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性别角色的塑造与教育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性别角色涉及到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由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共同塑造。
这种性别角色的传递和塑造往往使得性别成为一个制约个体发展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并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和包容的发展环境。
一、性别角色塑造的起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狩猎和生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男性负责狩猎、保护家庭,女性则负责生育、抚养儿女。
这种分工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为后来的性别角色塑造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工业革命时期,男性从事工业生产,女性则从事家务劳动。
这种分工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也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分工和刻板印象。
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实现。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会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灌输性别角色的观念和价值。
父母可能会告诉男孩要坚强、果断,而女孩则被要求温柔、善解人意。
这种性别角色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往往只能在传统的性别框架内寻找自己的角色。
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角色,也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男孩和女孩往往会被安排参加不同的活动和课程。
男孩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和自然科学课程,而女孩则更多地参与文学和艺术。
这种性别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媒体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广泛传递了一种特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男性往往被呈现为强壮、英勇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塑造成柔弱、依赖的形象。
这种媒体表达再次限制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选择。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性别角色的塑造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与性别角色的塑造紧密相关。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不同行为、态度和期望,而这些期望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
本文将探讨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性别角色的塑造,并探讨这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儿童早期,通常在2岁到3岁时开始。
儿童通过观察父母、家庭成员和同伴的性别行为、角色以及社会情境来构建自己的性别认同。
在此过程中,儿童会对自己的身体性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开始将自己与男性或女性进行联系。
此外,儿童还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对儿童性别行为的期望和鼓励往往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为男孩和女孩提供的玩具、衣着和活动参与等方面的差异会引导儿童形成与其性别相关的认知和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设定的特定行为、态度和期望形成的。
儿童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接受并内化了这些性别角色。
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塑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性别角色塑造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的性别观念、性别行为和性别期望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父母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同,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上,进而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内化。
2. 学校的影响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塑造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和同学的言行举止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评价往往不同,从而影响了儿童对自身性别角色的看法和接受程度。
3. 社会的影响社会环境中广告、媒体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塑造产生影响。
广告和媒体中常常呈现出男性和女性在性别角色上的刻板形象,这些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中,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性别认同指的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而性别角色则指的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儿童早期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显现。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进而产生了性别认同的概念。
儿童的性别认同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使得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不同,性别差异因此在认同方面也表现出来。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对儿童的性别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同表达态度要积极,避免强化刻板的性别角色,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此外,社会和文化也对性别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认同的看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儿童从小就开始接受和学习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随着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儿童学习性别角色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家庭、学校、朋友圈以及媒体都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重要环境。
家庭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关键作用,父母的行为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学校和朋友圈则通过教育和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
课堂上的性别角色分工和同伴间的互动,都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此外,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同角色的塑造和刻板印象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往往存在刻板化和歧视性的现象。
男孩被期望强调勇敢、强壮和自主,女孩则被期望强调温柔、关怀和依赖。
这样的偏见对儿童的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选择。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
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
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
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
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
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
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
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童话故事性别角色与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
一、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角色定性《格林童话》中女性空间布局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从古至今的童话故事,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出现的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道具,基本都是在室内而且其中家庭居多;而男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大多是在室外。
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吻合。
《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包含所处的空间布局与才干的描述上。
固定的女性空间布局是《格林童话》诸多故事中所展现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第一个传统倾向。
例如:《无所畏惧的王子》里,主人公“王子”自小就不愿被束缚于王宫的高墙深院,而是具有探险精神,勇敢坚持出去闯荡大千世界,这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一种男性无所畏惧、具有冒险精神的信息。
后来,王子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巨人时毫不畏惧,并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实力,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又凭借勇敢和机智降伏了众魔,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格林兄弟这样塑造男性形象,无形中是对王子等一类男性独立、勇敢、冒险的一种肯定。
有人曾经研究发现,《格林童话》中女性固有的职业角色只有两种:家庭主妇和女佣,这就无意识地意味着女性应该要固守在家庭。
与我们女性职业的固定单一相比,男性职业就相对比较丰富:教父、裁缝、地主、鞋匠、牧羊人、军医、士兵、樵夫、商人、猎人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促使原本那些美丽、丰富多彩、满腹经纶,具有各种潜力的女性不敢走出家庭。
格林童话故事中体现了这种经济形势,表达勇敢、英勇的利剑、弓箭等工具,代表生产力的白马、老黄牛等,无一不体现男性权威的绝对性,男性成为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总控者。
女性出现的地方不是在厨房,就是在花园等生活中处于劣势群体的角色或者跟环境息息相关。
童话总是无意识地把女性群体放置在家庭中整理家务,养育孩子,抑或者是在一些人的庇护下偶然偷偷出去活动。
男性则被塑造成勇敢坚持,具有冒险精神与探索能力,大胆走出家庭为了自我、家人、国家的利益勇于献出生命,最终赢得爱情、权利、金钱等。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高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性别社会化
游戏期(5-8岁)
社会化基本内容:主动性与罪错感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家庭成员 社会化阶段成果:理想、追求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我性别角色的获得 开始知道性别是不变的。真正懂得了人的性别不会因 为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如果给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看一张穿着裙子的男人的照 片,他们一般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我是男孩,我要、我不要;你是女孩,你该、你不该。
儿童早期(3-4)
社会化基本内容:希望、热情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父母亲 社会化阶段成果:意志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效仿学习社会性别角色 对性别的认识开始稳定,知道了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 而变化。 男孩长大了会当爸爸、爷爷、外公,女孩长大了会当妈妈、 奶奶、外婆。 但还会认为改变人的衣服、发型、行为,会改变人的性别。 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戏剧里演“相公”的是女人,演“小 姐”的是男人时,他们一般不能接受。
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 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 再制造着——性别。” 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学习、领悟 和效仿;同时,两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 社会化过程中被生产和再生产。 事件很多, 看看广告、新闻、电视剧,包括你的爸爸妈妈 老师都在建构着你的性别。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领悟社会期望、学习性别角 色规范、强化训练 性别角色逐渐定型,对自己性别角色要求日趋严格。 伙伴交往中凸显性别气质,对同性和异性态度及行 为方式有别。
成年早期
社会化基本内容:亲密与孤独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朋友、配偶 社会化阶段成果:友情、爱情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觉执行性别角色规范。 努力扮演理想的社会性别角色 追求符合社会理想的异性。
谈《格林童话》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谈《格林童话》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摘要:童话作为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其角色定型影响着儿童的性别社会化。
论文通过分析和比较《格林童话》中的男女角色特点、关系,阐述了童话中的角色定型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并介绍了一种适应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关键词:童话;角色定型;性别社会化;双性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勇敢、机智、果断、主动的,而女性往往是温柔、美丽、顺从和被动的。
这种性别角色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性别角色社会化”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所谓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指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过程。
本文选取大众传媒中为广大儿童所喜爱的《格林童话》,试图说明大众传媒中的角色定型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一、《格林童话》中的角色定型1.《格林童话》中的男女角色。
《格林童话》总共202篇,其中,能辨别人物角色的有163篇,占童话总数的80.69%;不能辨别人物角色的占39篇,占童话总数的19.31%。
在能辨别人物角色的163篇中,男主人公113人,占人物角色总数的69.33%;而女主人公共50人,占人物角色总数的30.67%。
通过对比发现,男女主人公的数量比为2.26:1。
可以看出,《格林童话》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男性角色。
2.《格林童话》男女角色的比较。
从性格上来看,童话往往将勇敢、机智、果断、诚实等一些优秀品质赋予在男主人公身上。
例如,《忠实的约翰》中的约翰,即使知道自己会变成石像,也要舍命救国王,只因要遵守当初老国王的临终遗言,足见其忠实和诚信;与之相反,比如《青蛙王子》中的公主,为了捡回金球,答应青蛙的要求,但事后却又反悔了。
此外,女性在《格林童话》中虽然是美丽的化身,但更多的时候她们会表现出柔弱的一面。
像《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虽然是最美丽的,但处处却需要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童话》中经常出现的“继母”这一角色总是被描述成恶毒、虚荣、心胸狭隘的代名词,类似性格特点的角色也落到了女性的身上。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3、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上期 望的总称。
(三)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环境和人们周围的文化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形成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语言使用、理解方式、工作职责、家庭职责等多个方面。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1. 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接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多种信息。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待遇和期望是不同的。
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加不同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他们会对男孩子更加强调让他们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有野心的;而对于女孩子,则更加强调让她们温柔、善良、敏感、优雅。
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男性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在校园内,学校鼓励男生参加体育比赛、竞选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女生参加文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鼓励不仅在教育机构中存在,也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媒体也有着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广告和电视节目中,男性通常扮演更为积极、有野心的角色,女性则扮演更为温柔、体贴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2. 社会化对成人性别角色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是受到社会化影响的。
在职场上,男性常常被视为有能力、有野心、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女性则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在职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性别差异待遇。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社会化也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互动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常常被教育成为不应该表达情感、不应该流露感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更为受鼓励去表达、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总之,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媒体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分析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性别差异是一个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性别差异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它们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及影响。
一、性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性别差异会逐渐显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别差异表现:1. 角色认同:儿童在3-4岁时开始明确自己的性别,并与之相关的角色认同逐渐形成。
男性儿童更多地认同为男性角色,女性儿童更多地认同为女性角色。
这种角色认同对于儿童的身份建构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亲社会行为:女性儿童在情感表达、照顾他人以及合作行为方面更为敏感和积极。
而男性儿童则更倾向于竞争、攀比和冲突解决,表现出更多的支配行为。
3. 玩具和兴趣:研究发现,男童对于汽车、机器人等玩具更感兴趣,而女童则更喜欢玩偶、家庭角色扮演等玩具。
这反映了性别差异在兴趣和认知方面的体现。
4. 社交互动:女童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共享和沟通,而男童则更多地表现出竞争和支配的行为。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生物因素:性别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性别激素对大脑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这可能导致性别差异的产生。
2. 社会化因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方式逐渐接受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规范。
社会化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规范。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儿童性别差异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性别差异的影响性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儿童的成长和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1. 自尊和自我概念:性别差异会对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男童更容易产生自尊感和自尊心,女童则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自我认同。
2. 学业成绩:性别差异在学业成绩方面也会有所表现。
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
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性别角色是社会习俗和文化所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角色类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角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
一、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的形成始于个体出生后的早期社会化过程。
在婴幼儿阶段,家庭和社会开始对男孩和女孩进行不同的社会化,从而导致性别角色的形成。
家庭对婴幼儿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期望往往通过教养方式、玩具选择、语言表达等来体现。
例如,男孩被鼓励勇敢、强壮,女孩则被赋予细腻、柔弱的形象。
这种定型化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特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并从而形成了性别角色认知与行为。
二、性别角色的变化尽管性别角色在个体早期社会化中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性别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首先,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性别角色的变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倡导,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能力和贡献。
越来越多的女性融入职场,承担起与男性平等的社会责任。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家庭模式的改变,男性开始参与家务劳动,女性也获得了更多追求自身事业的机会。
其次,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和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形象和刻板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反思和女权主义的逐渐发展,媒体对性别角色的描绘也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塑造了具有独立、勇敢、聪明的女性形象,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为性别角色的变化做出了贡献。
最后,教育体系也对性别角色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较之过去,现代学校对男女学生的平等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男女学生在教育环境中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缓解。
同时,学校也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鼓励学生摒弃性别刻板印象,培养男女学生具备平等的尊重和合作精神。
三、性别角色变化中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性别角色的塑造仍然存在刻板成见。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性别的定型化过程 —性别定型的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产生理论 —生物学因素 —社会因素
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
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 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同一:个体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决确 定自己的性别。
性别定型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地获
得他(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男 子或女子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 言行举止和态度。这个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 性别的要求融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 程就是儿童区分性别角色或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 性别认同(2——3岁) • 性别稳定性(4——5岁),知道性别不
社会学习理论 -奖励与惩罚 -观察与模仿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同一 -社会因素 -自发建构
心理人类学理论 -社会文化模式
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
• 荷尔蒙的影响 —男女性荷尔蒙在不同时期浓度不一样
• 大脑单侧化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男女两性大脑半球发育速度和水平上
的差异造成了脑功能的专门化和单策化。 •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 性别一致性(6——7岁),懂得人的性
别不会随着外形或活动的改变而转变。 • 皮坶(Bem)的照片实验
儿童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
• 身体和动作方面 • 认知方面
—年龄倾向性 —智力优势领域 • 社发展理论 -自发建构 -自觉评价 -观察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气的增长期,4~10岁偏爱男子气,10岁后又偏爱
女子七。日本的研究也类似。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 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 思维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 对物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 活动比男孩多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阶段(2~3岁) •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伊顿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
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
的性别恒常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 线路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 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发展有影响 Nhomakorabea男孩的 男子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
会受到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奖励、惩罚、观察模仿
• 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现 代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男女都表现出主流 社会女性的行为,另一个表现出主流社会男性的 行为,而第三个部落则表现出与传统主流社会性 别角色行为相反的行为特点。 • 性别角色行为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
模式影响的。
•没有父亲或母亲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
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教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五、双性化和无性教育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偏爱 儿童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 动和角色,但不总是如此 但不总是如此。 动和角色 但不总是如此。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 动感兴趣, 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是根据生 性别: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是根据生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2.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 会化
学习内容和要求
了解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理解男女儿童存在的性别差异 明确形成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 对双性化人格引发的讨论有所了解 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 作中, 作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3.性别同一: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 性别同一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就是性别 认同。 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也即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 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202解0/5/5,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11
2、女性语言优势的原因
– ①男女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机 能说明男女的两性差异。
– ②强调后天教养和经验对女性 语言能力优势的决定作用。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2020/5/5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 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 识。
•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 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020/5/5
5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2020/5/5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2
解释概念:
• 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 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 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 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 性征等。
2020/5/5
–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 、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2020/5/5
7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1童5择玩-36具个的月选的择儿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男孩
女孩
男孩玩具 中性玩具 女孩玩具
2020/5/5
8
性别定型观念模型中的成分
外表形
人格特性
2020/5/5
5-10 -0.20 11-14 -0.22 15-18 0.00 19-25 NA
20岁以上 NA
-0.20 -0.06 +0.07
NA
NA
0.00 -0.02 +0.29 +0.32
NA
-0.06 -0.07 +0.29 +0.44
+0.56
2020/5/5
14
4、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
»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出现的。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占优势。
2020/5/5
20
两性道德推理的发展
» 科尔伯格的研究,著名的是“海因茨 卖药”的两难故事实验,提出了道德 推理的三级水平:前世俗水平、习俗 水平、后习俗水平。
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 经历了三个
» 阶段:基本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 、性别同一性。
2020/5/5
21
2020/5/5
1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 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 关的特质。
•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
2020/5/5
22
性别图式理论的提出
• 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
贝姆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和妇女研究
方面的教授,她的理论是在有关性别角色方面的
•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 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 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认同
2020/5/5
6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 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 信念和态度。
6、艺术力
在速写、自由画、想象画等测验方面女生 平均分数比男生高。
男性在戏剧滑稽表演方面胜过女性。
2020/5/5
18
• 二、情绪定型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2020/5/5
19
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 理论之一,其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 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 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是凭借认知结构 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儿童不断地探 索、操纵着外物,通过将其吸收形成了 认知的新结构式,然后,通过这一新结 构再去认识新事物。
角色行为
职业
9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和动作方面 认知方面
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性 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2020/5/5
10
• 1、女性的言语优势
在婴儿期,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
右,学字也较快。
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
2020/5/5
15
空间认知能力的性别比较
空间知觉
1986 +0.44
心理旋转
+0.73
空间视觉判断
2020/5/5
+0.13
2019 0.56
+0.44
+0.19
16
– 5、解决问题的能力
» 男性擅长突破原有的定势 、抑制原有的行为。
» 女性擅长完成简单、重复 、机械的任务。
2020/5/5
17
2020/5/5
12
3、数学能力
» 学前阶段:女孩比男孩心理 年龄发展的早
» 小学阶段:没有显著的差别 » 青春期阶段:女孩略优于男孩
» 高中和大学阶段:男生的数 学能力明显地优于女生
2020/5/5
——阶段差异论 ——局部差异论
13
不同年龄数学能力的性别比较
年龄 计算能力 概念理解 问题解决 小计
评价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指 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 素,但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不断形成的认 知结构所支配。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行为学 习的假定是由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科尔伯格认为,性 别认知发展是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相一致 。科尔伯格假设,儿童不可能理解性别的抽象概念, 例如,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期望,直到认知能力到 了一定阶段才成为可能,即到了性别认知发展的最高 阶段——性别同一性——时才成为可能。
3
性的标签
人类性的区分
染色体
性器官、性腺等的状况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宫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 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
无睾丸、无卵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