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总结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总结高考物理解题模型目录第一章运动和力 (1)一、追及、相遇模型 (1)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6)三、斜面模型 (10)四、挂件模型 (18)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28)第二章圆周运动 (32)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32)二、行星模型 (36)第三章功和能 (1)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9)三、人船模型 (14)四、爆炸反冲模型 (19)第四章力学综合 (22)一、解题模型: (22)二、滑轮模型 (32)三、渡河模型 (38)第五章电路 (1)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1)二、交变电流 (11)第六章电磁场 (17)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7)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27)三、回旋加速模型 (31)四、磁偏转模型 (39)第一章 运动和力一、追及、相遇模型模型讲解:1.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21v v-、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运动。
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
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
即:dv v a ad v v 2)(2)(0221221-=-=--,,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v v a 2)(221-≥2. 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v 2,但两物体一直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解析:若是2211a v av≤,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乙的速度一直大于甲的速度,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才相距最近,可得最近距离为22212122a v a v s s -+=∆若是2221a v av>,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近,根据ta v t a v v2211-=-=共,求得1212a a v v t --=在t 时间内 甲的位移tv v s211+=共 乙的位移tv v s222+=共代入表达式21s s s s -+=∆求得)(2)(1212a a v v s s ---=∆3. 如图1.01所示,声源S 和观察者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Sv 和Av 。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几种方法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几种方法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要学好物理,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知识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分析和运算工具,更主要的是它是物理概念的定义工具和物理定律、原理的推导工具,物理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定律、原理都是用数学式来表达和定量的,所以要学好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
另外,数学也是研究物理问题进行科学抽象与思维推理的工具,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抽象思维,因此,物理学中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下面是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的几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三角函数与物理极值问题的结合如图a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速度v沿足够长的固定斜面向上运动,此物体在斜面上的最大位移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如图b所示.设各种条件下,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取g=10 m/s2.试求:(1)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及物体的初速度大小;(2)θ为多大时,x值最小?求出x的最小值.答案(1) 5 m/s (2) m解析(1)当θ为90°时,由运动学知识可得:v=2gh设动摩擦因数为μ,当θ=0°时摩擦力大小为:F=μmgfFf =ma1由运动学公式可得:v=2a1x联立以上各式解得:μ=,v=5 m/s(2)对于任意角度,根据动能定理可得,物体对应的最大位移x满足的关系式:mv=mgx sin θ+μmgx cos θ上式变形可得:x===μ=tan φ,则x的最小值为xmin==h= m对应的θ=-φ=-=二、物理问题与几何知识的结合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有四条光滑细杆,其中OA杆竖直放置,OB 杆与OD杆等长,OC杆与斜面垂直放置,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四个环分别从O点由静止释放,沿OA、OB、OC、OD滑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依次为t1、t2、t3、t4.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t1>t2B.t1=t3[来源:学科网]C.t2=t4D.t2<t4答案C解析以OA为直径画圆建立等时圆模型,小滑环受重力和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g cos θ(θ为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由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可知,小滑环的位移x=2R cos θ由x=at2,得t==2=2,t与θ无关,可知从圆上最高点沿任意一条弦滑到底端所用时间相同,故沿OA和OC滑到底端的时间相同,即t1=t3,OB不是一条完整的弦,时间最短,即t1>t2,OD长度超过一条弦,时间最长,即t2<t4,选项A、B、D正确,C错误.三、函数表达式与物理问题结合如图所示,半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圆的直径与地面垂直,一小物块以速度v从轨道下端滑入轨道,并从轨道上端水平飞出,小物块落地点到轨道下端的距离与轨道半径有关,此距离最大时,对应的轨道半径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A. B. C. D.答案B解析小物块由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v2=2mgr+mv,小物块做平抛运动时,落地点到轨道下端的距离x=v1t,又2r=gt2,联立解得,x=2,由数学知识可知,当r=时,x最大,故选项B正确.四、数列和归纳法在物理中的应用物理情境中也有很多问题与数列有关.某一复杂物理过程中如果同一物理情境重复出现,往往会涉及数学归纳法和数列知识的应用.高中物理涉及的数列知识主要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等.解题的基本思路分三步:第一步,逐个分析开始阶段的几个物理过程;第二步,利用数学归纳法寻找变化物理量的通项公式;第三步,应用数列知识分析求解.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半圆形光滑轨道半径为R,圆心为O,下端与水平轨道在B点平滑连接.一质量为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置于水平轨道上的A点.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为L,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1)、若物块能到达的最高点是半圆形轨道上与圆心O等高的C点,则物块在A点水平向左运动的初速度应为多大?(2)、若对物块始终施加水平向左的恒力F=μmg,并将其从A点由静止释放,且运动过程始终不脱离轨道,求物块第2n(n=1,2,3,…)次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答案(1) (2)()n-2解析(1)、设物块在A点时的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有:-μmgL-mgR=0-mv解得:v1=.(2)、设第2、4、6、…、2n次经过B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2、v4、…、v2n第2、4、6、…、2n次离开B点向右滑行的最大距离分别为L1、L2、…、Ln,则有:(F-μmg)L=mv-(F+μmg)L1=0-mv(F-μmg)L1=mv解得:==同理=,…,=综上有:=()n-1得:v2n=()n-2.总之,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分析物理现象着手,运用物理规律,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物理、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培养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学好物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三物理几何法高考物理解题方法大全(解析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几何法(解析版)内容提要:高考物理学科能力有一个是: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本文谈几何知识和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在力学和电磁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物理能力,数学应用,几何知识,几何方法。
高考大纲(物理)中规定,高考物理考查的学科能力有: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数学知识,主要有代数和几何等几个部分,本文谈几何知识和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有一位教科所的物理老师讲过:解物理题就是画图,会画图就会解题,不会画图就不会解题;画图正确就能解题正确,画图错误一定解题错误。
此言虽然不太准确,但也不无道理。
一、相对运动中的几何关系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A被固定在水平面上,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墙面,另一端跨过斜面顶端的小滑轮与物块B相连,B静止在斜面上.滑轮左侧的细线水平,右侧的细线与斜面平行.A、B的质量均为m.撤去固定A的装置后,A、B均做直线运动.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求:(1)A固定不动时,A对B支持力的大小N;(2)A滑动的位移为x时,B的位移大小s;(3)A滑动的位移为x时的速度大小v A.【解析】(1)支持力的大小N= mg cos α(2)根据几何关系s x =x·(1-cosα), s y =x·sinα且s =22y x s s +解得s =x ⋅α-)cos 1(2(2)B 的下降高度s y =x·sinα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mgs y =21mv A 2+21mv B 2根据速度的定义得v A =t x ∆∆,v B =ts ∆∆ 则A B v v ⋅α-=)cos 1(2 解得v A =α-αcos 23sin 2gx 。
【答案】(1)mg cos α (2)x ⋅α-)cos 1(2(3)α-αcos 23sin 2gx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A 与B 运动中的位移关系从而确定二者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一、数学物理法1.如图所示,圆心为O 1、半径4cm R =的圆形边界内有垂直纸面方向的匀强磁场B 1,边界上的P 点有一粒子源,能沿纸面同时向磁场内每个方向均匀发射比荷62.510C/kg qm=⨯、速率5110m/s v =⨯的带负电的粒子,忽略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重力。
其中沿竖直方向PO 1的粒子恰能从圆周上的C 点沿水平方向进入板间的匀强电场(忽略边缘效应)。
两平行板长110cm L =(厚度不计),位于圆形边界最高和最低两点的切线方向上,C 点位于过两板左侧边缘的竖线上,上板接电源正极。
距极板右侧25cm L =处有磁感应强度为21T B =、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EF 、MN 是其左右的竖直边界(上下无边界),两边界间距8cm L =,O 1C 的延长线与两边界的交点分别为A 和O 2,下板板的延长线与边界交于D ,在AD 之间有一收集板,粒子打到板上即被吸收(不影响原有的电场和磁场)。
求:(1)磁感应强度B 1的方向和大小;(2)为使从C 点进入的粒子出电场后经磁场偏转能打到收集板上,两板所加电压U 的范围; (3)当两板所加电压为(2)中最大值时,打在收集板上的粒子数与总粒子数的比值η。
(可用反三解函数表示,如π1arcsin 62=)【答案】(1)11B =T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2)1280V 2400V U ≤≤;(3)17arcsinarcsin168π+【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可知,粒子在圆形磁场区域内运动半径r R =则21v qvB m R=得11T 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2)如图所示211()22L qU y mR v=⋅且要出电场04cm y ≤≤在磁场B 2中运动时22v qvB mr=合,cos v v a =合 进入B 2后返回到边界EF 时,进出位置间距2cos y r a ∆=得22mv y qB ∆=代入得8cm y ∆=说明与加速电场大小无关。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2021年整理)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从2016高考评卷看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策略每年高考成绩出来,总有一些考生的得分与自己的估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甚至相差甚远。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必然会造成该得的分得不到,不该失的分失掉了,致使所答试卷不能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得分率,取得好成绩,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训练外,还必须强调答题的规范,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形成规范的答题行为。
在这我就结合我参加2016高考评卷的体会,从考生答题的现状及成因,规范答题的细则要求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下面我们先来看2016高考理综25题的标准答案和高考评卷给分标准:(2016年全国卷课标一25题)(18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 ,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 的底端A 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 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56R 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 点,AC=7R ,A 、B 、C 、D 均在同一竖直面内。
质量为m 的小物块P 自C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 点(未画出),随后P 沿轨道被弹回,最高点到达F 点,AF=4R ,已知P 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1=4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高中物理复习:解答物理问题的10种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复习:解答物理问题的10种思想方法专题概述现如今,高考物理愈来愈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其命题愈加明显地渗透着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考查.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物理习题浩如烟海,千变万化,我们若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思想,就如同在开启各式各样的“锁”时,找到了一把“多功能的钥匙”.思想方法1:整体法、隔离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用原则(1)如果动力学系统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求解整体的物理量优先考虑整体法;如果要求解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力,再用隔离法.(2)如果系统内部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一般选用隔离法.2.在比较综合的问题中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两种方法的取舍,并无绝对的界限,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斜面体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接触面光滑,用一与斜面平行的推力F 作用在B 上,B 沿斜面匀速上升,A 始终静止.若A 的斜面倾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mg tan θB .A 、B 间的作用力为mg cos θC .地面对A 的支持力大小为2mgD .地面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F解析:B 以B 为研究对象,在沿斜面方向、垂直于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求得F =mg sin θ,支持力N =mg cos θ,故A 错误,B 正确;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可得地面对A 的支持力大小为F N =2mg -F sin θ,地面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cos θ,故C 、D 错误.思想方法2:估算与近似计算1.物理估算题,一般是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所求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合理的推算.物理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的物理问题,在符合精确度的前提下可以用近似的方法便捷处理;有的物理问题,由于本身条件的特殊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精确计算.在这些情况下,估算就很实用.2.估算时经常用到的近似数学关系(1)角度θ很小时,弦长近似等于弧长.(2)θ很小时,sin θ≈θ,tan θ≈θ,cos θ≈1.(3)a ≫b 时,a +b ≈a ,1a +1b ≈1b. 3.估算时经常用到的一些物理常识数据解题所需数据,通常可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熟知的基本常数、常用关系等方面获取,如成人体重约600 N ,汽车速度约10~20 m/s ,重力加速度约为10 m/s 2……引体向上是中学生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引体向上运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53次/分钟.若一个普通中学生在30秒内完成12次引体向上,该学生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最接近于( )A .5 WB .20 WC .100 WD .400 W解析:C 学生体重约为50 kg ,每次引体向上上升的高度约为0.5 m ,引体向上一次克服重力做功为W =mgh =50×10×0.5 J =250 J ,全过程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 =nW t=12×250 J 30 s=100 W ,故C 正确,A 、B 、D 错误. 思想方法3:控制变量法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某一物理量的变化可能与多个变量均有关,定性分析或定量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时,常常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因变量与另外一个变量的关系,如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时,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合外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最终通过数学分析,得到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自变量,需要控制不变的量,做到变量每次只能有一个.在研究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竖直匀速下沉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水的密度为ρ0=1.0×103 kg/m 3). 次序固体颗粒的半径 r /(×10-3 m) 固体颗粒的密度 ρ/(×103 kg ·m -3) 匀速下沉的速度 v /(m ·s -1) 10.50 2.0 0.55 21.002.0 2.20 31.502.0 4.95 40.50 3.0 1.10 51.00 3.0 4.40 60.50 4.0 1.65 7 1.00 4.0 6.60 颗粒的半径r 的关系:v 与________(填“r ”或“r 2”)成正比.(2)根据以上1、4、6组实验数据,可知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v 与水的密度ρ0、固体的密度ρ的关系:v 与________(填“ρ”或“ρ-ρ0”)成正比.(3)综合以上实验数据,推导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水的密度、固体的密度、固体颗粒的半径的关系表达式v =________,比例系数可用k 表示.解析:(1)由控制变量法容易得出,当ρ一定时,从表格中1、2、3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v ∝r 2.(2)观察表格中的1、4、6组数据,当r 一定时,v 和ρ的关系难以立即判断,因此需要换个角度考虑.当r 一定时,在每个ρ值后都减去1.0×103 kg/m 3(即水的密度),得到的数值与v 成正比,即v ∝(ρ-ρ0).(3)综合以上实验数据,可推导出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水的密度、固体的密度、固体颗粒的半径的关系表达式:v =kr 2(ρ-ρ0),k 为比例系数.答案:(1)r 2 (2)ρ-ρ0 (3)k (ρ-ρ0)r 2思想方法4:对称思想对称是一种美,只要对称,必有相等的某些量存在.对称法是从对称的角度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称,表明物理规律在某种变换下具有不变的性质.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处理问题可以开拓思路,使复杂问题的求解变得简捷.高中物理中的对称主要有受力对称和运动对称.电场中等量电荷产生的电场具有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有界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简谐运动和波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对称性,光路具有对称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如图所示,挂钩连接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三根轻绳的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 、直径为1.2L 的水平圆环相连,连接点将圆环三等分,在轻绳拉力作用下圆环以加速度a =12g 匀加速上升,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每根轻绳上的拉力大小为( )A.512mg B .59mg C.58mg D .56mg 解析:C 设每根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由几何关系可知sin θ=0.6,则cos θ=0.8;对圆环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T cos θ-mg =ma ,解得T =58mg ,故选C. 思想方法5:分解思想有些物理问题的运动过程、情景较为复杂,在运用一些物理规律或公式不奏效的情况下,将物理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熟悉的子过程来分析,或者将复杂的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或特殊的分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来考虑,往往能事半功倍.某弹射管每次弹出的小球速度相等.在沿光滑竖直轨道自由下落过程中,该弹射管保持水平,先后弹出两只小球.忽略空气阻力,两只小球落到水平地面的( )A .时刻相同,地点相同B .时刻相同,地点不同C .时刻不同,地点相同D .时刻不同,地点不同解析:B 弹射管沿光滑竖直轨道自由下落,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g ,且下落时保持水平,故先后弹出的两只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与弹射管的分速度相同,即两只小球同时落地;又两只小球先后弹出且水平分速度相等,故两只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不同,则运动的水平位移不同,落地点不同,选项B 正确.思想方法6: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物体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方面可以以“形”助“数”,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与转化,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可以以“数”解“形”,可以由数入手,将有些涉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来研究,对图形做精细的分析,从而使人们对直观图形有更精确、理性的理解.一弹簧秤的秤盘质量为m 1,盘内放一质量为m 2的物体,弹簧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为k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t 0时刻给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物体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2 s 物体与秤盘脱离,用F N 表示物体与秤盘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下列F 和F N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C 对秤盘和物体整体分析,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形变量为x 0,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kx 0=(m 1+m 2)g ,F +kx -(m 1+m 2)g =(m 1+m 2)a ,又x =x 0-12a (t -t 0)2,解上述两式得F =(m 1+m 2)a +12ka (t -t 0)2,所以选项A 、B 错误;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静止时,F N =m 2g ,运动后对秤盘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kx -m 1g -F N =m 1a ,F N =m 2g -m 1a -12ka (t -t 0)2,所以选项C 正确,D 错误. 思想方法7:特殊值法与极限法在中学物理问题中,有一类问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从题中给出的条件出发,需经过较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结果的一般形式,并且条件似乎不足,使得结果难以确定,这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极限思维的方法,将其变化过程引向极端的情况,就能把比较隐蔽的条件或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结论的迅速取得.对于某些具有复杂运算的题目,还可以通过特殊值验证的方法排除错误选项,提高效率.图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σ.取环面中心O 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 到O 点的距离为x ,P 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下面给出E 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 .E =2πk σ⎝ ⎛⎭⎪⎫R 1x 2+R 21-R 2x 2+R 22x B .E =2πk σ⎝ ⎛⎭⎪⎫1x 2+R 21-1x 2+R 22x C .E =2πk σ⎝ ⎛⎭⎪⎫R 1x 2+R 21+R 2x 2+R 22x D .E =2πk σ⎝ ⎛⎭⎪⎫1x 2+R 21+1x 2+R 22x 解析:B 当R 1=0时,带电圆环演变为带电圆面,则中心轴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E 不可能小于0,而A 项中,E <0,故A 错误;当x →∞时E →0,而C 项中E =2πk σ·⎝ ⎛⎭⎪⎫ R 21x 2x 2+R 21+ R 22x 2x 2+R 22=2πk σ·⎝ ⎛⎭⎪⎪⎫ 11x 2+1R 21+ 11x 2+1R 22,x →∞时,E →2πk σ(R 1+R 2),同理可知D 项中x →∞时,E →4πk σ,故C 、D 错误;所以正确选项只能为B.思想方法8:等效思想1.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所谓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某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熟悉和简单的物理对象、过程、现象替代实际上陌生和复杂的物理对象、过程、现象的方法.例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等.利用等效法不但能将问题、过程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能启迪思维,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能力.2.运用等效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见的有:过程等效、概念等效、条件等效、电器元件等效、电路等效、长度等效、场等效等.在运用等效法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讨论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等效及物理意义.若在运用等效法解决问题时,不抓住效果相同这个条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含有等效法思维方式的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主要考查物理模型等效、过程等效、条件等效、电路等效等.如图所示,在方向水平向左、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固定一由内表面绝缘光滑且内径很小的圆管弯制而成的圆弧BD ,圆弧的圆心为O ,竖直半径OD =R ,B 点和地面上A 点的连线与地面成θ=37°角,AB =R .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从地面上A 点以某一初速度沿AB 方向做直线运动,恰好无碰撞地从管口B 进入管道BD 中,到达管中某处C (图中未标出)时恰好与管道间无作用力.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1)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E 和小球到达C 处时的速度大小v ;(2)小球的初速度大小v 0以及到达D 处时的速度大小v D .解析:(1)小球做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小球带正电,则qE =mg tan θ,得E =4mg 3q, 小球到达C 处时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恰好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图乙所示,OC ∥AB ,则mg sin θ=m v 2R得v = 53gR . (2)小球“恰好无碰撞地从管口B 进入管道BD ”,说明AB ⊥OB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 sin θ·2R =12m v 2-12m v 20得v 0=253gR , 小球从C 处运动到D 处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 sin θ(R -R sin θ)=12m v 2D -12m v 2, 得v D =3gR .答案:(1)4mg 3q 53gR (2) 253gR 3gR思想方法9:微元累积法高中物理中有很多复杂模型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可以在对问题做整体的考察后,选取该问题过程中的某一微小单元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元的物理分析和描述,找出该微元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从而获得解决该物理问题整体的方法.比如,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时,若从整体着手研究,则难以在高中物理层面展开,不过当我们用过程微元法,把物体的运动过程按其经历的位移或时间等分为多个小量,将每个微元过程近似为高中物理知识所能处理的过程,在得出每个微元过程的相关结果后,再进行数学求和,这样就能得到物体复杂运动过程的规律.再比如研究对象难以选择的情形,可以把实体模型等分为很多很多的等份,变成一个理想化模型,如刚体可以等分成无数个质点、带电体可以等分成很多点电荷来研究,先研究其中一份,再研究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运用物理规律,辅以数学方法求解,由此求出整体受力或运动情况,在中学阶段比较常见的有流体或类似流体问题、链条类的连续体模型等.如图所示,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 =0.5 T .在匀强磁场区域内,同一水平面内有一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导轨间距L =1 m ,电阻可忽略不计.质量均为m =1 kg 、电阻均为R =2.5 Ω的金属导体棒MN 和PQ 垂直放置于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先将PQ 暂时锁定,金属棒MN 在垂直于棒的拉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0.4 m/s 2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 s 后保持拉力F 的功率不变,直到棒以最大速度v m 做匀速直线运动.(1)求棒MN 的最大速度v m ;(2)当棒MN 达到最大速度v m 时,解除PQ 锁定,同时撤去拉力F ,两棒最终均匀速运动.求解除棒PQ 锁定后,到两棒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总焦耳热;(3)若PQ 始终不解除锁定,当棒MN 达到最大速度v m 时,撤去拉力F ,棒MN 继续运动多远后停下来?(运算结果可用根式表示)解析:(1)棒MN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 s 时的速度为:v =at 1=2 m/s此时对棒M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BIL =ma棒MN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 =BL v在两棒组成的回路中,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 =E 2R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F =0.5 N5 s 时拉力F 的功率为:P =F v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P =1 W棒MN 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P v m-BI m L =0, 其中I m =BL v m 2R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v m =2 5 m/s.(2)解除棒PQ 锁定后,两棒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最终两棒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设速度大小为v ′,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有:m v m =2m v ′设从解除棒PQ 锁定到两棒达到相同速度的过程中,两棒共产生的焦耳热为Q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Q =12m v 2m -12×2m v ′2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Q =5 J.(3)以棒MN 为研究对象,设某时刻棒中电流为i ,在极短时间Δt 内,由动量定理得:-BiL Δt =m Δv对式子两边求和有:∑(-BiL Δt )=∑(m Δv )而Δq =i Δt联立解得:BLq =m v m又对于电路有:q =It =E 2Rt 设棒MN 继续运动距离为x 后停下来,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E =BLx t联立得q =BLx 2R代入数据解得:x =2Rq BL =2Rm v m B 2L 2=40 5 m. 答案:(1)2 5 m/s (2)5 J (3)40 5 m思想方法10:守恒思想物理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守恒.高中物理涉及的守恒定律有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它们是我们处理高中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如图所示,长R =0.6 m 的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着质量m 2=0.1 kg 的小球B ,小球B 刚好与水平面相接触.现使质量m 1=0.3 kg 的物块A 沿光滑水平面以v 0=4 m/s 的速度向B 运动并与B 发生弹性正碰,A 、B 碰撞后,小球B 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g =10 m/s 2,A 、B 均可视为质点,试求:(1)在A 与B 碰撞后瞬间,小球B 的速度v 2的大小;(2)小球B 运动到最高点时对细绳的拉力.解析:(1)物块A 与小球B 碰撞时,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 1v 0=m 1v 1+m 2v 212m 1v 20=12m 1v 21+12m 2v 22 解得碰撞后瞬间物块A 的速度v 1=m 1-m 2m 1+m 2v 0=2 m/s 小球B 的速度v 2=2m 1m 1+m 2v 0=6 m/s (2)碰撞后,设小球B 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 ,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m 2v 22=12m 2v 2+2m 2gR 又由向心力公式有:F +m 2g =m 2v 2R联立解得F =1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小球B 对细绳的拉力F ′=F =1 N.答案:(1)6 m/s (2)1 N。
物理数学物理法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物理数学物理法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物理和数学是自然界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物理数学是一门研究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和应用的学科,对于学习物理学和数学学科的学生来说,理解物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物理数学物理法的练习题,并附带答案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大家加深对物理数学物理法的理解。
物理数学物理法练习题一:1. 对于一维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与位置关系为B(x)=B0(1-αx),求出在此磁场中的磁场力。
答案:由洛伦兹力公式F=q(v×B),其中q为电荷量,v为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
在一维情况下,速度的方向与磁场垂直,即v⊥B。
则磁场力可表示为F=qvB=qvB0(1-αx)。
解析:根据洛伦兹力公式,磁场力的大小与电荷量、速度以及磁感应强度的乘积有关。
在一维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与位置存在线性关系,根据此关系可以得到磁场力的表达式。
物理数学物理法练习题二:2. 在直角坐标系中,由一个点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强度为E=3xi+4yj,其中i和j为单位矢量,求出点电荷的电荷量。
答案:静电场的强度和电荷量的关系由高斯定律给出,即E=ρ/ε0,其中E为静电场强度,ρ为电荷密度,ε0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在此题中,静电场强度为E=3xi+4yj,代入高斯定律可得ρ/ε0=3xi+4yj。
解析:根据高斯定律,静电场的强度与电荷量的关系是一个线性关系。
通过求解此关系方程组,我们可以确定电荷量的值。
物理数学物理法练习题三:3. 一根长为L的均质细杆,质量为m,绕过其一端的固定轴按垂直于杆的方向以角速度ω旋转,求杆上离轴一端的质点的动能。
答案:质点的动能可表示为K=1/2Iω^2,其中K为动能,I为转动惯量,ω为角速度。
对于质点来说,其距离轴的距离为r=L,转动惯量为I=1/3mL^2。
代入公式,动能可表示为K=1/2(1/3mL^2)ω^2=1/6mL^2ω^2。
解析: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和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转动惯量和角速度的乘积来确定质点的动能。
专题04导数法-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精讲含解析.docx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导数法在物理解题中用导数法,首先要把物理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在分析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物理规律,即函数,再求函数的导数,从而求解极值问题或其他问题,然后再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物理问题,明确其物理意义。
例1、两等量同种电荷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的分布图1•两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在y坐标轴上的点的合成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为y轴,则各点的电场强度可表示为:E = J ) • cos& 二Zk(Q J • //2+员/2+/ 7^+7因为原点的电场强度£0=0,往上或往下的无穷远处的电场强度也为0,所以,从0点向上或向下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定性的分析。
那么,在哪儿达到最大呢,需要定量的计算。
方法用三角函数法求导数E = 2k( ° O J・cos& 屮把y = ——代入得 E = ^g・sin2&cos&。
厂+十tan 0 rz = sin20cos &,求导数z'= 2sin&cos2& — sin'& 二sin0 (2cos,O-sin,0),欲使z = 0,需sin 0 = 0(舍去)或2cos2& —sii?& = 0 即tan/9 = V2,此处,将其代入得£max 普•誉 方法2.用代数法求导数3nZj/=(/24-/P-3/(/2+/p ,令其分子为0,得y =空,代入得 24V3 kQ• II9 I 23 •图象用Excel 作图,得到关于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在其屮垂线上的分布的图象,图象 的横轴y 表示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纵轴表示 中垂线上各点的电场强度。
E图2.两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在y 坐标轴上的分布令2=,・(厂+,2)2,对z 求导数得maxy此图象也验证了以上所得的结果:图象中令心5,则当汴孚誓亠处电场强度最大。
【物理】物理数学物理法专项及解析
【物理】物理数学物理法专项及解析一、数学物理法1.一透明柱体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圆弧AED 的半径为R 、圆心为O ,BD ⊥AB ,半径OE ⊥AB 。
两细束平行的相同色光1、2与AB 面成θ=37°角分别从F 、O 点斜射向AB 面,光线1经AB 面折射的光线恰好通过E 点。
已知OF =34R ,OB =38R ,取sin370.6︒=,cos 370.8︒=。
求:(1)透明柱体对该色光的折射率n ;(2)光线2从射入柱体到第一次射出柱体的过程中传播的路程x 。
【答案】(1)43;(2)54R 【解析】 【分析】 【详解】(1)光路图如图:根据折射定律sin(90)sin n θα︒-=根据几何关系3tan 4OF OE α== 解得37α︒= 43n =(2)该色光在柱体中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为C ,则13sin 4C n == 由于sin sin(90)sin 530.8sin a C β︒︒=-==>光线2射到BD 面时发生全反射,根据几何关系3tan 82REH OE OH R R β=-=-=可见光线2射到BD 面时发生全反射后恰好从E 点射出柱体,有sin OBOGα= 根据对称性有2x OG =解得54x R =2.在地面上方某一点分别以和的初速度先后竖直向上抛出两个小球(可视为质点),第二个小球抛出后经过时间与第一个小球相遇,要求相遇地点在抛出点或抛出点以上,改变两球抛出的时间间隔,便可以改变值,试求(1)若,的最大值 (2)若,的最大值【答案】(1)(2)22212v v v t g -∆=-【解析】 试题分析:(1)若,取最大值时,应该在抛出点处相遇 ,则最大值(2)若,取最大值时,应该在第一个小球的上抛最高点相遇,解得,分析可知,所以舍去最大值22212v v v t g -∆=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是判断并确定出△t 取得最大的条件,也可以运用函数法求极值分析.3.[选修模块3-5]如图所示,玻璃砖的折射率23n =,一细光束从玻璃砖左端以入射角i 射入,光线进入玻璃砖后在上表面恰好发生全反射.求光速在玻璃砖中传播的速度v 及入射角i .(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3.0×108 m/s ,计算结果可用三角函数表示).【答案】83310/v m s =⨯;3sin 3i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c n v =,83310/v m s =⨯ 全反射条件1sin C n=,解得C=600,r =300, 根据sin sin i n r =,3sin 3i =4.图示为直角三角形棱镜的截面,90︒∠=C ,30A ︒∠=,AB 边长为20cm ,D 点到A 点的距离为7cm ,一束细单色光平行AC 边从D 点射入棱镜中,经AC 边反射后从BC 边上的F 点射出,出射光线与BC 边的夹角为30︒,求: (1)棱镜的折射率; (2)F 点到C 点的距离。
高考物理大题解题技巧
高考物理大题解题技巧高考物理大题解题技巧1、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
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
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中说“光滑的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中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
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2、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画好情境示意图)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
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
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解析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画好分析草图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和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
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
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以及探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试题分析:把人的拉力F沿AO方向和BO方向分解成两个分力,AO绳上受到的拉力等于沿着AO绳方向的分力,BO绳上受到的拉力等于沿着BO绳方向的分力.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即可求解.
把人的拉力F沿AO方向和BO方向分解成两个分力.如图甲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AO绳上受到的拉力为
BO绳上受到的拉力为
若B点上移,人的拉力大小和方向一定不变,利用力的分解方法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乙所示:
(1)棱镜的折射率;
(2)F点到C点的距离。
【答案】(1) ;(2)
【解析】
【详解】
(1)由几何知识可知,光束从 点入射的入射角 ,做出光路图:
设对应折射角为 ,则光束在 边的入射角为
在 边上的入射角
在 边上的折射角
由折射定律,可知在 点入射时
在 点入射时
解得
折射率为
(2)由几何知识,可知
解得
7.如图所示,电流表A视为理想电表,已知定值电阻R0=4Ω,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为0~10Ω,电源的电动势E=6V.闭合开关S,当R=3Ω时,电流表的读数I=0.5A。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功率是多少。
(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功率是多少。
【答案】(1)2 W。(2)2.5 W。(3)3.125 W。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定值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为P1=I2R1= ,可见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0时,R1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功率为:
12.如图所示,在xOy坐标系平面内x轴上、下方分布有磁感应强度不同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纸面向里。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从y轴上的P点以一定的初速度沿y轴正方向射出,粒子经过时间t第一次从x轴上的Q点进入下方磁场,速度方向与x轴正方向成45°角,当粒子再次回到x轴时恰好经过坐标原点O。已知OP=L,不计粒子重力。求:
高中物理题解答技巧及常用方法
高中物理题解答技巧及常用方法关键词: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技巧方法一、如何解答选择题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1.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2)解选择题时应仔细阅读题干和备选择项,抓住关键字、词、句(题眼),寻找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联想、处理,切忌凭直觉、生活经验等想当然,或带有猜测性做答.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作出判断的题目,要作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作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2.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1)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
最后逼近正确答案.(2)特值(或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人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排除的选择题.(3)解析法对于计算型的选择题,主要用来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规律和数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方法是:依据题意以及给定的条件,列出有关方程,然后进行计算推导,得出结果,与题目给出的选项进行对照便可得出正确答案.(4)图象法此类选择题要求我们会看、会用、会画图象,会看懂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所反映的信息处理问题;会将物理问;题通过图象反映出来,以便更巧妙更灵活地解决物理问题.(5)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或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6)几何图解法该法常用于处理动态力平衡问题,优点是巧妙、直观而准确地将各作用力大小、方向等变化趋势形象地用图象形式反映,大大降低了思维强度和计算分析强度.(7)模型类比法如果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某一物理问题的研究对象与某一常见的简单的物理模型在某方面是等效的,则在求解这方面的有关问题时,可通过对比处理,直接利用那些原有模型的已知结论,以简化求解.二、如何解答实验题1.填空作图题作为填空题,数值、指数、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象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用铅笔(有利于修改).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实验的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要在细、实、全上下功夫..3.设计性买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三、如何解综合计算题1.综合计算题的特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高考综合计算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信息、鉴别、选择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物理学科综合题是一种含有多个物理过程、多个研究对象、运用到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难度较大的题目,它的特点就在于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综合上.要能够正确、熟练求解物理学科综合题,首先应是对力学综合题及电学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及途径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很多的物理综合计算题往往是力学综合题、电学综合题或力、电综合题的有机组合.2.力学综合题求解要领(1)包含的规律:力学的知识总的来说是力和运动问题,因而它包含了两大方面的规律:一是物体的受力规律,二是物体的运动规律.(2)解题途径:在认真审题、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个相对较好的解题途径.①题目中如果要求的是始、末状态的量,而它们又满足守恒条件,这时应优先运用守恒定律解题.②如问题涉及的除始、末状态外,还有力和受力者的位移,可优先选用动能定理.③若题目要求加速度或要列出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关系式,则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④若过程中的力是变力(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了),而且始末动量不齐全(又不能用动量定理),则惟一的解题途径就是应用动能定理,此时变力的功可用“P·t”求得(P为功率).3.电学综合题求解要领(1)包含的规律:电磁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电磁现象规律的分支学科,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内容包括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等方面的知识,概括起来,一是“场”,二是“路”.所谓“场”是指研究电场、磁场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电荷的作用;所谓“路”,研究的是直流电路及交流电路的有关规律.(2)解题途径:电磁学中的“场”与“路”知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表现为“荷与场”、“场与场”间的关系,全部电磁学知识以“场”为基础,进而研究“场与路”关系.在学习中要“以场带路”、“场、路结合”.4.求解物理综合题的常规步骤(1)审题①看懂题目的文句;②弄清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③选定研究对象,涉及到力学问题的,要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作受力图);④依次分清要研究的对象所经历的前后物理过程或状态(即力学方面的运动分析,电学方面的电路分析与场况分析等).可同时画出示意图;⑤明确每个过程或状态所对应的物理模型,所联系的物理知识,物理量和物理规律;⑥注意寻找出隐含条件,明确已知量和所求量;⑦找出各个物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联系.(2)寻求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每个过程或状态所对应的物理模型,所联系的物理知识、物理量和物理规律;明确已知量、待求量,注意寻找隐含条件;分析物理过程或状态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和类比,建立起问题的物理模型,进一步思考各物理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从而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力求表述得当:要有物理模型建立的准确表述;要有对所使用的物理量符号的意义说明;要对物理模型的状态或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列出正确的方程(组);要对物理方程(组)做出正确的推导、运算(单纯的数字计算和推导可省略);要对运算所得到结果的物理意义作讨论.四、物理解答题一定要规范1.解题过程中,要有必要、简要的说明(1)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使字母、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明确.(2)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如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用弹簧相连,“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在弹簧为原长时物体的速度有极大值”.(3)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即说明某个方程是关于“谁”的,是关于“哪个过程”的.阅卷时常见有考生只列几个干巴巴的式子,把“对号入座”的工作留给阅卷人.(4)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学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比如,先求出甲受乙物体施的某力F,一定要用“牛顿第三定律”才能得出此处甲给乙施的力大小为F.(5)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有时画图作辅助,说明某矢量方向如图所示.(6)对于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结论或者结果的说明.2.高考阅卷多采用“见式给分”的方法,因此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为叙述方便,以下面一题为例:例题:如图1所示,物质质量m=3.0kg,置于水平地面上,在F=4.0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 t=0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µ=0.10,求t=5.0s时的速度和它离出发点的距离.( 1)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例如,要“F-Ff =ma”,不要“4.0-Ff=3.0a”.(2)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例如,要“F-Ff =ma”,“Ff=µFN”,“FN=mg”,“v2=2as”;为要“v2=2s”.(3)要方程,不要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例如,本题若写出“F=ma”就是错的.(4)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一般情况下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vt=”(5)方程要完备,忌漏掉方程:例如写了“F-Ff =ma”“Ff=µFN”,而漏写了“FN-mg=0”.(6)一些例题、习题中推出的结论解题过程中不要直接应用,如R=,y=(L+)tanθ.要先推导,再应用.3.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要讲究(1)“代人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2)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不必证明:例如,指出三角形ABC相似于三角形DEF即可,不必说明为什么相似.指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全等即可,,不必说出为什么全等.(3)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4)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该舍去的舍去.(5)数字相乘,数字之间不要用“·”,要用“×”;不要“·lO·32”而要“×10×32”.(6)卷面上不能“约分”.例如不能在G上打“/”或者“×”相约,写出(7)文字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应是已知量.(8)解题过程中常数的取值与课本一致,如没有特别说明g=9.8m/s2,在估算或题目有说明时,可取g=10m/s2.4.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①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再另立符号,题目给出半径是r,你写成R就是错的;②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多用,例如物体在第一阶段的时间用t1表示,第二阶段的时间在用t2表示,不能都用t.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用多个符号,以免混乱;③注意延用习惯用法,拉力用F,摩擦力用Ff,阅卷人一看就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用误解。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1)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1)一、数学物理法1.如图所示,ABCD是柱体玻璃棱镜的横截面,其中AE⊥BD,DB⊥CB,∠DAE=30°,∠BAE=45°,∠DCB=60°,一束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α=60°.已知玻璃的折射率n=1.5,求:(结果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多大?(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答案】(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为48.6°;(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为48.6°【解析】试题分析:(1)设光在AD面的入射角、折射角分别为i、r,其中r=30°,根据n=,得:sini=nsinr=1.5×sin30°=0.75故i=arcsin0.75=48.6°(2)光路如图所示:ab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45°,设玻璃的临界角为C,则:sinC===0.67sin45°>0.67,因此光线ab在AB面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在CD面的入射角r′=r=30°根据n=,光线在CD面的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i=arcsin" 0.75=48.6°2.如图所示,在xoy平面内y轴右侧有一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分成I和II两个区域,I区域的宽度为d,右侧磁场II区域还存在平行于xoy平面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22B qdm,电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
坐标原点O有一粒子源,在xoy平面向各个方向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q的正电荷,粒子的速率均为v=qBdm。
进入II区域时,只有速度方向平行于x轴的粒子才能进入,其余被界面吸收。
不计粒子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求:(1)某粒子从O运动到O'的时间;(2)在I区域内有粒子经过区域的面积;(3)粒子在II区域运动,当第一次速度为零时所处的y轴坐标。
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方法: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数学知识
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数学知识物理解题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比例法、数列法、函数法、几何(图形辅助)法、图象法、微元法等.<1>.方程法物理习题中,方程组是由描述物理情景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基本规律,各种物理量间数值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的各种数学关系方程组成的.列方程组解题的步骤①弄清研究对象,理清物理过程和状态,建立物理模型.②按照物理情境中物理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物理概念方程,形成方程组骨架. ③据具体题目的要求以及各种条件,分析各物理概念方程之间、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条件方程,使方程组成完整的整体.④对方程求解,并据物理意义对结果作出表述或检验. <2>.比例法比例计算法可以避开与解题无关的量,直接列出已知和未知的比例式进行计算,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应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讨论物理公式中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清楚公式的物理意义,每个量在公式中的作用,所要讨论的比例关系是否成立.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比例条件是否满足:物理过程中的变量往往有多个.讨论某两个量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只有其他量为常量时才能成比例.②比例是否符合物理意义:不能仅从数学关系来看物理公式中各量的比例关系,要注意每个物理量的意义(例:不能据R =IU认定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③比例是否存在:讨论某公式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其他量是否能认为是不变量,如果该条件不成立,比例也不能成立.(例在串联电路中,不能认为P=RU 2中,P 与R 成反比,因为R 变化的同时,U 随之变化而并非常量)<3>.数列法凡涉及数列求解的物理问题具有多过程、重复性的共同特点,但每一个重复过程均不是原来的完全重复,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随着物理过程的重复,某些物理量逐步发生着“前后有联系的变化”.该类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为:①逐个分析开始的几个物理过程。
②利用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最后分析整个物理过程,应用数列特点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
高考物理考试的答题技巧
高考物理考试的答题技巧高考物理考试的答题技巧无论答什么题都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1、选择技巧高考物理选择题一般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选择题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因为物理选择题答案是多选的,所以当某一选项不能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要错选。
(2)注意要求,看选择的是“不正确的”还是其他。
(3)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①排除法②直接推断法③观察2、解答题(1)审题:对于高考物理解答题,首先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
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在物理审题中,要全面细致,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还常常要通过画草图展示物理情景来帮助理解题意,保证审题的准确性。
否则,高考物理审题一旦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2)计算:高考物理解答题通常都立足于数学方法,解题就是方程,然后求解。
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
要注意计算的结果的准确,否则及时过程再好也是徒劳。
(3)书写:在高考物理答题是要注意规范作答,保证一定的卷面分,高考物理答题过程尽量使用专业术语简单明了、突出物理知识点。
方程式准确、条理规范,文字符号要统一,单位使用要统一,作图要规范,结果要检验,最后要有明确结论。
3、实验题实验题是高考物理必不可少的题型之一,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高考物理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物理实验题时,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
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
一定要强调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
高考物理选择题做题技巧一:反证举例法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可能”、“可以”等不确定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特殊例子证明它正确,就可以肯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中,带有“一定”、“不可能”等肯定的词语,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驳倒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高考物理精讲专题动量守恒定律1.在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用质量分别为3kg 和1kg 的甲、乙两滑块,将仅与甲拴接的轻弹簧压紧后处于静止状态.乙的右侧有一挡板P .现将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当弹簧恢复原长时,甲的速度大小为2m/s ,此时乙尚未与P 相撞.①求弹簧恢复原长时乙的速度大小;②若乙与挡板P 碰撞反弹后,不能再与弹簧发生碰撞.求挡板P 对乙的冲量的最大值. 【答案】v 乙=6m/s. I =8N 【解析】 【详解】(1)当弹簧恢复原长时,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和,对两滑块及弹簧组成的系统,设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又知联立以上方程可得,方向向右。
(2)乙反弹后甲乙刚好不发生碰撞,则说明乙反弹的的速度最大为由动量定理可得,挡板对乙滑块冲量的最大值为:2.水平放置长为L=4.5m 的传送带顺时针转动,速度为v =3m/s ,质量为m 2=3kg 的小球被长为1l m =的轻质细线悬挂在O 点,球的左边缘恰于传送带右端B 对齐;质量为m 1=1kg 的物块自传送带上的左端A 点以初速度v 0=5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运动至B 点与球m 2发生碰撞,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碰撞前速率的12反弹,小球向右摆动一个小角度即被取走。
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0.1,取重力加速度210m/s g =。
求:(1)碰撞后瞬间,小球受到的拉力是多大?(2)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与传送带间摩擦而产生的内能是多少? 【答案】(1)42N (2)13.5J 【解析】 【详解】解:设滑块m1与小球碰撞前一直做匀减速运动,根据动能定理:221111011=22m gL m v m v μ--解之可得:1=4m/s v 因为1v v <,说明假设合理滑块与小球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21111221=+2m v m v m v - 解之得:2=2m/s v碰后,对小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2222m v F m g l-=小球受到的拉力:42N F =(2)设滑块与小球碰撞前的运动时间为1t ,则()01112L v v t =+ 解之得:11s t =在这过程中,传送带运行距离为:113S vt m == 滑块与传送带的相对路程为:11 1.5X L X m ∆=-=设滑块与小球碰撞后不能回到传送带左端,向左运动最大时间为2t 则根据动量定理:121112m gt m v μ⎛⎫-=-⋅ ⎪⎝⎭解之得:22s t =滑块向左运动最大位移:121122m x v t ⎛⎫=⋅⋅ ⎪⎝⎭=2m 因为m x L <,说明假设成立,即滑块最终从传送带的右端离开传送带 再考虑到滑块与小球碰后的速度112v <v , 说明滑块与小球碰后在传送带上的总时间为22t在滑块与传送带碰撞后的时间内,传送带与滑块间的相对路程22212X vt m ∆==因此,整个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是()112Q m g x x μ=∆+∆=13.5J3.在相互平行且足够长的两根水平光滑的硬杆上,穿着三个半径相同的刚性球A 、B 、C ,三球的质量分别为m A =1kg 、m B =2kg 、m C =6kg ,初状态BC 球之间连着一根轻质弹簧并处于静止,B 、C 连线与杆垂直并且弹簧刚好处于原长状态,A 球以v 0=9m/s 的速度向左运动,与同一杆上的B 球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求:(1)A球与B球碰撞中损耗的机械能;(2)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3)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B球的最小速度.【答案】(1);(2);(3)零.【解析】试题分析:(1)A、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碰后A、B的共同速度损失的机械能(2)A、B、C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三者速度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三者共同速度最大弹性势能(3)三者第一次有共同速度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A、B在前,C在后.此后C向左加速,A、B的加速度沿杆向右,直到弹簧恢复原长,故A、B继续向左减速,若能减速到零则再向右加速.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取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此时A、B的速度,C的速度可知碰后A、B已由向左的共同速度减小到零后反向加速到向右的,故B 的最小速度为零.考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名师点睛】A、B发生弹性碰撞,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A 球与B 球碰撞中损耗的机械能.当B 、C 速度相等时,弹簧伸长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结合B 、C 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求出最大的弹性势能.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由系统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结合解答4.如图所示,质量为M =2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AB 部分为半径R =0.3m的光滑14圆孤,BC 部分水平粗糙,BC 长为L =0.6m 。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物体在重力场中的状态分为三种:超重、失重和重力平衡状态。
在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情况,确定物体所处的状态,再根据物理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在本例中,利用超重状态下的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
技巧一:合成法解题典例1】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
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或沿水平方向时,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
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
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超、失重解题典例2】如图2-2-4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 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满足:A。
F=MgB。
Mg<F<(M+m)gC。
F=(M+m)gD。
F>(M+m)g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加速度(其它部分都无加速度),所以系统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轻绳对系统的拉力F与系统的重力(M+m)g满足关系式:F>(M+m)g,正确答案为D。
对于超、失重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物体在重力场中的状态分为三种:超重、失重和重力平衡状态。
在解题时,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情况,确定物体所处的状态,再根据物理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高中数学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物理学习方法高中数学物理学习方法高中阶段是数学物理学科的重要阶段,这两门学科是理工类大学专业必修科目,也是各种考试的必备技能。
而在高中学习时,要想正确地掌握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就需要我们开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数学物理学习方法:一、建立扎实的基础学习任何学科,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基础打得好,才能打得牢。
在初中阶段就要打好学科基础,并加强对与高中学科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高中时代,数学与物理也要形成有机的联结,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两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
二、注意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
老师可以指导我们学习,预习,讲解难题。
学生可以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积极向老师请教问题,还可以通过和老师沟通交流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记忆。
建议学生多与老师互动,让老师更好的了解自己,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多做习题学习数学与物理后,多做习题是必要的。
通过做题,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遇到难点和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求助老师,加以解决。
四、适当的运用辅助材料学习中的辅助材料一定不能忽视。
针对自己的学科,我们可以使用老师推荐的教材、习题集、辅导书,这些辅助书籍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完善深化以外,还可更好地帮助理解难题或概念。
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学科学习网站、知识问答平台等,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
五、多与同学交流高中数学物理两学科的学习量大、难度较大。
与同学交流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物理各个难点、知识点,有助于彼此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共同提高数学物理学科成绩。
还可以辅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点和问题。
六、利用科技手段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生有必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物理成绩。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专业的数学和物理学习软件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找数学物理相关的电子书籍、网络教程等,从而轻松获取数学物理学科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功率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功率问题的解题技巧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功率问题是一个常见而又重要的题型。
掌握解决功率问题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率的概念,还能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功率问题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题目进行分析和说明,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计算功率的基本公式在解决功率问题之前,首先要掌握计算功率的基本公式:功率(P)等于能量变化(ΔE)与时间(t)的比值,即P = ΔE/t。
这个公式是解决功率问题的基础,学生要牢记。
例题1:一个物体在5秒内吸收了100焦耳的能量,求它的功率。
解析:根据功率的基本公式,P = ΔE/t,将已知数据代入得P = 100焦耳/5秒 = 20瓦特。
因此,该物体的功率为20瓦特。
二、利用功率公式解决问题除了基本公式外,还可以利用功率公式解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功率问题。
例如,当物体的功率恒定不变时,可以使用P = W/t,其中W为物体所做的功。
这个公式在一些题目中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例题2:一个机器人以10牛的力推动一个物体,将物体推过10米的距离所需的时间为5秒,求机器人的功率。
解析:根据公式P = W/t,其中W = F × s,代入已知数据得P = (10牛 × 10米)/5秒 = 20瓦特。
因此,机器人的功率为20瓦特。
三、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在电路问题中,功率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电功率公式P = U × I,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的数值计算功率。
这个关系在解决电路问题时非常有用。
例题3:一个电灯的电流为2安培,电压为220伏特,求电灯的功率。
解析:根据电功率公式P = U × I,代入已知数据得P = 220伏特 × 2安培 = 440瓦特。
因此,电灯的功率为440瓦特。
四、功率与效率的关系功率与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理解这个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功率问题。
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而效率则是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数学物理法(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数学物理法1.如图所示,ABCD是柱体玻璃棱镜的横截面,其中AE⊥BD,DB⊥CB,∠DAE=30°,∠BAE=45°,∠DCB=60°,一束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α=60°.已知玻璃的折射率n=1.5,求:(结果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多大?(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答案】(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为48.6°;(2)该束光线第一次从棱镜出射时的折射角为48.6°【解析】试题分析:(1)设光在AD面的入射角、折射角分别为i、r,其中r=30°,根据n=,得:sini=nsinr=1.5×sin30°=0.75故i=arcsin0.75=48.6°(2)光路如图所示:ab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45°,设玻璃的临界角为C,则:sinC===0.67sin45°>0.67,因此光线ab在AB面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在CD面的入射角r′=r=30°根据n=,光线在CD面的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i=arcsin" 0.75=48.6°2.一玩具厂家设计了一款玩具,模型如下.游戏时玩家把压缩的弹簧释放后使得质量m=0.2kg的小弹丸A获得动能,弹丸A再经过半径R0=0.1m的光滑半圆轨道后水平进入光滑水平平台,与静止的相同的小弹丸B发生碰撞,并在粘性物质作用下合为一体.然后从平台O点水平抛出,落于水平地面上设定的得分区域.已知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范围为p 04E ≤≤J ,距离抛出点正下方O 点右方0.4m 处的M 点为得分最大值处,小弹丸均看作质点.(1)要使得分最大,玩家释放弹簧时的弹性势能应为多少?(2)得分最大时,小弹丸A 经过圆弧最高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3)若半圆轨道半径R 可调(平台高度随之调节)弹簧的弹性势能范围为p 04E ≤≤J ,玩家要使得落地点离O 点最远,则半径应调为多少?最远距离多大? 【答案】(1)2J (2) 30N (3) 0.5m ,1m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1p 0122E v mg R m =+⋅ A 、B 发生碰撞的过程,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1=2mv 2200122gt R =x =v 2t 0解得:E p =2J(2)小弹丸A 经过圆弧最高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1N v F mg m R+=解得:F N =30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 压=F N =30N(3)根据2p 1122E mv mg R =+⋅ mv 1=2mv 2 2R =12gt 2,x =v 2t联立解得:(2)2pEx R Rmg=-⋅其中E p最大为4J,得R=0.5m时落点离O′点最远,为:x m=1m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沿直线变化到状态B,如图所示.已知在状态A时,温度为15℃,且1atm≈105P a,求:①状态B时的温度是多少开尔文?②此过程中气体对外所做的功?③此过程中气体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开尔文?【答案】①576BT K=②900J③mT=588K【解析】【详解】①A A B BA BP V P VT T=,解得:576BT K=②气体外所做的功可由P—V图的面积计算,()25131042109002W J J-=⨯⨯⨯+⨯=③图中AB的直线方程为21433P V=-+,则221433PV V V=-+,由数学知识可知,当V=3.5L时,PV最大,对应的温度也最高,且()24.53mPV atmL=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mA AA mPVP VT T=,解得mT=588K4.如图所示,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一段长h=0.25m的水银柱。
当温度为t1=27C︒,开口端竖直向上时,封闭空气柱h2=0.60m。
已知外界大气压相当于L0=0.75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热力学温度T=273+t。
(i)若玻璃管足够长,缓慢地将管转过90︒,求此时封闭气柱的长度;(ii)若玻璃管长为L=1.00m,温度至少升到多高时,水银柱才能从管中全部溢出。
【答案】(i)0.80m ;(ii)382.8K 【解析】 【分析】 【详解】(i)设玻璃管内部横截面积为S ,对水银柱分析可知,气体初状态的压强p 1=1.00mHg ,初状态的体积V 1=0.60S ,转过90︒后,气体的压强p 2=0.75mHg ,体积V 2=hS ,气体做等温变化,由玻意尔定律1122pV p V =,解得1220.80m p h h p == (ii)由气态方程pVC T=可知,pV 乘积越大,对应的温度T 越高,假设管中还有长为x 的水银柱尚未溢出时,pV 值最大,即(L 0+x )(L -x )S值最大,因为00)L x L x L L ++-=()(十与x 的大小无关,所以由数学知识可知∶两正数之和为一常数,则当这两数相等时其乘积最大,有∶0L x L x +=-解得x =0.125m即管内水银柱由0.25m 溢出到还剩下0.125m 的过程中,pV 的乘积越来越大,这一过程必须是升温的。
此后,温度不必再升高(但要继续给气体加热),水银柱也将继续外溢,直至完全溢出。
由气态方程∶112212p V p V T T =,有 ()()01221211012()L x L x ST p V T T pV L h h S +-==+ 代入数据得T ≈382.8K5.质量为m 的物块,以同一大小的初速度0v 沿不同倾角的斜面向上滑动,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当斜面与水平面所夹倾角θ不同时,物块沿斜面上滑至速度为0时的位移x 也不同,其x θ-关系如图所示。
g 取210m/s ,求: (1)物块运动初速度0v 的大小;(2)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及最小上滑位移对应的斜面倾角0θ(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答案】(1)5m/s ;3390-o【解析】 【详解】(1)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sin mg f ma θ+=垂直斜面方向,由平衡条件得N cos F mg θ=又N f F μ=三式联立解得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sin cos a g g θμθ=+由202()0a x v -=-解得22sin 2cos v x g g θμθ=+设tan αμ=则20221sin()x g μθα=++当90θα︒+=时,x 有最小值,且2min x =由x θ-关系图象可知0θθ=时min x =则2=当0θ=时202v x g μ==二式联立解得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同时解得物块初速度0v 的大小为05m/s v =(2)当90θα︒+=时0θθ=且arctan arctan3αμ== 则最小上滑位移对应的斜面倾角为09090arctanθα︒︒=-=-6.质量为M 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一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恰好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斜面成α角的力F 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所示,求: (1)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拉力F 与斜面的夹角α多大时,拉力F 最小,拉力F 的最小值是多少; (3)此时木楔对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少.【答案】(1) μ=tan θ (2) F min =mg sin2θ (3) f M =F cos(α+θ) 【解析】 【分析】 【详解】(1)物体在斜面上匀速向下运动,有:mg sinθ=μmg cosθ,可求得μ=tanθ(2)当加上外力F 时,对木块受力分析 因向上匀速,则有:F cosα=mg sinθ+f …① F sinα+N =mg cos θ…②f =μN …③联立①②③可得()()sin cos mg F αθαθ+=-则当α=θ时,F 有最小值F min=mg sin2θ.(3)因为m 及M 均处于平衡状态,整体受到地面摩擦力等于F 的水平分力,即:f M =F cos (α+θ)7.如图,一玻璃砖截面为矩形ABCD ,固定在水面上,其下表面BC 刚好跟水接触。
现有一单色平行光束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θ>0),从AB 面射入玻璃砖。
若要求不论θ取多少,此光束从AB 面进入后,到达BC 界面上的部分都能在BC 面上发生全反射,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最小为多少?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3。
【答案】53【解析】 【分析】 【详解】随着θ的增大,当θ为90º时,α最大,β最小,此时若在BC 上发生全反射,则对任意θ都能发生全反射。
由折射定律sin 90sin n α=o由全反射有43sin nβ=由几何关系有22sin sin 1αβ+=由以上各式解得53n =8.飞行时间:由t =知,时间取决于下落高度h ,与初速度v 0无关.9.如图所示,一对带电平行金属板A 、B 与竖直方向成30o 角放置,两板间的电势差125V AB U =-。
B 板中心有一小孔正好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的坐标原点O 点,y 轴沿竖直方向。
现有一带负电的粒子P ,其比荷为51.010C/kg qm=⨯,从A 板中心O '处静止释放后,沿垂直于金属板的直线O O '进入x 轴下方第四象限的匀强电场E 中,该匀强电场方向与A 、B 板平行且斜向上。
粒子穿过电场后,从Q 点(0,-2)离开电场(Q 点图中未标出),粒子的重力不计。
试求: (1)粒子从O 点进入匀强电场时的速度v 0; (2)匀强电场的场强E 的大小。
【答案】(1)30510m/s v =⨯;(2)3310V/m E = 【解析】 【分析】 【详解】(1)对于粒子在AB 间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2012AB qU mv =可得30510m/s v =⨯(2)粒子P 在进入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设离开电场时距O 距离为L ,以O 为坐标原点,沿着v 0方向建立x '轴,逆着场强方向建立y '轴,则有x '轴方向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有0cos 60x L v t ='=oy '轴方向粒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21sin 602qE y L t m==⋅⋅'o 代入数据得,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3310V/m E =10.如图所示,摩托车做腾跃特技表演,沿曲面冲上高0.8m h =顶部水平高台,接着以03m/s v =水平速度离开平台,落至地面A 点时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切入竖直光滑圆弧AOB 轨道,滑到最低点O 时速度大小6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