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四川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课结课论文——浅谈四川话
李治20102210309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和湘语、赣语、淮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为什么我要说一下四川话呢?因为四川话是一种相当美丽的语言!她的韵律大方朴素,婉如舞着野花哼着歌儿,奔跑在田间的乡村女孩,纯真,善良,热情,人见人爱……你说她怎么就登不得大雅之堂,怎么就被当成老土,想上个文艺节目上面都硬是不准!
小时候,我生活在贵州省思南县一个美丽的一个小山村,学校附近有一口源源不绝的地下喷泉,水很清甜,冬暖夏凉,从一个大石灰岩山脚下的石头缝里喷涌而出,汇成了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成为大河,汇入乌江。而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们清澈响亮的的四川口音就是从重庆涪陵,顺乌江而来的。再后来我被告知必须要学习普通话,四川话是老土的,低俗的,没文化的。
但私下里,我更愿意说四川话,说着清脆,听着清亮,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尽管我说的也不是标准的成都音,但是只要是四川话,哪里的音都很好听,总能惹大家呵呵大笑。
广泛通用的四川话
不用说四川话绝对是最通用的方言,它有1.2亿使用者,几乎全中国人都听得懂四川话。大家都不难发现,四川话确实易懂,它发音字正腔圆,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语言在严肃正规地发音时,都接近四川话的发音,只是调不一样,北方语系发音中的第一声不变,第二声变第三声,第三生变第四声,第四声变第二声,即依次往后推一位,就变成了四川话的调。而其他地方语言相对于北方语系,往往是音的变化比调的变化更严重,甚至每一个字都完全不同,以至于难以理解。
四川话的分布也是相当广泛的,虽然内部差异也有一些,但是同属于“全国通用”的方言,这点内部差异根本不妨碍四川话整体的广泛分布,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湖北部分地区的人讲方言都属于四川话。
在生活中,说四川话的人也能“走遍中国都不怕”,原因是四川话虽然难学,但是易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语虽是声调语言,但是在分辨发音时,音占的比例比调大得多,只要你大概说对了那几个字,调不对也是容易理解的,比如四川话的“网吧”,发音同普通话发音“望吧”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网吧”这个词,而不知道“望吧”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就理解了。从这点来说,大家听老外讲中文
和听四川话应该有相同的乐趣。
还有一点是相当给力的证据证明四川话的流通普及程度。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传闻:说民国时投票选择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四川话得51票,只比北京话少一票,差点儿就成了普通话。四川人格外爱传这个段子。尽管我不知道这有没有事实依据,但是这个段子在民间和网上得以多年的传播和讨论本身就是对四川话普及程度的一种肯定,因为只有说四川话和北京话相比差一票才有一定的可信度,有认可的人,有讨论的意义,才会传下来,如果有人说长沙话比北京话少一票,谁理他?更没有流传下来的可能!
四川话的起源
上古时候的巴蜀地区有巴和蜀两个非华夏族的独立的民族和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系统,但是自从秦灭了巴和蜀之后就开始涉及中原文化了,所以巴蜀文化是保留了很早的华夏文明的。
今天的四川话之所以这么普及与巴蜀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构成有相当大的关系。这还得从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巴蜀地区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腹地,但本身的农业条件很好,在古代特别容易形成独立的地方文化。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下,巴蜀地区又显出极强的包容性,因为中华民族古代一直都在延续着内战和民族融合的循环,就会产生很多不稳定的迁移人口,巴蜀地区往往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之地,从东汉末开始的好几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巴蜀地区都是特别大的重要人口输入地,政治上的在野势力,流亡政权也喜欢往这里
跑,东汉末年的刘备势力经历了40多年的流亡漂泊,最终来到巴蜀建立了蜀汉,唐代发生政变的时候,唐玄宗也是选择逃往四川。位于贵州铜仁的原国立三中——我的高中母校也是1938年从华北平原上逃难来的学者和学生建立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是稳定的的大后方吧,统治者的人口政策也特别容易涉及这里,都用巴蜀地区的人口,资源,来进行全国的调节调度。当面对北方民族的侵略的时候,通常都会调用四川的物资和人口补充前线,而前线扩张之后也总是喜欢把人口迁入这里。典型的例子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四川(当时包含重庆)贵州的“抓壮丁”!王保长的歪名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还有清初大量满族人入关来,掠取资源造成大量流民,清政府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政策来处理他们,很多人被硬绑着拉到四川。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要数战争了。元初和清初蒙古人女真人的两次南侵给巴蜀地区人口带来了灾难性的锐减,使得统治者最后不得不用各种政策强制迁徙外地人口来此,清初就有最典型的“湖广填川”,清政府为了填补四川的人口,从湖广地区,岭南地区强制迁徙人口到四川,105年间强制迁徙了623万人口,为四川带去了楚语,湘语,粤语等外来语言和文化,粤语的影响更是直接在今天的巴蜀地区形成了一个个方言岛。
从这些历史信息不难看出四川话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还包容并济,内容涵盖了本土文化和外来的北方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积淀融合而成,又历经了许多波折,在历史的潮流中演变进化而得。应当拥
有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语”资格。
今天四川话的尴尬境地
但是四川话毕竟还是“差那么一票”,没能成为标准普通话,随着四川话陷入尴尬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语言,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很多文化元素,尤其是文学方面的,必须要建立在一种足够支撑它的,合适的,有丰富内涵的语言基础之上。四川话没落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也没见起色,至少说绝对不如古代了,这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北京话承载不起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四百多年前的北京话也只是一个小的地方语言,是满族人入关后开始学习当地语言,又难免学得不好,带有奇怪的腔调,但是满族人又最怕被汉人视为缺乏文化,于是政府用强硬的措施推广他们学的北京话,使满族口音的北京话成为了很普及的官话,也是今天的北京话,英文谓之为“Mandarin”,满族官话,中国的字典译为“普通话”。然而纵观全国,到清朝末年自然讲北京话的地方也没有四川话的五分之一多。只是由于整个清朝时期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北京话在北方地区较为通用,大家也都是“不会说但听得懂”的状态,而后来新中国政府也对他给予了承认,所以他才能搭上近代工业化,现代化的信息快车,流通快车发展到现在。但是北京话确实没有文化底蕴的,400年前都没有今天的北京话,所以李白的诗如果用普通话读起来不对劲儿也很正常。普通话里面也几乎没有哪个词像“龟儿子”这种有古老的历史典故,承载着先民们的文化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