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Web1.0 与Web2.0 的区别?

首先: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由于这些技术有不同程度的网络营销价值,因此Web2.0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崭新领域。网上营销新观察率先对博客营销、RSS营销等进行实践应用和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于博客营销的定义等有关研究被广为引用。

其次:从应用上和从功能技术方面上来看:

web1.0与web2.0最大的不同就是在web2.0之中个人不再是互联网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到了互联网的发展之中,用户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浏览者而是成为了互联网这块大网的编织者,使用者与传播者。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2.0与web1.0最大的区别就是用户的地位不一样了,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从读向写、信息共同创造的一个改变;从基本结构上说,则是是由网页向发表/展示工具演变;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转变;由此,互联网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说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Web1.0,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web1.0时代的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用户在web2.0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完全基于WEB,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

2.Web2.0 对互联网产生哪些影响?

Web2.0现象的背后是对互联网用户的重新发现,是用户自主意识的觉醒。也就是说,用户不再只是某个网站的受众,不再只是千人一面没有性格的“虚拟人”。鉴于此,Web2.0必须采用的是一种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那种“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可读写的服务。这样的特征必然会带来互联网内容以及人们使用互联网方式的一些转变。具体的,Web2.0对互连网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可重用微内容大量出现

微内容(Micro Contents)指的是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Web2.0强调用户参与的特性引来微内容的大量出现。

虽然传统互联网模式也产生微内容,比如论坛的发言和回复等,但这些内容相对于外界是封闭的,从根本上无从谈起重新组织和利用,微内容的重用性是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如:XML)来结构化这些微内容,并通过开放的接口(如:开放的API)来提供工具无关性的调用。微内容的普及会带来网络内容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而同时,网络上的内容变成一个整体,一个生态系统,不是仅仅一个孤岛。

(2)加速互联网新一代网络服务和应用的发展

通过采用各种Web2.0相关的新技术,互联网可以聚合、管理、分享、迁移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Remix and Mashup)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借助于大量微内容的网络存储,更多的网络服务方式将会被开发出来。

新一代互联网将促使传统桌面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的一次变革,软件本身已经不是核心,重要的是存在于网络上的内容和基于此所提供的服务。而这正是Web2.0 模式所倡导的,通过开放的IAPI,网络应用可以被调用和整合,例如利用Google Map 的API生成了芝加哥犯罪地图,用T rillion聊天的时候可以随时在Wikipedia上查阅聊天内容中出现的新词汇,Web在不久的将来将可能成为一个操作系统,而它的数据则存在于象互联网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巨大系统之中。同时,SUN 的Java 技术以及微软的.NET技术所提出的基于Web Sevices的网络应用框架为新一代的网络服务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契机。

在更深层次上,Web2.0 模式下互联网从网站的集合到羽翼丰满的计算环境,为终端用户提供网络应用,最终Web2.0 服务能够代替各种桌面计算应用程序。

(3)互联网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并更趋于开放

Web2.0 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会性特征是Web2.0 服务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在其影响下,互联网将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元素。社会性为网站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使网络服务的使用价值与吸引力都大为增加。Web2.0 将把人们更多地吸引到网络上来,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加入到网络社会中去,进行模拟性更强的网络生活。

不过如何更有效地激活社会性,发挥更大效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社会性同样也是Web2.0 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成为减少用户流失和迁移的无形障碍。另一方面,互联网更加的开放,通过“互通”,相关的服务和内容将不再有界限,例如用户在A服务上设定的通讯录在服务B上同样能够访问和使用,用户在进行某项查询的时候可以透明地选择最终服务的提供商是A或者是B,MSN与Yahoo Messenger宣布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互通也体现了目前网络社会性的开放的趋势。

(4)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从Web2.0 模式下的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不会像传统模式那样到一些权威的网站上察看是否更新,或者进行所谓的“冲浪”,以推送(Push)方式给用户提供信息将占重要的比重,网络上存在有现成的分类信息来源(RSS,Atom等格式来组织)供用户选择订阅,或者通过其他的新的网络服务来聚合这些信息。

用户通过客户端工具(GreatNews,Feedaemon)或者网络订阅服务My Yahoo。和Google Reader,Bloglines等选择了订阅之后,只要用户打开工具或者是登陆服务,订阅的信息会自动及时更新、展现给用户,跟接收Email和察看新闻组信息一样简单。

当然,用户依然需要定期去寻找信息源(Feed),这些信息源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现在新闻站点通过RSS提供Feed,Gmail也提供了Feed,甚至搜索引擎的结果也有了Feed,对某一件事情的评论都提供了Feed,互联网变成一个“Feed 超市”。Web2.0将重新打造网络媒体,人们会更少地直接获取主流媒体的信息,而间接地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从而导致了所谓的“长尾效应(Long Tail)”。

(5)网络信任模式的改变

Web2.0模式相对于门户模式的标题罗列、信息堆积相比,Web2.0的信息源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它不只是信息,它还是与信息相关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例如:Blog,它可以让用户在一个时间段内,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其结果是,信任模式改变了。用户不会迷茫传统来自一些网络媒体的信息,但用户一定会信任一个信得过的博客(Blogger)在他的Blog上发布的同样的消息。搜狐的Blog调查报告对用户获知新的Blog的主要渠道来源显示:“通过一个已知Blog上的链接获得的占比例最多,占Blog读者的67.7、”,也充分说明了Web2.0带来的这种新人模式的改变。

未来,Internet上成功的产品、服务甚至媒体都不需要广告来推销,真正驱动他们的是“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推荐和推广直接由用户之间来进行。

(6)数据的网络存储与垃圾过滤

Web2.0是以宽带网络和大容量存储为依托,同时网络服务是以网络上数据为基础的,Web2.0模式下的互联网公司为了能够站住脚,必将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免费存放服务,并大量容纳用户的多方面数据,甚至尽可能争取存储最多的用户内容。例如Google的Gmail服务提出来永远不用删除信件的Email服务的理念,并且每天都会扩充其信箱的容量来展示推行这一理念的决心。

对内容的重视和用户的自主性带来网络内容的极大冗余和垃圾的产生,例如某个Blog上出现的文章会被其他用户转载到很多的地方。而这些重复的内容只要用户不干预,则会随着网络而存在。但垃圾的多少在Web2.0下似乎不是问题,信息源越多则是Web2.0繁荣的表象,因为如果用户不信任制造垃圾的人,那么他可以完全避开,这种信任性,恰好是最好的信

息过滤器;另外,对网络内容的整理和组织的需求,促使了一些以网络内容过滤或者组织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公司的出现,同时,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搜索引擎。(7)用户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当互联网变得有更多人来参与,尤其是Web2.0模式下社会性元素加重,用户将会更多地将个人信息放到网络上,大量的关于个人隐私、对事物的看法、生活习惯等等的个人信息会被记录和追踪,这些信息最终将可以在网络上反映出来一个人的“影像”。例如:个人Blog会或多或少地透露信息;包括Google、Yaho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