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可编辑)
黄帝内经里阴阳三元四时五行六化对人生命的影响
![黄帝内经里阴阳三元四时五行六化对人生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426c8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0.png)
黄帝内经里阴阳三元四时五行六化对人生命的影响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劳逸结合,精神内守,人衣食住行坐卧工作生活皆顺应天地之自然法,以天人合一系统全面客观辩证统一来顺应自然规律来科学规划人生健康问题中医理论治病原理以天人合一之自然法则,扶正祛邪,清升浊降,上药精气神,精神内守,性命相和,劳逸结合,身心和谐愉悦,阴平阳密,阴阳平衡,祛除百病法于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那人呢,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同列,天阳地阴,日精月华,和合罡炁,命之为人,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三元为,阴,阳,负阴抱阳,即天地人,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日月辰,无极太极皇极,真空虚空太空,三纲三戒三花也,万物三元成,三生万物也,即一气化三清和于术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即皆在动静有无乾坤阴阳动态平衡一团中和混元之炁里,那人又和于哪些术数呢?与道一,阴阳二,三元,四时,五行,六化,七情六欲有关道生一为混元太一罡炁也,一生二为天罡地炁以分个天阳气即正气地阴气即邪气,二生三为天地人,即精气神,即物质能量信息,三纲三元三戒也,万物三元成,三生万物也,天罡地炁为生命本质,没有炁就没有生命,地炁为无形无相气场能量信息源有六化风湿火暑燥寒也,天罡为五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金即天罡消杀之右降消气也,木为天罡舒长之左升之息气,水为天罡润下之浊阴沉降之顺气,火为天罡炎上之清阳升发之冲气,土为运化金木水火以及东西南北还有地六化之炁的中和之气,天罡地煞和合形成四时气运化规律,即元亨利贞也,生长收藏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对应结合人体浩然四正气和合精血形成气血,即物质能量信息气场,即一气化三清,如罡炁即化气精神,就构成生命本质,即天地合气,命之为人,此气为混元太一天罡地炁也,天罡地炁在人体为四正气即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没有父母秉授以及天地阴阳合气先天元气,人的生命不存在的,人为万物之灵,即元气有父母基因命体和天地宇宙基因性体,即包含命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先天元气可化后天精气神即一气化三清,化肺部通过口鼻皮毛沟通大自然之气交换的呼吸宗气之气,没有肺部胸腔的宗气,人后天呼吸就不能进行,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不能停止呼吸,化脾胃心血后天谷化精微营养物质与精血结合形成无形气血的营气之精,没有营养能量物质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营气,生命随时会终止,化肝部排毒藏血保卫皮表和五脏六腑以及各种组织器官气运正常运行的自愈力和免疫力以及精神生命正常思维的卫气之神,人体没了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以及后天七情六欲精神思维受损,会随时终止生命,春风木东生肝卫气一元复始也,夏湿火南长心营气万物亨通也,秋燥金西收肺宗气利生万物,冬寒水北藏肾元气贞德藏根也,仲夏暑土中脾运化和气也,人体四正阳气元宗营卫由天五行金木水火之气冲和合化地化风湿暑燥寒热之气而成。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https://img.taocdn.com/s3/m/e19a7e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5.png)
三句话读懂黄帝内经如果说有什么话题,一旦提及,必然引发争论,“中医”肯定首当其冲。
爱它的人,爱之入髓,厌它的人,厌之达骨。
到最后,话题往往成了意识形态之争,偏离了医学本身。
爱它的与厌它的,都那么执着。
的确,正是因为中医是医学,更是哲学和文化。
中医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
中华民族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观。
对中国人来说,修身是修德,也是养神,养生。
内经说:神(心):“两精相博谓之神”,魂(肝):“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魄(肺):“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脾):“心有所意谓之意”,志(肾):“意之所存谓之志”。
中医说到底,它又是一个真正的医学问题。
曾几何时,让几千年的中国人获得修身与健康的古老中医,在西医的挤压下,日渐式微,疗效也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难道,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中医,失去新的发展,落后了吗?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读懂中医之书——《黄帝内经》。
李卫东老师,一位探寻历史与神话,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的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及外星生命研究专家,在近三十年解读中医之书《黄帝内经》中,发现了起源于西周初期、形成于中国神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缊含的生命密码,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生命终哪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一书。
书中他首创提出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学说,他认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模式,《黄帝内经》是人体生命理论的解释和实际操作,回答了现代人对中医的一系列疑问,让人们重新读懂了这本代表着天人合一的生命之书。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李卫东老师用三句话解读了中医:中医很简单,它只说了一个重要观点: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一个中心,《黄帝内经》是以藏象生命体为核心的医学,而不是以解剖形体为核心的医学。
两个基本点,第一,《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宇宙精气之间的关系。
第二,《黄帝内经》论述了藏象生命体与解剖形体之间的关系。
解读《黄帝内经》有两个关键,一是阴阳,二是精气,其他的都是“象”,解剖形体是“象”,疾病是“象”,五色是“象”,脉象也是“象”,它们都是藏象生命体状态的“象”。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https://img.taocdn.com/s3/m/651b60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c.png)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三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刺法论》是把脾胃分开介绍的: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
东汉末年,有一本专门探求事物名称之源的佳作叫《释名》,里面说道:“脾,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胃有“田”的特性“胃”字上部是田地的“田”,底下是“肉”。
所谓“田”是什么东西?“田”指大片的土地,是土地的分区。
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
我们人体会出现所谓的“三丹田”:比如下焦里有一个地方叫“下丹田”,中焦有一个“中丹田”,头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也像“田”一样具有再生的能力。
●胃收获食物的精气“胃”字从“田”,在田里撒下种子,相当于人们吃下食物;种子可以发芽,相当于胃可以收获很多东西。
收获的是什么?胃里收获最多的是精气、精血,是水谷化成的精和气。
在谈到肺经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水谷精微来的。
●能吃是福中医为什么特别强调护佑后天脾胃?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吃是福”。
一个人如果不能吃,吃下去的东西,人体消化吸收不了,就很不好了。
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他基本上就没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一方面不要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养成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五脏六腑的精华全在胃什么叫“仓廪之官”?胃就像粮仓的管理员,它负责把天地万物收获的这些好东西进行分类。
怎么分类?“五味出焉”,即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去分。
因为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人吃下食物,化出水谷精微,然后由肺重新去输布全身。
●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
“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
南怀瑾老师:“不食者神明而不死”--古人辟谷断食的经验
![南怀瑾老师:“不食者神明而不死”--古人辟谷断食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a5030ecf90f76c661371aa1.png)
南怀瑾老师:“不食者神明而不死”--古人辟谷断食的经验中国道家把闭关叫做“入圜办道”。
道家正式修的时候是不看书的,专门做功夫。
饮食要特别注意,要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点。
一般是一日三餐,或五、六餐,七、八餐,慢慢减少,最后辟谷,不吃五谷肉类,只喝水。
最后达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
神满不思睡就是昼夜长明,脑子昼夜清醒,但是空的,无念的。
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
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第五十八卷说:“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
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
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
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一旬就是十天。
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
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变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着是稀稀水水的。
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
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
如此继续修习,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也觉得很清净了。
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简要文字版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简要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93605449649b6648d7479e.png)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默认分类 2009-11-13 11:56引用xiaoguiping 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私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行。
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
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百姓日用而不知”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如中国人为什么买东汐不买南北?中国人连骂人都讲文化的。
说这个人不是东汐,那就是南北。
是无情无义的人。
对日常生活的感情:了解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也就理解下面这个图下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图,和现代地图方位是完全相反的。
通过这个图可以懂得中私和《易经》的一些理。
(左)东:(木春肝仁生发)(上)南:(火夏心义生长)(右)汐:(金秋肺礼收敛)(下)北:(水冬肾智收藏)(中)中:(土长夏脾信运化)第二讲中私与日常生活1 习能胜恐:恐惧、胆小易惊是肾精胃气不足的象。
习惯可以战胜恐惧。
2 封禅泰山:古代伟大的帝王要封禅泰山。
泰山在五岳中并不是最高的一座,也不是中间的,做为国君要掌握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发之机的问题。
东主生发。
3 “鸣金收兵”中国古代打仗刚开始一定是敲鼓,鼓声是主生发的,能振奋士气,让肝气上来,可以往前冲。
到该收兵的时候,就要“鸣金收兵”了,汐,金就是收敛。
4 人体的中部在那里?人昏倒了要掐哪呢?掐人中。
为什么呢?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它是人体里两条最大的经脉的连接点。
一条是阳脉督脉,主气,决定男人的生殖;一条是阴脉任脉,主血,决定女人的生殖。
人体的中部就是“人中”。
人中这个穴位在人身上是至关重要的。
它关系到人体两大经络的交合,是阴阳的交合。
所以人中真正的象应该是深、长、宽的,这样说明你气血交通的能力特别强。
曲黎敏皇帝内经与养生(文字.部分)
![曲黎敏皇帝内经与养生(文字.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4b42be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c.png)
曲黎敏皇帝内经与养生(文字.部分)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一)非常高兴和大家共享中医文化的一些感受。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门医学,它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活力从哪里来?或者问在座的各位领导,你们的领导力从哪里来?生命活力和领导力,是和魄力、精神、胆识有关系的。
比如魄力、魂魄在我们看来是虚无缥渺的,可是在中医里“魄”是和肺气是密切相关的。
“精”指的是肾经,神是心神。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认知自我,认知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
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1、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有人说曲老师是否把图画错了?一般都是上北下南,为什么图上是上南下北?我把这个图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的心是在上面的,“南方”代表的是我们的心脏,而肾是代表下面的。
这个图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图,中国人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南北是火和水,所以南北是不可介入买卖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买卖的问题上,讲的也是一种文化。
东方代表的是生发,南方代表的是疏布,西方代表的是收敛,北方代表的是收藏,中央是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不仅买卖东西这一点是在讲究文化,实际上骂人都讲究文化。
有句骂人话“你不是个东西”,为什么不是骂“你不是南北”呢?南北是什么意思呢?南为火、北为水,形容一个人像南北一样,就是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那么热情似火,柔情似水,是花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东方是肝,南方是心,西方是肺,北方是肾。
大家都知道,做地产的人比较注重风水,而风水是大有讲究的,住东边的房子和住西边的房子,对你的人生观都有改变。
经常住在东边的房子,会培养起一种朝气蓬勃的心态,你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的感受;经常住西边的房子,就有可能会随着夕阳西下的时候,易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慨和消极,慢慢影响你的人生。
2、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大家都知道北京东边是崇文门,西边是宣武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为什么会那么讲究门?东边的崇文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而宣武门一方面是武官走的路,另外一方面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
黄帝内经(PDF版)
![黄帝内经(PDF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4aafa6b0717fd5360cdcb9.png)
黄帝内经素 问灵柩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
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黄帝内经 序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中国远古时期的地下王国《五岳真形图》
![中国远古时期的地下王国《五岳真形图》](https://img.taocdn.com/s3/m/0a91240ecc1755270722087c.png)
中国远古时期的地下王国
美国宅男还在研究地心文明桃乐市,我朝远古时期就已经打洞进去研究过了,以下节选自南怀瑾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比方讲中国地理,一个美国的教授来看我,学科学的,他说他们现在正在研究地球。
我说:我听说了,你们花很多钱在地球边上打洞,进去看地底的中心有什么秘密。
这个一点都不稀奇,我们已经搞了好多年了。
他说你们中国真的搞了好多年吗?来美国留学的都没有讲过啊!我说他们年轻人不知道,中国道家有本书叫《五岳真形图》,三山五岳真正的形状,以及山的下面究竟是什么样子。
你看了这本书会笑死,东一块,西一块,这里一个白点,那里一个空圈,它讲地底下都是通道,用不着你去打洞。
我说你们美国人还打洞,我们早就知道了。
譬如说黄帝的陵后面有个碑,不准进去。
但是你如果有胆子进去,三个月就从南京出来。
这样的故事很多,都在《五岳真形图》里头,可是你看不懂。
”。
南怀瑾留下的那些书
![南怀瑾留下的那些书](https://img.taocdn.com/s3/m/6c36615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b.png)
CULTURE南怀瑾留下的那些书编辑 / 吴佳颖1955年,38岁的南怀瑾先生出版了第一本书《禅海蠡测》,随后又出版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列子臆说》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二百余种。
其《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
直到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南怀瑾先生,仍致力于著述研究,出版了台湾初版《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下)《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下)《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等著作。
先生逝世之后,南怀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设立。
公司出版了台湾繁体初版《孟子与尽心篇》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话说中庸》《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原名《孔学新语》)等21本著作和繁体再版15本。
截至2018年3月,已出版南怀瑾先生著述 (凡上下册,或者续集,皆视为1种):台湾繁体版著述58种/71册 +合著5种/6册+编辑5种 ,大陆简体版著述50种/56册+合著 3种/4册,外文译本著述38种/46册+合著 1种,英文版:8种/9册(含东方出版社大陆初版英译本2种/2册),日文版:3种/4册,韩文版:22种/28册+合著1种(韩),法文版:3种,德文版:1种,意大利文:1种,即将出版:外文版8种(其中:英文版1种、日文版1种、韩文版6种)。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因其对中华传统典籍作了一个重要引导,著作生动有趣、博大精深。
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历史学家李伟国评价南先生著作:“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20f0f926fff705cc170a2f.png)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
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
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
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
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
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
如《素问·汤液醪醴》和《素问·逆调论》。
《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五行方位时序五气生化脏腑窍体志色味音声谷木东春风生肝胆目筋怒青酸角呼稻火南夏暑长心小肠舌脉喜赤苦徵笑黍土中长夏湿化脾胃口肉思黄甘宫歌稷金西秋燥收肺大肠鼻皮毛忧白辛商哭麦水北冬寒藏肾膀胱耳骨恐黑咸羽呻菽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 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db9cdd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7.png)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俞跗、少师、⿁臾区、少俞等多位⼤⾂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素问》1. 上古天真论 【译⽂】2. 四⽓调神⼤论 【译⽂】3. ⽣⽓通天论 【译⽂】4. ⾦匮真⾔论 【译⽂】5. 阴阳应象⼤论 【译⽂】6. 阴阳离合论 【译⽂】7. 阴阳别论 【译⽂】8. 灵兰秘典论 【译⽂】9. 六节藏象论 【译⽂】10. 五藏⽣成 【译⽂】11. 五藏别论 【译⽂】12. 异法⽅宜论 【译⽂】13. 移精变⽓论 【译⽂】16. 诊要经终论 【译⽂】17. 脉要精微论 【译⽂】18. 平⼈⽓象论 【译⽂】19. ⽟机真藏论 【译⽂】20. 三部九候论 【译⽂】21. 经脉别论 【译⽂】22. 藏⽓法时论 【译⽂】23. 宣明五⽓ 【译⽂】24. 宝命全形论 【译⽂】25. ⼋正神明论 【译⽂】26. 离合真邪论 【译⽂】27. 通评虚实论 【译⽂】28. 太阴阳明论 【译⽂】29. 阳明脉解 【译⽂】30. 热论 【译⽂】31. 刺热 【译⽂】32. 评热病论 【译⽂】33. 逆调论 【译⽂】34. 疟论 【译⽂】35. 刺疟 【译⽂】36. ⽓厥论 【译⽂】37. 咳论 【译⽂】38. 举痛论 【译⽂】39. 腹中论 【译⽂】40. 刺腰痛 【译⽂】41. 刺腰痛 【译⽂】42. 风论 【译⽂】43. 痹论 【译⽂】44. 痿论 【译⽂】45. 厥论 【译⽂】46. 病能论 【译⽂】49. 脉解 【译⽂】50. 刺要论 【译⽂】51. 刺齐论 【译⽂】52. 刺禁论 【译⽂】53. 刺志论 【译⽂】54. 针解 【译⽂】55. 长刺节论 【译⽂】56. ⽪部论 【译⽂】57. 经络论 【译⽂】58. ⽓⽳论 【译⽂】59. ⽓府论 【译⽂】60. ⾻空论 【译⽂】61. ⽔热⽳论 【译⽂】62. 调经论 【译⽂】63. 缪刺论 【译⽂】64. 四时刺逆从论 【译⽂】65. 标本病传论 【译⽂】66. 天元纪⼤论 【译⽂】67. 五运⾏⼤论 【译⽂】68. 六微旨⼤论 【译⽂】69. ⽓交变⼤论 【译⽂】70. 五常政⼤论 【译⽂】71. 六元正纪⼤论 【译⽂】72. 刺法论 【译⽂】73. 本病论 【译⽂】74. ⾄真要⼤论 【译⽂】75. 著⾄教论 【译⽂】76. ⽰从容论 【译⽂】77. 疏五过论 【译⽂】78. 徵四失论 【译⽂】79. 阴阳类论 【译⽂】《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原 【译⽂】2. 本输 【译⽂】3. 针解 【译⽂】4. 邪⽓藏府病形 【译⽂】5. 根结 【译⽂】6. 寿天刚柔 【译⽂】7. 官针 【译⽂】8. 本神 【译⽂】9. 终始 【译⽂】10. 经脉 【译⽂】11. 经别 【译⽂】12. 经⽔ 【译⽂】13. 经筋 【译⽂】14. ⾻度 【译⽂】15. 五⼗营 【译⽂】16. 营⽓ 【译⽂】17. 脉度 【译⽂】18. 营卫⽣会 【译⽂】19. 四时⽓ 【译⽂】20. 五邪 【译⽂】21. 寒热病 【译⽂】22. 病狂 【译⽂】23. 热病 【译⽂】24. 厥病 【译⽂】25. 病本 【译⽂】26. 杂病 【译⽂】27. 周痹 【译⽂】28. ⼝问 【译⽂】29. 师传 【译⽂】30. 决⽓ 【译⽂】33. 海论 【译⽂】34. 五乱 【译⽂】35. 胀论 【译⽂】36. 五癃津液别 【译⽂】37. 五阅五使 【译⽂】38. 逆顺肥瘦 【译⽂】39. ⾎结论 【译⽂】40. 阴阳清浊 【译⽂】41. 阴阳系⽇⽉ 【译⽂】42. 病传 【译⽂】43. 淫邪发梦 【译⽂】44. 顺⽓⼀⽇分为四时 【译⽂】45. 外揣 【译⽂】46. 五变 【译⽂】47. 本藏 【译⽂】48. 禁服 【译⽂】49. 五⾊ 【译⽂】50. 论勇 【译⽂】51. 背俞 【译⽂】52. 卫⽓ 【译⽂】53. 论痛 【译⽂】54. 天年 【译⽂】55. 逆顺 【译⽂】56. 五味 【译⽂】57. ⽔胀 【译⽂】58. 贼风 【译⽂】59. 卫⽓失常 【译⽂】60. ⽟版 【译⽂】61. 五禁 【译⽂】62. 动输 【译⽂】63. 五味论 【译⽂】64. 阴阳⼆⼗五⼈ 【译⽂】66. 百病始⽣ 【译⽂】67. ⾏针 【译⽂】68. 上隔 【译⽂】69. 忧患⽆⾔ 【译⽂】70. 寒热 【译⽂】71. 邪客 【译⽂】72. 通天 【译⽂】73. 官能 【译⽂】74. 论疾诊尺 【译⽂】75. 刺书真邪 【译⽂】76. 卫⽓⾏ 【译⽂】77. 九宫⼋风 【译⽂】78. 九针论 【译⽂】79. 岁露论 【译⽂】80. ⼤惑论 【译⽂】81. 痈疽 【译⽂】 《黄帝内经》是⼀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王冰窜⼊)。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ef5a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e.png)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3468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5.png)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它不仅是现代中 医学的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观念是“天人 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方能“尽 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因为它将人的身体健康与自 然环境紧密相连,凸显了生命与宇宙间的和谐统一。
目录分析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是一本旨在探索《黄帝内经》与现代生命 科学之间的著作。本书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对古典医学的深入解 读,也融入了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介绍。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本书的开篇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医学的 影响,同时阐述了将《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意义和目的。导言部分旨 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引导读者进入古典医学与现代科学相交融的世界。
南怀瑾先生在这本书中,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将看似艰深的哲学和中医 原理,转化为了人人都能触摸践行的日常生活。他告诉我们,养生不仅仅是保持 身体健康,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在书中,我深受启发的是关于四季养生的理念。春天,万物复苏,我们的身 体也应与万物配合,顺应自然,养肝护阳;夏天,阳气旺盛,我们应善养自己的 意志,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怒气伤身;秋天,万物收敛,我们应注重收敛神气, 保持内心的宁静;冬天,阳气内敛,我们应注重保暖,养肾护阳。这些观点不仅 体现了中医养生的智慧,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对《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的目录分析可以看出,本书是一部 将古典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力作。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深入解读和现 代生命科学知识的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医学世界。本书不仅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典医学智慧,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a1498527284b73f3425085.png)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南师 关于喉结、喉轮、生死关的开示汇总
![南师 关于喉结、喉轮、生死关的开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8cee1dbbb4cf7ec4bfed018.png)
南师关于喉结、喉轮、生死关的开示汇总南师关于喉结、喉轮、生死关的开示汇总《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到了喉轮这里更要紧,喉轮是生死的关,这是十六条向上的脉。
我们摸这个喉地方,道家根据解剖,不是解剖,是推测,叫十二重楼。
所以有时候打坐坐得好,自己有甘甜的口水流下来,这叫玉液琼浆,可以返老还童。
现在西医也知道,自己静下来的口水,有一种甘甜的味道,道家叫甘露。
常常流下来的人就健康,而且没有消化不良的毛病。
道家这个十二重楼,密宗叫这个是喉轮。
如果喉轮打开的人,没有什么烦恼,思想方面比较清爽。
所以打坐修定,这里气脉一定要打开,对男人更重要。
至于医生怎么用药,我们再研究。
因为这里打开非常重要,所以学印度瑜珈的人,洗喉咙、洗胃,我们都试过。
你们学印度瑜珈求健康长寿,先告诉你洗胃的方法:把那么长的纱布,干净的,消毒水处理好,咽下去,很野蛮哦!咽下去以后拉出来,其臭无比。
我们这个胃,喉咙以下食道,比那个馊水桶还要臭。
学瑜珈每一两天要洗胃,使肠胃里没有脏东西,这是印度一种医学。
>中宫胃气的发动和食道管:人尽皆知我们的生理,自喉头部分开始,便分为食道(后)、气管(前)两支。
如果气管系统有了疾病,或者碰到伤风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呛气等现象发生。
而咳嗽的情形,又有干咳和痰咳等差别。
干咳,大多由于支气管炎所发生。
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连带胃部的病症有关。
但在“静坐”修道者来说,当“中宫”气机发动,有了打长呃、嗳长气的现象之后,便会感觉胸膈之间严如有物堵塞、欲吐之为快而又不能畅所欲吐。
等到上行气充满、忽然咳嗽带有混浊灰暗色的浓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征候。
道家者流,对这个部分的名称,叫作“十二重楼”。
密宗者流,对于这个部分的名称,使叫作“受用轮”(喉轮)的脉结。
事实上,都是指由喉头开始,连带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带的系统。
密宗的修法者,认为打通了“喉轮”气脉,便可没有妄念烦恼。
其实,这也是笼统的说法。
真正打通了“喉轮”部分的气脉以后,可以做到减少无明的烦恼;换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们因胸怀烦恼而产生情绪烦躁的情形,并非完全可以到达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无明妄念减轻的作用。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4b403710661ed9ad51f362.png)
讲到《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
所谓黄老,即是以黄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黄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
因为它是儱侗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
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
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经以后,大学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
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
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
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
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3c3d7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富贵险中求:要注意孟子的这两句话
![富贵险中求:要注意孟子的这两句话](https://img.taocdn.com/s3/m/906a49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0.png)
富贵险中求:要注意孟子的这两句话要注意孟子的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中国文化。
孟子说,国家、个人、社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使国家民族兴盛健康起来;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钱看,光搞享受,结果就很可怕。
“富贵险中求”应该理解为: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后,才能达到财务自由的目的。
富贵往往是从长期的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
所有的富贵都来自于持久黑暗中的砥砺前行,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你每次咬紧牙关去克服困难后,你会发现,想要的都在手中,想丢的都在身后。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多难兴邦,忧患兴家,贫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不到三十年渐渐站起来。
在台湾三十年,就看到这样的人发大财,也看到不少有钱人家子弟的失败。
所以为人父母的,对孩子不可太优容骄宠,该给他们多些磨炼,否则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后讲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管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离不开这个原则。
人越在艰难困苦中,越有希望,会奋斗,能站起来。
尤其青年们,环境越舒服,生活越优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
所以有大专刚毕业的同学来问我,他将来的前途如何,我告诉他,前途有限,后患无穷。
因为他们几十年来,太舒服太安乐了,连天有多高,历史有多长,钞票是什么纸印的,都不知道,还不满意这里,不满意那里,这里埋怨,那里生气。
这样的修养,这样的见解,这样的学识,那还不构成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吗?——《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
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
民族、国家也是这样。
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
——《论语别裁》这里有一个哲学,天下的事情,当好事来的时候,都有困难,不经过困难而成功的,绝对不是好事,轻易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这就告诉我们一件真正成功的事业,没有不经过困难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可编辑)讲到《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所谓黄老即是以黄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黄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因为它是儱侗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经以后大学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02节黄帝与中国文化今天我要做的是一件荒唐的事因为我也没有学过医也不懂科学为什么讲这个《黄帝内经》呢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站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的立场我是倚老卖老必须要献丑贡献给大家目前西医跟中医闹分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国家的中医依我外行的来看也成了问题对于基本的医学《黄帝内经》学中医的好像没有真正好好的去读原因是现代的教育大家从简体字入手不懂繁体字所以读古书也成了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广很多诸位都轻视了它因此我不管自己的年龄愿意来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这次课程的安排我昨天已经讲守是这位吕松涛先生的关系因为他常常在我前面提到讲《黄帝内经》的事他说他来筹备来办所以说这个是他引起的关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文化最严重的问题我再重复一下昨天讲《庄子》时所讲的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以黄帝开始计算到今年为止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因为大家不读自己的历史不知道黄帝以前的中华民族有很长的远古史像我们小的时候读古
书出身晓得我们的历史是一百多万年为什么切断从黄帝这里开始呢是司马迁等过去这一班历史学家们搞的因为远古的太渺茫而且都是神话信不信各听自由黄帝以前的伏羲是画八卦的相传黄帝是伏羲的子孙所以就从黄帝开始黄帝把中华民族正式建立一个初步的国家系统我们普通讲的老百姓就是黄帝把各个姓氏不同的民族团结起来建立生活文化所以我们所有的文化都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是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你们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多人到甘肃去祭黄帝的陵黄帝不只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东方黄色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国一切的文化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都是从这里开始
后来黄帝的学说归类为道家在讲政治哲学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说他们用黄老之术走道家的路线黄就是代表黄帝老是老子我们的祖先从伏羲以下研究起来太多啦更有很多的历史故事
我今年九十岁了一百年前我们有很多的学者现在差不多都过去了其中我所不同意的非常多因为我不同意他们的讲法把自己的历史缩短有些人甚至跟着外国人日本人叫说没有尧舜这两人乃至在日本侵略中国以前说尧这个字画起来像香炉所以说这个人不存在舜这个人也没有只是个蜡烛台大禹也没有大禹王是个爬虫我小时候新的风气开始比你们现在还严重都是那么讲的哦都是有名的学者我不点名了后来这些人变成我的忘年之交所谓忘年是年龄相差几十岁我虽然年轻经常讲他们数典忘祖这些空话不多讲了
所以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敢确定黄帝的年代只有根据孔子的话说的尧舜禹在历史有名的叫三代三代在我们历史学里有个说法普通教科书上说是夏商周三代真正古书上所讲的三代是尧舜禹并不是夏商周
尧舜禹是公天下虽然有皇帝但都是百姓推荐出来的而他们都活了一百多岁一百岁退位的时候找人接位尧找到舜舜找到禹到大禹王做皇帝的时候也想这样做可是因为尧舜的子孙能力都不行所以大禹的儿子接位了由此中国文化由三代民主的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就是刘家的啦李家的啦哪一朝哪一代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要推翻两三千年的帝王政治推翻家天下孔孟之道的儒家以及道家都主张回到上古的公天下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03节《上古天真论》说什么现在我们这个课是研究《黄帝内经》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是大医生大博士很多是科学的专家在这里听我这个老头子盖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开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题目就要注意了天真这个天字不是上天的天这个天字有时候代表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哲学的天有时候代表天文学的天等等学中文要搞清楚
对不起耽误时间讲题外话为什么天字那么写你真去研究中国文字第一个字一是画图案开始的为什么那么画因为讲不清楚宇宙是几时开始的天地是怎么来的所以以一画来分开所谓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地这是科学的因为时间空间上查不出宇宙的来源我们中国人很注重这个现在的科学发展到太空也是在追求这个
今天我岔过来几句话西方哲学讲人类世界的来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到现在还下不了结论换句话说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如果说西方有哲学中国没有哲学你完全错了中国上古就是探索这个问题从我们唐朝的古诗就看得出来可惜大家年轻没有好好读我们当年是读来的所谓读是唱歌一样念
有一个故事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里很多好句子其中有些名句是关于哲学科学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世界上哪个人先看到月亮天的月亮是几时开始照的这个是哲学科学哦大家却随便把它当文学看过去了
所以我常常批评自己也批评学西方哲学的朋友你们西方讲哲学科学又分家又分类的我们中国不是我说中国的文化没有哲学家因为中国文化是文哲不分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第二是文史不分哲学家都是史学家都是懂历史的
譬如司马迁大家认为是史学家我说你们完全错了司马迁除了写《史记》以外他的八篇大文章八书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经济什么都有他是个哲学家又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家所以中国文化哲学经济政治文学是不分的
刚才讲了这两句诗的感言这跟我们讲《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呢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文字搞不清楚历史搞不清楚就有些麻烦譬如说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是讲天所们晓得一是一画分天地上面代表形而上的再加一笔和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了天地人是这样来的所以一的上面是上下面是下文字的来源是由画图象形包含了很多内容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两个字就是形容孩子天真那两个字我们已经用了五千年还在用这个天真的天代表了本体论表示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来源
《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这一本书考据者有所怀疑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闹的外国人更要批评认为这本书的内文不是上古的好像汉朝以后魏晋的文章那么漂亮上古时期会有这样好的文章吗看来学者要把自己的祖宗看瘪了
这个属于考据学我一辈子注重考据但不赞成考据考据学要注意学问但是不要迷信现代人最讨厌的是太迷信科学比迷信宗教还可怕因为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对于科学的发明乃至爱因斯坦也不敢下定论你们学了一点科学的皮毛就敢下定论了我觉得很笑话这是有关上古天真论篇名要注意的
04节黄帝的一生我们看这一篇文章这是医学书哦看它如何介绍黄帝现在这个很小的字我虽然九十岁了没有戴眼镜也不用放大镜大概我还看得清楚这个就值得研究研究为什么了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我们上古的老祖宗黄帝生而神灵旧的记载是生而能言生出来就会说话了这里还客气一点说他神灵现在有人
说这是中国历史乱扯其实印度也有这种记载说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站起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印度人的扯谎同我
们一样吧很多啊历史上也有记载说有人生下就知道前生的事。