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案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诺亚方舟》教学设计
31 诺亚方舟【内容简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
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洪灾,把高原和山脉都淹没了。
一个叫诺亚的年轻人造了一条巨大的船,人们躲到船上,在茫茫的水面上漂流。
暴雨一连下了四十天,雨停后,诺亚放出鸽子,很快鸽子叼着一条橄榄嫩枝飞回,人们知道前面就是陆地了,平安已经到来,就从船里走到了陆地上,大自然又充满了生机。
后人以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文中的一幅插图与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自主识字,在合作中探究、感悟,并借助复述不断增加语言积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这个美丽的传说,从中感悟人类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朗读。
难点:感悟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通过时空的变换,展现一幅幅迷人的自然与田园风光。
村庄、农田、城堡、关塞、高原、林木、山脉,人们安居乐业。
突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灾爆发了,大雨倾盆,河水上涨,淹没了农田和村庄,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纷纷逃命……2启发学生观察、联想。
(1)闭上眼睛回忆,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
(2)这些画面让你又想到些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后来怎样了,人们是如何战胜大自然的灾害的……)4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初读课文1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诺”。
2教师引导,生生合作,通过相互提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4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认读带生字的词语,形近字区别,借助拼音认读等。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是瓶中魔鬼 还是诺亚方舟 课件
煤电大量排放烟尘:
文章的结论部分:
• 引述科学家对核电站的评论,总结全 文,在全文范围内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也使读者对核电站的安全有了全新的 认识。
故事的作用
• 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是
对立的,在这里可以 看出暗含了两个对立 的观点,显示要批驳 的对象和作者自己的 观点。因此可以明确 本文是一篇驳论。
文章开头引论的主要内容:
• 1 提出民众的反核运动,认为它 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是“瓶中魔 鬼”。 • 2 提出核能在很多国家快速发展 的事实,认为核能是一种干净的 能源,是“诺亚方舟”。 • 引论的两个段落提出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观点。
诺亚方舟
• 来源于希腊神话,上帝要用洪水
来惩罚人类,让诺亚造了一只大 船,带着全家和大部分动物在里 面避难。洪水来了,没有上船的 动物和人都被淹死了,方舟上的 生物安然无恙,洪水退却后,诺 亚回到了大陆,成为人类的新鼻 祖。“诺亚方舟”成为避难的象 征。在这里,表示核电站可以让 人们免受能源枯竭的灾难。
是瓶中魔鬼, 还是诺亚方舟
解题:
• 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
实题目中包含了两个来自不同民 族的传说故事,结合注释,首先 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传说故事的内 容。 • 瓶中魔鬼 • 诺亚方舟
瓶中魔鬼
• 来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
一夜》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渔夫从海中找到一个铜瓶,打开 瓶盖,一个魔鬼从里面出来,渔 夫急中生智,又将魔鬼骗入瓶子 中。“瓶中魔鬼”在这里比喻核 电站,人们自己制造出这个东西, 结果自己却深受其害。
对方论据:放射性物质会泄
露出来,危害附近居民的安 全。
作者进行反驳的论据:
1 核电站的种种严密措施 2 核电站泄露的后果仅仅是泄露了 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举例论证)
《诺亚方舟》的教学设计
《诺亚方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并能转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1)在认读、书写中扩大识字量。
(2)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课文来学习诺亚方舟的聪明和勇敢。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讲诺亚方舟这个故事好不好?2、师趁机板书课题3、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1)谁建造了诺亚方舟?(2)诺亚为什么要造方舟?(3)诺亚方舟的作用是什么?4、师讲故事生边听边思考以上问题。
二、谈话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让生找出为什么要造方舟语段?2、让生回答后并默读一自然段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用----画出最能的表现的句子。
)(1)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2)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3、点名回答(1)地球上发生了洪灾(2)我感觉到了这场洪灾特别大(3)暴雨像--------A师说什么是比喻句;B用像说一句话(4)还淹没------(师板书农田、村庄、城堡、高原、山脉)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师:当这一切都被淹没,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面时,一位叫(诺亚)年轻人为人们做了一些什么呢?2、现在,请同学们和你的同伴一起学习故事的第二部分(课文的2—5自然段。
)注意:(1)用“——”画出诺亚帮助人们做了哪几件事?(2)读后交流: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办法?3、点名反馈:(做了三件事)(1)造了一条方方正正的巨大的船。
师追问:船用来做什么?(2)放乌鸦。
(3)放鸽子。
4、师:放乌鸦结果怎样?又放鸽子结果又怎样呢?当时人们看到鸽子飞回来了人们怎样起来?(1)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欢呼的句子。
(2)在此基础上,师生共读地球又恢复生机的语段。
对《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一文的质疑
龚立新
(无锡机 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江苏 无锡 摘 要: 《 是瓶 中魔鬼 , 还是诺 亚方舟》 文 , 论 一 在 证核 电站安全 时所用论据在 现在 看 来存在很 大漏洞 , 即 核 电站 出事故后 并非就像 文 中所说 的影响会很 小。 尔 切 诺 贝利核 泄漏事故发生至今 已经20年 , 所造成的可怕 但 后果仍然难以消除。 是瓶 中魔鬼, 《 还是诺亚方舟》 一文已 经不适合作为驳论文的典范文章编入教材 ,否则将给读 者以重大误导 , 不利于学生养成科 学严谨的论证 态度。 关键词 :《 语文》 教材 《 语文》 教参 论据 核 电站 泄 漏事 故 科 学严谨 《 文》 五年制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所选必读课 文 语 ( 《 是瓶 中魔 鬼 , 是 诺 亚 方 舟 》 还 一文 , 编 人 驳 论 文 单 被 元 。对此 文 的教学要求 是 : 了解驳论 与立论 相结合 的特 点, 重点学 习本文反驳论据和论点 的反驳方法 。 课 文在 “ 如何 评价安全 ” 这一 部分 里 , 主要 是通 过 驳论 据 来 反驳 核 能 不安全 的论 点 。为 了反驳 对 方 的论 据, 作者列举 了核 电站多道屏 障 、 纵深设 防的种种严密 措施 ,证明即便出了事故 ,放射性物质也很难泄露出 来。作者还举了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这个例子 , 证明 即使 发 生 大 事故 ,周 围居 民受 到 的辐射 影 响 也 是微 不 足道的。《 语文教学参考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 ( 材 )认 为 “ 这就 科 学而 又 十分 严 密地论 证 了核 电站 安 全 度高 的道理 , 有力地驳斥 了核 电站不安全 的观点 。” 川 一、 课文的反驳用论据存在 明显漏洞 , 全世界核 电
幼儿园收藏瓶中船教案
幼儿园收藏瓶中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瓶中船”的概念;2.掌握基本收藏瓶中船的方法;3.学会简单的制作瓶中船的步骤;4.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观察力,提高幼儿的小手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幼儿手工制作材料:牛奶盒、彩纸、剪刀、胶水等。
2.班级整理好的瓶子以及备用物品。
3.相关课件及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瓶中船的概念介绍(10分钟)教师画面和图片资料共同介绍“瓶中船”的概念并与幼儿进行互动问答。
2.基本收藏瓶中船的方法(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幼儿一起了解常见瓶中船的收藏方法,简单介绍其中的历史文化、特点等,让幼儿对瓶中船更加的感兴趣。
3.动手制作瓶中船(6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或实体演示,让幼儿了解瓶中船的基本结构,让幼儿明白如何制作简单的瓶中船。
(2)教师指导幼儿将牛奶盒通过剪、裁、折等方式制作成适合装小瓶子的小船。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剪切、粘贴彩纸、胶水的配合等基本的制作过程。
(4)师生共同讨论瓶中船的制作方法、装饰方式等,并进行相关的最后的修改和收藏。
4.课程总结(10分钟)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瓶中船进行分享,让大家更好的欣赏到各自的作品,并分享课程收获、感受。
四、教学目标评估1.孩子们学习瓶中船的基础知识,了解“瓶中船”背后的文化历史。
2.孩子们能够制作瓶中船,了解小船制作的基本步骤,小组内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协助完成制作任务。
3.孩子们通过制作完成的瓶中船,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是如何完成的,并对其中的细节和配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享。
4.幼儿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耐心、观察力,及小手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家园联系将孩子的作品拍照发送至家长们参加班级微信公益活动中,通过分享,来与家长们共享教学成果,增加家长们的参与感。
六、课程延伸1.请家长与孩子在家把家庭垃圾隐藏的小玩具、纸盒、日用小物等进行收集,和孩子们一起试着制作出瓶中船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渔夫的故事
32课渔夫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此时渔夫怎样?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夫的故事吧!(板题)齐读课题明确阅读要求。
1.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
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自学生字词、多音字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撒网塞sāi塞车sǎ撒种sài塞北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1.自读课文,说说每段小标题(给一定时间读书。
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段(1-4自然段)渔夫捞到黄铜胆瓶。
第二段(5-15自然段)要杀渔夫。
第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入瓶。
2.学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学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
(板书。
)揭示中心思想1.出示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
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
""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
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
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
【最新冀教版科学教案】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1小瓶子大学问》word教案 (2)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一课小瓶子大学问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平衡,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
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平衡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1)认识生态平衡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
阅读教材P53资料。
讨论: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
31 诺亚方舟_教案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会认“暴、瀑”等 11 个生字,会写“舟、充”等 8 个字及重点词语。 2. 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学习运用打比方写句子。 2. 会讲《诺亚方舟》的故事。
课前准备:
1. 生字、词卡片。 2. 课件 读句子“暴雨像瀑布似的从天下倾泻下 生 犹 如 亲 历 了 一 场 特 大 洪
来。”(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一)
灾,为后面有感情朗读句子
(1)点名读句子,师生评价。
奠定了情感基础。
2
语文(S)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31 诺亚方舟
(2)理解“倾泻”。 (3)指导停顿:“暴雨/像瀑布似的/从天下 倾泻下来。”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学习运用打比方写句子。(展示课件第 六屏步骤二、步骤三) (6)填写句子。(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四) 2. 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其它句子。 (1)点名读句子,说明读时的想法。 (2)师生评价。 (3)学习多音字“没”。 3.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小结 正因为有这样一场特大洪灾,诺亚就建造了 一条巨大的方方正正的船。下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这条船有什么作用。
论,并在文中相关地方画上波浪线。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3
语文(S)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31 诺亚方舟
(三)交流问题一:这条船为什么叫方舟? 和思考”。 船上有什么?
1. 读相关句子。 2. 复习“又大又粗、方方正正”两类格式的 词语。 3. 学习多音字“漂”。 (四)交流问题二:诺亚放了几次鸽子?结 果怎样?说明什么? 1. 自由读第 3、4、5 自然段。 2. 理解“一望无际”。 3. 引导交流。 诺亚放了两次鸽子。第一次鸽子没有飞回来, 说明水还没有退;第二次鸽子带回了一根橄榄枝, 说明水退了,危险解除了。 (五)观看插图,指导感情朗读。(展示课件 第三屏)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一)齐读最后一段。 (二)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四、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一)观看电影《诺亚方舟》片段。(展示课 件第八屏)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课后练习,指导写字 (一)学生自主观察要书写的汉字,注意每 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位置。 (二)重点指导“舟”字的写法及笔顺。 (三)学生描红,临写。 (四)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评价。
中专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中专语文》教学大纲(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用)适用对象:三年制中专学时:252学时课程性质:基础公共课执笔人:审核人:说明部分一、前言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式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创中职语文的新局面,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语文的教学经验,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我国语文教材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类语文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中职的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编写了这套新的中职语文课本,供三、四年制的中等职业学校使用。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中专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基本要求(一)阅读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
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案
高中语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敬畏之心,认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的主要内容及其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作者对科学技术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如何从课文内容联系到现实生活,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联系现实: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科学技术。
6. 写作训练: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案
高中语文《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核心思想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对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有更直观的认识。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认识到科技的双面性。
(2)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2.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等。
3. 重点词汇解析: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以文章中的比喻、象征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文章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2)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辨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课堂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以文章中的比喻、象征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玻璃瓶的魔力——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玻璃瓶的魔力——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玻璃瓶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玻璃瓶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导热性等。
2. 实验活动:玻璃瓶中的魔法世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玻璃瓶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科学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玻璃瓶、水、彩纸、颜料、吸管等。
2. 环境:安静、整洁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玻璃瓶的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探索: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玻璃瓶的特性。
3. 实验:进行“玻璃瓶中的魔法世界”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
4.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玻璃瓶的特性以及实验的原理。
6. 拓展:让幼儿思考玻璃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玻璃瓶的透明特性。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玻璃瓶的透明特性。
2. 实验活动:玻璃瓶中的彩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玻璃瓶的透明特性。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玻璃瓶、水、颜料、吸管等。
2. 环境:安静、整洁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玻璃瓶的透明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探索: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玻璃瓶的透明特性。
3. 实验:进行“玻璃瓶中的彩虹”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
4.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玻璃瓶的透明特性以及实验的原理。
6. 拓展:让幼儿思考玻璃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玻璃瓶的特性。
关注现实生活培养辩证思维——《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教学案例
关注现实生活培养辩证思维——《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教学案例
李克俭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07(025)023
【摘要】@@ 1 教学背景rn2007年6月,笔者所任教的2006级4个中药班学生,开始学习第三单元第12课《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施肇基主编高职《语文》教材第二册,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篇课文采用了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核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安全、最环保
的能源.教材中的"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本文的训练目标是:(1)学习直接反驳对方论点
的方法;(2)学习反驳对方论据的方法.即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摆出批驳的靶子,用什么方法进行批驳的.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李克俭
【作者单位】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对《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一文的质疑 [J], 龚立新
2.关注新旧课标变化落实地理辩证思维的培养 [J], 黄冕;
3.在数学中运用辩证思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J], 邱春兴
4.关注新旧课标变化落实地理辩证思维的培养 [J], 黄冕
5.关注现实生活培养节水意识 [J], 贺慧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
吕叔湘的语言和文字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教学设想]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课文]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
语言的演变[作者及课文简介]本文作者为吕叔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
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
【推荐】冀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1小瓶子大学问》教案_(2)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一课小瓶子大学问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平衡,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的危害。
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
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平衡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
今天我们就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1)认识生态平衡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
阅读教材P53资料。
讨论: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采用驳与立相结合的方式,以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驳斥了谬论,充分论证了核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最安全
在、在环保方面具有优越性的能源这一观点。
课文开笔摆出两种对立
的观点,既点题又扣题,接着用三个小标题醒目地提出了反映同一性
质的三个问题,并予以驳斥,最后得出结论。
文章论证严密,反驳
有力,语言准确,说服力强。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课文,对课文驳论的方法应会有点难度,老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
特别是运用事实进行对比,反驳论据和反驳论点的批驳方式,
应该作为难点分析。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特点,学习本文的批驳方式。
2.了解并认识核电站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的论证方式,以及运用事实进行对比,反
驳论据和反驳论点的批驳方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核电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正在开发利用的一种较理想的能源,被赞誉为诺亚方舟。
然而,西方国家却出现一股强大的反核电站舆论,把它看作是瓶中魔鬼。
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核电站?为此,我们今天学习《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二、解题
“瓶中魔鬼”源出于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诺亚方舟”是《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西方文学中常以方舟作为避难所的象征。
文章标题包含两个意义上完全对立的两个故事:瓶中魔鬼、诺亚方舟,用这两个故事来喻指两个对立的观点,这样,既显示了批驳的靶子,又暗含了作者的观点。
这篇论文以大量的事实和专家的言论为依据,经过科学分析,有力地驳斥了谬论,充分地证明核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最安全,在环保方面具有优越性地能源这一中心论点。
三、学生复述故事:瓶中魔鬼、诺亚方舟(理解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列出本文的议论结构提纲.(学生讨论后老师解答)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酝酿()铀()陨()
氡()氚()钍()
(二)解释下列词语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在某一个时期较新潮。
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
迄今:到现在。
诙谐: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明确:
引论部分(1‐2):交代背景,分别说明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本论部分:列三个小标题,它从核电站的设计与结构、安全防范措施、生产中排放放射性物质的影响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分别批驳了两个错误观点。
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安全”这个关键问题来分析,条理清晰,内部联系紧密。
五、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一、驳论和立论相结合,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此,分析如下。
1、提问:引论部分提出的两种对立观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一种是“反对核电站”,“视它如洪水猛兽”,甚至把它喻为“从瓶里放出来的魔鬼”;另一种观点是赞誉核电站为“综合了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创举”把人类从“能源危机”的劫难中解救出来的“诺亚方舟”。
2、提问:“是似而非的罪名”一节里,作者摆出的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论点是:核电站是“受控的原子弹”
对方的论据是:核电站和原子弹使用的核燃料相同,利用的原理相同,释放裂变能的本质相同。
3、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明确:作者针对对方论据列举出三大差别:核燃料的浓度不同,二者内部差别很大,二者外壳强度差别很大。
这是用事实进行反驳。
之后,作者又用了两个自然段就此进行综合分析:由于原子弹核燃料的三“高”,裂变反应时间极短,外壳坚固,不能在很短时间内破裂解体,因而核弹能产生极大的爆炸力。
而核电站正与之相反。
这是用事实讲道理,至此,经过对比论证,三大差别驳倒了对方的论据,论点也就失去了依据。
4、提问:“如何评价安全”一节里,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论点是:核电站不安全(暗含文中)
对方的论据是:放射性物质会泄露出来,危害居民。
5、提问:作者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明确:作者列举了核电站多道屏障,纵深设防的严密措施,以及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
这就十分严密地论证了核电站安全度高的科学道理,驳斥了对方观点。
然后,又以其它生产活动与工业设施出事故的死亡几率跟可能死于核电站事故的几率作对比,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总之,这一节由于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有效的反驳了对方论据。
6、提问:“是肮脏的能源吗”一节里,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论点是:核电是“肮脏的能源”。
对方的论据是:核电站要排放放射性物质,会污染环境。
7、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作者先通过定量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核电站造成的放射性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然后,作者采用归谬法帮助论证,使论证手段更充分。
之后,作者直接反驳论据,把核电站排放放射性污染与煤电站排放放射性污染进行对比。
文章最后引科学家对核电的评价,使读者对核电的优越性确立起崭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三、完成练习册练习。
四、布置作业:一、抄写练习册题目1、2、3、4。
二、完成书本第100页作文(一)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