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改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
按 照要求 在 规定 的 时 间 以规 定 的 速度 到 达 目的地 。
为逻辑与特征的文化的要 旨在于提升人的主体价值
与意义、 发展人的 自主品质与精神、 培养人的创造性 思 维与 能力, 而促使 人 自由、 面 、 从 全 和谐发 展 。 对课程与文化的实然性存在状态与应然性存在
科体 系“ 巴尔 干化” 同 时, 要 实 现 文化 的 吐 故 纳 的 也 新, 立足 于今 天 , 向未 来。 与此 同时, 面 教育 教 学要
突破 以“ 有无 文化” “ 、 有多 少文 化” 为社 会 对 人 的 作
值 中立” 文化 无 涉” 或“ 的纯粹 知识 活动, 而是 一种价 值负载 的 活 动 。3作 为 优 化 生命 存 在 , 升生 命 价 [3 提
丝 毫找不 到其初 始之 意的影 子 。受历 史和社 会 条件 的影响, 一字 眼在 千百年 来的 转义 、 申中 出现 了 这 引 分化 。此处 所谈 及 的文化在 包括对 自然 界 的改造 活 动 的同时 , 也包括 对人 自身 的改造 活动 , 不仅仅 拘 而
一
、
返 朴归 真 : 程文化 的认 识 课
面上看似乎十分熟悉, 实质上人们对它却异常陌生。 正如伽达默尔所说 :也许, “ 我们知道文化和 自己息 息相关, 然而, 自己之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 倾
化, 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 内容。 学校教育活动的 生存 方式 。 指按 照 一 定 社会 发 展 对 下 一代 获 得 社 是
盎然。
成着文化, 为文化的传播、 发展和创新提供 了途径。 没 有课 程 , 化便 成 为 一潭 死 水 、 文 终将 枯 竭 。总 之 。 日渐完善的课程体系, 具有了独立的文化品质。 不仅
浅谈中职机电教学课程改革
浅谈中职机电教学课程改革发表时间:2018-12-26T15:28:12.9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期作者:贾丽君[导读]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能实现产业转移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增强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职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贾丽君(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下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电专业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其地位日趋重要,而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能实现产业转移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职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关键词:中职机电;教学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5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1-0046-01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机电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机械方面,学生通过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机械行业的良好发展。
中职院校在机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机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现代制造业输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保证机电专业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中职院校必须对机电教学加以改革,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中职机电教学存在的问题1.缺乏实践由于机电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机械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中职院校在机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践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期间,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机械方面实践机会。
这样将导致学生机电操作技能欠缺,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完善是导致中职机电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中职院校在开展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将多媒体与机电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机械专业图,如果不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下无法有效学习丰富的机电知识。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
浅谈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摘要:当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能否顺应发展潮流,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劳动者,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明显已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校本开发)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校本开发【中图分类号】g640一、课改的背景当前,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国家级示范校。
这是我们中职学校的新机遇,同时也是必须面临的挑战。
中职学校能否在新的形势中站稳脚跟,关键就是看它能否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调查,中职学校学生大都是初中教育的落后群体,在”教师占据着三尺讲台,在教学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的传统教育中,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如果我们仍然沿用这种教学模式,那教学效果仍然和以前一样,不过是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那么,寻求一种能让他们感兴趣、乐意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停留在”国家规划”框架内,课程内容陈旧、封闭、单一,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学生工作后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才能上岗,这些问题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如今,新岗位不断涌现,传统意义上的职教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开发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二、课改实施1、企业岗位考察、调研,为课改的校本编写提供强有力支撑唐山工业发达,钢铁、冶金、化工、陶瓷、机械加工等行业都十分发达,我们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进入这些企业上班。
为了让学生能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术工人,我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与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深入交流,搜集企业与机电专业相关的专业内容,为我们的校本编写确定教学课题及内容的筛选提供帮助。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嘿,各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打造一套全新的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这就带你一起领略一下这个过程。
咱们得明确一个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好,就正式开聊。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1.基础课程这一块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加入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专业课程这部分可是重头戏,咱们要围绕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知识来设置课程。
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技术等。
每个课程都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
3.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机电一体专业也不例外。
咱们要设置丰富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4.跨学科课程现代社会,跨学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咱们要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具体内容1.基础课程(1)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3)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4)计算机编程:C语言、Python、Java(5)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2.专业课程(1)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2)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3)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PLC编程与应用(4)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应用、传感器系统设计(5)技术:原理、编程、控制系统3.实践课程(1)实验室实践: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2)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3)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4.跨学科课程(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2)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3)其他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其他跨学科课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摘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人们对其效果并不认同,这与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
知识取向、技术取向、接受取向、经验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朝素养取向、实践取向、建构取向、研究取向转型。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当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其规模也如几何级数一般在增长,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但是,在此情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基本仍借用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样式。
从其价值目标来分析,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知识取向本文中所所说的“知识”指科学体系下的客观知识。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我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客观知识体系。
如果按照知识的类型来划分,在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类是教育学科知识。
也有学者把现有的教师知识进行了重新分类,即把教师的知识分解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组成部分。
尽管分类方法不一,但在目前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学科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体系,源于我们的假设。
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碗水”,即教师首先必须是所任学科的专门家。
其次,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人们对这种知识的科学性表示怀疑。
在知识与实践的问题上,我们所采取的立场也是“知识先行”。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唯有教师的知识和信念的改变才会导致教师课程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常常采用“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
这是在教师在职教育中大都采用的“由理论进入实践”的模式,即一个教师在还没有具备教学实践经验之前,就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理论,才能开始教学[1]。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积极适应形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实行领导小组,工作进程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贯彻。
广大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全员参与,掌握并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技能,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行,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打破以知识传授为重要特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毕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毕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足考虑中档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定,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等形式,充足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一)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缺陷我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学,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割裂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
这种课程结构方便教师教学和组织管理,教学成本低。
我校教学上数年来一直延续学科式教学模式,前一年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实习。
由于高中的扩招和就业用人制度的改变,中职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文化理论课基础不扎实,学习不很努力,常规的填鸭式文化理论课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空洞、枯燥,觉得与初中教育差别不大,厌学现象严重,上课睡觉、发言时有发生,甚至旷课逃学。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
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意义: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
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
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
新工科背景下“机电传动与PLC控制”卓越课程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机电传动与PLC控制”卓越课程改革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机电传动与PLC控制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针对“机电传动与PLC控制”课程进行卓越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机电传动与PLC控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工业的需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为驱动力,以发展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工程教育为基础,以设计和创新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的工科教育理念。
在新工科的理念下,工科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充分融合科技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具备现代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机电传动与PLC控制”作为工程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机电传动与PLC控制”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工程实践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真正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实践的需求,必须进行卓越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要求。
那么,“机电传动与PLC控制”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卓越课程改革呢?课程设置要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划分得很清晰,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很难将其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将实际工程案例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就能够感受到这些知识对于实际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应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机电传动与PLC控制的技能,从而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要更加灵活多样。
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机电传动与PLC控制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机电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下,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1.2 意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抓手及实施路径(1)结合行业需求。
通过深入调研,充分了解行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2)强化实践环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
(3)引入先进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2.2 实施路径(1)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剔除陈旧的知识,引入最新的技术,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间和力度,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技能。
(3)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改革的实践案例某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该学校作为当地专业性较强的中职学校,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受到广泛关注。
因传统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问题,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急需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
该学校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行业调研工作,了解了当地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学校还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力度,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实践项目,并引进了国内外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最新的工作技能。
浅析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作业 多样 化探索
广西贵 港 市港北 区庆丰镇 第一初 级 中学
夏天 的花绚丽得让人沉醉 ,我喜欢花开 的姿态 ,它满载着青春 的充实、 传递着收获 的信 息。面对娇艳 的花朵 ,我常想:在教学上,能不能创设一种夏 花般 的情境 呢?经历多年 的课改 ,我发现 ,历史作业的多样化,让我和我的学
随着 时代的推进和人 民生活水平 的提 高,电子技术领域也迅猛 发展起来 了。为了适应现代化 工业 发展 的需要 ,培养 出具有专业操作技能 的复合型 、实 用性、现代型的电子技术应用人才 ,现有 的课程体系 已经不能满足 ,我校构建
鲜明特色的 “ 以能力为本位、职业 实践为主线 、以项 目课程为主体 的模块化 ” 课程体系 , 成就 “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做 中考”教 学模 式改革,在 “ 办 出好专业、办出特色专业,服务于社会”办学理念 的指引下 ,课程体系 的建设 与改革 己走过了数年时间。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形成了 自己鲜 明的特色 ,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思想观念 。构建鲜 明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 ,要坚 持以转变教育 思想观念为先导 ,树立 具有 中职特色 的人才观 、质量观和教学观 。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以培养职业能 力 为教育 目标 ,构建新 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 理解职业 教育人才培养 目规格 ,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 目标 ,制定具有专业特 色 的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设置培养方案时 ,先从分析职业 岗位入手,认真梳理 职 业岗位 对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 ,将职业 岗位对专业人员 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 综合能力,把每个 综合 能力分解 为若干个专项能力 。然后根据各项具体能力 目 标与要求,设计课程及 教学内容 ,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 目组成一个教学模 块,各教学模块还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实训项 目,由此构成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 的人才培养计划 ,本专业课程 体系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 1 、人才培养方案 由知识 、能力 、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 ,应用能力所 必 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2 、具有较强 的综合应用各种 知识和技 能解 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培养 目 标 与职业 岗位十分贴切。 3 、素质 教育特 点突出,对培养 具有 良 好职 业道德 、爱岗敬 业及健全 人格 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 意义 。 4 、 课程设 置灵活、 适用、 针对性 强, 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 又有相对独立性 既能进行分项 目教学 ,又能围绕职业 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 二、 采用 “ 一体化” 教学模式 , 并 实现 “ 做中学, 做中教 . 做 中练 , 做中考” “ 一体化 ” 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 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 、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讲练 结合一体化 ,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校外实践与职 业能力培养一体化 ”的 “ 五个一体化 ”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1 建设目标瞄准当今世界机电技术的发展新动态,结合某机电企业的岗位需求特点,特别是"海西"口岸经济建设的特点,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新划分能力培养模块,适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并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互动、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以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技能专项考证为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加强实训实习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建设内容(1)课程体系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改革调整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推进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根据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确定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再根据所需能力确定实践环节,按实践环节要求配置相关课程,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突出“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根据任务设置教学模块,使学生迅速缩短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在制造类企业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
该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为机械装备维护运用能力和数控技术应用能力。
实现机械装备维护运用能力,需要具备金属加工技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设备的检测与维护技能,为此必须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设备的构造与检修等相关课程内容;实现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必需具备电子装配、维修电工的基本技能、电气线路的维护与改造能力,为此必须掌握电气的基础知识和控制技术、传感器与可编程控制等相关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体框架如下: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按岗位要求,将培养目标分解成能力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机电化工教学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目录一、专业概述 (1)二、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1)(二)专业调研1(三)专业定位2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一)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3)(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4)(三)实施“双证书”教育 (5)(四)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5四、梳理专业知识点、技能点,构建课程结构(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岗位综合能力分析及分解 (6)(二)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 (6)(三)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学习、训练的模块 (6)(四)专业课程结构7五、专业教学建设计划(一)专业配套教材建设与规划 (8)(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 (9)(三)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建设与规划 (10)六、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一)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13)(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13)七、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一)基本要求20(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21)八、教学实施保障(一)教学要求 (22)(二)教学管理 (22)九、教学评价及考核(一)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23)(二)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2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一、专业概述1986 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该专业是我校设立最早的中职类专业之一,2003 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专业点。
本专业开设以来,始终坚持面向河南省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急需的、行业科技进步急需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技术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定位。
所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地掌握机电技术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适应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相应工作。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机电一体化是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技术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和工程技术的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传统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很难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结合。
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 教学内容调整2. 教学方法创新除了教学内容的调整外,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学科往往是以理论为主,实践相对较少。
而改革后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 教材编写更新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更新教材编写。
传统的教材往往是以单一学科为主,而改革后的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编写新的教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进行整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完成一些实际的操作,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
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王亮秦晓华李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要充分深挖各类课程所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实打实的显现出教书育人的成效。
1 融入课程思政溶于课程的必要性1.1 时代的需要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改变将课程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从思想上使学生高度进步,从内心净化自己的内心思想。
1.2 适应学生特点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也日益提高,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意识形态是不一样的,面对新形势教育的理念、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行提升,把学生引领到正确思想的道路上去培养。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有多样,课程思政的融入无疑增加了一把利器,包容着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促使着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的标准。
1.4 教学目标的需要融入思政思想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成和升华,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的引领下更加全面。
2 目前《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特点以基于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与技能大赛衔接研究为例,根据调研分析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指导,并根据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弱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体现技能竞赛内容,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融入内容和方法3.1 思想政治教育抓紧抓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应该树立时刻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作为专业课教师也该把思想在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树立立德树人思想,在专业知识体系充分融入其中,形成一份有政治内涵、有政治意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浅谈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长江丛刊》2018.05287浅谈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仝 飞/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摘 要:本文经过剖析我国制造业以及机电专业教学现状,论述了机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方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对机电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机电技术 课堂教学 改革方法一、机电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而言远离社会的地方,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变化有时候很难改变自身去适应这种变化。
很多学校实行的机电专业教学不考虑是否适合学生本身,也不考虑是否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操作技能,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完全无法适应,很多学生在入职初期无法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应用于工作当中,这也导致刚入职学生的工作效率相对低下,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
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研究(一)专业培养计划方面为适应市场需求,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中职学校应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众所周知,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且在后期就职中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且不同产业类别对于机电专业的相关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也对机电专业想要就职于不同领域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面的技术要求。
暂且以机电产品制造企业以及加工企业为例,以上两类企业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较为类似,均为机电品类的产品的生产及质检,后期保养以及对整个产品生产线的管理,此外,该类企业中机电专业的工作人员还需按照相关标准对机电产品进行质量检查、维护以及分配等[1]。
正是由于不同产业对于机电专业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所以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就职之前就应当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同时清楚就职企业的基础信息。
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机电专业的学生还应努力考取该专业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
技能证书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
另外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考一些其他方面有利于就业的证书,方便以后就业,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基于“新工科”的机电类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
基于“新工科”的机电类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摘要:在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核心与关键。
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都离不开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
而其中的科技发展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学习和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现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紧密相关,而教育与产业也不可分割。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新型工程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为:核心知识的从新构建以及知识体系上交叉知识和外围知识的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核心价值观上国家战略意识以及工程素养的培养。
以成就伟大教育为前提,教育的创新必须循序渐进,需要以“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在思想和理念上创新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技术创新,尽可能地培养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目前,以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工程教育问题还比较大。
比如培养目标与实际工程问题脱节、不能适应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等。
关键词:“新工科”;机电类;实践教学1目前实践课程存在问题分析1.1实践课程的设置具有不合理性传统机电类专业培养目标相对比较宽泛和笼统,而其实践课程知识作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进一步手段,一般只是该课程极小的一部分,具有零散性,无相对系统的规划和设置。
并且不同课程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课程之间的关联设置比较模糊,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学以致用。
并且,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由于排课等问题时间间距较大,往往学生在后面实践课程时已经忘记了理论课知识内容,课程效果有限。
所以不同具有相关性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不合理性,以及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性等严重制约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作用。
1.2实践课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机电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专业,它是一个运用创意,发展理论,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共5则)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共5则)第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实践,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难以合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合理创新教育方式,科学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完成当前的任务,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难以合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合理创新教育方式,科学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完成当前的任务,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在使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需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然后制定共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做好技能训练,企业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岗位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工学交替的情况下,创建校企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联系,形成课程与职业的良好对接,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总结经验,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效率,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
由于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要求很高,且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资源,因此,在相互协调之下生成了现代学徒制。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为机电专业课服务的探究
Ct dctnIoaj e l haEuao n vtNHrd n i n O a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数 学 为 机 电专 业 课 服 务 的探 究
李 须 君 ( 苏 省 金 坛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江 苏 金 坛 2 2 0) 江 1 0 3 摘 要 : 等职 业 学校 数 学 课 程 的 专 业 特 色就 是 为 专 业 学 习提 供 一 定 的服 务 , 择 与专 业 联 系紧 密 的 数 学知 识 , 强数 学 在各 专 业 中的 运 中 选 加 用 。 文 结 合 当前 中 职 机 电 专 业 数 学 课 改 情 况 , 数 学 教 学 如 何 为 专 业课 服 务 进 行 了探 索 研 究 。 本 就 关 键 词 : 职 数 学 机 电专 业 课 改 服 务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2. G6 8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9 5 2 1 ) () 0 —8 1 3 7 ( 0 1 c一0 1 6 9 0 2 3 1
正 所 谓 不 破 不 立 , 破 一 个 旧 的体 系 , 打 建 立 一 个 新 的 体 系 , 是 改 革 过 程 必 不 可 这 少 的 。 学 教 师 要 与 专 业课 教 师 建 立 良好 数 的 沟 通 渠 道 , 如 组 织 课题 研 究 或 者 进 行 例 教 学 交 流 , 解数 学 内 容 对 各 专 业 所 需 的 了 时 间 段和 侧 重 点 , 到 根 据专 业 需 要 , 做 认真 选 择 或 编 写 教材 , 时 调 整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及 学 重 点 , 建 以满 足 专 业 需 要 为 主 的 新 的 构 数 学 教 学 体 系 , 不 必 过 分 强调 数 学 知 识 可 的 系 统 性 和 完 整性 , 键 是 要 突 出 中 等 职 关 业 学 校 数 学 的 服 务性 和 实 用 性 。 4. 结合教 学 实际 。 3 调整教 学次 序 针 对 不 同 的 学 校 , 同 的 专 业 课 程 开 不 课 时 间 , 力调 整 数 学 知 识 点 的教 学 次 序 , 努 使之尽 最大可能服务 于专业课的教 学。 先 用 的 先 教 , 用 的 后 教 , 必过 分 看 重 所 谓 后 不 的 必 修 和选 修 的次 序 。 如 : 例 一般 学 校 机 电 专 业 的 专 业 课 次 序 : 械 制 图一 电 工 学 一 机 数 控 , 么 在 安 排 数 学 教 学 时 可 先 教 立 体 那 几 何 的 相 关 部 分 , 教 三 角 函数 的 相 关 知 再 识 , 着 教 解 析 几 何 的相 关 知 识 , 后 教其 接 最 它 常 用的 基 本 数 学 知识 。 样 , 学学 习的 这 数 运 用 性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了 为 机 电专 业 课 服 务 的 目标 。 4. 千方 百计 调动 学 生的学 习积 极 性 4 传 统 教 学 方 法 的弊 病之 一 在 于 教 师 讲 授 得 很 细 ,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完 全 处 于 被 动 使 状 态 。 了 更 好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数 学 思 维 能 为 力 , 须使 学 生 由被 动 变 为 主动 , 必 由消 极 等 待 变 为 积 极 争 取 。 此 教 师 必 须 注 意 改 进 为 教 学 方法 , 动 他 们 的 积 极性 , 发 他 们 的 调 激 求 知 欲 望 。 持 每 一 节 课 都 使 学 生 学 有 所 坚 得 , 使 学 生 学 习 数 学 的 积 极 性 具 有 持 久 能 性 。 而 才 能 培 养 学 生 独 立 获 取 知 识 的 能 从 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前景及课程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前景及课程改革近年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和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了深远的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专业百家乐英雄联盟的定义为: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机械、仪器、材料、电气、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结合,实现机械和电子技术的有机融合,满足对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的需求。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1、用于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应用。
未来,机器人强大的整体性能要求会进一步提高,智能机器人将更多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2、移动互联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随着5G的发展,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这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有莫大的帮助。
此外,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
3、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内的强有力的支持技术都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1、完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方向,结合新技术的时尚发展趋势,改善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体系,融入多种新知识,使课程更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参考价值。
2、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实践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技术能力,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技巧。
3、及时开展技术交流会议。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时常召开技术交流会议,将各学校的科研成果相互汇总,交流最新技术;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师生提供学习交流渠道。
总之,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技术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其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改进,以满足实际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人们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对于教育也越发重视。
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在不断推进。
为了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改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中职、高职最主要的专业之一,也在这几年成为了热门的专业,因此,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推进国家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问题;对策引言:机电一体化专业涵盖了多方面,有理论实践、实习操作以及具体实践等三个方面,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能够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素质更高的专业性技术人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偏向于技术性人才,致力于能够更好的发展未来机电行业。
机电行业对于我国现代的工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述目前,我国多数的高职、中职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有的只是作为辅助课程进行教学,但大多数都是专业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当学生对该专业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后,就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
基本所有的学校在对这一专业进行教学时所采用的模式都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有趣。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近几年开设的,对于这一新颖的课程,学生对其内容会有更大的兴趣,也会有更多的学习热情。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本身的基础知识水平较低,但是机电一体化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这也是吸引学生去学习的一个点。
第二,专业的实操性强。
机电一体化教学相对于基础知识教授,更注重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正是由于实践性强使得学生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够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三,所涵盖知识面广。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涵盖了机器与电力两个部分的,所要学的知识很多,十分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扩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
摘要: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其实质是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避开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一、序言
日益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要求和现时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新型技能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其机电类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对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
所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新型技能型人才,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1)掌握基本理论。
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广泛的机械与电气专业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具备相应技能。
即具有专业化的实际操作水平及广泛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
(3)适应市场竞争。
始终保持对科技发展及工程实践深化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不断进行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循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对机电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方面的要求,它是教学体系建立的依据,市场适用人才是教学体系培养的目标,市场对适用人才的反馈信息,又成为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如下原则:
(1)超前的课程开发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的课程设置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
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实践的技能训练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如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将机电类专业所必备的钳工基础技能、电工基础技能、安全实习技能单独开列,作为
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通用技能训练。
(4)灵活的纵横组合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
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如机械类专业课程模块可以组合出钳工、机修钳工、模具钳工等;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电焊与钣金,钳工与焊工,汽修与营销等。
三、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的课程体系应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论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新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能力本位”课程论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的适应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谈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课程的针对性是指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适应性则是指课程基本能满足多种岗位或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要有较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
力求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一是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二是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三是采用“综合模块”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四是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以利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目前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除了将某些课程内容分解若干课程模块外,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注意把相应的技能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三年教学中,实行第二专业工种模块,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
满足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如我们在汽修专业中增加营销技能模块,在钳工中增加钣金技能模块。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形式状就是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理论内容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催化,促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的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制定。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核,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与灵活兼容。
教师的教学工作固有一整台规范化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批改作业、成绩考核与分析等,其规范化程度是衡量教师工作质
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其常规教学的评价考核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的量化指标,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评价考核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过程与结果并重。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教学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
如上述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中,就强调了在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学生相应能力的考核评价等。
当然,评价也要注重教学效果,分数也要考虑,如统考和非统考的得分情况,但它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如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是否达到国家的职业标准,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等。
以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而加快步伐,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建立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结构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是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一个保证。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5月刊
2、《基于素质教育下的职校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的研究》,现代阅读2011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