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学案(教师用)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①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同情心)。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永久的生命》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阐述的呢?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师生互动总结写作特色:
①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举例分析:
②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举例分析:
小结:
预设: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以文悟读,理解作者形象化的表达,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三、评价任务
1.读文整体对生命本质认识
3.通读文章,分析两篇文章阐述说理的表达方式,尝试写作
3.(1)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2)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痛,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4.A
七、学后反思
《谈生命》阅读答案
1.“生命是什么”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意思对即可)
2.“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意思对即可,要联系作者思路,用意,语言表达应清楚明白。)
《散文两篇》学历案
一、课标对接:
本单元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事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
高一语文散文两篇学案
高一语文散文两篇学案第一篇散文学案:《远方的礼物》一、背景介绍本文为鲁迅所写散文,反映出他对中国社会的绝望和痛苦。
本文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他对思想及精神的震撼之情。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鲁迅这位文学大师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2.让学生通过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培养语言分析能力。
3.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激发学生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散文的写作对象和特点。
2.鲁迅的文学风格。
3.鲁迅的思想及精神内涵。
4.理解文章主旨,明确文章反映问题的特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导入:学生看完整篇文章,讲解主题和中心思想,还原鲁迅的时代背景。
2.讲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并让学生自己找到文中的例子。
3.小组研讨,从文章中找到鲁迅的思想及精神内涵。
4.教师点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触。
五、教学评价1.学生分组表述鲁迅这位文学大师和本文的精神内涵。
2.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3.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散文学案:《白狗秋千》一、背景介绍该文为明朝文学家辛弃疾所写散文,概括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通过描述白狗秋千的动人和美好情景,反映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人文精神内涵。
2.通过分析本文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时间,怀念过去的时光,并懂得如何在过去的基础上更好地前进。
三、教学内容1.散文的写作对象和特点。
2.针对文中天人合一的意境进行分析,并掌握一些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内涵。
4.学会欣赏美好事物和珍惜时光,反思自己人生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白狗秋千中的情节,逐步进入文本主题。
2.读解文本,并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
找到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让学生在欣赏美好事物中明确人生方向。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以“情感哲思”为人文主题。
《背影》表达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了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
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旨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课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
因此,此单元教学要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对各篇课文的教学有侧重点;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与求知欲。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
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学习积极性较强。
学生学习此单元时,既要注意学习散文的共性,又要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在写法、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强化对散文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设计说明此课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高二语文培优教案:11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
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一.网上课堂(一) 本讲主要内容1.领会《记忆》的主旨、理清《记忆》的思路,诵读文章,既要体会强烈而深沉的感情,又要领会深刻的哲理;既要捕捉鲜明的意象,又要品味诗化的语言。
2.领会《门槛》的含义,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3.体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指导1. 作者介绍:韩少华:散文家。
他几十年写的散文,已结集出版了两本集子——《韩少华散文选》和《暖情》。
《记忆》一文收在《暖情》集中。
近几年来,他还写了不少的小说,也颇有影响。
此外,他的报告文学,蝉联两届全国大奖。
这位自14岁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的中年作家,已经在文坛上耕耘了近四十个年头,他的《记忆》最新发表在《丑小鸭》83年第6期上,恰好是他50岁时的作品。
2.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他的成名之作是《猎人日记》,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罗亭》,代表作是《父与子》。
屠格涅夫晚期的主要作品是《散文诗》(1878-1882)。
这部优美的散文集的内容和倾向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的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如《门槛》《俄罗斯语言》),有的则表现出怀疑和悲观情调(如《斯芬克斯》《无巢》《蔷薇曾经多少娇美……》)。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七岁时安妮·莎莉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1904年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从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
在大学期间她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学,世界各国流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选自《我生命的故事》。
以后又写了十几本与自己的经历相关的书,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3.生字、词:(1)匍匐púfú:爬行。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活着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
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小组讨论,探究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检测(1分钟)
作者通过写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感情,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古老的哲学命题,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②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虽然在文学方面成就不高,但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
③罗素努力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虽然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有一定成果。
所以对于三种人生追求,首先罗素在追求过程中当战胜困难或苦难时是愉悦的,这很值得,其次为追求他们努力过,奋斗过,不必后悔,这一切也值得。
学习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的写法的妙处。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
赏析关键语句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抑悲观
外在现象
生命的永久内在特征乐观赞美生命
练习册除“课后提升训练”部分的习题
教学环节设计
基本流程
基础知识检测(2分钟)—投放目标(1分钟)—知识链接(2分钟)—整体感知(10分钟)—品味赏析(10分钟)—写法探究(13分钟)—课堂检测(1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回忆本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意义
对本堂课有一个回顾,巩固课堂内容
作业布置
(1分钟)
完成练习册P72:6-10题
独立完成练习册
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运用
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散文写作之美教案目标:1. 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类型;2. 培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提高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案步骤:第一课:散文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散文段落(如茨威格的《达·芬奇密码》),引起学生对散文的关注和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 散文是一种以自由文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体;- 散文言之无物,意之无形,注重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真实性;- 散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抒情、记叙、议论等。
3. 活动(20分钟)请学生阅读几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王安忆的《我的祖国》,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4. 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二课:散文写作指导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对散文写作的兴趣和向往。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包括:- 选题:选择一个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主题;- 结构:散文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写作方式;- 描述:注意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3. 活动(2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散文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4. 分享和反馈(10分钟)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散文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讨论,从中学习和进步。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通过创作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作品。
初中语文《散文诗两篇》教案
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预
习
作
业
布
置
1、生字词预习,朗读课文。
2、了解者。
3、“研讨与练习”二、三。
4、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
学
反
思
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2、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可以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
朗读练习: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预
习
作
业
布
置
1、生字词预习,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
3、“研讨与练习”一。
教
学
反
思
课题
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
课时
1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2、赏析诗歌,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散文两篇》听泉教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散文两篇》听泉教案-鄂教版一. 教材分析《散文两篇》是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了《听泉》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
其中,《听泉》作者是日本作家东山魁夷,文章以听泉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在日本旅游时所见到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文章描绘了荷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散文作品,对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节课的两篇散文在写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涵。
同时,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荷塘月色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散文;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学会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散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散文;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散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文化导入法: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自然景色、传统文化、写作手法等内容的课件。
短文两篇学案
3、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小思和席慕容及其代表作品,感受两篇散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一课时预习学案一、朗读课文,清理障碍。
给下列生字生词注音,解释。
收敛():聒聒():宽恕():卑微():零落()贝壳()丢三落四()地壳()舍不得()宿舍()一丝不苟:二、了解作者1、《蝉》的作者,本名,作家。
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等。
2、《贝壳》的作者,台湾画家、作家。
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三、了解文体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够比较迅速的反映生活。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
四、整体感知1、阅读《蝉》一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内容?2、阅读《贝壳》一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第二课时探究学案学习《蝉》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2、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3、体会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收敛()聒聒()宽恕()零落()颤动()丢三落四()颤栗()2、《蝉》的作者是,本名,作家。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写了蝉虽然弱小,生命短暂,但却能够珍视自己的生命,努力地好好的活着。
由此感悟到人也应该善待生命,让生命活得更精彩。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2、请找出表达作者对蝉情感态度的词语和句子。
并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见合作探究第2题】三、合作探究1、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3短文两篇(学案)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蝉》是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文章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补充: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5)《蝉》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仿写句子
(1)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2)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第二课时贝壳
一.作者介绍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散文二篇 》(省优)精品教案-2022年同课异构评比一等奖教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15散文二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散文诗两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并评价散文诗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散文诗的阅读和鉴赏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散文诗的阅读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散文诗的审美价值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散文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介绍两篇散文诗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诗,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欣赏并评价散文诗的美感。
5. 课堂小结:(2)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收获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2. 写一篇关于两篇散文诗的比较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散文诗的内涵。
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情、优美的动作等方式,传递散文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散文两篇教案范文3篇
散文两篇教案范文一《外国散文两篇》教案(一)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
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二)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
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三)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
《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浓墨重彩、文笔酣畅淋漓,意蕴深厚。
《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
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
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
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
通过筛选《到尼亚加拉大瀑》中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作者的心境是这样在变化:好奇——阴郁不安——消除了烦燥之感——赞叹——礼赞——向往随着作者这一心路历程的展开,文章的思路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冬天之美》文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二)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
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到尼亚加拉大瀑》的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大自然的神奇能力在作者心中幻化成平和善良的情感,以及对幸福人生的美好懂憬。
第二层,写作者在大瀑布一侧流连忘返,俨然将其视为一个生命,仿佛能与之进行交流。
散文诗两篇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
散文诗两篇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教案示例一第一课时记忆一、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2.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得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今天请你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会写些什么呢?(找3人提纲挈领地做个介绍)请同学翻开书,我们一起看看作家韩少华如何写的《记忆》?板书课题:记忆(二)诵读感悟1.分组(四人为宜)诵读课文,要求一人读,其他三人听,并注意:①字音是否读准。
②感情是否到位。
2.学生谈谈初步感受,重点是作家如何写“记忆”的?3.请小组汇报朗读。
再由学生讨论如何朗诵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诵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把握)。
(三)揣摩品味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1)“记忆所蕴含的真谛”指的是什么?(2)找出文中能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语句。
(3)作者怎样一步步形象的揭示“记忆”的真谛的?(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你比较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为什么?请具体说明)2.学生讨论明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示:(1)记忆是衡量人高下、贵贱、美丑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在于有崇高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绚丽的心灵和奉献精神,应远离罪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不作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争做智者和勇士。
(文中没有对此做出现成的回答,需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意思相近即可)。
(2)三句:“记忆,是什么样?”“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3)以记忆为线索,迂回婉转,逐层深入。
先从反面入笔,从“忘却”引入“记忆”;再从否定角度说“记忆”没有许多外在形式:重量、体积、色彩、标价,随后从肯定角度取譬设喻:“记忆”是“灰烬”“流水”“落花”;第三步作者引入两个有关记忆的传说,开是触及记忆的核心话题——记忆的本质;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进一步揭示记忆的真谛。
人教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5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是怎样回答“我为什么活着”的主题的?
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中间三段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结尾总结,也反映了三种感情的纯洁而强烈。
六、课文精读
4.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
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七、文章脉络
本文具有演讲稿的一般特点,开篇点题,统摄全篇:“对爱情的渴望,以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地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下文分层论说,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不偏离中心。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觉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觉。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的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上文,得出结论: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活。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反衬出爱情之美。
高二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
高二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第一课时记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2.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今天请你以“记忆”为。
16.散文二篇导学案
科目语文课题16.散文二篇年级八年级设计人付志国授课人时间年月日复备与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复备与反思整体感知《永久的生命》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2.朗读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3.(1)读准字音臼.齿( ) 茸.毛( ) 蔓.延( ) 凋.谢( ) 洗涤.(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4.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探究文本,学习本文行文思路探究:1.本文只有五个自然段,这五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请同学们分小组简要探究分析。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思考生命,感悟人生思考: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整体感知《我为什么而活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两篇》学案(教师用)教学目的: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3、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难点: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教法和学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过程《霞》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里面的诗句,在诗人眼里,落霞是灵动而缥缈的;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给人以朦胧的感伤,触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恋。
朝霞,年轻、热烈、生机勃勃;晚霞,深沉、凝重,像一个睿智的老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老人从霞中感受道怎样的人生哲理。
一、作者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冰心的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崇尚“爱的哲学”,即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主要作品:诗集:《春水》、《繁星》小说:《两个家庭》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1、中剪子巷(1913—1923)“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冰心:从《“五四”到“四五”》)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
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臵,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2、留学美国(1923—1926)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3、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
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
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抗战萍踪(1938—1946)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山河碎,冰心依然苦恋着北平,恨不能掮着旗臶,杀入北平“那美丽尊严的躯壳!”在这种心情下,1940年冬,冰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忙碌的战时生活。
然而,“皖南事变”发生了,冰心对国民党产生怀疑和失望,上了歌乐山顶,过着清高而清苦的生活,郭沫若赞之为:“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5、“文革”十年(1966—1976)自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疯狂与愚昧,动荡与苦难,“文革”中的冰心,受到冲击和批斗,面对苦难,却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苦难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工作。
她坚信,春天永远属于人民,青春永远属于劳动者;6、生命从80岁开始(1976—1999)粉碎“四人帮”后,冰心万分欣喜,面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新生活,再度燃起了创作激情。
此时的冰心已过古稀之年,但她打算“生命从80岁开始”。
像年轻人一样,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她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
晚年:她写另一种回忆录——人物回忆。
冰心总是满含着泪水忆及和描写。
冰心说,这些年我为故人写怀念与悼念的文字,手都写软了,泪都流干了。
自然,她写得更多的还是散文。
晚年的冰心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的发表,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一阵小小的轰动。
像《绿的歌》《霞》《我的家在哪里?》等。
二、配乐的黄昏多彩画面、创设情境。
学生朗读课文画面:血色黄昏、悲凉的夕阳、璀璨霞光配乐:《沉思曲》(创设深沉、悲壮的氛围)三、课外阅读资料汇集、交流、共享。
投影:学生摘抄的有关“黄昏”“落日”“夕阳”“晚霞”的写景议论、抒情、片段学生朗读:摘抄的有关“黄昏”“晚霞”的散文、诗歌。
老师投影:摘抄的古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谈谈对‘黄昏’、‘落日’、‘晚霞’的所思所感‛四、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文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文中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重点讲解‚云彩更多,霞光才更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提问‚云彩‛、‚霞光‛、‚云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云彩象征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云翳象征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霞光象征生命的光辉和价值。
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的人生(生命)才更有价值。
五、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霞来表达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快乐和痛苦,一个人要能够享受快乐,也要能够享受痛苦,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
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散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选材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本文具体是怎样体现的?时间:几十年空间:中国—美国(重庆—故乡—美国慰冰湖)2、本文的神聚表现在什么地方?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
找出文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神聚的表现: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了你一个美丽的黄昏。
七、总结: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
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
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语)《我的家在哪里?》教学目的:1、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法和学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冰心老人的《霞》,体会到她平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她的另一片文章《我的家在哪里?》一、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问1.‚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2. 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梦,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
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
巧妙构思。
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
3. 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
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美国“都不是她的家”。
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的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4、‚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这句作为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字是什么?如何理解‚灵魂深处永久的‛?灵魂深处永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灵魂深处永久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5、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哪四个字来概括?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原由的眼泪。
你们会嘲笑这种眼泪吗?酸、甜、苦、辣。
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与美德的老人,我们满心是尊敬而仰慕。
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一无所有的心声时,万万没想到她还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6、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不是真的一无所有。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她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的人,她是这样的一无所有,耄耋之年,世纪老人,‚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
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让作者深感厌恶,面对这世界的肮脏、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坎坷,冰心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又朝思暮想儿时的‚家‛,一个灵魂深处的家——充满亲情的、平和的、温馨的家。
因此说冰心老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内心丰富深厚,精神富有。
7、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异同《霞》主理《我的家在哪里》传情二、讨论与探究——表达交流家扩展阅读:张抗抗——《有家真好》周国平——《家》尤今——《家》,也可边看边放《我想有个家》,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问题:大家阅读课件中张抗抗、周国平、尤今写的“家”,联系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你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
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附:扩展阅读资料有家真好(节选)张抗抗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
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
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