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版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超清解析全国通用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超清解析全国通用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超清解析(全国通用)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试大纲为国家颁布的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其中334为全国通用,重视实践和综合能力的考察,440为高校根据自己的学校的特色编写,往往注重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考察。

然而,334的大纲由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以及提供的参考书目的不完整,所以一份完整的334考试大纲解析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以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334专业综合能力为例。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334的大纲参考书目为《传播学通论》,《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媒体的自律与他律》。

然而研究发现,334大纲除了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再通论中找到之外,其余的知识点都无法在参考书中找到。

所以一份分完整的334考试大纲解析是多么的迫切和珍贵。

所以,为了方便参加全国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学弟学妹们,行之记者根据自己亲身的考研的经验,以及求教学长学姐们,整理编写完成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现附上小部分截图展示:
资料很厚,A4纸,满满的400
凡是订购资料的学弟学妹们,即可赠送新闻传播专题知识点串讲。

(核心考点,十分重要!!!)
PS:订购行之记者全套资料,享受超值优惠和政治、英语、专业课电子资料,并在通过初试后进行复试指导。

愿考研的你们岁月静好,心想事成!。

新闻考试大纲

新闻考试大纲

新闻考试大纲一、新闻学基础理论1. 新闻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新闻的功能与作用3.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4.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5.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二、新闻传播媒介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2.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运作方式3. 媒体融合与发展趋势4. 媒体所有权与经营模式5.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三、新闻采编实务1. 新闻采编的基本流程2.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3.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与技巧4. 新闻编辑的职责与工作流程5. 视觉新闻的制作与传播四、新闻报道类型1. 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等报道形式2. 新闻报道的体裁与风格3. 专题报道与系列报道的特点4. 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5. 多媒体与跨媒体新闻报道五、新闻法规与政策1. 新闻自由与新闻管制2. 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3. 著作权法与新闻传播4. 广告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5. 国际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六、新闻传播技术1.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 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3. 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4. 大数据与新闻传播5. 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未来七、新闻传播效果1. 新闻传播效果的理论基础2. 新闻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3. 新闻传播与社会影响4. 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5. 新闻传播与公共舆论的形成八、新闻传播研究方法1. 新闻传播研究的类型与特点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3. 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4. 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5. 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九、新闻传播伦理问题1.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问题2.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问题3.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歧视问题4. 新闻报道中的商业利益冲突5. 新闻伦理的国际视角十、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1. 新闻传播与社会进步2. 新闻传播与民主发展3. 新闻传播与公共利益4. 新闻传播与文化多样性5. 新闻传播与社会责任的实践十一、新闻传播的国际视角1. 国际新闻传播的特点与趋势2. 全球化与新闻传播3. 跨文化交流与新闻传播4.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权力与话语5.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责任十二、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1. 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趋势2. 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3. 新闻传播技术的未来展望4. 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的演变5. 新闻传播与社会变革本考试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实务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

2024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实务论述题复习资料

2024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实务论述题复习资料

2024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简答题复习资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十分关心,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新闻舆论工作者,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维护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考,就如何保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进行简要论述。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新闻记者所享有的权利。

当前我国关于新闻记者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其特点是禁止性规范多于授权性规范,可见国家对于新闻媒体的法律监督极为重视,当然这也对应解决了媒体产业化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权利与义务应是对等存在的,而对于合法权益的明文规定与义务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新闻记者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侵害记者合法权益的现实问题。

记者所享有的诸如采访权等合法权利只是对于宪法的引申得出的结论,在当前越发复杂和多样化的媒体事件面前,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应备受重视。

把记者所享有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条文明确地规定出来,不仅能够使记者在遭受侵害时有法可依,也有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其次,加大对侵犯记者合法权益的处罚力度。

现行法律法规对侵害记者合法权益的惩治力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应当依据侵害记者合法权益的程度以及意图制定详细的法律规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侵害记者的采访权、人身自由权和公众的知情权的案件,也可以降低舆论阻碍和故意伤害的意图。

(2)重新定位记者的社会身份,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首先,应该就记者的社会身份重新进行定位。

随着媒体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闻媒体自身商业化的属性越发明显,而记者拥有的社会舆论监督权利,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导致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不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我国,由于新闻媒体的特殊属性以及现行法律关于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保障还不够完善,使得一些人无视新闻记者的合法权利。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2019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第一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一、传播概念的演变二、传播的定义第二节传播的基本分类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传播四、大众传播第二章传播者分析第一节大众传播者一、大众传播者的出现二、大众传播者的特点三、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四、大众传播者的权利第二节大众传播者与“把关人”理论第三章受众分析第一节受众的分类及其特点一、分类二、特点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受众对讯息的选择行为一、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二、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四章信息与符号第一节对信息的基本认识一、定义二、信息与符号三、信息与讯息第二节信息的分类与特征一、信息的分类二、信息的特征第三节符号——内容的载体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意义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符号的分类第四节语言符号一、语言符号的特点二、语言符号与文字符号三、语言符号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节非语言符号一、物体非语言符号二、体态非语言符号三、伴随非语言符号四、时空非语言符号第五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二节网络与新媒体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第六章媒介理论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第七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二、媒介产业三、媒介组织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八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第九章传播效果分析第一节传播效果的概念一、传播效果的定义二、传播效果的分类第二节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估一、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有限效果论三、适度效果论四、强大效果论五、关于效果评估的评论第三节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一、宣传的七种手法二、霍夫兰的说服策略三、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四、赖平格尔的劝服设计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一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二、媒介伦理的失范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二、媒介与权利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新闻实务》初试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具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业务实践。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公共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具体要求。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具体新闻业务实践的能力。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国际新闻学包括三大板块内容: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业务。

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

国际新闻业务考察国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新闻传播的系统理论知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特色;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前沿动态、理念、趋向;注重实际业务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公共部分(80分)(一)新闻采访1.新闻采访(1)新闻采访定义(2)新闻采访的特点(3)新闻采访的要求2.新闻采访的选题(1)新闻线索(2)确立选题的标准(3)选题的方法. 3.新闻采访的准备(1)采访准备(2)采访提纲(3)现场介入方式4.新闻采访方法(1)访问的原则与技巧(2)现场观察的方法(3)提问的方法(二)新闻写作1.新闻文本的特点(1)真实准确(2)简洁明晰(3)具体生动(4)用事实说话2.消息写作(1)消息定义及写作特点(2)报道角度(3)背景材料(4)消息的导语(5)消息的主体(6)消息常用结构(7)消息的常见分类3.通讯写作(1)通讯定义及分类(2)深度报道定义(3)通讯的主题(4)通讯的选材(5)通讯的结构要求(6)通讯的常用结构(7)人物通讯(8)事件通讯. (9)社会现象通讯(10)解释性报道(11)调查性报道(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2.新闻稿件的选择3.新闻稿的修改4.新闻标题5.新闻稿的配置6.版面编辑7.图片编辑8.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界说(2)新闻评论的特点2.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导向功能(4)监督功能3.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1)政论主导时期(2)新闻评论形成(3)语体化进程(4)个性化时期4.新闻评论的要素(1)论点及其要求(2)论据及其运用(3)论证的逻辑与方法5.新闻评论的选题(1)新闻评论的评论价值(2)新闻评论的选题原则6.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1)按规格分类(2)按媒体分类(3)按内容性质分类7.不同类型的评论写作(1)立论性评论(2)驳论性评论(3)释论性评论※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一)广播电视新闻1.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1)广播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2)电视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2.广播电视消息写作的结构要求(1)结构线索的特点(2)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写作(1)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2)广播新闻专题表达手段(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要求4.广播电视现场报道(1)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定义(2)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要求(3)现场直播5.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1)连续报道(2)连续报道的采写要求(3)系列报道(4)系列报道的采写要求(二)广播电视评论1.广播评论(1)广播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音响评论(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2.电视评论(1)电视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图像评论(2)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三)广播电视节目1.广播节目2.电视节目3.广播电视节目系统4.节目设置5.新闻节目6.新闻性专题节目7.新闻性杂志节目※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一)国际新闻理论1.新闻理论2.国际新闻的定义3.国际新闻的发展形态4.国际新闻的特征5.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6.国际新闻相关理论霸权理论、软实力理论、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自由流动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霸权、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中心主义、东方学等。

湖北文理学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新版)

湖北文理学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新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代码334)》(以下简称《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新闻采编
对考生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新闻采访能力、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新闻稿件的组织和编辑等能力进行考查,突出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考核,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与业务综合能力。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
对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的要素等核心知识内容,以及不同媒介中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技巧与能力进行考查,突出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的考核。

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具备开阔的视野、专业的新闻思维、辩证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社会热点,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1。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大纲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大纲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新闻知识和理论:了解新闻行业的历史、原理和发展趋势,掌握新闻采访、撰稿、编辑等基本理论和技巧。

2. 新闻伦理和法规:熟悉新闻行业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新闻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责任。

3. 新闻采访技巧: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包括采访对象筛选、采访提问、采访记录和信息整理等。

4. 新闻撰稿和编辑:具备新闻报道、新闻特写、评论等多种形式的撰稿和编辑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文风掌握。

5. 多媒体新闻报道:了解并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6. 新闻事务管理:具备新闻事务管理的能力,包括新闻线索收集、报道计划制定、新闻编排和综合运用等。

7. 媒体法律法规:熟悉媒体行业的法律法规,包括新闻出版管理条例、版权法、知识产权法等。

8. 新闻传播学: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评估和传播研究等。

9. 现代媒体研究:了解媒体与社会、文化、经济的关系,掌握媒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0. 新闻市场分析:了解新闻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新
闻市场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11. 大众传媒管理:了解大众传媒的组织、运营和管理,包括
媒体融合、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等。

12. 组织与协调能力:具备新闻报道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包括
新闻项目管理、人员资源调配和时间安排等。

以上是一般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具体科目和考试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考试机构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2019年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试真题+参考答案-15页文档资料

2019年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试真题+参考答案-15页文档资料

2019 年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 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1. 一般性选题应该列入年度选题计划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

A. 备案B. 论证C. 抽查D. 修改2. 集体论证中没有通过的选题,除了废弃外,一般会()。

A. 存放一段时间后再次申报B. 转由其他编辑室再次申报C. 修改名称后再次申报D. 由选题设计者解决论证中提出的问题后再次申报3. 关于图书辅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书辅文是与图书主体部分的文字相对应的图片、表格、附录等B. 图书辅文不包括目录C. 并非每种图书都有辅文D. 图书辅文有强化图书功能的作用4. 关于图书出版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出版单位在组稿时就必须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B. 合同内容应包括重印、再版的条件与报酬C. 合同可由责任编辑起草,由出版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员签署D. 如果合同文本不止一页,应在每页的边缘加盖骑缝章5. 关于三审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初审要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重点核实相关专业知识B. 一般稿件,复审可以抽查部分内容;重点稿件,复审要通读C. 复审应由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承担D. 终审主要审查稿件的框架和结构6. 编辑加工整理中的“规范统一”,并不要求()。

A. 表题统一设于表格上方B. 外文字母统一使用大写形式或统一使用小写形式C. 相关的数据前后一致D. 横排文字中物理量的量值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7. 关于期刊市场定位途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应通过调查确定市场定位B. 可通过试刊校正市场定位C. 可通过促销宣传和刊登广告来确立市场定位D. 可通过改刊调整市场定位8. 从下列期刊刊名可以看出,主要从读者的自然条件来进行读者定位的是()。

A. 《当代党员》B. 《辽宁青年》C.《软件工程师》D.《中国国家地理》9. 期刊编辑工作的总体特点不包括()。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1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掌握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领域人才。

本考试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考生如获得新闻传播方面的全国、省、行业奖励,可适当加分。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侧重考察考生新闻传播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题型以简答、材料分析、写作为主。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侧重考察基础知识,以新闻与传播史论基础知识为主,兼顾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

题型以选择、简答、论述题为主。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测试中新闻与传播史论基础知识部分参照《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相关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考察常识性基础,不指定范围。

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务简答题复习资料

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务简答题复习资料

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务简答题复习资料1、请简述新闻发现的过程及其关键节点。

新闻发现的过程包括接触事实信息、获取新闻线索、了解事实真相、策划报道方案、创作报道文本等环节。

新闻发现的关键节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积累新闻素养,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建立“前发现”状态。

(2)灵感阶段。

通常是在寻找新闻事实与意义交汇点的过程中产生的。

(3)印证阶段。

确定采访选题之后,记者通常会在采访中尽快对假设的事实真相进行印证。

2、采访策划是选题确定后要实施的首要环节,请简述在采访策划中,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独家性。

一是事实独家,即选择独家的事实进行报道;二是视角独家,即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提供与众不同的方向或解读;三是报道时机独家,即把握报道的独家时机,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发布;四是体裁独家,即采用独特的报道体裁或形式,如深度报道、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五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及时捕捉新闻线索,迅速制定并实施采访策划。

3、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包括社会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请简述社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新闻采写源于社会生活。

新闻采写是一种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并将其整理、撰写为新闻报道的过程。

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

新闻报道需要反映社会事件、现象和问题。

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社会观察、采访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2)新闻采写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晓欲。

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是以受众或用户为中心的,新闻采写的目的在于向公众传递消息、提供观点,以促进社会交流和沟通。

(3)新闻采写的过程具有社会性。

新闻采写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新闻报道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角逐和反映。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应当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

4、如何理解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是指新闻采写活动是需要依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完成的社会交往活动。

新闻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新闻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新闻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检验考生对新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类型、新闻报道的要素以及新闻传播的原则等方面知识。

考试范围
1.新闻的概念与定义
–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
–掌握新闻的特征和功能
2.新闻的类型
–熟悉新闻的分类
–掌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样式
3.新闻报道的要素
–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
–掌握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等要素的作用和要求
4.新闻传播的原则
–熟悉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掌握新闻传播的技巧和策略
考试形式
1.单选题
2.多选题
3.判断题
4.填空题
5.简答题
考试要求
1.答题规范
–答案需简练明了
–字迹工整,不得涂改
–选项填涂要清晰
2.时间限制
–全部试题答题时间不超过120分钟
–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3.教材准备
–本考试主要根据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编写
–考生答题参考应以教材内容为准
4.作弊处理
–考试中不得有作弊行为
–一经发现,属实则取消考试资格
参考资料
1.《新闻学概论》
2.《新闻写作与编辑》
3.《传播学导论》
结语
本考试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提高新闻传播能力。

希望广大考生认真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全国新闻记者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新闻记者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新闻记者资格考试是全国统一组织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证》,方可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

一、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基础知识、新闻业务能力、综合知识。

1.新闻基础知识包括:新闻理论、新闻政策、新闻史、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等。

2.新闻业务能力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

3.综合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等。

二、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3 个小时。

考试分值为 150 分,合格分数线为 90 分。

三、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 10 月中旬。

考试地点一般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会城市。

四、报名条件1.遵守宪法、法律、广播电视管理规章;2.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获得国家认可的高等院校同等学历;3.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从事新闻采访、编辑、播音、主持、摄影摄像等工作满 1 年;4.身体健康。

五、报名方式报名方式为网上报名,网址为中国记者网。

报名时间一般为考试前 4 个月。

报名时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或同等学历证明、所在单位出具的从事新闻工作年限证明等材料。

六、成绩公布和证书发放考试成绩一般在考试后 45 个工作日公布。

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在考试后 4 个月左右领取证书。

七、注意事项1.考生应按照报名要求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2.考生应遵守考试纪律,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不得请他人替考。

3.考生在报名和考试期间,应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及时获取考试相关信息。

总之,全国新闻记者资格考试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要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记者证》,从而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基础知识、新闻业务能力、综合知识等,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3 个小时,分值为 150 分,合格分数线为 90 分。

考生需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获得国家认可的高等院校同等学历,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从事新闻采访、编辑、播音、主持、摄影摄像等工作满 1 年,身体健康。

2023年中级出版考试大纲

2023年中级出版考试大纲

2023年中级出版考试大纲
2023年中级出版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科目与考试形式
考试科目为《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出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要求考生掌握出版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出版工作的实际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出版发展史、出版物分类、出版物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2. 编辑工作实务:包括选题策划、稿件组织与审核、编辑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3. 校对工作实务:包括校对符号的使用、校对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4. 市场营销与发行:包括出版物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发行渠道等方面的知识。

5. 版权与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以上内容,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与分值分配
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其中,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概念和规定的理解,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某一问题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能力,案例分析题则主要考察考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具体分值分配如下:
1. 单项选择题(20分)
2. 多项选择题(20分)
3. 判断题(15分)
4. 简答题(20分)
5. 论述题(15分)
6. 案例分析题(10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或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网查阅更准确的信息。

考研《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考研《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财经大学2023年《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适用专业: 055200新闻与传播一、考核目标主要考察考生对新闻理论、新闻传播的基本过程和要求,中外新闻史、广电史的重要史实,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要求考生应具备报纸、网络等文字图片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与处理的基本能力和电视节目策划、编导、摄录像、编辑制作等基本能力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尤其侧重考察考生对国内外新闻和传播实务的认识、判断、分析、辨别和解读能力。

二、考试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一)新闻传播的起源与理论1.新闻传播起源2.新闻的定义和特征3.中西新闻理论(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与传播者1.新闻的价值、真实2.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平衡要求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4.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三)新闻媒介的演进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及发展1.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2.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与功能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党性原则4.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四)新闻传播效果与调控1.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2.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法3.新闻传播自由与调控4.新闻传播调控的法治化和制度化(五)中外新闻传播史1.中国新闻传播史重要史实2.外国新闻传播史重要史实(六)新闻采访与写作1. 新闻采访的诠释、特点及活动方式2.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作用、分类及流程3.新闻采访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活动流程与内容4.新闻的主题、结构与选料5.新闻的导语、背景及结尾6.新闻体裁与写作特点(七)新闻编辑与评论1.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属性与特点2. 新闻的梳理、修改与标题制作3. .编排设计的原则、方式及程序4.新闻评论的诠释、特点与分类5.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与论证6.新闻评论的谋篇、文采与大忌(八)广播电视发展史与社会影响1.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标志性事件与社会影响2.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标志性事件与社会影响3.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4.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5. 新技术与广播电视的发展(九)广播电视基础常识1.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符号2. 视听语言的要素与表达特点3. 后期剪辑的基本原理(十)广播电视经典理论1. 广播电视受众理论2. 广播电视效果理论3. 广播电视与文化研究4. 广播电视与大众社会(十一)广播电视业务1.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2.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与评论3.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策划与创新(十二)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理论1. 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和平台样式2.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受众权力3. 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4. 新媒体的规范管理5. 新媒体竞争态势及产业化发展趋势6. 媒体融合技术与理论(十三)新媒体传播实务1.网络新闻的制作、加工与发布2.网络传播的形态与过程要素3.融合媒体中的新闻创新说明:考题类型主要为简答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重点考察考生对各种媒介形态中的新闻生产的技术要求及新闻传播规律的认知,对具体新闻报道案例能够进行分析、辨别、解读和论述。

答案版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答案版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前言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新闻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

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

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新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新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

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一○年一月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出现起因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掌握工具的程度还很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往往群居在一起,进行狩猎、采集、捕鱼等生产活动。

随着互相协作机会的增多,人们之间交流的需要,于是他们便由手势语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再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最后作为人类标志的语言形成了。

语言的形成为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媒介。

这以后,人类逐渐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事实概括成语言信息传递给对方,受者也能经过语言载体而获得新闻信息,新闻口头传播的条件已经形成。

复旦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820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复旦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820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复旦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820新闻实务考试大纲
3、数字营销和商业模式:二次销售、付费墙、内容付费、原生广告、“防火墙”、创业型新闻等等。

(二)新闻采访部分
新闻采访的定义、特点、类型、要求
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
新闻选题
采访的过程、原则与技巧
新闻采写伦理与法规
记者的特质和素养
(三)新闻写作部分
新闻的基本要求:真实、准确、简洁、中立、客观等。

新闻的基本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正文、结尾、5W1H、背景、消息源等
消息的定义、特点、结构、分类
通讯定义、特点、类型、主题、选材、结构
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各类特稿等)(四)新闻编辑部分
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新闻稿件的选择和修改
新闻标题制作。

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以下是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
一、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2. 坚持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原则;
3. 处理信息时注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1. 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
2. 忠实地履行记者的责任,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3. 尊重新闻事实、尊重被报道对象的权益;
4. 提高职业素养,不做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新闻报道理论与实践:
1.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 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3. 新闻报道的其它技巧,如写作技巧、摄影技巧等。

四、新闻现场报道:
1. 报道对象的采访与报道方法;
2. 新闻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3. 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五、新闻写作与编辑:
1. 新闻写作的要求和规范;
2. 文章结构与行文技巧;
3. 信息处理与编辑。

六、新媒体与数字新闻技术:
1. 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2. 数字新闻技术的应用;
3. 社交媒体的管理与运营。

七、新闻伦理与法律:
1. 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和界限;
2. 新闻伦理与法律的基本原则;
3. 新闻伦理与法律的应用。

这些是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内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要求、采访与报道技巧、新闻写作与编辑、新媒体与数字新闻技术以及新闻伦理与法律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其能够胜任新闻报道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前言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新闻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

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

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新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新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

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新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一○年一月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一)新闻传播的起源1.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出现起因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掌握工具的程度还很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往往群居在一起,进行狩猎、采集、捕鱼等生产活动。

随着互相协作机会的增多,人们之间交流的需要,于是他们便由手势语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再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最后作为人类标志的语言形成了。

语言的形成为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媒介。

这以后,人类逐渐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事实概括成语言信息传递给对方,受者也能经过语言载体而获得新闻信息,新闻口头传播的条件已经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又经历了文字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的一系列发展。

1、了解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活动:人们之间交流新情况,新信息的社会活动(1)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人类为什么需要新闻传播活动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活动的必然结果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3)新闻传播活动的渠道人们如何进行新闻传播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3,群体传播2、新闻传播的本源(1)掌握事实──新闻传播的惟一本源(2)了解用事实说话——新闻的原则用事实说话:即指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

它用事实来表达意见,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3)掌握坚持新闻传播起源和本源问题上的唯物史观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问中明确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观点呢?这是因为客体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事实是不以报道者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又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

二是有什么样的事实些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实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三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成现实的猜想和设想不是新闻。

3、了解新闻的定义(1)新闻的种种界定(报道说、事实说、信息说)(一)报道说(也称“活动说”)将新闻视作一种报道或传播的活动。

属于传者本位型。

“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约斯特(美)“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王中这种观点有它存在的正确性。

首先,它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其次,后面的两种观点突出了“新近发生(变动)”这一新闻的主要特性;还有,也指出了新闻不同于其他的机密性文件。

但是它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没有很全面的概括新闻的所有特性。

首先,这种对事实的报道显得有点泛化而且它忽视了受众的地位,这种定义只注重了事实的时新性,忽略了受众是否未知,即知新性;注重对新近事实的及时报道,忽略了事实是否重要,受众是否需要知道。

其次,新闻并不等于报道,新闻是客观的,而报道则带有人的主观意识和倾向。

故,这种观点不能很好的阐释究竟什么是新闻。

(二)事实说将新闻看作是一种事实。

属于受者本位型。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徐宝璜新闻就是最多数人所注意而感兴趣的最新事实。

”黄天鹏“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事实。

”范长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

”白来耶(美)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报道说的不足,它突出了新闻对受众所具有的需知性,强调了新闻对受众的未知性即知新性,指出新闻不是一般的事实,而是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

但是它却忽略了传者的地位。

我们研究和定义新闻,是本源于事实又经由传播者获取并报道出去的新闻;没有传播者的报道,新闻事实是传不到广大受众那里去的。

所以,“新闻不等于报道,但新闻必经报道,报道是新闻成为新闻的条件。

(三)信息说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即信息本位型。

“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宁树藩“新闻是新近传播的受众欲知未知变动的事实信息。

”徐培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为受众关注的信息。

”李卓钧这种观点体现了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是对人们不确定性的消除,具有可提取性,新鲜性,中介性及共享性和不灭性。

信息是事物本身存在和特征的显现和表征。

从新闻的起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了解外界变动的情况。

所谓外界变动的情况就是我们所讲的信息。

人类早期的这种信息传播活动称为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而传播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就成为最早的新闻。

这样看来,新闻是一种独特的信息。

这样的观点具有了现代科学的依据。

但是好像又忽视了新闻中传播的作用。

综上所述,报道说和事实说都不够全面,它们要么只注重传者,要么只注重受众;手段说虽然比较独特,但却把新闻看作是一种工具,忽视了新闻的客观性;而只有信息说最为科学和全面,新闻定义一旦落脚在信息上,就意味着新闻天然具有一般信息的共性,如受众的需知和未知等。

而且信息是事物本身存在和特征的显现和表征,也表明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

在信息之前加上新近发生和受众所关注,就表明了新闻是一种独特的信息。

虽然我们知道一个事实信息成为新闻并非因为报道,而且只要一个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且为受众所关注,它就一定会被传播。

但是这种定义对传播的作用还是稍显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定义中强调一下传播的作用我认为更好。

所以我认为最为全面和科学的对新闻定义的诠释是徐培汀老师的“新闻是新近传播的受众欲知未知变动的事实信息。

”(2)熟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尽管新闻定义的说法很多,但在我国新闻界还是有一种说法影响较大,为大家所公认,就是陆定一的说法。

他的定义,简洁明了,揭示了新闻的本质特征:其一,是新近发生的,不是几天前甚至十天半个月以前发生的;其二,是事实,不能虚构,不能编造;其三,必须报道出去,不报道出去,大家不知道,也不叫新闻。

(二)熟悉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过程: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发送新闻信息的过程。

传播过程的4个基本要件:1、传播者;2、传播内容;3、传播媒介;4、传播对象。

在这4个要件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从认识关系来看,受众是认识主体,新闻是认识客体,传播者是新闻内容的认识主体。

受众主体和新闻客体的矛盾,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根本矛盾。

受众主体应有三重含义:⑴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⑵受众具有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⑶受众是新闻价值所依附的实体。

2、从实践关系看,传播者是实践的主体,受众是实践的客体。

3、从价值关系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除了传播者和受众外,还应包括社会。

1、新闻传播的动态观察制约传播者主体地位的因素主管部门或老板的调控,政府、企业主对传播方针的影响传播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穷的传播过程受传者有特定的选取媒介的阅听习惯,同时也影响媒介间的运作、发展和竞争传播活动的双向流动,传播作用的多方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可以互换运作2、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一)事实新闻的本源、起源、根据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只要它为人们所关注,它就会被人们千方百计地报道和传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最终要受到事实的惩罚(二)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的主体、中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的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带有主观评价,不仅是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中介事实求是,如实地反映事实的真相,全面深刻地解释事实本质(三)新闻受传者一次性单项传播的终端,第二行为主体,传播过程终结的决定性环节鉴别选择新闻,评价判断传播者,反馈看法意见,创造双向传播过程既是新闻的受传者,又是舆论的主体,人民的信任是新闻业生存的基础3、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单向传播说法A: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也就是说,传播过程是意义分享的过程,传播目的在于使受众领会和使用传播内容。

然而,传受双方所共享的信息是有限的。

在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的角色是分化和固化了的,信息被定期传向难以捉摸的受众,受众的反映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

这就形成了单性传播。

单向传播说法B:单向传递 A到B的直线传播命令等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源)——信息——受传者(接受源)具体程序:消息观念编码传送接受译码反应行动干扰人与人之间的单向传递特点主要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不限于消息的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传递传播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传播结果为的是改变受传者的行为直线式传递,传播速度快,但准确性较差可能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即人特有的心理障碍,不同人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反应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难以实现真正沟通,可能引起受传者的抗拒心理双向传递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的互换,双方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消息观念编码传送接受译码反应行动干扰反馈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受传者————反馈————传播者特点主要通过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不限于消息的传递,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传递传播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传播结果为的是改变双方的行为增加了反馈程序,因而速度慢,但准确性明显增强心理障碍减少,使得新一轮传播效果得以改进受传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有参与感,有利于建立双方的信任与感情,调动受传者兴趣传播着心理压力大,能增强责任心和提升传播能力二、新闻传播的要求、选择(一)新闻传播的要求1、了解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1)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