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语文)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观书有感篇二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一900字的作文,题目为:《观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

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

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

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观书有感作文篇三亲爱的老爹: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九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蹙眉沉思,随即摇头不语。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四十一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撇嘴思考,随即支支吾吾。

这一年,我十三岁,你四十三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思索片刻,随即侃侃而谈。

我说,读书,也就是学习,肯定是有用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哦?说来听听。

便以语文为例吧。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你爱或者不爱它,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你学或者不学它,它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

可是你为什么要学它?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为什么要著那么多的文学精品?不知道,谁都不清楚。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之《观书有感》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之《观书有感》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注释]
鉴 : 镜子。 徘徊:来回闪动。 渠 :方塘。
读诗句说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 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 水塘,不停地晃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并概括本句诗的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我能行
jiàn pái huái

鉴定

徘徊

徘徊
◆[齐读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简介]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 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 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诗句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 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 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齐 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 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 书中的内容。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古诗小结]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 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 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 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 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 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摘抄朱熹的其它古诗。
◆[诗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 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 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 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

观书有感语文教案教案:观书有感主题:观书有感年级:初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并说出自己的观后感。

二、讲解观书有感的写作要求(10分钟)1. 与学生讨论观书有感的写作要求:包括选取观后感的主题和角度、表达个人看法的观点、组织文章的结构以及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

2. 给学生示范一篇观书有感的写作范文。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进行讨论,并共同撰写一篇观书有感。

2. 指导学生讨论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并帮助他们找到观后感的切入点。

四、撰写观书有感(20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撰写自己的观书有感文章。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自己的观书有感文章读给全班听。

2. 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观书有感进行点评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在观书有感写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观书有感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1. 观书有感写作范文;2. 学生自带的纸笔。

教学扩展:1.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并写观后感,然后与同学分享。

2. 可以开展观书有感的展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观书有感。

评估方法:1.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撰写观书有感文章的过程,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 阅读学生的观书有感文章,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的译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的译文

一、观书有感的译文1. 观书有感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读书的感悟和体会。

2. 本文首先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书籍的向往和迷恋,他形象地描绘了书籍对他的吸引力,以及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

这些叙述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书籍的热爱之情。

3. 随后,作者叙述了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和体会。

他认为,书籍就像是一扇窗户,为人们打开了无限的视野和思想空间。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感受不同的情感和经历,从而获取知识和智慧。

4. 作者还提到了阅读的益处。

他认为,阅读可以开拓人的视野,丰富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5. 作者向读者呼吁要多多读书。

他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人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素养水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二、观书有感的翻译过程1. 在翻译观书有感的文章时,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逐句逐段的理解和解读。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悟。

2. 要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流畅。

在翻译时要注意选词用语,力求忠实原文的表达,同时要让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让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和接受。

3. 另外,要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正式性。

在翻译时要避免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入,保持客观中立的语气,让译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4. 要做好译文的润色和修改工作。

在翻译完成后,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保证译文的质量和流畅性,力求做到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三、观书有感的译文作用1. 观书有感的译文,是对原文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和延伸。

通过译文的翻译和阐释,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受益和成长。

2. 观书有感的译文还可以教育和启迪人们的思想。

通过译文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3. 观书有感的译文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阐述了读书的深刻道理。

1. 比喻的应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池塘作为比喻,将读书的过程比作池塘的蓄水过程。

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深层含义。

2. “源头活水”的哲理: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明净,才能不断进步。

3. 学习的持续性:这首诗也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新鲜和活力。

4. 感知自然与人生: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诗人暗示了从自然和生活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这使我们明白,自然和人生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池塘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读书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明净,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观书有感》(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观书有感》(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诗人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

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

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

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

卒谥“文”。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诗词背景】诗人在活水亭读书有感而作的哲理诗。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的“方塘”不算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小学生版:《朱熹的意思,小朋友也能懂》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朱熹爷爷写的一首诗,叫《观书有感》。

这首诗呀,说的是读书就像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不断有新的水涌进来。

就像我们的小脑袋,如果一直学习新知识,就会越来越聪明。

比如说,小明同学之前不知道恐龙有多少种,后来读了很多关于恐龙的书,就知道了好多恐龙的名字和特点,这就是读书带来的新知识呀。

朱熹爷爷告诉我们,要不停地读书,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厉害!《和小朋友一起探索》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在说啥吗?其实呀,就好像我们种小花。

如果不给小花浇水,它就会干巴巴的。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不读书,我们的脑子就会空空的。

比如小红很喜欢读故事书,每次读完一个故事,她都能学到新的道理,就像小河流里的水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这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哟!《小朋友眼中的》小朋友们,咱们来看看朱熹爷爷写的《观书有感》。

诗里说,读书就像一个大池塘,要有水不断流进来,池塘才会一直有活力。

就像我们在学校,老师每天教我们新东西,我们的知识就越来越多啦。

比如小力之前不会做算术题,读了很多数学书后,现在做题可厉害啦!这都是因为读书让他变得更棒啦。

所以,小朋友们要好好读书哟!《朱熹,小朋友能学到啥》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

这诗告诉我们,读书就像小船在大海里航行,能看到好多新的风景。

比如,小刚读了一本关于宇宙的书,知道了好多星星的名字,感觉自己就像飞到了太空一样。

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好多不知道的事情,大家要多读书呀!《轻松读懂》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理解朱熹爷爷的《观书有感》好不好?诗里说读书就像源头有活水的小河,永远都新鲜。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每次学到新的玩法,就会更有趣。

读书也是,每次读新的书,都能有新收获。

比如小美读了一本画画的书,学会了画漂亮的花朵,可开心啦!大家要多多读书,天天向上哟!中学生版:《朱熹,咱中学生的理解》同学们,朱熹的《观书有感》大家都读过吧。

观书有感古诗带拼音

观书有感古诗带拼音

观书有感古诗带拼音
《观书有感》原文:
观ɡu ān 书sh ū有y ǒu 感ɡǎn
[宋s òn ɡ]朱zh ū熹x ī
半b àn 亩m ǔ方f ān ɡ塘t án ɡ一y ì鉴ji àn 开k āi ,天ti ān 光ɡu ān ɡ云y ún 影y ǐn ɡ共ɡòn ɡ徘p ái 徊hu ái。

问w èn 渠q ú哪n ǎ得d é清q īn ɡ如r ú许x ǔ,为w éi 有y ǒu 源yu án 头t óu 活hu ó水shu ǐ来l ái 。

《观书有感》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

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观书有感》翻译: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观 书 有 感(通用15篇)

观 书 有 感(通用15篇)

观书有感(通用15篇)观书有感篇1一、简介,老师指导同学看解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同学理解诗中比方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争论下列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方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明确:"半亩方塘'比方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

"鉴开'。

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亮。

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方什么?明确:比方书中的内容。

这一句诗写清亮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妙景致。

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 结尾两句是谈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明确:结尾借水清亮,是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方不断学习新学问,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久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学问,广泛包涵.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谈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亮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1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

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熟悉时的情景颇为相像。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爽活泼而得意拘束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高校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

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观书有感篇2一、背景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2、文本解读:《观书有感》这首诗的是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观书有感4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观书有感4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观书有感400字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观书有感400字篇1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

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

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

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

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

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

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

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

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

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观书有感400字篇2标题:书中自有乾坤大家好,我是个爱看书的小朋友。

每当我打开一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那里有无垠的乐趣和知识等待我去探索。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 引言《观书有感》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观看《孔乙己》这部电影后的感悟,来传递阅读的重要性与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这篇散文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 教学目标通过《观书有感》的教学,我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思考文章中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3. 教学过程3.1 激发兴趣在引入这篇散文时,我选择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电影《孔乙己》的背景故事,并观看了片段。

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散文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文本理解和分析在学生理解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3 写作实践和表达能力培养在进行写作实践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写作:总结观影的感受、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对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模板。

同时,我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写作时间和指导。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4.1 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尽管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在学生的表达中,仍然很多只是简单描述和情感表达,缺乏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提问和启发式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4.2 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

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1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 ,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2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3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_铁杵成针的读后感范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下面四小_西游记大闹天宫读后感范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之一参观烈士陵园有感400字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学,不让历史重演.下面是小编Wie海底两万里1~48章读后感400字《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书中出现了许多当时并不存在的事物,但是到今天都变成。

观书有感其一注音版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注音版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注音版原文摘要:一、作品背景二、作者简介三、作品原文与注音四、作品解读五、作品影响与意义正文:【作品背景】《观书有感其一》是南宋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是其《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看法和感悟,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是程朱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原文与注音】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音: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作品解读】这首诗以半亩方塘为背景,通过描绘天光云影在塘中徘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

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诗人自问如何才能达到如此清澈的境界,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

而“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则揭示了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使心灵保持清澈、充满活力的道理。

【作品影响与意义】《观书有感其一》作为一首寓意深刻的诗,传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首诗流传至今,已成为劝诫人们勤奋好学的名篇,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 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 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③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④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 如许:这样清澈。 ⑤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 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 一样。
《观书有感》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 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 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 (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 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 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 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 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 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 学的转折点。他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理学思想体系,是程(指程颢、 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 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 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 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 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 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 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 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 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 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 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 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 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 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 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 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