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
赵济《中国地理》部分笔记第一章:我国地形三级阶梯明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梯相连。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山脉。
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
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区。
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
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察尔汗盐湖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紫色土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中国地理知识点--我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地理知识点--我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②林地——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即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草山、草坡。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4.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人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人为浪费严重;③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是开源,包括①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开发地下水;③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开发利用冰川;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二是节流,包括①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6.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优缺点A、东线(长江<江都附近>—京杭运河—天津):①优点——水源充足,可调水量大;有京杭运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资小。
②缺点——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需建火电站,运转费用大;水质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线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B、中线(<长江三峡—>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①优点——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较大;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线盐碱化。
②缺点——新挖渠道或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投资大。
中国常用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常用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40万平方千米。
中国地势多样,地形复杂,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世界最深的井陉盆地。
一、地理位置1. 中国地跨东经73°33' 到东经135°05' ,北纬3°52' 到北纬53°33' ,广大的辽阔地域位于亚洲东部。
东临太平洋,东南和南临鳌虾海、南海,南部毗邻东南亚诸国,西南连缅甸、老挝、越南,西接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西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2个国家相邻。
2. 地形地势中国地形多种多样,东、南、中部是丘陵、山地地势较复杂,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多,西北为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有许多河谷;北部则有坝上高原、内蒙古大草原等;华南有许多深切峡谷,如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等。
二、水系1. 长江中国的大河系中,长江是最强的一条,长江河流总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主要河流之一,有“中华之母”之称。
流域面积180.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中下游形成河口众多、分汊复杂、湖泊很多的鱼米之乡。
2.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干流总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4.8万平方公里。
源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郑溪镇南约20公里处的谭门(也有说在玉树、果洛地区境内),最终辗转进入渤海。
黄河、黄土、中华民族,且性呼应的形象。
3. 珠江珠江为东江、西江和北江的合称,中国的第三大河,河长约2400公里,流经贵州、广西、广东三省,流域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
以湖泊为特点。
4.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明燕龙、东海北部、钱塘江河口、鲈红岛河口、黄岩岛、涠洲岛、南沙岛等一些河流、河口和地形。
三、气候中国属于亚洲大陆性季风气候,总体上分布有寒带、温带、暖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
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在不同地理位置可以体验到四季分明的变化。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的知识1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考点一:中国的地形1.山脉纵横交织:(1)我国主要山脉及走向山脉纵横交织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台湾山脉(其主峰是玉山)(2)中华“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鲁)西岳—华山——陕西省(陕或秦)南岳—衡山——湖南省(湘)北岳—恒山——山西省(晋)中岳—嵩山——河南省(豫)少林寺1.地形复杂多样(1)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____(“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____(地面坦荡,一望无际)____(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____(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沙漠广布;西北相对湿润,牧场广阔)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聚宝盆”)四川盆地(“红色盆地”、“紫色盆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天府之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土壤肥沃,小麦种植面积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水田连片,“鱼米之乡”)三大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2)山区面积广阔对我国的影响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面积广阔。
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且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有利影响: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流经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3.地势西高东低(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2)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和分界山脉:(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地势西高东低,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水流急,可以提供巨大的水能。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中国地理常识(一)(一)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⑤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二)⑴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 调整措施: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中国地理常识判断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 稳妥发展核电;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 利用乙醇汽油。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其地理特征多样且丰富,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盆地等。
本文将就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面貌。
一、高山地形中国拥有众多高山,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大兴安岭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分别位于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山脉系统。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针叶林带之一。
二、平原地貌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黄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其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其中包括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三、河流湖泊中国的河流众多,主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经过九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基地。
珠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广西,注入南海。
中国也拥有众多湖泊,主要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湖泊之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有着独特的湿地景观。
太湖位于江苏省,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四、丘陵地带中国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丘陵地带地势较平坦,海拔相对较低,多为花岗岩、石灰岩等构成。
丘陵地带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土壤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五、盆地地形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被群山环绕,气候温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地势低洼,气候干旱,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一片净土”。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多样丰富。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一.中国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②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③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3、领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近50个纬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个纬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三.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
一、名词辨析,四题,每题6分天气与气候: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气候长时间较稳定,一样:二者均指大气状况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拟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
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霜与露:日没后,地面开场冷却,近地面层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
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当时的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
水循环与水平衡:地球外表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与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与选择,形成一样或相似的适应特征与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假设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与适应方式。
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晶体构造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匀固体称矿物岩石是矿物〔局部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的自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地球开展至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坚硬产物。
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归纳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由西向东依次是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我国主要地形区:(课本P24)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内蒙古高原(最平坦)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我国五种地形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5.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
(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x疆的吐鲁番。
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3.我国的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由北往南气温升高)一个高原气候区(见书P3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也在秦岭—淮河一线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海陆位置)800等降水量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必背知识点一、地形和地势1. 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则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2.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
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3. 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 (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广布)、云贵高原 (石灰岩广布,“石漠化”,地表崎岖,多山间小盆地,俗称坝子)。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最大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 (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 (“聚宝盆”,地势最高)、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主要发展林业和牧业)。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最大,黑土广布,北大仓、黑土地)、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春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鱼米之乡,地势最低)。
4.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二、气候1. 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2.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气温最低处在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在海南省南部。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最热地方在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地方在青藏高原。
3. 温度带划分: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以及高原气候区。
4. 降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东北部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中国地理超全知识点整理
中国地理超全知识点整理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洲大陆,北接俄罗斯,南界东南亚。
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梯:(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2)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3)第三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100500米;(4)第四阶梯:东南沿海丘陵,海拔5001000米;(5)第五阶梯:海南岛、台湾岛,海拔较低。
3. 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类型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台湾岛;(2)亚热带季风气候:江南、华南;(3)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华北;(4)温带大陆性气候:内蒙古、新疆;(5)高原气候:青藏高原;(6)地中海式气候:云南、四川;(7)寒带气候:黑龙江、内蒙古。
4. 水文特征中国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湖泊分布广泛,主要有青海湖、洞庭湖、太湖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民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约14亿。
共有5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2. 行政区划中国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
3. 城市与乡村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现有城市数量超过600个。
主要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
乡村地区广泛分布,占总人口的约60%。
4. 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主要经济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
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为主,工业以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为主。
中国地理常识知识点归纳80条
中国地理常识知识点归纳80条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2.1 中国的地势地势1、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势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宽敞。
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势(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山区:包括山地、坎坷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难:倒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壮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势坎坷,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着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宽敞;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专门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1、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
(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顺,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着:我国尽管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宽敞。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
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
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
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境内由于地表组成物质而形成的大面积特殊地貌,要算华北的黄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
4.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
三、几种特殊地貌类型1. 我国的冰川地貌冰川的形成:积累、成冰、运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特点2. 我国的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
(2)黄土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3)黄土成因的讨论。
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黄土塬:大面积的黄土平台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黄土坪: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3.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区的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体。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2)喀斯特地貌形态。
(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气候区范围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为界。
2.季风类型多样广义的季风包括: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高原季风、行星季风和平流层季风五类。
我国有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和高原季风三种。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暖湿4.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我国冬夏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风强冬季风弱(二)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的大陆性是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与海洋性气候比: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特点。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区。
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
总之:根据≥1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干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2.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1.水热同期,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2.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二、气候的形成因素(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53°31′N- 3°52′N)主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
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大气环流背景)。
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
这正是造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2.海陆位置(二)下垫面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地形因子有三种: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态、地形方位1.地形对辐射的影响(1)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减小。
晴天总辐射是随海拔高度递增的。
反射辐射取决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决定。
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大气柱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
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2)太阳辐射随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变化。
在20°N—50°N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增加,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无论在什么纬度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同一纬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辐射量,南坡大于北坡,其差值随纬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
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
(1)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在山地,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减小,积温减少,霜日增加,无霜期缩短,但其变化的速率和特点随着山地性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至于气温日较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则因地形情况不同而不同。
一般高原和盆地的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顶和向风坡的气温日较差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
(2)大地形对温度的影响气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数百公里,相对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气候差异的大地形单元,例如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等。
高大的山脉在迎冷空气侧起滞留作用,使背风侧免受冷空气的袭击,起到显著的屏障作用。
(3)中小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凹陷地形具有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凸出地形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这是因为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气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气与四周坡地相接触,所以白天空气迅速增热,而夜间空气又强烈变冷。
此外,夜间冷却的空气由四周顺坡而下,汇集谷地。
凹陷处风力微弱,空气与自由大气的交换也进行得很缓慢。
相反,在凸出地形顶部,空气交换便利,白天从自由大气不断地流来新鲜空气,因此丘顶空气的增热就受到限制。
夜间,由于与土壤接触而变冷的空气顺坡流到低处,而为来自周围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代替,所以气温也不强烈下降。
3.地形对空气运动的影响(1)阻挡作用(2)绕流作用(3)越过作用(4)狭管效应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的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
4.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海拔高度与降水高原上的降水量较相同条件下的平原为少。
随海拔高度增加,降水量先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至一定高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
(2)地形形态与降水迎风波与背风坡的降水盆地和河谷降水盆地地形始终处于气流的下风侧,由于越山气流下沉辐散,最不利于系统性降水的形成。
盆地主要依靠热对流降水,与盆边的山地相比较,盆地是山区相对少雨区。
特殊地形的降水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顶点在内,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内增高。
(3)地形对积雪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迫使西风气流分支。
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形成多雨带(地形雨)。
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周边坡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气流,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
屏障作用。
“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夏季环流(活动中心、气团、锋)春、秋季环流形势冬季气压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辽阔平坦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
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加。
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
冬季气团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
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
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
冬季锋面冬季,我国的锋面主要有北方的寒潮冷锋,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寒潮冷锋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如内蒙、东北、华北等地。
所经之处,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
华南准静止锋发生于各种变性大陆气团界面上,常出现在东南山地丘陵区,造成阴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地云贵高原一带,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绥而成;锋面东侧多阴雨,西侧多晴朗。
夏季活动中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由于受这两大活动中心的影响,我国夏季东部、南部和西部盛行偏南气流,即夏季风。
夏季气团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