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那树》(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那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树的形象和命运。
3.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形象和命运,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疑)
树是大自然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带来浓浓的绿阴,还有心灵的安慰,但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吧。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谈话型)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树有哪些作用。
学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供木材、提供绿阴……
教师:是啊,树给我们人类提供了清新的空气,阻挡了风沙,即使最后生命终结,也将自己的躯体奉献给了我们,那么我们为树做过什么呢?
学生:沉思……
教师:树给予甚多,所求甚少,它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那树》,看看文章的树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进一步工商化,经济飞速发展,工业文明血腥的征服了农业文明,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而不是否定文明!《那树》即是其中的一篇。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积累字词。】
1.识记字音、字形
佝偻.(lòu)倒坍.(tān)碾.进(niǎn)引颈受戮.(lù)
踝.骨(huái)虬.须(qiú)紊.乱(wěn)周道如砥.(dǐ)
2.积累词语,识记含义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huái)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qiú)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3.抒情散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熟悉有关抒情散文的相关内容】
概念: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分类: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1)参游式套路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代表篇目《难老泉》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套路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荷塘月色》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3)象征式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
(4)情索式(并列式)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5)怀念式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代表篇目郑振铎的《海燕》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1.文中的大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2.哪些句子能表现“那树”的痛苦无奈?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思考问题,交流答案)
明确:
1.(1)它经久屹立,目睹这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
(2)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3)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的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
(4)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广的胸怀。
(5)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体内的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了一种爱心。
2.(1)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2)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3)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4)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5)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6)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再读课文,明确主旨
【问题的设置,旨在明确作者创作主旨,理解作者感情。】
1.哪些句子能写出人类对“那树”愚妄无知?
2.上帝为“那树”作出了怎样的命运安排?
3.作者借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1.(1)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
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
(2)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3)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慢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那本来藏在叶子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4)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2.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3.通过那树的遭遇,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觉醒,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伤害自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既感受了树的无私奉献,又了解了人类的浅薄无知,了解了作者对那树命运和遭遇的痛惜,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字词。
2.将你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识记积累。
板书设计
外形奇特
那树环境特殊
造福人类
无端被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