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一)选址: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十分重视,往往派遣亲信 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在选址时,历 代都重视水源问题,一是保证饮用水,二是保证漕运为 京城供应粮食和物资,以及园囿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汉 长安开郑渠,隋唐修运渠,元疏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 明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饮水与漕运。
鲁国都城遗址
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有 3 门,南面有两 门,门宽7~15米。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 的墩台,当为 《左传》记载的雉门及其两观。内城居全 城的中部偏北,平 面近方形,东西宽约 550米,南北长 约500 米,东、西、北 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 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 址,试掘证实为春秋至西汉的 鲁王宫城。
曹 魏 邺 城 模 型
2、隋洛阳城:
隋代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 城——大兴城(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 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 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 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 所建,这两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 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 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 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 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 市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 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述
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的。当西方城市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早在公元 前11世纪,业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富有华夏文 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 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这 套体系传统不断得到革新与发展。因此,历代名城辈 出,如商都“殷”、西周“洛邑”、汉“长安”、隋 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与“临安”、元 “大都”与明“北京”等,都是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 大城市。其规划之先进,城市之宏伟,影响之绚丽多 姿,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从不同时代的一些外国人士 的记述中使可窥知一二。例如唐时日本僧人圆仁对当 时扬州城市之赞许,元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认为杭州 (南宋临安)城市之庄严秀丽,堪为世界之冠。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1.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 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 展),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 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有三:新建城 市;依靠旧城建新城;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 初南京、北京)。 3.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 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 设程序上,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城;布局 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 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一般庶民住所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城的建设: 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 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加之北靠渭水, 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 西南,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 一条轴线,几座宫殿陆续营建,比较分散, 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五)防火、防洪与排水: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 突出起来。宋汴梁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 火烛之患,故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 军巡铺。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东京 更严。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 高大的钟楼鼓楼、望火楼,以供报时和报警。 关于城市的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 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 沟,以利排水,但沟渠系统宣泄不畅。宋东京 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 有很大好处。苏州在春秋末年建城时,即考虑 了城内的河道系统和水城门设置,所以虽称江 南泽国,但未曾有水涝之患。
唐长安城遗址
唐 长 安 城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 和里坊制。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五 代后周及宋朝建都在此,加以扩建。发达的交通运输和 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 经济发展的里坊制,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四)绿化: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 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 安等历代都城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 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 负责种植管理。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植樱 花、石榴,人行其下,长达9里。宋东京在御沟 中植荷花,近岸植李梨杏,杂花相间,望之如 绣。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 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史 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而已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 样:有的是大城(廓)包小城(宫城),如春秋淹城、 曲阜鲁故都及苏州吴王故城;有的是东西二城并列,如 易县燕下都故城。代表城市有: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 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瓮城与城楼
安徽寿县宋代古城墙与瓮城
瓮者,口小腹大,瓮城城门和正城门两门非轴线同朝向,中间为 边长约20米的方形空地,故称瓮城。瓮城四周城墙陡峭,一旦诱敌 深入,闸断退路,如同瓮中捉鳖,可获全歼之胜。
明北京城马面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马面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三)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南北向为主的 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 来的。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 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如明南京城中 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 来的旧城,所以布局更为自由。历史上城市道 路的宽度最大达150米,但在宋以前都是土路, 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中得到 广泛应用。
一、中国古代Baidu Nhomakorabea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燕 下 都 模 型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 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 魏以后又称“坊”)。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 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如唐长 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此时的“里”和“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但管理 已有所放松。唐长安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均可 向大街开门,夜市屡禁不止。而江南一些商业发达城市 如扬州、苏州,夜市已十分热闹。
在古代,城市既是奴隶主、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 的据点,也是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多方 面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艰辛劳 动的结果。我国历史上曾拥有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与经 验。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夏都---斟鄩;商代城市: 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
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 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 展的高潮,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而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人口的 增长,必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 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 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 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隋唐洛阳城平面推想图
3、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是在曹魏邺城 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 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 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 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城址东西长约 9721米,南北长8651米,周围约 36公里,算上大明宫,总面积达 8700公顷左右。不仅是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 最大的城市。 我国古代都城规模宏大, 面积和人口都居世界前列,其中 唐长安城占地84平方公里,占第 一位。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1、春秋淹城遗址:
淹城坐落在江苏武进市城 区,距常州市区4公里,系春秋早 期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800余年。 春秋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 宽750米,占地约0.65平方公里, 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 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 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 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 形制似一神秘莫测的水城迷宫。
3、燕下都城遗址:
燕下都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东南 3.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遗 址。燕下都形制特征: 燕下都城址平 面为一不堪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 8300米,南北宽约4000米,面积三十 二平方公里。中部南北纵贯一条古河 道(运粮河),河东侧有一平行的城 燕下都老姆台宫殿遗址 垣,从而将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 分。东城平面近似正方,中间偏北处 有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把东城 又分成南北两部分,东城是当时人们 的活动中心,为宫殿区,官营手工业 作坊区,市民居住区,贵族墓葬区。 西城的创建晚于东城,遗存较少,是 为了东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
1、曹魏邺城:
邺城遗址在今安阳市北18公里处的漳河河畔,是一处 重要的古都遗址。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冰 井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分已为漳河冲毁。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有明确有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1、宫前 东西横街直通东西城门,划全城为二,宫城在北面与北城垣 台,坊里、衙署、市在南;2、礼仪性的大朝与日常政务的常 朝在宫内并列;形成两组宫殿群,各有出入口:大朝区为文 昌殿阊阖门;常朝区为勤政殿司马门;3、大朝门前形成御街, 直抵南城门。在邺城,为南城垣中央的中阳门。这样把中轴 线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 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曹魏邺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