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荷塘月色的意境与美感;2.能够运用语言、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荷塘月色的美;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荷塘月色的意义与特点;2.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
三、教学重点1.理解荷塘月色的美感;2.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荷塘月色的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张荷塘月色的图片、诗歌以及相关的绘画素材;2.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出示一张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讨论对该图片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图片中的元素,如月亮、水面、荷花等。
2. 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与特点通过展示一首荷塘月色的诗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解析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如平静、宁静、祥和等,以及荷塘月色的特点,如倒影、光影交错等。
3. 运用语言表达荷塘月色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对话,描述一张荷塘月色的图片。
每个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的美。
教师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4. 运用绘画表达荷塘月色的美教师示范如何用绘画表达荷塘月色的美,如用水彩画或素描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表达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
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议和赞赏。
6.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语言和绘画方面的表达情况,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造力,表达对美的追求。
六、教学延伸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选读更多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描写手法和意境;2.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荷塘,感受真实的荷塘月色,并用绘画或摄影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文章、诗歌或散文,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
七、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对话和绘画环节的表现,以及展示与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名称: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荷塘的特点和月亮的形态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设计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荷塘和月色的美丽景色。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讨论月亮的形态特征和荷塘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创作荷塘月色画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荷塘月色的画作进行创作。
可以使用不同的绘画媒介,如水彩、油画等。
教师提供一些绘画技巧和指导,激发学生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4. 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完成画作后,进行展示和评价环节。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如色彩运用、构图等,让学生从中学习和进步。
5. 反思和分享:学生回顾整个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的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和描绘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中。
教学设计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荷塘月色的景象,写一首相关的诗歌。
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写作技巧,并进行创作和分享。
2. 实地观察和写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写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自感受和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
3. 书法练习:利用荷塘月色的主题,进行书法练习。
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书法技巧,并引导学生体验书法的艺术之美。
通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荷塘和月亮的特点,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描绘能力,提高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1、《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二、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三、简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
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教案一、教案设计理念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之一,通过文字的描绘,展示了荷塘月夜的美妙景色,并勾勒出一个清静、宁谧的夜晚。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荷塘月色这一经典散文,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风格;b. 理解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和意境;c.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c.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b.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荷塘月色散文的故事情节和意境;2. 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2. 运用修辞手法理解诗意的意蕴。
五、教学方法1. 导读法:通过准备和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夜晚和自然美的思考。
2.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朱自清的散文历史背景、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
3.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理解和思考。
4.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和创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导入,让学生观察荷塘月夜的画面,引发学生对夜晚和自然美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感官与情感。
2. 课堂讲授(20分钟)a.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b. 分析荷塘月色散文的故事情节和意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c. 探讨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荷塘月色散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意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和自然美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影响。
4. 写作指导(25分钟)a. 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小文章。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二.课文阅读:1,配乐朗读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时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 4 段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 6 段1. 齐声朗读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 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附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荷塘月色》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景色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其艺术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选取《荷塘月色》一诗,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和理解诗歌的意境;2.了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其创作背景;3.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和荷塘的形象,并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印象;2.引出课文《荷塘月色》,要求学生排除对诗歌的认识刻板印象,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理解。
第二步: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老师为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默读理解: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境;3.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了解背景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的;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荷塘月色》时的情感和心情,以及诗中所表达的主题。
第四步:创作活动1.观察自然景物: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的荷塘或其他自然环境,让学生观察月亮、水面、荷叶等景物;2.音乐伴奏:播放与月亮和荷塘相关的音乐,营造出浪漫的氛围;3.创作诗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观察到的景物和所感受到的情绪为灵感,自由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4.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分享自己的创作初衷和体验。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诗歌创作评估: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估,主要考察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诗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学讲座,培养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欣赏能力;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美景、感受情感,并通过写作或绘画等形式进行表达。
2024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文中作者的游踪是什么?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移步换景:本文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小路(第2 节)——荷塘(第4 节)——月色(第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 节)。
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2.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第1——3段,思考:这三段交代了什么?第三段作者去荷塘时的具体感受。
明确:游塘缘由。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第二课时一、阅读第4—6 段,思考: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明确:题目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巧妙的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一、教案背景教学主题:荷塘月色适用对象:小学生(三年级)教学内容:荷塘的生态环境及荷花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 1. 了解荷塘的生态环境与特点; 2. 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2.荷塘照片3.荷花标本4.白纸、彩色铅笔5.小组活动准备材料:创意卡片、彩色纸、剪刀胶水、宣纸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利用PPT展示荷塘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一谈对于荷塘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步骤二:观察与描述(15分钟)1.出示荷塘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形容荷塘的景象。
2.引导学生讨论荷塘的特点,如水清、荷叶浮动等。
步骤三:了解荷花(20分钟)1.展示荷花的标本,介绍荷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引导学生讨论荷花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3.利用幻灯片或PPT展示荷花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荷花从种子到开花的整个过程。
步骤四:创意卡片制作(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创意卡片、彩色纸、剪刀胶水、宣纸等材料。
2.每个小组根据所了解的荷塘和荷花信息,设计自己的创意卡片。
3.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运用剪纸、涂鸦等方式表达。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创意卡片,并向全班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提问,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创意和表达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小结,强调荷塘与荷花的重要性。
2.学生回答一些评价性问题,如:你觉得荷塘月色教学对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3.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扩展1.前往实地考察荷塘,深化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荷花生长过程,进行现场讲解。
3.组织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体验。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背景荷塘月色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描绘了荷塘中的宁静与美好。
教学旨在通过荷塘月色这首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语感和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认知。
2.听辨歌曲荷塘月色中的乐音,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3.学习歌曲的歌词及发音,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了解歌曲的节奏、音调和乐器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习歌曲的歌词和发音。
2.营造良好的听音环境,提高学生听辨能力。
难点1.歌曲中的乐音听辨和发音。
2.歌曲的音乐表现与艺术鉴赏。
四、教学准备1.流畅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音频设备。
2.打印歌曲《荷塘月色》的歌词,并分发给学生。
3.课堂展示PPT和讲解稿,包括荷塘月色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4.演示乐器(如月琴、古筝等)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约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月亮和夜晚的感受,并介绍月光下的荷塘画面。
2.播放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
3.提出问题,如:“你们喜欢荷塘月色吗?”、“你们想知道荷塘月色的故事吗?”等,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歌曲的歌词和发音(约15分钟)1.向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歌词,带领学生落成、仿读歌词,熟悉发音和节奏。
2.分段教唱歌词,跟读并指导正确发音。
3.分层次进行集体合唱,纠正发音和节奏。
第三步:学习歌曲的乐音区分(约15分钟)1.播放歌曲的音频,引导学生辨别歌曲中的乐音。
2.分别示范歌曲中的乐音,并让学生模仿发音。
3.进行乐音的集体模仿和分组合唱,加强学生对乐音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步:了解荷塘月色的音乐表现与艺术鉴赏(约15分钟)1.利用PPT和讲解稿,向学生介绍荷塘月色的音乐表现和艺术鉴赏要点,如音乐的节奏感、音调变化以及乐器的演奏等。
荷塘月色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我国优秀现代小说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荷塘和荷叶上的虫子之间的关系的描写,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丽高远的生命态度。
该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并启迪学生的心灵。
一、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文学欣赏: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小说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体验小说的情感共鸣。
3.语言表达:培养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小说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学会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象征手法,把握小说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的一个美好的夜晚,发表自己欣赏月亮的想法,并铺垫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欣赏文学巨匠沈从文的代表作《荷塘月色》。
(二)阅读课文1.朗读和欣赏《荷塘月色》。
请学生认真听,欣赏小说内容和语言表达,突出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小说中的伏笔和符号暗示。
2.分组探讨。
将整个班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主题,如“荷塘中的生命力”、“月亮的美丽和神秘”等等,探究这个主题在小说中的运用和反映。
(三)文学欣赏1.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语言特点,如沉浸式描写、象征性语言等,并学习相关词汇和短语。
2.学习小说中的比喻、隐喻和象征。
请学生“以句会意。
找出小说中隐含的各种意象和象征。
(四)深入探究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请学生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并阐释小说主题的相关思想。
2.探究小说主题的价值。
请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深层次,如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等。
(五)写作练习1.以小说为启示,进行作文写作。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写出与小说主题相关的文章,如《荷塘月色下的我》、《我眼中的自然之美》等等。
2.交流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
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
”(指导舒缓朗读)(2) “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读出荷花的迷人)(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
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
流在荷塘,流在心上。
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
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
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
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
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朱自清先生很厉害。
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课堂总结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五、布置作业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我想我是幸运的。
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XX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
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
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
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
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
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
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
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
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
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
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
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
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
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
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
大凡遇到千篇一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
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
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