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全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迷信。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状发作了变化(3)方式:破碎、分散、蒸发、凝结、熔化、升华、吸附、枯燥等【物理性质】不需求发作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形状、气息、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随同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蜕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响、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恢复性、热动摇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络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质区别是:能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随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随同化学变化二、走退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息;不能尝任何药品的滋味。

⑵取用药品留意浪费:取用药品应严厉按规则用量。

假定无说明,应取最大批,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普通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大批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等。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 现象: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固体的粉碎、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现象: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再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硬度较大(硬度),水的沸点是100℃(沸点)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稳定性、不助燃性)等。

-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语来描述;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 物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燃烧、氧化、还原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定义与性质:由同种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与元素周期性规律- 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3. 原子结构与原子理论- 原子的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孙模型、鲍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原子序数与质子数4. 周期表与元素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次族等-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与周期性-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等5. 化学式与化合物命名-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式和离子式-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方法6.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摩尔的定义与计算- 摩尔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7.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 -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概念与写法8. 溶液与溶解- 溶液的定义与性质-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为将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整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完整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关注的问题:a.关注(__________);b. 关注(___________);c. 关注物质(____________)以及对结果的(______和_______)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的外观为(_____色或____色的(_____),用指甲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很(_____)把它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

蜡烛燃烧生成(_____)和(____)。

(2)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温度最高。

(3)蜡烛燃烧时,取一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下烧杯,烧杯内有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

另取一个用_____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4)将蜡烛熄灭,观察,有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先由______转为______,再______,而后_____。

蜡烛熄灭时,石蜡_____遇冷转变为________。

形成_______。

用火柴迅速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_______,白烟_______,说明白烟是石蜡的__________。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部分性质(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______),氧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2、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收集人体呼出空气的方法是(_______)。

(2)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比较;吸入空气中的氧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_____),而(_______)和(_______)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含量_______。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组成a.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按照原子序数表进行分类。

c.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性质a.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b.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原子的结构1.质子、中子和电子a.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b.中子:不带电的粒子,质量接近于1,位于原子核内。

c.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质量极轻,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上。

2.基本粒子和相对电荷a.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b.相对电荷:质子的相对电荷为+1,电子的相对电荷为-1,中子的相对电荷为0。

三、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周期: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横向行。

b.主族:元素周期表中垂直列的编号为主族或族。

c.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序号,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2.元素的周期性规律a.周期规律:在同一周期内,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b.主族规律:在同一主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

四、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1.化合物的组成a.分子: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b.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c.离子键: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2.化合物的性质a.离子化合物: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b.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具有较低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五、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1.物质的转化a.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b.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2.能量的变化a.吸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1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1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1章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着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转化过程。

九年级化学的第1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物质组成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讲解。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三大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其原子序数来进行分类,比如氢、氧、金等元素。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各组成部分保持各自的性质,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二、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是指物质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

物质的组成可以通过分子式、离子式和原子式来表示。

1. 分子式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分子的相对原子数,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后面写上相应的下标。

例如,水的分子式为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2. 离子式离子式表示化合物中离子的相对原子数,用化学符号表示离子。

例如,氯化钠的离子式为Na+Cl-,表示每个氯化钠分子中含有1个钠离子和1个氯离子。

3. 原子式原子式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用化学符号表示元素。

例如,氧的原子式为O2,表示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组成。

三、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产物位于箭头的右侧,反应条件写在反应物和产物之间。

化学方程式示例:2H2 + O2 → 2H2O该方程式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在反应过程中2个氢气分子与1个氧气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四、其他知识点除了上述重要的知识点外,九年级化学的第1章还包括其他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表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课学习内容: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②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③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④科学探究的方法。

3,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4,实验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5,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7,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额性质。

如:颜色,状态,形状,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9,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10,化学实验室规则:①按指定座位就座,保持室内安静。

②爱护仪器,节约药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③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常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不原则)④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不一要)1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锥形瓶,药匙,漏斗,药剂瓶(固体药品—广口瓶,液体药品—细口瓶),蒸发皿,试管塞等。

12,试管:①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下或加热时使用。

②注意事项:⑴加热时不能骤热骤冷,以防止炸裂试管;要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⑵加热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以防止炸裂试管。

⑶要用外焰加热。

⑷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夹持在离试管口约1∕3处(中上部)。

并从试管底部向上套。

⑸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药品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并且试管口不能对人。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一章)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一、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以及化学研究什么①研究大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②研究金刚石内部结构,探究其高硬度的原因③研究用空气中的氮气来生产氮肥④研究天然纤维的组成和结构,开发以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的途径化学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就需要探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

还要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把自然界的许多资源转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如从矿物中获得金属生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性质优良的人造物质,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文明史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化学有紧密的关系。

据统计,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发明的新物质五十多万种,近一百年里,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新物质有两千多万种之多。

㈠古代化学发展:酿酒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发明造纸瓷器烧制烧石灰㈡现代化学贡献:工业原材料动力能源农药化肥医疗药品塑料铁制品铝合金①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如地铁,钢铁结构的建筑物(为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鸟巢”)。

②炼铝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有可与钢铁媲美的强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如高层建筑的铝合金幕墙、铝质包装材料、生活中的水壶等铝制品。

③塑料非常坚固稳定,可以制成人造骨骼、人造关节、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④化学工业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

⑤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⑥电脑的产生促使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⑦由玻璃、石英、塑料等构成的光导纤维发明,被制成了医疗上的内窥镜。

化学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将成为历史。

三、趋利避害,用好化学化学不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2、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3、空气的污染:(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 4Al + 3O2 ==2Al2O3碳 C+O2==CO2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一、1、原子的构成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

B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C 、氢原子没有中子。

D 、原子核比起原子小得多。

E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A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跟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其它微粒的相对质量都是与碳-12原子的1/12相比)B 、氢原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C 、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D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

二、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一个族。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成沉淀等。

有时可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物是什么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 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一、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组成和性质。

而混合物则由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可以变化。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四、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用于表示元素,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

化学符号可以是拉丁文首字母大写或者小写,而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个数的下标组成。

五、能量与物质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能量的转化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六、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测量温度的变化、观察气泡的产生或消失等方式来研究和判定。

同时,化学反应还可以通过电子天平和密闭容器等实验器材来进行定量分析。

七、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会发生变化。

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象征式,它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生量以及化学反应的产物。

九、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十、电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并遵循一定的填充规则。

电子的分布可以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转化规律。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点1.1社会生活与化学一、化学课的学习内容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相关连接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1.2化学实验室之旅一、参观实验室1、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2、固体和液体化学药品的摆放规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摆放。

3、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2)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a)先调整零点(b)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c)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d)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e)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4)加热器皿--酒精灯(a)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如固、液、气)等发生改变。

- 例子: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破碎等。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例子:铁生锈、燃烧、食物变质等。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比较各层火焰的温度,检验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

3. 熄灭后:观察产生的白烟,探究白烟能否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 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

2. 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 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4. 比较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上的现象。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3. 加热仪器:酒精灯。

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5. 分离仪器:漏斗。

6. 取用仪器:镊子(块状固体)、药匙(粉末状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初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精华版)

初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①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燃烧、生锈等)②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水的物态变化、热胀冷缩等)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味道、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等。

②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碳2、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实验):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等①固体药品的取用:a.存放:广口瓶b.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②液体药品的取用:a.存放:细口瓶b.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③量筒:a.无‘0’刻度b.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④酒精灯:a.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b.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c.对物质加热用外焰⑤给物质加热的方法:a.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b.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试管内底部空气受热上升成为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试管口冷凝成液滴),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⑥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九年级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九年级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九年级引言:化学是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变化的科学。

它的发展源远流长,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介绍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一、物质的分类万物皆为物质,物质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是由单一成分组成,如纯净水;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所组成,如果汁。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有多种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特性,如颜色和密度。

而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如燃烧和腐蚀。

三、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

而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如水(由氢和氧反应形成)。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生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化学反应不仅能释放能量,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五、相变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有融化、凝固、汽化和凝华。

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排列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六、溶液和溶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

溶质是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七、分子和离子分子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最小粒子,如水分子(H2O)。

而离子则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氯离子(Cl-)。

八、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结论: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为我们揭开了物质的奥秘。

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等内容,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化学的奇妙世界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③有铁参加的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铁元素显+2价)
(1)镁与盐酸反应:Mg+ 2HCl==MgCl2+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2)铝与盐酸反应2Al+6 HCl== 2AlCl3+3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3)锌与盐酸反应:Zn+ 2HCl==ZnCl2+ 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4)铁与盐酸反应:Fe+ 2HCl==FeCl2+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5)镁与稀硫酸反应:Mg+ H2SO4==MgSO4+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6)铝与稀硫酸反应:2Al+3 H2SO4== 2Al2(SO4)3+3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7)锌与稀硫酸反应Zn+ 2H2SO4==ZnSO4+ 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8)铁与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现象] (1)至(8)现象:金属表面均有气泡生成,金属逐渐溶解。

(4)和(8)另加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②有铁参加的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铁元素显+2价) ③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9)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现象:铁表面有紫红色固体覆盖,溶液有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10)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Al+3CuSO4==Al2(SO4)3+3Cu
(现象:铝表面有紫红色固体覆盖,溶液有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11)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2AgNO3==Cu(NO3)2+2Ag
(现象: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覆盖,溶液有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二.四种复分解反应规律
1.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
(12)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
(13)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Mg(OH)2+2HCl ==MgCl2+2H2O (14)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NaOH +HCl== NaCl+ H2O 2.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和碳酸盐反应时,碳酸盐溶不溶均可)
(15)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1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可用于检验氢氧化钠变质)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溶液中有气泡生成,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7)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HCl==NaCl+H2O+CO2↑(现象:溶液中有气泡生成,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18)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工业制火碱;区别Ca(OH)2和NaOH;除杂NaOH溶液中Ca(OH)2或Na2CO3杂质)[现象]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19)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
[现象]生成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20)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Na2CO3 + CaCl2 = 2NaCl + CaCO3↓
[现象]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21)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NaCl+AgNO3==NaNO3+AgCl↓
[现象]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
(22)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4+BaCl2==2NaCl+BaSO4 ↓
[现象]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
三、其他反应
1.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23)1、铁锈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脱落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24)铁锈与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脱落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25)氧化铜与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26)氧化铜与硫酸反应:CuO+ 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溶液==盐+水
(27)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Ca(OH)2+ CO2== CaCO3↓+ H2O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有白色沉淀(CaCO3)生成
(28)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变质、除去CO2)
2NaOH+ CO2== Na2CO3 + H2O
(29)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用氢氧化钠除去SO2)
2NaOH+ SO2== Na2SO3 + 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