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课堂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D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作者登楼为何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答案: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作者登楼为何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答案: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专题一古诗词鉴赏课件
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 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 苦;而 借“花”消愁, 结果自然也只能 是“愁更愁”。 __ 示例四:“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 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__示例 五:“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 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1.(2016·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 分)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 是秋天时节的景象。(2 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两 首 诗的 最 后 两句 都 运 用了 “ 以 动衬 静 ” 的手 法,请作分析。(3 分)
【解析】(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季 节物象即可,“春气”写春天,“稻田”和“晓寒”写秋天。 (2)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先了解诗歌大意,然后 抓住最后两句中的动景进行分析。“虫声”是动景,但是 衬托静景,写出了夜的静谧。“深处草虫鸣”以声写静, 不静不足以听到“深处草虫鸣”声。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 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 中“过”字的妙处。
【解析】此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A]题 赏析的是“动词”,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 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过”的实施者为“梅 花”,赋予“梅花”人的意志和情思。为何要“过溪”呢? 联系下句中的“远爱梅”,以及第四句的“唤人回”可知“梅 花”急切过溪是为了唤回诗人来品赏自己,由此形象委婉 地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
【中考语文】初三初三古诗词赏析课件(共39张PPT)
•
(龚自珍《己亥杂诗》)
•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
(范仲淹《苏幕遮》)
•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元·张可久
嗈嗈①落雁平沙,依依②孤鹜残霞,隔水疏 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注】①嗈嗈(yōng):雁鸣叫声。②依依,轻飞的样子。
1.这首词描绘了暮秋江上 傍晚 / 黄昏 (时间) 的景色和渔家 从容闲适 / 宁静恬美 的生活 情景。(2分) 2.此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表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
雁作为候鸟,被赋予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
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的意象。
它们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
情和羁旅伤感。
关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出自《汉书·苏武 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鸿雁也就成为了 传书的信使,也指书信。
•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2.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山水田园诗
(四)兰溪棹歌①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 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 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描述了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的景象,表现了 诗人内心荡漾起的欢乐之情。
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 PPT课件
(2)点出所使用的手法。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点三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 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 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 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 生动、传神的用词。
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 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 乐观之情。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 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描写手法:
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对比衬托、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 A、写景状物时用之渲染意境。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 《秋夕》)
B、议理抒情时用之强化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以“源头”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视野。
2、双关,含蓄地借物喻意。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故用“丝”写 “情思”,“烛泪”写“相思之泪、离别之 泪”。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常见的有:
⑴用朝代、籍贯、官职、封号、任职的地方、 关联的另类事物等代人或物。如: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点三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 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 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 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 生动、传神的用词。
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 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 乐观之情。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 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描写手法:
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对比衬托、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 A、写景状物时用之渲染意境。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 《秋夕》)
B、议理抒情时用之强化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以“源头”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视野。
2、双关,含蓄地借物喻意。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故用“丝”写 “情思”,“烛泪”写“相思之泪、离别之 泪”。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常见的有:
⑴用朝代、籍贯、官职、封号、任职的地方、 关联的另类事物等代人或物。如:
中考复习指导《古诗词鉴赏》 课件(共41张PPT)
2、看题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以有时候了解古诗词的 标题也是把握其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3、诗词中的解释及小序。在理解诗文时,必须掌握其部分解 释和写作背景(在小序中有介绍),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诗词。(如:中学语文课本每册后的十篇古诗阅读)
旅夜书怀———杜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看作者。即明确诗歌是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 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 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 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他的诗歌主题主要是忧国忧民。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 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 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等。
2、 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 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 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 雪通人心的灵性。(语意相近即可) 返回
3、能有联想、想象空间,使眼中有诗,脑中有画 古诗词中都一种意境,而我们读诗的人就是从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类的
(炼字型)
知识积累: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炼字可以炼数词,炼字也 可以炼特殊词。炼字还可以活用词语。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 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作品的 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 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二、提问方式:某一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 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甲诗中的 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 赏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ppt
1.寻找意象:
例:请把该句所呈现的画面 描绘出来?
2.描写画面:
指点迷津 解读一首诗词,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致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以下方法、步骤鉴赏诗词: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
1、把握意象
一、写什么? ——把握诗词形象,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
2、体会意境
01.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亡国恨”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泊秦淮 (99页)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02
01
将合作进行到底
将合作进行到底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 岳 杜 甫 (唐)(94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的 之情。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 强调作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02
01
03
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绿肥红瘦”用拟人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02.
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初三语文课件]]中考复习《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抓住诗中最能表现情感的句子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抓住诗中,有特定意蕴的词
( 1)自然景观类
描写扩展类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两句 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答题的技巧: • 1、找出诗中的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 • 2、关键所找的景物及特点,展开想象,描写 画面。(想:我们今天是中央来写景物的这个 特点的)
例:江碧鸟逾白, 山不能换成“某”词? 2、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 3、 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4、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解题技巧: 1、分析这个字是否用了修辞? 2、找出这个字所写的“对象” 3、分析这个字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4、分析这个字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 ”这个字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对象”+特征,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根据诗人的写作风格,理解诗中的情感
李煜 李清照 杜甫 白居易 高适 王昌龄
陶渊明
中考复习古诗赏析PPT课件
5)表达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喜爱
西湖、愉悦闲适. 的心境。
9
方法总结:
画面描写: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连缀 成句子; 4.表达的情感。
练一练:总复习 P1. 64 四、六、 10
1.赏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P.63.第3题)
“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
这试两题句分诗析历:来“被不人畏表称浮道达云。遮技请望巧试眼着,对自这缘两身句蕴在诗最含加高的以层哲”理
赏析。p80--
参考答案:作者借景抒怀,把抽象的道理寓
于具体形象之中,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
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
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
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效果
作者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7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运用此手法 的原因
3.此手法传达的诗人感情
.
18
采用了动静结合、虚
实相间的描写手法
步骤一
动景:……静景:…… 步骤二
实写:……虚写:……
“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 以飘零和落寞之感;
“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 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 衬情。
.
44
.
45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 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 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 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课件.pptx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 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 爱国征战类 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 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10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如“夹 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蘸(zhàn),是沾着水面的意思。桃花不 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像柳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 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 动词 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生动地描绘出 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 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 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之情。
中考诗词阅读所用的材料大多来自唐诗宋词,以中考说明中的篇 目为主,短小精悍、意蕴识清单
3
一、理解诗词的形象(意境) (一)常见艺术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爱国征战类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 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11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 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 表示修饰 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再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的形容词 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又如“枯 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 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作者悲苦的秋思。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 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 爱国征战类 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 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10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如“夹 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蘸(zhàn),是沾着水面的意思。桃花不 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像柳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 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 动词 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生动地描绘出 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 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 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之情。
中考诗词阅读所用的材料大多来自唐诗宋词,以中考说明中的篇 目为主,短小精悍、意蕴识清单
3
一、理解诗词的形象(意境) (一)常见艺术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爱国征战类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 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11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 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 表示修饰 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再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的形容词 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又如“枯 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 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作者悲苦的秋思。
中考古诗词赏析课件
方法点拨四:意境欣赏
。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 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常见的问“请用自己的语 言生动地描述某句的意境““某句渲染了怎样的 氛围”“ 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 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一种美 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 、相互融合而成。 梳理组成意境的零件——意象。再将这些意象 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把客观 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 为了准确地表达,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 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
方法点拨三:情感体味,主旨领悟
。情感体味:体会诗人的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等。 常问“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古人情感外露的少,常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典故之中: 一明确诗歌的题材。田园诗、写景、送别诗、思乡诗、爱国、咏物诗 等类,各类诗感情的抒发有规律可循。
表达赏析
举例:《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从表达方面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语言表达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寓情于景的手法,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 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 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二个角度,分析动与静的结合: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处 于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 、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第三个角度,分析词语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 西风”“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 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 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3部分 专题1古诗词鉴赏
第 22 页
▪ 例:阅读李清照《菩萨蛮》,思考:“香消酒未消”一句表 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 菩萨蛮① ▪ 李清照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 残。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代表诗句
杜鹃(子规)
因其叫声悲凉,故借 此渲染凄凉哀伤的氛 围,寄寓离别伤感之 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浮云
因其飘忽不定的特点, 故借此表达游子的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泊思乡之情
因其遮挡事物或视线 的特点,故借此比喻 一切阻碍前进的势力
▪ (3)学会利用标题、注释、题干提示等信息。①赏诗先赏题。 题目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 诗歌意境等,如《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思”提示作品是 表达思(思乡)情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送” 字提示作品是送别类的词作,表达的自然就是离愁别绪或对 朋友的鼓励、祝福。②诗歌下面补充的注释内容或题干使用 的一些叙述性提示,往往会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身 世经历或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有的还会提示考点类型, 如“某句中某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就暗示了此题 考查的是炼字。
代表诗词 王昌龄《从军行》 李 贺《雁门太守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高适《燕歌行》 王维《使至塞上》
第9页
类型 送别诗
标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表 明送别地点、时间的词 语,或相关的人物、景 物等
主旨情感 表现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表现诗人豁达的胸襟和 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 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 祝愿
▪ 例:阅读李清照《菩萨蛮》,思考:“香消酒未消”一句表 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 菩萨蛮① ▪ 李清照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 残。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代表诗句
杜鹃(子规)
因其叫声悲凉,故借 此渲染凄凉哀伤的氛 围,寄寓离别伤感之 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浮云
因其飘忽不定的特点, 故借此表达游子的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泊思乡之情
因其遮挡事物或视线 的特点,故借此比喻 一切阻碍前进的势力
▪ (3)学会利用标题、注释、题干提示等信息。①赏诗先赏题。 题目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 诗歌意境等,如《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思”提示作品是 表达思(思乡)情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送” 字提示作品是送别类的词作,表达的自然就是离愁别绪或对 朋友的鼓励、祝福。②诗歌下面补充的注释内容或题干使用 的一些叙述性提示,往往会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身 世经历或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有的还会提示考点类型, 如“某句中某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就暗示了此题 考查的是炼字。
代表诗词 王昌龄《从军行》 李 贺《雁门太守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高适《燕歌行》 王维《使至塞上》
第9页
类型 送别诗
标志
诗词中常会出现一些表 明送别地点、时间的词 语,或相关的人物、景 物等
主旨情感 表现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表现诗人豁达的胸襟和 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 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 祝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 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 即可)
真题精练 (2015·德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 寒① 梅尧臣
原文见讲义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4分)
解析 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 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 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 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全诗感情的基础上欣赏颔联中 “不开心”的妙处。
点拨 鉴赏人物形象,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考塑造了什么形 象;二是思考文本中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分析诗句刻画的人物形 象,要抓住诗句中的细节进行分析。
【答案】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 “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开篇“不见李生久”,流露出朋友长久不见的挂念之情。“真可 哀”“独怜才”流露出诗人对李白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怜才”“诗千 首”流露出对李白才情的赞赏之意。从全文的情感看,诗人也抒写了自己与 李白一样没有受到统治者重用的感慨。着意于关键词句的分析,可以把诗歌 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炼出来。
名题精析 (2015·丽水)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纳凉 秦观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前两句中,“___追____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 字写出诗人_(_纳__凉__时__)悠__闲__自__在___的心境。(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词语及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理解诗句含义是赏析 的关键,“寻觅清凉之地”可自“来追柳外凉”中的“追”字看出。“倚” 字则应联系诗句,加以想象,揣测诗人心境。
【答案】 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 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 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类题衍生 (2013·温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 字体现了柏林寺 __幽__静__(或__幽__深__)__的环境特点。(2分)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和想象加以再 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 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 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 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 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名题精析 (2014·黄冈)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不见 杜甫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敏捷诗千首”是一个易于把握的 突破点,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万丈才情。至于李白一生的狂放不羁,考生 可以结合平时学习李白诗作时老师对李白生平及性格的介绍,根据“佯狂真 可哀”“飘零酒一杯”即可想到。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整合点拨
一、分析意象 题型解读 赏析作品的形象:一是诗歌中主人公或诗人自己的形象;二是饱含诗情 的自然图景,即意境。中考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意象的鉴赏。 技法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 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点拨 重点词句,往往是诗的“诗眼”,与诗的主旨密切相关,诗的思 想感情往往蕴含其中。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
解析 赏析此诗歌的思想感情时,应结合前文中诗人悠闭自得的生活, 联系“池莲”在中国文化里的内涵(高洁),加以概括。
点拨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应建立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 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做到全面、准 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理解。
二、把握情感 题型解读 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领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 情。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等。 技法分析 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 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 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 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 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 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 观点”等句式。
解析 首先抓住遥闻钟声、泊舟穿径两组重点词,由此情景进行领悟, 再由“微”“深”二字体会意境特点。
点拨 领略诗句意境,应在初步感知诗中景物(微径、深松)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想象,领略其中的意境韵味。
课时讲解题型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描述。(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表达能力。根据后两句描写的景物(青山、霁 云、四五峰)及其特点,加以合理想象,这两句话生动地描写了雨后青山被 云雾缭绕的美景。 点拨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 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答案】 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 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真题精练 (2015·德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 寒① 梅尧臣
原文见讲义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4分)
解析 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 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 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 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全诗感情的基础上欣赏颔联中 “不开心”的妙处。
点拨 鉴赏人物形象,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考塑造了什么形 象;二是思考文本中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分析诗句刻画的人物形 象,要抓住诗句中的细节进行分析。
【答案】 “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 “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开篇“不见李生久”,流露出朋友长久不见的挂念之情。“真可 哀”“独怜才”流露出诗人对李白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怜才”“诗千 首”流露出对李白才情的赞赏之意。从全文的情感看,诗人也抒写了自己与 李白一样没有受到统治者重用的感慨。着意于关键词句的分析,可以把诗歌 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炼出来。
名题精析 (2015·丽水)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纳凉 秦观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前两句中,“___追____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 字写出诗人_(_纳__凉__时__)悠__闲__自__在___的心境。(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词语及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理解诗句含义是赏析 的关键,“寻觅清凉之地”可自“来追柳外凉”中的“追”字看出。“倚” 字则应联系诗句,加以想象,揣测诗人心境。
【答案】 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 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 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类题衍生 (2013·温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 字体现了柏林寺 __幽__静__(或__幽__深__)__的环境特点。(2分)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和想象加以再 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 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 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 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 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名题精析 (2014·黄冈)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不见 杜甫
原文见讲义 课时讲解题型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敏捷诗千首”是一个易于把握的 突破点,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万丈才情。至于李白一生的狂放不羁,考生 可以结合平时学习李白诗作时老师对李白生平及性格的介绍,根据“佯狂真 可哀”“飘零酒一杯”即可想到。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整合点拨
一、分析意象 题型解读 赏析作品的形象:一是诗歌中主人公或诗人自己的形象;二是饱含诗情 的自然图景,即意境。中考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意象的鉴赏。 技法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 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点拨 重点词句,往往是诗的“诗眼”,与诗的主旨密切相关,诗的思 想感情往往蕴含其中。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
解析 赏析此诗歌的思想感情时,应结合前文中诗人悠闭自得的生活, 联系“池莲”在中国文化里的内涵(高洁),加以概括。
点拨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应建立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 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做到全面、准 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理解。
二、把握情感 题型解读 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领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 情。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等。 技法分析 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 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 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 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 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 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 观点”等句式。
解析 首先抓住遥闻钟声、泊舟穿径两组重点词,由此情景进行领悟, 再由“微”“深”二字体会意境特点。
点拨 领略诗句意境,应在初步感知诗中景物(微径、深松)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想象,领略其中的意境韵味。
课时讲解题型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描述。(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表达能力。根据后两句描写的景物(青山、霁 云、四五峰)及其特点,加以合理想象,这两句话生动地描写了雨后青山被 云雾缭绕的美景。 点拨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 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答案】 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 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