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毕业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毕业论文目录引言 (10)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0)(一)研究背景 (10)(二)研究目的 (10)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11)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原因 (11)(一)药物方面 (11)(二)机体方面 (11)四、研究背景及目的 (12)(一)安全性 (12)(二)有效性 (12)(三)经济性 (13)(四)适当性 (13)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引言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药瓶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
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应避免不合理使用药物,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处方药一定不要不合理使用。
正确选择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临床医师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要求对药物有全面的了解,特别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长期使用以后或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在患者身上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要全面掌握、充分考虑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减少、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避免药品乃至医药资源的浪费。
本文旨在引导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一)研究背景药品是双刃剑,药品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国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都是很普遍的。
据报道,WHO评估:中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住院,其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ADR 而住院,50万人是严重的ADR,每年约死亡19万人,从而增加医药费40亿。
美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死因的第四位,其中死于不良反应约有20万人,这些数据都是很惊人的。
(二)研究目的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医生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配伍合理,避免误用、滥用药物。
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时,尽量使用首选药物,做到足量、规律、按疗程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在联合用药时,必须考虑药物有效性、安全性、适当性、经济性四要素,防止二重感染发生。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效应、继发效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的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论文
浅议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关键词】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加重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 呼吸肌瘫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应该与普鲁卡因胺联合使用,因为组合可能引起肌无力和呼吸麻痹。
多粘菌素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或肌肉松弛剂合用,组合容易引起肌无力和呼吸暂停。
全身麻醉药乙醚、硫贲妥钠等,琥珀胆碱、普鲁卡因胺、多粘菌素、硫酸镁等与氨基酸糖甙类抗生素合用,利多卡因与琥珀胆碱合用,乙醚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等,均可引起呼吸麻痹。
2 反应性低血糖保泰松能抑制肝微粒体酶d860代谢,可提高疗效。
降糖药物不应与盐酸普萘洛尔合用,不但可以加重低血糖反应,还可以加剧低血糖逆转,并能使血糖降低疾病引起的急性低血糖隐藏,并因此更危险,胍乙啶也可以加强降糖降血糖作用,二者结合使用降糖药物应减少剂量,否则及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口服降血糖药甲磺丁脲与水杨酸类、长效磺胺、氯霉素、呋塞米(速尿)、保泰松等合用,普萘洛尔、胍乙啶等与抗糖尿病药物合用,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3 骨髓抑制加重别嘌呤醇结合硫唑嘌呤,巯嘌呤,嘌呤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硫唑嘌呤,巯嘌呤的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的增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增强。
甲氨蝶呤与水杨酸类、磺胺类药物、呋塞米合用,别嘌醇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合用均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4 听觉反应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应与抗组胺药(尤其是苯苯海拉明)结合,抗组胺药可掩盖这类抗生素听神经症状,而且不能够及时发现。
利尿剂速尿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合,对听觉神经损害有相加效应,发生听力损失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尿毒症患者更容易发生耳聋。
5 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忧郁药、左旋多巴、麻黄碱、间羟胺(阿拉明)、哌甲酯(利他林)、乙醇等合用,三环类抗忧郁药与胍乙啶、倍他尼定(苄甲胍)、异喹胍等合用,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可导致高血压危象。
药物过敏反应病例
药物过敏反应病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的论文第一章: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均有所增加。
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且往往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
本研究将介绍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并对其相关因素、类型、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以丰富我们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
第二章: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女性,年龄46岁,因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前往医院就诊。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医生为其开具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第二天,患者出现了皮疹、荨麻疹、畏寒和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症状。
第三章:讨论1. 过敏反应相关因素:药物过敏反应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患者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免疫系统异常等。
本例患者可能存在个体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2. 过敏反应类型: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即时型过敏反应常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而迟发型过敏反应则要在用药数天至数周后才会出现症状。
本例患者的过敏反应属于即时型过敏反应。
3. 过敏反应的诊断:诊断过敏反应可以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例患者具有用药后迅速出现的典型过敏反应症状,且停药后症状迅速缓解,符合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
4. 过敏反应的治疗:过敏反应的治疗一般包括停药、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和局部治疗等。
本例患者停药后症状迅速缓解,同时给予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治疗可以进一步缓解相关症状。
第四章:结论本病例为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的典型病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迅速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经过适时的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而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探讨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和预防策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第四章:结论本研究对一例药物过敏反应病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并对相关因素、类型、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
通过该病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药学毕业论文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一般规律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
随着大量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
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
见表1。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
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22-02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n,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与看法
目录摘要 (3)第一章绪论 (4)第二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5)2.1过敏反应 (5)2.2毒性反应 (5)2.3特异性反应 (5)2.4二重感染 (6)第三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7)3.1.1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生谱 (7)3.2.2对抗生素使用计量和间隔时间进行控制 (7)3.2.3剧至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7)3.2.4合理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剂量和给药时间 (8)3.2.5科学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 (8)第四章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抗生素关于感染性疾病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医学上的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临床医学的预防性运用。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运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
可是,在抗生素运用过程中很简单发作不良反应。
这就请求必需要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操控,以削减运用抗生素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这篇文章着重讨论通过对抗生素的合理运用,下降抗生素运用病人发作不良反应的机率,增强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医治作用,进而推进我国医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开展。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AbstractsThesafetyofpost-marketingdrugisofgreatimportancetoeveryone.Thepharmaceutica lindustryhasbeenflourishinginthemarketeconomyofthereformandopening-up,prov idinganumberofdifferentsortsmedicinesforclinicaluse.Multinationaldragmanufactu ringenterpriseshavebeenfloodingintoChina,andbringinvariousinnovativemedicines thatclinicisinurgentneedof.ThesemedicinesareindispensibletoChina'shealthundert aking,providingimportantmaterialsupportforthesafeguardofpeople'shealth.Howev er,everydrughassideeffects.Thesafetyisrelativeeventhoughthatdrugisapprovedtobe onmarket.Atthesametimeoftreatingdiseases,drug第一章绪论抗生素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在细菌感染和传染病扩散的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论文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合成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作用于DNA酶,干扰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过程,从而杀死细菌。
然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严重的健康问题。
首先,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产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反应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几天内出现,并在疗程结束后逐渐消失。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反应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例如,头痛、头晕和失眠是常见的反应。
更严重的反应包括抽搐、意识状态改变和病理性心理病理症状,如幻觉和妄想。
这些反应通常在高剂量下出现,但也有报告显示在常规剂量下可发生。
第三,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药疹。
这些反应可能是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
在极少数情况下,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或剥脱性皮肤坏死症,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此外,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
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和肝功能异常。
在极少数情况下,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
另外一些报道表明,长期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最终引起肾衰竭。
最后,喹诺酮类药物还可能引发其他反应,如低血糖、肌肉或关节疼痛,以及心律不齐等。
这些反应通常较为罕见,但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总的来说,喹诺酮类药物虽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医生应该在给予患者喹诺酮类药物前进行充分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和药物史,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关键字: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药品不良反应名词解释1.1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
如阿托品被用于解除胃肠痉挛而引起口干等。
2、毒性反应。
如引起失眠、耳鸣、贫血、肝功能损害等。
3、过敏反应。
4、其他不良反应。
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
1.2分类1.A型不良反应是因为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能够预测,与通例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首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2.B型不良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通例毒理学筛选不能发觉,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3.C型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难以简单地归于A型或B型,有学者提出为C型不良反应。
C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或不全,非特异性(指药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不良反应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
”近年来关于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较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临床上要求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2]。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1]。
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伴行,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有适当地使用药物[3]。
下面结合文献及临床工作实践,浅谈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如何做到合理用药的问题。
1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1.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现今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4]。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的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增长,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如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加,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
儿科临床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在了解某医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前提下,对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某医院自从2011年1月到2012年5月期间儿科住院病例66例,对临床儿科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统计信息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科病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
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在66例儿童患者中,有18例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
8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等;3例出现肝功能被损害;1例出现腹泻、呕吐;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
结论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及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在用药期间,患者接受的药物正常剂量的过程中,一些有害的和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的出现。
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根据需要权衡的利弊,然后决定选择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药物,这是临床药学的核心。
与成人相比,儿童不成熟的各种身体机能,对大多数的药物治疗抵抗能力不强。
这种情况下药剂之间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不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可能发生在儿童,对于婴幼儿,约6%至7%之间的概率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更尤其是新生儿的概率高达25%[1]。
响应对药物的耐受性,较成人,孩子的差异。
与此同时,基层医院的儿童在药物治疗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差,再加上有些孩子没有自己的感官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疗效评估困难,儿童用药的一系列问题在开始服药,不容易将能够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
现将我医院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分析和调查,报道如下。
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护理与对策分析论文
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护理与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对应用全方位护理模式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相关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90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
对照组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方位护理。
对两组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干预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方位护理,主要措施为:①无菌操作:治疗室和输液环境应该始终清洁卫生,定期定时进行消毒处理,在操作前要认真洗手、必须佩戴口罩,配药液时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应使患者穿剌部位的皮肤时刻清洁,严格按照消毒处理的相关程序要求进行消毒。
成功穿剌后可以采用输液贴进行固定,不要将穿刺针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所使用的针头内存在的空气应该全部经过药液的洗涤,保证空气中所携带的细菌和微粒不会被带入药液中,同时对药液造成污染,而导致患者出现输液反应。
输液速度过快或是对皮肤的消毒效果不理想也同样会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会明显增加,在加药的过程中橡胶脱屑,纤维等微粒也会随之增加,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微粒输液器末端的滤器是没有办法完全滤除的,这也可导致患者出现热原样反应。
对配液与输液时间要进行严格的掌握,需24小时连续输液者,每天应对输液器进行及时的更换,药液应该保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由于操作过程导致污染而出现输液反应。
这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严格按规定的操作要求进行相应操作,同时应使输液环境的洁净度得到充分保证,使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2]。
②加强巡视:对患者的倾诉要耐心进行倾听,对注射部位的皮肤是否出现肿胀症状,针头是否发生脱出、阻塞或移位现象,和其与输液器衔接紧密程度,输液管的扭曲受压情况,输液的具体滴速进行认真观察,在出现寒战时,应适当增加盖被或应用热水袋对患者进行保暧,患者处于高热状态时,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对其进行降温处理[3]。
药学毕业论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课题名称: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学生姓名:**学号: 1421201451475 专业: 药学指导教师:日期: 2016年3月目录1、目录 (1)2、摘要 (2)3、关键词 (2)4、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3)5、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6、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 (7)7、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0)8、参考文献 (13)【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作为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就伴随着安全合理用药而存在,可以说,是药物除去治疗作用以外的一个孳生品。
所谓“是药三分毒”,所以探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临床危害,从而提高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及各主管部门已经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旨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切实降低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基础,就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做进一步的剖析和探讨,为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及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不良反应危害减少安全用药【Abstract 】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referred to as "ADR")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ine discipline, safety rational Drug use,historically occurs,so to s peak, the Drug’s a breed apart from treatment function. So-called "is a medicine three minutes poison",so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clinical harm,thus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the country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hav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regulatory measures,to arous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and prevent the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safe,effective,economical and proper use of drugs that rational drug use. This article as a starting point,relying on modern medicine and disease system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basi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safe drug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for safe medication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its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authority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data。
关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关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关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第1篇: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症状的回顾性分析从儿童的生理特征上看,儿童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相对也要差一些,免疫系统的作者单位:276100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育不完全,很可能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
针对于儿童出现疾病而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儿童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1]。
据相关资料显示[2],在我国的儿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占儿童用药总比的12.9%,因此针对这样的高比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对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 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探究摘要: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
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关键词:药物; 不良反应; 原因【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02-01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诱发因素的探讨,制定一系列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1 症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来描述或测定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
大多数药物口服可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1.1 较轻的反应:通常把胃肠功能失调、头痛、疲倦、不明原因的肌肉痛、不适感以及睡眠的改变认为是较轻的反应不引起重视,但是这些反应是真正值得注意的。
1.2 中度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持久性的)、视觉障碍(尤其是屈光不正患者)、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轻、中度不良反应如无其他合适替代药物可暂时不特别处理,但医生应重新考虑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等),能否用其他药物缓解等(如有便秘的可用轻度泻药)。
1.3 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时,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
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高效抗酸药或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防止胃溃疡出血;可输血小板治疗出血不止,给药物性贫血的患者输血刺激血细胞增生。
2 原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
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抗感冒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浅析毕业论文
抗感冒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浅析毕业论文一、引言感冒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头疼等。
感冒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
因此,人们需要使用抗感冒药来缓解这些症状,以便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
然而,抗感冒药也会带来不良反应,需要在使用时慎重考虑。
本文旨在探讨抗感冒药物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二、抗感冒药物的作用和分类抗感冒药物主要分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
解热镇痛药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
抗组胺药主要包括二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芬太尼、筑雷他定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三、抗感冒药物的应用1.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作用机理为抑制脑下垂体分泌前列腺素,从而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适用于轻度感冒、发热和轻微疼痛。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的一种,作用机理为阻断前列腺素合成。
适用于轻度感冒、头痛、发热。
3.扑尔敏:扑尔敏是一种二代抗组胺药,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组胺的释放。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四、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1.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会对肝脏产生负担,有可能导致肝损伤。
长期使用也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对乙酰氨基酚不宜长期服用,也不应过量使用。
2.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胃肠道内易受到胃酸的侵蚀,容易引起消化性溃疡。
也有可能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阿司匹林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胃肠道副作用。
3.扑尔敏:扑尔敏容易引起口干、头晕、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要超量使用。
五、结论抗感冒药物的应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使用。
同时,不良反应也需要引起重视,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使用。
对于那些有肝肾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应慎重使用。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论文范文】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目录1.摘要 (1)2.关键词 (1)3.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2)4.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3)5.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4)6.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危害 (5)7.怎样做到合理用药 (6)8.合理用药的意义 (7)9. 参考文献 (8)瘀斑。
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
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
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范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范文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任何有害的和非预期的反应。
根据其发生的机制和特点,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A型、B型和其他类型。
A型反应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而B型反应则与剂量无关,往往难以预测。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药物不良反应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发生率存在差异。
据统计,住院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30%。
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因生理特点,对药物的敏感性更高,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在于对患者临床表现的仔细观察和分析。
临床医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药物使用后出现的异常症状。
此外,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收集和分析不良反应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而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则需要紧急处理,甚至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五、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策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使用已知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同时,患者也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六、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管理和预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1. 张某某, 李某某. 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3): 241-245.2. 王某某, 赵某某.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管理.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7): 1-4.3. 刘某某, 陈某某. 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1): 72-75.。
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分析
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分析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分析的论文第一章: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对药物过敏的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还会对医疗机构和医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药物过敏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四个章节对药物过敏反应事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找出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和症状药物过敏反应可以分为四类:I型、II型、III型和IV型。
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荨麻疹、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
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引发的,常见症状包括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
II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的抗原结合后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而导致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炎和血管炎等。
IV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引发的,常见症状包括药物疹和接触性皮炎等。
第三章: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分析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药物因素和患者因素。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的成分等。
不同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其引发的过敏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患者因素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因型和免疫状态等。
不同的患者由于其个体差异和免疫反应的不同,对同一种药物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事件的分析主要包括事件描述、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对事件发生前后的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可能的原因。
此外,还可以通过回顾性分析已发布的相关文献、数据库和报告,进一步查找相关事件的病例,以增加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药物过敏反应事件的预防和管理药物过敏反应事件的预防和管理应该是个体化的、全面的和综合的。
首先,医务人员应该了解不同药物的过敏反应类型和机制,并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合理选用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不良反应浅析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70-01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诱发因素的探讨,制定一系列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预防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治病的同时又有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反应,轻者造成身心的痛苦,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是造成药物对人体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关注,国家出台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有效的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意见。
一药品不良反应类型(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a型和b型。
a型药物不良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
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苯二氮卓类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效率较高,但死亡率很低。
b型不良反应(质变性异常)是与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亦难以发现,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高①。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药物因素和非药物因素。
(一)药物因素主要是由于药物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甚至是用药不规范引起。
1 黑龙家齐齐哈尔药业的“齐二药”事件,在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工业用二甘醇,导致多名患者死亡!安徽华源的欣弗事件是也是由于药物质量不合格引起。
2 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如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叫停事件,致使许多病人由于使用鱼腥草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的双黄连引起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3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50%以上,主要表现为
3.1 没有严格掌握适应症,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滥用抗生素,如流感,病毒性肺炎等。
3.2 联合用药,没有掌握好配伍禁忌,如头孢类抗生素不宜与氨基糖甙类混合静滴;任相成报道了6例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出现不良反应,而分开静滴未发生不良反应②。
3.3 食物影响,头孢哌酮用药后饮酒或是食用含有乙醇的食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影响乙醇代谢,可能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3.4儿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剂量用药、尤其是一次用药剂量过大的问题3.5对于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必须做过敏试验,过敏者严禁使用。
4 我们运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时,可能只用一种或几种作用,而其他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就与疾病无关,从而引起不利的影响。
如当胃肠痉挛而出现剧烈绞痛时,用阿托品可有解痉作用而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但是阿托品又可引起心跳加快,而出现心慌、颜面潮红,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口干舌燥,还会使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而排尿困难;如果用量过多,也可引起肠蠕动过慢而出现便秘,甚至不完全性肠梗阻。
(二)非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很多,年龄、性别、特异性反应、疾病等都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 婴幼儿由于内分泌系统和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衰退,同时伴有几种慢性病,联合用药和用药品种较多是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2 男女性别的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临床实验证明,妇女用吗啡时比男子更容易兴奋,但对抗抑郁药的反应不如男子③。
3 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4 糖尿病、肝功不全、肾功能障碍、有溶血反应、红斑狼疮等重要疾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多种多样,如果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
减少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不良反史,杜绝发生过的过敏反应再次发生,对于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切记要做皮试。
2 老年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防止联合用药引起不良反应;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和慎用的药物尤其要注意,以免造成婴幼儿畸形和发育畸形。
4 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5 长期应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要定期检测,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
综上所述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形式多种多样,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通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人群的增加。
医院加强用药管理,医师严格按照药典和药品说明书用药原则用药,掌握适应症,对症用药,因人而异,合理使用药物;作为药师有义务监督和协助医师和患者合理使用药;护士严格按照输液配制规范去做,临床药师对患者和家属做详细的用药指导,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画方主编 .医院药剂科主任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1331
[2]任相成.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6例.中级医刊,1995,30(7):45.
[3]刘安祥,西北药学杂志[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2000vol.15no.1p.4
作者单位:071100 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河北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