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在阅读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相关资料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官僚政治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官僚政治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体系,它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官员,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有效运作。

在古代中国,官僚政治制度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政治体系,它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官僚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科举制度,它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使得政治权力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分散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确保政治权力的公正性和稳定性,避免了政治腐败和政治动荡的发生。

然而,官僚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它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产生,使得官员们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人民服务。

此外,官僚政治制度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政治权力不再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

总的来说,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体系,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解读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解读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解读关于作者本书作者是李治安和杜家骥,两位都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

关于本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是李治安和杜家骥的代表作,自从1993年出版以来就深受好评,不断再版。

本书详细而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它是怎样运行的,又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通过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对古代官僚政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事君治民:为君主服务,执行君主的指令,统治人民。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解释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起源、发展、运作情况及其利弊得失,进而展现了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政治全貌。

前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两本历史经典很多人都读过,读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些感触,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僚集团真是奇特的存在。

一方面,哪怕皇帝几十年不理朝政,官僚集团也能自我维持,让国家日复一日地运作下去,表面看什么事都没有,这表明官僚集团是很有能力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守、无能,效率也很低,特别是遇到全新挑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皇帝的问责,只能欺上瞒下、苟且偷生。

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就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进行了大揭秘。

了解了这些秘密,再来看历史上官僚集团的种种表现,你可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李治安和杜家骥。

两位都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是他们的代表作,自从1993年出版以来深受好评,不断再版,可以说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必读书之一。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非常详细而深刻,它描述了中国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它是怎样运行的,又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们就能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深入的认识。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5篇,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征;第二部分包括6-9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第三部分包括10、11、12三篇,主要是讲在古代官僚政治下,官民两个阶层的生活以及官僚政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作者论述了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以及对官僚政治前途的预测。

第一部分本部分第一篇对官僚政治进行了定义,作者认为官僚政治可以分为社会表现和技术表现,其社会体制上表现为,“官僚政治是政府权力全把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其技术上表现为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被动的刻板的应付,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不负责任,不讲效率,假公济私等。

他认为,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

“在专制政治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

”为了与中国官僚政治相比较,作者在第二篇引出了西方国家的官僚政治,从世界经验来看,官僚政治是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历史阶段的产物。

专制主义越长,官僚政治越长久,自由经济就越难发展。

本篇中作者提到了英法、德俄、美国等大国,并提出“一切现代化了的国家,显然都经历过这种政治形态”(美国除外)。

至于社会经济基础,中国的专制官僚政体是随中国的封建的地主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主要是建立在封建的地主经济基础上的,“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中国的官僚阶违既不代表贵族阶级利益,也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统治阶级。

中国官僚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官僚的任用,皇帝也要考虑权力的威胁又要真正的选出有才能的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选官方式历经多次变化自重定格在了科举上,因为科举既可以发挥包容贯彻的性能,又能够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一个公平的标准。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10国营一班余鹭阳《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写于1948年,正是国共内战即将分出胜负,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

在这样不平静的时代,王亚南先生沉下心来对中国官僚政治进行了思考。

王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官僚主义提出了以下看法:
首先是对官僚主义的定义、分类,并对世界各国的官僚政治作了简单评述。

其次,中国官僚政治的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在于封建地主经济。

第三,中国官僚政治有两大杠杆,支撑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官僚政治下,做官与发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官僚政治的生活就体现为贪污生活。

第五,一切官僚政治,都是当作专制政体的配合物而产生的。

我个人认为,官僚政治的产生既是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官僚政治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其关键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官僚政治能否算是一种社会形态。

今天,我们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时期。

虽然我们的民主政治在技术层面、具体的民主层面都还不成熟、不完善,但绝不能以民主发展的程度替代民主的性质,
绝不能以民主发展的程度代替民主的性质,绝不能鼓吹所谓西方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我们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他有着法律、制度和物质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的民主政治会取得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古代军政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古代军政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一宋代军法的主旨精神 二宋代军事刑罚的适用原则 三宋代军事司法制度的设计特点 四军法与宋代治军原则
一北宋的禁军“防制”政策 二北宋皇宫宿卫的基本特征
一部署与部署司各自设置之历程 二部署与部署司的差异及关联 三部署司的主要职权事项
一修浚塘泊、广植榆柳 二建设城池 三用间与反间 四其他治理作为
一外延型兼任——东宫官兼京府官员 二内嵌型兼任——宰执大臣兼任东宫官 三外延与内嵌的不同在于“兼任”走向
一唐后期勋赏制度的由来与变化 二唐末五代勋赏的失控与泛滥 三宋初勋赏制度的调整与新生
一五代宋初军功集团子弟入仕途径及演变 二五代宋初军功集团子弟官职迁转分析 三宋初三朝对于功臣子弟的政策
一先秦以来重视武备的传统 二宋初对待武力战争态度的变化 三宋代主流意识抵触武力战争态度的发展与延续 四宋代主流意识抵触武力战争的社会根源及影响
北宋禁军“防制” 政策与皇宫宿卫特
征论略
北宋部署与部署司关 系辨析
武臣知州与北宋河北 边疆治理研究
外延与内嵌:论兼任 在宋代制度运行中的 使用
北宋后期缘边安抚使 军事决策权的演变与 衰微
01
再论北宋将 兵法改革的 评价问题
02
试论北宋中 期的军事训 练改良
03
北宋河东地 区沿边弓箭 手考略
04
宋代甲仗库 考
一武器装备通史类研究成果 二武器装备断代史研究成果 三特定武器装备研究成果 四回顾与展望
一沿黄晋陕段堡寨历史沿革及时代价值 二沿黄晋陕段堡寨保护及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吴堡为例 三沿黄晋陕段堡寨保护利用的思路与举措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古代军政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目录分析
01
上博简《容 成氏》与周 文王的军事 扩张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社会——《中国官僚政治研
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奠基之作。

下面,我想结合这本著作来谈谈我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于亚楠先生提出,有些史学家说中国一部二一四中就是一部含污中。

有人用民族性解释贪污的根源,有人用风气说来说明贪污的盛行,都没找到根本,根本原因在制度上。

上述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人性贪婪而自私,当官员掌握公共权力以后,如果没有制约的话,他往往会以权谋私。

正如阿克顿勋爵的名言一样: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制约腐败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制度本身也是容易腐败变质的,比如说君主政体容易变异为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往往会腐败为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则可能会变异为平民政体。

防止政治制度腐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建立混合政体,因为单一的政体很容易变异为其他不好的政体。

在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往往是通过上级特别是皇帝以身作则或者严惩腐败官员来进行的,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制约腐败。

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新的朝代建立以后,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清正廉洁,打击腐败:但时间一长,因
为没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腐败,统治者就变得腐败、荒浮无道,这又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干是,便出现了朝代频繁更禁的现象。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套有效制约腐败的制度也相应建立起来。

只是,这套制度在后来没有完全贯彻执行,使得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没有充分行使,这是当今中国腐败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的反腐,应该在体制改革上多下功夫。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的基础
第四篇 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六篇 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 第八篇 支持官僚的第一大杠杆——两税制 第九篇 支持官僚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
官僚、其他阶层
第十篇 仕宦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第十一篇 农民在官僚政治下的社会经济生活
官僚政治、社会发展及官僚政治的变化
第七篇 官僚贵族化与门阀
个人道德与政治事功分开 ?
儒家在专制官僚实践中的变化
• 陶希圣的七阶段发展说
“封建贵族的固定身份制度的实践伦理学说,一变为自由地主阶级向残余 贵族争取统治的民本政治学说与集团国家理论;再变为取得社会统治地位 地主阶级之帝王之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孔子遂由辞呈了神化的伟大 人格;三变而拥抱道教佛教孔子又变为真人至人及菩萨;四变而道士化; 五变而禅学化;六变而孔学之经世济民的探讨失败,所留存者,伟大的孔 子,为地主阶级与士大夫集团之保护神。” 《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
法国
“朕即国家”的王权、大权独揽的官僚体系、奢靡的贵族及大革命
德国
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还处于“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混合 统治”(《资本论》、1963版,卷一、P808)
俄国
彼得大帝(1682~1725)始建的官僚统治,“管理沙皇鞋子的官吏,可 以为自己利益破坏政府命令”…“官僚主义本质上就是忽视现实,专讲形 式。….视人民如马,强夺…藐视国法…”“更换行政人员,不过是为使人民 产生政府反官僚的假相,实质是惧怕、监督人民。(《社会形式发展大 纲》) 东方化的专制、落后的生产关系及“十月革命”。
第十二篇 官僚政治对中国长期社会停滞的影响
第十三篇 中国官僚政治在现代的转型
第十四篇 传统的旧官僚政治的覆败
第十五篇 新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

最新《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最新《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这本书写于1948年,正是国共内战即将分出胜负,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

在这样不平静的时代,王亚南先生沉下心来对中国官僚政治进行了思考。

王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中国官僚政治的研究态度。

官僚政治“在历史上已经引起了不少的流弊和祸害。

过分渲染一种期待除去的东西的丑恶和过分渲染一种期待实现的东西的美好,也许在宣传上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样会妨碍科学上的认识。

……一切存在的东西,在它取得存在的一般社会条件还在发生作用的限内,我们是无法凭一己的好恶使它在历史上消失的。

”这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

中国一向自由主义思想稀薄,近代以来在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救亡压倒启蒙,一切自由充分的讨论皆成奢望。

直到今天,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热点、难点问题,反日、反腐败、国学热、道德沦丧等等,全社会都很关注,聚讼纷纭,但讨论既不自由开放,相关资料不公开,要获得充实全面的认识自然不容易,何况科学细致的调研也少,统计数据失真,有时还被利益集团控制,形成少数人的专制。

由此不仅知识分子得不到思维能力的充分锻炼,民众也缺乏独立思想,人云亦云者多,且往往流于情绪,一旦形成舆论,极易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形成所谓“多数人的暴政”。

王先生理性的研究态度对学者是、对社会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王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官僚主义提出了以下看法:首先是对官僚主义的定义、分类,并对世界各国的官僚政治作了简单评述。

官僚政治是泊来的概念,“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上。

那种政治制度的性质,惯把行政当作例行公事处理,谈不到机动,遇事拖延不决,不重实验。

在极端场合,官僚且会变成世袭阶级,把一切政治措施,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

”其次,中国官僚政治的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在于封建地主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级稳定性,思想上靠儒家宗法观念,经济上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通过保持农民的愚昧无知状态维持社会的稳定。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读后感

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吴宗国,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通过阅读吴先生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深有感触,吴先生,全方位的理解和阐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未来的趋势,从马克思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多方面理解中国的官僚政治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官僚政治传统十分深厚,历史十分久远,传统封建关系十分强固,在专制时代,官僚政治与中国文化的每个因素都显得水乳交融,这体现在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使得政治渗透到了本身不易达到的几乎一切领域。

作者整合前人的思想,对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得出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的论述十分到位,接着对儒家文化,两税制,科举制综合分析。

两税制提供了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科举制则拉拢各方势力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借此统一意识形态,拘禁人们的思想,大力的提倡和要求民众接受儒家的“最便于专制”的思想,一切均是为了专制的统治,吴先生对仕宦阶层与农民阶层的生活作了比较,仕宦以“政治作为达成经济目的的手段”,创造出腐败与贪污的风气;农民则实际为农奴,一切受制于官僚,一直受到商业,高利贷,地权兼并,差役,摊派,贪污等各个方面的剥削。

本书还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官僚政治与专制制度,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停滞直至旧官僚制度的覆灭。

当然,作者的某此观点还是值的商榷的,我认为书中将官民对立作为主要矛盾,问题从中国长期的历史说起,历朝历代的制度虽有共性,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官僚内部的分裂合并与相互制约对于历史的整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作者认为科举制不符合官僚政治,故有时会采取手段抵消科举的影响,使科举流于表面。

而事实是科举产生的社会流动率还是很高的,科举只是作为一种流动的手段,部分的重新分配,并不抵抗官僚政治,且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说到科举制度,这不禁会想起察举制,察举制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x时间 2016年10月23日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

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

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

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

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

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

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今天是明天的回忆,我们是谁的回忆?——《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本书由王亚楠先生所著,作为一个左派学者,王亚楠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出发,来系统阐释对于官僚政治的看法的。

在前五章里,作者参照中西,叙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在第六章至第十六章,站在“新史学”的立场上,对肇自前秦以至民国的官僚政治的缘起、发展、衰败以至新旧官僚的更替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而在第十七章,作者则开始借古讽今,褒贬时政,展望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

全书对于官僚政治整体是持以批判态度的,认为它是“但求形式”“一味应付”。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则博采中外,贯通古今,力求论述得理,以一种极为难得的深刻和宽阔视野给我们深入剖析了官僚主义本身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经过。

书中许多看法在今日看来已不再新鲜,如唐朝科举制的局限、宋朝以后田治不力导致的社会变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这正说明了先生的论点是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毕竟这本书成书于1948年,这些今日不新鲜的观点在当时也实属振聋发聩。

但正是因为年代久远,限于历史时代,书中不乏今日看来有失偏颇之处,但瑕不掩瑜,作者对于官僚主义的深入分析,在近日仍是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

一、中西方官僚主义的产生原因在西方,官僚主义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必然产物。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君主统治的区域不断扩大,而要治理新的疆域,则需要委任君主信得过的亲信,所以作者说:“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

而在中国,官僚政治也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专制王朝发轫的时期。

原先的贵族政治传统在大动荡的格局中土崩瓦解,以“士大夫”“策士”等为代表的新官僚在官僚政治格局下形成了。

二、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作者指出,无论是秦以后的官僚机构或是周代的分封制度都是建立在“寄生于农奴生产型态”上的。

只不过是由离心的领主型向集中的地主型转变。

这种转变是随着逐渐发达的交换和交通以及战争推动的,也即生产力的进步。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初读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感觉王亚南先生开篇就介绍了何为官僚政治,对官僚政治的概念等进行了界定,之后就对世界的官僚政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接着就开始对中国官僚政治进行研究解释了。

其实王亚南先生在这本书中是为了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何为官僚政治?其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消亡(或转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有何基本特点?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王亚南先生在本质上希望通过对官僚政治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提高借鉴。

论所谓的官僚政治王亚南先生在这一篇中界定了官僚政治这一概念。

王亚南在书中开篇便引用英国政治学家维拉斯基在《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官僚政治的定义来为自己的讨论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

“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上。

那种政治制度的性质,惯把行政当作例行公事处理,谈不到动机,遇事拖延不决,不重实验。

在极端场合,官僚且会变成世袭阶级,把一切政治措施,作为自己某图利益的勾当。

”1以此为基础,王亚南进一步将官僚政治这一概念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从技术的层面讲,是指“官僚主义的作风”,具体表现为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一味被动的刻板的应付,一味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2];另一个层面则是从社会体制的层面讲,指的是“官僚主义的政治制度”,即是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为自己图谋私利的政治制度。

王亚南在全书中重点讨论分析的对象则是后者,即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官僚政治。

王亚南先生从政治史的角度开始论述:从欧洲最早出现的国家——希腊的奴隶国家,再到中世纪,接着又讲到中世纪末期。

说明了“在专制政治出现是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就必然会相伴带来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2在这里他表示不同意拉斯基教授关于的“官僚政治是贵族的产物”,然后他以英国和法国的相关历史证明他的观点。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韦伯在其政治学对支配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对于法理型支配的最高形式也是最理性形式——官僚制,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也因韦伯的研究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而中国历史上,统治中国最久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绝无仅有官僚政治,但是对于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治的批判性分析确实非常少的,本书即是以客观、理性的精神,以历史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对官僚政治这一官僚主义发展最成熟的形态本身的基本矛盾—官民对立关系作了慧眼独具的剖析,从而为探索官僚主义的根本克服办法提供了启示。

官僚政治或者说官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引起了已引起不少的流弊和祸害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抑制住在一起非理性感情上的冲动,而以一种客观、科学理性习气的成见去进行研究。

“当做一种社会制度来看,官僚政治究竟如何存在,如何取得存在,最后,它将如何丧失其存在,那才是最终目标我们研究的真正目标。

”一、官僚政治的社会与技术意涵官僚政治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实施分析:技术层面的和社会体制层面的。

有时我们可以说,官僚政治在任何历史时代都能存在,比如说,将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供认,盲目被动地刻板地应付,管理职责一味把责任继续向上或向下推诿。

诸如此类,所有这些这些工作作风和流弊,通常是属于技术多方面的。

美国最开始的政党分肥制等就是近似于这个问题的类似于案例,而随后就通过文官制度建设的建立,从技术上予以改进。

编辑者而作者将官僚政治当做一种社会体制来进行分析,虽然也注意其半导体技术层面,尼奇基但是更重要的是注意官僚政治的的社会层面。

如前所述这样的基于社会条件的官僚政治,既依赖于其所存在价值观念的社会条件,同时也为这些社会约束条件所限制。

故而,官僚政治的技术性作风永远不可能单纯的从技术手段的角度去谋求根治。

技术性的官僚政治不仅仅可能在一切存在官僚的社会存在,更可能在政府部门一切大规模的机构、组织中存在。

但是,当我们把官僚政治当做一种社会体制来看待的话,虽然只能是存在于某一社会阶段。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报告《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断断续续读了近三个月,可能是自己水平实在有限无法完全得其精髓,进程甚为艰难。

王先生的文笔可能还残余了他的译笔风格,严冷,学术,批判,需要沉下心去体会。

王先生对于中国官僚政治总体上还是持批判的态度,言辞间不乏鄙薄。

王先生毕竟翻译过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冲突论贯穿全书始终,且侧重经济学视角。

我觉得我今后必须得多读读经济学著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此书内核。

但对于此书观点,我仍有困惑之处。

首先是对中国官僚阶层之产生的阐释。

在第一篇,王亚南先是否定了拉斯基教授的观点:“官僚政治是贵族政治的副产物。

”他只承认“官僚政治下的官僚是贵族的转型物,封建的贵族政治是不能把官僚政治作为它的副产物的。

”和拉斯基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副产物”和“转型物”之分。

按我的理解,副产物是从一件事物衍生出来的另一事物,由一变二;但转型物的主体是不变的,是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

所以,王亚南得出结论:“如是,所谓官僚,就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大抵是由贵族转化而来的。

”先不考虑这句话的历史时段性,贵族在其他历史时期与官僚阶级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王先生又在后文笔锋一转论述道:“中国的官僚阶层,或者换一个表现方式,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代表贵族阶级利益,也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支配者阶级,自己就是一直同所谓…自由‟农民出于对立者地位。

”于是,官僚阶级的形成变得暧昧不清了。

如果按王先生的说法,官僚阶级等同于士大夫阶级,那么,一部分由贵族转化而来的官僚阶级又该怎么界定?我觉得王先生应该在官僚阶级、贵族、士大夫阶级三者间做一个历史时段较为清晰的论述,而不是以一种很跳跃的思路,让人造成历史的混乱。

其次是关于封建制度定义的存疑。

王先生和其他传统史家一样从西周的封邦建国讲起,但王先生更侧重的是对经济形态、剥削方式的分析,对政治的解析甚少。

对于封建制度的界定,他指出:“封建制度的存废,最基本的要看社会的统治阶层是否还是寄生在对于农奴或形式上自由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生产物的剥削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5篇,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征;第二部分包括6-9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第三部分包括10、11、12三篇,主要是讲在古代官僚政治下,官民两个阶层的生活以及官僚政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作者论述了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以及对官僚政治前途的预测。

第一部分本部分第一篇对官僚政治进行了定义,作者认为官僚政治可以分为社会表现和技术表现,其社会体制上表现为,“官僚政治是政府权力全把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其技术上表现为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被动的刻板的应付,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不负责任,不讲效率,假公济私等。

他认为,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

“在专制政治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

”为了与中国官僚政治相比较,作者在第二篇引出了西方国家的官僚政治,从世界经验来看,官僚政治是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历史阶段的产物。

专制主义越长,官僚政治越长久,自由经济就越难发展。

本篇中作者提到了英法、德俄、美国等大国,并提出“一切现代化了的国家,显然都经历过这种政治形态”(美国除外)。

紧接着,作者开始把我们引入中国官僚政治的主题中,从“诸特殊表象”到深入的“社会经济基础”,并涉及到了官僚内部的利害关系和官制精神。

中国的官僚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表象,作者认为这种特殊表象有三个特点:延续性、包容性和贯彻性。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政治形态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延续性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能适应、能运用同时并存的其他社会文化事象,并且在各方面造出与它相配合的社会体制来,它的作用和影响因其包容性而相应增大;官僚政治同中国各种文化现象如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各方面发生密切关系,例如中国以父权为中心的家族之和宗法制,儒家学说就为官僚政治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传统和文化环境。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内容
1.起源和发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传统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初步形成到成熟发展的历程。

2.官制组成:阐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组成,包括官制的建立、类型和等级等,并深入剖析了官员的职责、权利、待遇、选拔和培养等。

3.官员文化: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官员文化,包括禁忌、礼仪、文化传承等,探索了官员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4.权力运作: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权力运作机制,包括官员之间的互动、权力平衡和权力斗争等,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提供指导。

5.官制变革: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失调中,探讨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中国官僚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制度研究读书笔记一、绪论:1、本书研究的问题与意义在历史上,统治中国最久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官僚政治。

中国人见得最多的坏政治作风是官僚主义作风,人们也十分痛恨官僚主义。

然而专门系统地批判官僚政治的书籍,却是十分缺少。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

本书最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的地方,就是在于以历史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对官僚政治这一官僚主义发展最成熟的形态本身的基本矛盾——官民对立关系做了独具慧眼的剖析,从而为探索为探索官僚主义的根本克服办法提供了启示。

2、作者研究动机该书作者王亚南曾是厦门大学校长,以《资本论》中文译者闻名于世。

写这本书的动机在于1943年,英国李约瑟教授因为某种文化使命,到那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做访问。

王亚南当时在一家宾馆内曾与李约瑟做了两度长谈。

临在分手时,李约瑟突然提出中国官僚政治这个话题,要王亚南从历史与社会方面作扼要解释。

李约瑟虽然是一位自然科学者,但他对一般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很有兴趣。

他提出这一问题到底是由于他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时对此困惑,还是由于他旅游中国各地临时引起的感触,王亚南陷入了思考,据书中记载,他的确被这个平时未留意的问题窘住了。

此后,这个难题一直逼着他去解答,从此开始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二、关键词:阶级、宗法、封建制度、思想控制、官僚三、主要内容阐述《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包括十七篇,我将各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第一篇“论所谓的官僚政治”,对明确书中所用官僚政治的概念;作者不限于从中国历史看问题,而将视野扩及全球。

什么是官僚政治,王亚南曾援引英国政治学权威拉斯基教授的解释,不过,他在《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一文中,也给官僚政治作了界定,引述如下:“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

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

精心整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读书笔记(完整体系)这是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读书笔记,基本上从秦汉一直写到清朝。

以秦汉为主,其他朝代也做了枝干性的梳理。

主要参考的着作有:《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着,将军主持。

这些朝议对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决策,然后经皇帝裁决后,以诏、制等形式交有关机关和官吏执行实施。

秦汉时期皇帝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决策,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由皇帝批准,交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经丞相副署后交有关方面执行。

这就是在《本纪》中经常出现的从“有司提议”到皇帝“制曰可”的过程。

秦汉时期,中央的决策建立在对不同的渠道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掌握上。

主要的有:郡国的上计制度。

定期了解郡国的人口,垦田和税收状况。

各级官吏的奏章,随时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发生的情况。

监察系《职官一》)的地位。

御史大夫真正的位列三公,三公成为正式的法定官名,那是成帝以后的事。

《汉书?百官公卿表》写道:“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

”这样,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一人单独的责任制,改为三人共同的责任制。

这是汉武帝裁抑丞相职权的进一步发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取代了。

在三公之上,还有所谓的“上公”。

?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等官。

这样尊崇的官职,在汉代的政治生活中其实没有发生过什么实际的作用。

盖虚职也。

如太傅一官,吕后的时候曾有王陵和申食其二人担任过,但他二人为太傅不过是权宜之计,《汉书?王陵传》记载:“吕太“尚书”等。

所以基本上也可以说秦的丞相还没有什么属官,办事主要靠各级官吏。

者可以看做是丞相制度的初创阶段。

汉承秦制,并在继承了丞相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结构。

汉朝丞相的具体职权主要有五个:第一,丞相有选用官吏之权。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600字【最新版】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600字【最新版】

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600字全书共十七篇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引言,对研究对象——官僚政治的概况介绍,包括第一篇《论所谓官僚政治》和第二篇《官僚政治在世界各国》。

二是从时间维度,对官僚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的梳理,包括第四篇、第五篇《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官僚、官僚阶层内部利害关系及一般官制的精神》(秦汉)、第六篇《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汉)、第七篇《官僚贵族化与门阀》(魏晋)与第八篇、第九篇《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一大杠杆——两税制》《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唐)。

三是从横向维度,对官僚政治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总结,包括第三篇《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表象》、第十篇《士宦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第十一篇《农民在官僚政治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第十二篇《官僚政治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

四是对官僚政治在近代演变的分析及其未来命运的判断。

包括十三到十七篇《中国官僚政治在现代的转型》《传统的旧官僚政治的覆灭》《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新官僚政治的成长》《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

中国官僚政治之所以能够存续两千年之间,与它的包容性和贯彻性密不可分,比如,科举制度增强了阶层流动性,儒家思想、清官文化有力地缓冲了官民冲突,官员、地主、高利贷者、商人“四位一体”满足了此社会中人们对于人生的所有想象,等等。

王亚南先生这本书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对于理解中国官僚政治甚至说中国秦汉至近代的政治史都很有助益。

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古代官员的管理——读李治安、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3)

?古代官员的管理——读李治安、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3)

古代官员的管理——读李治安、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3)官僚选用黜退,又是专制君主对职业官僚队伍的不断组织和更新,旨在解决行政管理主体的人员构成、能力素养、新陈代谢等课题。

考课、监察等是官僚组织自身整肃的重要机制。

历代的政绩考课、行政监察、遣官巡察、严刑峻法惩贪及道德伦常节制等举措,曾经对整饬吏治和克服腐败,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官僚统治秩序的周期性破坏又是无法遏止和避免的。

一,官员的更新国家机器在其运转过程中,需要对行政人员不断地更替,老病、劣质的官员需要免退,代之以新的成员。

这一切需要在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不断地进行。

对官僚队伍的这种管理,或可称之为“更新”。

官员的更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官僚队伍的质量。

质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官员的行政能力,即所谓“才”;一是官员的禀性操行,即古代所说的“贤”,或称之为“德”。

第二,官员的数量。

量少,不能满足实际行政需要;量大,则造成机构臃肿、冗员,不仅影响行政效率,而且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与措施,主要可归结为选任与黜职退休制度。

1,选举方式官员的选举方式繁多,主要不外以下数种:察举征辟、科举、世荫、捐纳、流外入流。

(1)察举征辟制这种制度主要实行于秦汉至隋以前。

所谓察举,是指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他们的考察,把所发现的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平民或低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以官职或安排更重要更高级的职位;皇帝征召做官称为“征”,官府长官请人充任僚属叫“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以后至清末所实行的选官方法。

科举,是通过分科考试,对取得一定资格如举人、进士等的士人授予官职。

(3)世荫。

世荫是指有功勋和较高官位者,其子弟或其他亲属可受优待而得官,但不是某一官职的世袭。

受荫者入仕,一般不直接授以掌理政务的官职,或者先入官学学习,然后考授职务。

(4)捐纳。

捐纳就是卖官,又有“赀选”“纳赀”“赀算入官”等多种叫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x时间 2016年10月23日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

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

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

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

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

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

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

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

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先就出现了文吏之争,再到文吏融合,最后官员的素质能力的综合性;在选官上,从方式、标准等方面经过不断变化,最终落在科举考试之上,在此变化当中,科考选官,官员升迁等不断制度化;传统文官等级制由汉代禄秩的“职位分等”类型,在魏晋以下转向了“品位分等”,文武官阶制度不断形成品位化;官僚组织体系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大,与它的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很大关系,但是与官僚在经济、政治、司法及社会有着特权是分不开的,是盛久不衰的根本驱动力;君主必须与官僚合作才能治理好国家,从开始的君臣共治天下,合作关系最后演变成明清的主奴关系;看官僚政治的在文化方面的支撑基础,是来源于学士群体的发达,这样才能维持官僚政治的构建。

这些便是我们在阅读之中总结出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总的趋势与变化,以及一些本质问题。

那么现在我在就各个朝代的官僚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的发展及变化进行一些概括。

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候,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包括官僚帝国体制的奠基、文吏体制和律令秩序的建立、尊儒改制与儒吏分分合合、官僚阶级的士族化。

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运行系统,并逐步形成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为政务运行的准则,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文书档案和严格依照规章法典、理性行政是由严格受训的专业吏员承担、行政机器严格依照法律规章运转。

以及文法吏逐渐与儒生的融合,也是重要的时代走向。

东汉至魏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阶段,豪强大族及官僚利用原有的政治体制、选官制度、经济实力和特殊的文化优势,逐步取得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大权,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开始形成,在东晋到达高潮,出现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以及出现了政务官员是由门阀把持,寒门的官员只能担任负责具体事务处理的事务官。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对官僚政治的贡献更大,本朝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政权,重视军功和吏治,加之汉化逐步形成了一些创新与发展官僚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并且为后世隋朝的制度发展有很大借鉴作用。

隋朝和唐初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过渡时期,对前代制度的扬弃,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在唐代逐渐形成成熟的中央政务职权的分化以及平衡相互牵制配合的有机的三省制,以及这个时期的使职体制的发展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唐代的官僚政治制度不断在调整中发展。

宋朝最为突出的便是“祖宗之法”,处处体现着防弊的原则,但是并不是制度上毫无创新,宋朝政治制度是在不断调整之中。

由于使职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中央官僚机制,三司制的形成。

宋朝的政治风气,以及在制度设置上面,还体现着务实和理性的精神,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

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型官员出现。

君臣关系上面也是非常合理的,君臣共治天下的观念成为共识。

在金元时代,由于外族对中原的统治,揉和了一些贵族政治的一些不成熟的草原旧制,不够细密,呈现简明的风格,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创新,行省制度的逐渐形成及其它制度化的特殊历史原因,并且在过国家政治中还呈现出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另外明朝的制度主要是在金元制度的基础上整理、改革而形成的,对明朝政治制度设置有很大影响。

那么在明朝时期,也有其特色的政治现象,丞相制的废除打破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原有平衡,形成了新的关系。

在这些基础上明朝的设计了内阁为中心的辅政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其实也体现了明朝明显的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

官僚集团的产生途径更加制度化和社会化,其构成更为平民化,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形成绅士阶层,而绅士阶层的崛起明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特色。

明朝的官僚士大夫自我意识和政治人格日渐成熟,在面对皇权的高压,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在抗争中表现出较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独立意识,维护着制度和道统。

明朝的宦官问题也是很凸显的,但在维护皇权的角度来讲,明朝对宦官的控制基本上十年成功的。

清朝时期,制度机构上的安排,军队处与内阁以及翰林院、通政司等构成清朝中枢机构一内一外两个部分。

清朝的政治制度的设置机构的设计,已经非常合理、精细化和制度化,中央在地方之间设置新的巡抚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在清朝达到顶峰。

官僚集团基本完全死气沉沉,沦为为皇权服务的奴隶。

但是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僚政治制度已经僵化,加之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外部刺激下政治上开始了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出现了一些现代民主国家的制度和机构设计,但是在清朝的内外交困下走向覆灭。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把握,以及各朝代出现的特色政治和制度上创新变化的认识。

宰相权力的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这两大部门事务增加,职掌扩大的结果。

他们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朝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

行政系统权力扩大的而结果,宰相所需要决定的事情,只剩下军国大事、高级官吏的任免和新出现的重大事务,而这些都是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宰相就显得多余。

因此,明初取消宰相,表面上是宰相权力太大,而实际上是宰相事权下移,行政各部门权力扩大的必然结果。

唐宋以后,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相权日益削弱,最后乃至于被取消的秘密就在于此。

摘抄理由:吴宗国先生在绪论当中谈的宰相问题,是非常有总结性的,也揭露了宰相权力变化以及最后宰相制被废的本质根源。

而后面在各个朝代的论述都比较零散,没有这么有概括性。

绪论这段很有价值,把宰相手中能把握的真正权力做以分析,在官僚政治制度的变化之中,行政系统权力的扩大,最终削弱了相权,宰相制不断萎缩而最终消失。

心得体会:上面所论述的是唐宋以后的宰相制的变化,在唐宋之前,宰相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宰相统帅六部,百官之首,掌握全国的政务以及部分决策权和兵权,权力仅次于皇帝。

在唐宋以后,三省六部,以及后期的中书门下制和三司制,宰相的相权开始不断向行政系统转移,其他的权力开始向其他机构转移,权力的相互制衡和事务处理的相互配合,慢慢成为宰相制衰落的重要因素。

再到明初朱元璋元朝时期宰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加之官僚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国家事务增多,行政各部门的权力扩大是必然的,重大事务则是皇帝亲自处理就不需要宰相的存在,并且不断加强君主权力,这些本质的原因,在胡惟庸这个借口下废除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古代政治的宰相制。

从这个宰相制的废除,我们不能简简单单从皇权对想权的压制作用以及对相权的被分割和削弱来看,应该落实整个政治体系各个因素的变化,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机构运转的大方向趋势来认识这些权利的变化,进而认识宰相制渐变中的根本导向因素。

另外宰相制的废除,对明朝政治制度的有很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些制度的创新。

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主要来源,对于官僚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由少到无。

第二,上下交流的活跃。

第三增加了政府的活力。

事实上,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工作内容的扩大,在政务处理的过程中不仅是政策性加强了许多,而且事务性的和技术性的工作也大为加大。

从隋唐开始,历朝都是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得。

第一,职官制度上。

第二,官僚选用上,隋唐时主要强调才学。

随着科举逐步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对官吏实际从政经验,越来越引起重视。

第三,在具体运作上,程式化的加强,除了保证政务运行的效率和规范性,也便于各级官吏进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