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读后感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是指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对世界各国进行划分的一种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阵营,即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第一世界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和其盟友,第二世界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和其盟友,第三世界则是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种划分方式在冷战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划分方式也逐渐失去了实际意义。

读完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相关资料,我深受启发。

首先,这种划分方式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关系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

因此,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而第三世界则是指那些不愿意被美国或苏联所控制的国家。

这种划分方式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这种划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其次,三个世界划分问题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主要是由两个超级大国所主导,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两个阵营。

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使得他们忽视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然而,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世界上的国家已经不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两个阵营,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格局。

最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两极对立,而是呈现出多极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过去的划分方式来理解和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问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综上所述,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卡尔▪波普尔如何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重点阐述了世界3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了三个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三个世界理论;世界3;当代意义;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在其《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他的多元本体论——“三个世界”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1,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比如桌椅、植物。

它是客观的,因为物质对象能被其他人所体验到:它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自身。

其次是世界2,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倾向的世界,比如愉快与痛苦,爱与恨,信仰等。

它是主观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被其他人所经验到;但它不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再次是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批判性讨论、艺术作品、故事、歌曲等。

世界3是从世界1(客观物质世界)和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派生出来的,它包罗了科学文化的精神内容,构成一个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的世界。

它是精神的,是另一个独立自存的世界,有其自身的演化方式,区别于世界1的物质性;它又是客观的,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文字、纸张、声音等体现出来,区别于世界2的主观性。

这样,波普尔就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1是物理世界层次,这个世界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先在的、外在的、能够被感知的,是世界的基本层次;2是精神世界层次,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思维活动,是物理世界“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派生物,是内在于主体,不可直观的东西;3是客观的精神世界,即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精神财富所构成的领域,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显示和提高的世界。

关于世界1、3之间的相互关系,波普尔认为,世界1产生世界2,世界2产生世界3,世界1,3的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世界2的中介。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读后感世界划分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三个世界划分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这个话题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更是牵扯到了国际关系和全球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后,我对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三个世界划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历史渊源的概念。

在冷战时期,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人们开始将世界划分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第一世界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其盟友,第二世界代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第三世界则是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这种划分方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

其次,三个世界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先的第二世界国家中的一些国家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原先的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些国家也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对三个世界划分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划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世界。

他们主张应该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多个因素来重新划分世界。

再次,三个世界划分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国际政治和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世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竞争关系。

在全球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经济欠发达、贫困落后等诸多问题,急需国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对于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对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态度。

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是多样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

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国家的选择,促进各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在阅读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资料后,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三个世界划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历史渊源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读后感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读后感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是指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阵营,即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第一世界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世界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主要包括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读完这篇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文章,我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让我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文章讲述了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历史背景。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国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第三世界,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对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其次,文章分析了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提出,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国际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一分析让我对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这一理论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三个世界划分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这一总结让我对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这一理论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篇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文章,我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发展趋势,也明白了这一理论对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将继续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兼论两个理论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摘要:在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并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基于“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新中国科学地确立了正确的国际定位和外交战略, 巧妙地利用各种力量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从而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回旋余地,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后冷战时代,重新审视毛泽东的国际战略理论,对于中国当代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一、从“中间地带”理论提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并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一)“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一枝独秀的压倒性优势,为其争夺世界称霸提供了物质基础。

杜鲁门政府上台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

当谈到美国是否会进行反苏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国过去的全部势力范围还要多的地方,它控制着日本、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半个朝鲜和南太平洋;它早已控制着中南美;它还想控制整个大英帝国和西欧。

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划分

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划分

专题: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的划分1、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间地带论”: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

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

2、1947 年,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苏联转变了对中共及中国革命的态度, 变消极的“ 中立”政策为积极支持的政策, 而美国依然顽固奉行“扶蒋反共” 的反动政策。

为了避免了苏联对中共的猜疑, 以利于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更大援助, 毛泽东暂时放弃了“ 中间地带” 理论, 转而接受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 两大阵营” 理论,并且实施起了“一边倒”政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为了突破美国的遏制和一边倒的不平衡,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突破。

4、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两党逐渐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并最终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大争论和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由此毛泽东开始重新强调中间地带的思想。

5、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

中间地带论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

世界上普遍流行“ 美苏必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爆发” 的悲观论调。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间地带论”: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

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

中间地带理论的休眠期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中间地带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世界理论提出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间地带论”: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
0 6

闻 名于世


这 一伟 大 的理 论 引起 了 第 三 世 界 国家 的 强 烈 反

年代 的反对 美苏 两 大霸 权主 义的 实行 一大片
7 年代 的联合 美 国对付 苏联 的 外 交政 策 ; 0

毛 泽东
三 个世 界 划 分

理论 的基 本 内 理论最核 心 的
,


联合 国大会 严 肃 的会场 上
对美苏 两 个 超 级 大国 方面
。 。
联合第二世 界

2

毛 泽东 的
三 个 世 界 划分

理论准 确 地


两 个 中间地 带

理论 总 结得
·
具体 的 内容 包括 以下 几 个

分析 和 判断 了 国际形势
0 世纪 7 2 0 年代
,
出的 易斯
地带

6 年 4
8
月 毛 泽 东在 和 美国记者 安娜 路
践 一
互邑 沂 荞


中间 派
,
日本
欧洲
澳大 利 亚

加拿大

,
发展本 国经 济

正 因 为如此
,

是第二世 界
毛 泽东


口 自 们是 第 三世 界



亚 洲除 了 日 拉 月
,
国也会永远 同第 三 世 界 的国家一起

反对霸 权主
三个 世 界 划 分

理论 的 提 出 背

,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何理【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受到来自美、苏的双重压力。

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它标志着中国外交已从过度强调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义务转到强调国家安全及和平发展为第一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和指导原则的根本性转变。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其理论思维模式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趋势,过度夸大世界战争的危险。

China was subject to dual diplomatic pressure from 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diplomatically in the 1970s.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l and internatianal situation Mao Zedong postulated the division of three worlds, which marked a switch of the Chinese diplomacy from overemphasis on the obligation of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revolution to stress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as the top priority. This wa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CPC' s cardinal guiding diplomatic principles.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the division of three worlds were that this theory was an emul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s and that, to some extent, it overlooked the basic world tren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exaggerated the danger of a world war.【关键词】毛泽东/中间地带/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个世界划分的具体内容

三个世界划分的具体内容

三个世界划分的具体内容
“三个世界划分”是指冷战时期对世界国家的分类方式,该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这种分类体系主要是基于国家在冷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立场来划分的,以下是具体内容:
1、第一世界:指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和其盟友。

这些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社会制度。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文建设,并在全球事务中起着领导作用。

该阵营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国家、日本等。

2、第二世界:指的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其盟友。

这些国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运行主要由国家控制和计划,资源分配相对集中。

这一阵营的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与第一世界的国家相对平衡。

该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已解体)、中国、古巴、朝鲜等。

3、第三世界:原指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他们通常是殖民统治下的国家,面临经济欠发达、社会落后、贫困等问题。

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常常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保持中立,寻求独立性和发展自主。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国家加入了不结盟运动,试图在冷战阵营之外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毛泽东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世界风云急剧变化,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毛泽 东在1974年2月22B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号召联合 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 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这是毛泽东生前提出的最后一个国际大战略。

这一战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的 外交活动范围从此扩展到整个国际舞台。

作为中美苏大三角的相对较弱的一边,通过与第三 世界国家的联合,极大地增强了与美苏霸权主义抗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中美关系 正常化进程,从而在根本上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二十多年的封锁,水到渠成地启动 了中国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毛泽东在四十余年时间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

毛泽东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丨胡新民从抗日统一战线到“中间地带”理论纵观毛泽东一生思想的发展,"三个世界”的概念,可从1935年12月他在陕北瓦窑堡的 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及其随后 的几篇文章中找到源头。

"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分析了 曰本侵略者打进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 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中国共 产党的九十年》第172页以下简称《九十年>) 1936年7月,毛泽东通过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 话,又将视野扩大到国际,公开向国际社会阐 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的主张。

毛泽东强调指出:"曰本帝国主义不仅 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党史博采》12 0 21第0 3期人民的敌人。

"‘‘中国苏维埃和中国 人民因此要同各国、各国人民、各党 派和各群众组织团结起来,组成反对 曰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

当今时代的文化主题更符合

当今时代的文化主题更符合

当今时代的文化主题更符合
(1)三个世界的划分
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
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推论
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
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3)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
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
时代主题。

伟大的战略规定和策略规定——学习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体会

伟大的战略规定和策略规定——学习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体会

作者: 陈英吴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2页
主题词: 战略规定;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社会帝国主义;国际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国家;被压迫民族
摘要: <正> 英明领袖华主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示我们: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在当代的正确的战略规定和策略规定,是无产阶级在际国斗争中的阶级路线。

认真学习、勇敢捍卫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当代国际阶级斗争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需要。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Mao Zedong' s Theory on the Division of Three Worlds and Adjustments to the Chinese Diplomatic
Strategy in1970s
作者: 何理[1]
作者机构: [1]国防大学,北京100856
出版物刊名: 中共党史研究
页码: 14-2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毛泽东;中间地带;三个世界划分;外交战略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受到来自美、苏的双重压力。

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
需要,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它标志着中国外交已从过度强调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和世界革命义务转到强调国家安全及和平发展为第一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和指导原
则的根本性转变。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理论思维模式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革命统一战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趋势,过度夸大世界战争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评价
研讨内容:
一、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陆续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变,1970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非洲客人时指出,亚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还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毛泽东同志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中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70年代,中国联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结成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为国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感想
毋庸置疑,毛泽东对国际主义的关注是建立在权力或国家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上的,在“三个世界划分”框架设计中,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国际斗争,始终是服务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的,这决定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必然从两个价值维度诉绪国际伦理的理解和阐述:一是国家利益的价值观照上,强调对主权、人权、正义、自由、安全的尊重;二是在民族国家的生存道义上,突出对民主、独立、平等、自决和解放理念的价值偏好,这就为制定和实施“三个世界”战略奠定了必要的合法性依据,由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认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那个时代,基本上奠定了或者说构成了自己作为一个强国的外交伦理,一整套的道德观念”由此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用中国的话语方式,为第三世界国家构建了新的话语系统,是发展中国家关于全球治理的政治诉求和价值观表述。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期中国走向大国外交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资源,它的历史影响不只是在具体策略和技术上,而将始终在思想原则领域中影响深远。
二、写作内容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问题》是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接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的一部分。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拥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在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邓小平曾对这一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为我们制定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个世界的一边,加强同第三个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策,是多么英明,多么富有远见。这一国际战略原则,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意义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中间地带”理论。5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除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外,又出现了新独立的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以及从帝国主义阵营分化出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发展了他的中间地带思想,分别把它们称为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一中间地带”和“第二中间地带”。中国这时的外交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在两级格局下,美苏都要扩展势力范围,要争夺“中间地带”,形成对抗局面,然后这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第一中间地带国家成了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在“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基础上,毛泽东于1974年2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的意义在于:明确了中国的国际定位,加强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改善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推动了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建立,维护了世界和平,改变了传统世界格局划分,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奠定了新时期外交转型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原著学习研讨报告学院: Nhomakorabea班级: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
研讨主题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得分
研讨成员
主持者:
参与者:
研讨过程:
1.6月15日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在图书馆搜集资料,并做好笔记。
2.6月17日上午九点到十点在宿舍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研讨内容。
3.6月19日下午两点到四点在图书馆整理资料与感想,完成研讨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