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从而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爆裂,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空气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

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亲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敢于大胆质疑,并能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猜想。

2.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并能利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合作探究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分析】本教学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

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编者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及用文字做了提示。

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希望学生尝试着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做出解释。

编者通过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这个游戏,帮助学生构建“热能”“热运动”“热膨胀”等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书本的提示,设计和完成并解释实验现象应该问题不会很大。

但后面的对热胀冷缩的解释确实是一个难点,微粒是不可见的,“热能”“热运动”“热膨胀”这一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太抽象太难理解了。

动图可能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想法】计划整节课分五步走。

第一步:回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那套实验用具能否帮助我们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答案是可以的,不过需要改进一下,因为空气是不可见的。

第二步:今天我只给你们提供带气球的三角锥瓶,三个分别装有热水、自来水和冷水的烧杯,你看我们该怎么设计探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

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操作和分析实验。

第三步: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发现空气和水都有热胀冷缩现象,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

第四步:在了解了“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以后,猜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原因。

看模拟动图,了解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原因。

第五步:看一个有趣的视频《如果把气球放进液氮里会发生什么》,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分析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知道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有很多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7-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7-教科版

《空气的热涨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根据提供的仪器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对日常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现象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的方法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平底烧瓶、带直角玻璃管的胶塞等【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1.手持变形的乒乓球让同学们观察,乒乓球怎样才能复原?学生猜测:手捏、在桌面上用手滚搓、热水盆中等。

2.演示:把变形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变化过程。

想想使什么让乒乓球复原?(板书: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1.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

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后冷的体积变化。

2.出示实验用的材料:锥瓶、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冰水)的烧杯、气球。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活动,填写实验单。

观察锥瓶中空气的变化4.小组交流师:同学们把器材收好了,哪个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空热胀(体积增大)气冷缩(体积减小)通过几组同学的汇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现在我们有了明确的结果,那课题中的“是否”两个字就可以去掉了。

三、水和空气对比实验1.师:同学们,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同样的温度下,它们热胀冷缩的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把两者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2.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哪些条件要相同?(同样多,在同样温度下加热)3.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后学生说感受。

(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明显)四、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1.师:水和空气都能热胀冷缩,你们想知道它们为什么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吗?2.请同学们阅读P35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纸上画一画物体受热和受冷后的微粒变化。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说教材(PPT)《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PPT)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PPT)知识与技能:1.掌握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用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与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PPT)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方法(PPT)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趣味导入法、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科学课以动手为主,学科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不是做给他们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的奥妙,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试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教学准备(PPT )本节课要做三组实验:第一组是演示空气膨胀,准备气球、平底烧瓶各1个,热水;第二组是分组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各3个,热水,温水,冰块;第三组是演示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膨胀程度的对比实验,准备圆底烧瓶、胶塞、玻璃管、知识滴管、高锰酸钾溶液、,热水;第四组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应用,教师准备乒乓球、透明水槽各一个,热水。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4)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小组:热水、常温水、带气球的锥形瓶、肥皂水、带液柱的小瓶、实验记录单教师:PPT课件资料,两个烧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教师出示两个烧瓶,一个装满红墨水,一个装满空气。

师:(1)这个烧瓶里有什么?如果我把这个烧瓶放到热水里,我们会发现什么啊?(生:发现水会往上跑,)如果把这个烧瓶放到冷水中,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水柱会下降)。

这个实验我们在上节课中已经尝试过,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今天我们又要有新的研究问题了,我们看这个瓶子里有东西吗?(生:空气),那你们觉得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猜测)师:到底有没有不是光凭我们猜就能说服别人的对吧?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说服别人呢?(生:做实验)师:对了,我们要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热——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热第四课时一、授课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二、授课类型:新授课三、教学内容及说明《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用上节课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仪器图片给于提示。

“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热胀冷缩问题在三年级就出现过,教材改版后提到五年级,深度增加,体现在教材中设计了联系水的热胀冷缩,比照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高潮,用游戏,生动形象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及说明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学生根据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验,发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亲身体验热胀冷缩,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建立自己的假说。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2、用实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六、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气球;矿泉水瓶。

七、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4-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4-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拟”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懂得空气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速度有关,试着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器材一组;乒乓球两个;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器材六组;热胀喷泉实验器材两组;课件。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引入新课1.谈话激趣,魔术演示。

2.设疑引入,板书课题。

二、走进生活,初步感知1.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2.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巧解问题三、猜想验证,探究新知(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交流,分享实验方案3.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4.引导猜想实验结果5.指导学生操作实验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四、对比实验,提升认识(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2.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七彩喷泉实验),学生观察3.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五、分析原理,揭示本质1.播放微课《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2.游戏模拟,感悟体验六、拓展延伸,揭秘开课魔术七、综合应用,巩固提升八、盘点收获,全课小结【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后体积增大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教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这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经历“聚焦问题——实验探究——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2、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聚焦问题——实验探究——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难点: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烧杯(2个)、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密封袋、乒乓球、水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套、烧瓶(4个)、塑料管、水槽、红水、课件一、魔术导入,提出问题。

创设置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时学生的兴致马上高涨起来)老师一边表演一边介绍……看完魔术,学生提出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课课型新授课共 1 课时题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简析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并进行迁移。

因而,教科书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

当然,教科书还是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及用文字作了提示。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方法很多,除了教科书提示的利用气球来观察的方法之外,也可以用I.型玻璃管中液柱移动现象来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只要学生们设计的观察方法有利于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精品】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精品】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3)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4)实验完成后,放回实验材料,并整洁桌面。
5.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6.实验汇报:
(1)将各组实验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气球皮的体积大小依次放在热水、常温、冰水中;当放入热水中时红色液柱往右边移动,放入冷水中红色液柱往左边移动。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微粒运动减慢且微粒间距离变小
教学反思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全班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播放“微粒运动”视频,学生观察。【出示PPT:P4】
5.小结: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出示PPT:P5】。
(4)其他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更明显。【出示PPT:P3】
7.小结:空气和水一样也具有热涨冷缩的现象,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
三、解释空气的热涨冷缩
1.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教师:教学课件PPT、微课、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回顾“水的热胀冷缩”知识。
2.教师出示空圆底烧瓶(带橡皮塞和玻璃管)问:现在里面装着满满的是什么东西?
3.问:空气也会像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板书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出示PPT:P1】
二、研究空气的热涨冷缩
四、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也像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会膨胀,体积变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会收缩,体积变小。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一定的结论。

但是,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展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知识拓展:讲解空气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安全气囊、热气球等。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明显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并分析实验。

【教学难点】1.设计并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并作合理解释。

2.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烧杯、一个锥形瓶、一只气球。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PPT上演示)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气球实验):①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胀大。

②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小。

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实验):①水面冒泡(空气体积变大)。

②红色水进入玻璃管(空气体积变小)(备注;用红色水更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微观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模型构建--过程模拟--含义解释。

四、什么是热胀冷缩及运用。

【教学反思】
1.优点:①教学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②各环节衔接得当。

2.缺点:①PPT字数太多,内容虽丰富但略显冗长。

②讲课语气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

③实验设计过于专业化,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语言要通俗易懂。

④章节总结太多导致拖堂了几分钟,以后要注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2.4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掌握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如何准确测量空气体积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掌握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冬天户外呼吸时的“白气”,引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验证。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总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变化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空气中各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情况。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科小学科学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3)

教科小学科学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热4.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材简析:教材主要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方法来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

在进行实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现象进行比较,感受空气的热胀冷缩要比液体的热胀冷缩来的明显。

第二层主要通过建模活动来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节课后进行的,为下一节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作为过渡与铺垫。

本课在逻辑上存在着“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这一关系。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和平常的生活经验,有能力设计出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但对于微观世界中微粒的运动情况,似乎一定要借助于模拟实验进行理解。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词汇:热胀冷缩、空气(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来解释现象。

3.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科学方法:实验证明、建模解释(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如何通过建模让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现象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学准备带吸管的口服液瓶、罩有气球的锥形烧瓶。

冰水热水常温水、橡皮泥空的铝塑包装饮料罐口服液瓶等装置不能漏气,橡皮泥用于堵住铝塑包装的开口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拓展延伸建模释疑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1.承前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呢?(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如果会热胀冷缩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幻灯出示提示。

A明确我们要装的是什么东西。

B怎样使装置受热和受冷。

C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可能根据《给冷水加热》一课会想到,在一个试管上罩一个气球,还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用过的小药瓶,中间插一根细管子。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20200109090453)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20200109090453)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

有孩子说用热水烫。

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学生解释不出来。

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先把疑惑放在这儿,学了今天的知识,看能不能解决?马上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同学们进行大胆的猜测,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引出探究实验
二、课堂探究: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课堂充分的让给了学生,没有强加他们必须要用什么方法,什么器材来做这个实验。

其实学生从我提供的实验器材中很自然的会用多种方法去实验,而且激发学生想通过不同材料做实验能否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动手,认真观察。

(二)水的热胀冷缩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比水强得多。

)此环节我用“同学们愿意为它们评判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提高了。

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办法来验证它们的观点,学生热情高涨,而且认真的关注实验现象和结果。

探究二: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由水和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热胀冷缩是怎么形成的?进入本课的探究点二。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和难度,学生很难理解。

我先让学生借助课本35页空气微粒运动模拟图和文字内容,初步理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本质。

让学生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像小小科学家一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
三、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解释瘪的乒乓球烫了能鼓起来的原理是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以致用。

四、总结:
孩子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孩子们自己回答。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