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内容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内容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指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在医院内发生意外或病情突变时的紧急抢救措施和流程。
下面是常见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一些内容:
1. 快速判断:医务人员需要快速判断患者的情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循环、体温等,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性。
2. 召集急救团队:及时调动急救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联合抢救。
3. 保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可以通过气管插管、鼻咽通气管等方式来维持患者呼吸。
4.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抢救所需的液体、药物等治疗。
5. 快速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相关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抢救方案。
6. 给予急救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急救所需的药物、治疗和操作,如心肺复苏、药物输注、电除颤等。
7. 实施监测和观察: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和判断。
8. 及时转送重症监护室:如果患者病情无法稳定或需要进一步抢救,应及时转送到重症监护室或相关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9. 抢救记录和反馈:对抢救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抢救措施、药物使用、病情变化等。
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反馈。
以上是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一些内容,不同医院和科室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配合,按照制度和流程进行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1.院内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团队的建立:医院应设立急危重症患者管理
团队,包括急诊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
管理团
队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以提高抢救能力和协同配合。
2.到达急诊部的患者的评估和分级:急危重症患者到达急诊部后,医
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抢救优先级。
3.调动急诊及其他相关科室的资源:根据患者的分级,急诊部应调动
急诊医师、护士、放射科等相关人员的资源,进行紧急的检查和治疗。
4.快速评估和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应采用快速评估和处理的原则。
通过高效的诊断手段,如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迅速了解患
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多学科团队协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急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团队的协
作应用于抢救过程。
例如,在心肺骤停的抢救中,需由心内科、外科、重
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进行抢救。
6.治疗与监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务人员应给予及时、有效的
治疗和监护。
例如,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采取有
效的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
7.定期复评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
反应和病情的变化,及时复评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抢救效果和患者的
生存率。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能力和协同
作战能力,规范了抢救流程和技术,提高了抢救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但
是,也应重视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应对急危重症的临床能力和处理复杂状况的能力。
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摘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是指医疗机构根据一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对急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的一套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危重患者的定义、抢救制度的组成以及抢救流程的操作要点,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 急危重患者的定义急危重患者是指因疾病、创伤或其他原因,出现生命危险,需要紧急处理和抢救的患者。
他们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容易发生生命危险。
常见的急危重患者包括心肺复苏、中毒、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
2. 抢救制度的组成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机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急危重患者的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抢救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和职责。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配备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人员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急危重患者抢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包括基础抢救技术和高级抢救技术的学习。
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各类急救设备的操作等,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能力。
2.3 诊断标准与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急危重患者诊断标准和流程,以便准确识别急危重患者,并及时进行抢救。
包括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等重要生命体征,并及时做出处理。
2.4 抢救设备和药品医疗机构应配备先进可靠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车、各类呼吸支持设备、抗休克药物等。
同时,要保持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完好性和灵敏度,确保抢救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2.5 协同配合急危重患者抢救过程需要多个医务人员协同配合,包括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外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协同工作。
机构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救治。
3. 抢救流程的操作要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急诊评估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立即进行急诊评估。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
其次,要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和呼吸质量。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本文将结合该制度的方针、流程和培训措施进行介绍。
一、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方针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的核心目标。
2. 快速反应:医院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有急危重患者,立即启动相应的抢救流程。
3. 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沟通,提高抢救团队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4. 规范操作:医院制定了一系列抢救操作规范,确保抢救过程的科学、规范和安全。
二、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一般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 发现与判断:医院员工应具备对急危重患者的及时发现和判断能力,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监测生命体征等方式进行初步判断。
2. 报告与呼叫:一旦发现有急危重患者,医院员工应立即报告上级并呼叫急救团队。
3. 快速评估与处理:急救团队到达现场后,进行快速评估和处理,确定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4. 抢救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包括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血液循环支持等。
5. 持续观察与监测: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等进行持续观察和监测,及时调整抢救策略。
6. 交接与记录:抢救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准确记录抢救过程和结果,并及时进行交接。
三、急危重患者抢救培训措施为了确保医院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急危重患者抢救技能,医院制定了一系列培训措施:1. 基础培训:医院定期组织针对新员工和相关科室的基础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技能、气道管理等。
2. 实践培训:医院鼓励医护人员参与抢救团队,接受实践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和应变能力。
3. 知识更新:医院定期开展抢救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培训,确保医护人员了解最新的抢救指南和操作规范。
急危重症抢救制度
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一、急危重症抢救制度的目的:1.提高医疗机构的抢救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急危重症抢救制度,能够使医疗机构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科学、规范的抢救,提高抢救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2.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急危重症患者因病情变化快、危重程度高,需要及时有效的抢救,通过建立急危重症抢救制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提高患者的抢救质量:急危重症抢救制度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抢救行为,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质量,减少因不必要的操作而对患者造成的额外伤害。
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的内容:1.急危重症抢救组建:医疗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急危重症抢救组,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
2.抢救体系的建立:建立抢救体系,明确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和各级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保障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3.抢救设施和设备的保障:医疗机构应配备完善的急危重症抢救设施和设备,包括急危重症监护室、呼吸机、除颤器等,以满足抢救需求。
4.抢救药品的储备:医疗机构应储备各类紧急抢救用药,保障抢救过程中的药物需求。
5.抢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急危重症抢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能力。
6.抢救记录的完善:每次急危重症抢救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抢救过程以及抢救效果,以便后续医疗工作的参考。
三、急危重症抢救制度的执行:1.快速反应:医疗机构接收到急危重症患者后,应迅速启动抢救机制,组织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并通知相关部门协助配合。
2.病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抢救方案。
3.抢救流程的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急危重症抢救方案,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时间节点。
4.多学科协作:急危重症抢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医务人员应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5.抢救效果的评估和反馈:针对每次急危重症抢救,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及其他涉及急危重病人处理的科室工作人员要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
第三条医院建立院内急救、抢救网络及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医疗小分队,成立院级急救、抢救小组,小组成员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保持通讯畅通。
各科室配备的急救、抢救设备和物品要每日检查,确保完好。
抢救药品要每日清点,确保所有抢救药品在保质期内,数量不足时随时补充。
第四条急诊、各病区必须设置抢救室,抢救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五条对急危重病人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度,开放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对病人的诊疗进入优先程序,危急生命情况时,不得因病人未交钱等各方面的原因拒绝或延缓对病人的紧急处置。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第六条抢救的同时应设法与病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尊重
病人家属的知情权及取得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
紧急情况时,患者病情危重,需进行有创诊疗措施,若无法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为抢救患者生命,可在征得医务处或总值班人员同意后进行。
事后及时将诊疗情况向病人家属通报,并将通报的内容和家属的意见记录在病历上。
第七条抢救结束后,经治医师应在6小时内据实补记抢救的过程。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规范医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明确抢救范围、分类、责任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救助。
二、范围:医师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应遵循本制度。
三、内容(一)抢救范围凡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具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即属抢救范围(具体病种及抢救指征参见《常见急性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和各科标准。
(二)抢救分类1.小抢救:本科内由病房医疗组长(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组织的抢救,必要时请科主任参加。
2.中抢救:由本科科主任组织的抢救,全科成立抢救小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参加,因病情需要可请院内多科会诊,并报告医务处。
3.大抢救:由本科室科主任提出,医务处组织有关科室参加的抢救:因病情需要可成立全院抢救组,由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必要时请院外会诊。
(三)抢救准备1.全院抢救车统一配置,标准化管理。
抢救车药品、物品按规定定位、定量配置(见抢救车用物标准配置目录)。
2.各科室对常见抢救病种要制定出抢救常规,包括抢救程序、技术措施、所需设备、药物和人员安排。
为保证抢救工作及时有效,各科平时应加强抢救培训及演练。
(四)抢救要求1.参加抢救的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组织讨论,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中等以上抢救要成立抢救组,并报告医务处,必要时请院领导参加指挥。
2.在抢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抢救经过、效果,主持抢救工作医师的意见及向家属(或单位)所交代的情况等均应及时记入病历。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医嘱应在抢救结束后及时补记,抢救记录应由责任医师在抢救结東6小时内据实补记。
并加以说明。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急危重患者是指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预估可能发生预后不良,临床符合报病重、病危,须紧急抢救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出现: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情形的患者。
为充分保障危重患者就诊优先权,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积极进行救治。
正常上班时间由经治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经治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疗管理部门负责人、院领导参加组织。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抢救患者。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者主持抢救,不受执业范围限制。
(三)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病情危重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患者家属、医疗管理部门和归病历。
家属拒绝主要检查、主要抢救措施,充分告知后果并签字。
(四)抢救工作中遇到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问题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邀请有关科室会诊予以解决。
(五)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严格执行抢救流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抢救由在场医务人员中级别和年资最高者指挥,上级医师尽快到达抢救现场。
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六)抢救全程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交接班,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情况详细交代。
(七)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地点、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值班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备不懈。
抢救室物品一般不外借,保证应急使用。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为了迅速调动医疗资源,使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救治,挽救生命。
(二)定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三)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h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具名。
(四)具体细则1.危重患者抢救严格履行首诊卖力制,全体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类记录实时全面。
2.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或负责人统一组织并主持。
科主任或负责人因故未到抢救现场时,由主治科室现场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负责人。
涉及多专业病伤时,由主治科室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
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抢救措施,护士应备齐抢救物品,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从指挥,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医师的医嘱,但对抢救患者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医师认定后用于抢救患者,原则上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口头医嘱应经主持抢救医师核对后执行。
4.危重患者抢救时应有医技科室、后勤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以充分支持和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科室、各部门不得借故推诿。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急危重患者是指病情危急,需要及时处理的患者,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救治结果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及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医院针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所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1. 规范的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建立全面的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包括患者急救通道、呼叫急救人员、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等内容,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2. 专业化的抢救团队:医院应建立由急诊医生、重症医学专家、护士和麻醉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抢救团队,保证急危重患者抢救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 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在抢救过程中能够迅速响应并提供必要的救治措施。
4. 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建立急危重患者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信息畅通和流畅,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
5. 抢救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提升医院的急救抢救能力。
二、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1. 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启动:一旦发现急危重患者,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呼叫急救团队和抢救设备,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
2. 评估患者病情:抢救团队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症状表现等,确定抢救方案。
3. 快速救治:根据患者病情,快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药物应用等,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4. 监测和观察:抢救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方案,确保抢救效果。
5. 病情转归和跟进:抢救结束后,抢救团队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转归评估,及时跟进随访和治疗计划,确保患者康复。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流程,不仅能够提升医院急救抢救水平,也能够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为规范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各临床科室三、定义急危重患者:指病情紧急、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如呼吸困难、呛咳窒息、大出血、突发昏迷、心跳骤停、剧痛等患者。
四、组织:凡遇急危重患者,由现场最高职称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并及时报告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
重大抢救事件应及时报请医务科、业务副院长,由医务科通知相关科室参与抢救,必要时向区卫计委汇报,启动区级抢救。
节假日报告总值班。
五、分工:参加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密切合作,一切抢救工作在主持人的领导下实施抢救。
做到边抢救边记录,包括抢救过程出现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用药情况等;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主持抢救医师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医师。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双人核对后执行,所用药品的空安瓿保留至抢救结束,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丢弃。
指定专人做好护理相关记录,防止发生差错事故;所有记录要准确、清晰、扼要、完整,时间具体到分钟。
六、告知: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及时向病员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并填写病情危重通知单,对患者目前的病情、拟采取的措施及可能的预后向患者家属交待并签字,放入病案。
对患者意识障碍或昏迷而家属未及时赶到,应按医院《知情同意告知制度》中关于免除和补充告知情况执行,应紧急请示报告科主任、医务科,医务科报告院长,经院长或院长授权的负责人(分管院长或医务科负责人、夜间及节假日为医院总值班人员)批准,并记录在病程中,在病情好转后或其他情况变化后,应向患者监护人或委托人补充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七、记录:急危重患者抢救后,6 小时内将抢救情况按时间顺序记入病程记录中。
抢救记录内容包括:出现险情的确切时间及主要症状、体征及急做辅助检查结果,抢救措施、效果,抢救时生命体征变化,会诊的意见,记录抢救结果及终止抢救的理由。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目的为了迅速调动医疗资源,使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救治,挽救生命。
(二)定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是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三)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h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四)具体细则1.危重患者抢救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全体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2.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或负责人统一组织并主持。
科主任或负责人因故未到抢救现场时,由主治科室现场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负责人。
涉及多专业病伤时,由主治科室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
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抢救措施,护士应备齐抢救物品,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从指挥,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医师的医嘱,但对抢救患者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医师认定后用于抢救患者,原则上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口头医嘱应经主持抢救医师核对后执行。
4.危重患者抢救时应有医技科室、后勤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以充分支持和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科室、各部门不得借故推诿。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意义: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是救治重点和难点,需要专业的医疗队伍和系统的救治措施。
制定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能够规范急危重患者的处理流程,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重要组成部分:1.快速反应:医疗机构应当配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以保证能够及时反应和处理急危重患者的紧急状况。
医务人员要遵守快速反应的原则,迅速到达急救现场,并立即进行抢救行动。
2.全程覆盖: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环节,医务人员应当全程跟进,确保患者得到稳定的治疗和监护。
抢救过程涉及到病历记录、检查、诊断、治疗等环节,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有效连贯性。
3.多学科协作:急危重患者的抢救需要各专业的医务人员共同合作,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团队。
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患者最及时最专业的救治。
4.个性化护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各异,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抢救过程中,要兼顾患者的身心健康,注重患者的痛苦缓解和心理支持。
5.救治结果分析:抢救结束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救治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抢救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更好地提高抢救效果和质量。
三、相关问题:1.专业水平: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保持与最新的医学进展同步,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技能。
2.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到急危重患者抢救的特殊性,加强对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的配置,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此外,还需要提供培训、演练等机制,加强医务人员的急救能力培养。
3.法律法规:医务人员在执行急危重患者抢救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抢救过程中注重患者的知情同意、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合法合规。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发现患者病情危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同时通知其他医护人员到场协助抢救。
实行先抢救,后办理交费等相关手续,不得因费用等问题影响抢救。
(二)医护人员接到患者家属呼救或其他医护人员发出抢救的信息后,要迅速到达现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延误抢救。
(三)抢救由科主任、上级医师或在场的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在抢救的同时,向家属告知患者的危重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同时签署《病危病重通知书》。
(四)按照具体的病情,实行优先抢救生命的原则。
先做紧急的对症处理,使病情稳定,然后进行病因治疗。
(五)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具体的抢救办法及患者的病情。
(六)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重述一次,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具体的抢救实施办法及患者的病情。
所有使用过的药物安瓶暂时保留,抢救结束后经两人与记录核对无误后方可丢弃。
(七)抢救结束后,在6小时内将抢救记录详细书写在病历中,各项处置按实际执行时间补充医嘱,时间应精确到分钟。
(八)简明扼要地将抢救经过记录于《危重患者抢救记录本》中。
急诊抢救制度(6篇)
急诊抢救制度(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因病情涉及及其他专科范围,急诊各值班医师对诊断及处理均有困难时,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
应首先请本科正(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会诊,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在岗医师须于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不在岗被邀会诊医师须在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
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____科急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
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会诊科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四)会诊时,急诊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五)如会诊后诊断仍不能确定病情,急诊科应暂时承担主要诊治责任,不得相互推诿。
并及时汇报医务处,必要时由主管部门组织全院范围内会诊及抢救。
(五)如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接诊或会诊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由医生或护士护送入院。
(六)应邀参加急诊会诊的医师,应在安排好本科室工作后前去参加会诊;如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急诊会诊时,应及时委派相应专科资质的医师及时参加。
(七)会诊结束后,认真填写会诊记录本急诊抢救制度(2)是医疗机构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建立的一套流程和制度。
该制度旨在保障患者在急诊情况下能够及时接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风险和病情恶化。
急诊抢救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呼叫系统:医疗机构设立紧急呼叫系统,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响应急诊情况,并迅速组织抢救队伍。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急危重患者: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二、抢救资源:1.抢救人员:(1)所有医务人员须具有接受抢救技能的培训,掌握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
(2)急诊等专科抢救人员,需要掌握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抢救技能,建立医院抢救小组,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
2.抢救药品:根据医院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
3.抢救设备:根据医院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
4.临床科室设置抢救室和抢救床位。
5.抢救设备放置于固定的、便捷可及的位置,定期维护和巡查,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知晓抢救设备缺乏或故障时替代设备的调配流程。
6.抢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能满足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
三、抢救资源调配:1.医院建立抢救资源相关配置制度,保证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按科室医疗区域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当相关的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不能满足本科室区域临时抢救所需时,医院有相关紧急调配制度,保证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能够迅速调用,形成固定的紧急调配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6页
•6.需多学科协作抢救危重患者,标准 上由医务科或医疗副院长等组织抢救 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人员、参加多 学科抢救病人各科医师应利用本科专 业专长,团结协作病人抢救工作。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7页
•7病危、病重病人要填写病危通知单, 一式两份,一份放入病历中,一份交 人家眷。要及时、认真向病人家眷讲 明病情及预后,填写病情汇报书,以 期取得家眷配合。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15页
•3.患儿,男,6岁。哮喘急性发作 住院。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将静脉 输液管与氧气管接反,致使大量 气体进入患儿体内,造成空气栓 塞,抢救无效死亡。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16页
•二,发生输液反应原因 •1 .液体与药品质量问题: •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 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 人体造成寒战发烧反应: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2页
•2. 对 急 危 患 者 严 格 执 行 首 诊 负 责 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 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各种 统计及时全方面,对有他科病情 由主诊科负责邀请相关科室参加 抢救。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3页
•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医护人员必须明 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 岗位,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人员指 挥及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提议, 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 病人。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第19页
•4.是液体配伍过杂问题;
•假如一组液体中加入药品品过多,药 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化学反应,生 成致热原而致输液反应。如有一组液 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地塞米松 等加上液体本身药品成份,这都轻易 出现输液反应。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副主任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副主任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听班人员。
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通知医院总值班人员,必要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或业务副院长。
二、参加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
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讲明病情及预后,填写病情危重通知书。
四、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
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六、在抢救急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不得进入抢救现场。
七、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的供应。
八、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九、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急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