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西




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 天还不回家呢?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 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 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 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lì
suō
青箬 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 鹭
鳜 鱼
桃 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5:18:36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不愿回去)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斜风细 雨雨点儿很小 ” ),实际是“不想归”, 原因是(鱼肥景美)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guì
ruò lì
鳜 鱼 青箬 笠
西塞山
鳜鱼
白鹭
青箬笠
桃花
流水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1)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 腔圆。 (2)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这首诗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词 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 看出来的?
3.《渔歌子》描写了什么季节的 景色, 描写了哪几个画面的景物? 《渔歌子》写了春天的景色; 两个画面:江南美景、渔翁垂钓。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我常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游 玩直到太阳落山 的时候,酒喝多 了,沉醉在良辰 美景里,不知道 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等尽了兴调 转船头回家, 却错误地把船 划进荷花深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不 想,惊起了 在这里栖息 的水鸟。翅 膀扑打着在 头上翻飞。
返回
(5)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1. 《如梦令》中的哪些词语交代了 这次郊游的地点、时间、季节?
地点:溪亭 时间:日暮 季节:夏季
2.《如梦令》写了几个画面? 《如梦令》写了三个画面: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27
整体感知
你觉得《渔歌子》这首词是对哪个 季节的描写?
春天
28
课堂演练
《渔歌子》前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的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肥。
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春天的景物。
30
31
32
描写了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 有动态的春景图,展现了 鸟飞鱼跃的生机景象。
24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5
二、将下列词语和解释用线连起来。
日暮 藕花 沉醉
大醉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26
第二课时
唐宋名家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品析唐 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体会它的 意境。
常见词牌名有:沁园春、蝶恋花、采桑子、 满江红、浪淘沙、卜算子、水调歌头、虞美 人等。
44
课堂练习
一、填空 《如梦令》中“醉”表明了词人 ( 心情非常愉快 ),两个“争渡” 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
的路径的焦灼心情。
45
二、《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 牌名,我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
沁园春
13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日暮”和“沉醉” 为什么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误入” 埋下伏笔,使“误入藕 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体现词人心情的愉快。
14
想一想:让词人“沉醉”的仅仅是
酒吗? 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

6年级语文苏教(下)第3单元第9课 词两首

6年级语文苏教(下)第3单元第9课 词两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①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⑤细雨不须⑥归。
①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②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黄绿色,全身有黑色斑点,口大,
鳞片细小。 ③箬笠:箬竹的篾或叶子制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⑤斜风:微风。 ⑥不须:不一定要。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 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 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 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 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前两句先以“常记”总领全词,导入回忆,引出事 件、时间、地点,再写状态。 “沉醉”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沉醉”反映了词人心情愉快。同时“日暮”与 “醉”为下文的“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描绘埋下了伏 笔,使“误入”显得合情合理。
《渔歌子》: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在自 由地飞翔。而山边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水源丰富。正 值桃花落下的时节,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下,落入河水 中。经过河水的浸泡后,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在河水 中不只有美丽的桃花,还有鳜鱼。鳜鱼在水中扭动着它 们肥胖的身躯努力前进着,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却 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只见渔翁的钓绳一提, 鳜鱼就被提了起来。正当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这小 雨更衬托出了慢慢流动着的小河的美丽。虽然略有小雨,
2.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叙述了什么事情? 春__天__、__垂__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用“”画出来。模拟出那 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因__春__色__美__,__词__人__不__愿__回__去__,__表__现__了__他__亲__近__自__然__的______ _悠__然__情__趣__和__对__自__由__生__活__的__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江面上持竿垂钓不想回去。
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春雨垂钓
图”,塑造了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 渔家的生活情趣,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及自己淡泊情怀,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课堂总结
《如梦令》和《渔歌子》两首词所表达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活泼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欢乐;
沉醉 大醉。
兴尽
游兴得到满 足。
词人写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
不是。“常记”一次表明这首词是追忆往事之
作,同时表明这件事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哪两个词为下文的“误”埋下了伏笔?
“日暮”与“醉”为“误”埋下了伏笔,
使“误入”显得自然合理。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
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听录音,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如梦令》作者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夏天
“误入藕花深处” 可以看出。
精读领悟 常记 经常记起。 理解词 语意思 日暮 傍晚的时候。
了什么?一个“惊”字也用得非常
巧妙,妙在哪里?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
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一个
“惊”字写出了水鸟惊飞的场面,词人由惊慌至 惊喜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表达作者早期 恬静的生活情趣和 愉快的心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课⽂《词两⾸》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张志和的《渔歌⼦》,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原⽂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滩鸥鹭。

《渔歌⼦》 唐·张志和 西塞⼭前⽩鹭飞, 桃花流⽔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 斜风细⾬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后习题 ⼀、看拼⾳写词语。

⼆、请给下列字注⾳。

鳜鱼( ) 箬( ) 笠( ) 蓑( )⾐ 三、课内外知识链接。

1.《词两⾸》《如梦令》是宋代词⼈李清照所作。

词⼈回忆了_______。

表现了作者_______。

《渔歌⼦》是唐代词⼈张志和所作,描绘了_______,朔造了_______,赞美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

2.《如梦令》和《渔歌⼦》都是词牌,我还知道的词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_______。

“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

两个“争渡”表现了词⼈ _______。

4.李清照另外⼀⾸《如梦令》:_______。

5.《渔歌⼦》描写的⾃然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幅美丽的_______。

6.《渔歌⼦》中张志和说“斜风细⾬不须归”,表⾯看“不须归”的原因是_______,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_______。

7.《渔歌⼦》勾勒了⼀幅_______,塑造了⼀位_______。

8.部分词的意思及全词的意思。

《如梦令》 常:_______。

沉醉:_______。

兴尽: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主旨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 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 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
写作指导:
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 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1.运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紧紧抓住 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 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 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 别林斯基
课后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 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 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朗读基调是轻快、陶醉的。《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 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
3.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1)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这两句词的 意思是: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 花池深处。 (2)不须:不一定要。这三句词的意思是:一位头
精读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玩,直 到日薄西山,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 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 水面飞起。
思考:“沉醉”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 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
字词学习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藕花:微风。 斜风: 不一定要。
不须: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繁花似锦。实践园:1、都给人一种冷 落暗淡的气氛,又显出一种清幽。枯 藤、老树给人孤凄冷寂的感觉。2、断 肠人在天涯。游子羁旅之思,思念家 乡和亲人。3、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 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 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 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 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
练功房:1、后者2、后者3、后者 后者 二、宋 李清照 //早期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愉快的心情//《声声慢》《一剪梅》。 2、唐 张志和//春雨垂钓的//对大自然的 热爱及自己淡泊的情怀。三、1、本是 同根生,相见何太急。-同室操戈2、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亭 亭玉立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巧夺天工4、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水平如镜
《如》词意:前: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 边的亭子游赏,一直到了太阳落山的 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 路。中: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 往回赶,却误入荷花池深处。后:赶 紧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 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词解:日暮:傍晚的时候。沉醉:大醉。 归路:回家的路。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回舟:乘船而回。藕花:荷花。
《配》:9、词两首 一、1.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2.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1.√2.√3.×4.√5.× 三、常记 误入藕花 兴尽 晚回舟 诗人强烈爱美景的思想 感情
四、一次郊游之后的黄昏,太阳已经 落山了,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 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 了,直到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 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在荷花从中 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小 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 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 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美课件:第9课 词两首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美课件:第9课 词两首

么作用?
这两句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兴尽” 一词,高度概括了一天的游乐活动,并把其中的细微 之处全留给读者去想象。一个“误”字在词义上把人 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回味无穷。
2.词中的渔翁在这样的雨天里为什么不回家呢?
江南的春雨是“斜风细雨”,是柔和的,充满情调的,
不影响人们的野外活动,词中的渔翁已经陶醉在这如诗如 画的美景中了,所以在这样的雨天里还不回家。
环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人物:青箬笠、绿蓑衣 心境:不须归
秀丽春景 怡然自得
《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 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词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兴尽⑥晚回舟⑦,误入藕花⑧深处。
争渡,争渡,惊⑨起一滩鸥鹭⑩。 ①常:经常,常常。 ②记:记起。 ③溪亭:溪边的亭子。 ④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⑤沉醉:大醉。
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水面飞起。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
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 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 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
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课文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课件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课件1

下课!
2020
感谢 观看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岑 参《渔父》 李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
渔歌子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像牛 毛,像花针,像细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 丝,密密地斜织着, 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 大地全笼着一层薄 着青草味儿、花香,都 烟…… 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 酿……
细雨桃花水, 轻鸥逆浪飞。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词两首|苏教版 (共38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词两首|苏教版 (共38张PPT)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藕花 兴尽
惊起
溪亭 误入
一滩
沉醉 争渡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 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玩得尽兴 了,已不知道 回家的路,天 色已晚,只好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我们还知道有关写 夏日的荷及荷花的诗吗?
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 称“南宋四大家” 小 池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 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 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 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 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 又称词牌。
如:《沁园春 雪》
题目
词牌名
《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1)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亭:溪边的亭子。
记:不忘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怎么;如何。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 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渔歌子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中心思想
• 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注释】
•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 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 地翱翔。桃花盛开, 水流湍急,水中的鳜 【唐】张志和 鱼很肥美。漂浮在水 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 西塞山前白鹭飞, 艳。江上一位老翁戴 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 风细雨,悠然自得地 青箬笠,绿蓑衣, 垂钓,他被美丽的江 南春景迷住了,久久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回家。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 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 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 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词简介】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 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 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 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 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 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 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 载地悠悠回荡。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 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 争先填写唱和。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能行
ǒu

莲藕
藕花 兴尽
溪亭 误入
沉醉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常;时常。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 哪座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西塞山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 《渔歌子》 诵一首词?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 两首词,背诵这两首词。
根据这首词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梦令
下面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 词
《渔歌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 又名《渔父》。作者写了五 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认识作者
张志和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 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自号“烟波钓徒”,又号 “玄真子”。唐代著名道 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 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 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 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 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 宋·李清照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 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 昨夜雨疏风骤, 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 浓睡不消残酒, 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 试问卷帘人, 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 却道海棠依旧。 旧如故”。知道吗?知道 知否,知否, 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 应是绿肥红瘦。 凋零。
西塞山 鳜鱼
白鹭 青箬笠
桃花
流水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lù 白 鹭

sài
shān
西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白 鹭
guì
鳜鱼
桃 花
ruò lì 箬 笠
suō


【注释】
斜风:微风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不须:不一定要。 归:回去,回家。
【注释】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 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 水。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尽情地游 乐过后,天黑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却 惊起 满滩 的水鸟,成 群地从水面 飞起。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作者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 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 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 词语就是一幅画,读读 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 中读出哪些画面?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简介
(1084—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 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 “婉约”、“豪放”两大派, 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 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 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guì
ruò




【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 流水/ 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不须归。
大家仔细朗读这首词,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