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是指将混合的微生物菌落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平板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使微生物随机分布并生长形成菌落,然后使用无菌的环针将单个菌落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2.液体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经过适当的震荡或搅拌,使细菌均匀分散在培养基中,再逐步地将其中的微生物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3.滤膜分离法:将微生物培养在含有滤膜的培养基中,待微生物穿过滤膜并在其表面生长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的镊子将单个菌落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4.扩散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半固态培养基的试管中,将试管在水平面上移动,使微生物扩散生长,最终形成一个斑点,再使用无菌的环针将单个斑点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以上是常见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微生物研究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 1 -。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菌落(活菌)计数法。

2.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学会微生物的一般培养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1) 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平板分离法。

在食品发酵工业中,通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选育优良的微生物菌种,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食品卫生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必须将微生物单一分离出来,加以鉴别和研究。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的分离和接种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技术之一,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使得微生物实验毫无意义。

三实验材料1.菌种: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毛霉、曲霉、青霉等含菌样品。

2.培养基: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斜面、平板)、肉汤蛋白胨液体培养基、蔡氏琼脂培养基(斜面、平板)。

3.土壤(自带)或其他物品;无菌水,无菌培养基,无菌吸管,无菌三角瓶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微生物的分离技术1. 平板划线分离法借助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在平板的表面分散开,以获得单个菌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倒制平板→制备含菌样品稀释液→划线→倒置适温培养→观察记录(1)倒制平板:将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 50-55℃→注入培养皿内 15ml(无菌操作)→旋匀→静置凝固→即成平板→在皿盖边贴标。

(2)含菌样液制备:样品少许(1-10g),加入盛有无菌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菌悬液即可,能直接划线的样品(如体液、黏液、污水等),可省去这操作。

(3)划线:左手持平板,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以无菌操作取样,迅速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轻轻划线(切勿把平板表面划破)。

然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37℃,培养24-48 小时,观察平板上出现的现象,注意菌落的形状,并做记录。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方法汇总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方法汇总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方法汇总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物(mixed culture)。

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pureculture)。

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

得到纯培养的过程称为分离纯化,方法有许多种。

1、倾注平板法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一系列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与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然后把这混合液倾注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待凝固之后,把这平板倒置在恒箱中培养。

单一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后形成一个菌落,取单个菌落制成悬液,重复上述步骤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物。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适当的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放在无菌的已经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上,经恒温培养便可以得到单个菌落。

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用无菌的接种环取培养物少许在平板上进行划线。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当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上往后移动时,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稀释,最后在所划的线上分散着单个细胞,经培养,每一个细胞长成一个菌落。

富集培养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简单。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只让所需的微生物生长,在这些条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与其他微生物进行竞争,在生长能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微生物。

如果要分离一些专性寄生菌,就必须把样品接种到相应敏感宿主细胞群体中,使其大量生长。

通过多次重复移种便可以得到纯的寄生菌。

5、厌氧法在实验室中,为了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利用装有原培养基的试管作为培养容器,把这支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以便逐出培养基中的溶解氧。

然后快速冷却,并进行接种。

接种后,加入无菌的石蜡于培养基表面,使培养基与空气隔绝。

另一种方法是,在接种后,利用N2或CO2取代培养基中的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把试管口密封。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无菌技术无菌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无菌技术无菌技术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 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 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 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 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连续培养理论基础:由于对典型生长曲 线中稳定期到来原因的认识,采取相应有 效措施推迟其来临,从而发展出现在的连 续培养技术。
连续培养原理 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 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 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方式流 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 的微生物就能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 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连续培养和单批培养的比较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单批培养 恒浊法
lg细胞数(个/ml)
4、选择性培养分离法 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 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 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 的方法进行分离。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三、微生物的培养
1、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好氧培养以空气为氧的来源。实验室 的培养方法用平皿培养和斜面培养;工业 生产时用自然对流和机械通风法来供氧; 液体培养时微生物利用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液体三角瓶培养时利用摇床机达到供氧的 目的;发酵罐培养时用通入无菌压缩空气 达到供氧的目的。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将微生物分离、转接及培 养时防止被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1、对使用的器皿及用具的灭菌 2、对培养基的灭菌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和高 温干热灭菌,效果达到无菌(不含任何微 生物)。
3、无菌的环境 (1)在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要求:接种、 分离过程的无菌效果(在火焰上部进行操 作)。 (2)在超净工作台、无菌室和无菌箱中 进行操作。使用甲醛、紫外线、75%的乙 醇等进行预处理及其他的必要措施。 (3)如进行好氧培养需对空气进行处理, 实验室用多层纱布、棉塞和硅胶塞过滤空 气,工业中使用空气过滤器过滤空气。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原理:一、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通过人工加入微生物的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成分,包括水,碳源,单元,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各种营养物质配置而成的养料。

二、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由于实验目的,培养基种类及容器等不同,所以接种方法不同。

用不同的接种方法以获得生长良好的纯种微生物。

三、微生物的培养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需求不同,根据这点可以通过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做初步分离。

四、质粒的提取碱变性提取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在PH值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链,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链,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D的NaAc高盐缓冲液冲击去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 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的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五、PCR技术DNA的半保留复制时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

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或单链。

在DNA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或同样的两分子拷贝。

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可以复性成为双链。

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六、琼脂糖凝胶电泳许多重要的生物,如蛋白质,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的基因,在某一特定的PH下他们可以电离正电荷或负电荷,当加上电均后,这些带点分子就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而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均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点性质,分子大小形状等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迁就率,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纯化的技术。

PCR产物的回收将含有质粒DNA的荧光色带切下,溶解后填充到硅胶柱中,利用硅胶在高盐低PH下吸附DNA,在低盐和高PH条件下DNA可在被洗脱的原理,进行DNA的回收和纯化。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大多数细菌均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培养,而衣原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往往需要活组织、鸡胚、特殊细胞株及动物接种。

只有将微生物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鉴定和应用。

一、接种与分离方法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和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对混有多种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临床送检的标本如痰、咽试子、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等细菌检验均需要借助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目的菌。

平板划线分离法通常有两种方法:(1)分区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痰、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或混合细菌的分离。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养基总面积的1/4)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成功分区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离到单个菌落。

(2)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养物中的细菌分离培养。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琼脂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

用接种环(针)挑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

生化鉴定培养基斜面接种,用接种针挑取待鉴定细菌的菌落,从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后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划线接种。

3.穿刺接种法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接种时用接种针挑取菌落,由培养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处,再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B.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培养基中增殖C.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D.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解析:细菌繁殖方式是二分裂方式,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需要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在蛋白胨培养基中不能增殖;灭菌目的是防止杂菌和培养菌发生竞争。

答案:B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故①正确;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针进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进行操作,故②错误;纯化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故③正确;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是计数,故④错误。

答案:C3.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解析: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因此,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

对照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与选择培养基一样,应进行接种培养。

答案:C4.某实验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解淀粉的芽孢杆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采样与培养:称量1g土样置于刚配制的液体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B.接种:为避免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过高,需经过系列稀释后接种C.选择:所用的固体培养基,作为唯一碳源的是淀粉D.筛选:将适量的碘液滴加到平板中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说明此种菌能分解淀粉解析:为了确保分离出的目的菌是从土壤中分离的,所用培养液和仪器等都要严格灭菌,所以刚配制的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才能使用。

第2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培养

第2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培养

培养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① 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② 纯培养物: 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通常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
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
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是研 究和利用微生物的第一步。
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 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v_show/id_XOTAzNjkwNzI=.html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单个菌 落的基本方法:
稀释!
1、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 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培养基类型
凝固剂含量 (以琼脂计)
主要用途
固体培养基
1.5%-2.0% 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 0.5%-0.8% 观察微生物运动特征、鉴定菌种
液体培养基
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室进行

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
研究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菌落(colony):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 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 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注意:
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
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
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生物固氮
通过研究固氮微生物,提高作物的氮素供应,提 高产量。
在医学上的应用
01
02
03
抗生素
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 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疫苗
许多疫苗是通过微生物培 养制备的,用于预防疾病 。
诊断试剂
微生物可用于制备各种诊 断试剂,用于疾病的快速 诊断。
在工业上的应用
食品加工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起到 重要作用,如发酵、制作 酸奶、面包等。
划线分离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划线区域内独立生长,形成 单菌落。
液体培养基分离
将微生物样品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接种量,使 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独立生长。
03 微生物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 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状、 大小、排列、运动性等特征,初 步判断其种类。
纯培养可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酶活性、生长繁殖条件等特性,有助 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纯培养的方法
选择性分离
根据微生物的特殊性质,如对营养的需求、耐受力、生长温度等,在 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
稀释与涂布
将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通过控 制稀释度和涂布量,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独立生长。
琼脂平板保存法
将微生物培养至琼脂平板上, 待菌落长成后,密封保存。
糖发酵管保存法
利用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作用 ,将微生物保存在含有糖类的
培养基中,常温下保存。
05 微生物的应用
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加速土壤中有机质 的分解,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将混合微生物群落分离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菌种培养物,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1.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1)稀释涂布法:将微生物混合液逐渐稀释,然后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涂布在富养基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培养和研究。

(2)过滤法:利用微孔膜或滤纸将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留在微孔膜或滤纸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研究。

(1)液体培养:将微生物接种在富足的液体富养基中,置于适当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3)混合培养:将两种或以上的微生物同时接种在同一富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一技术可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缩短实验时间。

3.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1)微生物学研究:分离单一菌种进行研究,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2)医学诊断: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进行培养与鉴定,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鉴定和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

(3)生物工程: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用微生物进行合成、代谢和分泌等反应。

(4)食品工业:将微生物培养在富有营养的富养基中进行发酵,生产出发酵食品。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1.培养基与无菌技术(1)培养基(2)灭菌操作2.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1)大肠杆菌①特性: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代谢类型)的肠道杆菌,在肠道中一般对人无害,但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②用途:是基因工程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

(2)细菌的培养和分离①细菌的繁殖:以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约20min分裂一次。

②培养的方法:需要将已有细菌的培养物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一般用接种环(工具)转移带菌的培养物。

③细菌分离的方法与特点(3)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①实验内容:将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和划线分离,即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后再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划线进行分离,随后培养基上便会形成一个个单独的菌落。

②实验步骤③大肠杆菌分离的用途:单菌落的分离是纯化菌种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3.微生物两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比较1.对无菌操作的理解(1)灭菌的原因:为了获得纯净的培养物,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

(2)无菌操作的条件:各种器皿必须无菌;培养基必须无菌;细菌接种、转移等操作过程必须无菌。

(3)避免培养物被杂菌污染的方法①注意灭菌操作原则,灭菌彻底,降低环境污染概率,手和实验服要清洁,减少操作时间,胆大心细。

②注意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pH 、渗透压、温度等。

“细菌喜荤,霉菌喜素”,细菌喜欢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霉菌喜欢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

因此,可根据不同微生物的“喜好”来减少污染。

2.划线分离操作中的有关问题(1)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后,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进行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每次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混合培养物:含有两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培养技术:把特定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技术。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1.平板划线分离法(Streak Plate)将纯菌或含菌材料用微生物接种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划线,使微生物的单个细胞能分散在平板上。

2.倾注平板分离法(pour plate)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一般是1ml)分别置于无菌平皿中,而后倾入熔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匀,冷凝后进行培养.3.涂布平板分离法(spread plate)先用固体培养基制成无菌平板,然后将一定稀释度的少量样品(一般是0.2-0.5ml)加到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涂布到整个平板表面,经过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4.液体稀释法待分离材料→接种于培养液中→培养→测定或估计单位容积中的含菌数目→稀至两、三滴液体中只含有一个微生物个体→每次取一滴至另一盛有新鲜培养基的试管中→摇匀,培养→观察→大多数试管无微生物生长,少数管底有一菌落,可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

5.选择性培养分离法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进行分离。

5.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该方法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毛细管法:用毛细管提取微生物个体,适合于较大微生物。

显微操作仪:用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1.1微生物分离培养

1.1微生物分离培养

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 分别取0.1 mL接种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将同一稀释度加到三 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上;培养后,计算出同一稀释度菌落平均 数。
三重复组 求平均值 使结果更
准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统计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
实验结果的鉴定
2、平板划线法
是指用带有微生物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 通过分区划线而达到纯化分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过程:P13-14
将接种环放在火
焰上灼烧,直到
接种环__烧__红___
在__火__焰___旁冷
却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
第一区域划线的__末__端___开始
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 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 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 线与第一区相连。
.将已_冷__却___的接种环伸
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将平板_倒__置__放
入培养箱中培养。
.将试管通过火 焰,并塞上棉塞
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
板内,划__三___至__五___条平行线,
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
注意:
接种和划线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挑 取菌种之前、第二、三次划线之前结束后都需要灼 烧接种环;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才能挑 取菌种或划线;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合,防止用力过
三、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10)
1、配制培养基 计算、称量、溶化 边加热边用玻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
导致烧杯破裂。 2、调节pH
3、分装 培养基的高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5。不要
污染试管口,随后立即用棉花塞紧试管口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分离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分离方 法,将目标微生物从混合样本中 分离出来。
微生物培养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使目标微 生物生长繁殖,获得纯培养物或 特定微生物群体。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可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生物燃料等。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 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也可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通过分离、培养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 ,可以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修复。
生长曲线绘制
通过定时测量菌落大小或菌液OD值, 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规 律。
生长速率计算
根据生长曲线,计算不同时间段的生 长速率,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动态。
生长条件优化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条 件需求,优化培养条件,提高生长速 率和产量。
生长限制因素分析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 的限制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提供依据。
微生物培养
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在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曲线、菌落特征 等信息。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接种与分离方法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和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对混有多种细菌,采用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平板划线分离法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分区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细菌的分离。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养基总面积的¼)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成功分区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离到单个菌落。

①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养物中的细菌分离培养。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2.琼脂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

用接种环(针)挑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

生化鉴定培养基斜面接种,用接种针挑取待鉴定细菌的菌落,从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后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划线接种。

3.穿刺接种法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接种时用接种针挑取菌落,由培养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处,再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双糖铁等有高层及斜面之分的培养基,穿刺高层部分,退出接种针后直接划线接种斜面部分。

4.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于各种液体培养基如肉汤、蛋白胨水、糖发酵管等的接种。

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倾斜液体培养管,在液面与管壁交界处研磨接种物(以试管直立后液体淹没接种物为准)。

此接种法应避免接种环与液体过多接触,更不应在液体中混匀、搅拌,以免形成气溶胶,造成实验室污染。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学会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实验技术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配方和制备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来 杂菌污染。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划线法、涂布法、倾 注法等,并控制适当的培养温度和湿度。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采集方法
根据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 同,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 如挖掘、过滤、无菌操作 等。
样品保存
采集后的样品应立即进行 保存,以保持微生物的活 性,常用的保存方法有低 温、干燥、真空等。
微生物的分离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研磨、离心等, 使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 来。
培养基选择
根据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和 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以满足微生物生长 的需求。
实验设计不够严谨
本实验在对照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未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非特异性污染的影响。在未来的实验中,应完善实验设计 ,增加对照组以增强实验说服力。
实验结果分析不全面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我只关注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未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建议在后续实验中增加相关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培养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对微生物的生长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总结词
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运动性等。
详细描述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例如,细菌呈球形、杆形或螺旋形,大小通常在0.5-5微米之 间;霉菌呈丝状或网状结构,有分枝和无分枝,大小因菌种而异;原生动物通常比细菌大,形态多样,如变形虫、 草履虫等。对未来实验的展望Fra bibliotek1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在植物病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是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最常应用的实验技术。

一方面,在一个新的病害研究中,通过分离与培养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完成柯氏法则,以明确该病病原;研究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循环(侵染、病程等等)。

所谓病原物的分离,即把该病原菌从发病组织上与其他微生物分开;所谓病原物的培养,即将分离的病原菌移到可以让这种病原菌正常生长的营养基质即培养基上,从而获得其纯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需经以以几个步骤:1.有关器皿的灭菌和消毒;2.制作培养基;3.病原菌的分离4.病原菌的培养。

-、灭菌与消毒灭菌与消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灭菌则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孢子。

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加热、过滤、辐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

(一) 热力灭菌热力灭菌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类。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疑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

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越慢。

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 h。

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 ℃,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干热灭菌使用的仪器是烘箱。

干热灭菌有火焰烧灼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种。

火焰烧灼灭菌适用于接种环、接种针和金属用具如镊子等,无菌操作时酌试管口和瓶口也在火焰上作短暂烧灼灭菌。

涂布平板用的三角玻棒也可在蘸有乙醇后进行灼烧灭菌。

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在烘箱内利用高温干燥空气(160~170℃)进行灭菌。

此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吸管和培养皿等的灭菌。

进行干热灭菌要注意以下问题:物品不要摆得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灭菌物品不要接触烘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在升温过程中,如果红灯熄灭,绿灯亮,表示箱内停止加温;电烘箱内温度未降到70℃以前,切勿自行打开箱门以免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

2 湿热灭菌(1) 高压蒸汽灭菌此法是将物品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0.1MPa,121℃保持15~30 min进行灭菌。

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灭菌物品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达到彻底灭菌。

这种灭菌适用于培养基、工作服、橡皮物品等,也可用于玻璃器皿的灭菌。

(2) 常压蒸汽灭菌在不具备高压蒸汽灭菌的情况下:常压蒸汽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法。

对于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如明胶培养基、牛乳培养基、含糖培养基等可采用常压蒸汽灭菌。

这种灭菌方法可用阿诺氏流动蒸汽灭菌器进行,也可用普通蒸笼进行灭菌。

由于常压,其温度不超过100℃,仅能使大多数微生物被杀死,而芽孢细菌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杀死,因此可采用间歇灭菌以杀死芽孢细菌,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常压间歇灭菌是将灭菌培养基放人灭菌器内,每天加热100℃,30 min,连续3 d,第一天加热后,其中的营养体被杀死,将培养物取出放室温下18~24 h,使其中的芽孢发育成营养体,第二天再加热100℃,30 min,发育的营养体又被杀死,但可能仍留有芽孢,故再重复一次,使彻底灭菌。

(二) 过滤除菌许多材料例如血清、抗生素及糖溶液等用加热消毒灭菌方法,—均会被热破坏,因此采用过滤除菌的方法。

应用最广泛的过滤器有:(1) 蔡氏过滤器该过滤器是由石棉制成的圆形滤板和一个特制的金属(银或铝)漏斗组成,分上、下两节。

过滤时,用螺旋把石棉板紧紧夹在上、下两节滤器之间,然后将溶液臵于滤器中抽滤。

每次过滤必须用一张新滤板。

根据其孔径大小,滤板分为3种型号:K 型最大,作一般澄清用;EK滤孔较小,用来除去一般细菌;EK-S滤孔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

使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

(2) 微孔滤膜过滤器这是一种新型滤器,其滤膜是用醋酸纤维酯和硝酸纤维酯的混合物制成的薄膜。

微孔滤膜过滤器是由上下二个分别具有出口和入口连接装臵的塑料盖盒组成。

出口处可连接针头,入口处可连接针筒。

使用时将滤膜装入两塑料盖盒之间,旋紧盖盒,当溶液从针筒注入滤器时,此滤器将各种微生物阻留在微孔滤膜上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

根据待除菌溶液量的多少,可选用不同大小的滤器。

此法除菌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不破坏溶液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

但由于滤量有限,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中小量溶液的过滤除菌。

实验室中用于除菌的微孔滤膜孔径一般为0.22μm,但若要将病毒除掉,则需更小孔径的微孔滤膜。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的主要操作步骤为:①组装、灭菌将0.22μm孔径的滤膜装入清洗干净的塑料滤器中,旋紧。

压平,包装灭菌后待用(0.1MPa、121.5℃灭菌:20 min)。

连接。

将灭菌滤器的入口在无菌条件下,以无菌操作方式连接于装有待滤溶液注射器上,将针头与出口处连接并插入带橡皮塞的无菌试管中。

②压滤将注射器中的待滤溶液加压缓缓挤压过滤到无菌试管中。

滤毕,将针头拨出。

压滤时,用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以免细菌被挤压通过滤膜。

提示: 整个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污染,过滤时应避免各连接处出现渗透现象。

(三) 辐射灭菌紫外线灭菌是用紫外线灯进行的。

波长为200~300 nm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 nm的杀菌力最强。

在波长一定的条件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紫外线杀菌机理主要是因为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的交联,从而抑制了DNA的复制。

另一方面,由于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电离成[O],再使O2氧化生成臭氧(O3),或使水氧化生成过氧化氢(H2O2)。

O3和H2O2有杀菌作用。

紫外线穿透力不大,所以只适用于无菌室、接种箱的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

注意事项: 紫外线对眼结膜及视神经有损伤作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故不能直视紫外线灯光,更不能在紫外线灯光下工作。

紫外线灯距照射物以不超过1.2 m为宜。

此外,采用60Co-γ射线灭菌,也已广泛用于不能进行加热灭菌的纸、塑料薄膜,各种积层材料制作的容器以及医用生物敷料皮等的灭菌。

γ射线灭菌的最大优点是穿透力强,可在厚包装完好条件下灭菌。

(四) 化学药品灭菌化学药品消毒灭菌法是应用能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制剂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

能破坏细菌代谢机能并有致死作用的化学药剂为杀菌剂,如重金属离子等;只是阻抑细菌代谢机能,使细菌不能增殖的化学药剂为抑菌剂,如磺胺类及大多数抗生素等。

化学药品对微生物的作用是抑菌还是杀菌以及作用效果还与化学药品浓度的高低、处理微生物的时间长短、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微生物所处的环境等有关。

植物病理学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药品有2%煤酚皂溶液(来苏尔)、0.25%新洁尔灭、0.1%升汞、3%~5%酌甲醛溶液、75%乙醇溶液等。

消毒与灭菌不仅是从事植物病理学和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实用技术,而且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生物制品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条件选用合适的消毒灭菌的方法。

二、培养基的制作1、目的要求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基本原理在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经常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培养基。

培养基是按照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其中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以及水分等。

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还必须在最适pH范围内才能生长得更好,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范围。

-般而言,真菌调节到微酸,细菌调节到微碱。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不同。

依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的、固体的和半固体的三种。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 %~2 %的琼脂,半固体培养基是加入0.2 %~0.5 %的琼脂。

琼脂(agar) 起凝固作用,一般微生物均不能分解利用。

根据营养物质来源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合成培养基三类。

天然培养基是以自然界原有的有机物为材料经灭菌后制成,如马铃薯、胡萝卜、水果、大麦粒、高粱粒等。

半合成培养基中既有一些天然的有机物质,又有一些成分简单或明确的化合物。

如常用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肉汁胨培养基(NA)等。

合成培养基是由一些成分明确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无任何成分不明确的物质,常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性状,如查氏(Czapek)培养基等。

根据培养基用途不同,可分为生长繁殖培养基、富集培养基、贮存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等。

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最常用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病原真菌。

在培养基配制完之后,必须经过灭菌,以便彻底杀死其中原有的一切微生物。

3、材料、试剂与仪器材料马铃薯。

试剂葡萄糖、琼脂等。

仪器与用品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或酸度计)、试管、铝锅、搅拌棒、三角瓶、烧杯、漏斗、量筒、纱布、棉花、天平等。

4、操作步骤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 g 、葡萄糖20 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 ml ,自然pH。

在PDA培养基配方中也可用蔗糖代替葡萄糖,这样配制的培养基也称为PSA培养基。

(1) 称量称量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

提示:琼脂加入的量取决于琼脂的质量,质量好的15 g就够了,质量差的应适当增加。

另外,在夏天气温较高时,适当增加用量。

(2) 将马铃薯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000 ml,煮沸30 min。

用纱布滤去马铃薯残渣。

(3) 将马铃薯滤液放回锅中,加入琼脂,加热熔化。

提示:在琼脂熔化的过程中,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并控制火力不要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

(4) 加入葡萄糖葡萄糖溶解后,加入适量的水以补充加热过程中损失的水分,定容至1000 ml。

提示:通常在制作培养基的锅内用红蓝铅笔标记出不同体积的刻度,如1 000 ml、2000 ml等,在定容时直接将水加至已标记的刻度即可。

(5) 分装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于试管内或三角瓶内。

分装试管,其量为管高的1/5,灭菌后制成斜面。

分装三角瓶的容量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之一半为宜。

(6) 加塞在管口或瓶口塞上棉塞。

棉塞要用未脱脂的经弹松的棉花,棉塞可过滤空气,防止杂菌侵入并可减缓培养基水分的蒸发,故在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普遍使用。

正确的棉塞是形状、划、、松紧与管口或瓶口完全适合,过紧时妨碍空气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目的,且棉塞过小往往容易掉进试管内。

正确的棉塞头较大,约有1/3在外,2/3在试管内。

分装过程中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染在管(瓶)口上以免浸湿棉塞,引起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