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四川话
浅议四川方言词及其规范问题
浅议四川方言词汇及其规范问题学生:赵俊学号:20080204010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壮大需要吸收融合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方言词汇。
汉语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普通话相比他们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
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材料,研究方言的规范问题,对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方言词汇的规范原则及方言词规范的方法分别作了具体阐述,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四川方言词汇的规范反映对中国各地方言词汇如何规范。
关键词:词汇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规范一、四川方言词汇规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要高度发展就得首先规范语言,词汇的规范化是语言规范的基础。
吸收方言词的规范是词汇的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得比较快,大量方言词汇涌进普通话里,这的确起了丰富普通话词汇的作用,但也给普通话词汇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使得同一对象有几种说法,如:摆农门阵、冲壳子,闲扯等等都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并且现在很多方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滥用、乱用,造成了语言混乱。
因此方言词汇的规范问题已迫在眉睫。
以四川方言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的材料也有其必要性:从地域上来讲,现代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地域上涉及今天四川省全境;它在历史上被称为“蜀语”,包括今天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的部分地方,占了较大面积。
四川方言词汇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一种,占了较大的比例。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大量的著名学者也曾把目光聚焦于四川方言词汇的研究,例如:王启涛《四川方言的佛教语词拾零》列举一些四川方言中出现但不存在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的佛教语词进行了分析;杨小平《四川方言词义考释》提倡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干红梅《浅析四川话中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少”》对四川话口语中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的副词“少”的一些用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四川方言在音韵上的特点
四川方言在音韵上的特点商英学院周一晚三四节国际商务创新班1102 纪林伶20111003739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四川方言具有渊源的历史,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古,四川方言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
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又受很多外来语的影响,比如吴语。
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入川的建设兵团中,有很多吴语人口。
因此吴语很大程度改变了重庆市的语言,而重庆话作为四川方言标准音之一,又进而改变了整个四川方言的面貌。
四川方言大致分为七个小片:川中小片、川东小片、川西入归阳平小片、川西入归阴平小片、川西入声独立小片、川南入声独立小片、川南入归去声小片。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我着重谈谈音韵方面的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方言为zi213sang55]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方言为[cao55si213](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方言为[zi55ci21](音同“资瓷”)。
对四川话的评价
对四川话的评价
四川话是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
它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韵腔吸引了广大听众和观众。
四川话有着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和特有的声调,使其在情感表达和幽默表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川话的发音韵律富有变化,可以通过语音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例如用“哦嗬”来表达惊讶和不解,用“嗯哼”来表示赞同和理解等等。
同时,四川话也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俚语,如“贪睡的猪”表示懒惰的人,“扯犊子”表示胡说八道等等,这些俚语使四川话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然而,四川话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通用性和规范性方面的不足。
由于四川话的发音和用词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因此在跨地区交流时可能会出现沟通困难。
同时,四川话在语法和用词上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四川话是一种富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语言,在舞台艺术、电影电视、音乐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四川话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四川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 1 -。
为什么说四川方言博大精深?看完你就懂了
为什么说四川方言博大精深?看完你就懂了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各地风土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物之名,楚夏各异;五方之音,清浊不同”的现象。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四川方言里也富含地域文化魅力的“基因”。
从方言词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川话的幽默、形象、古朴,以及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
在四川,父母教小孩说话,把鸡称为“鸡咯咯”,把鱼叫做“鱼摆摆”。
“鸡咯咯”是模拟鸡的叫声,鱼又为何称摆摆呢?考其语源,它出自旧时袍哥隐语“摆尾子”。
摆摆即“摆尾子”的简称。
川语与饮食文化川语与川菜的情缘,要从《蜀语》算起。
作为第一本传世的区域方言词典,《蜀语》记录了大量与饮食相关的四川方言。
如食物的气味有“酒醋味薄曰醈(音淡)”“香气盛曰䭰(音蓬去声)”;又如烹饪手法有“以辛香和食曰萫(音向)”“以米糤盐椒釀肉鱼曰鲊(音查上声)”等。
正因为川人从古至今对吃不变的热爱,使得川语留下了不少饮食文化的痕迹。
姑姑筵,其实就是过家家。
在川西叫扮姑姑筵,在川北叫办家家,也有叫做“扮家家酒”“锅头热热”的。
《集韵》:“家,古胡切,音姑。
”“家”读为“姑”,这是古代语音在四川方言中的遗存。
吃巴片吃巴片,意思是自己未被邀请,却跟着被邀请的人去赴席;也指因别人的关系而占便宜。
成都方言里意思为占便宜的“吃”不少,还有“吃欺头”“吃裹搅”“吃混糖锅盔”等。
川西还有句俗话“烂想喝汤圆开水”,比喻总想从中分一杯羹。
现炒现卖现炒现卖,比喻活学活用。
现在的大小饭馆都是现炒现卖,并不稀罕。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街头小饭馆没有固定顾客,不可能像食堂那样先炒好菜,只有等顾客上门点好菜后当场炒。
习惯了在单位吃食堂的人们颇为新奇,因此传出了这样的说法。
盖面菜盖面菜本指放在碗面上做面子的质量最好的菜,引申为一个群体中头等的人或物。
“莽莽”,指饭(姚果果/绘)川语与区域文化方言与地域关系紧密,一个个川语词汇就是一个个蜀人生活的印记。
在川语形音义的外壳里,包裹的是蜀文化,是川人千年来的生活史。
四川方言的介绍
四川方言的介绍
四川方言,又称川腔,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使用人数众多,影响广泛。
它以其独特的音调、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是四川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川腔的音调丰富多样,既有平声、上声、去声,也有入声。
这些声调变化融洽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而且,川腔的音调变化与情感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们感到高兴、悲伤、愤怒或惊讶时,他们的语调会随之变化,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表达。
川腔的词汇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俚语。
例如,川腔中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这是四川人民关心他人的一种方式。
此外,川腔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锅巴”(指米饭炒得焦黄的一部分),“变啷个样”(形容某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等。
这些词汇使川腔更加生动有趣。
川腔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在川腔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在普通话中,我们会说“我累了”,而在川腔中,我们会说“我了累”。
这种语法结构的变化使川腔更加独特。
川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通过川腔,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豪爽和乐观。
川腔是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川腔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方言,它通过丰富多样的音调、词汇和语
法结构,使四川人民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感受川腔的魅力吧!。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
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
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
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
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
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
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
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
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
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
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四川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附近地区。
它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一、丰富多样的词汇四川方言词汇丰富多样,既有独有的词汇,也有借用的词汇。
四川方言的词汇来源广泛,包括古代汉语、方言词汇、外来词等。
四川方言的丰富词汇使得其表达能力更加丰富多变,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二、独特的发音特点四川方言的发音特点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四川方言的声母和韵母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普通话的“p”音在四川方言中发音为“b”,普通话的“f”音在四川方言中发音为“h”等。
此外,四川方言还有独特的声调变化规律,如普通话的一声在四川方言中常常变成二声或三声。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川方言是四川地区的土著语言,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川方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与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紧密相关。
例如,四川方言中有很多与山、水相关的词汇,如“坝”(河流中的石头堆),“涝”(指水灾)等。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四川方言与四川地区的紧密联系。
四、丰富的俚语和成语四川方言中有许多俚语和成语,这些俚语和成语丰富了四川方言的内涵。
四川方言的俚语和成语常常与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等相关。
例如,四川方言中有许多与熊猫相关的俚语和成语,如“熊猫抱竹”,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懒散的样子。
五、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四川方言以其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而闻名,这也是四川人民的特点之一。
四川方言中有许多幽默、夸张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产生特殊的喜剧效果。
例如,“咣当”是四川方言中用来形容物体撞击的声音,而不同的发音和语调可以产生不同的幽默效果。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的词汇、独特的发音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俚语和成语,以及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
四川方言的特点使得其在表达和交流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并且能够更好地传递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落雨微花的日志-网易博客
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即:bpmfdtnlgk[gn]hjq[ni:]xzhchshrzcs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
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宜宾市筠连县大部、成都市原温江地区个别县的部分地区等较为"孤立"的翘舌音"飞地"。
四川方言论文
四川方言论文第一篇:四川方言论文四川方言论文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是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一带,包括重庆地区当地人的日常主流话语。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一: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迁徙导致地方方言与外来方言的融合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①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通过日后的语料研究发现,至今仍活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同时,在当时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和重庆的方言也对当时四川其他地方语言影响极大。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这两地的方言基本上作为了基础方言。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由此可见,移民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②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
四川方言发音特点概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川是个旅游大省,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外省人了解四川话很有必要。
四川话又称西南官话,属于北方语系。
很难从学术上说明,地处长江流域的四川话为何属北方语系。
但有一个很简便的解释,即四川是一个移民省,全国各地的方言都对四川话有影响。
但四川话与普通话发音相近,是导致四川人难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四川话在发音上的特殊性,是导致外省人不容易听懂四川话的重要因素。
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多数字与普通话发音同,但声调不同:四川方言字、词的发音,大多数与普通话相同,差别的只是音调,即汉字发音中四声的区别。
四川人学说普通话,往往改个音调就以为是普通话了。
即四川俗语所说的‘左起喉咙说话’,其实并没有学准普通话的发音,这就是所谓‘川普’或‘椒盐普通话’的来历。
2,用平舌音代替卷舌音:四川话声母不用zh、ch、sh,只用z、c、s,即四川话中没有卷舌音。
于是有“四、十”不分,“层、成”混淆。
因而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大部分地区语音没有“平舌与翘舌”之分,基本上把翘舌字读成平舌音,如“智商” [zhishɑnɡ]发音为“字桑” [zisɑnɡ],“超市” [chɑoshi]发音为“操肆” [cɑosi],“支持” [zhichi]发音为“资瓷” [zici]。
造成‘川普’不易听懂;四川人在外一说‘普通话’就露陷的原因。
3,用声母‘l’代替‘n’:四川话不用n,用l,以致南、兰不分,也是‘川普’的一个特点。
正如谢娜在谈其学说普通话时,连自己的名字的发音也弄不准确,将谢娜(xiena)发音为谢啦(xiela)。
普通话的“难、南、男”、“奴、努、怒”声母是n,“蓝、兰、岚”、“卢、鲁、路”声母是l,区分非常明显;但四川话里的这些字同属一个声母,完全没有区别。
这些字的读音让外地人听得胡里胡涂,往往一问再问,四川人就不得不靠添字说明法,说明是“蓝色的蓝”和“南方的南”,用组词法费力地解释“陆路”不是“奴怒”。
四川方言的特色与魅力
四川方言的特色与魅力俗风情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r-具,因为它有别于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以是一方民俗的反映.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如人们形容东北人一张口就是"满嘴的高粱花子味",江浙话是"吴依软语"等,那么四川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生动,机智和幽默.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一些过去曾使用过的方言如今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口头语,为此,很多人都担心方言会不会被普通话同化?会不会消失?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反而还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改变和淘汰的只是过去一些不太规范的习惯用语(如部分名词,土语和旧社会的行业隐语等),四川方言的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方言词汇仍然非常丰富.JJ话与普通话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且四川方言又有它独特的语法特色.明显特征是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强调的语气比较重.比如普通话说"很高兴","很舒服".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高兴得很", "安逸得很","巴适得很".重庆话和四川话是一脉相承的.它有一个形容舒服的词叫"安逸得板".在这里的"板"是动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那种难以言状的舒服劲.还有"脏稀稀","胖嘟嘟","傻豁豁", "疯扯扯","酸溜溜"等都体现出四川方言的独特韵味.四川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巴卺史志?2007?J-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如此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四川人喜欢玩麻将, 时下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麻将玩法名叫"血战到底".它非常俏皮地表达了四川人喜欢博彩的热辣性格. "换叫"原本是麻将的一种术语,方言巧妙地把它比喻为离婚之后的再娶;"吃诈糊"也是麻将术语,它和"打冒诈"一样有着欺骗别人的意味;"勾兑"一词本是酿酒行业的术语.四川人却用它暗喻拉关系,套近乎;"再见"的英文单词good bv被四川话翻译过来便成了"估倒掰".意指恋人之间痛苦的分手.在地方语言中.四川方言的幽然是无与伦比的.四川方言里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今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摔得好痛啊!"这句北方话如果用四川话来表现就非常有意思."今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诃侃一番.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四川人乐观的性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巴适惨了", "高兴惨了"等.四川人还有给别人取"歪号"(外号)的"雅兴",根据别人的长相或性格特点.比如把憨厚老实叫做"闷墩儿",还有将豁儿皮,狗弹子,泥菩萨等用于人的外号,显得特别的诙谐.四川人喜欢把地方叫作"塌塌",把生气叫"怄气","冲气",把唠叨叫"喳哇(儿)",乱表态叫"冒杂音",把不相干的事叫作"不打嘎",把转移话题叫"打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四川方言的语气助词主要有: 嘛,哈,噻,哦,蛮,啵等.比如"好嘛","等一会哈","是噻","是不是哦","做啥蛮","好了啵"等.绵阳市境内把"就是"爱说成"逗是".把"搞"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是不是"的意思.方言流行于民间.其妙趣只能意会,所以一般靠口头来传承,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四川话向外展示自己语言特色时的巨大障碍.近几年以东北方言为代表的方言电视剧在荧屏上火爆.缘于东北话与普通话接近.四川方言剧除了在重庆和云, 贵,川效果比较好外.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反响却不是太大.20o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川台选送的《旭耳朵》小品,由于编导担心直播时全国大部分观众会听不懂.便弃用方言,改用川普台词,结果失去了特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四川方言把"干什么"叫作"做啥子".另一个表述语言"咋子".更带有一层不耐烦的情绪.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字.有的网友用"爪"来替代"咋" "zhua"字.结果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另一层意思.另举一例:指被人羞辱时的感觉"铆人巴沙的".如果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后.别说外省人看不懂.就算是四川人看了也不一定马上会反应过来.所以,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应当在方言的书面表达和注释方面上进行仔细地推敲和严格的规范.笔者认为必要时"dz可根据需要造一些能够准确达意的字.以有利于充分展示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
描写四川话
描写四川话一、四川话的概述四川话,又被称为川普话或川渝话,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方言。
四川省是川普话的主要使用地区,包括成都、重庆等地。
四川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四川话常常听起来像一种很有韵味的方言。
二、四川话的发音特点四川话的发音非常独特,听起来很有韵味。
以下是四川话的发音特点:1.声母韵母合并:在四川话中,很多声母和韵母会合并在一起发音,这样的发音方式给人一种缓慢而有力的感觉。
例如,普通话的“sh”在四川话中常常发成“s”,普通话的“zh”在四川话中常常发成“z”。
2.声调变化: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不同,川普话有八个声调。
这些声调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很有音乐感的感觉。
3.儿化音:在四川话中,很多词语的儿化音非常常见。
例如,普通话的“这个”在四川话中会发成“这儿”。
三、四川话的词汇特点四川话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一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很少使用。
以下是四川话的词汇特点:1.添儿话:四川话中经常会在词语的后面加上“儿”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例如,“加点儿菜”、“再说点儿吧”。
2.模仿词:四川话中很多形容词和动词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产生的。
例如,“唠唠叨叨”、“抖抖擞擞”。
3.俚语词:四川话中有很多俚语词,这些词语在四川地区非常常见,但在其他地区可能不太听得懂。
例如,“瞎腚”(乱说)、“放风筝,儿”(溜达)。
4.独特词汇:四川话中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独特词汇。
例如,“搓洗”(洗澡)、“拇指哥哥”(大拇指)。
四、四川话的语法特点四川话的语法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以下是四川话的语法特点:1.了句式:在四川话中,常常会把“了”放在句子的最后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他走了啦”。
2.句末语气助词:四川话中有很多句末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绪或语气。
例如,“嘛”、“啦”、“哦”。
3.表示程度的词语:四川话中有很多表示程度的词语,可以用来增强语气。
例如,“巴适”(非常好)、“沙沙儿”(非常多)。
四川话的特点
四川话的特点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
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
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
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
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
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
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
但是,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
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
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
重叠式表示小称。
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
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
例如:草-草草虫-虫虫儿壶-壶壶儿洞-洞洞儿人-人人儿嘴-嘴嘴儿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
例如:沉沉(沉淀物)抽抽儿(抽屉)皱皱(皱纹)方方儿(方形木块)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
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
四川话文案
四川话文案四川话是中国的一种方言,在一些地区,被当作市话。
四川话音韵丰富,语调愉悦,许多人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在今天的文化传播和市场营销中,四川话也落地生根,并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文案。
首先,四川话文案的魅力在于它的幽默感。
四川话常常会使用一些有趣的词汇和短语,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例如,“成都人不抵抢,就抵糠”这句话,意思是成都人不抢东西,却经常互相“攻击”,非常有趣。
而这种幽默感也正是四川话文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四川话文案的独特性也是它的一个优势。
四川话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特点,所以文案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案。
例如,“老娘我眼拙,别跟我撒谎八”这句话,既有四川话的特色,也有幽默感,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这种独特的用语和特点,不仅提升了文案的观赏性,也加深了人们对四川话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四川话文案的具体性也是其一大优点。
四川话常常使用一些具体的词汇和短语,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案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黑水玄机,藏野人家”这句话,虽然有点玄奥,但通过这种形式,让人们想起了四川的神秘和未知之处,进而增强了文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最后,四川话文案的情感性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四川话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擅长。
四川话的语调和音节,让情感更加真挚和动人。
例如,“你扑过来我接着,直到提枪上马”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让人感受到切实的情感和关怀,非常动人。
总体而言,四川话文案的出现,既是对方言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品牌和市场营销的一种创新。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有趣、独特、具体、情感的四川话文案的出现,让我们更加亲近方言和文化。
描写四川话问题回答
描写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方言之一,属于西南官话,广泛分布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本文将就四川话的发音、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四川话的发音相对来说比较独特。
音调平稳且发音有些粗糙,有点像是舌头发不出来的感觉。
有时候声音长、有力,有时候则被人调侃为“细碎声线”。
例如“子(zǐ)”,“是(shì)”这两个字,普通话的发音是起伏动听,而四川话就不是这样,发音是比较扁平的。
四川话中还有许多普通话中不存在的音,如:村(cua),母(wo)。
他们说话时常常吞吞吐吐,听起来明明是一个字,却好像分成了好几个字似的。
除了发音外,四川话的词汇也有其独特之处。
比如说,四川人的口头禅“哎呀妈呀”,这句话虽然不是生活中必须的用语,却代表着四川话中表达惊讶、感叹、惋惜等复杂情绪的一种语气。
此外,四川话中很多东西都是用叠字方式表达的,比如“长长”,“短短”,这些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
另外,四川话中也有很多俚语流行语,比如“小亲娘(意为打小报告的人)”,“拎包人(意为帮别人抬包的地铁服务员)”,“发嗲(意为装可爱、撒娇)”等等,这些俚语流行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四川话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四川话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灵活多变的方言。
虽然四川话的发音有些许粗糙,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四川人说话时的口音和语气也尤为诙谐可爱,让人听了就不禁喜笑颜开。
如果你曾经听过四川人讲话,你一定能感受到说话者们真诚而自然的表情和语音,也能感受到四川话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笔者本人就是四川人,每当听到乡亲们用地道的四川话交流时,内心总是感觉亲切又温暖。
因为四川话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我们乡亲的语言,让我们自豪地展现在自己的土地上。
详细为大家解释四川话的标准定义
详细为大家解释四川话的标准定义四川话简介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混淆,统一发音为“in”。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四川方言特点四川话,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
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话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
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四川方言总汇大全·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
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
”“瓜兮兮的”·×绰绰——哪个样子。
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整——用途广泛的动词。
四川方言与文化探析
四川方言与文化探析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
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我们所说的四川话,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属汉语西南官话,又称巴蜀方言,学术上为与土广东话、老湖广话等其它四川方言区别,也称作“四川官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
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川话分类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四川方言分布如下:1.嘉蒲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较纯,一般是口腔空着吐气发音。
分布在乐山、眉山市大部分地区、成都西南郊县、宜宾、泸州等地。
2.西南官话区。
此地区的方言发音如韵母是“an”,声母是摩擦音,则韵母发音较重。
比如“吃饭(饭)”,“洗碗(碗)”等等。
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地。
3.贡井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雄厚,zh、ch、sh发音如遇i,则发音分别为4声,2声和1声。
分布在乐山的井研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眉山市的仁寿县,丹棱县等郊县、自贡、雅安等地。
4.仿渝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象重庆方言。
但有个别词发音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课结课论文——浅谈四川话李治20102210309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
和湘语、赣语、淮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为什么我要说一下四川话呢?因为四川话是一种相当美丽的语言!她的韵律大方朴素,婉如舞着野花哼着歌儿,奔跑在田间的乡村女孩,纯真,善良,热情,人见人爱……你说她怎么就登不得大雅之堂,怎么就被当成老土,想上个文艺节目上面都硬是不准!小时候,我生活在贵州省思南县一个美丽的一个小山村,学校附近有一口源源不绝的地下喷泉,水很清甜,冬暖夏凉,从一个大石灰岩山脚下的石头缝里喷涌而出,汇成了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成为大河,汇入乌江。
而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们清澈响亮的的四川口音就是从重庆涪陵,顺乌江而来的。
再后来我被告知必须要学习普通话,四川话是老土的,低俗的,没文化的。
但私下里,我更愿意说四川话,说着清脆,听着清亮,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
尽管我说的也不是标准的成都音,但是只要是四川话,哪里的音都很好听,总能惹大家呵呵大笑。
广泛通用的四川话不用说四川话绝对是最通用的方言,它有1.2亿使用者,几乎全中国人都听得懂四川话。
大家都不难发现,四川话确实易懂,它发音字正腔圆,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语言在严肃正规地发音时,都接近四川话的发音,只是调不一样,北方语系发音中的第一声不变,第二声变第三声,第三生变第四声,第四声变第二声,即依次往后推一位,就变成了四川话的调。
而其他地方语言相对于北方语系,往往是音的变化比调的变化更严重,甚至每一个字都完全不同,以至于难以理解。
四川话的分布也是相当广泛的,虽然内部差异也有一些,但是同属于“全国通用”的方言,这点内部差异根本不妨碍四川话整体的广泛分布,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湖北部分地区的人讲方言都属于四川话。
在生活中,说四川话的人也能“走遍中国都不怕”,原因是四川话虽然难学,但是易懂。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语虽是声调语言,但是在分辨发音时,音占的比例比调大得多,只要你大概说对了那几个字,调不对也是容易理解的,比如四川话的“网吧”,发音同普通话发音“望吧”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网吧”这个词,而不知道“望吧”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就理解了。
从这点来说,大家听老外讲中文和听四川话应该有相同的乐趣。
还有一点是相当给力的证据证明四川话的流通普及程度。
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传闻:说民国时投票选择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四川话得51票,只比北京话少一票,差点儿就成了普通话。
四川人格外爱传这个段子。
尽管我不知道这有没有事实依据,但是这个段子在民间和网上得以多年的传播和讨论本身就是对四川话普及程度的一种肯定,因为只有说四川话和北京话相比差一票才有一定的可信度,有认可的人,有讨论的意义,才会传下来,如果有人说长沙话比北京话少一票,谁理他?更没有流传下来的可能!四川话的起源上古时候的巴蜀地区有巴和蜀两个非华夏族的独立的民族和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系统,但是自从秦灭了巴和蜀之后就开始涉及中原文化了,所以巴蜀文化是保留了很早的华夏文明的。
今天的四川话之所以这么普及与巴蜀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构成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还得从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巴蜀地区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腹地,但本身的农业条件很好,在古代特别容易形成独立的地方文化。
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下,巴蜀地区又显出极强的包容性,因为中华民族古代一直都在延续着内战和民族融合的循环,就会产生很多不稳定的迁移人口,巴蜀地区往往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之地,从东汉末开始的好几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巴蜀地区都是特别大的重要人口输入地,政治上的在野势力,流亡政权也喜欢往这里跑,东汉末年的刘备势力经历了40多年的流亡漂泊,最终来到巴蜀建立了蜀汉,唐代发生政变的时候,唐玄宗也是选择逃往四川。
位于贵州铜仁的原国立三中——我的高中母校也是1938年从华北平原上逃难来的学者和学生建立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是稳定的的大后方吧,统治者的人口政策也特别容易涉及这里,都用巴蜀地区的人口,资源,来进行全国的调节调度。
当面对北方民族的侵略的时候,通常都会调用四川的物资和人口补充前线,而前线扩张之后也总是喜欢把人口迁入这里。
典型的例子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四川(当时包含重庆)贵州的“抓壮丁”!王保长的歪名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还有清初大量满族人入关来,掠取资源造成大量流民,清政府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政策来处理他们,很多人被硬绑着拉到四川。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要数战争了。
元初和清初蒙古人女真人的两次南侵给巴蜀地区人口带来了灾难性的锐减,使得统治者最后不得不用各种政策强制迁徙外地人口来此,清初就有最典型的“湖广填川”,清政府为了填补四川的人口,从湖广地区,岭南地区强制迁徙人口到四川,105年间强制迁徙了623万人口,为四川带去了楚语,湘语,粤语等外来语言和文化,粤语的影响更是直接在今天的巴蜀地区形成了一个个方言岛。
从这些历史信息不难看出四川话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还包容并济,内容涵盖了本土文化和外来的北方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积淀融合而成,又历经了许多波折,在历史的潮流中演变进化而得。
应当拥有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语”资格。
今天四川话的尴尬境地但是四川话毕竟还是“差那么一票”,没能成为标准普通话,随着四川话陷入尴尬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语言,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很多文化元素,尤其是文学方面的,必须要建立在一种足够支撑它的,合适的,有丰富内涵的语言基础之上。
四川话没落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也没见起色,至少说绝对不如古代了,这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北京话承载不起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四百多年前的北京话也只是一个小的地方语言,是满族人入关后开始学习当地语言,又难免学得不好,带有奇怪的腔调,但是满族人又最怕被汉人视为缺乏文化,于是政府用强硬的措施推广他们学的北京话,使满族口音的北京话成为了很普及的官话,也是今天的北京话,英文谓之为“Mandarin”,满族官话,中国的字典译为“普通话”。
然而纵观全国,到清朝末年自然讲北京话的地方也没有四川话的五分之一多。
只是由于整个清朝时期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北京话在北方地区较为通用,大家也都是“不会说但听得懂”的状态,而后来新中国政府也对他给予了承认,所以他才能搭上近代工业化,现代化的信息快车,流通快车发展到现在。
但是北京话确实没有文化底蕴的,400年前都没有今天的北京话,所以李白的诗如果用普通话读起来不对劲儿也很正常。
普通话里面也几乎没有哪个词像“龟儿子”这种有古老的历史典故,承载着先民们的文化和智慧。
其他各地方的地方语言和文化也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很高的地位。
比如粤语以其独有的保留着特别纯正的古代中原汉文化的客家文化在文化积淀上有着很高的价值,尤其在近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地位,再加上近代以来发挥地理优势,领先的经济的腾飞,更把粤语带上了新一级的地位。
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先进的海外知识分子,财阀,有文化的老先生,都是讲粤语的,孙中山曾经都想普及粤语。
当然粤语的严重独特性和缺乏包容性让它的普及有些困难,但是在国人心中粤语的地位仍然是相当“洋气”的!“洋气”的地位高,“土气”的也有地位高的。
赵本山等笑星带起来的以二人转东北话为代表的东北农村文化也在当局主流思想的推动下得到高度的认同,虽然不能说是普及,但是每年春晚全国人民都看几遍的特殊待遇让老百姓不得不服本山大叔的“忽悠”。
当然我相信这背后也有某些“为了和谐的需要”的因素的存在。
2005年10月8日,广电部发出通知,强调: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
据媒体采访有关方面得知“东北的地方剧”不在此列。
而四川话既没有靠着经济腾飞而迅速获得地位提升,也没有得到当局主流认可,拿到主流场合去推广的特权。
四川笑星李伯清想必每个西南人都在熟悉不过了,正如他自己所称“到收费公厕人家都不收我钱”那样,他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四川笑星们默默追求一直不弃地四川话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当李伯清主动要求要进入主流的文化宣传活动时,却被要求说普通话,至少是“川普”,不能说四川话。
这绝对是四川人不能答应的,也是为了坚持这一点,李伯清被拒绝上春晚,许多主流的大型晚,会甚至是“心连心艺术团”,下乡表演都不要说四川话的,也难怪我们主流的文化宣传在农村并不受欢迎。
如果说上面也允许李伯清散打评书连续5年上春晚,我相信四川话也会成为全国人民模仿得朗朗上口的口头禅。
遗憾的是这可能将一直是某些人的意淫。
四川话将走向何方四川话将走向何方?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很可能将是稳定的保存在当地,一直把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四川话在近代由于经济环境不好,人口素质较低,确实被广泛地认为低俗,老土,现在也很难正名了。
尽管当局主导推一些“乡里的”文化,来反映农村何等和谐,社会如何美好的景象,但是这些毕竟也只是极少数有特殊关系的宠儿,四川话是不会有此殊荣的。
并且我认为任何方言的独立性都还是躲不过融合和主流化的浪潮,毕竟现在是信息社会,统一的语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况且我们政府现在也不保护方言,而是大力推广北京话。
所以四川话要想再扩展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四川话广泛的使用范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融化的,他应该能在普通话面前坚持下去,不会消失。
更好的是,四川话的兼容性很好,几乎是万能的,在统一的潮流中,最先被抹掉的必然是那些兼容性差的,完全不能和主流沟通的方言,四川话是全国人民都听的懂的,不存在与普通话的冲突。
所以对于四川话的未来我毫不担心。
已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主流化渲染,我们不得不承认,四川话的认知度,普及度和普通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一票之差”了,我们川话的使用者也不应该再奢求四川话的大面积普及了。
但是在主流大潮的面前,将我们心中最美丽的语言传承下去的担子,还是应该由我们来挑的!这份责任,我们义不容辞,乐意之至!以上仅为一家之言,还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