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
鼻旁窦所确定的阈值
蝶窦三维重建制作过程图
4、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目前,医学图像可以分为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两 个部分。解剖图像主要描述人体形态信息,包 括X射线透射成像、CT、MRI等,功能图像主要 描述人体代谢信息,包括PET、SPECT、fMRI 等。多种成像模式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互补性, 为了综合使用多种成像模式以提供更全面的信 息,常常需要将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整合的第 一步就是使多幅图像在空间域中达到几何位置 的完全对应,这一步骤称为“配准”。整合的 第二步就是将配准后图像进行信息的整合显示, 这一步骤称为“融合”。通过影像融合技术
Table 2 Voxel-Based Contrast for the Whole Cohort (22 MDD Versus 22 Matched Controls). RegionMNI coordinates at peak differencet (p) values at peak differenceCluster size(# voxels)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9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the primary a priori areas of evaluation (AOEs)R. VTA/SN11.5 −19.2 −13.63.56 (0.000929)*17L. MFB/LNH−9.5 −3.9 −11.8−3.20 (0.00264)†9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27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the secondary a priori AOEsR. ACC wm19.2 32.7 −4.7−3.79 (0.000472)†35R. DLPFC wm (superior fr. gyrus)18.3 26.5 49.5−4.00 (0.000252)†27L. DLPFC wm (superior fr. gyrus)−13.3 23.1 44.1−4.01 (0.000245)†55L. DLPFC wm (middle fr. gyrus)−38.6 26.0 31.5−3.20 (0.00262)40L ACC/PAC wm−9.5 38.5 17.0−3.49 (0.00113)33FA group differences which met the 81-voxel cluster requirement in other regionsL. PMC wm (SLF3)−43.9 0.0 18.9−4.50 (0.000052)†81R. PMC wm (SLF3)45.5 0.0 17.0−4.15 (0.000160)134L./midline CC−4.7 5.3 22.5−3.56 (0.000937)98R. CCtx wm30.6 −57.5 2.65.54(0.0000018)*83L. CCtx wm−21.0 −60.1 2.74.29 (0.000102)99Positive t values indicate FA values were elevated in MDD subjects relative to control subjects; negative t values indicate FA values were reduced in MDD subjects relative to control subjects. p values are reported uncorrected; symbols indicate significance and trends at the corrected threshold. *p value met the corrected threshold.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一、断层解剖的基础知识总结在解剖学中,断层解剖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的内部结构。
通常指将人体扫描设备生成的断层图像,重新拼合或叠加成一系列连续的图像。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层面解剖术,它在医学、生物学、生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断层解剖的原理是通过扫描设备(如CT、MRI等)对人体进行扫描,从而生成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二维图像。
然后将这些图像以特定的方式叠加到一起,形成连续的三维图像。
这个三维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
在断层解剖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基础知识:1. 解剖学位置术语了解解剖学位置术语是理解断层解剖的基础。
一些常用的位置术语包括前、后、上、下、中、外、内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如背、腹、头、尾等,这些术语用于描述人体的不同方向。
2. 解剖标志解剖标志是指断层图像上的一些特定的标志性结构,比如关节、器官、骨骼等。
这些标志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定位特定的解剖区域。
3. 解剖面解剖面是指断层图像上的横截面或纵截面。
这些面可以是任何特定的方向或位置,例如,斜向、水平方向、轴向等。
不同的解剖面展示的结构不同,因此在分析图像时应选择合适的解剖面。
二、断层解剖的应用领域总结1. 医学在医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
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不同的解剖结构,比如肿瘤、损伤、出血等。
这样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区域。
2. 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组织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等问题。
例如,通过对动物模型的断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脑部结构和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3. 工程学在工程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被用于仿真和虚拟设计。
例如,可以利用人体断层图像进行医疗设备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减少试验对医疗器械的损坏。
三、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总结1. 较大的人体结构(如肺、肝脏)通常在不同的断层面上呈现不同的结构。
断层解剖学
锯、带锯 切割机、冼床
固定
冷冻
-20Co冰箱 1周左右
切割 保存
10%formalin 3月以上
水冲、整复 照相、封存
(二)火棉胶切片技术
Collodion microtmy
固定 脱水 包埋
水洗
浸胶
切片
特点:1.片薄:10μm以上 2.组织收缩少,原有结构保持好 3.耗时长
(三)生物塑化技术
1.原理
2002年5月由第三军医大学 数字化 可视人体研究课题组创办了“中国 数字化可视人体”国际互联网站
或
张绍祥,等.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谱 科学出版社 2004.3
“虚拟人I号”私密档案 年龄:28岁 身高:1.66m 体重:58cm 民族:汉 祖籍:湖南 前世死亡时间:2002年4月 今生出生时间:2003年6月
头
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 颈 将全身分为头、颈、 胸 胸、腹、盆、四肢六部分。 腹 上肢 盆
下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界:
头部 颈部 甲状软骨上缘 颈静脉切迹
头 颈 胸 腹 盆
胸部
剑胸连线 腹部 骼嵴最高点 盆部
三、断面:
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 表面,亦称剖面或切面 1.横断面(水平断面) 2.矢状断面 3.冠状断面 4.斜断面
“虚拟人I号”外貌特征: 红、蓝色的血管 银白色的神经 黄色的输尿管 虚拟人“妹妹”(初定) 年龄:19岁 性别:女 身高:1.57m
虚 拟 中 国 人 女 性 1 号
虚拟中国人女性1号
脊 柱 的 三 维 和 仿 真
血管内腔的仿真漫游
(北京天坛医院)
臂丛神经三维图像旋转
(陈中伟,计算所)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层,分为前肢、膝、后肢。
半卵圆中心: 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呈半卵圆形。
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界为穹窿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连接处形成一个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静脉角,形态、位置较恒定,其前端为室间孔后界的标志。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鞍上池:位于蝶鞍的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大脑外侧窝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大脑外侧沟的脑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并有大脑中浅静脉。
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的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上有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后方1 cm。
此口通鼓室,鼻咽部感染可经此蔓延至中耳。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分解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 断面: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与研究中所观察的断层标本的剖面。
4. 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处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是临床影像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5.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有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6. 半卵圆中心:颅脑部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7. Meckel 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 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9. 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接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于关节囊相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0. 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部与胸上部之间。
当上肢外展时,腋此区呈底在下,顶向上的四棱锥形腔隙,称为腋窝。
11. 髌下脂体:骨下、骨上方和髌韧带之间的脂肪组织,并可向两侧延伸,超出髌骨外侧缘1.0cm 左右。
12.肺门:内侧面向内凹陷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神经)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此第二肝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解剖学中的断层,以及断层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的相关性。
断层是指人体某一特定区域在解剖学上的分割,通过研究断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断层解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1. 平面断层扫描(CT):平面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计算机重建的断层图像技术,通过对人体进行多个平行面的扫描并记录各个平面的重建图像,使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解剖结构。
2. 纵切断层:纵切断层是垂直于身体纵轴的平面,通过纵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前后关系和层次。
3. 横切断层:横切断层是平行于地面的平面,通过横切断层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上下关系和层次。
4. 胸腔断层:胸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胸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心脏、肺部、食管、大血管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5. 腹腔断层:腹腔断层是躯干断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腹腔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6. 骨盆断层:骨盆断层是下肢断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骨盆的断层观察,可以了解骨盆内部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7. 被膜断层:被膜断层是通过对人体进行不同位置不同岗位的切片,了解整个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器官分布。
8. 光学断层扫描(OCT):光学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断层成像技术,通常被用于眼科领域的研究,可以以高分辨率观察和评估眼部组织的内部结构。
9. 超声断层:超声断层是利用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产生的回声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的断层图像。
超声断层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血管科、肝胆外科等领域。
10. 断层解剖图谱:断层解剖图谱是将断层扫描和解剖学知识相结合,将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与解剖结构进行对应,形成可视化的图谱,使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断层图像所呈现的解剖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与应用对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非筋膜间隙、脑池、海绵窦非筋膜间隙(纵膈间隙)指脂肪、淋巴结等低CT值的间隙。
以胸骨角水平线为标志,可以分为胸骨角水平线以上的3个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适于胸骨角水平的为主动脉肺动脉窗;胸骨角水平线以下的3个CT间隙:气管叉下间隙、左房后间隙、膈脚后间隙。
1、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内含舌骨下肌群、成人有胸腺剩件(小儿含胸腺)、脂肪、淋巴结。
上通上纵隔,下通下纵隔,向后通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
此间隙正常CT影像不应看到淋巴结。
2、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
内有奇淋巴结,多为一个。
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
右为右肺,左上为左肺,左下为主动脉弓。
内含食管,胸导管等。
4、主动脉肺动脉窗:在主动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度约1—1.5厘米,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主动脉肺动脉淋巴结、脂肪。
引流左肺淋巴液、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淋巴液,间接引流右肺淋巴液。
此区正常影像看不到淋巴结。
5、气管叉下间隙:位于气管杈至右肺下缘之间,高达2厘米。
两侧界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奇静脉、食管以及奇食窝。
6、左房后间隙(后纵膈间隙):仅指气管杈以下的后纵隔,为一不规则的空隙:前界为左心房后壁、后界为脊柱(第6胸椎椎体)、右为右肺背段、左为降主动脉。
此间隙内有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后纵膈间隙扩大,多见于食管肿瘤、食管扩张,还可见于淋巴结肿大和右肺背段肿瘤等。
7、膈脚后间隙:此间隙位于左右膈脚之间,脊柱之前,两侧为纵膈胸膜所围成的区域。
它是纵膈最低垂的部位,也是连接胸腔和腹腔的最主要途径。
该间隙内包含以下结构: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脂肪和淋巴结等。
01- 断层解剖绪论
总之,断层解剖学因需要而产生, 在应用中得到发展。为适应现代医学 的客观要求,引进各种高新技术.植 根于基础,服务于临床。不断从疾病 诊治中寻找课题,又反过来促进临床 诊治水平的提高。将解剖学、影像学、 信息科学及材料科学等结合起来,开 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断层解剖学就一 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4.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空间 分辨力是指区分两个微小物体的能力,常用像素大小来说明。密度分辨力 是指区分密度微小差别的能力,以百分率来表示。普通X线的空间分辨力 大于CT的空间分辨力,而CT的密度分辨力大于普通X线的密度分辨力。 5.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phenomenon):在同一扫描层面中含有 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横向走行而又相互垂直的物质时,则所得的CT值不 能反映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是显示这些物质的平均CT值,故又称之为 体积平均值效应(volume average effect)。 6.周围间隙现象(peripheral space phenomenon):在同一扫描层面内, 含有与层面垂直的两个相邻的 而又密度不同的物体时,该物体周围的CT 值不能准确测得,在CT图像上也不能清晰分出两者的交界。这种现象又 称边缘效应(edge effect)。 7.T1、T2加权像(T1、T2 weighted image, T1W,T2W):在均匀的磁场 中,组织内的氢原子沿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产生磁化矢量。此时,用 一个震荡频率与其相同的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RF)进行激发,氢原 子核吸收能量而产生共振,射频脉冲停止后,磁化矢量的恢复过程称驰豫, 有纵向驰豫和横向驰豫,分别用T1和T2表示。 T1水是黑色的(低信号) T2水是白色的(高信号)
断层解剖学 绪论2
一、什么是断层解剖学?
(一)断层解剖学: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 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
(二)断层的方法:1.冷冻切片技术;2. 生物塑化技术;3.火棉胶切片技术;4.CT; 5.MRI;6.计算机重建三维成像;7.超声成像 等。 。
二、研究断层解剖学的 影像学方法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Computed
Tomography)
2.磁共振成像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3.超声(B超)
三、复习“三个面”: 1.水平面; 2.矢状面; 3.冠状面。
四、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1.断层:依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做的具 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2.断面:断层标本的表面。 3.横断面:又称水平断面,是与水平面相平 行,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断面;断层标 本和CT、MR图像多从其下表面进行观察。
五、学习该课程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1.欲学断层解剖,先修大体解剖;提前复习
所讲章节人体解剖学知识。
2.锻炼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结构的连续变化。
2.“桥梁课程”
达到“孺子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
3.内容多、课时少
课容量大
转变学习方法。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研究地壳的断裂和变形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探索地质断层的形成、运动和影响,并通过解剖学方法对断层进行详细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断层解剖学名词的解释。
1. 断层(Fault)断层是地壳中两个岩石块体之间的裂缝或滑动面,它们相对位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从小幅度的滑动到大幅度的错动都有可能。
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对地质灾害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断层面(Fault Plane)断层面是断层发生位移的地层面,它沿着断层的滑动方向延伸。
断层面可以是平滑的、粗糙的或者具有断层状的纹理,取决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地质环境。
断层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过程和地壳变形的规律。
3. 断层带(Fault Zone)断层带是由多个平行或交叉的断层构成的地质带,通常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变形和破裂。
断层带的宽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它是断层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
断层带常常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研究断层带可以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4. 断层系统(Fault System)断层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通的断层构成的复杂地质结构。
断层系统可以包括主断层、副断层、支断层等不同级别的断层,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参与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研究断层系统可以认识地壳的大尺度变形和构造演化。
5. 断层滑动(Fault Slip)断层滑动指的是断层上岩石的相对滑动位移。
根据断层滑动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分为正断层滑动、逆断层滑动、走滑断层滑动等不同类型。
断层滑动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会导致地表的破裂和地质结构的变形。
以上是对断层解剖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对地壳变形机制和地震活动规律的认知,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fracture anatomy)是指通过解剖学知识研究和描述断层(fracture)的形态、类型、分类及其中的特殊结构特征的学科。
断层解剖学主要包括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态特征、类型特征以及解剖学标志等内容。
以下是对断层解剖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断层(Fracture): 指在岩石或地壳中由于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导致岩石产生的破裂面。
断层分为隐断层(隐蔽断层)和露头断层两类。
隐断层在地表以下,无法直接观察到;露头断层则在地表上露出。
2. 破裂面(Fault plane):断层上形成的具有相对尺寸较大的破裂面。
3. 断层面(Fault line):断层的破裂面所在的线状空间。
4. 覆盖层(Ov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上部的岩层,是相对于断层面下部的岩层而言的。
5. 下伏层(Underlying strata):指断层面下部的岩层。
6. 主要滑移面(Principal slip surface):指相对滑移量最大或主控滑移的断层破裂面。
7. 副滑移面(Secondary slip surface):指断层上次重复滑移所留下的破裂面。
8. 断层覆盖岩层(Fault cap rock):指位于断层附近上方形成的由于断层运动而对地壳造成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岩层。
9. 平移(Translation):指断层滑移方向与断层面的倾角为零,即断层面平行于地表。
10. 褶皱(Folding):指由于断层运动所导致的岩层弯曲现象。
11. 凹斑(Saddle):指由凸斑(high point)和凹斑(low point)构成的断层形态,凹斑即为断层中线两侧向上弯曲形成的部分。
12. 断距(Vertical displacement):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垂直位移的距离,在地质学上常用来度量断层活动的剧烈程度。
13. 断层滑移(Slip):指断层上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位移量,可分为正滑移(正运动)和倒滑移(逆运动)。
断层解剖学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四叠体池:居中脑四叠体后面与小脑蚓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通环池本部。
四叠体池和环池位于小脑幕切迹内,幕上或幕下的病变可经过这些脑池延伸。
例如,小脑幕切迹疝可使这些脑池变窄或消失。
2.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偏后,呈半透明胶状外观,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构成。
3.纤维环:一系列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板层结构,围绕于髓核的周围,含水量较髓核低4.翼腭间隙:在上颌窦后壁和蝶骨翼突之间可见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此窝内容有上颌动脉、翼腭动脉、上颌神经和翼腭神经节等。
此窝交通广泛,在颌面部深层解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临床常依此窝是否受累,作为手术适应征的选择或估计病人预后的依据。
翼腭间隙:位于上颌骨后壁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翼突、腭骨垂直板之间,为一狭长的三角形间隙,其中主要有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上颌动脉第三段及其分支。
交通广泛,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腭大管通口腔,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
5.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后外侧,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咽侧壁之间,其内有颈内动、静脉和第9~11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
6.颞下间隙:在上颌骨的后外侧与颞肌及下颌支上份之间,其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
7.翼下颌间隙: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面之间为翼下颌间隙,其前方为颊肌与颊咽筋膜,后界为腮腺,间隙内主要有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及舌神经等。
8.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界为咬肌前缘、紧邻磨牙后区,后界为腮腺。
9.椎前间隙: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的冷脓肿可由此间隙直接流入后纵隔。
10.咽后间隙:咽缩肌后面附有颊咽筋膜,其与椎前筋膜之间为咽后间隙,内含脂肪及淋巴结,该间隙向上延伸达颅底,向下通食管后间隙,外侧为颈动脉鞘,故咽后间隙是口、咽、喉感染蔓延到纵隔的途径,又称危险间隙,咽后间隙向两旁通咽旁间隙。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断层解剖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壳的破裂和错动现象。
以下是断层解剖的重点总结:1.断层的定义和分类:断层是指地壳中破裂带两侧岩石的错动现象。
根据错动方向和性质的不同,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2.断层的形成原因:断层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板块运动有关。
地壳板块的挤压、拉伸、剪切等力学作用会导致地壳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3.断层的特征及标志:断层具有一系列的特征和标志,包括断层面、断层带、断层滑移、断层崖等。
这些特征和标志可以用来判断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性。
4.断层的构造:断层包括断层面、断裂带、断层滑移带、断层堆积体等构造形态。
通过研究这些构造形态,可以揭示断层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5.断层的活动性:断层是地壳中的活动构造,其活动性可以分为活动断层和死断层。
活动断层的活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因此对活动断层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6.断层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断层的活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断层的错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下降,形成山脉、盆地等地质构造。
7.断层与矿产资源:断层与矿产资源的分布紧密相关。
一些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断层的活动有关,研究断层有助于找矿预测。
8.断层与地震: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通过研究断层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活动特征,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9.断层的勘探方法:断层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地电勘探、地磁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断层的形态、位置和活动性。
10.断层的应用:断层解剖在地质学、地震学、资源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断层,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球演化的过程。
以上是对断层解剖的重点进行的总结。
断层解剖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认识地壳的演化和预测地震等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多种勘探方法和地球物理学技术,综合分析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特征,来研究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性。
断层重点资料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1.Reid基线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CML(眦耳线)/OML(眶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SML(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4.半卵圆中心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可见白质呈半卵圆形。
5.基底核区指基底核及其邻近区域的结构。
6.松果体区指松果体及其邻近结构。
7.脑室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有的个体还出现第五脑室及第六脑室。
8.侧脑室位于大脑两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部,前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9.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可分顶、底、前壁、后壁及两侧壁。
顶为脉络组织。
底为下丘脑。
前壁为前连合、穹窿柱。
后壁自上而下依次为缰连合、松果体、后连合。
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10.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11.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12.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为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
13.威革氏腔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威革氏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1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15.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池内有视交叉。
16.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由于体位和扫描基线不同,在CT图像上可星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2、半卵圆中心为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层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
3、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隐,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5、岛盖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为岛盖,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6、辐射冠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
7、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两侧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
8、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
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回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内有大脑中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
9、黄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上起自上位椎骨椎弓板的下前面下此下位椎骨椎弓板的后面和上缘呈节段性。
10、会厌前间隙位于会厌前方与甲状舌骨膜之间,呈楔形,由脂肪组织充填,便于会厌运动。
11、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关节囊相愈着形成,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2、猫头鹰眼样征部分人的腰椎间椎间盘在中线两侧对称性向椎体的上下、下表面突出,致使经腰椎椎体的上或下断层时可见在椎体后部出现2块圆形的椎间盘,CT检查时出现终板对称性低密度区,Ramirez称此现象为猫头鹰眼样征(ow's eyes appera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筋膜间隙、脑池、海绵窦
非筋膜间隙(纵膈间隙)
指脂肪、淋巴结等低CT值的间隙。
以胸骨角水平线为标志,可以分为胸骨角水平线以上的3个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适于胸骨角水平的为主动脉肺动脉窗;胸骨角水平线以下的3个CT间隙:气管叉下间隙、左房后间隙、膈脚后间隙。
1、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内含舌骨下肌群、成人有胸腺剩件(小儿含胸腺)、脂肪、淋巴结。
上通上纵隔,下通下纵隔,向后通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
此间隙正常CT影像不应看到淋巴结。
2、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
内有奇淋巴结,多为一个。
CT检查纵隔,此间隙甚为重要,因其可引流左、右肺和纵隔器官的淋巴结,向前与血管前间隙交通。
3、气管后间隙:气管后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
右为右肺,左上为左肺,左下为主动脉弓。
内含食管,胸导管等。
4、主动脉肺动脉窗:在主动脉弓下方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度约1—1.5厘米,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含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主动脉肺动脉淋巴结、脂肪。
引流左肺淋巴液、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淋巴液,间接引流右肺淋巴液。
此区正常影像看不到淋巴结。
5、气管叉下间隙:位于气管杈至右肺下缘之间,高达2厘米。
两侧界为左、右主支气管,后方为奇静脉、食管以及奇食窝。
6、左房后间隙(后纵膈间隙):仅指气管杈以下的后纵隔,为一不规则的空隙:前界为左心房后壁、后界为脊柱(第6胸椎椎体)、右为右肺背段、左为降主动脉。
此间隙内有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
后纵膈间隙扩大,多见于食管肿瘤、食管扩张,还可见于淋巴结肿大和右肺背段肿瘤等。
7、膈脚后间隙:此间隙位于左右膈脚之间,脊柱之前,两侧为纵膈胸膜所围成的区域。
它是纵膈最低垂的部位,也是连接胸腔和腹腔的最主要途径。
该间隙内包含以下结构: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脂肪和淋巴结等。
8、中间支气管:位于右肺上、中叶支气管之间的一段气管,长约2-3厘米,无分支。
9、奇静脉食管窝:右侧纵膈胸膜覆盖奇静脉和食管之间的凹陷,食管和右肺背段的病变可使其形状改变。
10、肝右后静脉:属于肝短静脉,通过第3肝门回流至下腔静脉,回流肝右后上段的静脉血。
当肝右后静脉为分支型时,可有粗大的肝右后静脉,回流血液范围增大。
由于肝右后静脉走行在肝段内,不能作为划分肝段的标志。
11、心包窦:心包腔在某些部位形成隐窝,即心包窦。
12、心包上隐窝:又称心包腔或主动脉旁隐窝,在断面四主动脉弓中份层面出现,是心包脏壁两层在主动脉根部返折形成的凹陷。
13、肝肾隐窝:在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有肝肾隐窝,仰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先聚集于此。
14、膈下间隙:又称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此间隙又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
15、网膜囊上隐窝:网膜囊中位于小网膜与膈之间的部分
16、网膜囊前庭:网膜囊中网膜孔所对部分
17、尾状突:肝的尾状叶被一弓形切迹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部分为乳头突,右侧部分为尾
状突,有时尾状突较大,离开肝下面,易被误诊为肿瘤。
18、肝门:位于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结和神经出入。
19、肝裂:在glisson系统或肝门静脉腐蚀铸型中,可以看到肝的叶间或段间存有缺乏glisson 系统分布的裂隙,称肝裂,是肝叶与肝叶之间、肝段与肝段之间的分界线。
20、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21、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尾状突的占位病变,使门腔间隙扩大,向前压迫肝门静脉,导致肝门静脉高压,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肝功能正常。
22、钩突:胰头下部向左突出而绕至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的部分。
此处有2-5支胰头、钩突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侧壁,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要仔细处理这些小血管,否则易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
23、Triangle of Calot: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三者围成,内含胆囊动脉。
24、Pararenal space :肾旁间隙,腹膜后间隙被肾的被膜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这3个间隙总称肾旁间隙,它们之间相互交通,也可向下与盆腔的腹膜后间隙交通。
25、侧锥筋膜: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在肾外侧融合而形成的圆锥状结构。
26、脑室: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个部分。
前借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
27、Verga cavity:verga 腔,即第6脑室,多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形成verga 腔囊肿。
28、脑池: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大而含有更多的脑脊液,称蛛网膜下池。
因其主要在脑周围,又称脑池。
29、环池:成对脑池之一,在两个大脑脚外侧,连接四叠体池和脚间池的蛛网膜下腔,内有滑车神经和大脑后动脉。
30、鞍上池:围绕蝶鞍上方的脑池,包含交叉池、终板池、帆间池、大脑纵裂池、脚间池、环池、大脑外侧窝池。
前界额叶直回,后界为脑桥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沟。
由于体位和层面不同,CT上可呈五角池、六角池或四角池。
31、小脑溪:两侧小脑扁桃体间的蛛网膜下腔。
32、半卵圆中心: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内,大脑白质形成的半卵圆结构,其含有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
33、斜坡:枕骨大孔前上方斜向上方的骨性结构。
34、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称海绵窦,内含展神经、颈内动脉,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