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合集下载

最新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最新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说明济南市教研室马刚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启蒙;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兴趣和习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进行解题训练的学科,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强化练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启蒙,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众多方面。

本模式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思考,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合作经验。

同时,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操作范本,以供教师批判吸收、汲取提高之基石。

本模式拟从四种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加以详细阐释。

◆总模式解读※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好的情境应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尝试。

“因数自然应当与乘法有关,用乘号连接。

如:36=4×9”,“质因数应该是一个质数,即:用乘号连接的因数都是质数。

如:36=4×9=2×2×3×3”“把一个数写成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可能就是分解质因数。

”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再请学生继续沿这一思路进行探究,会更进一步接近现象的本质。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建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我将结合一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针对不同领域内容的教 学具体分析教学模式:
1 、‘数与代数’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段:比如 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引入:你分过东西吗 引导学生回忆分东西的经历, 充分发 挥生活经验的积极作用,
2、实践操作感受平均分,当遇到一个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时,产 生认知冲突,揭 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统计
活动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需求 大象咪咪过生日,需要知道有多少小动物来庆祝生日,
活动二: 一 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操作探究 1、课件显示动物们陆陆续续走来,学生心里默记,经历统计过程, 选择合理的记录方法,“正字法” 2、课件再次显示动物们陆陆续续走来,学生在纸上记录, 3、统计数据,找出数学信息,完成统计表,
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但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能一手包 办,毕竟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个 人说不完整,可由多人补充,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多样的计算 方法,
④练习深化,优化方法,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的运用,以便教 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要有阶梯性,练 习形式多样性,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 ⑤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
1/2 的 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 3 汇报成果,交流发现
二 发现分数
游戏激趣: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 个新的分数, 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 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章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1.寓数于境,激趣引入(1)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撷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寓数于物化的生活情境之中。

(2)通过学生对画面的观察、情境的感知,发现物后隐含的数的信息,从而唤起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活动体验,探究提升(1)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活动中体验。

(3)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

3.互动协作,拓展深化(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2)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

4.反思练习,归纳总结进行反思练习,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

二、数的运算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

(2)使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自主合作,探究算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运算方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不断优化自己的计算过程。

3.展示点评,归纳总结(1)在学生个体对运算方法有了初步探究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总结归纳。

(2)优化策略掌握基本计算方法。

4.分层训练,应用拓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计习题,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常见的量1.调动记忆,铺垫新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学生的生活记忆调动起来,在活动或对话交流中,自然而然地与所学新课内容发生一定的联系,从而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解决问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小学教育届人士的关注,但是这样的课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不好教学。

教材的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仅仅有策略最终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去所未曾出现过的,也是小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教师的教更多地是促进学生策略的形成,组织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如何最好最快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基本程序一共分为5个环节:“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提炼策略——尝试应用、理解策略——灵活运用、内化策略——评价小结、体验价值”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一个是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分析: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

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1.直接教导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会讲解概念、定理、公式等,通过例题演示解题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和记忆来掌握知识。

2.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别辅导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和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4.发现学习模式: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

5.游戏学习模式:教师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来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6.创造性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通过设计问题、制作数学模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情景模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8.课外拓展模式: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课题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以上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的场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ppt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ppt

应用题新授课教学
(一)特点 1.铺垫引路,用数量关系式沟通解题思路。 2.遵循“问题探索——解决交流——应用评 价”三个阶段教学。 (二)基本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2.审明题意,分析关系,找突破口。 3.发现思路,自己解决,交流归纳。 4.练习巩固,适当扩展,检测评价。
计算新授课教学
概念课
(一)功能目标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是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 (二)教学特点和规律 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 操作要点:①激发学习兴趣。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 ③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④运用概念指导解决实际问 题。⑤把概念组织成知识网络。⑥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 ⑦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⑧复习 整理有关概念。 (三)基本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明确目标 2.操作感知,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3.多层训练,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4.检测反馈,自我评价,内化概念
(一)特点 重视学习迁移,沟通知识联系。
(二)基本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为有效迁移铺垫。 2.学习计算——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练习反馈——多层训练达标检测。 4.归纳总结——自我评价形成结构。
几何形体新授课教学
(一)特点 1.重视操作实验,多种感官参与和实际应用。 2.遵循“问题——实验——归纳——应用”四 个阶段教学。
(二)基本教学程序 1.复习铺垫,孕伏转化,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2.操作实验,积累感知,运用迁移,形成概念。 3.发现规律,独立思考,归纳方法,汇报交流。 4.实际应用,练习深化,达标检测,总结评价。
“六步法”课堂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内化提升回顾整理拓展应用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读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

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

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操作建议: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第一篇: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模式”的实施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不但在数学知识上,应该在培养人的发展上转移;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

因此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授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流程: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把创设情境作为一种点缀,或者由情境直接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自不必言问题之所在,后者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心理表征,即心理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心理表征的建构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上课伊始这样叙述道:“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有的学生喜欢8和9;有的喜欢5和8;还有的喜欢6和9.教师说:“有一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除法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学生马上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教师继续说道:“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学生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叙述商不变的规律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上面的三个算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并寻找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等式:.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探究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正是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必要知识基础,教师通过让学生写相等关系的算式的方式,再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了三个分数之间的相等关系,以此为基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揭示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析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疑问,这位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了吗?其实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该只指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而言,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要比创设看似活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生活情境好得多.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新课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引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由远及近,步步深入.无论新课是由什么内容引入,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引入,目的都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这就涉及学习动机激发的问题.学习动机激发指在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入新课,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呢?一位教师教学的“体积单位”一课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教师首先与学生共同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明确了在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与容积,知道了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下面首先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女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女同学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再请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桌面上这个同样是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请男同学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男同学也齐声回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6.接下来请男女同学都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个长方体,教师说道:“刚才你们说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6,我怎么认为它们的体积不一样呢?”学生恍然大悟:尽管这两个长方体都是由6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但它们使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却不一样,也就是使用的标准不同.教师感慨道:“同学们的分析很正确,正是由于刚才我们使用的标准不同,也就是采用的体积单位不同,才造成了这样的混乱.你们看这两个长方体,尽管它们的体积都是6,但左边的这个长方体这么小,而右边的这个长方体却这么大.看来统一体积单位与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面积单位一样重要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这位教师在再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境:男女同学分别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就造成了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推力与拉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三、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进行新课、解决问题,这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仍以“体积单位”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说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那么,你们能根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大胆地猜测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是怎样规定的吗?请每位同学在静静地思考1分钟之后再回答问题.”学生在静思默想之后回答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应该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1立方分米应该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1立方米应该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教师接着说道:“常用的体积单位的确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但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首先来认识1立方厘米,老师手中的这个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比较小,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分别通过用尺子量棱长的方法,用橡皮泥捏小正方体的方法,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念.运用相似的方法,学生又自主认识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位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且富有个性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四、尝试练习,巩固应用解决了新授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一节新授课的练习,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尝试练习,一个是独立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全面了解各类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诱发出来,并及时地引导加以解决.如果说尝试练习是半独立性的,那么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无论是尝试练习,还是独立练习,都应在练习的设计上同时注意其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征.那么,怎样的练习才能同时兼顾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呢?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这位教师设计了“闯关”的练习,分别是“猜一猜”和“想一想”.第一关是“猜一猜”,教师先后在屏幕上出示了三幅图:让学生猜图1和图2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很快就猜到并说明了理由.出示图3后教师告诉学生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让学生猜这个整体是什么样子,并把它画出来.学生纷纷得意地展示出了自己的作品,如下图所示:学生在猜前两幅图用什么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不仅要运用分数的意义去思考问题,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幅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力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把单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跨越.第二关是“想一想”,教师先后呈现四个问题: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_;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______;这里有三盒粉笔,里面放了一些粉笔.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枝,就拿出了这盒的,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枝?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在这个练习中,教师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沟通了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份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分数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练习的科学性、层次性、趣味性,还要避免进行机械训练,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五、回顾总结,反思拓展一节新授课进行到这里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时间而言的确是这样,但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言远非如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络.同时总结与反思在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将更有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的:“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己概括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那么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呢?”教师提问道.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作了汇报.教师在学生总结汇报的基础上,总结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真的很大呀!我们不但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还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知道了如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在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我们分别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无论是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都是化未知为已知.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运用这种可贵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是言虽尽而意正浓.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结与提炼,主要是针对实施新课程之后出现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急于体现新理念,却又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这就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收获甚微,表面上学生个性张扬,而实际上思维浅尝辄止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很好地运用这一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断地加以改造与完善。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数学课课型小学数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建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与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在教学中引入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通过设计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红家里有12只苹果,她给小明1/4,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数的用途,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兴趣。

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通过游戏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一款名为“图形拼图”的游戏。

学生们可以根据拼图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分类、比较和拼接。

通过游戏的过程,学生能够加深对不同几何图形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形式,使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运算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共同的问题,并且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理解。

四、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通过提出问题和设置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时给学生一个问题:“通过一根细绳,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周长?”让学生们自由探索和思考,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问题导入法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多元智能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合作学习。

首先,启发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和规律。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的规律。

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然后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多元智能教学是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

多元智能教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等。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具有空间智能的学生,可以使用图形组合、模型构建等方式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第三,问题导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导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

最后,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合作和交流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互相合作、讨论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启发式教学、多元智能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当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4)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4)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归纳探究型探究式课型主要适用于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性质和公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一般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 , 探究式课型可以分为归纳探究和转化探究两种 ( 中学阶段还有演绎探究 ) 。

对于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教学 ,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让学生理解、记忆定律 , 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演绎现象 , 期望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还原加工和处理 , 以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

我们把这种教学策略称为归纳探究。

一、规律探索的教育价值运用归纳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 , 可以使学生从偶然现象或特殊问题出发 , 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 , 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 , 而且可以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

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 , 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 不仅可以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 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 ,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 , 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

总之 , 藉助探究和发现 ,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 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 更重要的是 , 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 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 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 我们把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建立与形成研究意识。

这里的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 , 举证 , 分类研究 , 确定研究范围 , 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 , 等等。

自然 , 在建立研究意识的同时 , 还要掌握规律性知识 , 并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为了在教学中具体体现规律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 我们又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相关教学内容确定了规律性知识的阶段性递进式目标 ( 见表 6.3) 。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及构建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程序的组合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提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

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功能”紧密联系。

教学模式的特点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和优效性。

教学模式可以为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提供具体素材,由个别特殊经验上升转化为层次较高的教学理论,又可为某种教学理论运用实践提供较切实的、可行的实施程序,利于人们把握运用。

教学模式的结构应包括理论依据或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及程序、师生的相互作用、保障条件等。

例如“促、探、练、测、评”五字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为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尤其针对优化新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所探索研究总结概括的易于教师接受,便于教师操作,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

各种课型教学特点、规律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有助于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要求。

但前者研究的基础扎实,才有可能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要开展对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掌握、选择运用和构建的研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复杂的教学活动决定了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实践中的开放性,所以教学模式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提示一条思路,不是机械模仿的样板。

对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把握,要从模仿借鉴走向发展创新。

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灵活掌握。

掌握课型特点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课型的定义及小学数学课型的分类课型,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指模型,它是在各种类型的课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数学课的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的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的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一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试卷讲评课
教学流程:
1.特点:以完善学生应考能力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答题策略、方法、技巧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教师工作细致、到位。

2.适用范围:各种试卷讲评课。

3.。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1.讲解模式讲解模式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具,并在课堂上按照计划逐步阐述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这种模式适用于初步引入新知识和概念,并整合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示范性学习示范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教师、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做法来学习数学。

这种学习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示范性学习通常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际探究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探索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一个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调查来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推理、分析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来实施。

5.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数学。

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以上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外,还有互联网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等新兴的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解决问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小学教育届人士的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但是这样的课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不好教学。

教材的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仅仅有策略最终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去所未曾出现过的,也是小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教师的教更多地是促进学生策略的形成,组织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如何最好最快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基本程序一共分为5个环节:“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提炼策略——尝试应用、理解策略——灵活运用、内化策略——评价小结、体验价值”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一个是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分析: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

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

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

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

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

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让学生体验方法。

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

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

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

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

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

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教学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

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

3、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

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下面我就结合这两个课例简单说说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的落实。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解读:教学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素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原生态的方法与策略,激活学生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为新课中进一步探究有关的策略作铺垫。

教学过程:1、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长和宽,怎样求面积?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要求长呢?(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说明: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

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

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

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2、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教学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早晨喝牛奶时,我喝一大杯牛奶,儿子喝一小杯牛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牛奶,如果给我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几次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两次喝完;儿子四次喝完。

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说明: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学生经历前面替换思维的“引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还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自主探究、提炼策略解读:策略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能完成的。

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策略解题的过程,体会策略形成的来龙去脉,初步感知策略。

教学过程:1、四年级下册(画图)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1.出示例题。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画图分析。

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

(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3.列式解题。

18÷3×8=48(平方米)提问:18÷3求的是什么?4.回顾反思。

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说明: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

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

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2、六年级上册(替换)二、合作交流,探索替换策略。

1、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你想怎样来解决这题?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喝牛奶的启发,应该不难理解大小杯的替换关系。

3、小组讨论。

把什么替换成什么?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4、汇报总结演示课件: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