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在医疗机构中相对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导管植入、维护和管理不规范。
患者置入血管导管是为了进行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血透等治疗,因此,血管导管的使用在医学上是必要的。
但是,随着血管导管使用的不断增多,相关感染的风险也在逐渐上升。
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临床感染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指南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策略(一)巧妙选择血管导管安置部位1.选择自体静脉和穿刺窗口部位干净:尽量选取洁净身体部位如肱静脉、桡静脉、头静脉等,当到达岁数较大的老人身上时,直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寻找静脉细弱的身体部位,如下肢的浅静脉、颈内静脉或胸内乳突肌内静脉等,才是较为安全的。
2.避免导管会压迫和摩擦的肢体:如果导管需长时间留置,尽量避免放置在易受压迫和摩擦的肢体,以免导致机械性损伤。
(二)简单保持导管留置时间1.尽快拆除无需长时间导管:及时拆除不必要的导管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发生率。
2.严格遵守留置时间:为减少感染风险的发生,需要限制留置时间,使导管的使用在医学上是必要的,也不会有过度的爆炸性使用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相关的感染。
(三)提高医护人员卫生规范1.建立医护人员严格的手卫生标准:严格的手卫生标准应该成为医院中每天工作的必备技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如使用消毒剂、洗手液等,有效地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2.实施严格的手套愈合规定:在处理血管导管时,必须要实施严格的手套愈合规定,卫生屏障能更好的减少细菌繁殖和传播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
(四)优化血管导管护理操作流程1.采用一次性器材:尽量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材,避免重复使用,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卫生质量。
2.维护血管导管的干净和干燥:保持导管周围的干净和干燥,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避免细菌易于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生长,使导管周围的皮肤干净。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 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 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 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 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 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 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 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 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 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 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 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 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 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 严格执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 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 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 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 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 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的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插管部位。 (ⅠA) 2.若患者易出汗或插管部位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应选用纱布 覆盖,直至本问题解决。(Ⅱ)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 导致真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 导管与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 7.对于使用透明敷料的短期CVC置管,至少应每7天更换敷料。 除非在儿科患者导管被掉出的风险超过敷料更换的益处(ⅠB) 8.覆盖于隧道或植入式CVC部位的透明敷料更换不应频于每周1 次(除非敷料变脏或松弛),直至插入部位愈合。(Ⅱ)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9.保证插管部位护理与插管材料相匹配。(ⅠB) 10.对于>2个月的患者使用暂时性短期导管,在采用基础 预防措施后,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率仍较 高,则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ⅠB) 11.尚无其他类型氯己定相关敷料推荐意见。(未明确) 12.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插管部位或在敷料外进行触诊。 若患者有压痛感、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表现提示局部或 血流感染,应立即揭开敷料检查插管部位。(ⅠB) 13.鼓励患者及时报告插管部位任何变化或任何新的不适。 (Ⅱ)
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
( 一 )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1-62]。 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 预防的相关性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示范性教 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 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 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ⅠA) 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 评估。(ⅠA) 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 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ⅠA) 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 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ⅠB)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预防并降低血流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2、参考文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年版《医院感染防控质量与控制实务》(2019 年版)3、内容:3.1定义3.1.1 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尖端5cm 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3.1.2 导管相关感染3.1.2.1 出口部位(穿刺部位)感染。
穿刺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节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2 隧道感染。
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或)>2cm 的硬节,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3 皮下囊感染。
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节);自发的破裂或溢脓,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3.1.2.4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 小时内出现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导管内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和真菌阳性,且导管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早 2 小时以上;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1.3 导管的主要类型3.1.3.1 按照导管留置时间分类:临时导管和短期导管。
3.1.3.2 按照导管穿刺部位分类:外周静脉导管、锁骨下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脐带血管导管。
3.1.3.3 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3.2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3.2.1 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3.2.2 对血管插管的医生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解读
后感染率由7.7降至1.4/千导管日,之后的3年依然保持在这 个水平。 该项目从2004年-2009年,因感染率降低挽救了1830位患者 的生命,减少了140700个住院日,节省了2.7亿美元的医疗 费用。
三、其他:
01 定义
控制 05
02 评估
改进 04
03分析
预防措施
❖ Use of Corporate Six Sigma Performance-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Surgical ICU. J Am Coll Surg,2005,201(3):349-357.
CLABSI
增加医疗费用
完全可以预防
Part
02
预防措施
2011年美国CDC指南CRBSI预防中,加入维护的Bundle
集束化管理:
手卫生 最大无菌屏障 洗必泰消毒皮肤 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 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
要性
日常维护(Bundle):
擦拭接口(洗必泰-酒精或 酒精,>15秒)
使用抗菌导管 含洗必泰的贴膜 抗菌剂封管 洗必泰洗澡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 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录
1 概况 2 预防措施 3 管理方法
Part
01
概况
定义: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LABSI):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 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 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 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念珠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时,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CRBSI的处理建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至少2周。
01
一旦诊断为念珠菌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阴性后两周。
CRBSI严重并发症的处理
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出现上肢、颈部、胸部的肿胀。
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包括念珠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目前没有关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适当疗程的随机研究结果。治疗主要包括:拔除导管、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心静脉受累时)、外科切开引流或结扎切除受累的静脉等,不推荐溶栓治疗。抗生素疗程一般4~6周。
CRBSI的预防
导管插入核查表手卫生穿刺点,避免股静脉最大屏障保护洗必泰消毒皮肤
植入 bundles
1
维护 bundle
擦拭接口(洗必泰或酒精,>15m)使用抗菌导管含洗必泰的贴膜抗菌剂封管洗必泰洗澡(ICU)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2
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者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周围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周围静脉导管留置相对容易,操作创伤较小,所需费用较少,所以如果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留取导管尖端及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进行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其中一份血标本来自经皮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
( 一 )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1-62]。 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 预防的相关性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示范性教 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 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 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ⅠA) 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 评估。(ⅠA) 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 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ⅠA) 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 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ⅠB)
三、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在放置深静置管时或更换导丝时,应进行最大无菌 屏障措施,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 术衣,患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ⅠB)
三、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无菌操作前准备:
手卫生、无菌手套、口罩、 帽子、无菌手术衣
三、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患者全身覆盖的无菌布
(二)监测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 操作,详实的记录,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管理与监测 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以及置管后随 访等。 提倡建立以ICU为主,包括感染疾病专家,质量监 控专家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建立本地关于医院获得 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的数据系统。目的在 于监测与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回顾总结相关感染危 险因素与问题,及时指导临床,以提供快速改进措施, 并降低医疗成本。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预防导管相关感染规章制度
预防导管相关感染规章制度一、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及危害导管相关感染是指插管过程中或插管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
常见的导管包括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
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高,易致严重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
二、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1.导管插入操作规范(1)对插管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操作质量。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导管插入过程的无菌化。
(3)插管前进行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导管插入部位,减少插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入的细菌。
(4)遵循导管插入原则,减少导管滑出和感染的风险。
2.导管周围护理规范(1)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处的敷料,保持导管周围清洁、干燥。
(2)定期检查导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滑出、脱落等情况。
(3)避免导管与肌肤直接接触,减少导管感染风险。
3.导管使用和管理规范(1)遵守导管使用原则,合理使用导管,减少导管滑出和感染的风险。
(2)对导管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导管没有堵塞或滑出等情况。
(3)对导管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导管使用记录,及时记录导管相关信息。
4.感染控制和监测规范(1)建立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制度,对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2)加强感染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相关感染,防止感染扩散。
(3)定期开展导管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导管相关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其他规章制度(1)建立导管相关感染报告机制,对导管相关感染进行统一报告和处理。
(2)定期开展导管相关感染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处理能力。
(3)加强医院内部沟通与协作,建立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工作组,推动预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通过建立严格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工作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和能力,共同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做出努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制定了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CRBSI的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导管使用前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导管在选择导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尺寸。
要确保导管的质量合格,避免使用劣质产品。
1.2 皮肤消毒在使用导管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75%乙醇、碘伏等消毒剂,但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以确保有效灭菌。
二、导管使用的注意事项2.1 保持导管通畅为了避免导管堵塞,需要定期冲洗导管。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用注射器注入导管内,然后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将分泌物排出。
要定期更换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导管。
2.2 防止导管滑脱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导管稳定地固定在血管内。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使用止血带、贴上透明敷料等。
还要注意患者的活动幅度,避免导管因外力而滑脱。
2.3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相关的操作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具等。
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避免病原体从患者传播到医务人员。
三、导管拔除后的处理3.1 拔除导管的时机选择在拔除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综合考虑。
通常情况下,当导管的功能已经完成或者出现严重感染迹象时,应及时拔除。
3.2 拔除导管的方法拔除导管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于外周静脉插管,可以直接拔出;对于中心静脉插管,则需要先关闭泵浦,然后缓慢拔出。
在拔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措施
1、导管维护:
(1)评估导管使用的必要性
(2)静脉导管维护前后进行手卫生
(3)每次接入前接口部位进行消毒.,用力擦拭15秒
(4)敷料完好,按时更换,透明贴7天/次,纱块2天更换
(5)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和残留血液及时更换
2、置管检查
(1)置管前是否手卫生
(2)置管部位皮肤消毒范围
(3)实行最大消毒隔离屏障:置管者着装规范:戴口罩帽子,穿无菌衣、手套;给患者全身铺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
1、经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
2、且发生在(1)患者留置中心静脉管理>2天后且在留置期间;或(2)留置>2天后且
在拔管当天和1天
3、且血中病原体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
导管和外周血阳性者,需要是同种而且药敏谱一致的病原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数据统计:
感染率=感染例数/导管日数× 100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反馈:及时、定期(每季),书面+现场,反馈回临床一线。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如使用抗菌药物、更换导管等,以 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患者 症状等,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调整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防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预 防效果。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原体和耐药性问题。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的 能力,以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康
复。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应 对跨国界的感染问题和共同应对
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防控流程制定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感染防控流程,包 括导管插入、维护、拔除等各个环节 。
定期对流程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 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合适的手卫生和防护设备的使用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 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 、中、后都能正确进行手卫生。
监督和定期检查手卫生执行情况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手卫生行为
导管更换规范
确定更换指征
当导管出现故障、感染、堵塞等 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导管,避免
问题的扩大。
严格无菌操作
在更换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整个操 作过程中手部和器械的清洁。
选择合适的导管
应选择适合患者和临床需求的导管 ,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导管而导致感 染和其他问题。
04
CATALOGUE
感染风险因素
CRBSI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导管类型和置管 技术、医疗环境和护理质量等。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感染风险因素
导管类型和置管技术:如中心静脉导 管、动脉导管等,以及置管过程中的 无菌操作、皮肤消毒等,对感染的发 生也有影响。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控制制度及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控制制度及措施-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控制制度及措施为了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1、严格执行留臵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有留臵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5、护理人员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应严格执行输血前的三查七对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签字制度,对血液存在质量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
(八)、眉山结石病医院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控制制度及措施为了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1、严格执行留臵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有留臵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安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能及时更换。
4、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
5、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重复病原学检查。
6、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臵记录。
7、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但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
(二)监测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 无菌操作,详实的记录,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 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 估,以及置管后随访等。
提倡建立以ICU为主,包括感染疾病专家, 质量监控专家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建立本地 关于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 的数据系统。目的在于监测与总结感染危险因素,
2、并等待消毒液干燥及起效后再操作。 3、更改穿刺部位应重新消毒铺巾并更换无菌手套。
四、插管部位皮肤准备
1、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周围动脉置管和更换敷料前,应 用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患 者禁忌使用氯己定,则可选用碘酒、聚维酮碘或70%酒精。 (ⅠA)
2、尚无研究比较酒精+氯己定和酒精+聚维酮碘皮肤消毒作 用差异。(未明确)
抗菌药涂层的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和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一、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 一)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 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 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 作和预防的相关性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 示范性教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 无菌操作的依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
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 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客气栓塞,置管错位) 的风险。(ⅠA)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 ⅠA)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 骨下静脉而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 Ⅰ B) 4、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如果这项技术可用的 话),以减少反复插管试探次数和机械并发症。超声引导 技术仅供接受过全面培训的人员使用。( ⅠB) 5 、 使 用 能 满 足 病 人 处 理 的 最 少 数 量 端 口 或 腔 道 的 CVC 。 ( ⅠB) 6、当无必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ⅠA) 7、当遵守无菌技术不能得到保证情况下(如急诊放置导 管),应尽快更换导管,即48小时内。( ⅠB ) 8、需要长时间留置并主要用于静脉营养时应考虑选择PICC, 因其感染率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但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临床发现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病例,立即通过医院感染报告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控制措施。
2.在高危科室进行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3.适时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进行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