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作者:何逸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刊登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1920年7月号)上。
因其故事离奇,寓意深刻,主张孝道,在日本曾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人称道的名篇。
本文依照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解构(déconstruction)“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分析得出人物本质心理属性及仙人之间属于非位(etic)差异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符号学一.前言仙人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无所不能的象征,他们能飞天遁地,长生不老,而人类则有生老病死,能力有限。
“仙人-人类”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属于对立关系,分类标准基于“是否长生、是否具有非凡能力”等因素,我们将其视为二元对立。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通过改编故事内容,在仙人与人类之间的界限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差别。
据作者自己介绍,小说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创作。
围绕着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铁冠子设置了以“孝”为核心的试炼,对人性中的本质心理属性进行考验,试图唤醒杜子春内心深处的善念。
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以左慈为原型塑造独眼老人形象,用词粗犷,趾高气昂。
小说在无形中似乎打破了“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渐进性唐朝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着天空。
他本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
穷到无法糊口的他思索着是否跳进河里一了百了时,仙人铁冠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头,通过生死、穷富的对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因穷奢极欲后落魄无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弃的人类形象。
在这样的时候登场的铁冠子尽管救了杜子春,但在两次三番使他成为富豪的过程中,秘密地下了一个考验。
这一点从铁冠子对于杜子春的判断“明事理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能从根源上救杜子春,而根源所在就是人性。
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看教育意义
从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看教育意义发表时间:2018-09-18T10:22:42.310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吴莹[导读]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1920年刊登在儿童文艺杂志《赤鸟》上的童话小说。
义(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204)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1920年刊登在儿童文艺杂志《赤鸟》上的童话小说。
他在这部作品里不仅描写了人类最真实的欲望和感人至深的亲情,同时也在故事结尾添上了一抹原典里没有的温情与希望。
这部作品里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能为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教育意义《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应儿童文艺杂志《赤鸟》的创始人——铃木三重吉之邀所写的短篇童话。
作品的主人公[1]杜子春原本是富家子弟,在两次散尽家财后得到神秘老人的帮助,平白获得巨款得以重新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
在第三次变得一贫如洗后,他拒绝了老人的又一次帮助,并看穿老人其实是一位仙人,名为铁冠子。
于是他请求老人收自己为徒,想要修习仙术。
老人欣然答应,向他表明修习仙术要通过一项无论遭遇何种情况都不能出声的试炼。
杜子春在克服了众多试炼后,最终在地狱里见到死后堕入畜生道的父母,当他听到母亲的话语后终于忍不住叫出了声……成为仙人的试炼功亏一篑,却让杜子春恍然大悟,从此决定脚踏实地、正直地生活下去。
在作品中,主要描写了杜子春的两段经历:一是讲述他三次散尽千金获得帮助的经历,二是讲述他为成为仙人接受试炼的过程。
在这两段经历里,杜子春在人格与性情上产生的转变令人寻味。
这样一部作品不仅是芥川的童话代表作之一,也是时常被选入童话精选集中的名篇。
在[2]《横谷辉儿童文学论集1》里,横谷辉提出了“何为儿童文学”这一命题,在举出一些见解之后,他得出了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可以塑造个性的特征。
芥川龙之介所执笔的《杜子春》表现了怎么样的教育性呢?且从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来探一探究竟吧。
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
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作者:常丹丹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6期作者简介:常丹丹(1985—),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取材自中国古代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作者在原作基础上对原文的故事情节,尤其是主旨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
作者煞费苦心对原作进行改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同时也受作者个人家庭背景的影响。
关键词:杜子春;改写;原因;多维度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11—02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以中国为背景,或者取材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也为数不少。
其代表作之一《杜子春》取材自中国古代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但作者却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写。
本文以两部作品的对比为切入点,从作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时代背景着手,结合作者的生母追求思想以及当时当世儿童作家的特殊使命等综合因素,对作者改编原著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探析和概括。
一、两部作品最大的差异芥川的《杜子春》与原作《杜子春传》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其主题的不同。
《杜子春传》属于唐代神仙小说,作者李复言,由于当时道教非常盛行,宣扬道教炼丹成仙之说的作品为数众多,《杜子春传》所倡导的主题就是得道成仙,为了成仙可以舍弃一切。
但是,芥川的《杜子春》倡导的主题却是比起成仙长生不老,更应该珍视“爱”这一无价之宝。
这一主题的区别,具体体现在迫使沉默的杜子春发出声音的主体的差异上。
在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成为女人,嫁为人妻育有一子,至此她都能一直遵循仙人的告诫沉默不言,直到最后深爱她的丈夫终于忍受不了她的沉默,出于报复将他们的亲生孩子残忍摔死,目睹这一切的杜子春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呼喊着自己的孩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引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触摸而闻名。
其中,《杜子春》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江户时代的武士杜子春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矛盾和无常。
本文将深入探讨《杜子春》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
人物塑造与矛盾性杜子春的外表与内心杜子春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武士,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隐藏着一种狡猾、自私和冷酷的本性。
这种矛盾性使得杜子春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杜子春与社交圈杜子春虽然在社交圈中表现得很得体,但他与朋友之间却缺乏真正的诚信和情感交流。
尽管他外表上看起来友善和善解人意,但他的计划和目的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使得杜子春的人物更加深入和有趣。
故事情节的发展初识与相遇故事开始,杜子春偶然遇见了一位名叫深谷乡一郎的青年,并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一块宝石的秘密。
深谷对宝石充满欲望,而杜子春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机会。
欲望与犯罪鲜有人知的是,杜子春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金钱与力量。
他发现深谷对宝石痴迷,并开始想方设法引诱深谷将宝石盗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这场犯罪行为最终以悲剧的结局告终。
后悔与自责杜子春因自己的贪婪与欺骗导致了深谷最终的灭亡,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与行为是否正确,并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深深地内疚。
真相与救赎最终,杜子春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虚荣和欲望只能给他带来痛苦和悔恨。
他从中汲取教训,试图通过向警方揭发自己的罪行来洗涤过去的罪恶。
虽然他以此赎罪,但他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对过去的回忆。
主题和意义人性的复杂性《杜子春》通过杜子春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是矛盾的。
人类在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内心的挣扎和争斗。
欲望的破灭作品中,杜子春追求虚荣与欲望的过程最终导致了他的破灭。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何逸超A学教育2。
19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刊登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1920年7月号)上。
因其故事离奇,寓意深刻,主张孝道,在曰本曾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人称道的名篇。
本文依 照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解构(d6c o n s t r u c t i o n)“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B in a r y O p p o s it io n),分析得出人物本 质心理属性及仙人之间属于非位(e t l c)差异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符号学—.前言仙人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无所 不能的象征,他们能飞天遁地,长 生不老,而人类则有生老病死,能 力有限。
“仙人-人类”在中国人的 认知中属于对立关系,分类标准 基于“是否长生、是否具有非凡能 力”等因素,我们将其视为二元对 立。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 春》通过改编故事内容,在仙人与 人类之间的界限方面产生了一系 列的微妙差别。
据作者自己介绍,小说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创作。
围绕着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 铁冠子设置了以“孝”为核心的试 炼,对人性中的本质心理属性进 行考验,试图唤醒杜子春内心深 处的善念。
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以左 慈为原型塑造独眼老人形象,用 词粗旷,趾高气昂。
小说在无形中 似乎打破了“仙人-人类”的二元 对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渐进性唐朝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 叫杜子春的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 望着天空。
他本是富家弟子,现在 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 天的落魄汉。
穷到无法糊口的他 思索着是否跳进河里一了百了时,仙人铁冠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头,通过生死、穷富的对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因穷奢极欲后落魄无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弃的人类形象。
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
这 一 主题 的 区别 , 具 体体 现 在 迫使 沉 默 的 杜子
处 的社会 时代 背景 两大 角度 进行 深人探 讨 。 1 . 家庭 背 景 首先 我们 能够 直接联 想 到 的就是 芥川 特殊 的家 庭环 境和 成长 背景 。在芥 川 只是个 7个 月 大婴儿 的
原作中, 迫使 杜子春 发 出声 音 的主体 是杜 子春 的 “ 孩子” 。与此 不 同的是 , 在芥川 的小说《 杜子春》
中, 杜 子春 最后 被 替 自 己受 罪 的母 亲 所 感 动 。母 亲
一
边 忍受 着 酷 刑 , 一边 安慰他说 : “ 你不用担心 , 不
管我们 会 变得 怎样 , 只要你 能 幸福 , 那是 最好 不过 的 了……” 这 是 久 违 的母 亲 的 声 音 , 杜 子 春 情 不 自禁 地喊 了一声 “ 妈妈” 。也 就 是说 , 在这 里 迫使 杜 子 春 发 出声 音 的主体 是 杜子 春 的“ 母亲 ” 。 总之 , 原 作 中 杜 子 春 也 许 仅 仅 是 出 于 母 亲 的 “ 本 能” 而失声痛哭 , 所 以才 会 在 清 醒 后 追 悔 莫 及 , 并且 一直 对 自己未 能成仙 之 事耿耿 于 怀 。而芥 川版 的杜 子春 是 因为被来 自母 亲 的伟 大无 私 的爱感 动而 发 出声 音 , 因此 , 清 醒 后 也 从 未 为 自己 的行 为 后 悔 , 反而 使他 更加 理解 了“ 生” 的 意义 , 学 会 了更 加 踏 实
芥川 龙 之 介 小 说 《 杜 子春 》 成 因的 多维 度 探 析
常 丹丹
( 洛 阳师 范 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河南 洛 阳 4 7 1 0 2 2 )
从《杜子春》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杜子春》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袁珂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摘 要: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中国这一元素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芥川更是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小说。
本文将以《杜子春》为切入点,比较《杜子春》与原作的差异,分析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创作意图,进而探求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国题材小说;回归作者简介:袁珂(1992.12-),汉,女,河南商丘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20-01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
从1916年凭借《鼻子》登上日本文坛,到1927年自杀,芥川的艺术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其成就及影响却绵延至今。
这位日本文坛的“鬼才”,作品涉猎广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都能信手拈来,又不乏个人特色。
对许多大正时期的作家而言,“中国”只是点缀,但对于芥川,中国古典文学则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一、《杜子春》与原典的差异芥川的《杜子春》创作于1920年6月,7月发表于儿童文学杂志《赤鸟》。
关于其出典,中日专家学者都曾做过仔细的考证及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对“整体结构和构思基本沿用了《杜子春传》”这一观点都是予以肯定的。
芥川的《杜子春》与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都是在经历数次贫穷与富有之间的巨大落差之后,决定放弃为人,修道成仙。
他被要求在修炼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什么挑战,都不能出声,但最终还是失败。
然而,两部作品中杜子春失败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投胎,托生成了位美丽女子。
她嫁与进士为妻并育有一子,但她一直遵照仙人的嘱咐只字不语,最终惹怒了丈夫。
丈夫将孩子残忍摔死,杜子春爱子心切,不觉发出悲叹。
而在芥川的《杜子春》中,杜子春在地狱看到了沦为畜生道的双亲。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
外国文学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杨洁曲阜师范大学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被盛誉为“大正文学象征”。
芥川前期擅于引经据典进行创作,《罗生门》(1915)与《杜子春》(1920)则是分别改编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与中国古典文学《杜子春传》而成的两部佳作,其透露出的利己主义符合芥川在前期创作中一贯持有的文学态度。
同样都是面对利益的诱惑,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对两部作品的利己主义思维、不同结局和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杜子春》;利己主义;不同结局及原因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昂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芥川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擅于从古典故事中汲取精华,加上自身思维想象进行改编创作,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其中古典故事的来源包括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直言其小说题材“大底得之旧书”①。
关于芥川前后期作品的划分,刘延永称道大体将大正四年(1915)到大正九年(1920)划分为前期,指出其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以芥川中国游行归国后的大正十年(1921)到芥川自杀(1927)划分为后期,指出其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转向心境小说的创作。
根据这个划分,《罗生门》与《杜子春》都属于芥川前期之作,以历史为依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芥川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数批判利己主义思维,展示人类的丑陋与弱点。
确实,这两部作品都在诉说着人性的善恶,但《罗生门》主要讲述面对生存之善恶的选择,《杜子春》则讲述面对金钱利益之善恶的选择,它们表现出的同一性在于通过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
二、《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于1915年11月1日发表于《帝国文学》。
人性的抉择——从唐代传奇到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芥 川 龙
、
修炼 起 因的 比较
在 唐 代 传 奇 《 子 春 》 杜子 春 为周 隋 间人 , 身 为 杜 中 与 道 士 的 老 人 于 一 冬 日傍 晚 在 长 安 城 相 遇 。 道 士 分 别 直 接
给 予 杜 子 春 三 百 Z"一 千 万 、 千 万 钱 财 , 两 次 杜 子 春 i、 三 前
Hale Waihona Puke 足 而 三 。《 子 春 》 于 大 正 九 年 ( 元 1 2 4 9 发 表 于 杜 是 公 9 0  ̄) 月
善 行 义 举 , 感 恩 于 老 人 的 三 次 施 金 而 决 定 “ 叟 所 使 ” 因 唯 ,
《 鸟 》 一 篇 童 话 , 根 据 中 国唐 代 传 奇 《 平 广 记 ・ 赤 的 是 太 杜
挥 霍 一 空 。在 老人 第 三次 施 予 时 , 胜 其愧 , 下后 用 于 不 收
芥 川 龙 之 介 ( 8 2 1 2 是 日本 大 正 时 期 具 有 代 表 1 9 — 9 7)
性 的 作 家 . 日 本 文 坛 中 , 认 为 与 夏 目 漱 石 和 森 鸥 #1 在 被 - 鼎
是 极 尽 奢 华 导 致 身 无 分 文 . 正 是 这 种 前 后 境 遇 的 迥 异 引 的 欣 赏 要 求 。又 能 使 他 们 在 笑 声 中 产 生 对 反 面 人 物 厌 恶
子 春 》以 下简 称 《 子 春 》改 写 而 成 , 突 破 原 作 主题 而 ( 杜 ) 但
另 有抒 发 。 其 故 事梗 概 而 言 , 是 以一 个 家财 散 尽 的年 就 都 轻 人 杜子 春 失意 落 魄之 时 。 遇 神 秘 老人 . 予 三 次钱 财 巧 给 的资 助 。 及经 历 成仙 的修炼 . 后 终 因亲 情 发 声 而功 败 以 而 难 历史 为 背 景 的《 嘴鸭 和 小 鹿》 全篇 充 满 了沉 郁 、 愤 红 , 悲 之 情 。 嘴 鸭 阿 谀 残 暴 的 狮 子 , 日替 他 高 歌 不 止 。 被 压 红 终 在
「杜子春」から见る芥川龙之介の人性観(1)(1)
中文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
此作品改变了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但是与原著有多处的差异。
本论文通过对芥川的作品中『杜子春』的经历,表达了对母爱的向往和应该认真生活的人生态度。
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对母亲的爱融入到了其中,把自己积极,有为的入世观赋予作品之中. 作者把原作中对孩子的爱,改为对母亲的爱.由此可见芥川很爱自己的母亲.在『杜子春』表达了对母爱的憧憬. 芥川通过对原作的改写,融入了自己大胆的想象,使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丰满。
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母爱以及人生观的变化.关键词; 母爱; 人生观; 杜子春要旨芥川龍之介の『杜子春』は1920年に発表された。
この作品は唐代伝奇小説『杜子春传』を改編したものである。
しかし、原作とは多くの点で差違がある。
本文は芥川氏の作品の中の『杜子春』を通じて、母親への愛の憧れと真面目な人生態度について表現した。
また、自分の心情と人生に対する見方、母親に対する愛をその作品の中へ融合した。
作品のなかで母親の愛の偉大さをテーマに躍動している。
原作では子供に対する愛を母親に対する愛に換えた。
この点から見て、芥川氏は自分の母親を非常に愛していることが伺える。
『杜子春』の中で自分が母親への愛に対する憧れを表現した。
芥川氏は原作をもとに自分の想像や経験などを融合し、物語の内容、人物像をより充実なものにした。
原作との比較を通じて、そして、作者の特殊な人生経歴と結合して芥川氏が母親に対する愛及び人生観の変化について分析する。
キーワード;母親の愛;人生観;杜子春杜子春」から見る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 母性愛への憧れを中心に目次はじめに・・・・・・・・・・・・・・・・・・・・・・・・・・・・・・・・ 3 1.芥川龍之介について1.1 芥川龍之介の生涯・・・・・・・・・・・・・・・・・・・・・・・・・・31.2芥川龙之介と『杜子春』・・・・・・・・・・・・・・・・・・・・・・・・・・・42 『杜子春』と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52.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憧れ・・・・・・・・・・・・・・・・・・・・・・・・・・・5 2.1.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未練・・・・・・・・・・・・・・・・・・・・・・・・・6 2.1.2 人性の問題について・・・・・・・・・・・・・・・・・・・・・・・・・・7 2.2追い求める母親の愛と人性観・・・・・・・・・・・・・・・・・・・・・・・・8 3母親の愛と人生観・・・・・・・・・・・・・・・・・・・・・・・・・・93.1愛情と我がままな性格・・・・・・・・・・・・・・・・・・・・・・・・・10 3.2利己主義者批判と母親の愛の偉大さ・・・・・・・・・・・・・・・・・・・・10 3.3芥川氏が人生に対する思考・・・・・・・・・・・・・・・・・・・・・・・・・11 おわりに(結論)・・・・・・・・・・・・・・・・・・・・・・・・・12注・・・・・・・・・・・・・・・・・・・・・・・・・・・・・・・14用例出典・・・・・・・・・・・・・・・・・・・・・・・・・・・・・・14 参考文献・・・・・・・・・・・・・・・・・・・・・・・・・・・・・・14謝辞・・・・・・・・・・・・・・・・・・・・・・・・・・・・・・・・14。
古代小说研究-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与唐传奇〈杜子春〉之比较
• 1913年9月,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英文 科。 1916年芥川毕业,论文题为「威廉· 莫理斯 研究」,其成绩位列同届二十人中之第二名。 这段时间他所创作名篇: 《鼻子》、 《地狱 变》 、《罗生门》等,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 受漱石影响。
•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 个月,曾和郑孝胥、章太炎等唔谈,畅游杭州、 西湖、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地,更溯长 江游卢山、汉口,横越洞庭湖至长江,乘铁路 经郑州、洛阳、龙门入北平。在北平曾观赏过 梅兰芳的京戏,然后游历万里长城、云岗、天 津,经沈阳、韩国,于七月底返抵日本。
• 但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 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 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该年年底以后神经衰弱日甚一日,终于演 变至非服安眠药不得一眠。 • 1927年7月24日凌晨,芥川终于在田端的自 宅吃致死的安眠药自杀,枕畔放着圣经及 亲友之遗书与作品遗稿
• 芥川之死给予日本社会巨大的震撼,全国 各大报均已显著的头版报导其自杀,文坛 人士更是惋惜其早逝。自1935年以降设置 芥川文学奖,奖掖优秀的新锐作家。 • 对于创作,他曾说:「最可怕的是停滞。不, 在艺术之境里是没有停滞的。当艺术家退 步时,常开始一种自动作品,那就是意味 着,永远写着同样的作品。」(波特莱尔: 「我的一生都用来构思如何造句遣词。 )
• 铁冠子一边说着,一边跨开脚步,然后突 然又停住脚步,回头望着杜子春,彷佛不 胜愉快地抛下一句︰ • 「喔,对了,我刚想起,我在泰山南麓有 一间房屋。那房屋和田地都一起送给你, 你马上去住吧。现在这个时节,那屋子四 周,大概已开满了桃花吧﹗」 • --大正九年(1920)六月--
• 原作改作都设定在亲子之爱,但原作是单 方面之母爱;改作是双向之亲子之情。
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姓名:王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日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春英20080501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作者:王涛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学位论文张延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借鉴与创新2005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日本现代文坛上的巨匠,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本论文从芥川爱好文学的家庭环境、对“怪异”故事的特殊兴趣以及幼年时起就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探求芥川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渊源。
作者以历史小说《酒虫》(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同名篇《酒虫》)、童话系列中的《杜子春》(取材于唐传奇《杜子春传》)、《魔术》(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佟客》)、《仙人》(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劳山道士》)为例,首先回顾了关于这四部作品的传统学说之后,再对其异同作更详细地分析与总结。
通过芥川的改作,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更加充实、丰满,并融入了大胆的想象,借助历史故事巧妙地处理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自身问题,反映出他对善与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而且巧妙地改变原作结局,也改变了文章的主题。
2.期刊论文郭艳萍.Guo Yanping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日本研究2007,""(4)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3.学位论文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2006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被称作“大正文学的象征”,他生命的完结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
基于芥川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声誉,以及芥川与中国文化之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这一课题,以芥川的中国之行为支点,构建一个双向影响的天平式框架,一端是芥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汲取与探索,一端是芥川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坛的推动和启示,以芥川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亲近与龃龉、重合与疏离展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动态趋势。
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
| 中外互鉴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关胤蕾/文日本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古典中国饱含无限向往与憧憬,笔下以中国为题材的“中国物”不胜枚举。
《杜子春》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芥川在改编中依据中国汉文典籍和日本社会认知塑造出浪漫化中国环境像与理想化中国人物像,寄托了他对古典中国的美好想象。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活跃于文坛的杰出小说家。
他与中国的情缘,源起于少年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并一直延续至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中国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也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芥川笔下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物”尤为丰富,创作生涯中的148篇小说里有18篇与中国相关,占小说总数的十分之一,这在日本文人中极为罕见。
《杜子春》于1920年发表在《红鸟》杂志上,改编自唐代传奇《杜子春传》,是芥川早期“中国物”中的代表作,更是他对古典中国浪漫想象的典型例证。
故事讲述了落魄公子杜子春在将家财挥霍一空后结识了铁冠子仙人,多次获得铁冠子的帮助并最终在其点拨下感悟到人间真情与人生真谛,选择放弃成仙、直面生活。
《杜子春》基本沿袭了原典的故事,但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芥川曾在1927年2月3日写给河西信三的信中写到:“拙作《杜子春》,虽借用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中的传主为主人公,然而,三分之二以上情节为创作。
[1]”芥川的《杜子春》将原典两千字左右的故事分成了六章来扩写,对故事进行了增减和修改,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展现出浓厚的古典中国情结。
本文拟将《杜子春》与原典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芥川在改编中塑造的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解析日本文人对中国持有的“中国想象”的成因。
1《杜子春》中的中国环境像芥川在《杜子春》中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唐都洛阳”。
他笔下的洛阳风景如画、繁华无极:“且说当年洛阳乃是繁华至极、天下无双的都城,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夕阳西下,将城门照得油光锃亮。
这当口,有位老者头戴纱帽,耳挂土耳其女式金耳环,白马身配彩绦缰绳,走动不休,那情景真是美得如画。
浅析《杜子春》改编原因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浅析《杜子春》改编原因和意义作者:彭嘉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6期摘要:《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唐代传奇《杜子春传》改编而成。
两篇文章同样都是讲述主人公杜子春经历过两次大富大贵时,因想要成仙,但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却因为发出声音而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对比两篇《杜子春》中修仙失败原因的不同,通过研究作者自身背景和创作背景浅析芥川龙之介对原作的改编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杜子春杜子春传芥川龙之介创作背景一、《杜子春》與《杜子春传》《杜子春》与《杜子春传》均讲述了唐朝年间的主人公杜子春本是富家子弟,却因为不事生产,花尽家财而沦落为乞丐。
在接受仙人的给予的两次大笔财产后都因肆意挥霍,花天酒地,重新沦为了乞丐。
在第三次遇见仙人跟随仙人修炼成仙,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后因为发出声音而失败。
两部作品中杜子春想成为仙人的的原因是不同的。
原作中的杜子春是在接受仙人给予的第三次金钱并完成自己的心愿后为报恩帮助仙人炼丹而选择成仙。
而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杜子春是在经历了两次大富大贵之后,重新落魄时没有人再搭理他,觉得世人皆是薄情寡义之人,又不想继续过穷苦潦倒的生活而主动要求跟随仙人修炼。
两部作品中杜子春成仙失败的原因也不同。
原作中杜子春在仙人离开后遇到了一个自称大将军的人,他威胁杜子春说出他的名字,杜子春不愿,大将军又将他的妻子抓来折磨,尽管妻子苦苦哀求杜子春说话,但杜子春不为所动,仍一声不吭。
于是阎王让他转世投胎成为一个县丞家的女儿,后嫁给进士卢生,生下一个儿子。
在孩子两岁时,卢生因为杜子春怎么也不肯开口说话,怒而摔死了孩子。
因为爱子心切,杜子春忘记了仙人的嘱咐,发出了“噫!”声导致修炼失败。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杜子春没有转世投胎这一情节,而是增加了杜子春看到双亲堕入畜生道后被折磨的惨烈情景,耳边又传来母亲的声音,因此发出了声音使修炼失败。
两篇作品中杜子春没能成功成为仙人的原因都是因为母子关系。
但其立场却完全相反。
从《杜子春》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
从《杜子春》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作者:袁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中国这一元素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芥川更是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小说。
本文将以《杜子春》为切入点,比较《杜子春》与原作的差异,分析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创作意图,进而探求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国题材小说;回归作者简介:袁珂(1992.12-),汉,女,河南商丘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
从1916年凭借《鼻子》登上日本文坛,到1927年自杀,芥川的艺术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其成就及影响却绵延至今。
这位日本文坛的“鬼才”,作品涉猎广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都能信手拈来,又不乏个人特色。
对许多大正时期的作家而言,“中国”只是点缀,但对于芥川,中国古典文学则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一、《杜子春》与原典的差异芥川的《杜子春》创作于1920年6月,7月发表于儿童文学杂志《赤鸟》。
关于其出典,中日专家学者都曾做过仔细的考证及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对“整体结构和构思基本沿用了《杜子春传》”这一观点都是予以肯定的。
芥川的《杜子春》与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都是在经历数次贫穷与富有之间的巨大落差之后,决定放弃为人,修道成仙。
他被要求在修炼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什么挑战,都不能出声,但最终还是失败。
然而,两部作品中杜子春失败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投胎,托生成了位美丽女子。
她嫁與进士为妻并育有一子,但她一直遵照仙人的嘱咐只字不语,最终惹怒了丈夫。
丈夫将孩子残忍摔死,杜子春爱子心切,不觉发出悲叹。
而在芥川的《杜子春》中,杜子春在地狱看到了沦为畜生道的双亲。
母亲一边忍受着酷刑,一边安慰着杜子春:“不要担心,我们怎么着都不要紧,只要你能享福,比什么都强。
创译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分析——以唐传奇《杜子春传》和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的对比为例
2020年6月第33卷第3期山西能源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EnergyJun.,2020Vol.33No.3•社会科学研究•创译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分析----以唐传奇《杜子春传》和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的对比为例金明兰(安徽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1201)【摘要】创译在商业领域逐渐得到应用,翻译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背景、审美、所处的环境等各种因素对原作的再创造往往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在儿童文学领域,译者对原作再创造的这种尝试却鲜少出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杜子春》和《杜子春传》的异同点来探索创译理论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创译;儿童文学;《杜子春》;《杜子春传》【中图分类号】I106.8【文章编号】2096-4102(2020)03-0088-03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不是对原作唐传奇《杜子春传》的简单翻译,而是对原作进行改编再创造,作家为让文章更加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增添了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篇与原作主题完全不同的童话。
童话的语言特点决定其翻译的不同之处,若按照源语言直接翻译,可能会失去精髓之处。
芥川龙之介通过创译这一翻译手法,不拘泥于原作,在大致还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考虑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出创译性翻译。
一、创译理论及其应用领域创译是指翻译时跳出源语言在语意与语音上的限制圈,依据某种特定的需要或是考虑某种特定的受众目标从而进行一定创造的翻译。
创译最初多用于广告、网络游戏等商业领域。
例如钻石业中的世界巨头戴比尔斯就对创译工作颇为重视,并在拓展国外市场时对其广告词运用了创译法。
其钻石广告词原为"A diamond is forever",进军中国后,广告词被重新翻译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显然,创译版本用更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增添了中国古典文学,向新顾客群众更深刻地传达了产品的信息。
创译也用于电视剧或电影等影视领域。
[读后感]《杜子春》读后感
[读后感]《杜子春》读后感《杜子春》读后感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如聊斋志异一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奇谈,可是这小说却不同于童话故事,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竖立白眉老仙人这个角色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萦绕之下,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杜子春》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国《唐人传奇玄怪录》描写富家子弟杜子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改编的日版《杜子春》。
相比之下,开头部分都是写富二代杜子春花完了祖上的家产,贫困潦倒无从糊口,这时一位仙人救助了他,结果他又再三重蹈覆辙,老人又接连几次赠与了他财富,直到两三次后他终于醍醐灌顶,有所感悟。
仔细观察,在《唐人传奇》中老人直接给他现金,并次次叮嘱他要有所悔改,最后一次还警告他说道:“再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而在芥川龙之介笔下,老人只是与他寒暄几句,让他在夕阳自己影子的头部、腿部挖土获得黄金,转眼便消失不见。
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杜子春奢侈生活――连一些不面熟的亲戚都来参加他的宴会,在把他推向极点之后狠狠摔入谷底――穷到别人家连口茶都不肯给他喝,多么一个“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老仙人又让他在夕阳下把影子脚步挖出黄金来时,杜子春自己拒绝了。
由此可见《唐人传奇》中杜子春的感悟像是在老人劝告下引发的,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杜子春大起大落之后自己获得的感慨,衔接更加自然。
接着来看,《唐人传奇》中杜子春从此安居乐业自食其力,情节一大亮点悄然熄灭,不免有些落入俗套。
后来又写杜子春为了报答老人,奉命来到云台峰协助仙人炼丹,()是否有些未完待续冗长了呢?小说却不同,杜子春厌恶了人间虚伪,不想再次落入尘世,恳求仙人收他为徒想成为仙人并被带到峨眉山,这样不是就顺畅符合逻辑了许多吗?二者结尾也是天差地别,相同的两篇文章都描述仙人叫杜子春无论如何都不要发出声响,撇下他一人。
杜子春的面前便显现出豺狼虎豹凶神恶煞魑魅魍魉甚至地狱的景象来,直到看见地狱里鬼怪折磨自己的`亲人,他终于情不自禁喊出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虽然也有对《杜子春》中的一些看似自相 矛盾的地方进行批判的声音,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它当作温 暖而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杜子春》很 早就被收入日本中小学的教材中,并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
但是,如果《杜子春》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Nhomakorabea事,铁冠子最后要 杀死杜子春的发言,以及要送给杜子春一栋房子的约定便显得十 分多余,且目的不明。以这样的疑问为出发点,本论文试图将 《杜子春》与其时代背景相结合,来进行新的解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芥川在大正九年(1920年),将来自中国《太平 广记》中的《杜子春传》进行改编后,发表在了《赤鸟》杂志上。 《赤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把儿童的心灵奉为至纯至真的存在, 而芥川却一反这一惯例,将主人公杜子春设定为花钱大手大脚, 不思进取的拜金主义者。
作品中,杜子春在第三次把钱花光,走投无路的时候,主动向仙人 铁冠子提出了要学习仙术的要求。在以往的“杜子春系谱”的 作品中,主人公能够成仙的基本标准,便是具有能认识到金钱虚 无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芥川创作的八篇童话中,有五篇都刊登在被称为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一大革命”的《赤鸟》杂志上。《赤鸟》 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的创刊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童话童 谣运动。
然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赤鸟》杂志拼命想要脱离明治时代开始 就盛行的鼓吹出人头地思想的说教模式,却流于感性的“童心主 义”。另一方面,由于主编铃木三重吉企图以自己的主张作为判 断儿童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赤鸟》杂志也不自觉地成为 了另一种说教的工具。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 《杜子春》
在日本,儿童文学是以古典神话(Otogibanashi)为出发点,经过 几代文人的不断发展,逐渐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大正七年(1918 年),铃木三重吉等人创立了面向儿童读者的《赤鸟》杂志,这在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一时期,芥川龙之介在创作上也迎来了从概念性的艺术创作到 直面现实进行创作的重大转变。芥川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 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如1919年的《蜜柑》,1920年的《秋》等 等。
同时,他还开始进行童话创作,第一篇便是发表于1918年的童话 名作——《蜘蛛之丝》。然而,作为一向以冷静视角捕捉人间百 态的芥川龙之介的首部童话作品,《蜘蛛之丝》也不可避免地成 为了揭露人性自私丑陋面的“绝望的童话”。
而在创作《杜子春》时,芥川已逐渐掌握了适合童话作品的叙述 方式,因此,《杜子春》作为童话,可以说是一部完成度和深度都 值得赞赏的作品。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文将以《杜子春》为切入 点,并进而放眼芥川龙之介的所有童话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相反,像杜子春一样,主人公发现自己内心潜在的私欲,从而进行 自我反省,或进一步尝试救赎的故事却很多。芥川想要通过童话 作品向世人诉说的是:能够拯救罪孽深重的人类的并不是高高 在上的超越者,而是人类自己,救赎一定要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芥川龙之介的童话,不只是为孩子们构筑一个如谎言一般美丽的 世界,而是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也看到世间的丑陋面,同时也给 予他们勇气去探求这个世界美好的另一面。这便是笔者最后得 出的结论,也是芥川龙之介童话的独特之处吧。
这样一来,杜子春最后对母亲的那一声呼唤,以及其后对于平凡 生活的发言便可以理解为是冲破了立身出世主义的桎梏,表达了 对母子之情的肯定。在近代日本,即使将古代中国的成仙故事原 封不动照搬过来,也少有人能理解。
但芥川龙之介巧妙地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用它来描写了一名普 通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这或许就是《杜子春》独特的价值所在。 不只是《杜子春》,纵观芥川龙之介的所有童话,几乎找不到主 人公勇敢地打倒外敌的故事。
然而,芥川的杜子春并不是因为能了断俗世的欲望而想成仙,而 是将仙术作为取得无尽财富的手段。从这样的杜子春形象中,或 许我们能找到明治和大正时代青少年们的影子,他们本应享受人 生最单纯的年华,却不得已早早背上了出人头地的沉重负担。
其实,通过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便能看出,进入大正时代后,在大 正民主思潮等影响下,明治时代的立身出世主义已渐渐淡化,但 其影响还残留在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以及教育风气中。尤其是当 时的社会普遍要求母亲们要有能够为孩子的出人头地和家庭的 繁荣而自我牺牲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