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ea1dc2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3.png)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农民贫困
问路:困境1——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向香港中国银 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打了十几个图 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 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 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问路•探路•出路•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49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1981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女排夺冠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抉择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转折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 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 只需要7千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
——1977年国家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报告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结合课本回答,改革除了面临国内阻力,还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思考:改革还要不要进行?要的话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市场与计划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等
1992深圳街头 邓小平巨幅画像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农民贫困
问路:困境1——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向香港中国银 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打了十几个图 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 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 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问路•探路•出路•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49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1981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女排夺冠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抉择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转折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 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 只需要7千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
——1977年国家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报告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结合课本回答,改革除了面临国内阻力,还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思考:改革还要不要进行?要的话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市场与计划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等
1992深圳街头 邓小平巨幅画像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高中历史【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优秀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1f661ef18583d049645932.png)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有何异同?
措施
农 村
经营方 式改变 大集体 管理方 人民 式改变 公社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乡、镇、村居 委会
按劳分配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城 市
中心 环节 国有企业 进行改革
增强企
业活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②全面展开: ①原因: ③中心环节: ④措施: ⑤作用:
2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 会历史 主义制度
3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新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 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 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例:
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②全面展开: ①原因: ③中心环节: ④措施:
措施(P55)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深化
变革生产关系: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 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人民公社。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一轮复习)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bbc68fc19e8b8f67c1cb957.png)
A 土地的使用权 C 土地的所有权
B 土地的用途 D 土地的规模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 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 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农村(家庭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农村 城镇 17.6% 8.0% 8.9% 4.5%
收入 消费水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 广到全国。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 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 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 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小岗村民文化广场
行政机构的改变
为了加强和完善 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四川首 先在广汉县进行了 人民公社政社分开、 恢复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 图为取消人民 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 阳乡人民政府。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战略决策,认识其对我国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
仍处于停滞状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 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 思想。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4.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
人教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
![人教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9cc16025c52cc58bd6beee.png)
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推广 剩下都是自己的。”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深化 1983年,撤销人民公பைடு நூலகம்,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 ,建立 村民委员会
3)措施:
A.经营方式改革: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为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 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等。 C.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4)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 产力;促进了城市改革。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推向全国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探究二:凤阳粮食产量为什么“三年跨了三大步”?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不影响生产采取降 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 机,但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十 一个部门审批,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 夏天已经过去了。 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造成企业缺乏自主 沈阳有两个厂:铜厂、电缆厂,这两厂一墙之隔,但 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无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往外地,电缆厂从外地调进铜, 造成运输和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厂发展横向联 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深化 1983年,撤销人民公பைடு நூலகம்,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 ,建立 村民委员会
3)措施:
A.经营方式改革: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为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 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等。 C.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4)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 产力;促进了城市改革。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推向全国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探究二:凤阳粮食产量为什么“三年跨了三大步”?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不影响生产采取降 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 机,但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十 一个部门审批,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 夏天已经过去了。 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造成企业缺乏自主 沈阳有两个厂:铜厂、电缆厂,这两厂一墙之隔,但 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无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往外地,电缆厂从外地调进铜, 造成运输和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厂发展横向联 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部编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e84c2f6f1aff00bfd51eeb.png)
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乡人民政府。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乡镇村,建立 村民委员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旧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内容
(1)经营方式改革:实行__家_庭__联_产__承_包__责_任__制___。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 背第景三( 次1土)地:革“文命革19”4结2年束后巩两固年根,据国地民和经争济取仍抗处战于胜停利滞状地态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
其 他 农 户 保 证 把 他 们 与抗资日本 和主生义产的本积质极区性别,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
(4)分配方式:实行以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华国锋(1977年2月)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 原因: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是.新解中放国社历会史生上产的力重大转折B.,增成强为农实村行和改城革市开的放经和济开活辟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起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背景(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乡人民政府。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乡镇村,建立 村民委员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旧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2、内容
(1)经营方式改革:实行__家_庭__联_产__承_包__责_任__制___。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 背第景三( 次1土)地:革“文命革19”4结2年束后巩两固年根,据国地民和经争济取仍抗处战于胜停利滞状地态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
其 他 农 户 保 证 把 他 们 与抗资日本 和主生义产的本积质极区性别,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
(4)分配方式:实行以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华国锋(1977年2月)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 原因: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是.新解中放国社历会史生上产的力重大转折B.,增成强为农实村行和改城革市开的放经和济开活辟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起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背景(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实用课件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实用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608d963d90c69ec3d5bb756d.png)
(B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D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的经济活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
C.推动经.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 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D )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178
19289 19397
系列1
2004 3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企业民主化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 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遵循。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5、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付出要配得上结果,工夫到位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6、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7、别人对你好,你要争气,图日后有能力有所报答,别人对你不好,你更要争气望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 8、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9、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华国锋
探究:“两个凡是”的 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 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 实质: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影响:国民经济徘徊不前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D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的经济活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
C.推动经.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 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D )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178
19289 19397
系列1
2004 3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企业民主化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 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遵循。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5、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付出要配得上结果,工夫到位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6、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7、别人对你好,你要争气,图日后有能力有所报答,别人对你不好,你更要争气望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 8、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9、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华国锋
探究:“两个凡是”的 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 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 实质: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影响:国民经济徘徊不前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a64e93c844769eae009eded.png)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提示:(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 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 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 生产。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 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 发展。
义。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
意义。
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 4.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特点。
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
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提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 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 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c1dd39a32d7375a41780ea.png)
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①都未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②
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③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都调 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 背景 ——20 世纪 80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 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 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
革。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1)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___ (2)措施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使企业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__________
我国是什么时候停止使用这些票证的呢?你知道“票证 时代”的结束说明了什么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吧!
目 标 导 航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普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__ ②基层政权组织的调整: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 人民公社 ,建立乡、镇政府;撤 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 _____________ 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 “一、二、二”:一个转 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个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二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新人教必修2)1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新人教必修2)1](https://img.taocdn.com/s3/m/e5d63b765acfa1c7aa00cca7.png)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 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过程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 21世纪初 理论提出 目标确立
确立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 (思想基础) 什 么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 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 开 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展 ?
“两个凡是”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①确立── ②抛弃──
政治路线:③作出──
)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A
)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 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 经基本建立,这是不是意昧着一点也 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
行政手段配臵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配臵
(市场经济)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计 划经 济到 市场 经济
改革的推行:农村、城市 改革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流通渠道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86774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f.png)
的举措,理解其各自的意义。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改革与社会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的关系。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__十__一__届__三__中__全__会__在北京召开。 3.内容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 怎样的作用? 提示 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 改革也全面展开。 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 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知识网络
课堂小结
答题术语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 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注: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②说明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思考 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实 现了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突出贡献在于,实现 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答 案: D
2.“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 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 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 经使世界的中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 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做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1.(2011·滨州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 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本次全会
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路线 争——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27年 1935年 1949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到土地革命兴起
■ 改家庭革承要包责以任人制:民的利197益8年为(集重体——个体)
■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2008(适度规模经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 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措 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自主经营
所有制: 公有制——多种
分配体制: 平均主义——多种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材料1: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指导思想:
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讲话
探究2:请归纳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并谈 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改农业革合要作社依:据本国1国95情3——1956年(私有——公有)
■ 改人民革公要社化与运时动:俱进,195不8年断(小深—化—大) 改革要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答案: C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环节
③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
7. … …
第 12 课
本质区别: 资源配置方式
为什么要改革?(阅读P56页)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农民、企业缺 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 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责、权、利脱节)
如何改革?
理论上的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内容 意义
1、背景: (1) 经济原因:
意
义: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
发展,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改革 积极性
生产力
国民经济 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必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要 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
国内外形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十合一教届三材中归全纳会:是新中国历 十史一上届重大三转中折全,会成为实行改 的革内开容放和,开并辟结中合国特色社会 内主容义思道路考的其起意点义。。
重新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重新审查和解 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 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2.过程:
1)农村: 经营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 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 要是因为它( )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在保持土地公
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B、 D两项的说法不正确,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知识延伸:
可 能 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性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第56—57页内容,归纳 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2.建立过程
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 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回顾
1、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三大改造的实质。 3、简述1956——1976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
面的成功探索和失误。
20世纪56-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
积极探索
严重失误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八字方针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2.“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 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 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 经使世界的中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 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做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1.(2011·滨州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 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是指本次全会
A.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B.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路线 争——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27年 1935年 1949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到土地革命兴起
■ 改家庭革承要包责以任人制:民的利197益8年为(集重体——个体)
■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2008(适度规模经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 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措 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自主经营
所有制: 公有制——多种
分配体制: 平均主义——多种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材料1: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指导思想:
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讲话
探究2:请归纳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并谈 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改农业革合要作社依:据本国1国95情3——1956年(私有——公有)
■ 改人民革公要社化与运时动:俱进,195不8年断(小深—化—大) 改革要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答案: C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环节
③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
7. … …
第 12 课
本质区别: 资源配置方式
为什么要改革?(阅读P56页)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农民、企业缺 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 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责、权、利脱节)
如何改革?
理论上的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内容 意义
1、背景: (1) 经济原因:
意
义: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
发展,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改革 积极性
生产力
国民经济 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必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要 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
国内外形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十合一教届三材中归全纳会:是新中国历 十史一上届重大三转中折全,会成为实行改 的革内开容放和,开并辟结中合国特色社会 内主容义思道路考的其起意点义。。
重新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重新审查和解 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 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2.过程:
1)农村: 经营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 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 要是因为它( )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在保持土地公
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B、 D两项的说法不正确,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知识延伸:
可 能 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性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第56—57页内容,归纳 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2.建立过程
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 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回顾
1、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三大改造的实质。 3、简述1956——1976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
面的成功探索和失误。
20世纪56-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
积极探索
严重失误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八字方针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