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序(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学--第八章--质量检验
二、检验记录的种类 1、进货检验记录 ·样品检验和试验报告 ·货品送检单; ·货品检验记录表; ·理化检测报告: 2、生产过程检验记录; ·零件加工检验记录; · 产品装配检验记录
3、成品检验和试验记录 ·成品出厂性能和精度检验记录表; ·产品型式试验报告; ·产品可靠性试验报告; 4、试制新产品检验记录 ·外购货品检验和确认单; ·关键件工装(模具)验证检验记录表; ·试制新产品性能精度检验记录表; ·试制新产品型式试验报告(含可靠性); · 试制新产品质量检验和试验报告
2、企业检验机构的形式: 一级(集中)检验机构的组织形式 企业所有检验站和检验人员,由检验科(部)统 一领导,而检验科(部)直属于厂长领导 两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检验组织形式 该种组织形式是把检验工作分为公司(总厂) 与分厂(车间)两级。公司(总厂)负责进货 和成品出厂检验,以及少数关键零部件或关键 工序的检验,其余生产过程的工序检验,全部 由分厂(车间)负责。
二、不合格品控制 1、通过检查和工序控制减少不合格品 对原材料和外购件、外协件的入厂首件和进货检 验;对半成品转序或入库前的进行的首件,巡 检和完工检验,既起到把关作用,又起到预防 控制作用。 通过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使用,反映生 产过程的状态,如工序能力不足,或通过控制 图表明生产中出现了异常现象,则应及时采取 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提高工序能力或消除异 常因素,恢复生产的稳定状态,以控制不合格 品的产生。
2、检验的职能 把关的职能: 预防的职能 报告的职能
3、检验的类型 ﹝1﹞按检验产品的数量分类:全数检验、 抽样检验。 ﹝2﹞按产品生产流程顺序分类:进货检验、 工序检验、成品检验、库存检验、监督 检验。 ﹝3﹞检验目的分类:控制检验、接收检验。 ﹝4﹞按照判定方法分类:计量检验、计数 检验。 ﹝5﹞按检验的内容分类:认定合格检验、 耐久性试验、严酷检验、分析检验
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
2009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 专家修订GMP稿中对质量控制及管理的要求
• 目的: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适用于预定用途、符合注册 批准或规定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并最大限度减少药品 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紊、差错的风险,避免 让患者承受安全、疗效和质量风险。
8供应商审计和批准新版gmp基本要求单独设立相关章节明确了在供应商审计和批准方面具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供应商考核体系新版gmp的特点9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新版gmp基本要求中引入了产品质量回顾审核的概念要求企业必须每年定期对上一年度生产的每一种或每一类产品进行质量回顾和分析详细说明所有生产批次的质量情况不合格产品的批次及其调查变更和偏差情况稳定性考察情况生产厂房设施或设备确认情况等内容这种新方法的引入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必须长期时时重视产品质量必须关注每一种产品的质量和变更情况特别是与注册批准的内容或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并定期加以汇总和评估这与实施gmp的目的即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适用于预定用途符合注册批准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是一致的
第二十六条 应对从中药材的前处理到中药提取物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生 产管理、生产卫生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记录。
1) 当几个批号的中药材混合投料时,应记录本次投料所用每批中药材 的批号和数量。
2) 中药提取物生产各工序操作记录应包括提取、浓缩、收膏、 精制 (纯化)等: — 确认所投中药材品种、批号及投料量的记录; — 贵细药材、毒性药材应由专职负责中药材质量管理的人员监 督投料,并记录;(马钱子的投料量,量大使人抽痉) — 设备编号、相关溶媒、浸泡时间、升温时间、提取温度、提取 时间、溶媒回收等记录:
第三十三条 应有经批准的回收溶媒的方法,回收后溶媒的再使用不得 对产品造成交叉污染,不得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不利影响。 (不同品种的溶媒回收后不得混用,物特别是毒性药材)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般步骤
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般步骤不管是由组织本身进行审核或是顾客对供方进行审核,还是由第三方进行审核,确定审核、计划审核、执行审核和报告审核的原则是基本相同的。
但在强调它们类似之处的同时,还应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
由于每个组织都可能面临这三种审核,所以了解这三种审核的基本过程并加以比较、区别是必要的.8.1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的步骤内部审核不同于外部审核,其审核程序应由组织按照审核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特点制定。
内审流程应简明可行,严格完整,闭环运转.审核步骤通常如下:8.1.1 审核策划按照内审程序规定,制定年度审核计划,管理者授权成立审核组,由审核组长制定专项审核活动计划,准备审核工作文件,通知审核.工作文件的准备主要是指审核所依据的标准和文件、现场审核记录、不合格报告等。
标准和文件必须是有效版本,必须已在现场实施。
它们主要有:a)ISO9001标准;b)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和记录;c)合同要求;d)社会要求(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生态要求);e)有关质量标准(包括产品、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人员等标准)。
检查表是审核员需要准备的重要文件,应精心策划.通知审核是审核组向受审核方通知具体的审核日期、安排和要求.必要时审核方应准备基本情况的介绍。
8.1.2 审核实施以首次会议开始现场审核。
审核员运用各种审核方法和技巧,收集审核证据,得出审核发现,进行分析判断,开具不合格项报告,并以末次会议结束现场审核。
审核组长应实施审核的全过程控制.8.1。
3审核报告现场审核结束后,应提交审核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分发、归档、考核奖惩,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提出,确认和分层分步实施的要求。
8。
1。
4跟踪审核应加强对审核后的区域、过程的实施及纠正情况进行跟踪审核,并在紧接着的下一次审核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复查评价,写入报告。
质量审核的分类质量审核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法,即:审核对象分类法、审核方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7.1 审核对象分类法按审核对象分有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三种。
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公司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承建工程的质量,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项目公司在萍乡市承建的相关工程。
第三条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必须依法按照资质等级许可范围承担工程施工任务。
依据国家、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定、规程及合同文件等进行施工,并对其承担工程施工质量负责。
第四条按照“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自觉抓好工程质量,有效履行质量管理职能。
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依法守信满足顾客需求。
第五条公司承建的施工工程质量均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第六条公司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工程质量。
第七条公司设工程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设安质部,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2人;总承包部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或质量检查人员,明确职责,归口本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监督检查、质量信息及体系评价,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九条各级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应由工作责任心强,坚持原则,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人员担任,并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第三章工程质量检查第十条质量检查的分工(一)公司负责组织对工程项目的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
(二)总承包部负责本项目的开工前检查、施工中检查和交工检查,负责工序交接检查与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并进行经常性与定期质量检查。
(三)施工队负责承担工程的班组“三检”,申报隐蔽工程检查签证。
第十一条公司工程质量检查主要内容:(一)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
(二)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制度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三)工程质量目标的制定、分解落实和考核评价。
(四)质量管理人员、岗位人员资格与持证上岗合规情况,教育与培训开展情况。
工序质量控制点 (2)
工序质量控制点标题:工序质量控制点引言概述:工序质量控制是创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设定和监控工序质量控制点,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将详细探讨工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定和监控工序质量控制点。
一、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的重要性1.1 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可以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1.2 预防和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浮现的问题,避免不良品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
1.3 降低生产成本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可以减少废品和返工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如何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2.1 确定关键工序首先需要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即最容易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对这些工序进行重点监控和控制。
2.2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针对每一个关键工序,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明确要求和指导生产人员的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2.3 建立监控机制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包括检测设备、检验标准、记录表格等,对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三、如何监控工序质量控制点3.1 定期检查和验证定期对设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质量控制标准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3.2 异常处理和改进一旦发现工序质量控制点浮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改进,避免问题扩大影响整个生产过程。
3.3 数据分析和反馈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生产人员,为改进生产过程提供依据和指导。
四、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实际应用4.1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工序质量控制点在生产中的应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2 成效评估对设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成效评估,评估其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4.3 持续改进工序质量控制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第八章工序(过程)质量控制
3. SCAT法(Simple Capability Acceptance Test)。 这是一种快速简易判断法。 使用于不适合大样本测定(如时间紧、破坏性
检验等)的问题。 基本方法是把预先规定的工序能力是否合格的
判断值和由样本得到的极差R进行比较,以判定工 序能力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二、工序能力指数Cp
因此,只有通过工序能力指数,才能考察工序能力 是否满足质量控制的实际需要。
(一)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只有在工序处于受控状态的条件下,才能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 1. 工序无偏,双向公差的情形 设工序公差为T,公差上限和下限分别为Tu 和TL , 公差中心为 TM ,则 x— = TM 。见下图8-7。在图 中,Pu 和PL 分别为超上差和超下差的不合格率。
化,进入管理状态;❖样本容量要足够大,至 少不得少于50。 工序能力的测定方法, 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较正规的测定方法是利用公式:B=6s=6—R/d2 2. 当需要快速算得结果,而精度要求不高时,可取 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得极差R。 此时查表8-1 d2=3.078,故得简化公式B 2R
工序能力指标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用途: (1)选择经济合理的工序方案; (2)协调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验证工序质量保证能力;
(二)工序能力的调查 工序能力调查一般只对已确定设置工序质量控制 点的关键工序进行。调查工作的流程见图8-6。
(三)工序能力的测定 为使测定结果真实可靠,被调查的工序必须标准
(UCL和LCL)之间。
(二)失控状态(out of control)
(1) μ μ0, σ=σ0 , μ保持稳定。见图8-2。 (2) μ = μ0, σσ0 ,σ保持稳定。见图8-3。 (3) μ μ0, σσ0 , μ和 σ都保持稳定。 (4) μ和 σ 中至少有一个不稳定,随时间而变化。
工序质量控制点
工序质量控制点标题:工序质量控制点引言概述:工序质量控制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点是至关重要的,惟独在关键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才干有效地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工序质量控制点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点1.1 原材料的选择:选择优质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必须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1.2 原材料的检验:在进入生产流程之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全面的检验,确保符合产品要求。
1.3 原材料存储条件:正确的原材料存储条件也是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避免因存储不当导致质量问题。
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点2.1 设定工艺参数:在生产过程中,设定正确的工艺参数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需要根据产品特性进行调整。
2.2 监控生产过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2.3 完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点3.1 定期保养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定期保养设备可以减少故障率。
3.2 设备检修记录:建立设备检修记录,及时发现设备问题并进行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3.3 设备运行参数:设备运行参数的设定也是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产品要求进行调整。
四、人员技术质量控制点4.1 培训与考核:对生产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4.2 责任分工:明确每一个人员的责任分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避免责任含糊。
4.3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人员积极参预工序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五、成品质量控制点5.1 抽检成品:对成品进行抽检,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5.2 产品追溯: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及时发现问题产品并进行处理。
5.3 售后服务: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及时处理客户反馈的质量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
结论: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定和实施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3篇)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护和增强企业形象,制定本《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和产品质量控制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的遵守是每一位员工应尽的义务,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四条全体员工要加强质量意识,严守质量控制流程,认真履行质量控制管理职责,共同保障企业的质量稳定。
第五条本制度应与其他相关的质量控制管理规章制度相衔接,相互配合,共同达到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
第二章质量控制管理组织第六条为了加强质量控制管理,设立质量控制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各项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第七条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负责制定和修订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组织质量控制培训;监督和检查质量控制实施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质量问题。
第八条具体的质量控制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做好质量问题的预测和处理。
第三章质量控制流程第九条质量控制流程包括以下环节: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检验、仓储配送、售后服务。
第十条原材料采购环节要严格遵守供应商选择和评估的程序,并建立稳定的供应链。
第十一条生产加工环节要按照产品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第十二条成品检验环节要建立完善的检验流程和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要求。
第十三条仓储配送环节要建立完善的运输管理制度和温湿度控制制度,保证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损。
第十四条售后服务环节要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客户反馈的质量问题,保证客户的权益。
第四章质量控制措施第十五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人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第十七条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把关产品的尺寸、外观、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八条建立健全的质量记录体系,记录和归档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数据和检验结果。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符合规定标准的重要环节。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步骤,用于监控和管理产品的质量,以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符合质量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的五个部份。
一、质量控制计划1.1 确定质量目标: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包括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1.2 制定质量计划:根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步骤和方法。
1.3 制定检验标准:制定产品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二、过程控制2.1 设立质量控制点: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关键环节,设立质量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
2.2 制定工艺规程: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详细的工艺规程,包括生产工艺、操作要点等。
2.3 进行过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过程检验,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三、问题分析与改进3.1 问题分析:对生产过程中浮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3.2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并避免再次发生。
3.3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改进,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四、培训与沟通4.1 培训员工:培训生产人员,使其了解质量控制程序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4.2 沟通与协作: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4.3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采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控制程序。
五、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定期对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评估,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2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程序。
5.3 持续优化:持续优化质量控制程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结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进行过程控制、问题分析与改进、培训与沟通以及持续改进等五个部份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生产过程控制(第八章)
生产调度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对生产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了解、 掌握、预防和处理,保证整个生产活动协调地进行,是 组织实现生产作业计划的一种主要手段。 生产调度工作的内容 1.检查、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 备。 2.根据生产需要合理调配生产要素。 3.检查各生产环节的零件、部件、毛坯、半成品等的投 入和生产进度,及时发现生产作业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资料 和其他生产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要求:快速、准确。
第8章 生产过程控制
8.1生产过程控制概述 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是在生产计划和生产实施这两 个职能之间进行调整,通过对生产过程的 实时监控,使生产计划的各项指标得到落 实,以保证生产系统的总体效率与效益。 内容涉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物等方面。 包括生产进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库存控 制、生产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生产率控 制和设备控制。
主要功能
为每个车间的工单指派优先级;
维护在制品数量信息;
将车间工单信息传递到办公室; 提供实际产出数据来为能力控制服务; 根据车间工单对机位的要求,为在制品库存管理提 供数量信息;
测量人力和设备的效率、利用率和产量。
控制生产进度的措施
1、设置保险库存量。设置保险库存可有效地避 免一些意外事故造成的停产。但将增加企业的流动 资金占用量,占用大量的库房面积及库房管理人员, 还将产生库存损耗。 2、设法降低设备故障率,合理安排设备维修。 实行设备计划维修制,安排在非生产时间进行设备 维修和抢修,实行快速设备维修法(如部件更换法)。
2.逆向式控制 3.持续改善式控制
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制度
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工程质量控制的管理,规范工程质量控制的流程,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涉及所有工程项目部门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方位质量保障,追求零缺陷。
第四条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应遵循“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向上管理、全员参与、综合保证”的原则。
第五条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第六条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的相关表格、记录应完整、准确、真实,且应保存至相关档案及工程质量报告中。
第二章质量控制组织结构第七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包括总控制、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等部门。
第八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工作流程,确保各部门合作、配合、协作。
第九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项目负责人担任主任,包括项目相关负责人、技术专家等组成。
第十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项目质量控制目标、计划、方针,并监督项目质量控制的进展。
第十一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应设立质量技术支持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指导项目施工、检测、试验等工作。
第十二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应设立质量监督组,负责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要求。
第十三条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应建立健全质量培训体系,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质量控制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质量控制流程第十四条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包括项目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等。
第十五条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项目策划、方案编制、初步设计、可行性论证、概算编制等。
第十六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工程图审查等。
第十七条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项目组织、施工过程控制、质量检验、质量测试、工艺检测等。
第十八条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工程验收、竣工验收、质保期跟踪等。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4篇)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规范施工作业行为,建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促进工程的安全、高效、优质完成,依法合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任何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各类工程项目。
第三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质量控制流程,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做好质量安全防控工作。
第二章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机构第四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机构由项目负责人设立,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活动。
第五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确定质量管理责任人员,制定质量管理方案,组织质量培训,负责质量事故的处理等。
第六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机构应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
第七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负责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检查并监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跟踪工程的质量进展,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等。
第三章质量控制流程第八条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流程包括:前期准备阶段、施工过程控制阶段、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第九条前期准备阶段: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分析,确定施工方案,编制质量控制计划,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技术标准。
第十条施工过程控制阶段:施工过程中,按照质量控制计划,对各项施工工序进行监控,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第十一条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施工结束后,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对工程总体质量进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第四章资料管理第十二条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过程的资料记录完整、准确。
第十三条施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施工记录等各项资料。
第十四条资料管理要求:建立资料档案室,设立专人管理,保证资料的安全、完整、规范。
第五章质量管理标准第十五条施工现场应遵循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施工现场应制定并实施质量管理标准,确保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重要工序质量控制及关键工序控制点
重要工序质量控制及关键工序控制点一、引言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重要工序质量控制及关键工序控制点的设立和执行,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重要工序质量控制及关键工序控制点进行详细介绍。
二、重要工序质量控制1. 定义重要工序是指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关键性较高的工序。
重要工序质量控制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确保重要工序的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过程。
2. 设立流程(1)明确重要工序:通过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确定哪些工序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具有关键性。
(2)制定质量控制计划:针对每个重要工序,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法。
(3)执行质量控制计划:按照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确保重要工序的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实施。
(4)监控和评估:对重要工序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 控制方法(1)制定工艺流程:明确每个重要工序的工艺流程,包括工艺参数、操作要点等,确保工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培训和教育:对从事重要工序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能够正确执行质量控制要求。
(3)设备维护:对重要工序所涉及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4)数据分析:对重要工序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三、关键工序控制点1. 定义关键工序控制点是指在重要工序中,对产品质量影响最为显著的环节。
通过对关键工序控制点的监控和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设立流程(1)确定关键工序:在重要工序中,通过分析和实验,确定哪些环节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具有关键性。
(2)设立控制点:在关键工序中,设立相应的控制点,以便监控和管理关键环节的质量。
(3)制定控制方法:对每个关键工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明确控制要求和控制措施。
第八章 质量管理
第八章质量管理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意义,以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PDCA循环等主要内容,并重点掌握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内容结构:一、质量与质量管理二、全面质量管理三、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四、 ISO9000简介本章重点: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本章难点: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本章教学进度:8课时主要讲授内容:一、质量管理的发展概括质量管理这一概年早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来了,它是伴随着企业管理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
(一)美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1.事后检验阶段20世纪初,美国企业出现了流水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了对质量检验的要求,随之在企业管理队伍中出现了专职检验人员,组成了专职检验部门。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前,美国的工业企业普遍设置了集中管理的技术检验机构。
事后质量检验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有利于分工的发展。
但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事后检验效能较差,因为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按照标准规定,对成品进行检验,即从成品中挑出不合格品。
这种质量管理方法的任务只是“把关”,即严禁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一工序,而不能预防废品产生。
虽然可以防止废品流入下道工序,但是由废品造成的损失已经存在了,无法消除。
2.事前控制阶段由于二战对大量生产(特别是军需品)的需要,事后检验工作立刻显示出其弱点,检验部门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
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以及检验工作量大,军火生产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军需供应。
这时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统计学家休哈特防患于未然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及道奇、罗米格的抽样检查方法被重视起来。
此外,瓦尔德的序贯抽样检验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的手段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
在方式上是由专职检验人员转过来的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
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转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事前检验的概念,使质量管理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施工组织设计第八章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
c. 主持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审核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e. 审批施工单位制定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开工申请报告。
f. 审查施工单位质保体系文件和质保手册,并监督实施。
总公司质监中心
质监站
2.2 公司质监分站组成情况
第三节 质量管理制度
3.1 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3.1.1 总则
3.1.1.1为加强苏州工业园区华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的质量管理,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苏州工业园区华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基建工程建设质量,依据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颁发的《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公司基建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e. 设备制造厂家在合同谈判时需提供设备制造质量标准,交由公司物资部、监理公司及公司相关质量监督部门确认后,组织公司相关质检人员对标准进行学习培训。
f. 监理公司应在开工前制定工程质量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并交安质部审阅执行。
g. 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应遵照以下原则,选择质量控制点,并制定相关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以书面形式报质监站审核通过后执行,其主要内容有:
1.2 质量控制目标
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处拟订的质量控制目标是:
1.2.1 实现监控率100%;
1.2.2 受检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98%;
1.2.3 单位工程综合优良率:土建≥95%;;安装100%;
1.2.4 实现五个一次成功:锅炉水压,厂用电受电,汽机扣盖,锅炉点火,汽机冲转和并网发电;
1.2.5一次通过168小时试运转,并网时仪表投用率100%,自动、保护投用率100%;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实务
原则3:全员参与 只有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 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原 则 4:过 程 方法 在应 用 于质 量 管理 体 系时,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此模式把管 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 为体系的4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 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输出,通过信息反馈 来测定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构配件、设备应由监理工程 师进行质量认定。(出厂合格证、技术鉴定文件、 实地考察确定)
② 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
旁站-指监理人员对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 实施的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活动。
巡视-监理人员对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在现场进行 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活动。
平行检查-监理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工程项目进 行独立检查和验收。
做好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 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勘察单位应对勘察成果的质量负责 工程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数据可靠。
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
可以说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也就是勘察设计单位的 责任年限。
保修的最低期限,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从竣工验收之 日起计算:
① 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 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 年限;
② 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 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③ 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八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一.质量目标工程质量“合格”二.质量方针信守合同承诺,保持过程受控,追求质量卓越,交付满意工程。
三.质量保证体系四.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工作。
依据健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将质量目标分解细化,全面的针对性的制定质量目标责任制,使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做到一切质量活动的可追溯性,使各项质量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以人为本,认真组织研究,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要进行质量意识教育,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全面贯彻公司“营造精品工程,提供满意服务”质量方针,落实各级岗位质量职责,实现质量目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质量管理按2000版GB/T族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3.制定本工程的质量计划及质量管理要点,并成立QC小组,经常开展质量分析举动和劳动比赛举动,并做好记录。
4.开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筹办,严格依照“五不开工”的规定执行:4.1没有做好施工筹办不开工;4.2没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手艺步伐)不开工;4.3没有图纸自审或会审不开工;4.4没有质量计划和手艺交底不开工;4.5开工报告未经有关单位批复不开工。
5.单位工程、分部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员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6.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总工对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手艺步伐及设计变更的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手艺交底。
7.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7.1项目部应在质量计划确定的材料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采购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
7.2材料的搬运和储存应按搬运储存规定进行,并应建立台帐。
7.3项目经理部应对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标识。
7.4对需要须知复试的原材料,必须按规定及时取样试验,并将试验报告向监理报验。
7.5未经检验和已经检验为不合格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等,不得投入使用。
2020版注册工程师 质量控制 第八章第二节 设备监造质量控制
第二节设备监造质量控制一、设备制造的质量控制方式制造前1)熟悉图纸、合同,掌握标准规范,明确质量要求2)明确设备制造过程的要求及质量标准3)审查设备制造的工艺方案4)对设备制造分包单位的审查5)对检验计划和检验要求的审查6)对生产人员上岗资格的检查7)对用料检查制造过程1)加工作业条件的控制2)工序产品的检查与控制3)不合格零件的处置4)设计变更5)零件、半成品、制成品的保护(1)设备制造前的质量控制(2)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3)设备装配和整机性能检测(4)质量记录资料质量管理资料,设备制造依据,制造过程的检查、验收资料,设备制造原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资料。
1)设备制造单位质量管理检查资料各类制度;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质量证明资料;人员上岗证书等。
2)设备制造依据及工艺资料技术标准、图纸审查记录、图、制造资料等。
3)设备制造材料的质量记录进厂合格资料、性能检测复验报告、外购零部件的质量证明资料。
4)零部件加工检查验收资料工序交接检查验收记录、整机性能检测、设计变更记录、不合格零配件处理返修记录。
三、设备运输与交接的质量控制(1)出厂前的检查监理机构应检查设备制造单位对待运设备采取的防护和包装措施,检查符合相关要求、文件、附件是否齐全。
总监理工程师签认同意后出厂(2)设备运输的质量控制运输前,制造单位做好包装工作和制订合理的运输方案项目监理机构要对设备包装质量进行检查,并审查设备运输方案1)包装的基本要求采取防湿、防潮等保护措施,确保安全运达按照标准和合同进行包装,满足验箱机构检验运输前对放置形式、装卸起重位置进行标识运输前核对相关随机文件、装箱单和附件等资源2)运输方案的审查审查设备运输方案,特别是大型、关键设备的运输,包括运输前的准备工作,运输时间、运输方式、人员安排、起重和加固方案。
对承运单位的审查,包括考察其承运实力、技术水平、运输条件及服务、信誉等必要时,应审查办理海关、保险业务的情况审查运货台账、运输状态报告的准备情况运输安全措施3)设备交货地点的检查与清点除现场接货准备工作的检查外,设备交货的检查和清点内容包括:①审查制定的开箱检验方案,以及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②按合同规定,在开箱前确定是否需要由设备制造单位、订货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单位代表参加③参加设备交货的清点,并做好必要的检查。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1、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工前,应认真组织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图纸、购置施工材料、选派施工人员等。
这些工作的质量控制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任何疏漏都可能引起后续工序的问题。
2、施工材料的质量保证在采购施工材料时,应选择正规的生产厂家,要求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且向产品管制部门取得合格证明。
对于每一批次的施工材料都要进行验收,并开展必要的检测工作,确保材料符合施工要求。
3、施工方案的制定在施工前需要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每一个细节工序的要求和操作流程,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同时,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确保其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施工情况。
4、人员的素质保证施工人员是施工工序的直接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因此,需要选择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人,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
5、安全生产监控安全生产是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施工前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计划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监控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二、施工中的质量控制1、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施工材料的储存、设备的使用、工序的协调等。
要将施工现场保持整洁、有序,确保施工环境良好。
2、质量检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开展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测工作,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验收和检测,确保实施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对于已经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工序间的相互协调在施工中,各个工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需要进行充分的协调。
要加强工序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顺利,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4、进度管理要对施工进度进行及时的跟踪和管理,确保按照施工计划有序进行。
若出现进度延误的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以避免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5、施工记录与整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完善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及时记录各个工序的施工情况和质量状况,以便后续审核和验收。
08章 质量保证措施及创优计划
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第一节质量目标本工程质量标准为“合格”。
分项工程优良率95%以上,竣工一次交验合格率100%。
针对上述质量目标,我们将委派具有丰富的总承包工程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工程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经理部在总部的服务和控制下,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和专业化施工保障,按照企业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并依据GB/T19000--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来运作,全面推行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管理,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施工和一流的服务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履行对业主的承诺,实现上述质量目标。
第二节总承包管理模式和创优机制一、总承包管理模式我公司确立的“总部服务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协力合作”总承包管理模式,为近几年创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了适应工程总承包体制下项目管理模式的需要,公司建立了全新的“项目管理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使各项目经理部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对业主的履约上,将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等指标完成情况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和控制的重点。
二、创优机制我公司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适应总承包管理发展的过程质量控制和创优机制。
公司连续多年取得了创北京市结构长城杯、整体长城杯和市优、国优、鲁班奖的佳绩,得益于我公司规范化、程序化的创优机制。
即:第三节质量控制、保证指导原则1、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配备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人员,强化“项目管理,以人为本”。
2、严格过程控制和程序控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创“过程精品”、“业主满意”的质量意识,使该工程成为我公司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工程之一。
3、制定质量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质量责任、权力彻底落实到个人,严格奖罚制度。
4、建立严格而实用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办法、实施细则,在工程项目上坚决贯彻执行。
5、严格样板制、三检制、工序交接制度和质量检查和审批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8-1
生产过程的受控状态
在图8-1中, μ0和σ0 是排除了影响工序质量的系统 性因素后,质量特性值X或其统计量的数学期望和 标准差,是工序质量控制的目标。图中黑点表示随 着时间的推移,X的观测值x(或X的统计量的观测 _ ~ 值,如样本平均值 x、样本中位数 x等)的散布 情况。这些黑点依概率散布在中心线( μ0 )两侧, 不应有任何系统性规律,且都介于上、下控制限 (UCL和LCL)之间。
生产过程中,工序质量有两种状态:受控状态和 失控状态。如工序质量特性值为X,分布参数为μ 和σ,即X~N( μ,σ2) , 则工序质量的两种状态 可以用μ和σ的变化来判别。 (一)受控状态(in control) 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时,质量特性值的分布特 性不随时间而变化,始终保持稳定且符合质量规格 的要求。见下图8-1。
d2
参数,可查表8-1。
表8-1 3σ控制限参数表
n
2 3 4
d2
d3
A2
1.880 1.023 0.729
D3
/ / /
D4
3.267 2.575 2.282
M3
1.000 1.160 1.092
E
2.660 1.772 1.457
1.1284 0.853 1.6926 0.888 2.0588 0.880
2. 工序有偏时的不合格率p
工序有偏时,x TM ,如图8-8所示。显然,
P PL P P( X TL ) P( X TU ) U ( TL P( X TL ) 1 P( X TU ) TL
) 1 (
TU
二、工序质量状态识别中的问题
1.“受控”和“失控”是和控制目标相关联的两种质量 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工序质量 控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馈问题和纠 正问题的动态监控过程(见图8-4)。从某种意义上说, 工序质量控制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及时发现生产过程的 质量偏差,即质量特性值的异常表现。
工序有偏时的不合格率要高于无偏时的不合格率。 利用上述公式已编制了相应的数值表,见表8-2。
三、工序能力的判断及处置
工序能力的判断是对工序能力满足质量标准的程度做
出判断。目的是对工序进行预防性处置,以确保生产过 程的质量水平。 理想的工序能力既要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又要符 合经济性的要求。 表8-3列出的工序能力判断标准也适用于Cpk、CpL 和Cpu。当发现工序有偏时,原则上应采取措施调整 分布中心 μ。考虑到调整时的技术难度及成本,工序 有偏时调整的标准列于下表8-4。
)
(
) (
TU
)
①当工序右偏,即
TL
x TM
时,
T (1 k ) 3C p (1 k ) 2
(TM
(TM
T T )x 2 2
TU
T T )x 2 2
T (1 k ) 3C p (1 k ) 2
所以有不合格率p:
P [3C p (1 k )] [3C p (1 k )]
②当工序左偏,即 x TM 时,
TL
(TM
T T )x 2 2
T (1 k ) 3C p (1 k ) 2
TU
(TM
工序能力B可用工序质量特性值分布的分散性特征
来度量。如工序质量特性值 X 的数学期望为μ,标 准差为σ,则工序能力 B = 6 其中:
当 X~(μ,σ2)时,p( μ-3σ<x<μ+3σ )=99.73%。
(μ-3 σ, μ+3σ)几乎包括了质量特性值X的实际 分布范围。B越小,工序能力越强。工序能力的大 小应和质量要求相适应。 工序能力指标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用途: (1)选择经济合理的工序方案; (2)协调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验证工序质量保证能力;
发现
纠正
分析 反馈 图8-4 工序质量控制系统
2. 由于生产过程中工序质量特性值表现的随机性,工 序质量异常波动的发现及原因的分析往往需要借助 数理统计中的统计推断方法。统计推断中广泛使用 的样本平均值统计量,不论其来自什么样的总体, 只要样本容量n充分大(实践中只需n>30),样本 平均值X 就必定趋近于正态分布,见P225图8-5所示。 总体数学期望μ常用样本平均值 X 来估计。有时也用 ~ 样本中位数 X 来估计。 总体标准差 可用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也可用样本 极差R或R序列的平均值 R 来估计。实际应用中, 的 R 估计值 ^ ,其中 d 2 是和样本容量n有关的
5
6 7 8 9
2.3259 0.864
2.5344 0.848 2.7044 0.833 2.8472 0.820 2.9701 0.808
0.577
0.483 0.419 o.373 0.337 0.308
/
/ 0.076 0.136 0.184 0.223
2.115
2.004 1.924 1.864 1.816 1.777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质量标准的范围(公差T) 与工序能力的比率。
Cp = T / 6σ
(工序能力应当满足质量控制的实际需要)
在一定工序条件下,工序能力B=6σ基本稳定,它 反映工序的固有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把工序能力和实际的质量控制要求联 系起来。即使是相同的工序能力,也会因为工序质 量标准的不同,而使工序能力指数大相径庭; 因此,只有通过工序能力指数,才能考察工序能力 是否满足质量控制的实际需要。
第八章
工序(过程)质量控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工序质量的受控状态 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质量控制图 实施统计过程控制(SPC)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工序质量的受控状态和失控状态的特点及典 型表现; 2.理解工序能力的意义,了解工序能力测定的条件 和方法; 3.掌握工序能力指数的意义和各种情况下的计算方 法,理解工序能力指数和不合格率的关系,了解 利用工序能力指数对工序能力进行判断及处置的 原则; 4.掌握控制图的概念、原理和分类,熟悉几种常用 控制图的设计方法,了解利用控制图对过程质量 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规定。
dz (
TL
)
)
又因为
T T (TM ) (TM ) TL 2 2 T 3 T 3C p 2 6
所以: P 2(3C ) p
若记合格率为q,则 q 1 p 1 2(3C p )
q 1 p 1 2(3C p )
当工序有偏时: P [3C p (1 k )] [3C p (1 k )]
q 1 P 1 {[3C p (1 k )] [3C p (1 k )]}
当工序无偏时,k=0,上述两个公式是一致的。一般,
3. SCAT法(Simple Capability Acceptance Test)。 这是一种快速简易判断法。 使用于不适合大样本测定(如时间紧、破坏性 检验等)的问题。 基本方法是把预先规定的工序能力是否合格的 判断值和由样本得到的极差R进行比较,以判定工 序能力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二、工序能力指数Cp
(二)失控状态(out of control)
(1) μ μ0, σ=σ0 , μ保持稳定。见图8-2。 (2) μ = μ0, σσ0 ,σ保持稳定。见图8-3。 (3) μ μ0, σσ0 , μ和 σ都保持稳定。 (4) μ和 σ 中至少有一个不稳定,随时间而变化。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失控状态,都表示存在导致 质量失控的系统性因素。一旦发现工序质量失控, 就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生产过程尽快恢 复受控状态,减少因过程失控所造成的质量损失。
T T )x 2 2
T (1 k ) 3C p (1 k ) 2
所以仍有不合格率p:
P [3C p (1 k )] [3C p (1 k )]
综上所述,当工序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特性值服从正
态分布时,不合格品率p和合格品率q的计算如下: 当工序无偏时: p 2(3C ) p
0<k<0.25
2. 工序有偏,双向公差的情形 因为工序有偏,即 x TM ,见下图8-8。 偏移量: | TM x | , 偏移系数:k T
2 2 | TM x | T
工序有偏的工序能力指数: pk (1 k )C p T 2 C
6s
实际上,当工序无偏时, =0,故此时C pk C p 。 T 一般情况下,应有 ,故 k 1, 2 因此 C pk C p 。
1.198
1.135 1.214 1.160 1.224 1.176
1.290
1.184 1.109 1.054 1.010 0.975
10 3.0775 0.797
第二节
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一、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的概念
当影响工序质量的各种系统性因素已经消除,由 5M1E等原因引起的偶然性质量波动已经得到有效的 管理和控制时,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这时,生 产过程中工序质量特性值的概率分布反映了工序的 实际加工能力。 工序能力是受控状态下工序对加工质量的保证能 力,具有再现性或一致性的固有特性。
3. 单向公差的情形 当只要求控制单向公差时,工序质量特性值一般为 非正态分布。由于它的真实分布较复杂,所以常用 正态分布来近似。 当只要求控制公差上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