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中国民间美术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在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延续了原始艺术的生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民间美术史论文篇1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创作摘要:我国民间美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延续着我国的原始艺术,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与民间美术密不可分,追根溯源,中国的皮影戏和走马灯可以算作动画的先驱。
从丰厚的民间艺术宝藏中汲取精华,是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特征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其在动画作品中的应用,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动画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特色;动画;造型;中国元素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动画片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受众也不再只局限于少儿,定位于成人的动画数量逐渐增多。
动画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途径,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
1 民族动画概述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创作的动画片,具有明显文化差异,各有其特色与风格。
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中国动画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初期,动画创作者十分重视从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中汲取精华,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动画风格”。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进入一个高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者们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创作出如《大闹天宫》、《哪咤闹海》、《三个和尚》等优秀的动画作品,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精神震动了国际动画界,开创了世界动画领域的新里程碑。
2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民间美术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
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应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

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一、论文怎么写1、确定主题在写论文之初,首先要确定好论文的主题,才能够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建议在确定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并且要使自己擅长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不仅更加容易一些,也更容易通过。
2、列好提纲选好主题之后,就需要搜集一些相关的写作资料了。
查找相关资料后要仔细的阅读,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主题来列好写作的提纲,这样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不会出现跟主题偏差的问题存在。
3、正式写作当列好相关的主题和提纲之后,就开始进入到了写作的阶段。
因为书写论文通常会有字数的要求,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先要做好计划,可以确定好每天完成的部分。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来安排。
4、仔细修改写完论文的内容之后,并不代表论文的书写已经完成,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论点错误,以及一些不通顺或者是错别字的问题。
可以仔细的阅读一下,查找出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确保论文是通顺并且有正确观点的。
5、完善要素完善要素是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查看文章中是否有缺少的事项,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
二、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的论文(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的论文1 我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涌现出了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美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意义,现代美术设计教育要想积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就必须要加强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适度进行保留与创新,进而构建全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1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1.1区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丰富,聚集了无数历史积淀,而现代美术设计注重强调现代审美意象的延伸。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研究人类艺术创作发展和艺术作品演变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艺术进程和文明成就。
美术史论是对美术史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探讨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形式。
在美术史研究中,论文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美术史论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会从艺术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原因,艺术风格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论范文,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用作表达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的工具。
他们通过绘画来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向往。
例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多产艺术家之一。
他通过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的微笑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深沉。
这幅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温暖和喜悦。
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触动了当时的观众,使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另一个例子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
这幅作品描绘了圣经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壮丽景象。
米开朗基罗通过雕塑将大卫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看这幅作品的观众不仅仅能感受到大卫战胜巨人的喜悦,更能体会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传达了自己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和追求,使观众产生共鸣,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用艺术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理想和现实的追求,他们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视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文明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201413031420李岩第一编大事记第一章:史前美术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1·【旧石器时代初期】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
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
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
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
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美术史论范文

美术史论范文美术史是一门研究艺术发展历程、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理念。
美术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艺术的发展轨迹,还可以启发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到当代艺术,探讨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和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古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观念。
古代艺术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古希腊的雕像和陶器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古代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中世纪艺术是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时期,它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受到了宗教和政治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如教堂的壁画、玻璃窗和雕塑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宗教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世纪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制度,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宗教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创作和欣赏。
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古典艺术的复兴和现代艺术的诞生。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恢复古代艺术的传统和精神,他们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文艺复兴的艺术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现代艺术是20世纪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艺术的多样化和自由化。
现代艺术的艺术家们致力于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他们在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中国画赏析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
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
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
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摘要:艺术家在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徘徊,是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境况。
但是田黎明在这之中做的非常成功,他的作品之中既能体现传统形式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还能体现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综观中国美术史,在国画创作上,既能摒弃陈陈相因的笔墨程式,又能遵循美术本体创作规律的人屈指可数。
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因为注重笔墨的趣味性而忽略其造型功能,就是为了造型的准确而失去了水墨独有的特性。
但是在现代,田黎明做到了。
“李可染用积墨技法创作出了开宗立派的逆光山水,成为一代宗师;田黎明传承传统没骨法创立了意象阳光画派而成为当代画坛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杰出画家。
”①田黎明的作品风格鲜明,在中国画深厚的水墨传统中,他创造出了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的独特风格,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田黎明找到了将传统笔墨形式与新的表现对象协调统一的方式,他尝试探索的“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和“积色法”都脱胎于传统的中国画,同时他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用光,但这种吸收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套用,而是有所变化。
综观其作品,可强烈地感受到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追求的“朴素”、“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
一、传古韵,出新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意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无法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调和我们的行为。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画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但是在当代田黎明做到了。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称中国文化为“冲击—反应模式”,而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中国画,面对众多的“冲击”,也作出了“反应”。
以“85新潮”为标志,开始向现代美术转变,“田黎明的国画人物画创作无疑强烈凸显了当代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他以后印象派融合传统文人画与写实主义的价值趋附既显示出他国画创作的现代性诉求,也体现出其传统与现代的两难。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

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形成于明代中晚期的“苏式”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它代表了明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准,引领了社会美学潮流,对中国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工艺美术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摘要:中国是最早发明陶瓷的国度之一,其陶瓷工艺在世界范围享有盛名。
中国瓷器的"出色"突出表现在陶瓷装饰工艺的高超,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可谓是陶瓷工艺美术史。
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陶瓷烧制工艺和装饰,更多美术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美术论文陶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为大众熟悉的日常用器。
因此,很少有人在意“陶”和“瓷”的区别。
其实,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严格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先有陶后又瓷的,我们所说的“瓷器”实际上是由“陶器”衍变而来得。
下面我就自己对陶瓷工艺粗浅的认识,极其简略的介绍一下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有着辉煌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时期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
其中一些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了显明的艺术倾向和审美意识。
如当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并且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逐步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从而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较前代更加稳定和成熟。
据资料记载,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以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到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中国最早的陶瓷是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随着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繁荣时期的结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工艺彩陶的第二繁荣期的来临。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现在河南省淹仰韶村发现。
中国近代美术史论文

中国近代美术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史—结课论文—秘色瓷摘要:本文阐述一种瓷器—秘色瓷,和简述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金属工艺用途、秘色瓷额等等。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
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形成了自已的特色。
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称为"漂瓷"。
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其釉色细腻纯净,均匀润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还率先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
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
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
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
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
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
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
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
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
美术史论作文

美术史论作文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或动态的视觉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审美感受、传达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艺术。
从中华民族历史来看,我国人民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美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与我们的祖先紧密相连,其间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信息。
几千年来,我国美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条由古代、近代向现代不断演变的发展轨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民族传统。
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美术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国美术史上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女史箴图》,据说是出自战国著名的大家王献之之手。
它描绘的是东汉班昭的形象。
女史,即班婕妤,她被封为“史”,所以称为“女史”。
《女史箴图》中的班昭,是一个有见识,能以德治国的封建妇女的典范。
她谦恭俭约,恪守礼教,正直不阿,在皇帝面前坚持原则,反对外戚干政;在家中孝敬长辈,严谨治家,培养出才华横溢的子女。
可以说,是她的这些品质,成为她与当时社会上诸多纨绔子弟和一般的宫廷贵族妇女不同的地方。
《女史箴图》以后,中国的历代封建社会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
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到元代王绎《簪花仕女图》、明代仇英的《列女图》、清代杨柳青的《子孙图》等作品,都以人物的精细优美的线条勾勒,加上富有装饰意味的色彩和设计,生动而含蓄地揭示出女性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一位位柔情似水的女子、身着飘逸的服装、手捧鲜花,正在诉说着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画创作的第二次高峰,主要标志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成熟。
隋唐是中国美术史上又一高峰,宋元两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两个转折点。
宋代重文轻武,是美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名家辈出。
《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代表作。
如果说,唐代以前的美术以写实为基础,重在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是传统的话,那么宋代的美术则把绘画推进到写意的境界,表现了一种更加自由奔放的心境。
美术史论文范文

美术史论文范文美术论文是探讨美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美术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史论文范文一:美术论文本年度,本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安教乐教,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对工作精益求精。
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乐于助人,团结协作,文明礼貌。
今年我主要负责二、三、四年级的美术教学,同时担当三、四年级的书法课,各个班级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状况也均有不同,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要计划周密,因人而异,采取令学生易学、好学的途径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
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
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上网查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
开展以鼓励性的美术学习评价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这学期开设了书法课,因为是开的新课,没有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书法教材的分析,首先,我先将课堂分为两大块,①传达;②应用。
其次,课堂以互动为主,使同学们轻轻松松的学好、练好,提高自身现有的书写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相长,通过给同学们教课自己也在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通过学习,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美术史论文

美术史论文"从古代至现代:探究美术史的发展"摘要: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究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和艺术运动,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揭示美术史的重要变革和发展趋势。
本论文将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相关案例分析,探讨美术史学科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方法,以期为学术界对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引言: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
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运动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的特点和变革,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关系。
这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古代艺术开始,探究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
首先,我们将讨论古代文明的艺术,如埃及艺术和古希腊艺术,在这些古代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例如宗教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对人体的再现。
然后,我们将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如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探讨文艺复兴对于艺术的重要影响和变革。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如印象派、立体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探讨现代艺术对于艺术观念和技巧的突破。
在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探讨美术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包括文献资料研究、艺术品鉴赏和历史背景的考察等。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和研究数据,评估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对美术史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总结:通过对美术史的发展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变革和发展趋势。
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美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产物,更是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研究美术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对于当前艺术的发展也有指导作用。
美术史论的毕业论文

美术史论的毕业论文标题:艺术史的文化传承及其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探讨了艺术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它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化的理解,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智慧,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新方向。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艺术史对当代美术作品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引言:艺术史是一门学科,通过对历史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时期的艺术发展和传承。
艺术史的研究不仅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还包括了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情境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索艺术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它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文化的媒介,能够传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历史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化的理解,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艺术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记录和载体,帮助我们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不被遗忘。
二、艺术史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影响1. 提供灵感和创新方向通过研究艺术史,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艺术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从中吸取灵感和创新方向。
历史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和审美观念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多样的参考,帮助艺术家在创作中突破传统,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2. 引领审美趋势和艺术潮流艺术史不仅反映了过去的审美趋势和艺术潮流,也对当代美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历史艺术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从而帮助我们评估和指导当代美术作品的发展趋势。
艺术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兴趣,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案例分析:以印象派为例,它是19世纪末期一场规模庞大的艺术运动,对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印象派画家以观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注重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光线的变化。
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使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重新定义,并领导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当代艺术家也受到印象派的启发,他们在创作中运用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和审美理念,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中国美术史鉴赏论文

中国美术史鉴赏论文题目:浅谈原始艺术的魅力摘要: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活、繁殖在祖国的南北各地。
“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我们的祖先在长久的岁月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世界,不断改进劳动工具,从而不断地改进本身,并逐渐产生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力。
关键词:原始时期石器陶器绘画正文: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索艺术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里苦苦寻觅、采集那一块块筑起艺术大厦的基石。
纵观原始社会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估且将它们都归为美术作品,在一定的情形下,它们也许只是作为一种生产、生活工具而存在。
我们不难发现在它们身上多少都有我们祖先劳动所“刻下”的痕迹,我们都无时无刻在猜测,原始人是在什么样的动机和心境的驱使下创造出它们来的。
但不论理由是什么,当我们的祖先赤裸着身躯制造出第一件石器时,从广义上讲,艺术就诞生了。
因为这第一件石器,就是人化了的自然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它既是第一件劳动工具,也是艺术史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里的第一滴水。
试着联想,当我们的祖先在河边嬉戏玩耍时,不小心被一块带有利刃的石块划伤了脚,在他发现这块石头能更轻松地划破皮肉时,一个主意就诞生了。
继而,他制造出更多类似的石块工具,或用此类工具打猎,或分割食物,或者砍伐树木……这无非都掺杂了人本身的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具有自我意识、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这些本质力量。
人在劳动实践中“懂得按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还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一个普通的事物尽管有它自身的形态、重量、颜色、大小、光泽、硬度等可感性特征,但它没有与先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它就只能保持自身的自然形态而存在,然而,哪怕是一块奇丑无比的石器,只要它为我们的先民所运用,它就已不再是自然物了,而是人类的劳动资料。
美术史论作文

美术史论作文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今中外各大文明的源头,往往伴随着艺术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各个历史时期,也都会出现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它们在不同地域,以不同风格,或独树一帜,或风格相近,将当时的文化描述得淋漓尽致。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根据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绘画作品,那个时候,只是用以记事,而并没有确立绘画的基本功能。
到了秦汉时期,画家开始独立的创作作品,汉武帝时期曾设置“人图”课,教授画工绘画,学习者需通过严格考试,方可授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多用帛,这是绘画史上的重要进步,用纸作画便于收藏,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
隋唐时期,盛行宗教,佛道的画家逐渐增加。
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政治混乱,出现了各种绘画形式,如吴带当风、颜筋柳骨等风格。
宋朝统一后,绘画走向衰落,文人墨客偏爱书法,元代水墨画得到极大发展。
明清时期,文人画备受推崇,追求精神意趣,山水花鸟开始独立成科。
宋画元画明画清画五代两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元代蒙古王朝蒙古族于1368年取得元朝的建立,并于1279年消灭了南宋政权。
唐朝的风格对以后几个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并且渗透到其他朝代之中,以至于影响到今天,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发现一些与唐风有关的装饰性元素。
宋朝国势强盛,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超越了前代,并留下了丰富的美术遗产,使宋朝美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经济繁荣,统治者认识到了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倡发展文化事业。
此时雕塑和壁画也已趋成熟,表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表现了与儒家所主张的内容紧密联系的美德。
中国的雕塑从汉代萌芽期开始,在佛教石窟的雕塑影响下,直到东汉末年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许多艺术家以虔诚的态度从事创作,但却很少有人能把佛教思想真正贯穿在创作中,甚至对佛教徒的教义表示反对,这都说明中国雕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美术与哲学和伦理学有着密切关系。
美术史教学论文范文

美术史教学论文范文美术课作为美术与教育结合的阵地,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陶冶性情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美术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史教学论文范文一:现代绘画艺术创新融入中学美术教学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崛起令我国中学阶段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现代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改换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充满了艺术气息。
本文以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基点,分别从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两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一、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学校教育追求教学成绩,我国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处于较为不明显的位置。
作为中学教学课程体系中最无存在感的学科之一,各个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该学科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知识、艺术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艺术素养等等,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单一式传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美术等艺术类的学科教学而言,缺乏一种艺术教育的灵性。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
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
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1]。
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美术史是美术学院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独特重要的地位。
【1】中国美术史教学初探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流派,重要画家,及其风格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可以为个人创作积累经验,为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成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者,科学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美术史,探究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向学生传授中国美术史知识是其本职。
经过几代美术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美术史教学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美术史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行教材在知识内容上较为丰富,在对学生启发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于中国美术史涉及博大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可传授的知识内容太多,详略重点的处理不好把握,教师教学时力求面面俱到,内容太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找不到重点,师生间的互动研讨交流难以达到。
因此,美术史的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美术知识的积累、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以期为自己创作研究打下基础,但容易出现对作品深层社会意义开掘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达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
再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名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师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名作真迹,美术史教学研究实物资料不足,印刷品又难以真正呈现中国画之美。
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画之美,让他们在艺术美的海洋里徜徉,从而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研讨中国美术史。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美术史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学习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上,部分同学思想上存在中轻视和应付的念头,他们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轻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层次上缺乏高度,其画作也很难达到一定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关键词】:元青花玉壶春瓶蒙恬将军【摘要】: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
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
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
可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
国内所藏元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余件2。
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图1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
(高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
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
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
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
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1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13页、116页2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41页3同上142页分。
关键人物蒙恬将军(见图2)位于这幅画卷的右端,身披甲袍,头戴冠,冠前端有一上扬的羽翎。
他坐于木榻之上,右脚踏方案,左腿盘于榻上,并将手撑在其上,另一只手则前伸整个手掌微张,似乎在向部下发号施令。
蒙恬将军头部略向下低,但眼睛却正视前方,目光炯炯,脸颊处的络腮胡尖微微上翘,一副威风凛凛的大将风范。
身后站着一名挂剑武士,手中持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上书“蒙恬将军”四个大字,而纵观历代青花为画题款的只此一件。
高耸的旗帜巧妙地填补了瓶颈的空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雄壮,同时也衬托出了大旗下蒙恬将军的威严感。
这就是画的第一部分,通过一株芭蕉的过渡,便进入了画面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只有一个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见图3),他右脚踏地、左脚脚尖点地,推测应是向蒙恬将军走去。
同时他将左手后指,眼望着蒙恬将军,表情严肃,嘴虽闭合却像是要对蒙恬将军汇报着什么事情,与蒙恬将军的表情和动 作相照应。
虽然画得还不够准确自然,例如手的部分和服装,但已将人物表现得甚 是生动。
在他身后一株竹子的掩映下,呈现出的就是画面的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有两个人物(见图4)。
左侧为头戴毡笠,衣着右衽短衣,束腰带裹脚的士卒,他手中抓住一个跪着的戴高冠穿花袍的青年。
青年被官兵所迫,双手抟于袖中,低头弯腰,一幅恭敬卑微的模样。
再往后就是作为背景的怪石和苍松,值得一提的是苍松从怪石的一侧长出,挺拔向上穿过瓶颈直抵口沿处,不仅巧妙地起到了画面结尾和开端的分割作用,也弥补了瓶颈处的一半空白(其中一半为旗帜)。
这五个人物环瓶图3 图4图2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点缀其间的怪石、苍松、篱笆、坡石、笆蕉、竹叶、花草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而内容丰富的同时却不显得丰满与凌乱,空与不空默契的配合着。
似乎从哪一角度来欣赏都可以获得一幅以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画面片段,可好奇心却使你忍不住想一窥它的全貌。
于是整体与片段又相互勾连,让你不禁要把这整幅画面一次塞入你的视野之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不同于原有普通纹饰的元青花了,给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和诱惑力,也表现出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水平。
当我们感叹整个面画的精妙之余,不禁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此少见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瓶为何会选取蒙恬将军作为题材。
众所周知蒙恬将军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
对于他事迹的记载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4而在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策动政变,赵高由于自己与蒙氏的私仇,对蒙氏兄弟进行诽谤。
蒙恬这位屡立赫赫战功的秦国大将,最终被迫吞药自杀。
司马迁也不禁为他叹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5唐贞观年间太宗和大臣们讨论时也曾言到:“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拥有着忠肝义胆又造就出如此丰功伟绩之人却惨遭此结局,不禁让后人为之感慨。
因此作为杂曲、平话故事、版画等民间艺术极度流行的元代,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自然会受到文学艺术家的关注,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往往又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历史故事进行新的演绎。
这些受人们欢迎的市井文化给画工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仿照这些市井文学的故事创作画作,将这些题材引进瓷器的创作中。
在突破原有的纹饰的限制后,赋予了元青花以别样的生命。
另一方面销售者们也希望通过此举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促进瓷器的销售。
从其它几件元青花故事人物图上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西厢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元杂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往往存在着某种特别的联系。
据某些人士推测这些画创作时应该有蓝本,很可能就是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6。
当然对此我们无法得出定论,但这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物故事图的产生与元曲艺术间的密切关系。
虽然至今未找到与蒙恬将军相关的杂剧故事,但笔者认为这幅人物故事图的产生源于元代杂剧和散曲等民间艺术的流行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蒙恬将军题材的出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对这幅蒙恬将军故事图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还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
不过此时我们就必须将视线从蒙恬将军转向画面左侧的抟手跪立人身上,笔者认为这个人物是理解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5同上6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整幅画面的关键。
而这个人物性质的说法不一,没有人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考证,自然也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所跪之人是文人、文官抑或战俘等,但这些认识又都没法给予详细的解释自圆其说。
在元《全相平话秦并六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帝(始皇)令蒙恬兴兵三十万,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县,可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临洮至辽东之地,延袤万余里,镇压边疆。
……蒙恬往北塞为诏讨,管领三十万人,文字下诸郡,三丁抽一,来赴沙场,筑起城墙,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
”7从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抟手跪立之人(见图4)戴高冠、着花袍,一身锦绣,显然不是士兵,但也不同于普通百姓,而年龄上也恰好处于身强体壮之时。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他与平话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画面似乎就是对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而这个人物就是仕宦豪强大家的违令之人。
由此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元青花蒙恬将军图是受元平话的影响,这也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当所有问题都可以理所当然的解释之时,画面中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疑问。
我们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蒙恬将军和他的士兵们所着服装都是典型的元代服饰,而那个抟手跪立的人所着则有着明显的汉人特色。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画工们如此没有历史常识,会让一代秦国大将误穿上元人的衣服吗?笔者认为这背后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大漠北方由弱小走向强盛的蒙古民族,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元王朝,统治着汉民族。
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文化难以在短时间相容相承。
一些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漠视甚至排斥着汉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用器仍然以金属器和漆木器为主。
8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猜想瓷器的销售人群主要为汉人和部分元人,元贵族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很少。
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瓷器采取冷漠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兴趣。
于是笔者认为这件器物就是景德镇的生产者企图为其销售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将元贵族吸引到对瓷器的需求之中做出的一项新的尝试。
这件器物的精美程度毋庸再言,它应该是为销售贵族或富贾而做,非为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器。
主要人物着元代服饰,跪地之人着汉服应为画工故意而作,目的是讨好元贵族,以扩大瓷器的销售人群。
如果我们以这个角度思考下去,又会发现作者特意选取蒙恬将军为题材还有另一番深意。
元和秦有一点非常相似之处,历史上这两个都是相对于中原先进文明的野蛮文化和劣势民族。
但最终他们都冲出了历史的桎梏,结束了国内长时间的对峙和分裂,创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作画者特意将秦国北征匈奴的大将与元联系在一起,有这一番深意也未尝可知。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在今天我们无法给出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
纵观整幅画卷的分析及服装和人物上表现出的元强压住汉的气势,笔者认为这幅作品的出现应该是在当时杂曲等民间艺术流行的影响下,画工将其销售目的置于7 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8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19页古代人物故事之上创作而成。
当然这种销售思路过于谄媚,对于具有一腔热忱和骨气的汉人来说很难接受。
虽作为一种尝试,终遭历史的摒弃,无奈退出市场,而同蒙恬将军玉壶春瓶相类似的瓷器我们至今也未有发现。
每件作品中都包含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对于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如果只是从器物器型和基本的纹饰描述来看,我们也许只会得出它稀少、精美、珍贵等结论。
但如果穿过器物本身,将其作为沟通历史的媒介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生活和心理我们也许就会得出更深一层的理解。
单单从这件器物背后我们就看到了元代民间艺术的流行,看到了元与汉的文化对峙,看到了销售者为促进销售的煞费苦心,最终感触到了历史的变迁、沉浮。
也许每个人对器物本身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件器物的鉴赏,因为从这件器物上散发出的震撼力是人所共见并且永恒不变的。
【参考书目】:1、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2、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4、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5、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注明:因相机拍不清晰,所以三张细节图均来源于BLOG:老狄的豆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