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信任是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代社会中却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这样一个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怀疑他人的诚信,对社会、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这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就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展开分析。
一、信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信任是社会的灵魂,它是人们合作的基础和桥梁。
在当代社会中,信任危机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变得更加疏离和冷漠,人们开始不再相信他人的诚信和善意,这将极大地阻碍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社会变得不和谐和不稳定。
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也会降低。
政府和机构的诚信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它们承担着许多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认为这些机构不够公正和透明,不够负责任和效率。
这会导致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影响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
二、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1.经济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当代社会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是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网络也变得更加缺乏确定性。
同时,经济转型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和不确定因素的担忧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和机构的信任。
2.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也与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变,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逐渐淡化或被取代。
同时,文化多元化和价值选择的个性化也使得人们之间更加难以共同认同和信任,这会影响到人们的福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3.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也是当代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中信任危机的成因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中信任危机的成因作者:时斌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8期摘要导致我国社会发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有:传统信任模式有违变化的实际逐渐弱化,西方信任模式不契合我国社会结构类型,多元文化的冲突导致普遍信任基础不牢,急剧的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信任预期不稳;从个人层面看主要有:短期性的利益诉求影响信任选择,片面性的事实判断降低信任预期,封闭性的合作态度阻碍信任转型,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动摇信任基础。
关键词信任危机成因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信任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因缺乏共同的信任基础而彼此怀疑、互不信任的心理体验。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信任危机的成因是多层次的。
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并不单纯是、诚实守信的问题,不能仅从道德滑坡的视角来分析;信任危机指向的是社会交往主体之间关系状态的恶化,它是在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应从影响社会交往的因素入手。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又是相对的、具体的,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为此,在分析信任危机的成因时,应该立足我国国情,从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影响,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探讨。
1 从社会层面分析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得我国社会信任遭遇多种冲突,传统的社会信任模式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实际,表现出“转型不适”;西方的社会信任模式难以契合我国的社会结构类型,表现出“水土不服”;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多元信任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陷入某种混乱之中。
1.1 传统信任模式有违变化的实际逐渐弱化我国传统的信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核心的情感关联之上的人格信任。
这种特殊主义信任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与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交往方式相适应的。
论及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表现为一种“差序格局”,即“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在一个信任关系薄弱、互不信任的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将日益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因此,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失去的信任。
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
个人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修复信任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自觉践行诚信,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只有广泛普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对诚信的高尚追求,才能够逐步重建信任。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社会信任的稳定建立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只有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促进社会信任的重新建立。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自律和监督。
社会组织和机构是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信誉度,从而增加社会信任。
第四,建立信任重建机制和平台。
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信用信息库,全面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情况。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增强信任的重建效果。
此外,需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将社会信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信任的重要性,学习诚信的道理。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亲子沟通、家庭信任的建立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最后,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网络。
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各社会主体应当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行动。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基于吉登斯对信任的研究
脱 域 是吉登 斯 研究 现 代 性 的 核 心概 念 , 它 是 指社 会 关 系从 彼此 互 动 的地 域性 关 联 中 , 从 通 过 对 不 确 定 的无 限 穿 越 而被 重 构 的 关 联 中 “ 离 出来 ” 脱 。脱 域有 两 种机 制 : 征标 志 和 专 象 家 系统 。象征 标 志是 指 相互 交 流 的媒介 , 它将
源 于《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大辞 典 》 。信 任 危 机 增 ) 加 了社 会管 理 难 度 , 会 交 往 成 本 。在 信 任 缺 社
乏 的现 代社 会 , 每个 社会 成员 都是 受害 者 , 民众 输 金钱 、 感情 , 府 的 信 誉 、 象 受 损 。建 立 输 政 形 完善 的社会 信任 体 系 , 仅仅 是法 律上 的 问题 , 不
信 息 传递 开 来 , 不 着考 虑 任何 特 定 场景 下 处 用 理 这些信 息 的个 人 或团体 的特殊 品质 。专家 系
统 是 指 由技 术 成就 和 专业 队伍 所 组 成 的体 系 。 正是这 些体 系编织 着我们 生活 于其 中的物质 与
社 会环境 的博 大范 围 。吉 登斯指 出所 有脱域 机
虽然 社 会 发 展 使 人 们 的 生 活 水 平 越 来 越 高 , 是 人 与人 之 间 却 越来 越 疏 远 。我 们 去农 但
贸市 场买 菜 , 担心 菜农 缺斤 短两 , 因此 在农 贸市
现代 性 的 角度 研究 信 任 , 对 信 任 的理 解 是 比 他
较宽 泛的 , 既包括 “ 人对 人 的信 任 ” 又包 括 “ , 人 对 系统的信 任 ” 【 。l “
( ) 任 的 重 要 性 一 信
场 专 门设 了公 平秤 ; 农在 收我 们钱 的时 候 , 菜 尤
当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征候及其主体根源
些 社 会矛 盾 。在 经 济 层 面 , 会 矛 盾 主要 集 中 于 社
贫富差距问题 ; 在政治生活层面 , 官僚 主义、 形式 主 义、 公共权力部 门化 、 贪污腐败等现象 引发 了人民群 众 的不满情绪 。化解这些矛盾 , 一方 面有赖于社会 正义的实现 , 确保所有社会成员 的平 等地位和基本
危 机 的征 候 及 其 主体 根 源
舒 远 招
( 湖南师范大 学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士生导师) 博
我 国社 会 近 3 来 , 随着 经 济 改革 的巨大 成 O年 伴 功 , 各个领 域都 取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成就 , 们 物 质 在 人 生 活水 平极 大提 高 , 综合 国力 不 断增 强 , 已经 成 为 世 界第 二 大经 济 体 。但 是 , 由于 我 国依 然 处 于社 会 转 型期 , 项制 度建设 依然 在 逐 步完 善 之 中 , 出现 了 各 也
到各种 社 会 因素 的影 响 。社 会 体 系越 发 达 、 结构 其
体 成员 相互 理 解 、 互 尊 重 、 互 认 同 , 社 会 生 活 相 相 在
越 复杂 , 人 对 于社 会 整 体 的依 赖 程 度 就 越 强 。信 个 任 帮助 人们 消 除 彼 此 之 间 的 隔 阂 , 近 人 与人 的距 拉 离, 增进 社会 成员 间 的亲近 感 , 而 帮助 建 立 人 际 间 从
府的信任能够提高社会成员 的生 活信心 , 帮助人 们
进行 生 活 的规 划 和 安 排 , 免受 到 不 确 定 性 因素 的 避
当代 中国社 会 信任
干扰 。信任更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信任度
越 大 , 能够更 多地 体谅 、 就 理解 、 容 他 人 , 而 建立 宽 从
社会不信任感与社会疏离
社会不信任感与社会疏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强,导致了社会疏离的出现。
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不信任感与社会疏离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
一、社会不信任感的原因社会不信任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原因:(一)经济不公平:在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一些人因为经济条件欠佳,获取不到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导致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二)媒体过度渲染负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更容易披露一些问题,例如社会不安定、犯罪率上升、自然灾害等等。
这样一来,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就降低了。
(三)社会不稳定: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如社会治安不好、动荡的政治环境、恐怖袭击事件等,都容易导致社会不信任感的产生。
二、社会不信任感的表现社会不信任感的表现是多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一)群体性抗议:当人们对社会失去信任感时,他们可能会采取群体性的抗议行动,以表达对不公平情况的不满和担忧。
(二)难以被感染:不信任感过重的人,往往无法被他人的情感所感染。
即使他们看到了别人的表现和举动,也很难被其所激励或鼓舞。
(三)对邻居、陌生人的不信任:社会不信任感日益加重,也会导致人们对邻居、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
三、社会疏离的原因和表现社会疏离的产生与社会不信任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是社会疏离的一些原因:(一)亲友圈子的减少: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变得越来越孤独,亲友圈子的大小和密度降低,导致了社会疏离的加重。
(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但它也会导致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和表面化,不利于人们建立深层次的社会关系。
社会疏离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社会交往减少:社会交往减少是社会疏离的最常见表现。
人们在社会中的参与度下降,不愿意与他人建立接触和交流。
(二)社会隔离:社会隔离是社会疏离的另一种体现,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缺乏交流和联系,形成孤立的状态。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的秩序的道德准绳,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内容之一。
”从20世纪到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手机等电子产品慢慢普及到每个家庭,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减少。
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他们忙着想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买了蒙牛的雪糕却还惦记着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却忘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
渐渐的他们不再诚信做人,相关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在社会生产上。
一方面各种虚假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刘嘉玲在观众中口碑一向不错,但自从她代言了sk-11化妆品,她的名声一落千丈,该化妆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含有违禁物质。
另一方面,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市场,各种商品制假售假方法各种各样。
2008年中国出现了毒奶粉——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食品安全事件,据说是因为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幼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
随后,在食品安全部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该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2011年出现了染色馒头,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生产出来的。
在超市销售的此类馒头,生产日期可以随便更改,食用过多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某城市大型饭店的下水道的隔油池,有人将里面的地沟油取出,对其进行过滤,加热,沉淀,分离。
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以低廉的价格,像个大饭店售出。
二、在政治生活上。
一些政府部门和各公司领导在工作当中搞形式主义,就像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一样。
河北省徐水县号称一年可以收获粮食12亿斤,人民日报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宣传,可实际上并没有生产到这么多的粮食。
1996年,厦门湖里区一座7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所有该着色的地方全是红色,代表着吉利与发财,人们称它为“红楼”。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制度缺失
制度的缺失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去分析。就理论角度而言, 当前许多领域都存在制度的真空地带。就现实角度而言,虽然我 们不断推出新的制度,但是制度的实行情况则不令人满意。政策 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是非界限模糊,衡量标准不定。制度 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扭曲与缺失带来的是行为的越轨、思想价 值观念的混乱。最终,制度在人们心中失去神圣性,违背规范的 行为比比皆是。各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又加重了信任危机的局 面,严重摧毁信任的根基。随着制度受到藐视,人们就把怀疑之 矛指向制定政策、规范的集团,对决策者和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态 度,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导致情绪低 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
利益调整
追求这个目标,要靠两个办法:一个是产权, 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个手段是纪录。 加强利益关系的调节,着力解决贫富悬殊和非 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发 展,才可能调整好利益格局,才可能从根本上 解决加进入专家系统的各级成员的可识别 性,即健全我们的评价系统。 因为可识别性是靠评价系统来获得的。为什么 要建立学历社会?证书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给 每个人贴一张标签。
四、中国社会信任的三种系统的破坏
货币系统 专家系统 人格系统
六、当前信任危机的成因
利益失衡 制度缺失 观念变迁
五、如何恢复社会信任
要建立某些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长期的效益 要增加社会上的可识别性 政府的作用 其他方法
信任的两种理论取向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简化机制论— —信任除了将复杂简化,还要将不确定性简化,要把 面对的很多潜在的伙伴简化为二元的结构。一类概括 为可信任的,一类概括为不可信任的,以此来决定与 前者合作而不与后者合作。简化机制没有帮助我们消 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去决策,去行动。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结构论 ——一 个是人格信任,一个是系统信任。后者又包括货币系 统和专家系统。
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一点似乎已成为马克斯·韦伯、雷丁和福山等众多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论断。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导致了中国人彼此间典型的不信任。
雷丁在《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只信任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他们对家人全然信任,对朋友和熟人则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感,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意识。
福山在《信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华人社会里的家族主义文化十分明显:在家族的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变得相当低,对外人的信任感太低。
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
他进而认为,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有必然联系。
中国社会信任度的低下是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转型的必然障碍,并使其时常上演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
而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对比分明的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存在较高的社会信任度,故而家族企业一般能较为顺利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度,并维持很大的规模。
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在信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有失偏颇。
韦伯的观点之讹误在于,他仅根据以诚实为基础的信任之缺失就简单地认定中国社会中信任度的低下,却对中国以血缘和情感为基础的信任避而不谈。
福山对不同类型信任与企业发展及规模的关系之分析颇为深刻,然而,他却与雷丁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只根据中国人对外人(严格地说,应该是陌生人)不信任这一点就把中国认定为信任度低下的社会。
在我们看来,如果将传统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血缘、情感和习俗型信任丰富而制度型信任短缺的社会则可能更为准确与中肯。
而从经验观察角度透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着实颇为严重。
从这一点来看,韦伯、雷丁和福山等学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不恰当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重新搜寻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低下之原因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论题。
如果从现代性角度加以解析,似能对此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诠释。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2011年8月26日,南通长途 司机殷红彬在路上扶起一位 被撞伤的老太太。
结果
理由
老太一口咬定是彭 宇将其推伤,07年 鼓楼区法院判决彭 宇支付老太45876.6 元赔偿金。
法院采取判决理由是由老 太提供,仅仅为一句话 “他(指彭宇)要没推我, 他过来扶我干嘛,分明是 做贼心虚”。
危机 “医院暴力”后的信任危机 《手机》让不少夫妻当场反目 西安:家政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父母面临少儿“信任危机” “审计风暴”后的涨价信任危机 非典引发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2011 9 2
血抢去小敢倒岁
堵救医时上后的
塞时院以前,李 年
呼 吸
间 ,
救 治
“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医患关系现状,令人胆寒! “三鹿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召回门”掀起的汽车返厂风潮,暴露质
量安全问题 “彭宇案”引起的“不想救”与“不敢救”
的话题争议,揭露道德人格问题 “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婚前调查与信任危机 李振萼:“瓜田李下”死亡凸显官员信任
信任危机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冷漠和不 能坦诚相待,而且是共同价值观的动摇或丧失之后人们 对他人、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与猜忌。
二、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
毁掉一个行业
毁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 础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
信任结构缺失的情况,交易的成本会加大
三、当前信任危机所造成的 危害
后 ,
搀 扶
众 人
大 爷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杜月笙:穿梭于“家国”与“江湖”的大佬
社会信任机制的市场化
“李刚案”损害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扶”还是“不扶”,这成了一个问题
会成员通过平等参与建立商业信任的典范。
在政治领域,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契约是加强国家和社会之间政治信任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该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参与的精神,建立新的公共品提供方案,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明确家庭、社会和政府三方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
此外,在社会组织方面,国家应该逐渐放开对社会组织的垄断,赋予各社会阶层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社会信任不是公共品,而是任何开放社会都能自发形成的一种秩序,国家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破坏了国家与社会、市场利益各方以及社会成员间信任的基础。
但事实上,健全社会的信任(信用)制度和可持续货币体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了社会信任(信用)的“社会化”,让货币和权力服从社会要求,社会自身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019年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doc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社会信任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的途径。
I. 原因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有多个原因,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因:1. 经济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分配是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时,社会的阶级和财富差距扩大,这导致穷人对富人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增加。
经济不平等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感,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他人的信任。
2. 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受贿时,人们对政府和政府机构的信任会受到严重打击。
政治腐败破坏了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观,导致人们对整个社会制度失去信任。
3. 媒体失信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失信行为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利益而不是真相时,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将受到质疑。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其失信行为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也对社会信任造成了负面影响。
II. 重建之道针对社会信任危机,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重建社会信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
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才能重建社会信任。
2. 提升政府透明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公众的信息公开,加强透明度。
通过公开政务信息,人们可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理由,从而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听取民意,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个人与组织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
通过回馈社会、关注他人,人们可以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公民的角色,推动社会信任的重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篇一: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诚信缺失必然会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构。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把握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有力的治理诚信缺失问题。
广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四大领域信用缺失问题,包括企业信用缺失、个人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缺失等问题,每个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都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个人信用缺失则会加剧社会不信任,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缺失滋生腐败犯罪,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绊脚石。
狭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商业信用危机。
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的商业流氓行为屡见不鲜,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风险加大。
其二,产品信用危机。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而且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泛滥成灾。
其三,金融信用危机。
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
而现在,金融生活领域中,集资诈骗、货款诈骗、票据诈骗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
最后,官员信用危机。
极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务实效。
如“以实掩虚”搞形象工程,上“短平快”项目,还有极少数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之利,这种权力腐败极大地污染了社会诚信,也影响到政府的诚信。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深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更是商业活动、社会关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诚信问题层出不穷,给各个层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诚信危机的表现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诚信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趋于激烈。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开始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宣传、伪劣产品和商业欺诈等。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2.个人诚信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信用问题日益严重。
有人通过欺骗、作弊等不诚实的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学历造假、合同违约等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3.社会信任缺失身处诚信危机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减弱。
大量的诈骗案件、不实的信息传播以及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使公众对社会环境的信任度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影响。
二、诚信危机的原因诚信危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包括:1.利益驱动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个人和企业选择了短期利益而牺牲诚信。
缺乏长远眼光和道德约束,使得诚信逐渐被边缘化。
2.法律法规滞后在一些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足,使得不诚实行为难以得到严惩,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传播,使得部分人对于诚信缺乏重视,有些甚至认为不诚实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三、诚信危机的影响诚信危机不仅对个人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社会生态造成了威胁:1.经济损失不诚信行为导致的商业欺诈和产品质量问题,最终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损害企业形象,增加社会交易成本。
2.社会信任崩溃当社会信任崩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社交活动和商业行为中都充满了猜疑与不安,导致合作意愿降低,社会的整体效率减弱。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10—8贾路敏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
”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
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
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
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
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
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
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
”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
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
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
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
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一、信任危机的出现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
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
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
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
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二、吉登斯对信任的研究在吉登斯之前,社会学界对信任的研究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而吉登斯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信任,他对信任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人对人的信任”,又包括“人对系统的信任”。
这里“人对系统的信任”中的系统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
①(一)信任的重要性脱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是吉登斯研究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脱域有两种机制:象征标志(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它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和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吉登斯指出所有脱域机制都依赖于信任。
因此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社会相联。
(二)信任的定义——对信任范围的扩充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信心的一种特殊类型,而不是与之截然不同。
他认为信任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之正确性的信念。
在定义中,吉登斯同样看重人对系统的信任,扩充了原来信任的定义,那么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也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于人与系统之间。
三、现代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包容各类大量信息的复杂社会。
它具有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
短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完即扔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并且我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创造和扬弃概念和形象,以至于知识和人、地、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物以及组织形式一样,正变成是可以任意处置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使人们由于人身适应系统和人的决策过程负担超重而引起的巨大痛苦,即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过度的刺激。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信任对最终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信任,会在无形中加大社会交往的成本,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造成信任缺乏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周围都充斥着各种的风险性问题,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担心风险的发生并且深受其困扰而有些人则生活的很悠然呢?对于这个现象,吉登斯给出了解释。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是否对自己心怀歹意而总是处于苦闷当中,或者某人总是担心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而且无法将这种事关风险的想法置之脑后,如果他们持久地深受这类焦虑的困惑,那么‘正常人’就会将他们这种焦虑看成是非理性的——情感过度敏感即本体性不安全。
”②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本体性安全,根源于他们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
处于本体性安全状态下的个人在其早年生活中所获得的基本信任的剂量减弱或磨钝了他们的存在性敏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其信任发展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使其对外界环境有所怀疑,那么在其后天发展中就有可能表现为本体性不安全。
(二)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抽象体系的入口处。
吉登斯指出,抽象体系中的信任根本就不假定它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对其负责的个人或团体相遇。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个人和团体又确实卷入其中的,那么个人和团体与抽象体系的相遇看作是一般非专业人士得以进入抽象体系的入口。
换句话说,抽象体系的入口时当面承诺和非当面承诺的交汇处。
由于一般非专业人士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包含在现代制度中的抽象体系之②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1:外,但是又缺乏对抽象体系的详细了解。
这时与抽象体系的专家或专家代理人或其代表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就特别重要。
这一点重要性在于,它记得到了非专业人士的外行当事人也得到了抽象体系的操作者或输出者双方的普遍认可。
但是我们对交汇处信任的操作者的信赖要得到双重保障:特定的专业人士在品行方面的可靠性和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精确性。
基于这两方面的保障,交汇口处一般非专业人士的经验受到两大冲击:1.对抗性专家主张即各专业人士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矛盾性。
比如对于我们的日常饮食,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见解。
毛泽东在他的养生之道中提到“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饭后百步”有助于消化被很多人接受,但现在有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消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
专家权威存在分歧的远不止这些,比如说老年人晨练、年轻人的休息时间、孩子的营养套餐等等,几乎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
即使专家人士做的是同一方面的研究,他们的命题假设也许会不同,命题假设相同的话,针对的实验对象也可能不同,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可能最终导致两个很权威的专家对于同一个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就出现了对抗性的专家主张,刚开始,当得知一个新的但与已知的权威知识相背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追随现在的新的权威,而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但是当这种类似的对抗性的专家主张频繁出现不断更替时,人们也开始出现不断改变的疲劳。
再加上专家知识又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因此就不存在真正指引我们决定采用何种替代物或者评估它们的东西,这显然加剧了我们面对对抗性的专家主张时的无奈。
对抗性的专家主张以及权威的漏洞,使得我们对于现有的权威出现了一种信任危机,而且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现象。
从挥之不去的三聚氰胺,到近来被市民热议的“皮革奶”,奶制品的安全一直在考验着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国奶制品的权威代表三鹿、蒙牛等出现问题,致使群众对于我国几乎全部奶制品持怀疑态度。
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我国目前的奶制品行业处于疲软状态,导致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年轻父母省吃俭用为孩子买进口奶制品。
可见,群体性的信任危机对于权威的影响之大:我们一旦对某一权威的知识或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会产生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③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
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
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即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
2.现代社会范围内普遍信任机制缺乏费孝通先生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描述为“差序格局”。
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才发生联系。
④在“差序格局”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的影响区域,相邻或相近的区域之间可能会存在重叠,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两个或多个人是一种相互认识了解的关系,彼此之间有互动,而且互动的频率和深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熟悉成了形成信任的基础,习俗和关系则成了约束人们遵守承诺,兑现承诺的监督机制。
在熟人面前,一个人如果失信,那么他以后面临的生活将要承受所有熟人舆论的压力。
因为活动空间的封闭和活动范围的狭小可以让同一个信息快速充分的流通,让失信者名声扫地。
但是空间距离较远的两个或多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各自的影响区域是没有交集的,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是这部分社会成员是对彼此没有任何了解的,而且理论上讲,处于这种相互隔离状态的社会成员是属于大多数的。
在传统社会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但是由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会离开他所生活的地方。
整个社会系统由一个个孤立而且隔离的小群体组成,每个小群体之间互不往来,群体之③杰考白·库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间也有着明显的界限。
当然,孤立和隔离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很小却是事实。
因为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很小甚至为零,那么每个相互孤立且隔离的群体的成员之间往来很少,无所谓谁信任谁,更无所谓由缺乏信任带来的种种危机。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一些新技术(互联网等)的广泛应用扩大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人们无法只是生活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社会的流动性明显增大,全国两亿多的农民工就是很好的证明。
社会人员的流动加剧,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限制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的因素。
社会成员参与到一种人生地不熟的社会,开始与原来所谓的“陌生人”打交道,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原来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因为成员交往的环境的改变而失去了原有的效用,社会范围内应该建立起普遍范围内的信用机制,以维持社会秩序。
而我国现代社会中,这种约束普遍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关系的信任机制仍然没有建立,使得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约束成员间信任关系的机制出现了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