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经以科学,纬以人情。”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所谓新的文学要素,可以是有形的,像作品的外在形式,如《域外小说集》里的短篇小说新形式;可以是无形的内在的,像意识形态、小说中的人生观等,如译介无产阶级小说《毁灭》重新诠释知识分子和工农关系;还可以是艺术人生观,如译完夏目漱石、森鸥外的小说的后记,阐明“用自己的杯子饮水”的诗学主张和人生观。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1921.4.15)中,鲁迅不仅介绍了俄国的社会思潮的演变,而且点出社会思潮与俄国当下小说创作的关系。这种将作品与社会思潮相联系的评述方法,后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手法。

再如鲁迅在译完西班牙巴罗哈的《山民牧唱》的后记里,就直接说明了自己译介这部作品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文学的乐趣,而是因为作者的小说技艺。他所说的小说的技艺,指的就是

巴罗哈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极

其次要的人物也被他写得生动鲜活。

鲁迅翻译短篇小说,大多是为了输入

一种他觉得是新的写作手法、新的小

说技术,尤其是早期短篇小说的翻

译。这种以译品作小说启蒙、以作品

来说话的方式,正是鲁迅重作品的翻

译、兼顾理论输入的译介思想。

他的翻译,也引起了文学创作实

践的变化。如他通过对美术的译介,

不仅让国人了解到西方的一些新兴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而且对他的创作实践也产生了影响。如他在《故事新编》中对色彩的运用,就具体地体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手法的借鉴。作品中所提供的视觉经验,超出了中国传统美术或文学的视觉经验范围,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这正实践了可以学习借鉴别国艺术的新方法新意见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

总括说来,他的译作或者输入一种国内文坛未曾有过的新的小说理念、新写法、新小说样式(如《域外小说集》)或介绍独特的当下人生体验(如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罗生门》)、新的题材;或通过翻译展示出他所认为的一个新兴国家的全新样式的文学(如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等等。鲁迅的翻译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撰写的文章,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建构,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鲁迅翻译对文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十世纪对文学来说,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其最基本的动因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怀疑和个人独创意识的增强。鲁迅在很早就感受到这种意识,在《摩罗诗力说》的篇首就引用了尼采的“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第,新生之作,新泉涌于渊深,其非远矣。”在这里所谓“新源”,是指外来的新的文化资源;“新生之作”是指创新的文学创作;“新泉”则是新的文化传统的产生。它们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代表将来的“方来之泉”。当时鲁迅的文艺思想就在于个人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向传统的旧的思维方式的挑战,以“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姿态独立于世,敢发新声,敢闯新路。鲁迅曾指出:“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非然者,口舌一结,众语俱沦,沉默之来,语于前此。盖魂意方梦,何能有言?即震于外缘,强自扬厉,不惟不大,徒增欷耳。故曰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他认为,文学的自觉,必须根源于和符合于人心的内在欲求,这样才能打动人心,不同凡响。也就是说,独创必须以人心为基本,才能触动人的生命意识。

这种对“新声”的敏感和追求,源于鲁迅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所触及到的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他在《狂人日记》中,就提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根本怀疑,当时,他所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尤其是如何面对人性中怀疑和创新欲望被压抑和摧残的现实。他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后失去生命力的根源,就是不允许人有独特的想法。鲁迅把这一切归之于中国的封建礼教,以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他把“独创”与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能够冲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人才能觉醒,因为,独创是一种开放的生命;只有能够广泛吸收和汲取,文艺才能创新,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坚信,自觉和创新,必须有世界眼光,必须建立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

他要国人听到那些遥远的“被压迫被损害”(下转第63页)

鲁迅翻译

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黄炎

(上接第59页)民族的声音,体验他们的生命交响,了解他们的生存方式,于是,他把翻译的目光投向了东欧、南欧、中欧及北欧的“弱小民族”文学。

他要开阔国人的视野,给国人带来新思想。于是,他翻译了日本鹤见右辅的随笔集《思想·山水·人物》,为中国文艺届输入了一些异域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自由主义、怀疑主义等新思想。这本散文集,如同给封闭的国土引入一股新鲜的风气,起到振人视听的效果。

鲁迅以其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坚守着翻译阵地,实践着对文学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实现对文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他把独创精神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理论与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鲁迅翻译对丰富中国文艺理论的贡献。

1.对日本文艺理论的译介。在鲁迅译介的日本作品中,最多的是他翻译的日本现代文艺理论著作。他译的日本文艺论著,长篇短制兼备。最著名的,是他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以及片上伸的《现代新兴文学问题》。此外,他又译有日本板垣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除了整部的艺术论著,他还译了大量日本作家、文艺理论家论述文艺的文章,《壁下译丛》就收了这类文章25篇。该译文集除去一篇是俄籍德国人开培尔的《小说的浏览和选择》外,其余为一色的日本作家或文艺理论家的论文,收有片山孤村、厨川白村、有岛武郎、片上伸、青野季吉等九人的文艺论文。这些文论作品为新文学在中国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保证。

2.对俄苏文艺理论的译介。大约从1928年开始,中国文坛逐渐掀起了一股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文艺理论的热潮。受外语能力的限制,鲁迅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都是通过译介俄苏文艺理论著作来传达的,并且往往通过日译本转译。影响较大的,就是他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以及《文艺与批评》和《文艺政策》。他的文论翻译由于迎合了当时特定环境的需要,不仅使得当时渴望读到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文学青年得以接触到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使得他也成为中国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翻译家之一。同时,他的文论翻译对于推进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于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建构中国无产阶级的文艺批评架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只有当此在实际做出选择时,可能性才能成为现实。良心的呼唤正是表明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是此在的在世成为最本真的在世。这种良心,不是上帝的呼声,也不是社会的呼声,而是此在的一种内在呼声。在这种良心的呼唤中,此在展现着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始终处于存在的过程当中,它对存在的领悟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存在,而且影响存在的显现。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对传统存在论的超越。

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他肯定哲学所应探索的只能是存在,因而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存在哲学。海德格尔是以揭示存在的意义问题为己任来揭示存在问题的,是在对传统存在论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其对传统存在论的超越的。

1.传统哲学的存在往往是思辨中的一个范畴,海德格尔则把时间性引入存在,从时间性追问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则是从此在入手,此在的展开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此在的存在—生存,也就是超越,存在问题就是超越问题。作为存在的敞开状态的超越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其时间性,或者说时间性正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将来、过去和现在就是此在的时间性结构。将来、过去、现在构成此在存在的整体结构。此在的时间性是原始的本真的时间性。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时间,例如物理的、客观的时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此在的时间是三维的,是与此在共存,只要有此在存在,就有时间存在;同样,只要有时间存在,就有此在存在。存在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执着于对存在者的研究而遗忘了存在。把存在作为思维的对象,海德格尔则从此在的时间性出发研究存在问题,追问存在的意义。

2.传统哲学把存在理解成具有现成性、对象性的名词,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则是一种呈现,具有生成性、超越性,是动词。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犯有一个根本性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将其当做毋需加以追问的事实。尽管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但在把它们作为某种具有规定性的、对象化了的存在者上则大体一致。传统的存在论只研究万物之属性,追寻存在者中的最高存在者。这个最高存在者是其他存在者存在的依据、条件和前提。传统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主体,理解为活动中的创造者,把事物理解为客体,理解为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存在是现成的、是具有对象性的,是一个名词。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则是一种呈现,是一种展开,具有生成性、超越性,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存在本是世界向人显示其意义的过程,是存在真理的显现过程。人,是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的存在也是一个展开的动态过程。

3.传统哲学是用逻辑推论的方法,海德格尔则是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

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一切本体论都没有真正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原因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都走错了路,即都从存在者出发来理解存在。因此,他们在谈存在时实际上说的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从而导致了存在的遗忘。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超越存在者而达到存在呢,追问存在的本体论应用什么方法,以什么为出发点?海德格尔认为必须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即把本体论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他的出发点是人,即此在。对海德格尔来说,现象学意味着直接展示或指示方式对其对象约束,对此在的现象学描述,可解释一般存在的意义,而“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即现象背后并不隐藏着与现象不同的本质,现象本身就是本质。这种本质处于无遮蔽状态,它本身就是现象。为了达到现象学意义下的现象,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所倡导的、科学技术所流行的由现象到本质的、间接的、推论的方法,而采用直接显示的、直观的方法。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就是一种澄明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

4.传统哲学的存在论摆脱不了主客二分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存在则消解了主客二分。

海德格尔的存在源于对传统存在的深刻反省。海德格尔称柏拉图把早期希腊人所理解的存在解释为“理念”,把它当作人的理性认识的对象。这是对人与存在的最初拆分。作为一种反叛,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二分观点实质是首先设定一个孤立的主体,然后去认识和论证与之相对立的客体或世界。海德格尔认为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自我、我思)更是不可能存在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从此在出发的,用“人的存在”来代替纯粹意识主体,消解了主客二分。如果没有此在存在,也就没有世界存在,如果没有世界在此,也谈不到此在的存在。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Lu xun and Sun zhili 's “Foreignization ”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Modern and Present China CAI J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AHNU,Wuhu Anhui,241003) : Lu Xun and Sun Zhili are the leading figures of “foreignization ” thought in modern and contempor a ry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is scarcely the contractive study on them in translation field.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oth concepts, and analyzing their inner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s,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about 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provided, aiming at expounding clearly the special connotations of these two ideas. 文学翻译中,“异化”手法会令译入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并拉开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审美距离,延长他们的审美期待和过程,以增强其接受效果[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率先提出 翻译“欧化”观点,对当时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随后却 遭到长久冷落和批判;本世纪初,孙致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 辅”的翻译策略,再次引发译界的热议和关注。作为两次异化思潮的 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

运用巴氏翻译学说评价鲁迅小说杨译本的得失_以_祝福_和_药_为例

收稿日期!2009-11-29 作者简介!王亚敏,女,1982年生,安徽芜湖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皖南医学院助教;韦丽,女,1957年生, 安徽芜湖人,副教授。 第8卷第2期2010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 ience Edition)V o l 8N o 2M ay ,2010 运用巴氏翻译学说评价鲁迅小说杨译本的得失 ???以#祝福?和#药?为例 王亚敏 1、2 ,韦丽 2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2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 要!以鲁迅小说#祝福?和#药?的英译本为例,用巴尔胡达罗夫的符号学翻译理论从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 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价杨宪益、戴乃迭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 通过对原文一些细微之处的深层涵义的分析,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如何争取翻译的最大程度的等值,从而达到译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关键词!符号学翻译理论;指称意义;语用意义;言内意义 中图分类号!H 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0)02-0105-04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其中#祝福?和#药?两篇的英译本,均被选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课程教材。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两先生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翻译技巧,出色地完成了这两篇小说的英译。译文的语言流畅生动,与原著的风格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极其忠实地再现了原著。 一、巴尔胡达罗夫学说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视为各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美国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1901~1979)将符号学划为三个分支:语义学、语用学和结构学。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指称对象的关系;语用学(又称实用学)研究符号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结构学(又称句法学)研究同一符号体系内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把符号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巴尔胡达罗夫。他在其代表作#语言与翻译?一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语言单位也同任何其他符号一样 由表达形式和意义内容组成,意义仅是一种符号关系。巴尔胡达罗夫(1894~1983)把现代符号学的三大类型关系移植至翻译领域,把翻译过程中应当传达出来的意义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一是语言符号和该符号所标志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Desi g native M eaning);二是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言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符号的语用意义(Prag m atic M ean i n g);三是同一语言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之间的关系,即言内意义(L i n gu istic M ean i n g)。 巴尔胡达罗夫对语言这种特殊的符号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在论述如何传达语言符号的语义内容时,他分析了两种语言词汇单位语义对应的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无对应。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一些翻译无等值词汇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如注音、转写、仿造法、描写法、近似译、转换法等。文中他还详细分析了语言符号的语用意义类型,如词的修辞色彩、语域、词的情感色彩、交际重点、转义用法、伴随意义、蕴涵意义等和多种语言内意义。 二、指称意义与译文分析 指称意义体现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事物可以是实物如%桌子&

鲁迅的翻译思想

简介 Lu Xun is an eminent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views on translation were formed by inheriting and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He adopt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translation. Stage The early stage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from the year of 1903 to 1918,which means he began to study in Japan until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is stage, translation works introduce one’s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n 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s about Russia Northern Europe and Po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919 to 1927,which also focuses on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the aspects of social darkness in Russia, Japan and so on . The last stage is from 1927 to 1936, which was from the ev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ontroversy to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movement. Lu Xun emphasizes the Soviet revolutionary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 theory. 类型 Practice of Lu Xun’s translation 1.Science novels 2.Short stories of Eastern Europe 3.Foreign arts 4.Children’s literature 5.Children’s works 6.After 1919 Strateg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translation career, he adopted free translation, that is, between 1903 to 1906, but very soon in 1906 to 1909, he shows his new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in his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his co-published Stories from Abroad with his younger brother Zhou Zuoren, which marked his great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rom free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t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 a paraphrase much longer than the original, a so-called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ten prolix. Another method adopted by Lu Xun at his early translating stage is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uang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Keywords: Lu Xun;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

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徐朝友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与其早期文学观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同时形成,相互呼应,呈一种互动的状态。至于其中所谓译语的 词致朴讷 ,其特色不乏 简约 、 刚健 ,十分讲究译语的 力 度,既与译者的文学观相呼应,又渗透了译者自身的艺术趣味。 关键词:鲁迅;文学观念;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3)05 0051 04 The Truth about Lu Xun s Early View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XU Chao you (F oreign Lang uages Department,Chaohu Colleg e,Chaohu,Anhui Pr ov.,238000,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ar gues that Lu Xun s early views (1907-1909)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his early ideas of literature and that they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corr esponded to each other.As for the view of so called wo rds/phrases used in the str ictest sense regarding translation ,it put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erseness and expr essiveness,in w hich L u Xun s ideas of liter ature and his personal ar tistic taste find ex pression to a co nsiderable degree. Key words:L u Xun;ideas of literatur e;views o n literar y translat ion 鲁迅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1903年。1903-1906年期间,鲁迅对翻译没有提出什么独到见解, 其 随大流 的翻译观,来龙去脉比较清晰:受梁启超等人影响,过于强调翻译的社会功用性,翻译策略上,走的是林纾一路。1907-1909年期间,整个翻译界风气较之于1903-1906年期间没有多大变化,但鲁迅的翻译观却开始 质 变了。鲁迅在这一期间对翻译与文学的认识,给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这也就是本文把鲁迅早期翻译观定位于1907-1909年期间来考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另外,包括鲁迅自己在内的翻译理论家,谈到鲁迅早期翻译时,每每指的就是这段时间。本文考察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的渊源,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者,鲁迅翻译观前(1907-1909年)后(1909年后)没有实质性变化;二者,论者谈及鲁迅翻译观,多是前后征引。 一 根据鲁迅1932年的回忆,当年翻译!域外小 说集?,是与当时颇为流行的林纾式译风 对 着干。(!鲁迅年谱?1981:210)我们认为,这多少掩盖了一些更为深层的原因。就此,本文结合鲁迅当时倡导的文学观来做一探讨。 首先须交代两点。第一,鲁迅早期的文学观,集中体现在他于1907-1908年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中。第二,1909年收入!域外小说集?中的译作,并不是1909年译成的,大部分实际上是在1907-1908年期间译成的。换言之,鲁迅早年阐发其文学观的几篇论文的撰写,与!域外小说集?中小说的翻译几乎是同步的。(林之浩,1986:226;石一歌,1976:31;!鲁迅年谱?:213;谷行博,1997)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讨论的总背景和切入点。 先看!红星轶史?译序: 中国近方以说部教道德为桀,举世靡然,斯书之纟番,似无益于今日之群道。顾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之意, 收稿日期:2003-01-20 作者简介:徐朝友(1966-),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史。 第26卷 第5期 2003年9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PL A U niv ersity of For eign L anguages V ol.26 No.5 Sept.2003

鲁迅《祝福》英文全文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6616573.html,/english/n12.htm(这是网址)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New Year's Eve of the old calendar seems after all more like the real New Year's Eve; for, to say nothing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even in the air there is a feeling that New Year is coming. From the pale, lowering evening clouds issue frequent flashes of lightning, followed by a rumbling sound of firecrackers celebrating 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 while, nearer by, the firecrackers explode even more violently, and before the deafening report dies away the air is filled with a faint smell of powder. It was on such a night that I returned to Luchen, my native place. Although I call it my native place, I had had no home there for some time, so I had to put up temporarily with a certain Mr. Lu, the fourth son of his family. He is a member of our clan, and belongs to the generation before mine, so I ought to call him "Fourth Uncle."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I found him very little changed in any way, simply slightly older, but without any moustache as yet. When we met,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 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I knew this was not meant personally, because the object of the attack was still Kang Yu-wei. Nevertheless, conversation proved difficult, so that in a short time I found myself alone in the study. The next day I got up very late, and after lunch went out to see some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day after I did the same. None of them was greatly changed, simply slightly older; but every family was busy preparing for "the sacrifice." This is the great end-of-year ceremony in Luchen, when people reverently welcome the God of Fortune and solicit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 They kill chickens and geese and buy pork, scouring and scrubbing until all the women's arms turn red in the water. Some of them still wear twisted silver bracelets. After the meat is cooked some chopsticks are thrust into it at random, and this is called the "offering." It is set out at dawn when incense and candles are lit, and they reverently invite the God of Fortune to come and partake of the offering. Only men can be worshippers, and after the sacrifice they naturally continue to let off firecrackers as before. This happens every year, in every family, provided they can afford to buy the offering and firecrackers; and this year they naturally followed the old custom. The day grew overcast. In the afternoon it actually started to snow, the biggest snow-flakes as large as plum blossom petals fluttered about the sky; and this, combined with the smoke and air of activity, made Luchen appear in a ferment. When I returned to my uncle's study the roof of the house was already white with snow. The room also appeared brighter, the great red rubbing hanging on the wall showing up very clearly the character for Longevity written by the Taoist saint Chen Tuan.One of a pair of scrolls

翻译雪(鲁迅)

翻译:雪 (鲁迅) Translation: Snow (Lu Xun) (translated: alexcwlin; edited: adam.L)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All along rain in the warm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has not been changed into ice-cold and solid-hard dazzling snowflakes.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Erudite people feel snowflakes are just too simple and dull. Do snowflakes also think likewise that they are so unfortunate?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The snow in Jiangnan is so very moist and striking. It inconspicuously reveals signs of youth and is as vivacious as a virgin’s skin.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Snowfield abounds with blood-red camellias, greenish-white single-layer-petal plum blooms, and darkish-yellow wintersweet flowers.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 Underneath the snow there are chilled greenish weeds. Butterflies definitely have vanished. 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Are bees coming to gather nectar of camellia and plum flowers? I can’t remember with certainty.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But in front of my eyes I seem to be looking at winter flowers blossoming in snowfield. Swarms of bees are busy flying around and buzzing. *************************************************************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Children are blowing warm breath on their cold reddish hands looking like purple-colored ginger. Seven to eight of them get together to make a snow Buddha.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 When they fail, someone’s father comes over to help. The Buddha is taller than the children. 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Even though it is a snow pile with a big bottom and a small top, in the end it is hard to tell whether that is a Buddha or a gourd. However it is very white and beautiful. It sticks together well with its own moisture and glistens bright.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Children uses longan pits as eyes and put rouge sneaked from a mother’s cosmetic box on lips. This time they really have a big Buddha sitting on the snow ground with beaming eyes and rouge lips. *************************************************************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A few children visit him on the next day. They clap hands, nod, and laugh. But finally he has to sit alone.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一、引言 当今时代是翻译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文化、经济及各个领域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最悠久的实践活动之一,作为各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可以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翻译工作者总是必须首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们表现出来。作为翻译工作者,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翻译原语文本,任意地或甚至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他们必须准确地、完好无损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使读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以更好地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二、明确翻译目的 翻译是人类从事的一种行为,而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那么,不言而喻,翻译工作者翻译行为的实施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德国翻译理论家弗梅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中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具体地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之前所明确的目的。老一辈翻译研究者中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在现今研究工作中仍然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给予我们翻译研究工作很大的启示,同时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的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法国著名的阿歇特百科辞典甚至在“鲁迅”条目中这样介绍:“鲁迅为数蔚为大观的作品,是他对外国作品的译介。”(转引自丁小凤、韩虎林,2007)鲁迅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注重翻译,以此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创作。”鲁迅认为,要改革旧的文学形式,传播新思想,就必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第二,“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是太不精密了……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吃一点苦,装进一样的语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鲁迅认为,中国旧的文字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新的白话文还不够完善,因此,他主张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新的词汇、新的句法,来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第三,鲁迅进行翻译活动还因为他“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一间,便自然而然想到介绍外国作品这一回事”。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其所定的翻译目的来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他一心希望通过翻译,不仅使中国作家学习到外国同行先进的思想,而且连外国的新的、较中国语言更严密

鲁迅与翻译

鲁迅与翻译 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 一、引言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鲁迅的文学翻译 1)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白 丹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 【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 一、导 论 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 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1907年与弟周作人合作翻译了俄国、捷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希腊等国作品并于1909年编印成两本《域外小说集》,仅售出41本,但鲁迅却认为这本书意义深刻:“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莫(暮)之感矣。”二、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翻译中期。以译东欧、北欧以及日本作品为主,内容包括文学及文艺理论著作,如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保加利亚作家佐夫、芬兰女作家明娜.亢德和亚勒吉阿、德国尼采、日本夏目漱石、森欧外、有武岛郎、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厨川 白村等人的作品和著作。三、1927年以后的翻译后期,也是鲁迅的翻译高峰期。这个时期他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奥地利女作家至尔.妙伦的《小彼得》。鲁迅最杰出的译作为一生最后所译的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三、鲁迅的译论思想 鲁迅的译作强调“直译”,以信为主,“宁信而不顺”,为的“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鲁迅关于译论的文 章主要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几条“顺”的翻译》(1931),《风马牛》(1931),《再来一条“顺”的翻译》(1932),《为翻译辩护》(1933),《关于翻译》(上)(下)(1933),《论重译》(1934),《再论重译》(1934),《“题未定”草》(1935), 《非有复译不可》(1935)等。鲁迅关于译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直译”问题的论述,在译界论坛高树一帜,留下不少的发前人所未发的佳论。“鲁迅这一选择,曾引起当时知识界的哗然。以学者自鸣得意的梁实秋也挖苦说他是“死译”、“硬译”。鲁迅说:“但我自信并无故意的曲译,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却不肯有所增减,这也是我始终‘硬译’的一个原因……我还像这样做,并且希望有更多这样做的人,来添一添彻底的高谈的空虚……”鲁迅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鲁迅的文章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其实包含着一种刻意的成分。在鲁迅的时代,他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表达是不周密的,它是一种审美性的思维,而鲁迅想通过求教于胡人,求教于域外文明,外国的东西,去改变中国人那种八面玲珑的、抒情的、很典雅的东西,他要用生涩的、陌生化的东西来表达,他使我们能够有另 外一种思维方式。” (人民网>>读书>>作家专家新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郭珊 陶红灵 2006年11月30日09:04) 坚决主张“直译”。但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鲁迅所说的“直译”,并不仅仅针对“意译”而言,其含义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鲁迅的直译针对“歪译”而言。后人曾指出,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的是“正译”,涵概了意译在内。鲁迅主张直译,但同时并不反对意译,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顺译”等错误作法; 二是鲁迅曾将自己的直译说成“硬译”,但鲁迅并非真正主张硬译,是在未得更佳译法时(“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 有出路’了”,为防止“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的偶而为之的姑且做法,而仅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理论专著而言; 三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立论是在论及“顺译”“欧化”“归化”等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导读:本文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作者/谢飒 一、鲁迅的文学翻译 (一)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鲁迅通晓多种外语,这就让他的翻译范围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二、鲁迅的翻译思想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