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年中考题)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炉峰月》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炉峰月》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客.此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乙】炉峰①月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
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②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
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③,半山橐④呼,乃余苍头⑤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⑥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注】①炉峰:庐山香炉峰。
②渠:同“讵(jù)”,岂。
③武:半步。
④橐(jiāo):叫喊。
⑤苍头:奴仆。
⑥䩺(wēng):刀鞘。
1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胜.期难再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语.亦有理/右手指卷,如有所语.C.月白.路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缘.山叫喊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14.✬有人评价张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张岱“乐天”的具体表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内简答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内简答题及答案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醉翁亭记》的作者。
(朝代)文学家。
2、请简述文中“醉翁”和“狂欢”的关系。
3、文中的“翁”和“醉”分别代表什么?4、文中提到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意境是什么?5、请简述文中“天下英雄”和“一盏茶”的寓意。
6、文中作者通过“狂欢”和“醉翁”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7、文中作者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___”的名句,请简述其意义。
8、请简述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句的含义。
9、文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10、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11、与___一样,唐代文学家___也曾写过“饮酒”这一主题。
请你从___的诗中选取一首,并简述其主题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醉翁亭记》的作者:___,北宋(朝代)文学家。
2、请简述文中“醉翁”和“狂欢”的关系。
答:醉翁是指作者自己,狂欢则是指作者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嬉笑打闹的场面。
醉翁和狂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醉翁在狂欢中得到了释放和满足。
3、文中的“翁”和“醉”分别代表什么?答:“翁”代表老年人,“醉”代表放纵、释放。
4、文中提到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意境是什么?答:这里描绘的是狂欢之后的宁静时刻,用淡酒和晚风的形象来表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5、请简述文中“天下英雄”和“一盏茶”的寓意。
答:“天下英雄”指的是那些有抱负、有追求的人,而“一盏茶”则代表平淡的生活。
寓意是,即使是英雄也需要平淡的生活,珍惜当下的平凡。
6、文中作者通过“狂欢”和“醉翁”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答:作者提倡“饮酒狂歌”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7、文中作者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___”的名句,请简述其意义。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含答案)(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喝三白而不”和“与人共饮”这两句话中的“羌”和“腊”表现出什么感情?2.课文中引用周子的目的是什么?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结合全文,这篇文章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三】(2018中考·山东枣庄卷·12分)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27-3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及简答题整理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答案及简答题整理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依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层层烘托写出了醉翁亭的美,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分析移步换景:用望、行、转、几个动词将作者的视线由琅琊山引到醉翁亭)、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 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参考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捉笔成文的意思:拿到一支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来,形容文思敏捷。
才华横溢)积累拓展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
B.微.斯人微:少。
C.树林阴翳.翳:遮盖。
D.客.此客:客居。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思。
强饮三大白()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余挐一小船()2、下面画线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室中更无人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C、湖中人鸟声俱绝夜久语声绝D、上下十余里间余住西湖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文段理解。
本文采用白描手法写西湖雪景。
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文中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一“独”字刻画了作者。
参考答案:1、尽全力;穿;白气弥漫的样子;通“桡”,撑船。
2、C3、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们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世俗的生活方式。
(写出一点即可)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人所难B.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是金陵人 //是非曲直【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心亭看雪》《楼船》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
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
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
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
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风逼之几覆,以木排为戙①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
少顷风定,完剧而散。
越中舟如蠡壳,局蹐②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③而已,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注释:①大父:祖父②戙:木船上用来系缆绳的木桩。
③局蹐:局限,受拘束。
④靸:拖鞋。
7、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B.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棹数.小舟C.风逼之.几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是.日落成/斯是.陋室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5分)(1)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
(3分)(2)少顷风定,完剧而散。
(2分)9、用/为选文画浪线处断句,断两处。
(2分)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10、甲文写的是到湖心亭看雪,景物特点是①;乙文写的是②,气氛特点是③ ,甲文在对景物描写和亭上遇人之乐的描写中还寄寓了④。
(4 分)答案7、B 8、(1)这一天楼船造成,正是七月十五日,张家从祖父以下,男女老幼没有不聚集在这里的。
(2)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演完剧才散。
9、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10、凝静清绝;人们看楼船上演戏;热闹;故国之思。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题与答案《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题(一)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1-4题。
(12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2分)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3)行者休于树于:(4)临溪而渔渔: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答案:9.(2分)D 10.(4分)(1)命名(2)暗(3)在(4)捕鱼11.(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齐齐哈尔2017中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7年中考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12. (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3. C评分说明:(2分)14.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020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03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2 分)(1)浅草才能没.马蹄(2)天与.云与山与水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3 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
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4 分)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答案】8.(1)mò (2)yǔ9. B10.(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解析】8.(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
《湖心亭看雪》课后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题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心亭看雪》课后题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 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5.上文画线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3.“痴”与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写出什么心情?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附答案】:(一)1.明思宗朱由检思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照应。
写法上,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强”表现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说明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写出了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017年黑省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
2017年黑省部分市中考语文卷【古诗词默写与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7年大庆市中考题9.(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古诗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9.B;10.(14分)[古诗文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①拏:通“挠”,撑、划。
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欣然起行欣然:②月色入户户:③是日更定矣是:④上下一白一:(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B.湖中焉得有此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C.念无与乐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D.相与步于中庭战于长勺《曹列论战》(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①客夏①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栽酒从之,甚适。
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
朱栏青幕,四披之,竞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②.如也。
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③.于此湖,有时浮出。
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
”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②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于时与韵人禅衲,尚羊④六桥。
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想不及。
(节选自黄汝亨《浮梅槛记》有删改)【注释】①客反:去年夏天。
客,过去的。
②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
③沈:同“沉”,没入水中。
④尚羊:同“徜徉”,悠闲地徘徊。
【丙】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7.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能否改成顿号?请结合语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8.下面诗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描写的时令最接近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 人。
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 、 分 析 “ 绝 ” 字 的 妙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⑴ 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部分采用了 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⑵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⑶ 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参考答案】 1、略 2、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 出的寒冬静默图。
3、⑴ 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⑵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 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⑶ 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 不多余。
这是辟出另一境界, 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
属侧面烘托, 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雾凇沆砀()(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
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
12. (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3. C
评分说明:(2分)
14.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2分,重点词语“白”然”漏译或错译扣1分。
15.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评分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