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结尾的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结尾的写作

一、消息结尾概述

1.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开头和结尾.文章有结尾,就文意完足.没有结尾的文章,是结构残缺的文章.

2.倒金字塔式结构只是众多的新闻结构形式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的结尾的特殊性而认为所有的消息都不存在结尾.

3.新闻的结尾,可以是消息的最后一段,也可以是消息的结束句而不另起一段.

例如:《莫斯科出现手纸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31日电莫斯科居民又碰到另一种短缺:没有一处地方可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说出现短缺."

存有厕纸的寥寥可数的商店挤满了人.

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现时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常见的几种新闻结尾的写法:

(一)自然收束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倒金字塔式消息.故又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尾法".

《人民铁道报》的消息《向劳模鞠一躬》 .

收尾:

"王冉离开讲台,站好立正的姿势,向劳模们恭恭敬敬地弯下了腰……"

(二)卒章见义法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通过描述了1998年的特大洪灾过后,经过综合治理出现的喜人景象和如画美景.结尾处点题:

"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随着治理的深入,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将再现人间."

(三)别开生面法

《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导语与主体部分主要写高级工程师徐孝纯怎样受命于危难之际,两次出任厂长治厂有方的事迹.新闻的结尾,忽然笔锋一转,跳出工厂,转写家事:

可是,这位厂长家中却没有多大变化,书籍仍然是他家的主要财产.徐每月工资158元,他的爱人是位退休纺织工人,他们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从印染技术到哲学,文学,外语等各种书籍.这位厂长说:"我最爱看关于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书籍."

(四)展示预告法

当报道某一事件的现状时,受众还有兴趣知道下一步发展,或启发受众的思路,让人看到前景,增添信心,或预告事件动态,让人对此作进一步的关注.

如,《广东着力解决农村苦难家庭子女读书难》

结尾:"继去年采取重大举措之后,广东今年又推出一个重大举措:…………"

(五)拾遗补缺法

这种结尾往往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的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例如《水煮鱼居然使用口水油》结尾:

如何分辨水煮鱼用的是老油还是新油一看油色:新油油色发亮而清澈;新有做出的鱼肉比较白嫩;第二,旧油非常混浊,油色发污;旧油做出的鱼肉则比较发暗.另外,餐馆为了掩饰这种不新鲜的油,往往会在油里多放辣椒.

注意事项:

第一,要顺势而行,既不要草率收尾,也不要拖泥带水.

第二,要紧扣事实,不可离开事实作空泛议论.

第三,要增添信息,不要重复罗嗦.

二、消息“据”式结尾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渭

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但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据式”结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蔚成井种新闻写作格式。面对着消息“据”式结尾勃兴的现象,到了该探讨一下它的运用得失的时候了。

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是新闻作品赖以存在的生命线,用事实说话为特征的消息文体概莫能外。凡是消息中涉及到的新闻事实,都必须援引来源,有“据”可查。要让读者认可记者所“据”之事实,这是一块足以检验记者采访态度是否严谨认真的试金石。消息“据”式结尾的增多,可喜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新闻理念的时代进步。但如此看重“据”式,并不意味着完全赞成消息结尾都非“据”不可。纵使“据”了,还有个如何“据”的问题。它们之间构成了毫不矛盾的递进关系。

优化消息“据”式结尾的写作,当然要统筹考虑。但为了理解方便,不妨条分缕析为两大部分。

有些消息结尾之所以用了“据”式,或深化主题,或补充细节,或总结成效,或评价意义,或预示前景,等等。

可以充当证明的事物叫做“据”,而这些事物绝不能凭空杜撰。能

够提供这些事物的不外乎两类人,少数的是记者赴现场搜集新闻事实;多数的是采访对象,向记者转交新闻材料。采访对象包括身处第一线的参与者、实践者、目击者、知情者。从他们那里“据”来的消息来源,如果不是有意无意地夸大、缩小、混淆、颠倒,权威性和可信度都很高。

明确点出消息来源(记者自不必说)—采访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单位、职务、学衔、专长、爱好等等,本来就不容置疑。特别是接触到那些观点新颖又事实重大、一时吃不准又必须马上见报的内容,则不但尊重了采访对象的知识产权,也有利于记者自身的法律保护,防止在日后万一发生的新闻纠纷诉讼中陷人被动。“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因为材料是你提供的嘛!需要说明的是,明确点出消息来源,指的是点出最具说服力最有发言权的对象,而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关于历史变迁总是长辈更熟悉,关于公司运营总是经理更清楚,关于体育比赛总是教练更在行,等等。

挑剔消息“据”式结尾的主要毛病,首先在于消息结尾虽然大量地出现了一个“据”字,但“据”字之后却没有明确点出消息来源。

试问,据悉,“悉”自何处?据了解,向谁“了解”?据介绍,哪位“介绍”?可能有的记者会辩解,“大家从来都这么‘据’,彼此彼此啦。”也可能有的记者会反问,“你看看人家大报都这么‘据’,我是向大报学

习的呀。”然而,习惯并不全是正确的,存在并不全是完美的。说到底,这样没有明确点出消息来源的“据”式结尾,传递给读者的信息终归无效,貌似有“据”而形同虚设。一般而言,消息来源在导语、背景、主体中往往有所交待,如果结尾的知识道理又众人皆晓,通读上下文不致费解产生歧义,如此“据”式倒不如不“据”更好。

“据”了,弄巧成拙,无谓地留下了一个新问号。其实,我们大部分的记者也懂得要明确点出消息来源,但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记者采访不深人只得打马虎眼,另当别论。原因是个别采访对象不得不顾全后路,珍藏隐私,惜守纪律,起码暂时不敢、不愿、不宜公开见报。碰到这种情况,职业道德迫使记者必须听从采访对象的意见,允许他们借鉴西方记者的传统写法,例如“据此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据军方一位高级将领通报的最新战况”。这种写法虽然比较含混,但多少还是点出些许消息来源,胜过了不着边际的“据悉”、“据了解”、“据介绍”。另外一种情况,纯粹是记者为了语意上的起承转合或语气上的抑扬顿挫,发挥着指示代替或舒缓委婉的作用,也偶尔“据”了一“据”。不过,以上两种情况都很特殊,“据”时切记莫滥使,否则有滥竿充数之嫌。

扭转对消息的不良印象,记者应从语言表述的基础性小事做起。有“据”,就往往要有人“说”—抢眼的莫过于“据某单位某人说”这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