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1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预备铃后,师、生齐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渡荆门送别》。
〕〔上课铃响〕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在大家把课文打开来,翻到47页,今天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
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的一课呢?现在我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上说,反映了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的情况。
〔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5)。
哪个同学把注解(5)读一下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候,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
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
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8
文《晏子使楚》,共同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板书
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
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
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8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
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一>语文>初一语文教案
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
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
《最后一课》 课堂实录
生:……
生:……
师:嘲讽的语气。对不对?
生:……
师:还有补充吗?
生:20自然段……
师:语言是打开监狱之门的钥匙,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语音是民族的灵魂……
生:钥匙代表的是一种希望,无形的凝聚力量。团结在一起突破国土被侵犯,不能说自己语言的权利……
生:……(齐声朗诵)
师:最后我们再把目光聚集在韩麦尔先生身上,一起读一下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心痛。(PPT展示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是最美的语言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师:最美的语言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间,而在语言的背后则是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板书:热爱祖国)
布置作业,课堂结束。
板书设计
生:……
师: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
师:在加深一下语气,试一下?
生:……
师:我想这样的状态大家打心眼里喜欢,每当走进教室你是那么的轻松美妙,小弗郎士已经做到了,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小弗郎士跨进教室与以往有哪些不同?(PPT展示文章)
生:……(第8段)
师:这位同学不仅文字看的很仔细,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我们平时周末去学校的情境,你们周末去过学校吗?
课堂实录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记叙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堂实录
1、导入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是哪一课?
生:最后一课(板书)
师:作者是?
生:都德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都德的介绍(PPT展示作者介绍)(板书:都德)
生:……
师:刚才同学清楚的读了都德的经历,那我们可以看出都德跟其他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亲身经历过战争……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评估教学资源(如教材、 课件、多媒体等)的利用 情况,是否充分、有效。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反思
回顾教学内容,思考是否全面 、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需求。
教学方法反思
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 掌握。
教学互动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充分、有 效。
情节梳理与赏析
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分 析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和场景,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细节描 写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探讨
80%
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 展,探讨爱国主义情感的内涵和 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 义情感对于个人和民族的意义。
100%
语言与文化的传承
分析小说中法语教学的情节,探 讨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 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最后一课》作为一篇具有浓厚文 化背景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学生自主创作与分享
01
创作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爱国”为主题创作诗歌或散文,表
改进建议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调 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互动等。
05
课程延伸与拓展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 父子之间的深情,引导学 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料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类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相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此后上课用。
我备课时,预料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为了塑造?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日,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 默读全文,解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 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觉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状况,请取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ppt 出示预习检测:课文是 _______国作家 _____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______,后被 ________占据。
____ 来了命令, _______的学校只许教 ____语,今日是最后一堂_____语课。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p pt 出示:课文是 __法___国作家 __都德 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法国 ___,后被 __普鲁士 __占据。
_ 柏林 _来了命令, __阿尔萨斯 __的学校只许教 _德_语,今日是最后一堂 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题外话:灵感本源于曹刚老师的课堂导入,感觉甚是奇妙。
以填空的形式把本文的写作背景交待得清清楚楚,同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状况。
)师:请同学们联合自己的预习状况,思虑: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要求:默读全文,在文中边读边做标注。
自读课文 10 分钟,并拟出发言重点。
)(生自学,在书上面读边做标注。
)生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平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
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也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二) 抓住心理,走近小弗朗士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表现了他一种怎样的心理。
一号组员:1段“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写出了小弗朗士怕老师,而且贪玩不爱学习。
(师板书怕老师、贪玩不爱学习) 二号组员:3段“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意思多了”看到敌军在操练觉得有意思,我觉得他很幼稚。
(师板书:幼稚)三号组员:12段“我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啊,哪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导航的,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坏家伙“三字看出此刻的小弗朗士对敌人满了恨。
(师板书:恨敌人) “坏家伙”三字重读,表达出小弗朗士的恨。
四号组员: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
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师板书:懊悔、同情老师) 请你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懊悔、惋惜等复杂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最后一课》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在大家把课文打开来,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
(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
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一课呢?现在老师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情况。
(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4)。
哪个同学把注解(4)读一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胜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侯,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
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
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课堂实录2苏教版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2)第二课时师:〔挂出小黑板:〕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里的主人公小弗朗士,这天早晨他上学去,时间晚了。
〔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开始,他想呀还是别去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算了。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韩麦尔先生要问分词了,可是他对分词的用法〔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分词用法”〕掌握得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1):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接着他看到什么呢?又怎样想的呢?——要把话说得完整一些。
〔学生举手〕×××,你说。
生(2):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这比分词用法要有趣多了。
师:嗯,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指小黑板上的词:“普鲁士兵操练”〕感到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后来呢,他还是管住了自己,急急忙忙地跑向学校,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老师的小院子里。
他感到这天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他既很糊涂,又怕老师严厉的批评,又觉得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
什么地方感到不平常呢?第一个方面——〔学生举手〕好,×××说。
生(3):教室里安安静静。
师:嗯。
为什么今天安安静静〔指小黑板上的词:安安静静〕——反而觉得不平常呢?生(3):因为平时教室里很喧闹。
师:嗯。
今天呢?生(3):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
师:所以呢?生(3):他觉得很诧异。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讲一遍。
生(3):因为平时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阵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所以,小弗朗士觉得很诧异。
师:嗯,觉得很诧异——不平常了。
再想想: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地方也使他感到不平常了呢?把这三个动词用进去。
〔指小黑板上的词:“穿上,打着,戴着”〕嗯,想想看。
〔学生举手〕×××说。
生(4):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黑色的——绣边黑色的小丝帽。
最后一课名师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名师课堂实录1、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有何作用?这个问题抽象空洞,问问题的孩子本身就预设课文有悬念,那你首先自己找出课文哪里设置了悬念2、小弗郞士心里活动变化过程?这个问题,小组内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3、文章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这里为什么要用“呆”而不要“站”或“立”等字?师:这个问题问得有语文味,这孩子会读书。
师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声音传达课文的情感。
追问:为什么“呆”在那儿?生:绝望/伤心/痛苦……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肯定:我想,用“站”或“立”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用“站”,那读不出韩麦尔先生木然的表情,他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那里笑或者做其他的事情……生笑。
师:“呆”字背后传达的韩麦尔先生的悲伤之至,痛苦之至师生一起回答出来的。
问题扩展:“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为什么写到这里就没了,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尾?全篇有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国,没有,那你们读到“爱国”的情感了吗?我们孩子写文章总喜欢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多么苍白无力!小说的高明之处结尾留白,既传达了思想感情,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结:这个问题很好,但还是注意问题的表述和加工。
4、2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师评:这个问题提的不太好。
脸色为什么苍白,这恐怕要问医生。
如果问题能够这么问——韩麦尔先生“脸色苍白”为什么小弗郎士还会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这才是语文问题。
追问:这句话前后表面是不构成因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表达?生疑惑。
师启发:《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句子?在哪里?生翻书。
师生: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花儿落了,“我”就突然不是小孩子什么意思?讲过了。
生:英子长大了。
师:那课文这边小弗郎士呢?说明此时的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洗礼。
他忽然懂得学生回答:瞬间长大,完全理解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对老师也充满敬意学生也回答出来了。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课堂实录第一阶段:小组展示:第一组: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般的法国人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人物描写给人以亲切之感,一个庞大的民族悲剧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二组: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文章的背景资料。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突发了普法战争。
战争时期法国政府执行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合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最后一课》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第三组:这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章通过小同学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法国人民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组:文章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第五组:这篇小说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国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六组:本文以法国割地赔款历史事件为背景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的罪行,也未见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抵抗,而是巧妙的选取一所一般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反映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祖国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第七组:小说以“我〞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分别写了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到六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从课文七到二十三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生:齐读师:《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哪位同学了解这些资料?出示PPT:背景资料填空生1: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迫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能教德语。
师:非常准确。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课下注释中了解到的。
师:借助注释理解内容,这真是个好习惯。
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文章1—6小节的环境描写当中,有一些语句也能让我们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这个背景,你能试着找找吗?生1:第四自然段“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里我看到了战争的影子。
生2:第三自然段小弗郎士所见的“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也告诉我们,在法国的土地上却有了普鲁士兵,战争在这里发生了。
师:大家非常棒。
小说当中的环境描写往往隐藏着丰富的背景资料,所以读书的时候要用心、留心。
知道了背景,你能不能结合背景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生1:这篇小说主要讲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遭受普军侵占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师:你从课前提示中获得了启发,很会学习的姑娘。
生2:这篇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后,被普军占领的一所小学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表达了人们爱国的情感。
师:“表达了人们的爱国情感”,你的概括甚至涉及到这篇小说的主题,全面而深刻,非常好!师: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叙述的,下面就让我们追寻着小弗郎士的脚步来到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来了解教室里发生的故事吧。
你关注到了这间教室跟以往有何不同吗?出示PPT:(教室图片)生1:以前,在上课之前,学校非常喧闹,现在则非常安静、非常严肃。
师:能把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吗?生1:“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师:而且整个教室……生齐:“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哦,一切都那么肃静。
除了气氛不同了,还有什么不同?生2:老师的装扮不同往日。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最后一课》课堂实录高润华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预备铃后,师、生齐背:《宿五松下荀媪家》、《渡荆门送别》。
)(上课铃响)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大在家的把课文打开来,今天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
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的一课呢?现在我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
(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情况。
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4)。
哪个同学把注解(4)读一下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胜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侯,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
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
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语文《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语文《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作为中国人,学好汉语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可是做为我们同龄人的小弗朗士却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师:请大家静静的细细的阅读课文。
一定要静心阅读。
(与平时不同的异常肃穆让学生眼里充满了惊异,在静视了老师一眼之后,他们开始认真地阅读,教室里异乎寻常的安静,也异乎寻常的认真。
)师:(十分钟后,学生才抬起头来):看完了吗?生:完了。
师:那好,请你们闭上眼睛。
现在,假设你就是小弗郎士。
请你再静静地经历一次这最后一课。
(两分钟后,睁开眼的学生,表情有了些不同)师:心情怎样?生:难受!压抑!悲愤!懊悔!……(课堂里真的十分的压抑。
)师:你读到了一些什么?生:责任、爱国、坚持、坚强、法兰西万岁……(课堂里严肃起来,似乎大家都跟着小弗郎士长大了,懂事了。
)师:你想到了什么?生:我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遭遇真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被日本侵占……不能学自己的语言……生:有一次,看电视听一位东北老人说,他们读书……要学日本话,他们就把日文书放在上面,中文书放在桌子下,日本人来了就读日文书,……走了,就赶快拿出自己的语文书……生:想到了上网看到的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鲜血淋淋的,太可怕了!(听的学生都露出愤怒的、惊异的复杂表情,大家似乎都被带到了那个动乱的屈辱的时代。
)师:台湾和东北三省都进行过长期的日式教育。
所以过去有很多台湾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还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呢。
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灭亡。
所以,入侵者拼命地毁灭文化,而被压迫的民族呢--生:(迅速接上)绝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
(学生上课的情绪被迅速调动出来)师:同学们能很快认识到这一点,作为同龄人的小弗朗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感受,写了他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思考: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视出最后一课同以前上课的许多变化,你能找出这些变化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积极的寻找答案)生: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的气氛不一样了。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和评析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和评析一、情景导入:放寒假之时,你上最后一课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请同学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那么在遥远的法国,调皮的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以他的眼光、他的心情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评析]激趣导入,简洁明了。
遵循《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本,拉进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二、浏读课文:师:读了课题,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生: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内容?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最后一课与平常的课有什么不同?谁讲的?有哪些听讲的人?课堂气氛怎样?听的人有什么收获?[评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生发疑问,是阅读文本的第一把钥匙。
学生自由发问,老师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遵循《标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师:快速阅读课文,划出关键词语及语句。
浏览阅读提示及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讲了一件什么事?3、谁亲身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4、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约6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课文主要写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从前的镇长、郝叟老头。
生:还有从前的邮递员、还有小镇上的其他居民。
生:还有“我”的同学。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生:发生在法国。
生:发生在法国的阿尔萨斯。
师: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讲了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法语课时的所见所感。
师:这也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师:谁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生:小弗郎士经历了事情的全过程。
[评析]通读课文,梳理文本主要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因为任何阅读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不可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阅读。
师:小弗朗士上的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请大家读课文下的注释1及第11段,试找一找原因。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最后一课,我们上《最后一课》--都德《最后一课》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抱歉,亲爱的孩子们,我又要与大家短暂分别了,老师要出去学习几天,又要跟大家说再见,如上次出国时与大家说再见一样,内心满是不舍和伤感。
借着这样的情绪和情境,我们来继续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确实是十分应景。
昨天我们通过自读课文和课前预习的检测,已经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大致内容,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地区师生共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
“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法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她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学习它了,新的教德语的老师明天就来……”,作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睁大亮晶晶的眼睛,用沉痛、悲伤、不舍、留恋这些词回应了我。
表面上无懈可击,我却认为她们不懂,这几个词语只是干枯的符号,没有附着个人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应该适当改变和往前推进一下了。
韩麦尔先生在全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存在使最后一课充满了仪式感和沉重感,也使全文的情感更为丰沛,所以我这样设置问题:请大家在文中用圈点批注的方式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最后结合你的理解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
间或的,不断有小手举起来……第10段: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这是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的十分讲究,表现出他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第11段: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这是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言语柔和但又严肃,语言中包含了深深的期盼和浓浓的悲伤。
第18,19段:我也不责备你……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放你们一天假吗?这是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在反省自己,后悔自己没有尽自己全力多教大家一些,现在想多教却又来不及了,它的内心是后悔自责愧疚又是悲痛伤心的。
打印《最后一课》课堂实录3_人教新课标版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
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也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我概括为:一个“变”字,两个人物。
一、一个“变”字说人物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
”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不要求前后字数一致,尽量用原文词句例如:小弗郎士过去逃学,不专心听讲;今天表现出色,作业完成认真,全都听懂了。
1.过去讨厌课本;今天不舍得与它分开。
2.过去不珍惜学习时间;今天觉得这几节法语课过得太快。
3.过去对自己的学习毫不在意;今天懊悔自己的过失。
4.过去厌恶学习法语;今天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它。
5过去在课前与同学在一起吵闹;今天迟到后安静地溜到座位上。
6过去害怕老师;今天同情、理解、热爱老师。
7.过去对普鲁士兵的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今天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
8.过去厌恶法语;今天喜爱法语,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9.过去幼稚不懂事;今天有了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小弗郎士的变化:认真学习、热爱法语懂事、热爱祖国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变”:对学习、对祖国、对老师天真贪玩,不爱学习无忧无虑的幼稚害怕老师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转变呢?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是亡国的惨痛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突然觉醒。
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看到韩麦尔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地瞪着一切的眼神时,联想到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小弗郎士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注解:《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比较浅显。
本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与主要人物、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品味题目,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3、质疑求异,展开个性阅读;4、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
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一、品味题目,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看看印发的写作背景。
现在来问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
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更具体一点?
生:我查了一下资料,不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结果失败了,普鲁士就割法国的两个省,一个是……阿尔萨斯,一个叫洛林的,普鲁士人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用德语上课,而课文中说“新老师明天就到”,所以这节课就成了小弗郎士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可见预习的扎实。
那么我们再品品题目,能不能从这四个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生低声读“最后一课”)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从这四个字中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
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
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
(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
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
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没有了吧?哦,林**,你还有话要说?
生:嗯。
我从题目中读出了同情。
师:呵呵,刚才别人说“恨”,你现在来“同情”,这不是唱反调吗?你先别说话,我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其他同学。
同学们猜一猜,林**想同情谁呀?生:应该是同情……自己吧。
师:自己?哪个“自己”?
生:本文的“我”是指小弗郎士,“自己”就是指他啰。
师:呵呵,小弗郎士就是“自己”啊。
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点点头)师:他猜对了你的心思吗?生:没有。
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
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
师:说的好,有理有据。
老师本来想在这个环节上点到为止,没想到倒引出同学们这么多话来。
既然如此,老师就多问几个问题:这最后一课,还牵涉到哪些人呢?
生:镇上的人。
生:从前的镇长啊,邮递员啊,还有郝叟老头等人。
师:不错。
那么大家说说,“最后一课”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师:谁来说说看?
生:他们也有后悔。
因为书上说,他们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师:还有吗?
生:课文第16段里好像有。
他们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来,他们也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他们来这里是对失去的国土充满敬意。
师:找得很准确。
现在谁来把以上各位同学的观点总结一下?张**。
生:我们从题目中,可以读出对侵略者的恨,也读出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对老师的同情,对自己和镇上的人从前不好好学习的悔恨。
二、自由发言
师1:为什么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生1:因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再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40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的赶下讲台,不能再教自己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
说他说“可怜的人”,实际上包含着小弗郎士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更包含着对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情。
生2: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只是一个线索,在文章前面写“我”的所见所闻,其实是为了表达“我”的深厚爱国热情!
生3: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
生4:生活在
....................
...21..世纪的我们应该从本文中吸取哪些精神营养?
生5: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
生6:最后一段“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好在哪里?
生7:这篇短篇小说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含义?
生8:小说插入对镇上的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9:一是营造不同寻常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深化主题。
生10:回答前面同学的问题,韩麦尔先生最后的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无比悲愤的心情,倾注了他无比的爱国热情,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①“脸色惨白”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请几位同学试表演一下(刚才,前几位同学演得不够自然,后几位同学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
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来表演“被哽住”的神情……这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就是这种神情】
2、语言方面:①“我的朋友啊,我——我——”②“法兰西万岁!”③“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语气上有所欠缺)现在,
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也可以自行设计朗读对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对朗读很好的加以肯定】
2、动作方面: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②他呆在
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时候,加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对了,为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设计表演】
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见他很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我们只要让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四、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板书设计
10、最后一课
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动作:使出靠着爱祖国恨敌人
语言:法兰西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