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

摘要: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其实质是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避开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一、序言

日益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要求和现时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新型技能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其机电类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对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新型技能型人才,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1)掌握基本理论。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广泛的机械与电气专业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具备相应技能。即具有专业化的实际操作水平及广泛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

(3)适应市场竞争。始终保持对科技发展及工程实践深化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不断进行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循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对机电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方面的要求,它是教学体系建立的依据,市场适用人才是教学体系培养的目标,市场对适用人才的反馈信息,又成为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如下原则:

(1)超前的课程开发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的课程设置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实践的技能训练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如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将机电类专业所必备的钳工基础技能、电工基础技能、安全实习技能单独开列,作为

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的通用技能训练。

(4)灵活的纵横组合

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如机械类专业课程模块可以组合出钳工、机修钳工、模具钳工等;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电焊与钣金,钳工与焊工,汽修与营销等。

三、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的课程体系应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论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新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能力本位”课程论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的适应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谈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的针对性是指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适应性则是指课程基本能满足多种岗位或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要有较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

力求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一是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二是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三是采用“综合模块”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四是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以利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前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除了将某些课程内容分解若干课程模块外,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注意把相应的技能模块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三年教学中,实行第二专业工种模块,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满足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如我们在汽修专业中增加营销技能模块,在钳工中增加钣金技能模块。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形式状就是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理论内容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催化,促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的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综合体现,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教学技巧、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核,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与灵活兼容。教师的教学工作固有一整台规范化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批改作业、成绩考核与分析等,其规范化程度是衡量教师工作质

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常规教学的评价考核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的量化指标,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评价考核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过程与结果并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教学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如上述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中,就强调了在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学生相应能力的考核评价等。当然,评价也要注重教学效果,分数也要考虑,如统考和非统考的得分情况,但它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如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是否达到国家的职业标准,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等。

以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而加快步伐,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建立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课程结构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是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一个保证。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0年5月刊

2、《基于素质教育下的职校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的研究》,现代阅读2011年11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