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丛定量分析

血管丛定量分析
血管丛定量分析

DataType: 1

Title-题名: 失去肝动脉血液供应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变化的三维构像研究

Author-作者: 李文岗;李滨;黄志强;万涛;许东辉;薛斌党;姜志国;

Source-刊名: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Year-年: 2006

PubTime-发表时间: 2006-03-20

Keyword-关键词: 肝动脉;;胆管;;成像,三维;;侧支循环

Summary-摘要: 目的探讨完全失去肝动脉血液供应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门静脉、腔静脉和肝总动脉,不做切断;实验组结扎肝动脉,并切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除门静脉以外的其它组织,阻断其它侧支血管对肝门部胆管的血液供应。术后应用计算机对大鼠肝门部组织切片进行PBP三维可视化构建,并对PBP内层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对胆管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分叉部位PBP平面结构显示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壁内微血管尖细,排列紊乱,内层微血管密度减低;PBP立体构像显示空间结构紊乱,不规则,微血管细小,管壁不均匀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门部PBP内层微血管总数明显减少(P<0.01),肝门部PBP内层微动脉数也明显减少(P<0.

05)。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结论失去含氧量高的动脉血液供应时,PBP形态结构将会发生一系列改变,胆管壁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Period-期: 03

Page-页码: 149-151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期刊

Organ-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像处理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像处理中心361003厦门,361003厦门,361003厦门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ZHQG200603005&dbname=CJFQ20 06

DataType: 1

Title-题名: 家兔实验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图像定量分析研究

Author-作者: 朱陵群,魏民,黄启福,许文忠,李伯光,贾旭,马建民

Source-刊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Year-年: 1992

PubTime-发表时间: 1992-12-31

Keyword-关键词: 膜性肾小球肾炎;;图像定量分析;;家兔

Summary-摘要: 通过图像分析仪采用立体计量分析方法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的形态结构变化、形成新月体的状况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酶学变化等进行定量观察。结果证实:图像定量分析能比较客观地、精确地分析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形态结构参数的变化、毛细血管壁厚度、形成新月体的大小和多少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酶的变化,这有利于开展肾小球肾炎病理形态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可为药物对肾小球肾炎疗效的观察提供形态学的定量依据。

Period-期: S1

Page-页码: 51-55+96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期刊

Organ-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10 0029 ,100029 ,100029 ,100029 ,100029 ,100029 ,100029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LSBL1992S1024&dbname=CJFQ199

2

DataType: 61

Title: 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改变对肝门部胆管及肝脏影响实验研究

Organ: 厦门市第一医院

Year: 2006

Date: 2006-05-20

Summary: 随着外科技术和免疫学方面的发展, 肝移植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但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仍以肝移植的“Achilles heel”而受到重视。本课题是在黄志强院士在国内提出了“胆道学”的概念之后,为了解决肝移植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李文岗博士后及所在的课题组在黄志强院士的指导下,以大鼠和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了“胆管周围血管丛”方法学研究, 并对肝门部胆管微循环和管壁的组织构筑形态,以及各种病理条件下肝门部胆管微循环改变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病生理学变化作了深入探讨。(1)在国内外首次将先进的计算机显微可视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胆管微血管研究领域之中,很好地解决了层面之间特征点的寻找和配准问题,逼真地构建出胆管周围血管丛的空间立体构象,开辟了“胆道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2)将墨汁灌注透明技术和双染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到胆管微血管形态学和定量分析研究中,在国内外首次显示出了大鼠和犬的肝门部胆管微血管形态结构,解决了“胆道学”微循环研究方法学短缺的问题。(3)首次构建了完全失去肝动脉血供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立体空间结构,发现了术后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增高,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4)该课题组还对门静脉动脉化术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形态结构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对门静脉完全动脉化以及采取限流措施的意义进行了科学的探讨。跨专业跨学科联合,是目前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该研究将先进的计算机显微可视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胆道学”微循环研究,为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研究相结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课题系统地研究了“胆道学”中胆管微循环及胆管壁构筑形态两个部分,提出了创新及独到的观点,该研究设计新颖,实验方法先进.该研究结果对肝胆外科临床实践(尤其是目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减少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提高术后长期生存率,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有重要实用性。该研究成果共有10余篇论文先后在国内各核心期刊发表,并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得到相关学科专家高度重视。

Notes: 科技成果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SNAD000001289749&dbname=SNA D

DataType: 1

Title-题名: 不同年龄和部位女性皮肤微循环变化

Author-作者: 李利,S.MAC MARY,J.M.St HILLIER,A.DEGOUY,T.GHARBI,O.de LACHARRIERE,Ph.HUM BERT

Source-刊名: 中国微循环

Year-年: 2004

PubTime-发表时间: 2004-02-28

Keyword-关键词: 皮肤微循环;;电视毛细血管镜;;激光多谱勒血流仪

Summary-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皮肤血管结构和形态差异,研究年龄对真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IntravitalVideo-capillaroscopy)和激光多谱勒血流仪(laserDopplerflowmetry)对50名年龄在20~74岁,光皮肤类型为II~III型白人女性志愿者的前额、眼角、前臂内侧和手背血管作初步观察。并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前臂和手背活体真皮血管密度作定量分析。结果真皮乳头毛细血管襻在活体电视毛细血管镜下为点状或逗点状;乳头下的血管丛表现为线条状或网状;年轻人皮肤血管排列整齐,年龄较大者血管扩张增粗、扭曲,排列不规则。年龄与襻状血管数、襻状血管面积显著负相关;与襻状血管间距、平行血管总长正相关;真皮血流量面部高于肢端;随年龄的增加真皮血流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年龄影响真皮微循环的形态和功能。两种无创性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能动态研究活体真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皮肤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Period-期: 01

Page-页码: 43-46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期刊

Organ-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光学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光学实验室,欧莱雅临床研究部,倍桑松孔泰大学医学和药学院工程和皮肤生物实验室61004 1四川成都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ZWXH200401016&dbname=CJFQ20 04

DataType: 61

Title: 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改变对肝门部胆管及肝脏影响实验研究

Organ: 厦门市第一医院

Year: 2006

Date: 2006-05-20

Summary: 该课题在国内外首次将先进的计算机显微可视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胆管微血管研究领域之中,很好地解决了层面之间特征点的寻找和配准问题。将墨汁灌注透明技术和双染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到胆管微血管形态学和定量分析研究中,解决了“胆道学”微循环研究方法学短缺的问题。首次构建了完全失去肝动脉血供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立体空间结构,发现了术后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增高,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还对门静脉动脉化术后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形态结构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对门静脉完全动脉化以及采取限流措施的意义进行了科学的探讨。

Notes: 科技成果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SNAD000001004684&dbname=SNA D

DataType: 2

Title-题名: 超声新技术对2型糖尿病肾脏和肢端微血管病变的研究

Author-作者: 马方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

Year-年: 2010

PubTime-发表时间: 2010-05-01

Keyword-关键词: 超声;;e-Flow;;造影剂;;肾;;2型糖尿病;;GK大鼠;;微血管;;甲床

Summary-摘要: 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目前人类健康的第三位杀手,已发展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糖尿病肾损害(diabetic nephropathy, DN)、肢端坏疽是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早期微血管病变是可逆的、功能性的改变,早期干预能阻止或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因此提供早期诊断微血管病变的依据成为医学领域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热点。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常引起血流灌注的改变或与血流灌注改变有关,因而如能寻找有效评价其血流灌注的方法,正确评估肾血流灌注对判断肾功能的状态、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转归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超声造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评价血流灌注的新方法,由于新型造影剂SonoVue的微泡小于红细胞,可顺利经过肺循环,经外周静脉注射后随血流可达到肾实质毛细血管网,增强并显示肾内微小血管的血流信号,有利于观察肾的血流灌注情况,具有能实时显像、无电离辐射、可多次重复检查、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且有更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超声造影剂微泡的血流动力学与红细胞基本相似,通过研究造影剂微泡在肾脏的灌注及排泄规律,分析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可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分析肾脏的血流灌注特点。e-Flow技术是基于传统能量多普勒技术的新一代血流成像模式,与彩色多普勒相比,该技术对极低速度血流的敏感度明显增加,“外溢”伪像减少,清晰度增加,因此可真实地显示肢端末梢微小血管的血流充盈状态,提供较传统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技术更敏感的血流信息。本研究内容分为五部分,前三部分为动物实验,采用超声

造影与形态学对比研究,观察自发性糖尿病(Goto-Kakisaki Wistar Rats, GK)大鼠肾脏的血流灌注变化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四、五部分为临床研究,采用超声造影、e-Flow成像新技术,探索糖尿病肾损害和肢端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断微血管病变提供依据。目的:研究自发性糖尿病(GK)大鼠早期肾脏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随病程进展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自发性糖尿病(GK)雄性大鼠30只,按周龄分为3组,4周龄、12周龄、20周龄每组各10只。另选周龄与GK大鼠相匹配的Wistar雄性大鼠30...

Period-期: 10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博士

Teacher-导师: 赵宝珍

Degree-学位: 博士

Organ-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10150844.nh&dbname=CDFD2010 DataType: 2

Title-题名: 端粒酶活性表达的调控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Author-作者: 闵晓洁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Year-年: 2009

PubTime-发表时间: 2009-04-10

Keyword-关键词: 端粒酶逆转录酶;;小干扰RNA;;视网膜新生血管;;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治疗

Summary-摘要: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reverse transc ription,TERT)表达水平是否有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1.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变化 1.1动物模型的建立健康C57BL/6J新生小鼠60只,性别不限,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高氧模型组小鼠取生后7天C57BL/6J与其母鼠一起进入自制的密闭氧舱。氧箱内通入湿润氧气,每日检测氧浓度2次,维持氧箱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75±2)%。5天后将小鼠返回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正常对照组小鼠与其母鼠生后一直置于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所有小鼠均于自然光照明下饲养,昼夜正常交替,室温控制在23℃±2℃。1.2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观察于小鼠生后12、14、19、21、24、30天时,分别取高氧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只小鼠(4眼),麻醉后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蓝(Evans blue)溶液,待大约5分钟后观察小鼠四肢末端及口鼻耳处变蓝后处死小鼠,摘取眼球,置4%多聚甲醛固定半小时后,小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1.3.RT-PCR法检测mTERT及bFGF、Bc1-2 mRNA的表达分别取生后19天高氧组及对照组小鼠各5只,麻醉后摘除眼球,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将摘除的眼球去除眼前节组织及玻璃体,分离出视网膜组织并提取视网膜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凝胶电泳照相仪照相。用Image J分析软件测量目的基因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与内参GAPDH灰度值做比较,灰度比值=目的基因灰度值/GAPDH灰度值。 1.4 Real-time法检测mTERT mRNA的表达提取P19小鼠视网膜总RNA,反转录成cDNA(同RT-PCR),用Primer 5软件设计引物,配制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总计20μl),设荧光定量条件,在60℃检测荧光信号,分析图像。 1.5.免疫组化于小鼠生后19天时,...

Period-期: 11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博士

Teacher-导师: 董晓光

Degree-学位: 博士

Organ-大学: 青岛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09128491.nh&dbname=CDFD2009 DataType: 2

Title-题名: 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

Author-作者: 南丽红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Year-年: 2010

PubTime-发表时间: 2010-04-15

Keyword-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筋骨草总黄酮;;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治疗;;机制;;实验研究

Summary-摘要: 第一章理论研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肾小球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或不同程度细胞外基质(ECM)增多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免疫学机制是该病的始发因素,但其本身对肾脏的直接损伤是有限的,而在此基础上激活的一系列炎症介导系统是造成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鉴于此原因,MsPGN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表现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病情往往易迁延、反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此外,由于众多炎性细胞因子构成的复杂网络及过度释放时形成的瀑布效应,使得针对单一炎性细胞因子的对抗措施在临床上难以取得预期的疗效,而多种抗体的联合搭配使用又显得不切实际。基于NF -κB对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起着中心调控作用,因此,通过抑制上游转导通路NF-κB活化的抗炎治疗逐渐成为肾脏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中医对MsPG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更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治疗MsPGN取得了一定进展,并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及潜能。中医学认为湿热在Ms PGN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肾脏病理损害,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湿热证,对于控制病情,保护肾功能都很有意义。筋骨草为福建常用中草药,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具有抗炎、抑制变态反应、抗增殖等活性。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推测筋骨草总黄酮(TFA)可能对肾小球肾炎具有治疗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经过检索查新,本研究目前无相关报道。第二章实验研究目的:探讨TFA对MsPGN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外观察TFA含药血清对LP S诱导的GMC增殖、ECM分泌及NF-κB/I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作用,旨在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探讨T FA治疗MsPGN的可能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内研究: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复制MsPGN大鼠模型,造模第5w末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0.018g·kg-1·day-1, TPG组)、TFA高剂量组(2.16g·kg-1·day-1)、中剂量组(1.08g·kg-1·day-1)、低剂量组(0.54g·kg-1·d ay-1),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w开始给药,连续6...

Period-期: 12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博士

Teacher-导师: 方泰惠

Degree-学位: 博士

Organ-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10244830.nh&dbname=CDFD2010 DataType: 2

Title-题名: 细胞骨架蛋白巢蛋白Nestin在足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Author-作者: 苏蔚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Year-年: 2006

PubTime-发表时间: 2006-04-01

Keyword-关键词: 足细胞;Nestin(巢蛋白);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电镜;Nestin;Vimentin;α-internexin;免疫共沉;足细胞;RNAi;Nestin;24小时蛋白尿;微小病变性肾病(MCD);膜性肾病(MN);IgA相关肾病;局灶阶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

Summary-摘要: 第一部分巢蛋白Nestin在正常成人肾组织中的表达背景足细胞是位于肾小球基底膜外具有大量突起的特殊上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足细胞依靠其指状足突附着在毛细血管基底

膜表面,足突之间形成曲折的滤过裂隙,是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后一道屏障,足细胞异常是产生蛋白尿的重要机制。它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形态进而改变细胞之间的滤过间隙从而适应肾小球滤过容积的改变,而这一功能的完成依赖于足细胞强大的细胞骨架系统。nestin(巢蛋白)是一种属于中间丝的细胞骨架蛋白。巢蛋白首先被发现表达于胚胎神经干细胞。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多种组织(肌肉、胰岛、皮肤等)的干细胞或前体细胞中也有巢蛋白的表达。巢蛋白在干细胞中的表达通常为一过性,随组织分化成熟,巢蛋白的表达即消失。为此,巢蛋白被广泛用作干细胞的标志性蛋白。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小鼠肾脏的发育成熟的足细胞中有大量巢蛋白表达。然而Nestin是否也表达于人类足细胞尚不清楚。本实验观察了Nestin在正常成人肾组织中的表达,并且明确了Nestin在足细胞中的定位。方法正常成人肾组织来自于肾癌手术切除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Nestin的表达;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Nestin在足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正常人肾组织中巢蛋白选择性表达于肾小球,Nestin主要围绕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外周,呈线状或点状分布;Nestin与基底膜标志物Laminin和足细胞标志蛋白WT1荧光双染显示:Nestin表达于基底膜外,WT1阳性的细胞胞浆中。免疫电镜进一步确定了Nestin的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足细胞胞浆和初级足突,二级足突中少见。结论(1)在正常成人肾组织中Nestin选择性表达于肾小球足细胞中(2) Nestin定位于足细胞的胞浆和一级足突第二部分Nestin在足细胞中作用的探讨(一)足细胞中与Nestin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背景Nestin蛋白全长约16 0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0KD,包括一个高度保守的300~330个氨基酸的α—螺旋核心结构和两侧的N-末端,C—末端。由于N末端较短,只有11个氨基酸残基,使之成为细胞内可溶性的非多聚型蛋白,它不能自行组装成中间丝,必需依赖与其共存的...

Period-期: 02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博士

Teacher-导师: 申宗侯;郝传明;杨海春;陈靖;林善锬

Degree-学位: 博士

Organ-大学: 复旦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07069313.nh&dbname=CDFD2007 DataType: 2

Title-题名: 生物信息学筛选的合成小肽抑制VEGF诱导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实验研究

Author-作者: 赵卉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Year-年: 2007

PubTime-发表时间: 2007-04-20

Keyword-关键词: 新生血管;生物信息学;肽;角膜微囊袋模型;VEGF

Summary-摘要: 血管新生,即在预先存在的血管中长出新生毛细血管的过程。它是多种致盲性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血管新生严格地受到促血管因子和抑血管因子平衡的调控。这种平衡的打破,能够促发血管新生的细胞转导信号,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存活,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复杂的血管新生瀑布反应的中心介质和强大的通透性因子,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仅对内皮细胞特异性作用的促血管因子,并在血管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Kringle结构域是一种由约80个氨基酸组成的保守结构,包含三对二硫键,是行使生物学功能的独立折叠单元。现已证实,Kringle结构域存在于包括生长因子、蛋白酶和凝血因子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如纤溶酶原中。Kringle结构域被认为是首个特异性抑制血管生长的保守结构的组成部分,许多Kring le结构域能够抑制血管新生,如纤溶酶原Kringle 5。脂蛋白(lipoprotein)是血浆中的脂质与特殊蛋白质结合的球状巨分子复合物,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含有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载脂蛋白(a)[Apo(a)]两类载脂蛋白。在包含Kringle结构域的蛋白质中,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包含几个随机重复的与纤溶酶原Kringle 4类似的Kringle区域(KringleⅣ),后面带有一个与纤溶酶原Kringle 5同源的KringleⅤ结构域以及蛋白酶区域。已有一些研究揭示,apo(a)的这些结构也有类似于纤溶酶原相关Kringle结构域的抗新生血管活性,但apo(a)发挥抗血管新生活性的关键

区域尚未得到清楚的阐明。因此,确定各结构域的抗血管新生活性位点及其潜在机制,对于更深入地认识包含多Kringle结构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出于此目的,我们选择apo(a)中与纤溶酶原K5唯一同源的KV结构域,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预测其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其中的一个11肽片段YTMNPRKLFDY,人工合成后观察其对VEGF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初...

Period-期: 02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硕士

Teacher-导师: 许迅

Degree-学位: 硕士

Organ-大学: 浙江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07079291.nh&dbname=CMFD200 7

DataType: 2

Title-题名: 动脉化门静脉对大鼠肝脏和胆管远期效应的实验研究

Author-作者: 李文岗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Year-年: 2005

PubTime-发表时间: 2005-05-12

Keyword-关键词: 门静脉动脉化;墨汁灌注;三维重建;肝门部胆管癌;肝移植

Summary-摘要: 目的: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性根治术或在肝移植的临床实践中常面临支配肝脏的血管重建以及保证肝脏有充足血液回流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用动脉化门静脉(PVA)的方法来重建血管通道。此外,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因素,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本实验旨在初步探讨了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研究的方法、肝外胆管壁组织构筑形态,并在PVA动物模型的基础之上,更深入地研究了限流和非限流性PVA对肝门部胆管以及肝脏的远期效应,以便更进一步了解此术式在临床应用上的可行性。方法: 1.用碳素墨汁灌注透明、计算机显微三维可视化重建、双染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平面结构及空间构象。2.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限流与非限流性PVA动物模型;肝脏及肝门部胆管完全由门静脉血支配和完全由限流术后动脉化门静脉血支配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手术方式对大鼠肝门部胆管和肝脏的远期影响。 3.对大鼠肝外胆管壁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组织构筑形态进行了重建观察,并与人类肝外胆管壁的组织构筑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 1.本试验在肝门部胆管PBP研究中所应用的三种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出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分布形态以及PBP的平面结构、三维立体构象,并可行定量分析。2.与限流术后的PVA相比,未采取限流措施PVA高流量的动脉化门静脉血可导致肝门部胆管PBP微血管显著扩张,内膜下层微血管总数增多。两组胆管上皮细胞核增殖指数(PI)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胆管壁各层组织无明显病理性改变。

Period-期: 06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博士

Teacher-导师: 黄志强

Degree-学位: 博士

Organ-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05089488.nh&dbname=CDFD2005 DataType: 2

Title-题名: 乙酰肝素酶与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Author-作者: 万磊

Source-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Year-年: 2009

PubTime-发表时间: 2009-04-22

Keyword-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乙酞肝素酶;;荧光素血管造影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

Summary-摘要: 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探讨乙酰肝素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1.乙酰肝素酶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动态表达(1)将130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②高氧组,将出生第7天的小鼠放入氧箱,在(75±2)%浓度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天后,取出氧箱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在小鼠生后第12,13,17,21,30天分别处死,制作视网膜铺片和切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情况。(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2,13,17,21,30天五个时间点高氧组与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乙酰肝素酶、串珠素(perlecan)的表达情况及部位。(3)提取全视网膜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高氧组与对照组乙酰肝素酶、串珠素于上述时间点在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4)提取全视网膜总蛋白,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时间点高氧组与对照组乙酰肝素酶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5)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高氧组与对照组小鼠出生不同时间mRNA与蛋白质的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乙酰肝素酶干扰性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健康C57BL/6J新生小鼠40只,性别不限,随机分为4组:乙酰肝素酶siRNA治疗组、对照质粒组、高氧诱导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新生小鼠于正常大气环境饲养;乙酰肝素酶siRNA治疗组,对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小鼠制作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乙酰肝素酶siRNA治疗组、对照质粒组于小鼠生后12天时双眼玻璃体腔注射质粒1μl(浓度为1μg/μl)。于术后5天(即出生后17天)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观察项目有: (1)伊文思蓝视网膜血管造影:2%伊文思蓝小鼠上腔静脉注射,处死后取眼球固定,分离视网膜进行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并照相; (2)组织学检查及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常规组织固定,石蜡包埋,连续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每隔60μm取一张切片,含视乳头的切片弃去,光镜下观察...

Period-期: 10

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硕士

Teacher-导师: 董晓光

Degree-学位: 硕士

Organ-大学: 青岛大学

Link-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5990780.html,/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2009128781.nh&dbname=CMFD200 9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四周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技术参数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技术参数 序号内容备注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 1产品适用范围:采用电刺激疗法对神经和肌肉软组织进行治疗,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健康状态、提高局部机能、促进软组织损伤和刺激细胞恢复功能,可用于术后恢复及康复治疗(以上功能须在产品注册证中体现)。 2主机原装进口,提供厂家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ISO13485认证、CE认证,投标文件中提供以上认证证书复印件并加盖投标人公章。 3通道:电刺激通道数量≥4个;多功能通道数量≥4个。* 4外部模拟信号通道:外部模拟信号(压力)采集与治疗通道数量≥2个(E、F) 5外部数字信号通道:外部数字信号采集与治疗通道≥1个。* 6电流发生器≥2个。* 7配有盆底肌肉检查康复器1个,具有带筛查功能。 8满足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盆底电生理≥5大 常规压力或肌电筛查要求: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 维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或肌电位。 * 9电刺激电流类型≥9种,包括:直流电流、单项脉冲、双向脉冲、补充电流 脉冲、同步补充脉冲、同步双向脉冲、单项半正弦、双向半正弦、平均值(正弦)。 * 10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调节精度0.5mA。 11刺激电流脉宽:50-1000uS任意调整,调节精度50us。 12刺激电流频率:1-2000Hz,其中1-400Hz任意调整,调节精度1Hz。* 13反射采集EMG数值可采集最大、最小、瞬间肌电位值,采集范围:0-2000uV,肌电位灵敏度:1uV。 * 14电极诊断功能:具有电极自动检测系统提示功能,诊断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15有视觉和听觉辅助反射采集,达到锻炼目标和结果时,出现反馈显示并伴有声音提示。 16反射采集曲线包含盆底肌反射采集曲线和腹部肌反射采集曲线。 17混合模式:可对每个通道和每个阶段进行设置、调整(刺激、获取、反射)。两个刺激通道、两个多功能通道布局可调。 * 18条件刺激:当病人进行反射采集,训练不能达到目标时,激活电刺激来加强肌肉收缩。

颈内静脉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的基础上插管进行全胃外高能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四肢及头皮静脉塌陷或硬化而难以穿刺成功者,选择该途径也是可取的。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赛,伴随颈内动脉下降,初在该动脉之背侧,后达其外侧,向下与颈总动脉(偏内)、迷走神经(偏后)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该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以乳突尖和下顷角连线中点至胸锁关节中点的连线作为颈内静脉的体表投影。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上为上姥段,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再分成中、下姥段。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外径分别为12.Omm、13.gmm和14.6mm。

胸锁乳突肌位置恒定,其前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mm、7.0mm和13.3mm,后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4mm、l2.7mm和9.3mm。颈内静脉末端膨大,其内有一对静脉瓣,可防止头臂静脉中的血液逆流。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有侧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插管容易成功,故选有颈内静脉为宜。从理论上讲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但其上段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距离较近,且有部分重叠,尤其颈动脉寨在该段位置变化较大,故不宜穿刺。下段位置较深,穿刺有不定难度,但表面标志清楚,其位置在胸锁乳突肌二头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小三角内(锁骨上小凹)。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暴露充分,穿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安全,可选此段穿刺。 2·体姿参考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因多选右侧穿刺),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 3·穿经结构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锁乳突肌(下段迸针不通过此肌)、颈动脉鞘,即达颈内静脉,颈动脉鞘比较坚韧,与血管壁紧密相连。 4·进针技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度~45度,在局麻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有侧约13.3~14.3cm,左侧为15.8~16.8cm。 5.失误防范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对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运用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20.00%,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治愈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运用刺激盆底神经肌肉的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盆底神经肌肉刺激;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 尿失禁(UI)可分为很多种,现今医学界统一的类型有以下5种,分别为急迫性、压力性、充溢性、混合型以及尿道括约肌功能结构异常型[1]。其中最多见的为压力性尿失禁(SUI),产后约33.3%的产妇出现SUI。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指咳嗽、打喷嚏、大笑以及运动过程中突然增加负压引起尿液不自主的流出现象,临床上比较多见[2]。本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对刺激盆底神经肌肉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诊治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所有产妇孕前均未见有尿失禁情况,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5.6±5.1)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次数以及流产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3] 本文所选的产妇对本次研究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妊娠前未见有尿失禁情况,均未见有泌尿生殖系统结石、肿瘤以及畸形等器质性病变,产后恶露已经排净,未见有心律失常情况,未见有体内金属移植物等情况。 1. 3 排除标准妊娠前有尿失禁情况,妊娠高血压疾病以及HELLP综合征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产后恶露量多,产后抑郁症,急性妇科炎症发作期以及分娩前曾进行过康复治疗者。 1. 4 方法 1. 4. 1 对照组的产妇在产后42 d到产科门诊进行复诊,对其进行Kegel运动指导,运动时产妇仰卧于检查床上,在其枕部垫一个软枕,将双腿稍分开屈曲,吸气时保持肛门收缩5~6 s,呼气时放松,中间休息5 s做一次重复动作,每次锻炼连续做50个;当锻炼的天数增加时,可逐渐的增加运动轻度,调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培训讲学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 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 (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一、配置、功能、参数 (1)配置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1台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1台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拥有五项功能检查: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 盆底电生理五大常规检查能够前瞻性判断盆底损伤情况。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 治疗适应症: ▲盆底肌肉松弛、各种尿失禁、大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阴道松弛或痉挛、性生活不满意、盆底障碍性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妇女常见病和疑难病,如慢性盆腔疼痛,反复生殖道感染; ▲产后缺乳、乳胀;、 ▲产后腰背痛、子宫复旧不良、尿潴留、耻骨联合分离、祛妊娠纹等; ▲各种产后、术后疼痛。 评估功能: 肌电位、肌肉类型、肌力、疲劳度、盆腹协调

(一)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1.主机原装进口,厂家质量保证体系:通过ISO 13485,通过CE认证。 2.设备功能通道数量6个:电刺激通道数量2个;生物反馈通道数量2个(可同时用于腹部与会阴 监测),外部通道数量2个。 3.设备可通过遥控器遥控操作。 4.设备专用软件:盆底功能评估系统。 5.方案及参数的编程:程序及其电流、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指导线均可编程,独有的个体化方案制 定。 6.病人文档的管理:记录每一位病人的全过程,储存、回放并进行各种诊断与评估分析。 7.数据处理:数据可备份、统计、分析、更新,支持数据动态存储。 8.▲盆底电生理5大常规压力或肌电筛查要求: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 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或肌电位。 9.▲具有专业的评估软件,将肌纤维类型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分为ⅡA和ⅡB, 可分别对Ⅰ类或Ⅱ类肌纤维进行诊断,每一类型的肌纤维可智能自动化测量出肌力、疲劳度,可智能自动化测量阴道动态压力。 10.生物反馈 EMG可检测最大、最小、瞬间肌电位值,可检测范围:0-2000 uV,肌电位灵敏度:1 uV。 11.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0.5 mA。 12.刺激电流脉宽:50-1000uS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50us。 13.刺激电流频率:1-400Hz任意调整, 调节精度可达1Hz。 14.有生物反馈全过程的记录与浏览,可以浏览所记录筛查和评估的全过程、反馈曲线、反馈的平均 值,和肌力的测量。 15.异常情况下电流受限,设备自动停止,保护病人安全。 16.生物反馈信号表示方式≥4 种:曲线、面积、变化图和直方图。 17.技术服务:提供中华预防医学会三级网络临床数据库接口、全国培训证书网络数据库接口、欧洲 证书培训数据库接口、疑难病例数据库接口;提供QQ技术群、手机移动端技术公众平台、手机移动端中国电生理专家论坛。

颈内静脉解剖(干货)

颈内静脉解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解 剖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的基础上插管进行全胃外高能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四肢及头皮静脉塌陷或硬化而难以穿刺成功者,选择该途径也是可取的。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颈内静脉是颈

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续于乙 状赛,伴随颈内动脉下降,初在该动脉之背侧,后 达其外侧,向下与颈总动脉(偏内)、迷走神经 (偏后)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该静脉在胸锁关节 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以乳突尖和 下顷角连线中点至胸锁关节中点的连线作为颈内 静脉的体表投影。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上为上姥段,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再分成中、下姥段.颈 内静脉上、中、下段的外径分别为12.Omm、 13.gmm和14.6mm.胸锁乳突肌位置恒定,其前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mm、7.0mm和13.3mm,后缘与颈内静脉上、中、下段的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4mm、l 2.7mm和9.3mm。颈内静脉末端膨大,其内有 一对静脉瓣,可防止头臂静脉中的血液逆流。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1·部位选择有侧 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 直线,插管容易成功,故选有颈内静脉为宜.从理论 上讲颈内静脉各段均可穿刺,但其上段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距离较近,且有部分重叠,尤其颈动脉寨 在该段位置变化较大,故不宜穿刺.下段位置较深,穿刺有不定难度,但表面标志清楚,其位置在胸锁

乳突肌二头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小三角内(锁骨上 小凹)。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暴露充分,穿 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安全,可 选此段穿刺。 2·体姿参考患者多取仰卧位,肩部垫枕使之仰头,头偏向左侧(因多选右侧穿刺),操作者站于 患者头端。 3·穿经结构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锁乳 突肌(下段迸针不通过此肌)、颈动脉鞘,即达颈 内静脉,颈动脉鞘比较坚韧,与血管壁紧密相连。?4·进针技术在选定的部位处,针头对准胸锁 关节后下方,与皮肤角度为30度~45度,在局麻 下缓慢进针,防止穿透静脉后壁。要求边进针边抽吸,有落空感并回血示已进入颈内静脉内,再向 下进针安全幅度较大。进针插管深度应考虑到个 体的身长及体型。一般自穿刺点到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的长度,有侧约13。 3~14.3cm,左侧为15.8~16。8cm. ?5。失误防范?(1)颈内静脉是上腔静脉系的主要属支之一,离心脏较近,当有心房舒张时管腔压力较低, 故穿刺插管时要防止空气进入形成气栓。?(2) 穿刺时穿刺针进入方向不可过于偏外,因静脉角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 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 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 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 2+快。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此外,去甲肾上 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分析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04T16:55:21.9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9期作者:石冬梅杨芳汪宏玲 [导读] 受精卵是否可以顺利的着床,和血液供应与子宫内膜的厚度息息相关,并且子宫内膜的因素会导致妊娠受到直接影响。(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宁夏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对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3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每一组15例,观察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I的改变量、子宫内膜的增加幅度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比参照组大,P<0.05。结论: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内膜厚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薄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24-02 受精卵是否可以顺利的着床,和血液供应与子宫内膜的厚度息息相关,并且子宫内膜的因素会导致妊娠受到直接影响。而子宫内膜的微环境血流灌注的情况和内膜厚度相关,如果内膜血流的灌注不足,会使得子宫环境变差,继而形成薄型子宫内膜。因此,临床研究重点是提升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对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行改善,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提高胚胎着床成功率。本次探究了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对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现把本次研究进行以下的总结。 1.研究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研究的资料 选2016年06月份到2017年06月份在我院治疗的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3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每一组15例,参照组采取戊酸雌二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盆底神经肌肉的电刺激治疗。在参照组中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23岁与41岁,年龄的均值是(29±2.18)岁。在研究组中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22岁与41岁,年龄的均值是(28±2.26)岁。两组患者中各项基础资料经过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比较。 1.2 治疗的方法 参照组采取戊酸雌二醇进行治疗,在辅助生殖技术-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应用于薄型子宫内膜(<7mm)患者中,采用经典激素替代治疗,月经第三天开始加服戊酸雌二醇片3mg,一日两次,共计15天。第16天时彩超对子宫内膜的血流阻力指数/RI与子宫内膜的厚度进行密切监测。 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盆底神经肌肉的电刺激治疗,戊酸雌二醇用法用量和参照组一样。同时在月经结束以后第三天起,隔天一次实施盆底神经肌肉的电刺激,一次电刺激的时间是30分钟。治疗方式为:医务人员取患者仰卧位,在患者的阴道中插入无菌探头,在盆腔中心位置贴上电极片,连接PHENIX-USB 4神经肌肉的电刺激治疗仪器。对治疗仪的参数进行调整,频率是40Hz、脉宽为250s、电流强度在10~50mA之间,按照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治疗的时间如下:由月经第八条开始一直到LH峰日,一天一次,一次的时间是30分钟。第16天时,需要通过彩超对子宫内膜的血流阻力指数/RI与子宫内膜的厚度进行密切监测。 1.3 评估的标准 通过超声专科医师采取日本Alokal400的超声诊断仪检查,对阴道探头的频率进行调整,频率是5.0MHz。在阴道的穹隆部放入探头,然后进行超声的诊断,对子宫内膜的厚度进行测量,同时经脉冲多普勒来显示患者子宫内膜区域的血流信号相对明显位置频谱,超声诊断仪可以获取子宫内膜血流的RI,测定3~5个心动的周期,测量两次,取一个平均值。 1.4 数据统计 把本次所研究得到数据全部都记录于一个表格之中,构建相应的数据库,于SPSS 20.0统计软件中实施计数资料的处理与计量资料处理。应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经t进行检验,如果所得数据进行对比以后,有明显的差异,使用P<0.05来表示,即存在统计的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孕的时间、子宫内膜的厚度经过对比以后,数值比较接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I的改变量、子宫内膜的增加幅度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比参照组大,组间对比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胚胎着床成功和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有着直接关系,而良好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能够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对胚胎成功着床有着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提升薄型子宫的内膜患者妊娠率,一直都是临床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显示,雌孕激素为内膜生长原动力,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配合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效果比较显著[2]。在临床上,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疼痛以及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治疗方面,有较好的效果。通常电刺激治疗主要是把电极片贴在皮肤上及组织粘膜,然后对肌肉进行电刺激,使用电力脉冲信号得知肌肉的收缩情况,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I的改变量、子宫内膜的增加幅度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比参照组大,组间对比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综上,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内膜厚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祎,黄柳,范瑾.盆底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0):2215-2216.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 床疗效 目的: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盆低肌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排尿日记的最大排尿量(MVV)、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事件次数(LT)和ICI-Q-SF评分、最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MDUCP)、逼尿肌不随意收缩持续时间(DUCD)、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SFL)。3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 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盆底肌电刺激;功能锻炼;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多见于老年妇女,尿液在患者用力、打喷嚏、咳嗽时无法控制而泄漏。研究表明,女性SUI 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3]。目前国内多采用手术治疗该病,但存在创伤大、花费高、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本院现应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对老年女性SUI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的因盆底功能障碍(SUI)的老年妇女60例,行修补术后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功能辅助康复训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年龄50~67岁,平均(58±8)岁;病程7个月~28年;所有患者均诉在咳嗽、喷嚏、改变体位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排除下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阴道瘘、膀胱肿瘤和外伤的等造成尿道功能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功能锻炼,由专业医生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嘱咐患者平躺双膝弯曲,缩紧臀部,紧闭肛门,交替进行收缩和舒张,可自行选择快速或慢速运动(快速为1次/s,慢速为3次/10 s),或快慢交替进行。25 min/次,2次/d,疗程为12周。

生物电反馈刺激仪(盆底康复)

盆底康复: 盆底康复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PFR, 也称为Pelvic Floor Therapy) ,特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原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脉宽、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不同效果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模式,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感觉、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正确全面的评估是必要组成部分,以生物反馈方式为主治疗的形式主要有:生物反馈/电刺激。 评估目的: 盆底康复治疗前的评估目的:对整个盆底收缩放松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盆底疾病、了解患者盆底功能恢复进展、评价治疗效果。 评估+测压: 盆底评估采用生物反馈式肌电评估+肛肠测压:生物反馈式肌电评估,捕捉盆底横纹肌(括约肌)的肌电信号,得到肌肉的神经支配的信息,可间接反映肌肉的肌力信息;压力检测,获得肌肉收缩力度和持续性的直接指标,结合肌电信号的综合评判,可以全面评估盆底肌肉神经的功能;此外,直肠压力检测可获得腹腔内真实压力,得到直肠容量、直肠感觉和肛肠功能长度等指标,是操作简易同时信息丰富的“肛肠测压”工具,特别适用于盆底康复的肛肠部分的治疗前后评估。 临床主要适用于:

肛肠科、泌尿科、妇产科、小儿科。治疗各种类型便秘(失迟缓型、协同失调型、慢传输型)大便失禁;各种盆底痛(肛门坠胀、会阴痛)、盆底松弛、肛门脱垂;各种类型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尿路综合症、部分勃起症;产后妇女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阴道松驰、阴道痉挛、性生活不满意;外阴前庭痛及各种盆底痛;泌尿生殖修补辅助治疗;产褥期症状(腰背痛、腰痛、尿潴留、耻骨联合分离)等。 标准配置: 配置单 位数量 信号处理器(MyoTrac Clinical) 台 1 出诊专用包(blue bag) 套 1 液晶控制笔(LCD Touch Pen)根 1 电源连接器(Power Adaptor for MyoTrac Infiniti Wall Mounting)个 1 专用MyoTrac耳机(Headhone MyoTrac ) 个 1 USB连接线(Cable USB)根 1 肌电触发电刺激适配线(STIM DIN Adaptor Cable Kit) 套 4 EMG头带(Headband EMG) 根 1 表面肌电扩展器(EMG Extender Cable Kit) 对 2 直肠电极(治疗)(Rectal Stim)个 4 单极电极片(25片/包)包 1 粘胶电极片(2片/包)包 2 系统软件(MyoTrain3.2盆底版)套 1 主机套 1 18.5寸液晶显示器(Color Monitor) 台 1 键盘(Keyboard) 套 1 鼠标(Mouse) 套 1 ABS推车(生物刺激反馈型)(包括显示器支架、电源接线板和鼠标垫)套 1 激光打印机(Printer) 台 1 电源接线板(Power Strip) 个 1 鼠标垫(Mouse Board) 块 1 说明书(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仪产品使用说明书)套 1 临床参考资料(盆底版) 套 1 安装及操作培训 成套设备壹年质保、配件叁个月质保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用于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评价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用于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用于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共计2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2例,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102例,单纯给予盆底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ICI-Q-SF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DUCP、DUCD、MCP、PVLP及SF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用于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漏尿次数,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pelvic bottom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s in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of senior females. Methods 204 elder female patients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102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ed pelvic bottom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while 10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received pelvic bottom muscular functional exercis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Differences of total effective rates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 Maximum voiding volume,total voiding times,total urinary leakage times and ICI-Q-SF scor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of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0.05). Differences of MDUCP DUCD,PVLP,MCP,and SFL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Pelvic bottom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s in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of senior femal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 ts’ symptoms and reduce urinary leakage time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Function exercises;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压力性尿失禁属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多发于老年妇女,与分娩、盆腔手术或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目前临床上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坚持、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性病变的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1]。由于老年患者常伴发其他脏器功能病变,往往并不能耐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后产生的并发症[2]。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评价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 2010级班次 4班 赵文韬70 日期 2011年11月9日 郑维金73 钟原75 【实验名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目的】观察和验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了解和掌握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4kg左右。 【实验药品和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NaCl,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72-73) 1.麻醉。 2.气管插管。 3.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 4.左侧颈总动脉插管。 5.BL-410的操作 6.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 1.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导致血压下降。 2.夹闭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导致血压升高。

3.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4.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在血管,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这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5.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6.刺激迷走神经外端,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帮助恢复产后盆底肌力的疗效观察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帮助恢复产后盆底肌力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1-04T16:47:37.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卜翠柳劳泰梅[导读] 目的观测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帮助恢复女性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效果。 卜翠柳劳泰梅(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535000) 【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117-02 【摘要】目的观测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帮助恢复女性产后盆底肌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3例产后盆底肌力受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法国PHENIX)治疗一疗程后(共10次),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肉Ⅰ、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结果经过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患者盆底肌肉的I、II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要显著长于治疗前,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能有效地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受损。 【关键词】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产后盆底肌力临床效果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好发的人群为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和育龄妇女,其中妊娠分娩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治疗该项疾患的最佳时机便是产后,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阴道松弛、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导致女性本身的健康恶化,而且直接影响夫妻间的生活质量[2]。我院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6/2012-0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天常规回院复诊时用球囊法进行盆底肌力评估诊断为产后盆底肌力受损的初产妇63例,年龄分布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6.7±4.9)岁,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慢性咳嗽、慢性便秘以及盆腔手术等病史,同时在治疗前,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相应的妇科检查,确定排除了泌尿系统感染和阴道炎等并发症。 1.2方法及原理:所有进行本次康复治疗的患者均在治疗前用法国PHENIX探头检测盆底肌电位数、I、II类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正常为0,负值为异常),肌电位最大值为30μV,未达20μV者需要进行治疗。正常1类肌纤维肌力要求肌肉在规定的6秒内,用最大力的40%持续收缩6秒;正常2类肌纤维肌力要求肌肉在规定的15秒内,最大力收缩1秒,然后休息2秒,持续5次;肌肉1和2类肌纤维无法在必须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收缩表示电生理指标肌力下降。应用PHENIX每次治疗时长为15-30分钟,每星期两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天(D5)及第10天(D10)的盆底肌肉I、II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及疲劳度。 1.2.1盆底肌肉I、II类纤维的刺激:首先给予患者频率为8到32HZ,脉宽分布在320到740μs的刺激,让患者充分掌握I类纤维的收缩程度,使其准确区分开与会阴部的收缩。随后将刺激频率调整为30HZ,脉宽调整为500μs,让I类纤维的肌力和张力得到充分恢复。I类纤维的各项能力得到充分恢复后,便开始对II类纤维的能力进行恢复性的训练,此时将刺激的频率调整为20到80HZ之间,脉宽调整为20到320μs 之间,充分地对II类纤维的肌力和张力进行恢复性训练。 1.2.2生物反馈训练:首先给予患者盆底肌肉I、II类纤维的生物反馈训练,通过该项训练,进一步恢复I、II类纤维的肌力。随后再给予患者不同场景下的生物反馈刺激,各个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刺激的要求是,患者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场景下保持盆底肌肉处于一个收缩状态,从而保证不会出现漏尿及盆腔内器官脱垂等现象。在这其中特别要给与患者一个尿急情况下的生物场景刺激,让其充分适应憋尿状态下的反射。这一系列的初步生物反馈给与完成之后,再给予患者A3状态下的反馈训练,让患者充分模拟咳嗽状态,或者是其他能让腹内压瞬间增大的情况下,患者在此场景下努力收缩盆底肌肉,防止尿液漏出或者是盆底器官出现脱垂。最后进行综合会阴和腹部肌肉的协调收缩,保证盆腔内器官的正常位置不变。 1.3观测指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分别记录治疗前、中(D5)、后(D10)患者盆底肌肉I、II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 1.4统计学处理:对本次治疗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中文版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定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患者盆底肌肉I、II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要显著长于治疗前,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中后盆底肌肉I、II类纤维持续收缩时间对比 项目 I类纤维持续收缩时间(s) II类纤维持续收缩时间(S) 治疗前 1.36±0.56 1.10±0.42 D5 2.67±0.41 1.53±0.39 D10 3.67±0.45* 2.43±0.4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目前已经成我国妇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相关国内的研究显示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这项疾病不仅仅会对女性本身的健康造成极大地危害,同时因为其能造成阴道松弛等一系列不利于夫妻间正常性生活的功能性障碍,也极易导致家庭生活的不美满。临床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有很多,特别是手术类的方法较多,但因为其手术本身伴有的风险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预后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在临床上开展了相应的康复性质的盆底功能恢复训练,但因为其周期较长,且步骤繁琐,也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优势[3]。而本次实验利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该项疾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操作步骤比较简单,每次的治疗时间短,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小等特点。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电刺激阴部的传入和传出的神经纤维,来增强盆底肌肉的I、II类纤维的收缩能力,来提高尿道的关闭压力,增大阴道内部压力,同时还能有效抑制逼尿肌的收缩。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经过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治疗之后,患者盆底肌肉的I、II类纤维的持续收缩时间要显著长于治疗前,疲劳度明显改善,这些指标直接反映出盆底肌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综上,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能有效地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快速、痛苦小的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朗景和.重视盆底康复治疗,提高女性生存质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63—5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