油均有特有的气味,这是油料作物固有的,如豆油有豆味,花生油有花生味,菜籽油有菜籽味,芝麻油有芝麻特有的香味等。

检验方法是将油加热至50℃,用鼻子闻其挥发出来的气味。

滋味:通过嘴尝得到的味感。

除小磨芝麻油带有特有的芝麻香味外,一般食用油多无任何滋味。

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透明度: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几种植物油的特点花生油:优质花生油色泽淡黄至棕黄色,清晰透明,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任何异味.豆油:优质的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完全清晰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在各种食用油中是较高的,还含有胡罗卜素、谷氨素等。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精炼油呈黄色或柠檬黄色。

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

精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

棕榈油常温下是凝固的。

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而冬季为淡黄色凝块。

由于价格较低,多被掺入其它食用油中。

芝麻油:优质的芝麻油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清晰透明,有微量沉淀物,具有芝麻油固有的香味,耐藏性较其他植物油强。

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明,耐低温,储存时稳定性好。

不含胆固醇,富含大量亚油酸和维生素E。

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颜色的变化。

花生油显棕红色,芝麻油显棕黑色,葵花籽油显棕红色,豆油、菜籽油、棉籽油显棕褐色,棕榈油显橙黄色。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劣质花生油——有大量悬浮物及沉淀物,加热至280℃ 时,油色变黑,并有大量沉淀物析出。
(5)气味鉴别
良质花生油——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未经蒸炒直 接榨取的油香味较淡),无任何异味。
次质花生油——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平淡,微有异味, 如青豆味、青草味等。
劣质花生油——有毒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气味。
第三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感官检验
一、油脂的感官检验要点 1.色泽 2.透明度 3.气味和滋味
气味检验常用三法: 开口后立即闻气味 手掌揉搓法 加热法
4.水分和杂质
水分检验常用方法:
(1)取样判定法: 清晰透明,水分和杂质含量在0.3%以下。 出现浑浊,水分和杂质含量在0.4%以上。 明显浑浊并有悬浮物,水分和杂质含量在0.5%以上。 (2)烧纸验水法:取底部样品涂在纸上,点燃观察。 (3)钢勺加热法。
过程: 油样品
油的CHCl3溶液
10mlCHCl3 15ml乙酸、1ml的饱和KI
密闭、振荡均匀、避光静止反应5min 加水100ml
NaS2O3滴定至浅黄色时,加入淀粉直至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样。计算。
十一、羰基价测定
羰基化合物的产生 在油脂氧化过程中,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
含羰基化合物。
羰基价和油脂的酸败劣变程度紧密相关。 可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 酸败劣变程度,此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 确性。
油样 3~5g
当出现微红色,
且30s内不消失, 记录KOH的 消耗量,计算。
KOH滴定
油样 溶液 3
滴 酚 酞
油样 溶液
九、碘价测定
定义:
100g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的 碘的质量。
物理意义:
碘价越高,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 油脂越不稳定,易氧化和分解。

食用植物油掺假及检测方法概述

食用植物油掺假及检测方法概述

摘要:中国是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大国,食用植物油因种类、营养价值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利而违法掺假。

因此,加强食用植物油的质量管理,尤其对食用植物油进行分析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主要有感官检验法、理化检验方法、仪器分析等方法。

关键字: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一、概述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它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饮食健康。

天然油脂是各种酰基甘油的混合物,没有确定的熔点和沸点,仅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范围。

油脂经过精炼(沉降、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后,可提高油脂的品质,改善风味,延长油脂的货架期。

植物油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却又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成分,其烹调食品可提高食品的感官性质,增强饱腹能力,膳食中的脂肪还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及提供人体必需脂肪酸,是人类重要食物之一[1]。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的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掺假主要有两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将低附加值食用油掺入高附加值植物油中,如在芝麻油、橄榄油中掺入菜籽油、大豆油等。

第二种类型尤其恶劣,不法商贩将非食用油,甚至有毒的植物油掺入食用植物油, 如在植物油中掺入桐油、大麻籽油、蓖麻油、矿物油,甚至地沟油等[2-3]。

掺伪食用植物油不仅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且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为了遏止这种行为,必须掌握食用植物油掺伪的检测方法。

目前,食用油掺假检测主要有感官检验法、理化检验方法、仪器分析等方法。

二、食用植物油的检测方法1、感官检验经常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等, 其质量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透明度,食用植物油透明度高, 水分、杂质少, 经静置24小时后,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②色泽: 品质好的豆油为深黄色, 一般为淡黄色;菜籽油为黄中稍绿或金黄色;花生油为淡黄色或浅橙色, 棉籽油(卫生油)为淡黄色。

生产控制中植物油掺伪的鉴别方法研究

生产控制中植物油掺伪的鉴别方法研究

饲用油脂主要有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及混合油脂,影响油脂营养质量的主要是各种脂肪酸组成、长中短链、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等,影响油脂产品质量主要有游离脂肪酸含量、水分、杂质、酸价、过氧化值等。

一般而言,不饱和程度较高的油脂能量较高,其常温下呈液态,而饱和程度较高的油脂其能量相对较低,在常温下呈固态。

常见的优质油脂色泽均一无混浊,其游离脂肪酸、水分、杂质与酸价较低,一般植物油脂常温下呈液态,如掺入动物油脂后其色泽不纯显浑浊,在常温下会有部分凝固出现。

如在油脂中掺入劣质油脂后,则会使其游离脂肪酸、酸价、过氧化值、水分、杂质等增加,从而影响油脂质量。

另外,由于脂肪产品中存在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故在使用时,必须预先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以防止油脂的氧化。

油脂掺假的鉴别方法如下,供参考:•优质食用油水分含量和杂质含量都不得超过0.2~0.3%,油质清澈透明,具有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劣质食用油用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取少量油脂,放在散射光线下观察,色泽深暗、欠清亮,不透明,混浊甚至有悬浮物。

加热后有酸、苦、甚至霉味,则表示油脂已被氧化变质或腐败。

如加热至150℃左右冷却后有沉淀现象,沉淀越多说明杂质含量越高。

•掺假花生油掺假后透明度下降。

把油从瓶中快速倒入杯内,观察泛起油花,纯花生油油花泡沫大,周围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

•掺有棉清油或毛棉油当掺有棉清油或毛棉油时,油花泡沫微带绿黄色或棕黑色。

闻其气味有棉籽油味。

•掺有淀粉物掺有米汤、面汤等淀粉物时,可取少量油,在其中加入几滴碘酒,就出现蓝紫或蓝黑色;或者放入透明杯中放置2天观察。

掺有非脂性异物,必然会出现云状悬浮物。

•掺兑非食用油脂掺兑非食用油脂,如桐油、蓖麻油、矿物油等,食用后轻者中毒,重者死亡。

检查时多用化学方法,如检查有无桐油,可取5滴油放于白磁板上,加浓硫酸2滴,如有桐油存在,则呈现深红色并凝成固体,颜色加深成炭黑色。

矿物油鉴别:取1mL油样,置于三角瓶中,加入1mL氢氧化钾(40%)及25mL乙醇,装上回流装置皂化5min,并不断振摇。

第三章 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方法

第三章 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方法

2000年12月,广西上思县发生一起严重的桐油中毒 事件,17人中毒,其中还有几名在校的小学生。
当天上午,在上思县城菜市场附近出售煎炸食品的袁 某从一老者手中买了1.5公斤油,卖者和买者均认为这是 花生油。随后,袁某即用买来的油煎炸食品出售。购买者 不久就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包 括袁某和其儿子在内共17人,中毒者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
方法:
3.矿物油的GC检测法:
正常油脂中能被汽化分离形成色谱峰的物质 有:6号溶剂;油脂中所固有的挥发物质
样品中含有矿物油时:在6号溶剂之后出现数 目较多、形状复杂的色谱峰,以组分流出时间先 后,峰形由窄锐趋于宽坦。
(三)食用植物油中掺入蓖麻油的检验
乙醇溶解法:蓖麻油能与无水乙醇以任何比例混 合。
油样和无水乙醇各5毫升加入10毫升离心管中, 混合均匀后离心,取出静置30分钟,读取油层体 积,若小于5毫升则表示有掺入蓖麻油。
二.回收油脂的掺伪检验
回收油脂主要包括潲水油、煎炸老油及非食 用原料炼制的动物油等。酸败主要包括水解酸败 和氧化酸败,因此,对回收油脂的检验主要针对 酸败氧化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行。
1998年国庆期间,浙江省瑞安市等地部分饼 干生产企业向工人发放自产饼干作为节日物品,随 后陆续发生多起食物中毒,至10月14日,中毒人数 达700多人。
该“饼干喷涂油”经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检验证 明是一种非食用油,这是一起用非食品原料白油冒 充“饼干喷涂油”的事件。
所谓“饼干喷涂油”,主要原料为白油,掺 入少量辣椒红色素制成,其不被人体吸收,长期 摄入可引起消化系统障碍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 碍。食品添加剂白油,由矿物油精炼而成,国际 上对其理化性状、生产工艺及质量规格均有详细、 严格的要求。

怎样辨别油脂是否掺假

怎样辨别油脂是否掺假

怎样辨别油脂是否掺假饲用油为高能量饲料。

由于价格高,市场上的饲用油掺假现象严重。

被检出的掺假物主要有水,溶点较高的动物油中还检出面粉和食盐。

下面先就通用的感官简易判定油脂是否掺假的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再对饲料中常用的油脂进行逐一介绍。

(一)油脂的检测项目1、总脂肪酸此系包括游离脂肪酸及与甘油结合之脂肪酸总量。

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其量通常为92%—94%。

油脂能量大部分系由脂肪酸供应,因此总脂肪酸量为能量值之指标。

2、游离脂肪酸脂肪分解后会产生游离脂肪酸,故其量可做为鲜度判断之根据,完全饲料所用油脂一般约在15%—35%。

在营养上而言,游离脂肪酸对动物无害,但太高的游离脂肪酸(50%以上)表示油脂原料不好,对金属机械、器具有形蚀性,而且会降低嗜口性。

3、水分油脂中含有水分,不但引起加工设备的腐蚀,同时易使油脂起水解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加速脂肪之酸败,并降低脂肪之能量含量。

4、不溶物或杂质包括纤维质、毛、皮/骨、金属、砂土等细小颗粒无法溶解于石油醚之物质。

这些物质没有能量价值,而且会阻塞筛网和管口,或在贮存椅造成沉积。

其量应限制在0.5以下。

5、不可皂化物包括白酶类、碳氢化合物、色素、脂肪醇、维生素等不与碱发生皂化反应之物质,大部分成分仍有饲用价值,对动物无不良影响,但其中蜡、焦油等则无营养价值,甚至有些成分对动物有害,如水肿因子。

6、酸价酸价虽测定容易,但通常不能单纯以之评价油脂品质,须配合其他方法供签定。

油脂酸价之提高,部分由于油脂水解而生成游离脂肪酸,部分由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所产生羟基化合物再氧化而生游离脂肪酸,因此游离脂肪酸生成机构随条件而异,不易做为油脂氧化程度的判断指标。

7、过氧化价羰氧化物系在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该过氧化价可做氧化程度判断。

但过氧化物在水中的存在或高湿下甚易分解,因此油脂氧化至某一程度后,过氧化价反而会降低。

因此我们应了解,过氧化价==所存在过氧化物量与分解量之差,故需配合其他氧化测定方法,以利品质之正确判断。

实验一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鉴别检验

实验一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鉴别检验

实验一食用油脂类的掺伪鉴别检验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一般油脂中掺假物质的检测方法,并掌握快速、简易的鉴别方法。

二. 实验主要内容:测定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三.实验步骤:1.对掺假油样的定性测定(1)掺入花生油a. 用天平准确称取待检油样1g,分别置于50mL有塞试管中。

b. 分别向待检油样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5mL,摇匀。

c. 在90~95℃水浴上加热5min,加入70%乙酸5mL,浓盐酸0.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

d.试管置于11~12℃水中冷却20min,观察结果。

e.结果判断待检样品管中出现浑浊或沉淀现象。

(2)掺入大豆油a.用5mL移液管准确量取待检油样各5mL于试管中。

b.向试管中加入三氯甲烷2mL及2%硝酸钾溶液3mL。

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

c.结果判断:如乳浊液呈柠檬黄色,即表示油样中含有豆油。

2.香油含量的测定a.香油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取纯香油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b.待检样品的处理:精密称取待检油样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c.取出1mL待检样样置于10mL比色管中,另取香油标准液0、0.2、0.4、0.6、0.8、1.0mL(0、0.01、0.02、0.03、0.04、0.05g), 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

d.样品管与标准管内加石油醚至3mL(即向标准液中分别加入3、2.8、2.6、2.4、2.2、2mL石油醚),加蔗糖盐酸液3mL。

缓缓摇动15min。

e.于各管加入蒸馏水2mL摇匀,弃去石油醚层。

f .水层即可在520nm 处测定吸光度,样品与标准进行比较。

g .油样中香油含量的计算:×100A x B式中:X ——油中香油的百分含量,%; A ——从标准曲线查到的香油重量,g 。

B ——比色测定所用香油的重量,g 。

四. 实验报告的要求:1. 描述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检验的现象,分析加入各试剂的作用。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检验方法论述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检验方法论述

食用油脂类的掺伪检验方法论述姓名:叶泳班级:食安1201 学号:1201070522摘要:综述了食用油的掺伪现状。

介绍了食用油掺伪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简要概述:食用油种类繁多,其种类不同,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存在差异。

受总产量、生产成本、营养价值和消费群体等因素的影响,植物油价格差异非常大,一些不法经营者将低价位的植物油掺入高价位的植物油中从而牟取暴利,如在菜籽油、大豆油中掺人棕榈油、棉籽油;在芝麻油中掺入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在油茶籽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等。

更有甚者在植物油中掺入水、米汤、矿物油、蓖麻油等非食用油。

掺伪食用植物油不仅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且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1、掺伪非食用油的检测方法1.1掺伪矿物油的检测方法1.1.1皂化法取l mL油样于锥形瓶中,加入lmL30%KOH溶液及25 mL乙醇,接回流冷凝管回流皂化5 min,皂化时振摇使加热均匀。

皂化后加25 mL沸水,摇匀,如混浊或有油样物析出则表示样品中有不能皂化的矿物质存在【1】。

1.1.2荧光法矿物油具有荧光反应,而植物油类均无荧光,取检样及已知的矿物油各一滴,分别滴在滤纸上,然后放在荧光灯下照射,若有天青色荧光出现,则表明油样中含矿物油【1】。

1.2掺入桐油的鉴别桐油是一种快干性油,工业上常用它作漆料,人体摄人桐油,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便血、呼吸短促、虚脱等。

桐酸是一种含18个碳原子的三稀酸,具有A和B两种异构体。

仅桐酸在氧化剂、光照等情况下能转变成B桐酸。

1.2.1 亚硝酸盐法亚硝酸盐在硫酸存在下生成亚硝酸,具有氧化性,能使仅桐酸很快转变成B桐酸,而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呈白色混浊。

取油样5~10滴于试管中,加2 mL石油醚,使油溶解,必要时过滤,加亚硝酸钠结晶少许,加10 m彤L硫酸溶液1 mL,振摇后放置l一2 h,如为纯净食用植物油,仅发生红褐色氮化物气体,油液仍然澄清;如混有约1%桐油时,油液呈白色混浊;约含有2.5%桐油时,出现白色絮状物;含量大于5%时,出现白色絮状团块,初呈白色,放置后变成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