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工开物》两则

合集下载

20-21版:8 《天工开物》两则(创新设计)

20-21版:8 《天工开物》两则(创新设计)

8《天工开物》两则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期,我们要传承工匠精神,以匠心独运践行初心不改。

工匠精神是专注。

像铁匠抡锤砸铁,纵使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也一如既往,一锤接着一锤砸总会敲出精美的器具。

我们当传承铁匠精神,专注于自身工作,心无旁骛,不放松不懈劲,持续发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所处环境恶劣,也当心如止水、平静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专注锻造完美人生。

工匠精神是严谨。

木匠以角尺度量世界,一尺一寸在他眼中都有规定,不能多也不能少,毫厘之间便是严谨,正是具有这样严谨的态度,每一块木头之间的衔接才能做到严密契合,每一件作品才显得精致无暇。

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尽可能减少出错,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提升。

工匠精神是温暖。

花匠每天都坚持浇水护园,让每一片土地不再干涸,让每棵植物都能吮吸甘霖健康生长,从而苍翠挺拔。

此外花匠勤于修剪枝叶,保证每棵植物不会旁枝斜出,做到整齐划一,正是他们的细心呵护,用心栽培,用温暖造就了我们眼中的那片美不胜收的怡人风景。

新时代,无论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与挑战,只要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做到对工作专注,对事严谨认真,与人为善,用情温暖,初心不改,我们定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作家作品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但五次会试均告失败。

仕途的失意,使他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他在田间、作坊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

崇祯七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在这个时期,把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后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对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示例: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

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句是()A.不粘者,禾曰秔.(hánɡ)B.泥滓成枵.而去(xiāo)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解析:A项,“秔”读jīnɡ。

答案:A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俟.其生芽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即:即使C.水火未济.济:帮助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解析: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炎更烈于煤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C项,状语后置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30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30张PPT)

分秧插秧

第二段:水稻的育种分秧 湿种-----播种------栽秧
第一段说明对象 稻的种类
第二段说明对象 育秧分秧
说明内容
说明方法
不粘:秔;粳
粘性
粘着:稌、糯

稻谷的功用
类 说
稻谷的形态

稻谷的色泽
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方法
第一步:湿种 第二步:播种 第三步:分栽
顺序:以时间为顺序 方法:分类、列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2017科技成就歼-20入列、“复兴号”运营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中国天眼”发现新星 “深海勇士”海试 、C919试飞成功 “天舟一号”升空、可燃冰试采成功 “慧眼”成功发射、“墨子号”新成果
结束语
航母已下海,“嫦娥”已飞天,中国“天眼”正含情脉脉地凝 望着宇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 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每一个年轻人铭记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增强文 化自信,更要勇担重任,继往开来。
8 《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科技之光 单元总览
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 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 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 ,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 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 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关于《天工开物》 (一)
古代科技成就回顾
宋元:活字印刷术。火药和火药武器。郭守 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明代:《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本 草纲目》、《农政全书》、《乐律全书》
了解我们的过去,展望我们的未
来。当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 界瞩目的成就。正因为有了这些成就 ,我们为之骄傲,世界为之喝彩。让 我们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时刻吧

8 《天工开物》两则

8 《天工开物》两则

《天工开物》第一则: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把握说明文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重点)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难点)二、知识卡片:1.连线作者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2.背景资料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

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徐霞客(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来的。

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8 《天工开物》两则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天工开物》两则的研读,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科技成果及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重点研读《天工开物》中的两则,分别是“内地伶仃火器法”和“大明通行证”,探究其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

2. 知识点梳理•《天工开物》简介•“内地伶仃火器法”的科技成果•“大明通行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3.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天工开物》两则中的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三、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文本中的内容及其意义。

•个人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2. 课堂具体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以《天工开物》为主题,让学生先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步骤二:个人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学习。

步骤三: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文本中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交流思路并归纳出共性。

步骤四:课堂讲授让学生阐述各自小组的思路,引发全体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和讲解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步骤五:总结教师介绍总结性内容,讲述故事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步骤六: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简短的评论,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感受、心得体会等,并让其在下次课上发表。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讨论和评价问卷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自我评估教师可在课堂后对授课内容、方法、课堂管理等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资源•《天工开物》两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评价问卷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讲的讲解,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并通过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工开物》两则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自幼聪颖,博闻强记。

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宋家乃名门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15年间,与进士无缘。

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

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

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高中语文 《天工开物》两则

高中语文 《天工开物》两则

凡稻旬日失水
待夏潦已过
稻的收获和成熟情况
文本解析
稻的收获和成熟与什么有关?
南北气候和稻种的特性
为了保障稻能丰收和按时成熟 必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农 业 是 一 门 最 为 务 实 的 科 学
第四段
重要文言词语
其再栽秧 六月刈初禾 任从烈日旱干无忧 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全无 不足尚 第二次 割 任凭 培育 滋养,营养 重视
第二段
等,等待 立刻,就 即使 结出果实
即栽于亩中
结果而已
概 括 该 段 内 容
水稻分载种前流程和注意事项
文本解析
归纳出分载种前流程
在原文中找出各流程中的注意事项
追 求 实 学 期 于 实 用 的 科 学 精 神
第三段
重要文言词语 凡秧既分栽后 则广南之稻 概 括 该 段 的 内 容
已经
是 十天 雨水大
《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 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 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 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 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它不仅全面反映了当时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 现了作者的农本(“贵五谷而贱金玉”)思想。 全书自始自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动。

练习


1.对课文有关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明代科学家。 B.《天工开物》属于说明文。 C.说明方法包括: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 类别、下定义、夸张等。 D.《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 部书。
练习
2.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 括其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作者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 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稻的种类的。 B.在分类说明时,作者特别注意细致的区分。比如, 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 C.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却不变。 D.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被作者冠 以著名产地的称号。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天工开物》两则 课件
栏 目 链 接
提示: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 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 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 豆多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 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 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骂人的话(原话见 《天工开物· 乃粒》 ), 著 《天 工开物》 ,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 神。
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动词,达到太平 天下 动词,治理 . 伏惟圣朝以孝治 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形容词,安定 .
动词,治理 六日刈初禾,耕治 老稿田 . 凡治 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动词,冶炼 .
栏 目 链 接
三、古今异义 其再 栽秧,俗名晚糯 . 古义:第二次 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又一次,继续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最迟者后 于清明 .
栏 目 链 接
提示:文章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 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 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 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第二段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 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 较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要 炽烈。即使用煤炭,也专有一种“铁炭”,火焰内聚而不“虚腾”, 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首先指 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
生出寸许 ,其名曰秧 . 勾践既许 之 动词,答应 .
数词,余

8 《天工开物》两则

8 《天工开物》两则

稻米的形状
稻米的色泽
说明内容
第一步:湿种
第二步:播种
第三步:分栽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下定义
说明顺序、方法 顺序:时间
方法:列数据
第3段探究
影响水稻的生长因素有哪些? 气候差异 稻种特性 水源丰枯 地势高低
第4段探究
本段介绍的特殊品种有哪些?
早稻
晚稻
旱稻
香稻
问题探究
《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乃粒”谷物 的统称。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作者为什么把稻列在第一 篇来论述呢?











明代代《来自《三天








古 代 稻 米 加 工 图








米 扬 簸 图
开 物 》
教学目标
1、掌握“俟、殚、刈、幻”等基础文言知识,学习《天工开物》 作品的主要成就与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对文段的细致解读,明晰《稻》一文所介绍的稻 种类别、种植步骤、收获成熟周期以及一些特殊品种等知识点。 3、明白作者重农、惜农、敬农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认 识培养人才、科技强国的深远意义。
课后作业
假如宋应星穿越到现在,请你为他介绍当代农业发展状况以 及你对未来的畅想。你打算怎么介绍?请写一篇介绍词。
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 2.不能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3.字数不少于500字。
作者简介
宋应星,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万历四十三年他 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由于对经义八 股文不感兴趣,认为“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 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因而把主要 精力放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他走访大江南北,实地 考察,注重实学,从东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阗采玉,将他所调 查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出来,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 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1637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 作。他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 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第8课 《天工开物》两则

第8课 《天工开物》两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秔禾( ③粳米( ⑤刈禾( ⑦枵然(
jīng
) jīng ) yì ) xiāo )
②稌禾( ④潦水( ⑥黍米( ⑧淬火(Biblioteka túlǎo shǔ cuì
) ) ) )
2.通假字
(1)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通“餍”,满足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埽”通“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4)隋唐: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 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了子午线。唐太宗时创办了分 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 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 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 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 “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 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4.古今异义词 (1)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古义:结出果实。 今义: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
(2)煤炭居十七
古义:十分之七。今义:数字
(3)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古义:种类。今义: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5.词类活用 (1)最迟者后于清明
名词活用为动词,晚
(2)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名词活用为动词,包裹
“著”通“着”
3.多义词
(1)许 ①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②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③先生何许人也 (2)济 ①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②靡计不施,迄无济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3)治 ①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③夫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数词,余 数词,余 名词,地方 动词,调和 名词,效果 动词,渡河 动词,治理 动词,冶炼 动词,治理

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8《天工开物》两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8《天工开物》两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 《天工开物源自两则文本 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稻 ”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铁》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是 怎样有条理地说明当时的“治铁”工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 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 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作菜蔬、糕 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视农业生产和农民。 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 骂人的话(原话见《天工开物·乃粒》),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 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

8.《天工开物》两则

8.《天工开物》两则
卓越成就,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
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 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 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 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 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影响:明、清中叶前止;17世纪末到 了19世纪初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等汉 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后流传到欧洲,法 国汉学家儒莲译,英达尔文引用并称其 为“权威著作”,法国平炉的祖先,巴尔 扎克小说中商人讨论中国造纸以竹为原 料的方法,是受到《天工开物》的启示。
⒊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 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 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 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 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 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 5.割 6.重视,崇尚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 1.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译文:夏种秋收的稻谷,必须(种在)山间源水不断的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型式及制作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术。 膏液:十六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五个程序:斩竹漂塘、煮楻
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药、 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 型火箭弹)等武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对油烟、松烟、银朱 (硫化汞)有详细的描述。 麹蘖(qū niè):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如:南海采珠,和田 采玉。

8《天工开物》两则

8《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教学目标:1.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教学设想:本文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涉及中国古代工业文明,虽然行文简单,但也可以反映古代说明文的一种面貌。

课文较简单,不必做过多讲解,可由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体会古代科技著作的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

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法指导: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2)秦汉:编写于前 1 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 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 多年。

(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 1100 多年。

(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 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 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 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 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 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 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 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 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大凡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禾稻叫
秔(粳稻),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 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 米酿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 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 能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性 质的水稻。
❖ 稻秧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 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 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老而长节,即使 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 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 移栽二十五亩。
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
❖ 第一步是 “湿种”。 ❖ 第二步 是“播种”。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 、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 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 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 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 、米粥、米饼、米糕、米线等。水稻除可 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 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 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 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 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 时也。
❖ 稻田十天无水,就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 水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 种水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 靠湖边的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 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播种,撒 在地势高的田里,以待农时。
❖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 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
❖ 2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 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 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 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 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 也。 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 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 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 赤、半紫、杂黑不一。
❖ 大凡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 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 “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 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 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 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 早1100多年。
❖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 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 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 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 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 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 雕版印刷品。
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 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 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 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 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 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工开物》简介
❖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
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
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 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 大凡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水 稻生长时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 满足用稻米酿春酒的需要。大凡水稻十天失 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 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 是一个奇特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 味来供贵人享用,但结实甚少,营养全无, 不值得崇尚。
❖ 另外,《治铁》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 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 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 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
2.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
❖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 术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 是“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 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 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 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 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 晰。如果联系到作者尚有很多其他不同风格 的著作,如纵横骋辞的政论《野议》,情韵 幽深的诗集《思怜诗》等,则他能坚持用纯 净得近乎枯燥的实用语体写科技著作,是和 他毅然放弃科举转向实学一样令人感动的事。
❖ 大凡锻造铁器,用炒过的熟铁制成。先铸 铁做成砧板,把它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 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 凡是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 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若已成废品还未 锈烂的,叫劳铁,可用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 来的器物,再经锻造,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 浸湿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 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 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凡是播种,先用 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到发 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做秧。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 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 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 栽二十五亩。
❖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 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 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 再插再生秧。再生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 秧一起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 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 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
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
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凡是山林无煤之地,锻 工选择坚硬的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叫火矢,燃 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 更猛烈。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 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 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概括第二段的大意
第二段介绍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
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 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 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
3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 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 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 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地无霜雪故也。
❖ 凡是稻秧已经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 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 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方言名称很 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过夏天,直 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那些在冬季 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是广东的水稻, 因为此地没有霜雪。

❖ 《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 《乃粒》。“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 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 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 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
❖ 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 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 (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 为五谷。
❖ 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 处涂上黄泥,再放入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 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 后,除非烧红、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凡 是熟铁、钢铁已经经过烧红、锻打后,水火作 用尚未调合,它的质地不坚。乘铁器出炉时, 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
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 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 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 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 铸也。
概括第四段的大意
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 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第二课时
治铁
❖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 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 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 造业的重视。
❖ 1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 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 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 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 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
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 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 ❖ 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
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 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2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 (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科学之光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 1、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 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 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 2、体会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 宋应星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
就,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十八卷,分
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 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 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 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简介宋 应 星
❖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 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 (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 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 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 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 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 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 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 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 《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 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 (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 大的科技史名作。
❖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 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 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 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 公历确立早3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