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方法论_体系_优势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方法论:体系、优势与启示
卢盛华
(上海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系,上海200234)
摘要:皮亚杰的方法论体系包括:(1)发生学的理念;(2)“适应”和“运演”的理论解释工具;(3)
获取资料的临床访谈法。他以这样的方法论体系而建立起来的理论具有:理性性、解释性、整体性
等特征。皮亚杰方法论对我们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当前的一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
恪守着“实证”与“量化”的规范;却忽视研究主体的理性建构作用。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学;心理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4-0003-04
1 引言
借助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心理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严格的实证主义者试图摒弃研究者的理性因素;然而,心理学短暂的历史却呈现另一番景象:从理论对事实的解释能力以及理论对实践的影响而论,成功的理论反倒是那些富于理性色彩的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即是其突
出的一例。他的理论阐述了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坚实论点”[1],同时也
拓展了研究领域,引起“如此众多的核对和扩展工作”[2]。成功的理论离不开成功的方法论。在研
究皮亚杰方法论的诸多论述中,探讨其临床访谈法的居多;却少有人将他的方法论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本文试图从分析皮亚杰的具体研究出发,弄清其方法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方法论的优势所在。同时,对照有成就的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来反观我们的不足,也是反省我们研究现状的有效途径。
2 皮亚杰的方法论体系
2.1 发生学的理念
皮亚杰通过研究个体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探讨认识的实质[3]。他所持的是发生学的理念(G enetic Idea ):从探讨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着手来研究并解释事物。发生认识论是在批判旧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发生学的理念也体现在对传统认识论的批评之中。
皮亚杰指出:只有承认认识是一发展过程才能真正弄清认识论问题[4]。他认为知识是主体逐渐建构而成的(渐成论),而不是先于主体而存在的(预成论)。他先后在《智慧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对形形色色的“预成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其中包括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把公理化的数理逻辑体系当作永恒的理性形式。这样,他们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在他们看来,人们面对公理化体系,只需理解、遵循,而不必建构。1+1=2只是用算符“+”表明元素之间的静止关系。至于这一关系如何成立?逻辑经验主义的解释是:1+1=2只不过是一种同语反复,1+1永远等于2。这里,他们陷入一种循环论证:1+1=2是一种永恒的理性形式,因为它成立,所以它成立。皮亚杰在指出这一因绝对化而导致的困境的同时,也用发生学消解了这一困境。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属于静止的、终结状态的逻辑规则,皮亚杰则认为是主体心理上的动作或运演结
第21卷
总第80期心理学探新EXP LORATI ON OF PSY CH O LOGY 2001年第4期
4心理学探新2001年
构。“当1被加到1上去时,所发生的情况是主体把这两个单元元素组合成为一个数,而他又能使这两个单元分开,”也就是使其恢复到原初状态[5]。正是这种动作或运演结构内在的必然性,保证了数理逻辑体系的必然性。
就终结状态而论,终结状态必将陷入循环论证。要研究认识必须首先承认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在追溯这一过程的起源时还必须承认“把运演同真实动作连接起来的连续性,承认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和中介。”[6]不论是经验论(认为知识预成于客体),还是天赋论(认为知识预成于主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假定:即在认识发生之前,预设主体和客体的存在[7]。而事实上,只有当主体通过自身外部的动作或内部的运演作用于客体时,认识才会发生。动作(运演)是主体的动作(运演),建构是主体的建构。这就是皮亚杰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最根本的看法,也是作为方法论理念的发生学的最基本的内涵:认识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包括如下三种相互关联的观念:主体性的观念;建构的观念;过程(或发展)的观念。
从发生学的理念出发,皮亚杰阐述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这使他有别于传统的经验主义者。传统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客体的作用,在他们看来认识主体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与此同时,皮亚杰还阐述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建构作用,这使他有别于天赋论者。天赋论虽然强调认识的主体方面因素,却看不到认识的主体因素也存在一个建构过程。
2.2 获取材料的临床访谈法
临床访谈法是皮亚杰借以获取研究材料的方法。在皮亚杰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具体方法的学习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1918年皮亚杰在纳沙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前往苏黎士学习精神分析(包括在布鲁勒的诊所见习和听荣格的讲座)。在苏黎士他学会了谈话和分析的方法。1919~1921年,他又前往巴黎,在比纳工作室给西蒙当助手,在那里学会了提问的技术。
在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里,我们可以找到源自精神分析与比纳测验的有关谈话、提问与分析等方法的原型。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惊异于皮亚杰的创见:他几乎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了上述两种方法、而构成了他所特有的临床访谈法。精神分析是通过访谈,在追溯患者的个人经历(特别是早年经历)和有关梦境的同时,找寻患者未曾达成的愿望及症结。与事事求证的经验主义相比,精神分析富于欧洲大陆传统的理性主义色彩。这使精神分析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而是要追寻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但却是分析有余而实证不足。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则是“审慎的陈述”和“精心的阐明”,是“根据事实提出一般的观念……而不是把事实强加在现成的假设之上。”[8]比纳的测验法,其宗旨在于作出甄别,所关心的是儿童对问题回答的“是”与“否”,这固然有利于量化和个体之间的比较,但却忽视了儿童真正的思考过程。皮亚杰不满足于这种现象描述层面的“是”与“否”。他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问,弄清儿童回答是与否背后的思考过程。
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临床访谈法的最初形式反映在他的第一部著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出版于1923年)中。在这本著作中,皮亚杰几乎只用了一种纯粹的言语访谈的方法。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言语访谈则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在出版于1930年的《儿童的道德判断》里,呈现给儿童的是用言语叙述的道德问题;在为数众多的以智慧发展为主题的著作中,呈现给儿童的则是需要对实物进行操作(或转换)的问题。一般而言,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步骤:呈现实物(或有关情境);提出问题;儿童通过动作或思维进行操作或转换;询问,以了解儿童的内部过程。
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与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是彼此一致的。皮亚杰所关注的是儿童心理上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操作结构,而不是静止的“形式”。“如果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那么皮亚杰所理解的结构就是后者而不是前者。”[9]临床访谈法是能够深入探讨“功能性结构”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