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经历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伟大艺术家,其画风独特,融合中西方美术元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徐悲鸿画派”。
而徐悲鸿早年的学画之路则是异常艰苦的。
徐悲鸿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一个画家家庭,家境虽算殷实,但父亲徐锡昌以艺术为业不得已每天劳作辛苦维持生计,家中的生活较为拮据。
徐悲鸿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三岁时就开始涂鸦,不过当时画的都是些稚嫩的涂鸦,距离真正的名画还相去甚远。
后来,徐悲鸿的家境有了一些改善,徐锡昌成为了韶关名人萧纲的画师,他的画艺得到了认可,经常被邀请前往萧纲家中作画。
因此,徐悲鸿也得以在父亲的指导下更加专注于绘画学习。
不料,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徐锡昌因染上了肺病,不得已停止了艺术创作。
家中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徐悲鸿在14岁那年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广州,寻求在民间沾点儿绘画活计以维持生计。
在广州,徐悲鸿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他白天在街头小店里画东西为生,晚上则住在一个小小的破旧房间里。
但即便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他依然热爱绘画,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
有一次,徐悲鸿在街上看到了一幅广告头条上的海报画,认为画得十分好看,于是就带着画稿到了画了那幅画的中外画公司去。
可是,当他把画稿展示给中外画公司的负责人时,后者并没有太大兴趣。
当他意外得知该画公司平日里需要的包装纸上都印有这种海报画时,他并没有被打击到。
相反,他十分高兴地拿出纸笔,立刻将陈旧的海报画再次画了一遍,不断地改进。
当他再次将画稿拿到中外画务公司时,对方的态度立即就发生了变化。
后来,徐悲鸿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画艺天赋和创造力,不少作为雇主的华人和外商开始邀请他为他们的客户画画。
在这样的工作中,徐悲鸿不断吸取经验,提高作画技能。
他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画艺不断地进步。
徐悲鸿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极度困难的快节奏生活中,学习、创造和改进的态度依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徐悲鸿在贫穷和艰苦中,不断地绘画、探究、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巧和思路,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更源于勤奋和努力。
徐悲鸿 简介与生平(新)
徐悲鸿简介与生平(新)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主张内生性发展“传统中国画”,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他与另一位主张内生性“中西融合”理念来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刘海粟,一同被后世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美术运动以来的“现代中国画流派”(简称“现代中国画派”)的奠基人与创始人,团结艺人,弘扬科学与民主,并标志着从“传统中国画”逐步走向“现代中国画”的新美术与新艺术重大进程的开始,并催生了当时期的艺术新派,其“徐刘画派”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也是继承与发展古代“金陵画派“的现代“新金陵画派”最重要的代表性艺术人物之一。
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1912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5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
1916年入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29年移居南京,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为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湾复校)任教。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此后重返南京,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曾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前身)主席。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原名徐义,字东川,号悲鸿,江苏省宜兴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研究、倡导、发展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先驱,他开创了中国新绘画的先河,被誉为“徐霞客和徐悲鸿并称中国近现代两大徐”。
徐悲鸿早年家境贫寒。
他的父亲是县上的一名小官,家中并不富裕。
徐悲鸿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溜进街头巷尾,用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生活,用一支画笔描绘世界。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钱上专门的美术学校,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用功用心,自学绘画技巧,认真观察、临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徐悲鸿小时候家贫,他就读过不少学校,凡能让他学到一点绘图书法的地方,他就毫不犹豫跑去。
五岁那年,他母亲屡屡患病。
他的童年就是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写字入画。
后来,他家里讨了位教员,一个当地和尚,开始了自己的启蒙。
在学习绘画方面,徐悲鸿非常用功。
他不仅刻苦学习西画技法,还不忘向中国传统绘画大师学习,汲取中国画的精髓。
他研究学习了中国古代书画,尤其是研究了《国画话》《画品》等书籍,认真揣摩古人的画作,并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1921年,徐悲鸿考取了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陈师曾等东方名家学习。
在南京早期功夫,徐悲鸿深受黄宾虹画风,在他的教诲下,徐悲鸿开阔了绘画思路,成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时,他已渐渐成为了具有一定名气的画家。
他特别擅长用画笔勾勒人物的形象,他的画作大都以人物画为主。
他的人物画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其作品融入了正西方人物画的油画技法与色彩,色调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地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他先后绘制了《画家岭南写实油画欧洲考察记》等作品,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在绘画技术上,他还进行了自己的创新。
徐悲鸿掀开中国现代艺术绘画的新篇章,他主张“研究中国绘画史”。
徐悲鸿大事记
徐悲鸿大事记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县岖亭桥。
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
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
1901年徐悲鸿6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便想学画,父亲不许。
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1904年徐悲鸿9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随父学画。
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
吴友如是清末最杰出的时事插图画家,他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
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
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5年徐悲鸿10岁,随父乘舟赴保阳。
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8年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文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年由于父亲改病而返回故乡。
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美术教师。
1914年父亲去世。
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寻找半了半读的机会。
但由于找不到了作,他只得返回宜兴。
1915年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
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
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1916年考人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乃勤奋作画;3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
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力等著名学者;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何前理及朋友们画肖像,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井一一讲解。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以其纪实性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而闻名于世。
在他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之前,他的早年经历是非常艰苦的。
徐悲鸿生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渔民,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兴趣和天赋,但是由于家境的困难,他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无法正式学习绘画。
尽管如此,徐悲鸿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画画上,他会到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用他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大自然的美景。
他也在书报上寻找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绘画能力。
徐悲鸿十分勤奋,他常常在担任家务的时候,将家里仅有的一块白纸剪成小方块,在瓦片或墙上糊成画板,用炭或墨水画画。
他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换取了一点点绘画的基本技巧。
绘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徐悲鸿也需要得到一些专业指导和教育。
他时常向懂绘画的人请教和交流。
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村外找那些能够指导他的艺术家,向他们请教绘画技巧和方法。
他不仅向他们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观点。
尽管早年艰苦,徐悲鸿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1919 年,他参加了中国美术会议,被选为中国美术协会的委员,被一些懂行的人誉为“中国画坛新星”。
之后,他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引起了一些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
徐悲鸿没有因为早年的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相反,他越是困难就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他的艰苦早年让他对生活更加珍惜,也让他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力量和意义。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用绘画来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真实,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时代的见证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早年艰苦的学画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去为之奋斗。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
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徐悲鸿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徐悲鸿的故事11、与人打赌2113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5261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4102瞧不起中国,徐1653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
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
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2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徐悲鸿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徐悲鸿的故事(一):徐悲鸿画马杰出的画家徐悲鸿个性爱画马。
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
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
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此刻纸上了。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
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齐,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此刻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之后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徐悲鸿的故事(二):请砍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三):徐悲鸿励志学画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明白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之父,被誉为“东方之子,画坛巨匠”,他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世界美术史产生了影响,今天我们来谈谈他的故事。
徐悲鸿于1895年出生在四川省广汉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小时候他就展示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初中时他在家乡城楼画了一幅《四川省立法》的画作震惊了当地人,成为当地的话题。
然而,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压力,徐悲鸿辍学进入了当时的川军口哨队,开始了一段“田野式”的艰苦生活,但是他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弃艺术,他继续在寂静无人的军营里不断地画画,练习着自己的技艺。
由于在部队中得到了机会,徐悲鸿的才华终于被发现。
官方介绍他进了成都美术专科学校,但徐悲鸿认为那里的教育机会太过单薄,因此他决定放弃专科学校的机会,悄悄离开学校,前往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拜名教师为师。
在这些大城市里,他接触到了舶来画矛健康,例如徐渭、莫言斓和梵高等西方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深受启迪。
1920年代,徐悲鸿回到四川并成为了四川美术教育的领军人物,此时,他穷尽毕生精力谋划着自己艺术创作的路径,着重发掘民族文化和人生感受。
他开始关注农民和工人,创作了一系列的《农民画》和《工人画》,为那个时代艰苦的农村和城市捕捉到了真实的姿态。
他的《拖女牵牛》和《奔马图》等作品不仅赢得了法国政府艺术奖,更是被当时的国内外人士所热烈地喜爱和收藏。
二战后,徐悲鸿奋斗于艺术和文化之河之中。
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领导了艺术院系的编制和建设。
他把艺术学院建成了一个拥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体系,从此,美术学院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徐悲鸿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推动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他提出了“做中国人的画”的口号,鼓励中国青年画家追求自己民族的特色,推出了大量能够代表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
这一生,徐悲鸿创造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如《长江三峡》、《西南风情》、《猴子装土匪》等作品。
徐悲鸿简介
创作风格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 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 、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 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
徐 ),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 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 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 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舒淇、柳子谷 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人物生平
1902年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14年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 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 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 康波夫。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6年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 《柳鹊》等画作。 1939年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虚伪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 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4年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 作品锐减。 1945年与蒋碧薇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 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 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 会名誉会长。 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51年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 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9月23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9月26日 2时52分逝世,享年58岁。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 应美院师师的要求,徐悲鸿的遗体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停放,让来自全同各 地的文艺界代表和各界人士1000人进行悼念,然后,由他们护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徐悲鸿简介新版
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对联。
“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20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美术家,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
其艺术成就不但获得国内认可,更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徐悲鸿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年间的他熬尽辛苦,才成就了后来的一路辉煌。
徐悲鸿于1895年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从小,他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进行自学。
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支持他的艺术梦想。
在那个年代,绘画没有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不用说艺术学习资源的匮乏。
徐悲鸿十分苦恼,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四处求师,最后,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有艺术天赋、名叫张大千的青年画家。
徐悲鸿找他学习,并且刻苦练习,每天都坚持画画数小时。
然而,遭受更多困难的还在后面。
在学习过程中,钱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徐悲鸿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父亲的去世,更让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徐悲鸿没有放弃,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学习,开始在外面找各种临时工,并且边打工边继续学习。
与此同时,他还要克服自己的身体状况问题。
在徐悲鸿十六岁那年,他不慎把手切伤,因为条件不允许,他只能用锅子烧水,自己在家动手缝整个手指。
由于缺乏动力,徐悲鸿的手还出了内伤,他即便后来也经历了严重的疾病,但仍然坚持下来,从没有放弃画画与学习。
直到1919年,徐悲鸿第一次公开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成为了著名花鸟画家。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徐悲鸿成为了一代才子,被一些人称为“画圣”,也在中国艺术史上获得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总的来说,徐悲鸿通过自学、勇于奋斗与钻研,最终成为了著名画家。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并对自己的梦想始终保持信心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在徐悲鸿坚持不懈地努力、顽强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坚定自己的目标,并肩负起责任去为之奋斗,才能达到它。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字悲鸿,号石田,男,四川省内江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美术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酷爱绘画,14岁时考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学习西画。
1919年,他赴法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朱利安学院。
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悲鸿深受欧洲各种绘画流派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和研究。
他不仅学习了西方绘画的技法,还努力寻求东西方绘画的融合之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他还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的作品以雄浑大气、笔墨浓重而著称,尤以人物画最为出色。
他擅长用浓墨重彩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代表作品《春蚕》、《战地》、《露天煤矿》等,无一不展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除了绘画,徐悲鸿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理论家和书法家。
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绘画理论,倡导“以写生为主,兼采古法”的艺术创作原则,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也颇具特色,结体丰满,笔势遒劲,被誉为“近现代楷书第一人”。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贡献被世人所钦佩和景仰。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精神和艺术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美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徐悲鸿 简介(新)
徐悲鸿简介(新)一、大师年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岁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
母亲鲁氏从事家务。
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6岁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7岁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9岁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
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0岁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
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3岁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7岁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19岁父亲病故。
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0岁再次到上海。
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1岁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
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2岁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3岁5月14日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
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4岁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
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25岁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26岁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徐悲鸿的介绍
2
徐悲鸿的艺 术成就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
COMMENDATION CONGRESS
徐悲鸿早期的绘画作品主 要描绘中国农村生活和农 民的形象。他通过细腻而 真实的笔触,刻画了平凡 人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 对农民的深深敬意。他的 作品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 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开 始涉足现代主义绘画的创作。 他学习了西方绘画的技巧和 理论,将西方绘画风格与中 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他创作 了许多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 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形 象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展现 了强烈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
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徐悲鸿的作品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描绘,展示 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他善于捕 捉人物的神情和表情,通过擅长的造 型和立意手法,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准确地表达出来
2
3
徐悲鸿的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他善 于运用大胆的横竖构图和明暗对比, 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善于运 用色彩,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处理,
术风格
徐悲鸿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 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曾 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获 得奖项,被许多博物馆和艺 术机构收藏。他的艺术影响 力超出了绘画领域,对中国 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3
徐悲鸿的人 物特点
徐悲鸿的人物特点
1
徐悲鸿是一个才华横溢、勤奋努力的艺术家。 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专注使他创作出许多优 秀的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用画笔记录了中国 TEMPLATE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界的 认可。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艺术 展览中获奖,在国外艺术圈也享 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为世界 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悲鸿的故事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徐悲鸿的故事概括短文主要内容引言徐悲鸿(1895年-1953年),中国画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
他的艺术作品充满力量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简要介绍徐悲鸿的故事,从他的成长背景、艺术探索、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
成长背景徐悲鸿出生于湖南省,幼年丧父,生活并不富裕。
尽管如此,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自学绘画,并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不懈。
他在青年时期获得了一些艺术机会,并得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绘画技巧。
艺术探索徐悲鸿在艺术探索中积极吸收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他广泛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运用墨、色、线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光影和构图的精湛把握,使他的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社会影响徐悲鸿的作品不仅赢得了艺术圈的赞誉,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人民的生活和历史的变迁,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他的作品鼓舞了无数国人,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象征。
成就与荣誉徐悲鸿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荣誉。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
他还积极参与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后继者,为中国绘画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徐悲鸿的故事是一个追求艺术梦想、克服困难的典型代表。
他的艺术探索和社会影响使他成为中国画坛的传奇人物。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艺术表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
希望通过这篇简要的介绍,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的重要贡献。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将继续激励和感染人们,为世界艺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1、生于贫贱的大画家著名的美术家徐悲鸿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
父亲徐章达,是个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也是个画师。
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就想学,可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不肯教,但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时,就偷偷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
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九岁时,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时就能帮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颜色,十七岁便在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
十九岁那年,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给,他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
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卖钱,但是被退回。
他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人们都在用锣鼓迎接新年的时候,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
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
等到他考进震旦学院读法文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
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用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
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
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
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
他经常饮水啃干面包度日,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与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2、名字的由来徐悲鸿原名徐寿康。
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吃喜酒,许多人都穿着绸衣,唯徐悲鸿却穿着布大褂,很多人看不起他,对他十分冷落。
民族英雄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一个名字饱含着荣耀与传奇,一个名字,代表着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徐悲鸿被誉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艺术成就与他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观众。
本文将详细介绍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深远影响。
一、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徐悲鸿,189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位贫苦农家。
从小,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个兴趣也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
年幼的徐悲鸿在家乡就开始研习绘画,后来他就读于北京的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并开始在教育界发展艺术事业。
二、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成就举世闻名。
他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以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题,以传递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徐悲鸿的创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在他的作品中,他注重形象的塑造和细节的表达,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极具特色,能够巧妙地运用颜料打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三、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徐悲鸿的艺术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在创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
他通过作品,向世人传达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和传统的美好。
徐悲鸿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
他坚信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发展做出贡献。
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艺术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中。
四、徐悲鸿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对后世艺术家的启发和激励上。
首先,他在艺术创作和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代艺术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徐悲鸿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大胆创新,提出了“西洋技法,中国题材”的创作主张,以独特的方式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篇章。
徐悲鸿的法国留学往事回顾
徐悲鸿的法国留学往事回顾1919年3月17日,徐悲鸿带着媳妇蒋碧微去法国留学。
当时,《申报》登消息说: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
到法国后,徐悲鸿进入了巴黎朱利安学院,从最基础的素描开始学习。
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以前在国内时画的大多是写意的中国画,现在对着物体画素描时,觉得自己的观察和描写都很不准确,手上没准,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为了改变过去作画的习惯,徐悲鸿不画中国画了。
过了两个多月,徐悲鸿才开始对素描稍稍找到了些感觉。
1920年,徐悲鸿报考了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最高美术学校绘画科。
这个学校书多,老师好,学费不用缴,就是入门考试严。
考试考了1个月,徐悲鸿以百人中第十四的.名次被录取了。
学画的过程枯燥而艰苦,对一位来自中国的穷学生而言就更难。
为了省钱,徐悲鸿节衣缩食,有时连续几周每天以面包和冷水充饥。
他尽量不画耗材费用很高的油画,把重点放在了素描上。
没钱请模特,他就画蒋碧微,有时在家里对着镜子画自己,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徐悲鸿自画像都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921年夏天,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北洋政府一度中断了给留学生的生活费,徐悲鸿被迫来到消费较低的德国柏林。
在德国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徐悲鸿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到博物馆临摹着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
只要生活能维持,徐悲鸿就拼命画,每天作画十几个小时,从不间断。
为了画好狮子行走时提起的一只后腿,徐悲鸿一连3个月到动物园写生。
在德国期间,徐悲鸿见许多美术复制品非常精良,他便向别人借钱,尽量多买一些,准备将来带回国内。
他的房间到处塞满了购买的各种资料。
借钱买这些东西,对家庭生活却照顾不多,徐悲鸿常常引起妻子的不满。
有一次,徐悲鸿在街上偶然看到有家画店出售康普等画家的作品,价格非常便宜。
他非常兴奋,马上意识到这是收藏大师作品的极好机会,可眼下两手空空,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拿到生活费了,并且欠了朋友很多钱,哪里还有钱再去买艺术品呢?无奈,徐悲鸿去求助同在德国留学的宗白华等几位好友,这才勉强买下了康普的两幅油画和一些速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欣赏
优秀作品介绍
奔马图
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 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 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 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 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 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 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 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 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 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 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 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 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 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 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 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 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 要冲破画面。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 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 调。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 极具现实意义。它 作于1940年,正值 中国人民抗日的危 急时刻,画家意在 以形象生动的艺术 语言表达抗日民众 的决心和毅力,鼓 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 最后的胜利。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 是徐悲鸿的成名大 作。正是有感于田 横等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高 节",画家着意选取 了田横与五百壮士 惜别的戏剧性场景 来表现。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 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 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 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 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 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 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 《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 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 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 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 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 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个人影响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 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 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 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 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 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 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 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 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 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往。
家庭情况
前妻:蒋碧微 第二任:廖静文 长女:徐静斐 长男:徐伯阳 二男:徐庆平 小女:徐芳芳
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 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
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 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 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 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 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 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 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
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 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 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 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
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 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 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 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 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 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 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 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 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 戛然而止。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 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 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
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 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 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 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 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 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 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 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 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 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 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 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 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 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 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
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 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3.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 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 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 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 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 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 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 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其中不乏我国近 现代很多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 等,他们都是在徐悲鸿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 知。可以说,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 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 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 响深远。
。
徐悲鸿的经历
制作人:黄威
徐悲鸿的个人简历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 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 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 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 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 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 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 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 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 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 人画展。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 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 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 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 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 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 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 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 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 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 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 “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 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 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 量。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 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 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 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 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 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 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 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 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 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 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的艺术 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 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 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 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
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 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 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 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 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人生经历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 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 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 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 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 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个人艺术特点
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在创作上他 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 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 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如《田横五百士》、 《九方皋》、《徯我后》、《愚公移山》等。 他长于画马和狮、牛、猫、鹰、雀等各种动 物,生动传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战争期间, 以风雨鸡鸣和跃起的雄狮、奔腾的马,表达 对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热望。在创作理论上, 徐悲鸿主张改良中国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 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 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 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 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位于北
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故居被辟为 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 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2003年,为了纪念 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 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 奖”。徐悲鸿美术奖学术性强、规格高。陈玉先、 姚思敏、蔡超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