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合集下载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电磁与环境Electromagnetic & Environment中国无线电 2007年第10期3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常见电气设备在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危害。

这主要由于在运行使用此类设备时会产生各种传播形式的电磁能量辐射,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如移动电话及基站、医疗设备、雷达、烘干设备以及部分家用电器等各类无线电或非无线电设施,都可能对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电磁污染(E M F)已成为最广泛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相关标准 当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电磁场穿过人的身体时,只有非同相位的波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譬如手机的频率是1.8G H z,波长约15厘米,穿过人体的相位不止一个,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

而常用的交流电只有50赫兹,波长有6000千米,穿过人体的电磁波只可能是一个相位,在强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主要有两方面,躯体热效应和神经效应。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神经效应为主,高频电磁辐射对体的影响以热效应为主。

由于对电磁辐射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不同理解,不同国家所制定的电磁辐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在制定标准时采用了国际非电离协会(I C N I R P)的推荐标准,没有考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效应方面的影响,而只是考虑已有明确研究结果的热效应,标准限值较宽松;俄罗斯、中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在制定标准时考虑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效应方面的影响,标准限值较严厉。

目前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标准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 B8702-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 B9175-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电磁辐射照射限值作了规定:50H z工频按磁场强度大小为标准计算,具体单位为μT,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输电线路中的电磁辐射与防护方法

输电线路中的电磁辐射与防护方法

输电线路中的电磁辐射与防护方法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传输到各个用电场所。

然而,输电线路在传输电能的同时也会产生电磁辐射,给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潜在威胁。

本文将论述输电线路中的电磁辐射问题,并介绍一些防护方法。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其能量传递给周围介质或物体的现象。

在输电线路中,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会产生变化的电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

这种辐射包括电磁波的电磁场和磁场两个方面。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因为高压线路传输的电能更为巨大,辐射程度也更高。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

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癌症、神经系统问题和生殖系统异常等健康问题。

然而,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证明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

尽管如此,正确对待和防护电磁辐射仍然是重要的。

针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方法有很多种。

首先,设计合理的输电线路布局是防护电磁辐射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规划输电线路的走向和布置,避免线路经过人口密集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地区,可以减少对居民的电磁辐射影响。

其次,选择适当的绝缘材料和线路结构也能降低电磁辐射。

优质的绝缘材料和合理的线路结构可以减少电磁波的泄漏,从而降低电磁辐射的程度。

此外,增加屏蔽装置也是防护电磁辐射的有效方法。

在输电线路周围设置屏蔽设备,如金属屏蔽罩或屏蔽墙,可以有效地隔绝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这种方法在近距离的防护中尤为重要,可以阻止辐射的扩散和传播。

当然,在设计和安装屏蔽装置时,要充分考虑其成本和实施的可行性。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防护方法,还有一些技术手段能够减少电磁辐射,如采用电缆替代电杆输电、使用低电压输电线路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辐射的水平,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潜在损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的论证和测试,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电磁辐射是电气设备在正常运作时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遵守电磁辐射规范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进行探讨。

一、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定义电磁辐射是指电气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的现象。

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主要源于电源线、高频信号线以及设备内部的高频电子器件等。

二、电气设备电磁辐射的危害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工业环境中,电磁辐射可能会对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干扰,导致设备误操作或运行不稳定;其次,对于居住环境,电磁辐射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甚至会引发一些疾病。

三、电气设备电磁辐射规范要求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要求:1. 辐射限值要求: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辐射的电磁场强度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

这些限制范围根据设备的不同用途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以电磁场强度的峰值、平均值或频率范围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2. 辐射测试和认证:电气设备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电磁辐射的测试和认证。

这些测试通常包括测量设备辐射的电磁场强度、频率特性以及辐射范围等指标,以确保设备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3. 设备屏蔽和隔离措施:为了降低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强度,可以采取一些屏蔽和隔离措施。

例如,在设备的外壳和连接线路上加装金属屏蔽罩,以阻挡辐射的传播;或者在设备内部采用滤波器等辅助设备,以减小辐射产生源的电磁辐射强度。

4. 定期检测和维护:为了确保电气设备一直符合电磁辐射规范要求,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

这些检测包括测量设备的电磁场强度、频率特性以及辐射范围等指标,以及对设备的屏蔽和隔离措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对电磁辐射如何防护?

对电磁辐射如何防护?

对电磁辐射如何防护?
防护原则有:
⑴时间防护:采用缩短暴露时间的措施,减少开启电器的时间。

⑵距离防护:人与家用电器之间应尽可能拉大距离。

⑶强度防护:避免多种家用电器同时启用,采取屏蔽降低电磁辐射。

防护措施有:
⑴在家中,对电磁辐射防护的对策是做好屏蔽与接地。

⑵居室中尽可能少拉导线。

⑶购买电器时,要有明确的产品说明防止引发电磁危害,灾祸的发生。

⑷在防御电磁波危害的安全对策中,要有与城市公众最密切的电磁辐射居民安全标准。

⑸手机的电磁辐射,尽可能缩短通话时间,最好用耳机,手机接通时,在耳边数秒后再通话。

⑹计算机开机时的瞬间产生辐射,开机时的瞬间远离荧屏。

电磁辐射原理与防护

电磁辐射原理与防护

电磁辐射原理与防护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向周围环境发出的能量。

在现代社会中,电磁辐射广泛存在于电视、手机、微波炉等电子设备中。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电磁辐射的原理以及防护方法。

一、电磁辐射原理电磁辐射产生的原理基于电磁波传播的物理规律。

电磁波具有电场和磁场的振荡,它们以光速传播,并且有不同的频率和波长。

根据电磁波的频率,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波段,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 X 射线等。

电磁辐射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传播:近场传播和远场传播。

近场传播是指靠近辐射源的磁场和电场,它们的衰减速度比较慢;而远场传播是指距离辐射源较远的磁场和电场,衰减速度较快。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长期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根据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辐射危害:1. 热效应:高频率的电磁辐射会导致人体组织受热,长期暴露可能引发组织损伤和疾病。

2. 电离辐射:高能量的电磁波,如 X 射线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力。

长期接触这些辐射可能导致 DNA 损伤和细胞变异,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3. 生物电效应: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失眠、压力增加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三、电磁辐射防护方法为了减小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1. 保持距离:与电磁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尽量远离辐射源,特别是高频率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微波炉等。

2. 屏蔽辐射:在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可以使用屏蔽材料减少辐射的传播。

例如,使用电磁波屏蔽罩或合金材料制作屏蔽壳,减少辐射波的穿透。

3. 使用防护设备:在需要接触辐射源的环境中,使用专门的防护设备来减少辐射的影响。

例如,佩戴电磁波防护眼镜、披风和手套等。

4. 合理安排生活环境:减少电磁辐射源的使用和暴露时间。

电气设备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电气设备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随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快速提高。

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也随之高速发展,为提高生产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伴随而来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让人类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电气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电磁污染、无线电干扰、电压高次谐波、电流高次谐波、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事故及检修对环境的污染、及腐蚀污染等。

其中电磁污染已成为公认的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倍受关注。

1.电磁污染1.1 电磁污染的定义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交流电在其周围都要形成交变的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又产生交变的电场,这种交变的电场与交变的磁场相互垂直,以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交替地产生并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即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达到一定量级时就形成电磁污染。

我们工作生活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工厂、车间,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电磁环境。

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环境中传播,它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没有静止的质量。

不像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那样可以静止的安放在某一空间,有其固定的体积和重量。

电磁波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但是却确实存在,可以用仪器探测到。

正是电磁波具有不独占空间,不存在空间物理外形互斥这一特殊属性,使得我们所处生产空间电磁环境错综复杂,可能形成明显或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污染包括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主要指射频电磁辐射。

电磁污染又被称为频谱污染或电噪声污染。

1.2 电磁污染的来源构成电磁污染的电磁辐射首先产生于天然的电磁环境,包括来自行星、恒星和银河系即宇宙方面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大气层、电离层、地面磁场和地球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

人为电磁辐射,有电波发射设施,通信设施,各种高频设备,交通设备,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等。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与防护研究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与防护研究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与防护研究一、引言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必要设施。

然而,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它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针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及其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电磁辐射与健康风险1. 电磁辐射概述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是由电流通过导线时所引起的,其频率范围从几百赫兹到几百千赫兹。

人类暴露在这样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场中,有可能对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

2. 电磁辐射与健康风险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患上白血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电磁辐射直接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生。

三、电磁辐射测试与监测1. 电磁辐射测试方法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远场测试方法、近场测试方法和模拟测试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测量电磁场的强度和频谱等参数,从而评估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

2. 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建立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监测系统,能够对电磁辐射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利用监测系统的数据,可以对电磁辐射的分布、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电磁辐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电磁辐射防护技术1.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概述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根据防护原理的不同,分为屏蔽技术、衰减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分别针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场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减少电磁辐射的强度和范围。

2. 电磁辐射防护材料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包括金属屏蔽材料、绝缘材料、吸波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各自的特性,减少电磁波的传播和反射,从而实现对电磁辐射的防护作用。

3. 电磁辐射防护设计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防护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线路参数、环境条件以及人群暴露情况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五、电磁辐射防护管理1. 监测与评估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可以掌握辐射水平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电动机的电磁兼容性与防护措施

电动机的电磁兼容性与防护措施

电动机的电磁兼容性与防护措施电动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也会产生电磁干扰,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电动机的电磁兼容性和防护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动机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电磁兼容性简介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气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同时不对周围设备和系统产生电磁干扰。

对于电动机来说,EMC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抑制电动机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及提高电动机的抗干扰能力。

1.1 电动机产生的电磁干扰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电磁辐射是指电动机通过空气传播的电磁波。

而传导干扰是指电动机通过导线或电源线等传导介质传播的电磁干扰。

电动机产生的电磁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辐射电磁干扰:由电机内部的绕组和磁路产生的瞬态电流引起,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2)导线辐射干扰:由电机内部的绕组电流流经导线引起,主要通过导线传播。

3)传导电磁干扰:由电机内部的绕组瞬态电流通过机壳、电源线等传导到其他设备或系统。

1.2 提高电动机的抗干扰能力为提高电动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电机设计:合理设计电机结构、磁路和绕组,以降低电机产生的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2)采用吸收材料:在电机内部或外部添加吸收材料,用以吸收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的能量,减小对周围设备的影响。

3)使用滤波器:在电机电源线上安装滤波器,用以抑制电磁干扰。

4)地线设计:合理设计电机的地线系统,以提高电机的接地可靠性和抑制传导干扰的能力。

5)增加屏蔽措施:在电机构造中增加屏蔽结构,减小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的水平。

6)使用光纤通信:将电机控制信号通过光纤传输,避免电磁干扰问题。

二、电动机的防护措施为保护电动机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1. 地线系统优化:合理设计电动机的地线系统,确保良好的接地,减少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2. 屏蔽材料应用:在电动机的外壳和连接线等位置使用金属屏蔽材料,减小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与防护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与防护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与防护一、研究意义据国外资料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电磁辐射可使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为此,我们选取了一些常用的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路由器等进行了电磁辐射测试,通过测试,我们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我们常用的家用无线路由器无线辐射信号很小,远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手机也不想人们说的那么耸人听闻,正常使用在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二、我国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及安全值估算2.1我国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我国对电磁辐射防护问题一直十分重视,质量监督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军队等都制定了相应的电磁辐射标准,其中卫生部的标准最为严格。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GB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以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频段特性对人体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影响的阈下值为界,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分为二级。

GB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辐射强度分级安全范围见表1所示。

2.2电磁辐射安全值估算及测试仪表选取根据GB9175-1988标准,微波的一级安全值为E在我们所测的电子产品中,智能手机发出的用于通信的电磁波频率是在0.8GHz到2GHz的范围内(通信制式不同会有区别,1GHz 是10 9 Hz)。

微波炉里的微波为2.45GHz左右,上述电子产品的电子辐射的一级安全值为E电吹风机、电饭煲工作时,周围产生的电磁波频率属于低频电磁场,一级安全值为E本次测试我们采用德国WG公司的EMR300射频电磁分析仪,测试单位为V/m,分辨率为0.01v/m。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剖析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剖析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剖析电磁辐射在电气设备工程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定义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电磁辐射的定义及危害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带来的能量辐射。

电磁辐射涉及的频率范围很广,包括无线通信、电视、电台、微波炉、医学设备等等。

而电磁辐射也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人体健康问题,如电脑辐射对眼睛的伤害、无线网络对人体大脑的潜在风险等。

二、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在电气设备工程中,为了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限制辐射强度:根据不同频率范围和不同工作场所,制定了相应的辐射强度上限,确保辐射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例如,工作场所内的电磁场强度不得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制值。

2. 设备标准:对于生产和销售的电气设备,要求其电磁辐射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磁辐射不会超出限制范围。

3. 防护措施: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和影响,电气设备工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建筑物设计阶段,要合理安排电缆、电源线路等布线,保证最小的辐射泄漏。

同时,在设备操作和维护时,需佩戴防护设备,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4. 定期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电磁辐射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对电气设备工程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及时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辐射超标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三、总结在电气设备工程中,电磁辐射规范要求是保障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限制辐射强度、设备标准、防护措施以及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确保在电气设备工程中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二篇)

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二篇)

电磁辐射评价与防护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的电磁辐射。

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的若干基本概念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

2.1近区场及特点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通常称为近区场,也可称为感应场。

近区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即:E¹377H。

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发射天线、馈线等),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2.2远区场及特点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

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在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在远区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

2.3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通常,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近区场辐射的电磁场强度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0 Z O 电磁辐射对 人体 的影 响 以神 经效应 为主 ,高频 电磁辐 用的频率是 工频 5 H ,按照 电磁波 传播 的观点 5 赫
射对体 的影 响以热效应 为主。 由于对 电磁 辐射所 造成 的健 康危害 的不同理 解 , 兹的电磁波 的波长大 约是6 0 公里 ,通常情 况下人体 00 长度 最大为 两米左右 ,比起波长6 0 公里 5 赫 兹的 电 00 O
较严厉 。
操 作员 、维修 工等 长期近距 离接受输 变电工程 电磁辐
目前在 我 国有 广 泛影 响 的标 准 是 《电磁 辐射 防 射 工作人 员进行 密切 的健康监 测 没有发现任 何 因电
3 中 无 电 。 第期 2 国 线 27 1 0 0 年
维普资讯
近 年来城市 用 电量持续大幅 增加 ,然而按供 电要
有非 同相位 的波 会对人 体产 生影 响。譬如 手机 的频率
是 1 8 波长 约1 厘 米 ,穿过人 体 的相位 不止 一 .GHZ 5 个 ,就 有可能对 人体造成 影响 。而常用 的交流电只有
.6 m~3 m左 k 5 赫兹 ,波长 有6 0 千米 ,穿过 人体 的电磁 波只可能 求 ,一个 大的变 电站 的供 电范 围只有0 5 k O 00 是 一个 相位 ,在 强度不是很 大 的情况 下 ,不会 对人体 右。随 着城市 的发展 、供 电可靠 性和 电能 质量要 求的 产 生影 响。一般 而言 ,电磁 辐射对人 体的健康 影响主 提 高 ,新 建 的变 电站只有 进入居 民区 才 能把 电力输
维普资讯
电磁 与环 境
Elcr ma n t et o g e i En i n n c& vr me t o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规范要求下的电气设备电磁辐射控制

规范要求下的电气设备电磁辐射控制

规范要求下的电气设备电磁辐射控制电磁辐射是电气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对人体健康和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对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进行规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规范要求下的电气设备电磁辐射控制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规范要求下的电磁辐射控制方法1. 设备设计和布局优化: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的元器件和材料,避免使用高辐射的电子元件。

同时,在设备布局上,应保持合理的距离和间隔,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

2. 等效辐射源模型:对于大型设备或系统,可以利用等效辐射源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各种电磁辐射源的特性,将其模型化为一个等效的辐射源,便于进行辐射强度评估和控制。

3. 屏蔽和隔离技术:屏蔽和隔离技术是电磁辐射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设备周围设置屏蔽罩、隔离板等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挡电磁辐射的传播,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降噪和滤波措施:降噪和滤波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辐射的干扰。

通过在电气设备中加入降噪和滤波器,可以减少高频噪声和干扰信号的产生,从而降低电磁辐射的强度。

二、规范要求下的电磁辐射控制措施1. 相关法律与标准的遵守:各国都有相应的电磁辐射控制法律和标准,电气设备制造商和使用者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设备的电磁辐射水平符合法律和标准的要求。

2. 辐射监测与评估:定期进行电磁辐射监测与评估是规范要求下的必要措施。

通过使用专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3. 周围环境的保护:电磁辐射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还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在进行电气设备布局和安装时,应考虑周围环境的保护,避免电磁辐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 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控制需要得到设备操作人员的重视和应用。

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升,使其了解电磁辐射控制的重要性和应对方法,减少潜在的操作失误和安全风险。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主要是为了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本文将就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探讨。

一、电磁防护的背景和意义电磁干扰是由电磁场对电气设备的干扰产生的,严重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设备的故障或损坏,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的出现变得尤为重要。

二、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的分类根据电磁防护的目标和手段,电磁防护规范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电磁屏蔽要求:电磁屏蔽是一种有效的电磁防护手段,常用于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

电磁屏蔽主要通过金属屏蔽结构、屏蔽开关等方式,减少电磁辐射对设备的干扰。

2. 地线系统要求:为了减少设备地线风险,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防护规范要求地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包括地线的敷设、接地电阻的控制等。

3. 电磁兼容性要求: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工作和协调运行的能力。

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4. 电磁波阻抗特性要求:电磁波阻抗特性是描述电器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的一个指标。

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电磁波阻抗特性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设备的电磁抗扰能力。

5. 环境电磁辐射要求:在电气设备的部署和使用过程中,环境电磁辐射可能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性能产生干扰。

电磁防护规范要求制定合理的环境电磁辐射标准,并确保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符合这些标准。

三、电磁防护规范的具体要求电磁防护规范要求的具体内容因工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以常见的电磁防护要求为例进行讨论。

1. 设备地线要求:电气设备的地线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地线的敷设应符合工程要求,保证接地电阻的符合设定值。

2. 微机电磁辐射防护要求:微机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辐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辐射幅度,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电磁辐射是电气设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人体健康和设备性能都有一定影响。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和设备正常运行,电气设备工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辐射规范要求。

一、电磁辐射规范的背景和重要性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而产生的电磁场所携带的能量向外传播的现象。

电磁辐射不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干扰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因此,电气设备工程中出台了电磁辐射规范要求以保障人体健康和设备正常运行。

二、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的内容1. 频谱特性要求根据不同设备的工作特点,电磁辐射规范要求对设备的频谱特性进行了限制。

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在特定频段内的辐射功率必须满足一定的限制,以减小对人体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2. 辐射强度要求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辐射强度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制值。

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传播的能量,要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强度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制,以减小对人体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3. 辐射距离要求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在一定距离内的辐射强度必须满足限制。

辐射距离是指设备产生的辐射强度在距离设备一定距离后下降到一定数值,要求设备在一定距离内的辐射强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制,以减小对人体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三、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的实施和监督为了保障电磁辐射规范要求的实施和监督,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

1. 设备生产环境的管理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环节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设备的辐射强度和辐射范围。

例如,通过优化设备的布局和结构,减小电磁辐射的产生和传播。

2. 使用场所的规划和设置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在使用场所的规划和设置上考虑电磁辐射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合理安排电磁辐射源的位置和距离,减小辐射对人体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3. 辐射值的监测和评估电磁辐射规范要求设备使用单位必须进行辐射值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实验室电磁辐射监测与防护方法

实验室电磁辐射监测与防护方法

实验室电磁辐射监测与防护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室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实验室电磁辐射的监测与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磁辐射监测方法实验室中的电磁辐射监测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

常见的方法有电磁辐射场强测量法和电磁辐射频谱分析法。

电磁辐射场强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电磁场强度来评估电磁辐射水平。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电磁场强测量仪进行定量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电磁辐射的强度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电磁辐射超标问题。

而电磁辐射频谱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电磁辐射的频谱特性来评估电磁辐射情况。

利用频谱分析仪,可以将电磁辐射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成分,从而了解电磁辐射的频谱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深入了解电磁辐射的频率特性,有助于对特定频段的电磁辐射进行监测和防护。

二、电磁辐射防护方法电磁辐射防护是指为减少或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措施。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

1. 屏蔽防护屏蔽防护是通过建立屏蔽结构来减弱电磁辐射的影响。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中使用金属网、铁氟龙、金属薄板等材料建立屏蔽结构,阻挡电磁辐射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磁波吸收材料来吸收电磁辐射,从而达到减少辐射的效果。

2. 合理布局实验室中的设备在布局时需要注意合理分散,避免电磁辐射源过于集中。

同时,还要考虑人员活动区域与电磁辐射源的位置关系,尽量减少人员暴露在高强度辐射区域。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通风系统,确保电磁辐射物质及时排出,防止积累对健康产生影响。

3. 个人防护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是一种有效的电磁辐射防护方法。

例如,戴上透波护目镜、穿戴防护服、佩戴抗辐射手套等,能够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造成的直接影响。

此外,还可以合理选用防护器材,如防护屏幕、隔离辐射屏等,降低辐射的接触程度。

三、定期检测与维护为了保持实验室电磁辐射处于安全范围内,定期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电气工程师如何解决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问题

电气工程师如何解决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问题

电气工程师如何解决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问题电气工程师在设计和维护电力设备时,必须面对电磁辐射问题。

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和其他设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电气工程师常用的解决电力设备电磁辐射问题的方法。

1. 电磁屏蔽材料的使用电气工程师可以通过使用电磁屏蔽材料来减少电力设备发出的辐射。

电磁屏蔽材料具有吸收和隔离电磁波的特性,可以阻挡电磁辐射的传播。

在电力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可以将电磁屏蔽材料应用于设备外壳或特定部位,以有效地降低电磁辐射的水平。

2. 接地系统的优化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减少电力设备电磁辐射问题的发生。

电气工程师需要确保电力设备的接地系统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合理安排接地装置的位置。

通过提高接地系统的效能,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水平。

3. 使用滤波器滤波器是电气工程师用来减少电力设备电磁辐射问题的常用工具。

滤波器可以滤除电力设备中的高频电磁干扰,从而减少电磁辐射的程度。

电气工程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配置,以达到减少电磁辐射的目的。

4. 距离和屏蔽结构设计电气工程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距离和屏蔽结构设计来降低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

将电力设备远离敏感设备和人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此外,合理设计设备的外部屏蔽结构,如使用金属屏蔽箱,也可以有效地限制电磁辐射的传播。

5. 优化电源线路和接口设计电源线路和接口是电力设备电磁辐射问题的常见来源。

电气工程师可以通过优化电源线路和接口设计来减少辐射问题。

选择合适的电源线路和接口布局,并合理使用电源线路滤波器和隔离变压器等设备,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辐射的产生。

总结起来,电气工程师可以通过使用电磁屏蔽材料、优化接地系统、使用滤波器、改善距离和屏蔽结构设计以及优化电源线路和接口设计等方法来解决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问题。

这些方法需要工程师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并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应用。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电气工程师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水平,保障人体健康和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的电磁场辐射分析与治理

电气设备的电磁场辐射分析与治理

电气设备的电磁场辐射分析与治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气设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同时也伴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场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围绕电磁场辐射的分析与治理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磁场辐射是什么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电磁场辐射是指电气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传播到周围空间的过程。

这种辐射的主要来源包括电源配电系统、通信设备、高压输电线路等。

长期接触高强度电磁场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如导致睡眠障碍、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对某些人群的生殖功能和免疫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分析电磁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

功率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电磁辐射功率,通常以瓦特/平方米(W/m²)为单位。

一般来说,功率密度越高,电磁辐射的强度就越大。

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建议,人体在辐射功率密度达到特定的限值以下时,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不会引起明显的健康风险。

然而,对于电气设备的电磁场辐射治理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电气设备的普及和大规模使用,电磁场辐射的源头很多,治理起来复杂且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电磁场辐射的分布具有空间、距离相关性,其辐射强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理策略。

在电磁场辐射的治理方面,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其对人体的影响。

首先,可以通过减少电气设备的使用时间和频率来降低电磁辐射的暴露量。

例如,合理使用移动通信设备,避免特定时间段内长时间接触空调、电冰箱等电气设备。

其次,可以通过合适的电磁屏蔽材料和结构设计来降低电磁辐射的强度。

这些材料和设计可以在电气设备的外壳、配电箱等部位进行应用,以有效隔离电磁辐射。

此外,政府和各有关单位也可以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来引导电气设备的电磁场辐射治理。

这些规定可以对电气设备的辐射功率密度进行限制,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运行。

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分析与防护

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分析与防护

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分析与防护电力设施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各类工业、商业和居民提供了必需的电力供应。

然而,电力设施的运行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其中之一就是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力设施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造成的干扰程度以及对电磁辐射的抵御能力。

本文将探讨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分析与防护方法。

首先,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分析是确保设施工作正常并与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相互协调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电磁兼容分析时,需要考虑电力设施产生的电磁辐射波段以及其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造成的干扰。

对于大型电力设施来说,其辐射频段主要集中在低频和中频范围,例如输电线路的直流和交流电磁场,变压器的低频磁场等。

而对于小型电力设施,其辐射频段一般在射频范围,例如无线电台、电视发射塔等。

电磁兼容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电力设施的电磁辐射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干扰问题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防护。

其次,电磁兼容分析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测试手段来进行,具体包括电磁场测量仪器、频谱分析仪、近场扫描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帮助工程师测量和分析电力设施的电磁辐射强度、频谱特性以及辐射形状等参数。

通过这些测试数据,可以建立电磁兼容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设施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

此外,还需要进行电磁辐射预测和仿真,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力设施的辐射特性,并进行有效的防护设计。

然后,一旦电力设施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被确认,并识别出干扰源和受干扰目标,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可以分为源端防护和目标端防护两个方面。

源端防护主要针对电力设施本身的辐射源,以减少电磁辐射。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电磁屏蔽,即在设施周围设置合适的屏蔽结构或屏蔽材料,阻止电磁辐射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埋方式,将设施的辐射源埋入地下,减少辐射波段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目标端防护主要是针对电力设施辐射对其他设备和人体的干扰,以保障它们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安全。

电气辐射防护措施

电气辐射防护措施

电气辐射防护措施引言电气辐射是指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由电流引起的电磁辐射现象。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电气设备操作和维护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电气辐射防护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1. 选择合适的工作装备在接触电气辐射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工作装备。

这包括佩戴绝缘手套、绝缘靴和绝缘工作服等。

这些工作装备能够有效地防护电气辐射,并降低工作人员遭受电击的风险。

2. 绝缘电气设备使用绝缘电气设备是另一个重要的辐射防护措施。

绝缘电气设备能够减少电气辐射的产生,并防止人体直接接触到高电压部件。

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绝缘电气设备可以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

3. 安全距离在操作电气设备时,应与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电气设备通常会有明确标识的禁止入场区域或警示标志,工作人员需要遵守并保持安全距离,以减少电气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影响。

4. 定期检测和维护为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定期检测和维护是必要的。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的辐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修复。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设备、更换老化部件以及进行必要的绝缘测试等。

5. 教育和培训为确保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电气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培训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通过教育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了解电气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工作装备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结论电气辐射防护是确保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操作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装备、使用绝缘电气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定期检测和维护以及进行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气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潜在危害。

在电气设备操作和维护过程中,务必重视电气辐射防护,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与环境Electromagnetic & Environment中国无线电 2007年第10期3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常见电气设备在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危害。

这主要由于在运行使用此类设备时会产生各种传播形式的电磁能量辐射,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如移动电话及基站、医疗设备、雷达、烘干设备以及部分家用电器等各类无线电或非无线电设施,都可能对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电磁污染(E M F)已成为最广泛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相关标准 当高频电磁波产生的电磁场穿过人的身体时,只有非同相位的波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譬如手机的频率是1.8G H z,波长约15厘米,穿过人体的相位不止一个,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

而常用的交流电只有50赫兹,波长有6000千米,穿过人体的电磁波只可能是一个相位,在强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主要有两方面,躯体热效应和神经效应。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神经效应为主,高频电磁辐射对体的影响以热效应为主。

由于对电磁辐射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不同理解,不同国家所制定的电磁辐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在制定标准时采用了国际非电离协会(I C N I R P)的推荐标准,没有考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效应方面的影响,而只是考虑已有明确研究结果的热效应,标准限值较宽松;俄罗斯、中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在制定标准时考虑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效应方面的影响,标准限值较严厉。

目前在我国有广泛影响的标准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 B8702-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 B9175-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电磁辐射照射限值作了规定:50H z工频按磁场强度大小为标准计算,具体单位为μT,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如果辐射在0.4μT 以下,相对安全。

射频电磁场以功率密度或者场强大小为标准计算,具体单位为μW/c m 2或者V/m,30M H z~3000M H z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40μW/c m 2,并对不同类型的波又作了不同的规定,其中长、中、短波应小于10V/m,超短波小于5V/m,微波小于10μW/cm 2。

2 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2.1变电站等大型电力设备 近年来城市用电量持续大幅增加,然而按供电要求,一个大的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只有0.56k m~3k m左右。

随着城市的发展、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新建的变电站只有进入居民区,才能把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居民家中满足居民的用电需要。

这也引起了居民的担心,变电站到底有没有辐射?电力系统使用的频率是工频50H z,按照电磁波传播的观点,50赫兹的电磁波的波长大约是6000公里,通常情况下人体长度最大为两米左右,比起波长6000公里50赫兹的电磁波来说,电磁波穿过一个人几乎都是同相位的,另外,工频电磁辐射是一种极低频率的电磁场,空间传输能力差。

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其能量几乎全部衰耗。

因此,50H z的工频电磁波产生的感应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其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它对周边的影响主要以电磁感应效应为主,而并非电磁辐射。

卫生部门以及电力系统曾对输变电设施操作员、维修工等长期近距离接受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工作人员进行密切的健康监测,没有发现任何因电常见电气设备的电磁辐射分析与防护■ 江苏省泰州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 崔忙良 吴俊杰 窦沛沛电磁与环境Electromagnetic & Environment中国无线电 2007年第10期33磁辐射致病的案例,这也说明了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变电站与居民住宅或其他环境敏感目标保持适当距离便不会影响周边环境,具体参考标准为:220千伏为20米,110千伏为15米。

2.2 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毯、电视机 等家用电器 (1)微波炉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以热效应为主。

家用微波炉采用2.4G H z主频,对食物进行封闭式加热,食物内的水分子受到这种强电磁波辐射后产生大量摩擦而变热,同样的方式,如果密封不严密,微波炉泄漏的微波能量也能使人体内的水分子变热,影响人体的健康。

经测试,微波炉门中央0.05m处,其电磁能量大小达到30.14μW/c m 2,到1m外便衰减到0.41μW/c m 2。

因此只要正确地使用微波炉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在接通微波炉电源时,应注意至少离微波炉1米,眼睛不要看着炉门,不可在炉前久站。

食物从炉中取出后,最好先放几分钟再吃。

(2)电磁炉对人体的影响较多,主要是热效应和电磁效应。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电磁共振,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通过含铁质锅底部时,即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再加热锅内食物。

因此,电磁炉只对某些金属起作用,比如说铁。

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血细胞内铁元素含量很高,而对人体细胞来说,即便是很小的加热也是致命的,因此,在使用电磁炉时不可离炉太近。

另外,电磁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极低频电场与磁场,如果血液或细胞中存在有磁性物质,就容易受磁诱发作用,造成重金属在体内积累,妨碍血液和细胞的正常活动等,从而影响到人体健康。

而世界卫生组织把这种极低频的电磁场作为可疑致癌物之一。

实际测量表明,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0.1m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也有1.00μT。

因此,要使用电磁炉,从选购时就应该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

使用时也应当尽量远离工作或通电的电磁炉,一般1.5米就可以了。

(3)电热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电磁感应。

人体与通电的电热毯之间的感应电压可达40~70伏特,可以产生15毫安的感应电流,实际测得电热毯中央部位的磁场强度达到0.55μT,这种电磁波足以危害人体的健康,即使关上开关,仍然会扰乱体内的自然电场,对孕妇、儿童、老人的损害最大。

所以应尽量少用电热毯,如果一定要用,也最好提前打开,并在睡觉之前取出电热毯。

(4)电视机分为两种类型。

其中C R T电视对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其内部的设备诸如高频电子枪、偏转线圈、高压包以及周边电路等在工作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高频、低频电磁波,但是这些辐射的强度都不大,并且只在屏幕前方及机箱后面附近存在,实际测量表明,紧贴着显示屏前约为1.00μT,机箱后面约为4.8μT,但屏前磁场在正常观看距离3m处测得的结果只有0.12μT。

因此只要与电视保持一定距离,就不会受到电视机的辐射影响。

而对于液晶电视,不论是屏幕前还是正面3米的范围内,测试结果都是0.1μT,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其他常见家用电器具体测试结果参见下表。

表1 常见电器的电磁测试结果2.3 电脑、无线路由器、手机、基站 等通信设备 (1)电脑在运行时的辐射来源于各个部位,包括主机箱、C R T显示器、键盘与鼠标。

其每一部分的辐射量值为:主机170V/m、屏幕218V/m、键盘1000V/m、鼠标450V/m。

在使用时,要与电脑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宜过长时间操作,休息时头部不易距键盘过近,有条件的用户尽量使用无辐射的液晶显示器。

尽可能使用无线键盘鼠标,因为无线设备的直流供电,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有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

(2)无线路由器的发射功率在50m W左右,天线增益约2~3d B i,比较而言,信号强度仅有手机的5%。

因此这种小功率的无线路由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但是它可对电磁环境可造成累计效应,所以在购买时就应当注意,不要一味追求大功率的室外无线电磁与环境Electromagnetic & Environment中国无线电 2007年第10期34A P,家中使用时,功率不要调得过大,不要把无线路由放在卧室,使用时应摆放在离人体较远的地方,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等等。

另外,家中有孕妇、儿童、老人时也尽量不要使用无线网络。

(3)手机的数量在日益增加,手机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包括待机状态)会向基站发射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

有研究表明,使用手机时,会有40%至60%的辐射量直接渗透到脑部一寸到一寸半的深度,并在脑中形成累积。

而脑细胞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细胞受到过强的辐射加热会死亡,这时胶质细胞就会增殖,从而形成肿瘤,严重的还会产生癌变。

因此,手机辐射问题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手机在离最近的基站较远或者信号强度不够时,其功率自动控制功能会使手机自身的功率加大,这个时候最好不要使用手机。

一般而言,手机的功率在通话接通瞬间最大,超过1000m W,而接通后的通话过程会比较稳定,维持在800m W左右。

使用手机时应注意,在通话接通瞬间,不应该使手机靠近头部,应等到接通1~2秒后再进行通话。

在携带手机时,不要把手机靠人体太近,晚上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

打手机时应尽量使用耳机并缩短通话时间,以减少手机对大脑的辐射。

(4)通信基站的密度也随着手机使用数量的增多而增加。

一般而言,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不会超过25W,天线高度在35~55m,增益约12d B,测试表明,基站天线10m处的功率密度远远低于标准的40μW/c m 2。

并且,基站的密度越大,它覆盖的通信面积就越小,其发射功率就会越低,产生的辐射也就越小。

总地来说,通信基站对人体的辐射相当小,只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污染。

2.4 X光机、CT机等医疗设施 在医疗设施中,会产生电磁波辐射的主要有X光机、核磁共振、电磁理疗机、C T机等。

该类设备主要配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而医院方面也了解此类设备电磁辐射的危害,在放置这些设备的房间都加了屏蔽层,以减少辐射泄漏。

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这类设备的辐射。

2.5 高频切割机、热合机等工业电磁设备 这种类型的工业电磁设备遍及城乡,分布地域广泛。

此外很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高频振荡源质量很差,且没有任何屏蔽措施。

此类工业设备频点多,频率跨度大,谐波分量较多,且辐射强度大。

我们对最常见的热合机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在30M H z~300M H z频段,单个热合机工作时电场强度综合值最大达到41.62V/m,多个热合机同时工作时可达到95.65V/m,在距热合机工作车间30m处,电场强度也有5.229V/m,均超过了国家规定5V/m的标准。

工业电磁设备容易对无线电通信产生有害干扰并可能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居民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此类设备,一定要加强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