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导论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52f30314791711cc791750.png)
第1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 环境问题:2. 环境(狭义上的):3. 资源问题:4. 资源(广义上的):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1. 狭义上的资源指的是()2. 资源问题的根源是()。
3. 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
4. 中国政府在分析中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中提出了创建()社会,以求缓解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1. 资源的短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生产力、人类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 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 广义上的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离开了人类本身资源则无从谈起。
()4. 环境与资源不同,但它仍然强调有用性。
()5. 我国水资源总量2.8 万亿m3, 水资源可利用量8140亿m3, 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9%,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 中国天然草原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
()7. 自然资源不具有各种政治属性。
()8. 仅仅有用但不稀缺的空气不能构成资源,只能称之为环境要素。
()9. 占世界人口总数约1/20的美国,消费了几乎1/2的矿产。
()10. 环境是一种公益,它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由全球或某个区域所共有。
(11.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但不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1. 环境的属性。
2. 自然资源的权属制度。
A.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
B.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C.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D.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
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f875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4.png)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资源的广义概念: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的”总称。
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分类(P3 图1.1)3、资源的特点:①整体性(综合性):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②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③地区性: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④适宜性与限制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⑤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⑥可增值性: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
4、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3)自然资源是社会劳动的对象。
5、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6、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地稀缺性地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地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软资源的特点:①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②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③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①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得以利用;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③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3)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7、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
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
![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8646b0dd36a32d737581ce.png)
第二节 自然资源保护的几个有关问题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
经营者计划期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需要计划期长到足以能够采用带来最大经济和 社会净收益的方案。但实际上计划期可能受到 限制
➢ 租期与租赁协定 ➢ 已投入的资本和劳动
抽回投资的需要 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
管理方案的 选择范围 (Barlowe, 1978)
土地保护决策过程中可 能的出现四种情况,采 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对 土地资源利用期望收入 的影响(Barlowe, 1978)
采用土地保护方案与继续土地掠夺方案两种情况下,预期净收益的 贴现对经营者采用土地保护措施的可能影响(Barlowe, 1978)
人工资源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延长其经济 寿命,往往与图17-8a、b和d中土地资源保护方案
假设总增值率和总成本支出,并对未 来期望净收益贴现情况下,同龄森林 的最佳采伐时间安排(Barlowe, 1978)
总产值和总要素成本的补偿与森林间 伐和轮伐经营的相互关系(Barlowe, 1978)
土地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最有效利用资源 而同时又保护长期生产力。包括两种活动:
➢ 维持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活动 ➢ 进一步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活动
• 实际上开采规模和时间安排的确定往往受矿藏储量和情况 不明确的限制。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最佳规模的决策,例 如,政府控制、经营者筹资和招聘人员的能力、对环境影 响的考虑等
生物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 长期净收益最大化,而同时又维持或提高资源未来生产力 ➢ 具体措施因资源不同而大不一样
农作物的总产值和总成本关系(Barlowe, 1978)
➢ 自然障碍 ➢ 经济障碍 ➢ 制度障碍与观念障碍 ➢ 技术障碍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5f86126c175f0e7cd137d0.png)
自 然 资 源 稀 缺 性
地缘政治造成的
经济原因造成的 环境问题造成的
整体性: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 联表现出来的。 联表现出来的。
地域性: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地域性使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体 现。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 可更新资源┤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 └基因资源 └基因资源 ┌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 │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 ┌太阳能 ┌太阳能 │ ┌恒定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恒定性资源┤ │ │ └原子能 └原子能 │ │ │ │ ┌风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 └降水 └降水 │ │ ┌大气 ┌大气 └易误用、易污染┤ 水 易误用、易污染┤ └自然风光 的资源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的函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其他其他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本性或储存性流动性或收入性流动性或收入性风景空间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利用后就变可循环利用可循环利用直接太阳能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性或毁灭的性或毁灭的的资源如的资源如资源如化资源如化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物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石燃料石燃料如风潮汐如风潮汐水流水流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长期的如一年生如一年生如木材如木材作物作物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作物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动物资源基因资源基因资源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太阳能太阳能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潮汐能潮汐能原子能原子能风能风能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降水降水大气大气易误用易污染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的资源自然风光自然风光不可更新资源
资源科学导论重点
![资源科学导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989f0e6c85ec3a87c2c5a9.png)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一、自然资源无价值论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根源(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木材)(3)历史因素;(4)“公共财产问题”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产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国家岁入化为乌有;4、资源物质、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环保总局绿色GDP核算方案)重建自然资源价值途径一。
政府干预途径1、规制2、征税获补贴3、出售许可证二、市场机制途径二、自然资源价值构成1、经济价值(1)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决定因素:丰饶度、自然地理位置)(2)自然资源附加上的人工价值;(直接附加、间接附(3)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2、生态价值3.社会价值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1)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历史差异(3)人口分布人均资源消耗的差异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1)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国际资源寡头(3)国际经济制裁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1)价格上升反而加重了稀缺(2)缺乏有效的需求导致缺乏投资以克服稀缺(3)市场资源产品与公共资源产品的竞争(4)靠出口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后果更严重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1)自然因素为主引起的(2)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造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假设收入分布不均的的度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形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与经验数据是否一致?即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在个别国家符合经验证据,它是否在全球普适?Stern等人的工作回答了上述二大质疑:第一,只是某些有选择的污染物排放的经验数据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不能普遍应用到整个环境质量上。
第二,即使可以证明某个国家的经验数据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也并不能证明全球环境动态今后会按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发展。
资源科学导论论文
![资源科学导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7a97290722192e4536f679.png)
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摘要:我国水资源具有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等特点,加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态势十分严峻,本文总结分析了四点中国当前水资源现状以及凸显出的问题,并根据往年几个时间段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大体预测阐述了我国水资源未来的发展态势,并针对提出的我国水资源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如有不足,望老师指点改正。
关键词: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污染状况可持续发展一、引言: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与我们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性是我选择这个题目的主要原因。
在本世纪,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布局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对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华北城市密集区而言,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探讨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加强可利用水资源的管理,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总量大、人均量不足。
全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 ,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7279亿m3,所以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1],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我国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但且季风带来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冬季则主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普遍较少;此外,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带来降雨的夏季风活动范围仅占国土面积的47.5%,受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的地区则为52.5%,这就造成东西部降水的差异,导致旱涝灾害频繁等问题。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d2b5230ccbff121dd3683a7.png)
浇灌胡杨林
浸润林草地
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困扰
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 雨 的 危 害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海 洋 污 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有效途径
保护自然环境 创造良好生存条件
资源科学的产生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 议。 ——提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主 题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
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规律
资源生态学
资源经济与伦理
第五章
第六章
资源遥感与制图
资源法学
第七章
资源安全与管理
资源的概念
广义: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 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 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人需 要, 加以 利用 经济 技术 能力
自然 物质
有价值
开发利 用其价 值
资源
物质的:土地、水、生物、大气等,自然资源;
1.3.1
资源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的发生、演化规律及时空规律性 资源各要素之间、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 作用机制与平衡原理 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
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实践与应用
第十六章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
![第十六章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38aeb294941ea76e58fa04c6.png)
生物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长期净收益最大化,而同时又维持或提高资源未来生产力 具体措施因资源不同而大不一样
农作物的总产值和总成本关系(Barlowe, 1978)
•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是指在每个经营计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净收益,而同 时又维持或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
保护决策需要在两个阶段加以分析
• 最初选择:是现在开发资源还是把它留到将来再去开发; • 下一步决定:若现在开发,则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速
度,或制订出开发利用的时间表
• 效益:资源在计划 成本:资源现值和在计划期内可能要发生的所有经营成本、 资源持有成本或改良成本
利率对保护决策的影响
• 未来期望净收益的贴现 • 保护成本的复利
贴现率越高,未来收入的现值越低,对保护越不利
不同年份后的 1000 元未来收入按不同利率贴现的现值(元)
的基本原则相同
第二节 自然资源保护的几个有关问题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
经营者计划期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需要计划期长到足以能够采用带来最大经济和 社会净收益的方案。但实际上计划期可能受到 限制
租期与租赁协定 已投入的资本和劳动
抽回投资的需要 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
自然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自然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的含义
因资源类型而异
• 储存性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是指:降低资源耗损或 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绪论 资源科学导论
![绪论 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ec2f11a2161479171128d0.png)
鄂西山体滑坡
中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之一
非法开采
大气污染
注意 环境污染 !!!
海洋污染——海岸垃圾 海岸垃圾 海洋污染
荒 漠 化 : 怀 旧 的 变 色 龙
报复滥伐者! 报复滥伐者!
空 气 污 染 : 无 声 的 轰 击
缺 水 : 干 涸 的 地 球
资源科学建立的动因
资源问题
自然资问题的关联域
1、自然资源问题的表象:人口过剩 自然资源问题的表象: 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 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 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其中:人均资源消费=直接消费+ 其中:人均资源消费=直接消费+间接消费 环境后果受资源利用方式影响
表现形式
资源问题的关键因子 人口规模及其产生的 土壤等更新资源的 退化
1980年代 年代0.38 hm2 年代
2004年的 年的0.27 hm2 年的
玛曲草地退化
草地被开垦(玛 曲)
鼠害留下的黑土滩 黄河边的沙化草地
沙化草地
黑土滩
发达国家百年环境问 题中国20年集中出现 题中国 年集中出现
我国环境污染欠帐
水资源紧缺
农村生态环境令人 担忧
重庆市区开发引起的 水土流失
知识 资源
社会 资源
调控系统
政策、文化、教育、市场、 政策、文化、教育、市场、 管理、 管理、社会需求
社会经济资源系统 资金、技术、劳动力、 资金、技术、劳动力、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品种
自然资源系统 土地、 土地、水、生物、矿产、 生物、矿产、 气候、 气候、能源等资源
二次性资源 秸秆、废料、废水、 秸秆、废料、废水、垃圾
(一)资源科学的内涵: 资源科学的内涵: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0426ed2cc58bd63186bd90.png)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名]资源科学概念: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3. 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⑴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⑵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制⑶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⑷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⑸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⑹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4.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⑴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⑵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⑶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⑷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5.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⑴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⑵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⑶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⑷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⑸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第2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名]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 资源系统的特征:⑴构成的复杂性⑵内涵的动态性⑶结构的层次性⑷功能的多样性3. [名]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4. 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5. 自然资源的特点:⑴有限性⑵区域性⑶整体性⑷多用性6. [名]社会资源: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解析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2926f15ef7ba0d4a733bdc.png)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ac012b4b73f242336c5fd1.png)
1800.00
40.00
1600.00
35.00
1400.00
1200.00
30.00
1000.00
25.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800.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40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4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2500.00
20000.00
2000.00
15000.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增长的源泉除了自然资源外,还有各种更好
的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相对地位的变化 自然资源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下降 自然资源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下降
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报酬递增的源泉:如果在固定的技术和经济
体系内看自然资源的作用,不可避免出现报 酬递减。但考虑技术和经济体系的高度动态 性,最终结果将是报酬递增。其源泉: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
40000.00
O bserved C ubic
4000.00
O bserved C ub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63e96bcf84b9d528ea7a9e.png)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资源科学导论课程设计
![资源科学导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0499f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a.png)
资源科学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资源是指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社会或人工资料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利用的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生态学、地学、环境学等。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资源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了解资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熟悉资源科学的相关实践应用。
•掌握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设置1. 初探资源科学•课程简介•资源科学概述•资源类型与区分•资源评价方法2. 资源管理与经济•资源管理基础•资源经济学•资源税制及其意义•资源管理实践案例3. 资源与环境•环境与资源•资源与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案例分享4. 资源与社会•资源与社会发展•资源民主决策•资源分配与公平•社会责任与资源管理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资源科学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包括学习笔记、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对于资源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五、课程评价本课程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如学习笔记评分、作业评分、考试成绩等,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总结本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成为未来资源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a08d0228ea81c758f578fe.png)
资源研究要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生产、消 费以及消费后全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转化特性。
C的循环
水分循环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地理学基本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 的方向发生分化(异),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 是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 地域分异规律。
(4)定量化:从定性转向定量、半定量,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 (5)现代化: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
日益现代化.
2.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领域
(1)资源安全战略研究
特别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等。
(2)资源信息研究
包括检测与观测系统、高效全球通用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
中的应用。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 基础
一、资源科学的学科 体系
二、资源科学的理论基 础
(一)十大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衡原理;(2)物质循环原理;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4)因地制宜原理; (5)自然节律原理; (6)生态平衡原理; (7)林德曼定律原理;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 (9)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不构成商品,但在开发
后,有了人类的劳动,变成生产和生活资料,进 入经济流通领域,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价值。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生产-消费、分配-资源开发的关 系。
《资源科学导论》的思想认识
![《资源科学导论》的思想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e9ffd9add88d0d233d46a86.png)
《资源科学导论》的思想认识在大三上半年开设了《资源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了高中地理课本中学过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持续发展”“天地人和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一系列的知识。
同时,我也特别想上这门课,因为资源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植物资源……,每一种资源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生命密切相关,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们才能了解目前世界还有中国的资源状况,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这样一种意识!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理解了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时空分析规律,掌握了资源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到了地球科学的科学体系,认识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背后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对地球资源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本书先从整体上介绍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资源科学中的普适性规律,从逻辑上分析各种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从资源分论的角度介绍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海洋资源,资产资源等资源的主演特征。
重点强调各种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热点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案例分析,介绍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科学利用资源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途径。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认识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地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以来人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均资源占有量迅速降低,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各种侵略战争,多数都与直接或间接的争夺有限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密切相关。
现代文明社会虽然直接针对资源进行掠夺的侵略战争有所减少,但各国围绕资源而开展的各种政治经济较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
资源科学导论四五节PPT课件
![资源科学导论四五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c8c9fd915f804d2b16c1e5.png)
2021/3/9
授课:XXX
2
水问题
• (一)总量多人均地均少,属于贫水国家
• (二)时空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年
际变化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
“南多北少”,
我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匹配,
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适
应,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是资源配置
2021/3/9难度大。主要问题有授课如:XX下X 几个方面
2021/3/9
授课:XXX
15
刚才的发言,如 有不当之处请多指
正。谢谢大家!
2021/3/9
16
• 表现:1: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多,耕地 少,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
• 2:北方地区人口多,耕地多,经济相对发 达,水资源短缺;
• 3:内陆地区则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水 资源短缺:
2021/3/9
授课:XXX
6
缺水问题解决措施
• 缺水的类型: • (1)资源型缺水:我国北方地区 • (2)水质型缺水:南方地区 • (3)工程型缺水:中西部地区 • (4)管理型缺水 • (5)给水设施不足缺水
2021/3/9
授课:XXX
13
• (3)渤海海冰资源资源开发
• (4)虚拟水战略
•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1993年提出“虚拟 水”概念,
•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 水量
•。这一概念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 要消耗水
•,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
2021/3/9
授课:XXX
2021/3/9
授课:XXX
8
• (2)工程型缺水
• 特点:从地区的总量来看水资源并不短缺, 但由于工程建设没跟上,造成供水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
1、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会经济条件下,能过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
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2、资源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资源的权属与流转的特性。
3、林德曼定律,即“十分之一定律”。
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
中,后一营养级使用的能量均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4、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区位论原理。
中篇
1, 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
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表现为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
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以及报酬的递减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中国目前采用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三大类: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土地类型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功能进行的分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5,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它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6,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是,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水资源
1,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2,水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循环性与流动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多用途性;利弊两重性。
3,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
在中国,水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地均少,属于贫水国,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其他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完全匹配。
4,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因地制宜进行。
对于资源缺水性地区,主要方法包括传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区域间调水,也包括虚拟水贸易(virtual water trade)发展策略。
对于工程型缺水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水利建设,合理调剂水资源。
对于水质型(污染型)缺水的解决办法是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排污控制,改善水质状况。
气候资源
1,影响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四大因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2,中国气候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中国的光能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和地形天气状况的影响,光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其中青藏高原的光能资源量丰富,其次是中国的西北地区,而四川盆地光能资源稀少,中国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和季风气候的影响,热量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性均较大,其一搬规律是由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国将水分不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夏季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降雨量最多的时候,这种降水集中季节与高温生长期一致即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其次是渤海沿岸及内蒙古,甘肃北部及新疆阿拉山口地区。
3,针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进行农业布局时,充分利用中国的气候资源的策略,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降水,利用多层次开发山区气候资源,重点开发热带及热带地区。
植物资源
1,植物多样性一般分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2,从资源的角度来说,植物资源的评价包括植物资源的数量评价以及货币价值评价三种基本评价。
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赋存于地壳内,其金属或非金属等有用组分的含量大大超过周围的其他岩石,或者其物理、化学性能大大优于围岩,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元素和矿物堆积体。
2,依据研究角度不同,矿产资源的分类方法各异,按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可以分为内生矿物资源和外生矿物资源、变质矿产资源。
3,依据研究角度不同,矿产资源的分类方法各异,按工业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资源、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水汽矿产资源。
4,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是:a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
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
b 金属矿产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c 矿产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藏多。
5,矿产资源的评价:一般分为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个方面。
6,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a著名的铁矿有:河北迁安,内蒙古白云鄂博,辽宁鞍山、本溪,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安徽马鞍山,海南石碌,b 有色金属矿: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稀土,钨、锡、锑、钛、钽、锂、镁矿居世界首位重要的矿山有:铜矿江西德兴湖北大冶(铜镁)钨江西的大余;锡云南的个旧锑矿湖南的锡矿山汞矿贵州铜仁锡矿甘肃的金昌稀土矿内蒙古的白云鄂博金矿山东淄博等
能源资源
1,能源结构是指某一个时期按品种分配的能源数量,用他们的热值统一计算位后,各自在总能源资源量中所占比重。
2,能源的消费结构是表示不同类型的能源在社会总消费能源中的比例他受资源的能源储量与分布、能源的生产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要求等因素影响
3,中国能源的基本产销格局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北煤南运
旅游资源
1,中国的遗产资源分四类: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我国人类遗产丰富被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就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
3,人类遗产与旅游开发密不可分,从旅游开发角度看,既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文化旅游资源
4,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国,中国的旅游资源概括起来有四个基本特征:多样性、丰厚性、古老性、奇特性。
海洋资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
下篇
1.绿色GDP: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的直接损失,以及为恢复
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损失,
2.资源法指的是国家为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或认可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3.我国的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然资源权属确定的国家控制原则、合理规划与利用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效
益并重原则、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和最有原则。
4.资源测量是对资源计量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实地测量、站点测量、遥感测量三部分。
5.合理资源开发利用应该具备的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特性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原则。
6.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a资源总量多、相对量少b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
资源分布于生产力不配。
C资
源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d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由于利用不当。
管理不清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严重,比如:首先淡水资源不足。
其次耕地资源短缺。
总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主要战略资源供应不仅缺口大,而且相逼相互叠加。
资源供应将处于最困难。
最严峻时期,绝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