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中外关联 专题3 近现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试题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3(含解析)

通史版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3(含解析)

主题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

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判断英国与美国对于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第二小问从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第(2)问第一小问列宁从新经济政策实施与取消、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斯大林模式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迁移所学回答。

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

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答金融危机不给分);②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③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无法解决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

(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外关联悟通(三)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外关联悟通(三)

不同点
历经多次改革,未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束缚,苏联最 终解体
关联点三 美苏“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产生的 影响 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 1949~ 美苏两极格局形 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 1955年 成 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 家卫国 20世纪50 美苏争霸、赫鲁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 年代后期 晓夫推行霸权政 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起 策
2.建设道路
国家 比较项 相同点 中国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照搬苏 联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农 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形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 注意到协调农、轻、重 开放 比例关系,正确处理人 前 民内部矛盾问题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 改革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开放 经济体制,符合中国国 后 情 苏联 斯大林模式实行工业化与 农业集体化,重点发展重 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联点二 中俄(苏)两国革命、建设道路的异同 1.革命道路 国家 中国 苏俄 比较项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落后国家,农民阶级 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 国情 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 不 产阶级力量强大 同 量弱小 点 中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 俄国走的是城市武装暴动 道路方式 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的革命道路 命道路 相同点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从对比中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关联点一 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 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比较项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经历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 生产资料公有制 体、多种所有制 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 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 集体化农庄(场) 任制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第2讲-主题1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第2讲-主题1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设置情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 ,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 容回答;第二小问区别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 第(2)问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 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衡与 制约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
2.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 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 本质是 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 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 家的影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 藩篱的结果, 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 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 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 “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 “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 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 反过来 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材料三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
法律文件(1912 年《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 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 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 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 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答案:(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 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卸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古希腊: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五 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负 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区别: 古代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018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近代篇 通史讲座2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

2018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近代篇 通史讲座2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通史
(3)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并推动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
“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流
思想
文化
(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2)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3)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逐渐冲破了神学的枷锁,近代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寻金热;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6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6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

专题6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选择题1. (2017 •云南昆明三模)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A. 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 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 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 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2. (2017 •四川绵阳一模)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出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3. (2017 •河南信阳三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 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 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 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4. (2017 •河北石家庄模拟)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有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A.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5. (2017 •山东青岛三模)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下篇-第2部分-第3讲-考前第12天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下篇-第2部分-第3讲-考前第12天

第12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4.史料记载:某年 5 月,武汉政府连续发出通告、训令,不 准工农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禁止工会、农会逮捕反革命和没 收其财产,保护“公正绅耆”和“军人田产”。这说明( )
A.国民政府破坏国共间合作 B.汪伪集团傀儡的特征明显 C.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胜利 D.国民党抗战后期开始反共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考前第 12 天 高频点四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第1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 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 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第7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解析:选 D。据题干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 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可以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 了有条件的限定,故选 D 项。根据材料“光绪六年”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外交的屈辱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错在“完善”,故 B 项错误;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第2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 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 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 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 步扶植代理人。
第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3.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 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 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中,全民族抗战开始。 (3)1945 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 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

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

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

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

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

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

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

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D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通史版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2(含解析)

通史版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2(含解析)

主题二大国兴衰与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冲突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

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外交融入当今世界格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格局,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方式角度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第(2)问相同,据材料一中“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据材料二“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得出,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据材料一中“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据材料二“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得出,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版课件:上篇 模块整合(二) (共66张PPT)
模块整合(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特征归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
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3) 从思想上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
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地主阶
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中 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 从社会习俗上看 ,从社会生活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 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
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先后
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 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 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通史体系 构建
中外纵横 关联
学术前沿 聚焦
2.(2017· 河南焦作一模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
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 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 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 确的是( )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上篇-第1部分-板块5-专题13

2018届《高考领航》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上篇-第1部分-板块5-专题13
第7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第8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解析】 D 对: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 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 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 说明了西方国 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A 错:这幅漫画出自苏联 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B 错: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C 错:漫画反映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10页
(
)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第11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 解 析 】 材 料 关 键 信 息 : 一 是 时 间 “0 2 世 纪 50 年 代 中 期 ”,
二 是 美 国 新 闻 署 资 助 黑 人 爵 士 乐 演 唱 家 多 次 赴 非 洲 等 地 巡 演 很 , 多 人 通 过 他 的 演 唱 知 道 了 美 国 。 联 系 这 一 时 期 美 苏 争 霸 的 史 实 可 知 , 这 一 做 法 是 为 了 拉 近 这 些 国 家 与 美 国 的 关 系 , 故 选 D 项。A 项和
考 向 一 1. · 7 1 0 2 (
从 史 料 实 证 的 角 度 考 查 美 苏
“冷 战 ”
高考全国Ⅰ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 )
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第6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 ·历史 化学

最新-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3讲 古

最新-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3讲 古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表现出新的特征。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2018年的高考中,江苏卷21、北京卷15、3、山东卷27、天津卷3等以此命题,其中江苏和山东还出了大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8·天津卷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本题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为突破口,考查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特点和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要用排除法,A、B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故选C。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意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一直到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徐州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一、材料分析题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乂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

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 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一一摘口【西音】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C一一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i,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

(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读](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从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历经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全国抗战期间遭到空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体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特点。

3.“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解读]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提倡推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掀起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并且向封建正统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体现了思想近代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其历程是漫长的,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

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5.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解读]在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课件: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第1步+一二轮衔接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课件: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第1步+一二轮衔接

一、中国近现代 史“政治线索” 回顾练 二、中国所现代 史“经济线索” 回顾练
三、中国近现代 史“文化线索” 回顾练
专题贯通(一)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返回
理清发展线索
返回
发展历程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①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甲午中日战争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 (1894~1895年) 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②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内容:赔款本息合计 9.8亿两白银;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 (1900~1901年) 国驻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总理衙门改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②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 营,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返回
2.如图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当时正值太平军威胁上海,清朝海关瘫痪。以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谨告在华美国商人: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 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只要清 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 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A.美国此举进一步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B.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 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返回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从 纵 向 上 理 清 历 史 发 展 线 索
专题贯通(一)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贯通(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贯通(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 专题贯通(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 外交成就 专题贯通(五)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贯通(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 代中国的科教与文艺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二)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二)

(三)“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1.林则徐、魏源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 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 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 层次上。
从横向上 把 脉 历 史 相 互 联 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1840~1895年。 2.特征概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 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 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 征体现最明显。
[史实定位]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 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 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 理人。 2.义和团运动 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 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 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 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1.外国资本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 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并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 族资产阶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社会生活的变迁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也已起步。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专题讲座(三) 通史模块集训3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专题讲座(三) 通史模块集训3 Word版含解析

通史模块集训(三)(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

它客观上反映了()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A[根据“1929~1930年”“1931年”等年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同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项正确;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采取封锁包围政策,两国贸易关系并不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企业接受苏联订单并向苏联出口机器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2.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做出最适度运用。

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

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D[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中国50年代的合作社强调公有化程度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列宁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

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专题18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专题18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18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纲要求]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4)牛顿;(5)爱因斯坦。

先贤人物季札、颜回1.(2017·全国卷Ⅰ·47)(15分)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由“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得出,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由“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得出,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由“其父……指定他继承王位……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得出,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 近现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
一、选择题
1.(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尽管17世纪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17世纪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2.(2017·河北承德二模)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

”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3.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4.(2017·四川宜宾一模)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5.(2017·福建泉州二模)《时代周刊》报道:1931年至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

该材料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C.抗战以来民族意识增强
D.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
6.(2017·四川泸州三模)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 1902年他又改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成为最流行的时代语。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
B.开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C.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D.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二、非选择题
7.(2017·山东潍坊三模)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战争中,整个德意志都被征服了,拿破仑用强制的手段强行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三十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

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

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

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

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主义”的两种不同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一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主要表现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

专题3 近现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
一、选择题
1.C 材料“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说明王室有稳定社会秩序和财产安全的作用,可见当时英国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C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出议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A项错误;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王权神圣已经被打破,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与国王的矛盾,D项错误。

2.C 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确立了代议制,A项错误;普鲁士一邦
独大有利于德国的稳定,遏制其他邦的独立倾向,B项错误;1871年是德国统一的时间,德国的统一依靠的是普鲁士的“铁血政策”,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给德国带来了统一,也使德国陷入两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联邦制国家的建立使德国的对外扩张实力增强,D项错误。

3.D 解答本题必须要明确“一致通过”与“多数赞成”的区别。

“一致通过”是只要有一国反对(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则决策不能通过,“多数赞成”是在少数国家反对的情况下(因损害了本国利益),因多数国家赞成而决策能够通过。

这实质上反映了个体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依据所学可知,为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欧洲走向联合,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超国家形态出现时,必然又有可能牺牲部分个体的利益。

A项仅看到了民族国家利益对欧洲一体化的阻碍作用,故错误;材料里没有涉及西欧各国摆脱美国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要意图不在于对欧共体领导权的争夺,故C项错误;要维护国家利益就要出现一个超越国家的组织,而超国家的倾向又会影响国家利益,它们之间存在矛盾,故D项正确。

4.C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甲午之战,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从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A、B两项错误,C项正确;题中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D项错误。

5.C 材料说明1931~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迅速发展,且出现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说明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反日抗日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

“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式,B项错误;1931~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积极主动地抗日,D项错误。

6.D 改称中华民族不能反映民主意识,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追求民族独立,B项错误;称谓不能消除民族隔阂,C项错误;“中华民族”的称谓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民族利益的统一,是由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族危机的现实引发的,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西民族主义的分析对比能力。

第(1)问,“内涵”实际上要求回答德意志统一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和对外殖民扩张中的民族主义的不同,“影响”需要对两种民族主义分别评价,都需要辩证地分析。

第(2)问,“事件”,结合一战后的历史事实,可以从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归纳;“特点”,一战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从新三民主义归纳即可。

答案:(1)内涵: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形成的民族主义;西方国家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利益冲突。

影响: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激起了被占领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一战前夕,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加剧了一战的爆发。

(2)事件: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特点: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民族平等,在民族团结基础上实现国家
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