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
δ2 =0 ,不论δ1 为多少 δ1= 0 ,δ2 >0
均衡结果与T有关 δ1= δ2 =1 均衡结果与T有关的“后动优势”,因为都很有耐心,参与人将拒绝自己不 能得到整个蛋糕的出价,知道最后阶段得到整个蛋糕 0< δᵢ <1, i=1,2 均衡结果依赖于:贴现因子的相对比率、博弈期长度T和谁在最 后阶段出价。当T趋于无穷时,我们将得到“先动优势”,这也是我们将说明 的主要内容,即前 面所说的定理内容 定理:在无限期轮流出价博弈中,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x*= ) ( 如果δ1= δ2 = δ,x*= 1- δ
3.
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的讨价还价模型
将使用到的字符的含义:T代表博弈博弈进行的总次数,t代表博弈处于哪个时期 x表示参与人1的份额,(1-x)表示参与人2的份额,x1和(1-x1)分别是参与人1出价时 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份额,x2和(1-x2)分别是参与人2出价时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 份额,参与人1与参与人2的贴现因子分别是δ1和δ2 ,博弈在时期t结束,参与人 1和参与人2的贴现值分别是π1= δ1t-1xi , π1= δ2t-1 (1-xi )
t=3参与人1拒绝则出价
参与人1接受
博弈停止
因T=3, 参与人1出价: x1=1和(1-x1)=0
贴现收益为: t=2的 δ1 t=2参与人2出价时:x2 = δ1 可接受 参与人2在t=2的(1- δ1 )等价于t=1的δ2 (1- δ1 ) 参与人1在t=1时出价:1- x1= δ2 (1- δ1 ) x1 =1- δ2 (1- δ1 )
有限期博弈的情况
逆向归纳法求解
1.
t=1参与人1出价
1.
t=2参与人2拒绝则出受价
参与人2接
企#业员工流动的讨价还价模型研究
企业员工流动的讨价还价模型研究[摘要]目前,针对于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争议比较多,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企业员工的流动会给雇主造成损失,违反了契约合意,所以应该加以限制。
本文的分析表明,流动行为是企业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理性选择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权衡过程。
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增强人职匹配质量,是一种互惠行为。
所以,促进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企业员工流动,对于整个社会及企业员工本身都是有利的。
[关键词]企业员工;流动决策;讨价还价在传统的劳动经济学中,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被认为是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是企业员工为了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的最优化配置而在不同就业组织之间、区域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迁移。
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员工的流动决策并不是如此简单,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譬如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不仅仅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单独决定,而是企业员工与用人单位双方博弈的结果。
一、企业员工讨价还价模型在传统的劳动经济学中,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分析是在就业组织之外的劳动力市场上,认为就业组织内企业员工的行为分析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企业员工仍然作为一名理性的经济人,其决策的基础并没有改变。
因此,对于就业组织内企业员工也可以沿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只不过在这里是继续工作与不参加工作(主动流动)的决定。
企业员工的流动决策,可以理解为在制度时间约束下通过选择不同就业组织的相应岗位的工资率水平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员工选择最高工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员工与就业组织讨价还价的过程。
如果双方讨价还价失败,则企业员工选择退出与该用人单位的讨价还价过程,即企业员工不再与该用人单位讨价还价,而是与其他用人单位讨价还价。
如果与其他用人单位的讨价还价成功,企业员工就决定接受其他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这表现为企业员工的流动。
由于用人单位与企业员工的结合是一种双赢,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创造出超过每一方单独创造的价值之和,即存在剩余。
博弈―讨价还价模型
• 本博弈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第三阶段参与 人1的方案是有强制力的,即进行到这一阶 段,参与人1提出的分割:是双方必须接受 的,并且对这一点两参与人都非常清楚。 第二是多进行一个阶段总得益就会减少一 个比例,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是让谈判拖得 太长是不利的,必须让对方得的数额,不 如早点让他得到,免得自己的得益每况愈 下。
• 典型的“合作与竞争”问题; • 合作意味着存在着帕累托改进,但不同的当事人
偏好不同的帕累托状态。 • 不同与集体选择(唯一均衡)和其他多重均衡; • 不是零和博弈。
3
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
• 谁先出价? • 谈判有无最后时限? • 谁最有耐心(时间偏好)? • 谈判的固定成本多大?
4
再假设讨价还价每多进行一个阶段,由于谈判费用和利息损失等,双方的得益都要打一次折扣,折扣率为 , 0< <1,称为消耗系数
割比例,对此,参与人2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如 且对这一点两参与人都非常清楚。
个人的耐心越大(贴现率越小),谈判中的优势就越大
果参与人2拒绝参与人1的方案,则他自己应提出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方接受对方的方案博弈就告结束,而如果方案被拒绝,则被拒绝的方案就与以后的讨价还价过程不
再有关系。
达成某种协议是当事人的共同利益,但他们之间在究竟达成哪一个协议的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
博弈—讨价还价模型
讨价还价问题的普遍性
• 几乎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讨价还价: • 双方之间; • 雇员与顾主之间; • 合伙人之间; • 竞争企业之间 • 夫妻之间; • 政治领域之间;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 国家之间;
2
所有讨价还价的共同之处
• 达成某种协议是当事人的共同利益,但他们之间 在究竟达成哪一个协议的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 协议的多重行可能阻止任何协议的出现;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与实例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与实例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决策制定和策略选择的重要理论工具。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博弈论中的一种典型模型,用于分析参与者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效用最大化问题。
本文将介绍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
一、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由约翰·纳什提出的,用于分析多方参与者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达成协议的问题。
在博弈模型中,每个参与者都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通过制定合适的策略来达到目标。
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例如提出高价、低价或中等价位,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其他参与者也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策略,双方需要在博弈中找到最优解,即双方都无法通过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二、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数学表达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可以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假设有两个参与者,分别记作P1和P2,他们的讨价还价策略分别为x和y。
参与者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1(x,y)和U2(x,y)。
在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中,每个参与者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函数。
P1的效用函数可以用如下形式表示:U1(x,y) = p1(x) - c(x,y)其中,p1(x)表示P1根据策略x所能获得的收益,c(x,y)表示为了达成协议而付出的代价。
同样地,P2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2(x,y) = p2(y) - c(x,y)参与者P2的收益p2(y)和代价c(x,y)的定义与参与者P1类似。
参与者P1和P2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博弈求得双方最优解,即纳什均衡。
三、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有两个公司A和B在进行价格谈判,他们希望通过讨价还价策略来确定最终的交易价格。
公司A可以选择提出高价、低价或中等价位,记作x1、x2和x3。
公司B也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记作y1、y2和y3。
博弈论中的讨价还价问题
1.概念回顾与方法介绍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3、如此不断直到初始结,每一步都得到对应子博弈 的一个纳什均衡,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得到的 整个博弈的纳什均衡也就是这个博弈的子博弈精 炼纳什均衡。 上述分析表明,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 均衡的过程,实质是重复剔除劣战略的过程:从 最后一个决策结开始依次剔除掉每个子博弈的劣 战略,最后生存下来的战略构成精炼纳什均衡。
1.概念回顾与方法介绍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对于有限完美信息博弈,逆向归纳法是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
衡的最简便方法。因为有限完美信息博弈的每一个决策结都是 一个单独的信息集,每一个决策结都开始一个子博弈。 1. 给定博弈到达最后一个决策结,该决策结上行动的参与人 有一个最优选择,这个最优选择就是该决策结开始的子博 弈的纳什均衡(如果该决策结上的最优行动多于一个,那 么我们允许参与人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最后一个决 策者有多个决策结,那么每一个决策结开始的子博弈都有 一个纳什均衡)。 2. 然后倒回到倒数第二个决策结(最后决策结的直接前列 结),找出倒数第二个决策者的最优选择(假定最后一个 决策者的选择是最优的),这个最优选择与我们在第一步 找出的最后决策者的最优选择构成从倒数第二个决策结开 始的子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2. 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
以分冰为例,解释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
1 出S1
2
接受
不接受,出S2 1
接受
不接受,出S
2. 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
推广到三回合讨价还价博弈的数学模型
S1 1000010000 2S
1 出S1
S2 S
接受
2
不接受,出S2
S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与实例
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与实例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博弈论中常用的一种模型,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用于分析博弈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最终达成的协议。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模型规定和一个实际案例等方面逐步回答相关问题,全面解读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一、基本概念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由美国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提出的,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讨价还价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方,他们在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会根据对方的策略进行选择,以期达成对自身最有利的协议。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适用于许多实际情境,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谈判、员工与雇主之间的薪资谈判等。
二、模型规定在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中,假设有两个参与方A和B,他们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需要先各自提出一个预期值,然后根据对方的预期值和自身的预期值进行策略选择。
具体而言,假设A和B的预期值分别为a和b,那么a和b可以是一个数值或者一个区间。
在博弈的每一轮中,A和B需要分别作出策略选择,即提出一个讨价方案。
这个方案可以是两个预期值的平均值、某个参考值周围的某个比例、前一轮讨价结果上下浮动的某个比例等。
双方的策略选择会对协议的最终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一个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应用,我们可以以一家电子产品公司与一个供应商之间的谈判过程为例。
假设该电子产品公司希望从供应商处购买更低廉的零件,并打算与供应商进行协商。
首先,双方需要确定自己的预期值。
假设该公司认为合理的价格范围为每单位零件100-150美元,供应商认为合理的价格范围为每单位零件120-160美元。
然后,在博弈的每一轮中,双方需要采取策略来提出讨价方案。
假设电子产品公司首先提出100美元,供应商提出120美元。
在下一轮中,公司可能选择提出110美元,供应商可能选择提出130美元。
双方的策略选择会受到对方提出的讨价方案以及自身预期值的影响。
讨价还价理论-详解
讨价还价理论-详解讨价还价理论(Bargaining Theory)目录• 1 讨价还价理论的概述• 2 讨价还价理论的产生• 3 讨价还价理论的分类• 4 约翰·纳什的讨价还价理论• 5 相关条目链接讨价还价理论的概述讨价还价理论是博弈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在经济学研究的诸多场合皆有应用。
而许多现实的交易和协调问题也可通过讨价还价理论来模拟。
作为博弈论的一个分支,讨价还价理论是随着博弈论的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
讨价还价(Bargaining)也称为议价或谈判,主要是指参与人(也称为局中人)双方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称讨价还价时主要强调其动作或过程,称谈判时则强调其状态或结果。
讨价还价理论的产生讨价还价理论是托马斯·谢林早期的主要贡献所在,他的一篇名为《讨价还价漫话》(Anessayonbargaining)的论文首先发表在1956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之后又收编入《冲突的战略》的第二章。
他所说的讨价还价是广义的,即除了明确协商之外的所有活动。
比如在两个国家或买卖双方之间的谈判活动,甚至当两辆装满炸药的卡车在一条并不宽敞的公路上相遇时也存在着“讨价还价”。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讨价还价是一个非零和博弈。
通过对讨价还价现象进行分析,谢林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势弱的一方通常会成为强者。
”对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将自己固定在特殊的谈判地位是有利的,当任何一方认为对方不会作出进一步的让步时,协议就达成了。
一方之所以会让步,是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让步了。
因此可以认为,谈判的实力就在于让对方相信你不会再让步了。
讨价还价理论的分类按照理论分析框架的不同,讨价还价理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理论,也可以按照信息结构的不同,分为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理论和非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理论。
约翰·纳什的讨价还价理论关于对博弈论的重构,纳什第一个伟大贡献是他的两人讨价还价理论。
关于讨价还价博弈的理论综述
关于讨价还价博弈的理论综述讨价还价博弈是一种常见的博弈形式,涉及到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利益的策略。
在这种博弈中,双方通常都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并试图通过谈判和让步来达成最有利的交易结果。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综述讨价还价博弈的理论。
一、讨价还价博弈的基本概念讨价还价博弈是指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反复讨价和还价来达成协议的行为。
在讨价还价博弈中,每个交易双方都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同时也考虑对方的反应和利益。
这种博弈过程关键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 势均力敌: 在讨价还价博弈中,双方一般具有大致相等的议价能力和讨价还价权力。
这样才能保证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平衡。
2. 可替代选择: 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双方通常都存在替代选择。
如果达不成协议,每一方都可以选择另外的合作伙伴或者交易选项。
3. 信息不对称: 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每个交易双方所了解的信息和对方不一致。
4. 交易成本: 讨价还价博弈中,双方进行讨价和还价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资源等。
二、讨价还价博弈的理论模型1. 凯恩斯-迪克森模型: 凯恩斯-迪克森模型是一种简化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模型假设双方可通过频繁的讨价还价达成最优协议。
2. 纳什均衡理论: 纳什均衡理论将讨价还价博弈看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博弈,双方在选择行动时考虑对方的策略和利益。
在理论的纳什均衡中,双方没有动机再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
3. 拍卖理论: 拍卖理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讨价还价博弈。
在拍卖过程中,卖方通常会设定起拍价,买方通过对价格的竞价来达成最终交易。
三、讨价还价博弈的策略和技巧1. 信息获取: 在讨价还价中,双方都应该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和把握更多利益。
2. 制定议价策略: 在讨价还价博弈中,每个交易双方应该制定自己的议价策略,包括底线价格、自愿让步的空间等。
3. 有效沟通: 双方应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进一步明确交易条件和目标。
第十三章-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 第二个玉佩,也这样碎了。 • 富商一方面知道这是绝世之物,另一方面希望降 价。 • 最后,富商花了八百两银子把这套残缺不全的玉 佩买走了。
• 店里的伙计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一套东西 摔碎了两件,反而多卖钱了呢?
• 店主回答:“那一套东西是绝品,物以稀为贵, 摔碎了两件使剩下的一件成了绝无仅有,价格自 然就高了。那个富翁喜欢收藏古玉,只要他喜欢 上的就绝不会轻易放弃的。
从 元 降 到 元 的 秘 诀
• • • • • • • • • • •
老板,这个多少钱? 68块! 68块?你抢啊,10块卖不卖? 你给50吧! 还是太贵了,15块! 我再让一点,45块,不能再少了! 我再加5块,20怎么样? 最低40,这基本是原价了。 最高30,不卖算了,我到别处看看。 35卖你,哎!我我都不赚钱了。 那就35吧,还不赚钱?赚大发了你!
• 博尔韦尔策略:指提出合理条件以后,就拒绝再 讨价还价的策略,也就是提出一个“不买拉倒” 的价格。它是以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劳资关系的副 总裁莱米尔· 博尔韦尔的名字命名的。 • 超市中的定价行为其实就是“不买拉倒”策略。
• 只要你坚持一个立场,对方只有两个选择:接受 和放弃,蛋糕正在融化对于双方都是无形的压力。 • 其实,富商有一个好办法,直接花六百两买下全 套,然后再公开摔碎两个,这样不仅达到目的, 还减少了自己的开支。
• 讨价还价博弈,只要博弈阶段是双数时,双方分 得的蛋糕将会是一样大小;博弈阶段是单数时, 先提要求的博弈者所得到的收益一定不如另一方。 • 不过,这种差距随着阶段数的增加会越来越小, 最后的结果,每个人分得的蛋糕接近于相等,而 讨价还价博弈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二、支持与妥协
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论分析1.综述 1.1讨价还价模型1982年,马克·鲁宾斯坦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基本的、无期限的完全信息讨价还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据此建立了完全信息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也称为鲁宾斯坦模型。
鲁宾斯坦把讨价还价过程视为合作博弈的过程,他以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为例,使这一过程模型化。
在这个模型里,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参与人1先出价,参与人2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如果参与人2接受,则博奕结束,蛋糕按参与人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2拒绝,他将还价,参与人1可以接受或拒绝;如果参与人1接受,博奕结束,蛋糕按参与人2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1拒绝,他再出价;如此一直下去,直到一个参与人的出价被另一个参与人接受为止。
因此,这属于一个无限期完美信息博奕,参与人1在时期1,3,5,··· 出价,参与人2在时期2,4,6,···出价。
我们用X 表示参与人1所得的份额,(1一X)为参与人2所得的份额,Xi 和(1 − Xi)分别是时期i 时参与人1和参与人2各自所得的份额。
假定两个参与人的贴现因子分别是δ1和δ2 。
这样,如果博奕在时期t 结束,参与人1的支付的贴现会值是,参与人2的支付的贴现值是。
双方在经过无限期博奕后,可能得到的纳什均衡解为:)11'(,11'21212εδδδδδδ+===--=X X ,如果1.2理解与启示(1)贴现因子贴现因子在数值上可以理解为贴现率,就是1个份额经过一段时间后所等同的现在份额。
这个贴现因子不同于金融学或者财务学的贴现率之处在于,它是由参与人的“耐心”程度所决定的。
“耐心”实质上是讲参与人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参与人在谈判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各不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可能最终会获得更多的便宜;同样,如果有比其他参与人更强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会占得更多的便宜。
(2)“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在讨价还价的谈判中,先出价的一方和后出价的一方有着各自的优势,即所谓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41,这两种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前面提到的耐心优势。
16-罗宾斯坦(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
16-罗宾斯坦(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博弈论教学/罗宾斯坦(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出自MyKnowledgeBase< 博弈论教学Bread crumbs:博弈论教学/罗宾斯坦(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目录■1 博弈模型■2 有限次博弈的情形■2.1 T=2■2.2 T=3■2.3 T=4■2.4 进一步分析■3 无限次博弈与Rubinstein定理■3.1 Rubinstein定理■3.2 推论■4 分类1 博弈模型Rubinstein于1982年提出了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Rubinstein,1982),该模型属合作博弈模型。
其简化的情形是假设有两个局中人1和2共同分配大小为1个单位的蛋糕,1先动,提出分配方案,这称为1先“出价”;2接着在观察到1提出的方案后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拒绝,2再提出自己的分配方案,称为2的“还价”,然后再由1考虑是否接受;若1接受,博弈就结束,否则1再出价,……,直到有一方的出价被另一方接受为止。
这是一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见图5.27给出的博弈树。
的份额,记和分别是的份额,和分别是的份额,并设两个局中人的贴现因子分别为和。
于是,若博弈在时刻刻是局中人i的出价阶段,则局中人的各阶段支付贴现值总和作为博弈支付函数就分别为和。
当博弈是无限次进行下去时,博弈就成为无限次完美信息博弈,1在时刻1,3,5,……出价,必提出与“拒绝”之间无差异时,他选择接受)。
的支付贴现值为,故出价,会接受。
精炼均衡结果为:,必选;在的支付贴现值为,故时得;2的支付在时的贴现值为,故,2会接受,结果得到。
精炼均衡结果为:,.时的精炼均衡结果为,若即两人都绝对无耐心时,则先出价者获全部蛋糕。
若,则无论如何,精炼均衡结果总为;若,,则精炼均衡结果为,即若t=2拒绝了1的出价,则t=2得到整个蛋糕,其支付贴现值为,于是2在t=1会接受任何,故出价。
讨价还价博弈论
讨价还价博弈论目录1、实例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讨价还价的策略与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卖方策略与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买方策略与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的观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3、讨价还价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理解与启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谈判中讨价还价策略的简要分析
商业谈判中讨价还价策略的简要分析1.明确目标:在开始任何商业谈判之前,双方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包括了解自己的底线和理想的结果。
底线是能够接受的最低条件,而理想结果则是希望达到的最佳条件。
通过设定目标,双方可以更好地制定讨价还价策略。
2.打破僵局:在讨价还价中,常常会发生僵持的情况。
当双方无法妥协时,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打破僵局。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通过提供额外的价值,例如增加服务或增加产品功能来吸引对方。
另一种策略是引入第三方的意见,以帮助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3.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商业谈判中,双方往往会拥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源。
一方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获取更有利的条件。
这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优势,例如技术专长、市场信息或供应链优势来实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策略应该是合法和诚信的,而不是令对方产生不信任的行为。
4.持久耐心:商业谈判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
双方应该明确自己的底线,并以平和的态度来处理谈判中的问题。
持久的讨价还价可以使双方更加了解对方,并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5.利益交换:在商业谈判中,双方可以通过利益交换来达成更好的结果。
这意味着双方愿意在一些方面做出让步,以换取在其他方面的利益。
例如,一方可以接受更高的价格,但要求更长的支付期限,或者一方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以获得更高的价格。
6.寻求共赢:商业谈判应该是双方共赢的结果。
通过寻求共赢的策略,双方可以互相合作,达到更好的结果。
这需要双方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讨价还价,而不是以竞争和对抗的心态来进行。
总之,在商业谈判中,讨价还价策略的正确运用对于双方达成满意的交易条件至关重要。
明确目标、打破僵局、利用信息不对称、持久耐心、利益交换和寻求共赢都是有效的策略。
通过合理和诚实的讨价还价,双方可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推导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推导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一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博弈模型,用于研究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其基本假设是,买方和卖方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同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将相互讨价还价,以达成一个合理的交易。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推导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实现。
首先,需要定义买方和卖方的策略集合和收益函数。
买方的策略集合为{b1,
b2, ..., bn},表示买方在交易中可以选择的不同出价。
卖方的策略集合为{s1, s2, ..., sm},表示卖方可以选择的不同要价。
收益函数f(b, s)表示在买方出价为b,卖方要价为s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
接下来,可以利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来求解该模型。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每个玩家都选择了最优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互相支持,没有任何玩家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中,可以通过求解双方的最优策略来找到纳什均衡。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迭代深化和回溯算法,逐步找到双方的最优策略。
最终,通过比较所有可能的策略组合,可以得到纳什均衡点。
总之,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易过程中双方的策略选择和收益情况。
其推导过程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求解方法。
- 1 -。
对“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
对“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现象2003年7月上旬某日,在青岛开发区一家大型超市,就一双凉鞋的价钱,摊主脱口要98元,但明显底气不足,随即主动称可以按82元的便宜价卖出,见买主还价38元,摊主作惊讶状,一再坚持,但买主一口咬定38元,并作走人状,结果,这宗买卖最终以38元成交。
这种鞋的进价估计在30元以下,卖38元甚至更低,也是有利可图的。
如果买家不屑于或不善于讨价还价,很可能就支付高价,如50元、60元、70元,或干脆82元的“便宜”价。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向政府申报物资计划,总是尽量多报,本来需要50份,偏要报上80份、100份甚至更多,而政府审批时总是要在企业的计划上削去一截。
实际需要50份,就老老实实报上50份,如果让政府削去20份,就只有30份了,就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实际需要50份,申报时报100份,即使被政府砍去40份,也还能得到60份。
于是时称“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
现在的摊主往往会想,买主肯定是要还价的,实际价格40元,如果老老实实报价40元,买主一还价,卖价就会低于40元或干脆做不成买卖,如果报价98元,则买主就是再三还价,也难得低于40元。
说摊主也有“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的意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有的摊主早已超越了这个界限,达到“头戴八尺帽,不怕砍三刀”的水平了。
据称,在有的零售市场,买主不仅必须还价,而且应该按卖主报价或标价的一半以下甚至三分之一以下还价,可见价格混乱之严重。
危害卖主报价或标价时狮子大张口,首先是一种陋习,毒化社会,与法制经济所倡导的诚信原则格格不入,再则涉嫌违法。
具体危害主要有:1、浪费人力。
讨价还价,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对买卖双方都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卖方一开始就报出合理的价格,不需要讨价还价,就能节省买卖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全国还价的市场很多,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无谓的争讨上,成年累月如此,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
对“讨价还价”现象的分析现象2003年7月上旬某日,在青岛开发区一家大型超市,就一双凉鞋的价钱,摊主脱口要98元,但明显底气不足,随即主动称可以按82元的便宜价卖出,见买主还价38元,摊主作惊讶状,一再坚持,但买主一口咬定38元,并作走人状,结果,这宗买卖最终以38元成交。
这种鞋的进价估计在30元以下,卖38元甚至更低,也是有利可图的。
如果买家不屑于或不善于讨价还价,很可能就支付高价,如50元、60元、70元,或干脆82元的“便宜”价。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向政府申报物资计划,总是尽量多报,本来需要50份,偏要报上80份、100份甚至更多,而政府审批时总是要在企业的计划上削去一截。
实际需要50份,就老老实实报上50份,如果让政府削去20份,就只有30份了,就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实际需要50份,申报时报100份,即使被政府砍去40份,也还能得到60份。
于是时称“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
现在的摊主往往会想,买主肯定是要还价的,实际价格40元,如果老老实实报价40元,买主一还价,卖价就会低于40元或干脆做不成买卖,如果报价98元,则买主就是再三还价,也难得低于40元。
说摊主也有“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的意思,那是不准确的,因为有的摊主早已超越了这个界限,达到“头戴八尺帽,不怕砍三刀”的水平了。
据称,在有的零售市场,买主不仅必须还价,而且应该按卖主报价或标价的一半以下甚至三分之一以下还价,可见价格混乱之严重。
危害卖主报价或标价时狮子大张口,首先是一种陋习,毒化社会,与法制经济所倡导的诚信原则格格不入,再则涉嫌违法。
具体危害主要有:1、浪费人力。
讨价还价,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对买卖双方都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卖方一开始就报出合理的价格,不需要讨价还价,就能节省买卖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全国还价的市场很多,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无谓的争讨上,成年累月如此,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博弈论(轮流讨价还价模型)
• 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非常急切想买到物品的买方往往要以高一些的价格购 得所需之物;急切于推销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以较低的价 格卖出自己所销售的商品。正是这样,富有购物经验的人 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下某 种物品都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销售经验 的店员们总是会劝说顾客,“这件衣服卖得很好,这是最 后一件”之类的陈词滥调。 又例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退休老太太有充分多的 时间去捕捉价格信息和与小贩讨价还价,她们有足够的耐 心与小贩周旋,因而菜贩们一般不会在她们那里赚多少钱。
1 1t 1 xi
t 1 2
参与人2的支付的贴现值是
2 (1 xi )
• 先讨论有限期博弈的情况(逆向归纳法求解) • 首先假定博弈只进行两个时期 T=2时,最后阶段参与人2出价,如果他提出x2=0,参 与人1会接受,因为参与人1不再有出价的机会。
• 参与人2在t=2时得到1单位等价于在t=1时的δ 2单位,如 果参与人1在t=1时出价1- x1≥δ 2,参与人2会接受。 • 子博弈精炼均衡结果是参与人1得到x= x1=1-δ 2,参与人2 得到1-x=δ 2
• 假定T=3,在最后阶段,参与人1出价,他可以得到的最大 份额是x1=1。 • 参与人1在t=3时的1单位,等价于t=2时的δ 1单位,如果 参与人2在t=2时出价x2=δ 1,参与人1将会接受。 • 参与人2在t=2时的(1-δ 1)单位,等价于t=1时的δ 2(1δ 1)单位,如果参与人1在t=1时出价1- x1=δ 2(1-δ 1), 参与人2将会接受。 • 子博弈精炼均衡结果是x=1-δ 2(1-δ 1)
煤电顶牛:基于讨价还价理论的分析
Ke o d :c n rd cin b t e o l n lc rct ;b r ann i f r to s mm er y W r s o ta ito e we n c a dee tiiy a g ii g; n o ma ina y a ty;t id hr
p ry a bta in a t r ir t o
An An l ss Ba e - n Ba g i i g Th o y a y i s d o r a n n e r
PE NG u h n Sh - o g ,
( .I d s r lOr a ia i n a d E t r rs g n z to s a c n e fDo g e i e st fF n n e a d Ec — 1 n u t i g n z t n n e p i eOr a i in Re e r h Ce t r o n b i a o a Un v r i o i a c n o y
o d rn e tn s a d r l v n o e n n e ito s a e t e i o t n o t f r t e c n r d c r e i g m e i g n e e a tg v r me t m d a i n r h mp r a t r o o h o t a i— 。 t n b t e o l n l c rct n o e n e t h u d s o u h o d rn e i g . i e we n c a d e e t iiy a d g v r m n s s o l t p s c r e i g me tn s o a
大 量 的讨 价还 价 理 论 模 型 。这 些 模 型 关 注 的 核 心 问 题 是 讨
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
2.
t=2参与人2拒绝则出价
参与人2接受
博弈停止
3.
t=3参与人1拒绝则出价
参与人1接受
博弈停止
4.
t=4参与人2拒绝则出价
参与人2接受
博弈停止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唯一的证明过程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唯一的证明过程
1. 2. 3.
有限期博弈的情况(提供一种逆向的思路) 无限期博弈的情况 定理:在无限期轮流出价博弈中,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 x*= 1 ( 如果δ1= δ2 = δ,x*= 1 - δ 2 ) 1 - δ1δ 2 1+δ
3.
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的讨价还价模型
将使用到的字符的含义:T代表博弈博弈进行的总次数,t代表博弈处于哪个时期 x表示参与人1的份额,(1-x)表示参与人2的份额,x1和(1-x1)分别是参与人1出价时 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份额,x2和(1-x2)分别是参与人2出价时参与人1和参与人2的 份额,参与人1与参与人2的贴现因子分别是δ1和δ2 ,博弈在时期t结束,参与人 1和参与人2的贴现值分别是π1= δ1t-1xi , π1= δ2t-1 (1-xi )
1 1+δ
1 - δ1δ 2
2
定理证明
因为博弈进行无穷多次,所以从参与人1出价的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等价于从t=1时开始的整个博弈,我们可以应用有限 阶段逆向归纳法的逻辑寻找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假定在t≥3时参与人1出价 那么对于参与人1而言,他能得到的最大份额M将等价于t-2时期的份额1-δ2 (1- δ1 M ) 则M= 1-δ2 (1- δ1 M )得M=
1-δ1 1 - δ 1δ 2
1.
给定δ2 , 当δ1
专业零售市场上讨价还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专业零售市场上讨价还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在一些专业零售市场上,讨价还价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
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对专业零售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专业零售商之所以不愿意“明码实价”的原因在于通过讨价还价行为,零售商可以推断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保留价格,以此价格出售商品可以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零售商的超额利润。
【关键词】讨价还价价格歧视保留价格时间机会成本讨价还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许多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专业零售市场上,如电子(北京中关村)、服装家纺(北京动物园、大红门)、家居家装(北京十里河)等专业市场,在售商品通常并不明码标价,或者虽然标价却留有还价余地,从而导致买卖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行为。
卖家虚标价格不符合价格法规定,而且讨价还价对交易双方都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分歧较大时甚至严重影响交易的进度与效率。
但现实中为何仍然有部分商家不愿承诺“明码实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为分析该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价格歧视的实现条件与类型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的中性概念,“歧视”之意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并无任何感情色彩。
经典的价格歧视概念是指垄断者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以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同一商品。
但在现实中,价格歧视现象并不局限于垄断市场。
如果卖者能满足: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有能力对买者进行区分,能排除买者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三个条件,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都能实现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每一单位的商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商品,购买相同数量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对不同的市场或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
零售业进出壁垒很低,不易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但由于区位、声誉、服务、信息不完全以及消费者主观偏好等原因,某零售商提高价格并不会失去全部的顾客,换句话说,该零售商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价还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1.综述 1.1讨价还价模型1982年,马克·鲁宾斯坦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基本的、无期限的完全信息讨价还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据此建立了完全信息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也称为鲁宾斯坦模型。
鲁宾斯坦把讨价还价过程视为合作博弈的过程,他以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为例,使这一过程模型化。
在这个模型里,两个参与人分割一块蛋糕,参与人1先出价,参与人2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如果参与人2接受,则博奕结束,蛋糕按参与人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2拒绝,他将还价,参与人1可以接受或拒绝;如果参与人1接受,博奕结束,蛋糕按参与人2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1拒绝,他再出价;如此一直下去,直到一个参与人的出价被另一个参与人接受为止。
因此,这属于一个无限期完美信息博奕,参与人1在时期1,3,5,··· 出价,参与人2在时期2,4,6,···出价。
我们用X 表示参与人1所得的份额,(1一X)为参与人2所得的份额,Xi 和(1 − Xi)分别是时期i 时参与人1和参与人2各自所得的份额。
假定两个参与人的贴现因子分别是δ1和δ2 。
这样,如果博奕在时期t 结束,参与人1的支付的贴现会值是,参与人2的支付的贴现值是。
双方在经过无限期博奕后,可能得到的纳什均衡解为:)11'(,11'21212εδδδδδδ+===--=X X ,如果1.2理解与启示(1)贴现因子贴现因子在数值上可以理解为贴现率,就是1个份额经过一段时间后所等同的现在份额。
这个贴现因子不同于金融学或者财务学的贴现率之处在于,它是由参与人的“耐心”程度所决定的。
“耐心”实质上是讲参与人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参与人在谈判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各不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可能最终会获得更多的便宜;同样,如果有比其他参与人更强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会占得更多的便宜。
(2)“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在讨价还价的谈判中,先出价的一方和后出价的一方有着各自的优势,即所谓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41,这两种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前面提到的耐心优势。
“先动优势”通过模型可清楚地看出来,为方便起见,假定δ1 = δ2 ,当,X'=1/1+δ)>0.5。
即参与人1的份额总是大于参与人2的份额,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双方都没有足够耐心的情况下,先出价的总是处于有利位置。
然而,在双方都有足够耐心的情况下,即当δ1 = δ2 = δ = 1时,后出价的一方占据了有利位置。
这是因为,参与人最后出价时,他将拒绝任何自己不能得到整个份额的出价,一直等到博弈的最后阶段得到整个份额为止。
这种“后动优势”只是在理论上有意义,因为现实中的参与人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耐心。
(3)“尽快接受”原则由于贴现因子的作用,参与人在本期所得的份额X和下期所得同样份额的X 在价值上是不相等的,下期的x经过贴现只能等于本期的δX,要小于本期的X。
因此,参与人均应尽快接受对方合理的报价,否则,即使在下期谈判中获得相同甚至更多的份额也町能小于本期的份额。
1.3讨价还价问题的讨论发展历程讨价还价是人们一直以来关注的主题,从该问题的发展历程来看,埃奇沃思(Edgeworth, 1881)创造了著名的“埃奇沃思盒形图”用以展示讨价还价的可能结果的范围,但是因其不能提供唯一解而受挫。
其后,泽塞(Zeuthen, 1932)定义了讨价还价的理论,他们在几个方面进行了发展。
一是对讨价还价做出了通俗的描述,还有就是对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进行了明确的预测。
纳什(Nash, 1950, 195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讨价还价。
首先,他提出了任何合理的讨价还价解都应该遵守的公理,并且指出最大化行为人的效用(超出“威胁点”的效用的那部分)的乘积是唯一满足他的公理的解(后被称为“纳什讨价还价解”)。
其次,在另一篇完全不同的论文中,他提出了“非合作解”,其中预测结果依赖于进行讨价还价的结构。
纳什预想两种方法的统一----这一统一被称之为“纳什规划”。
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宾默尔、罗宾斯坦因与沃林斯基(Binmore, Rubistein and Wolinsky, 1986)证明出,轮流出价的非合作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与纳什讨价还价解所描述的效用乘积最大化相一致时,这种统一才最终出现。
1.4在不完全信息下的讨价还价情况在理论上,信息不对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如何讨价还价的性质。
不对称性的引入暗中损害了效率,因为这样一来讨价还价策略就要服务于两个不同的目的:参与者的讨价还价既要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又要传递信息。
这两个目的经常发生冲突。
一个有代表性的结果是,想要接受一个可获利的出价的参与者必须先做出拒绝以传递一些关于他耐心程度的信息,或者来展示其外部选择的好坏。
2.思考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在理论上是非常完美的,它揭示了讨价还价的本质---讨价还价的结果反映双方的力量对比。
但是讨价还价的博弈论模型只能表示讨价还价行为的一般性,如果应用与现实,则有很多不符合之处。
2.1讨价还价的博弈论分析讨价还价是一种合作性的博弈,它的过程其实就是买卖双方的一个博弈过程,一开始双方都开出了对自己有利的价格,但是都为对方所不接受,那么此时双方就开始在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最终实现纳什均衡。
我们现在把讨价还价中买方所出的最低价a与卖方所出的最高价b这一区间[a,b]作为整体来考虑。
事实上,双方的价格谈判也正是在这一区间上进行的,经过谈判,双方会在价格C处成交,而C一定处在a与b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新的模型。
(如果δ1 = δ2 −δ = δ,)这是理想的均衡结果,当然双方成交价格还存在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不一定等于X',但这个模型还是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的。
2.2取消模型的基本假设2.2.1取消大小是事先给定的假设这意味着买卖双方互不知道双方的心理价位,一方要确定另一方的心理价位,需要借助大量的相关信息,包括讨价还价过程中透露出的信息。
这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况。
由于大小并不知道,所以在实际的讨价还价中买卖双方总是试图摸清对方的心理价位,以便确定饼的大小,也就是说确定讨价还价的区间。
讨价还价区间分下述几种情况来分析:第一,卖者明码标价,但允许买者讨价还价。
这实际上是卖者为买者确定心理价位提供一个参照物,以免他们把心理价位定得过低。
当然,在卖者给出标价的同时,也告诉了买者他的心理价位不会高于标价。
买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采用一定的技巧,向下进行试探性还价,以便确定讨价还价的大致范围。
第二,卖者不明码标价,买者询价。
此时,卖者第一次出价的功效与第一种情况下的标价相似。
当然,这种方法更灵活,使得卖方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
第三,卖者明码标价,让买着先出价。
买者先出价,实际上等于买者为卖者确定心理价位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同时告诉卖者他的心理价位,不会低于他所出的价格,因此为卖者排除了他所出价格以下的部分。
2.2.2取消买卖双方各自讨价还价的力量是双方的共识的假设这意味着一方要知道另一方讨价还价的力量不得不借助于相关信息,包括讨价还价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讨价还价力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前面已经说到,现在的问题是,买卖双方如何发现或判断对方的力量。
方法无非两种:第一,作讨价还价钱的调查准备工作;第二,作讨价还价中虚虚实实的试探工作。
调查工作主要是为了在讨价还价前对对方在时间的重要性、机会成本、讨价还价的运作成本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试探工作主要是为了摸清对方力量,得到一个对自己较为有利的结果。
正因为讨价还价的力量不是已知的,需要双方在讨价还价中试探判断,所以双方在讨价还价第一次出价时,不可能一下就提出一个符合双方讨价还价力量对比的、当事人双方当时并不知道的比例。
这一比例是讨价还价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讨价还价之前计算的结果。
2.2.3考虑掩饰行为讨价还价中双方可能都在有意无意地掩盖某些事实,如果一方掩盖成功,那么即使经过充分地讨价还价,最后成交的比例也不一定能反映双方的力量对比。
当我们取消两个假设,加上一个掩饰行为,讨价还价的最终结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双方的力量对比,只是少了一些理论的完美,多了一些现实的不确定性。
3.体会“理论毕竟是理论,再完美应用到实际中还是有一定瑕疵的”,这是在对讨价还价模型的分析中得出的最深刻的理解,双方成交价格还存在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不一定等于X',但这个模型还是有很强的实际意义的。
讨价还价博弈从纳什的公理化解决方法,到完全信息的轮流讨价还价理论,再到声誉理论和非理性类型博弈论这为基础的双边不完全信息、双边要约模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完善发展过程。
作为研究人们之间如何分配有限剩余的讨价还价(亦可称为谈判)博弈,其现实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仍将是博弈论的一个重点方向。
从方法论上来看,除了更多地引进不对称信息等现实的因素外,如何考虑在动态重复博弈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模型如何在实际中特别是在博弈试验中得到验证,都将成为讨价还价博弈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纳什(JOHN F.NASH.JR),张良桥,王晓刚《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2] (美)齐格弗里德,洪雷.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06月[3] (美)穆素.《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01[4] 周筱莲;庄贵军《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及其现实补充》[J]西安财经学院2011年04期[5] 李军林,李天有.《讨价还价理论及其最近的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3期[6] (美)米勒(Miller, J.D.)《活学活用博弈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03月[7] (英)肯·宾默尔,谢识予.《博弈论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8] (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著潘香阳译[M]《演化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9] 弗登博格,梯若尔著姚洋校,黄涛译《博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1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 2012年05月[11] 乔尔·沃森,《博弈论导论》 [M] 格致出版社2010年11月[12] 高红伟,《动态合作博弈》 [M]科学出版社200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