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隐形课程、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

在学前教育领域,隐性课程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隐性课程问题才被引进学前教育领域。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其特性分析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隐性课程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那些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因素。隐性课程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意料之外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有时

比正规课程还为重要,尤其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二)隐性课程的特征

隐性课程具有一些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特征。

1.暗示性

隐性课程的资源隐藏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以暗示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

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影响着学生。

2.多样性

学校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参与隐性课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学生在学校内习得的隐性课程是多样的。

3.无意识性

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

4.长期性、间接性

学生从学校隐性课程中是通过情感融合过程习得的,其效果可能部分在学校期间就显示出来,也可能在走出校门后经历与社会磨合后产生作用。学生一旦习得,其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

(三)隐性课程的内容

概括地说,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总是通过

周围的人去学习和认识自己,从而产生与他人联系的需要。学生从同伴对他的态度中发展了自我观念,将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的评价加以平衡,并对别人的评价做出选择。同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

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

范、师生的行为准则等;非制度文化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方式,教职

员工特别是教师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教学

风格、教学方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

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校风、班风等。学校和

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使生活在

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学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性文化

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涉及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的空间安排等,这些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学校物理环境是构成学校整体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学校宿舍是否实用、学校卫生设施是否足够学生使用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反应,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二、幼儿园环境———学前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的一部分

根据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可以将幼儿园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来源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空间类:如幼儿园建筑、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情况、教室布置、人均面积、桌椅摆放方式、实验设备。

组织———制度类:如幼儿园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

文化———心理类:如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教师态度与期望等。

根据朱家雄在《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中所说“……环境包括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据此定义,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即指幼儿园隐性课程中的物质—空间类,而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即是幼儿园隐性课程中的文化—心理类。长期以来,幼儿园虽然普遍比较重视为儿童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出,必须创设与幼儿发展想适应的教育环境,特别强调教育环境在幼儿发展中巨大作用,但还只是把环境看作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或者说是辅助因素。我们应该看到,在学前教育中,仅仅把教育环境看作教育的辅助因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环境或学习环境,即把教育环境或学习环境看作课程本身。

浅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来的,属于一种“不说话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控制的“隐形课程”主要有师生关系、教室布置、突发事件处理等。这些课堂教学中潜在的因素如果处理得当,教师就会创造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以上三个方面的“隐形课程”谈谈自己的心得。学校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隐形因素

。对于这一关系,我们若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恰当地加以处理,就会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促进力量,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面对的是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学生,与他们的交往不能凭各自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情感的投入,思维理性的碰撞。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实际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几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丝理解的微笑,信手拈来,俯拾即是。例如,有一名叫李×的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只得了12分,老师批评她,学生讥笑她,家长也责备她,并打算让她退学。这个学生精神上感到很大压抑,整天缩在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